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阿拉伯帝国为何没有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 第1页

  

user avatar   jin-bai-shi-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说希腊语的拜占庭帝国作为希腊文明的嫡系继承,从西罗马帝国灭亡一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穆斯林占领的一千年时间也没有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这就证明了单独凭借希腊文明是不可能孕育出现代科学的。更何况是希腊文明的二道贩子乃至三道贩子的阿拉伯帝国。现代科学完全不是必然的,而只是一个很偶然的发生,而欧洲就是在各种偶然之下诞生了现代科学。

不过,这个问题可以换一个角度问,阿拉伯帝国也曾经有过辉煌的科学传统,被称为伊斯兰世界的“黄金时代”(大约公元800-1300年,我更喜欢说伊斯兰世界,而不是阿拉伯帝国,因为伊斯兰还包括了波斯、北非、甚至是西班牙等地方)。伊斯兰世界的科学传统是怎么衰败的,为什么黄金时代终结了?因为没法做控制实验,有各种说法,基本有三个大锅:蒙古人,伊斯兰教,经济状况。你让穆斯林回答,他们肯定把锅甩给蒙古人(甚至是十字军),是蒙古人造成了伊斯兰世界的动荡乃至差点毁灭,也终结了伊斯兰的“黄金时代”。

你让西方人讨论,那么结论就完全不同了。下面的视频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蒂芬温伯格,还有天文科普学家Neil deGrasse Tyson给出的答案,也是西方学界对于伊斯兰科学的一个相当流行的观点:伊斯兰教的教义毁掉了伊斯兰世界的科学传统:

这个视频是生肉,听不懂没关系,我帮你简单整理一下:

按照Tyson的观点,伊斯兰科学的“黄金时代”,严格意义上只有公元800年到1100年的三百年时间,而之后则被自己的伊斯兰宗教传统给毁掉了。Weinberg和Tyson都提到了一个人,叫做Al-Ghazali(1058年-1111),中文叫安萨里。这位老哥被很多人认为是伊斯兰世界里继默罕默德先知之后,最有影响力的穆斯林,他复兴了伊斯兰的教义,也直接掐死了伊斯兰世界的希腊哲学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在他写的(穆斯林世界)影响深远的《哲学家的矛盾》里,直接否定了普遍自然法则的存在,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偶然的,来自于真主的意志。既然一切都是真主的操控,那还探索个毛线的自然规律呢?!

按照上面两位的观点,很多人把伊斯兰黄金时代的没落归为蒙古入侵,灭掉阿巴斯王朝,是不对的,实际上是伊斯兰教的教义直接掐死了伊斯兰世界的科学启蒙。

当然我并不赞同温伯格和Tyson的观点,一个事实是,安萨里之后的伊斯兰世界科学传统依旧活跃了一两百年。

事实上,我看了很多讨论,都太笼统,太形而上了。我更喜欢就事论事的讨论。我下面给大家就看一个例子:

哥白尼的日心说是怎么来的?

既然说现代科学,就不能不说17世纪以来的科学革命,而科学革命的一个前提和核心,就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或者说哥白尼革命,是科学革命开始的标志。我们可以解剖麻雀,来看一下伊斯兰世界,是否有类似于日心说这种存在。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伊斯兰(阿拉伯+波斯)的天文学家的工作,对哥白尼有着极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希腊天文的集大成者是托勒密同学的地心说,地心说认为地球是静止在宇宙中心,而其它天体都绕着地球旋转。早在公元10世纪,伊斯兰世界有个叫做Al-Sijzi的波斯天文学家,就明确表示地球是运动的,太阳和恒星的东升西落,只不过是地球运动造成的假象。但是他只提出了地球的自转运动,而没有提出绕太阳的公转,即便如此,这也是大大超越了希腊的托勒密理论。著名的阿拉伯学者海什木也开始对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的细节产生怀疑。后来对欧洲人产生极大影响的摩尔人阿威罗伊,也对托勒密的学说产生了极大的质疑。

这种对托勒密体系产生怀疑的思路,极大地影响了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学者。在数学技术上,哥白尼所采用了一种叫做Tusi Couple的技术,也就是下面的从圆运动“分解”成直线运动的技巧,则直接来自于13世纪的波斯数学家Nasir al-Din al-Tusi(纳西尔丁·图西):

下图是14世纪的阿拉伯天文家Ibn al-Shatir提出的水星运动模型(这也说明了,12世纪的伊斯兰教教义改革并没有摧毁其科学传统)。这个水星模型依旧以地球为中心,但是大圆圈套上小圆圈(即“本轮均轮体系”),为了符合观测已经给出了很复杂的水星运动了:

所以,可以这么说,哥白尼继承的天体运行理论,并不只是来自于希腊的托勒密学说,而更是伊斯兰世界传过来的天体运行理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托勒密的基础上继承发扬,得到了更精确的天体运行图像。

那么为什么伊斯兰世界始终没有提出日心说呢?

那是因为伊斯兰世界的天文观测依旧精度不够,所以基于地心说的“本轮均轮”系统还不是最复杂的。比如上面的水星运动图像虽然有点复杂,但是还可以接受。后来的欧洲人进一步仔细观测了天体运行,给出了 更复杂的“本轮均轮”系统,这才感觉到地心说实在太复杂,这才转向了日心说。

比如,下面这个叫做Georg von Peuerbach的15世纪的奥地利天文学家,在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基础上继续观测天体运行,给出了极其复杂的天体运行理论,最终走向了日心说。

我们有足够的证据显示,Peuerbach提出了日心说。很可惜的是,Georg von Peuerbach的日心说的作品并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他是哥白尼的直系师祖。奥地利人Georg von Peuerbach的学说传给了在维也纳大学就读的Regiomontanus,而Regiomontanus是一个叫做Domenico Ferrara的人的天文老师,而Ferrara本人,就是哥白尼的天文老师。

也就是说,哥白尼的天文系革命和日心说,并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是继承了伊斯兰世界的天文系成就,并通过欧洲人几代人的继续努力观测和建模而得到的。

那么从Peuerbach到哥白尼,同时代的伊斯兰世界是什么情况呢?那是蒙古人、帖木儿帝国和突厥人的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时代。在这个时代伊斯兰世界已经全面地智力衰退,科学技术的中心已经不可避免地转到了西方了。

如果看这个回答的人多了,我再来说说另外一点。近现代科学的一大重点,就是对世界的“数学化”和数学建模,为什么欧洲人做到了这一点,而伊斯兰世界的学者,除了天文学家之外,却并没有能够达成这一点。要知道,“数学化”是近代科学诞生必不可少的。


user avatar   ggg-ah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阿拉伯帝国没有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

一方面,阿拉伯帝国所处的时代离现代很远,即使在科学领域高歌猛进,其他社会条件也远没有达到能孕育出现代科学的程度。另一方面,阿拉伯帝国保持国力强盛,且统治稳定的时代,不过一百来年,远不足以培育发展出现代科学。

不过我想,题主真正感兴趣的,也许是伊斯兰黄金时代为何没孕育出现代科学。下面,以一个大家平时不大会关注的地区——中亚为例,谈谈伊斯兰世界科学的兴盛与衰弱。

“伊斯兰”黄金时代

通常所说的伊斯兰黄金时代或阿拉伯黄金时代,大约是8-13世纪,这确实是段文明交流,思想发展的繁荣时代。不过这些成就,未必完全和伊斯兰或阿拉伯有关,也许只是恰好有群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创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辉煌一时的强盛帝国,让居住在这片土地的学人,有机会接触到东西方的文化成就,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对于科学和文化发展而言,文明的交流和稳定的支持也许才是更重要的因素。相同时代,疆域相似的情况下,如果把帝国的创建者换成突厥人,或者波斯人,可能同样会触发类似的黄金时代。

伊斯兰黄金时代,并不只属于伊斯兰,中亚和伊朗的伊朗人、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基督徒,以及西班牙的犹太人,他们都是黄金时代的重要参与者,甚至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参与者。仔细观察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学者名录,你会发现,这一时代最伟大的“伊斯兰”学者,大多来自中亚,而非智慧宫所在的伊拉克。

历史学者Richard N. Frye曾评论到:“引人关注的是,除了少数例外,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领域,大多数穆斯林学者都不是阿拉伯人。”根据某位11世纪阿拉伯人整理的“那个时代最值得称赞的人物”名单,其中的415人,有三分之一来自中亚。剩下三分之二中,超过一半来自今天的伊朗。在自然科学、数学和哲学领域,中亚人的统治地位尤为明显,几乎超过90%的相关学者都来自中亚。这些学者大多都说某种伊朗语(小部分说突厥语),居住在中亚的绿洲都市中。

如果去除11世纪这个限制,我们会发现,伊斯兰黄金时代的许多著名学者——例如伊本.西那(著有《医典》,曾是欧洲和伊斯兰世界主要的医学教材,波斯亚里士多德学派主要代表之一)、比鲁尼(被誉为印度学之父、大地测量学之父)、花拉子米(代数之父,英语中代数一词源于其著作)、法拉比(著有160多本著作,在伊斯兰世界被誉为亚里士多德之后的第二导师)都来自中亚。

关于这些学者的介绍,以后会在这篇回答里介绍——

为什么是中亚?

在现代人眼中,中亚也许是一片干旱、封闭、远离海洋,不甚富裕的土地。平时大家几乎不会想起中亚,电视上也难得出现关于中亚的新闻。为什么在千年以前,来自中亚的学者,成为了伊斯兰黄金时代的骨干?

*.《失落的启蒙》中所说的中亚,范围比今天的中亚五国略大,也包括阿富汗、伊朗呼罗珊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下文所说的中亚,主要也是指这片区域。

让我们从中亚的过去说起。

地理位置

中亚,大致位于亚欧大陆的几何中心,看一眼地图,你会发现,这几乎是地球上离海洋最远的土地。虽然无法享受海运的便利和湿润的季风,但在陆权占据优势的古代,中亚却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往来的货物和人流在此驻足,使得这片土地的人们能够更迅速,更真切的感受到文明的交融。

城市文明

中亚有着悠久的城市文明史。早在四五千年前的上古时代,中亚就出现了大型城市,其规模比之东亚、两河流域、印度河谷同时期的城市也毫不逊色。由于气候干旱,中亚的农民大多在邻近的绿洲进行高度集约化的灌溉农业生产。但不同于魏特夫所言的典型“水利社会”,在中亚,并没有形成像中国那样的广域王权。规模有限的城市国家星罗棋布,点缀在中亚绿洲之间。

对于曾统治中亚的中国或波斯王朝而言,中亚是其势力范围的边缘,盘踞中亚的游牧民族也并不热衷在此建立严密的统治。因此,中亚的城市得以保持相当程度的自治,并发展起繁荣而独树一帜的城市文明。和同时代的西方城市相比,中亚的城市往往有着更大的规模、更多的人口。撒马尔罕、布哈拉、梅尔夫(木鹿)、巴尔赫等,都是显赫一时的世界名城,也是中亚人的向往之地。

商业传统

走出城市,整个欧亚大陆都在中亚商人脚下。得益于欧亚腹心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中亚就是商旅繁盛,贸易发达之地。早在苏美尔时代,产自阿富汗的青金石就已成为两河古人追逐的珍宝。从东土大唐到西土大秦,从北方草原到恒河岸边,欧亚大陆遍布着中亚商人的身影。贩运货物的同时,这些商人也把各地的技术和思想带回中亚。在中国以西,中亚是第一个造纸业中心,精明的中亚商人很快认识到印度计数法的优势并将其付诸实践,之后便有了大家熟悉的阿拉伯数字。

发达的商业同时也促进了识字率的提高。商人总是免不了计算数字,读写单据。据某位曾造访撒马尔罕的中国古人记载(引文来自俄语资料,未找到原文),这里的孩子长到五六岁时,就要学习读写,之后则要学习经商技能。围绕商贸活动,中亚逐渐形成了商业化且实用主义的生活规范。而为了维护灌溉网络,制造高附加值的手工艺品,各项专业技术也逐步得到完善。

应用实践

正是在这些应用的推动之下,科学的苗头开始在中亚发芽。例如,为了计算绿洲中不规则土地的面积,就需要一定的几何知识。于是在中亚灌溉网络最密集的花拉子模,诞生了伟大的数学家花拉子米,作为巴格达智慧宫馆长,他是第一个系统地将印度数字引入阿拉伯帝国的学者。花拉子米的学术成就基于波斯、印度、巴比伦和希腊基础之上,尽管其名著《对消与还原》在某些方面不如古希腊的丢番图和印度的婆罗摩笈多,但其论证过程更加清晰,和今天的代数著作更为接近。

类似的,为了便于夜间导航,天文和地理学知识便得以发展,为了探究自然和人间的关系,占星术便蓬勃发展起来。通过考古发现的天文仪器,以及后世学者对中亚古代历法的记录可以推断,在阿拉伯入侵之前,中亚的天文学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古代中亚在医学领域也颇有成就。据记载,阿育王时代,某位巴克特里亚(今阿富汗一带)医生曾以颅骨手术治好了他儿子的失明,令阿育王大为感激。在5世纪,中亚就出现了设备齐全,规模庞大的专业药房。中亚医生对希腊和印度医学都有所了解,其中,与印度贸易关系密切的巴尔赫受印度医学影响较深。阿拔斯王朝时代富有权势的巴尔马克家族(曾连续几代担任维齐尔,即宰相)就曾在巴格达赞助建造医院,并请来了印度医生。追根溯源,巴尔马克家族最初便是来自巴尔赫,精通医学的佛教徒。

种种证据显示,早在阿拉伯人到来之前,中亚便存在着大量书籍。在伊斯兰入侵前夕,造纸术的传入更大大促进了中亚的知识生产,使其成为造纸术西传的一个技术中心。可惜的是,由于阿拉伯人的破坏,如今我们几乎无法找到阿拉伯人到来之前的中亚著作,只能从敦煌残存的文书中,了解到其中的一鳞半爪。(更加繁荣的河中地区,原本可能产生过更丰富的文书)

多元文化

在伊斯兰教传入前,中亚可能是世界上最具宗教多元性的地区。祆教圣人琐罗亚斯德很可能来自中亚,印度的佛教、希腊的众神、草原的长生天、中东的基督教以及融合祆教与基督教的摩尼教……各种信仰汇聚在中亚,但没有一种占据明显优势。在伊斯兰教到来之前,除了信仰祆教的萨珊王朝,也没有任何一个宗教的信徒试图对中亚的其他宗教进行打压。

在中亚,各色教徒如碎片般散居共存,这种宽容多元的气氛,在后来伊斯兰启蒙时代的学者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出生于花拉子模的著名学者比鲁尼,他精通多种语言,被认为是比较宗教学研究的先驱。比鲁尼研究了祆教、犹太教、印度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既褒扬伊斯兰教的优越性,也试图理解其他宗教,并欣赏其长处。

中亚是阿拉伯帝国境内最后完成伊斯兰化的地区之一。阿拔斯帝国的诞生,离不开伊朗和中亚的伊朗贵族支持,因此在帝国的鼎盛时期,这里依旧保有着一定程度的自治。不过即使在伊斯兰教领域,中亚学者的贡献同样非常突出。伊斯兰教大部分圣训便是由中亚人整理的(可能受编辑佛教经文传统的影响),在苏菲派兴起的过程中,中亚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多少受到佛教苦修的影响)。

总体而言,中亚人比较偏爱理性、实用主义的思想。在佛教中,他们倾向带有唯理主义的说一切有部(Vaibhāṣika),在伊斯兰教中,他们倾向主张意志自由的穆尔太齐赖派(al-muʿtazilah),在伊斯兰教法中,他们倾向崇尚理智判断的的哈乃斐学派(Ḥanafī)。不无巧合的是,开办智慧宫,开启大翻译时代的哈里发马蒙,同样推崇穆尔太齐赖派。穆尔太齐赖派拒绝古兰经的永恒性,被现在的一些主流伊斯兰神学者视为异端,10世纪后,这一派逐渐衰弱。

*.唯一比较奇怪的是,尽管中国有不少粟特商人,中亚也有许多来自中国的商品,但中国的科技与思想并未在中亚留下多少印记,反之,在元代之前,中国文明中来自中亚及以西的成分也不多。

学术共同体

一千多年前的中亚,生活着两位相距数百千米的年轻学者。他们曾写信就地球是如何创造的、是否有其他太阳系等问题展开辩论,这两位学者,一位是年长的比鲁尼,一位是年轻的伊本西那。针对叙利亚基督徒的《天象论》阿拉伯译本,两位学者展开争论,比鲁尼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观察与结果存在矛盾,伊本西那则试图在亚里士多德体系内对其作出解释。

伊本西那和比鲁尼并不是这一时期唯一就学术问题展开辩论的学者。当时的中亚,还有许多学者间进行思想交流的例子。特别是在天文学和地理领域,数十名学者同时参与,持续数年的联合研究非常普遍。尽管每个人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有益的交流无疑大大有助于学术的发展。

包括中亚在内,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学者大多以阿拉伯文进行写作,正如今天大部分学者用英文撰写论文那样。通用的语言文字,加速了思想流通,也降低了阅读和审议作品的门槛。不过即使没有阿拉伯语,中东和中亚可能也会接受某种通用语言—比如波斯语。事实上,确实存在过这种苗头。

统治者资助

那么多学者是怎么来的呢?科学研究是一项费时、费钱的活动,在古代,往往只有有闲、有钱的阶层才会从事科学研究。虽然中亚商业足够发达,绿洲农业足够繁荣,可还是难以供养大量有闲科研人员。这时,金主的重要性便体现了出来。比鲁尼认为,资助学者是统治者的责任,像伊本西那、优素福八剌沙衮这样的著名学者,总是辗转于统治者的宫廷,希望能获得赞助。

*.不是每个人都有幸能得到赞助,比如《列王记》作者菲尔多西直到死后才得到君主承诺的报酬。

在整个伊斯兰黄金时代,最有名的金主,大概是阿拔斯王朝第七任哈里发马蒙。马蒙是个好奇心爆棚的家伙,他曾派人掘开大金字塔,开挖了著名的马蒙穴,在一次击败东罗马的战役中,他曾向皇帝索要托勒密的《至大论》作为贡品。作为穆尔太齐赖派的推崇者,他甚至还组织过几次宗教辩论。不过上面的一切,大概都不如其扩建巴格达图书馆来的闻名。

马蒙统治时期,巴格达图书馆发展至鼎盛,并以智慧宫(Bayt al-Ḥikmah)之名而著称。大量文献汇聚于巴格达,无数学者前赴后继的翻译,开启了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百年翻译运动可说是伊斯兰黄金时代的象征。不过在正统派哈里发穆塔瓦基勒(847-861年在位)继位后,翻译运动,连同穆尔太齐赖派一同陷入衰弱。最终,随着蒙古人的铁蹄,巴格达智慧宫于1258年被摧毁。

马蒙并不是第一个如此推崇学术的君主,在此之前数百年,波斯萨珊王朝的沙普尔二世就在伊朗南部修建了著名的贡德沙普尔学院(Gondēshāpūr)。在查士丁尼一世关闭柏拉图学院,减少教育拨款后,许多罗马学者来到波斯。当时波斯的统治者库思老一世对这些学者非常欢迎,吸引了不少遭迫害的希腊哲学家,亚述景教徒到来。贡德沙普尔逐渐发展为萨珊帝国的知识中心,尤以医学传统闻名。伊斯兰征服后,贡德沙普尔维持着学术中心地位,参与创建智慧宫的一些学者就来自这里。

文明的十字路口

如果说阿拉伯帝国占据了文明的十字路口,那么中亚便是十字路口中的十字路口。从波斯、希腊、中国到印度,每个文明都在中亚留下了痕迹,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养料。种种因素表明,早在伊斯兰教到来之前,中亚就已经具备了开启学术大发展的主要条件。也许在伊斯兰黄金时代到来之前,中亚就已经有过一个黄金时代,只是由于文字资料的缺乏,我们无法对此进行确认。

至于为什么在阿拉伯帝国之前,波斯和中亚没有诞生那么多著名学者,除了前伊斯兰时代的资料损失外,可能还有如下原因——

1.萨珊波斯虽然是和东罗马发展程度相近的大国。但在自然科学、哲学、神学等领域,不如有更深希腊化传统的东罗马,而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哲学、数学以及自然科学,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希腊传统上的。萨珊王朝后期,统治者接纳了一些东罗马学者,而在阿拉伯帝国崛起后,叙利亚、埃及等原先希腊化学术的发达地区,直接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通过对新占领地区的消化和百年翻译运动,两者在学术水平上的差距很快拉平,并成为黄金时代的催化剂。

2.在萨珊波斯灭亡后,阿拔斯王朝崛起前夕,造纸术传入中亚,极大提升了文字信息的记录和传播,这可能是促成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另一种催化剂。

3.在阿拔斯王朝建立的过程中,来自中亚和波斯的军事、政治力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使得中亚的学者更容易进入权力中心,获得相对优越的研究条件。

黄金时代的落幕

要确定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终结时间,并不容易。许多学者都把黄金时代的衰弱归罪于蒙古入侵或者十字军东征,不过哈佛学者Chaney的量化研究显示,在蒙古入侵之前的12世纪,伊斯兰世界的科学著作比重便开始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来自宗教学校作者的著作,以及宗教书籍的比例则大幅上升。这表明,在蒙古入侵之前,包括中亚在内的伊斯兰世界科学传统便已日趋式微。

宗教复兴

通常认为,从11世纪开始,伊斯兰世界的政治混乱导致了宗教狂热的增加以及宗教领袖权力的提升。随着逊尼派传统主义的兴盛,宗教人士逐渐替代了早期的职业官僚,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与此同时,为了防止科学研究对宗教领袖影响力的弱化,这些宗教领袖便鼓励开办宗教学校,撰写宗教著作。

不过Chaney通过对伊斯兰世界统治者在位时间的统计,推断这一时期伊斯兰世界并未变得更加混乱。他认为,随着地方居民的伊斯兰化以及逊尼派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宗教领袖的政治权利迅速提升,进而通过限制科学研究,增加宗教生产,从而保持其影响力。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伊斯兰思想家是安萨里(1058-1111),他出生于呼罗珊的图斯,也属于广义的中亚。安萨里被伊斯兰世界视为一位复兴者,甚至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继默罕默德后最具影响力的穆斯林。在其主要著作《哲学家的矛盾》(Tahāfut al-Falāsifaʰ),安萨里系统批驳了伊本西那及其追随者的哲学观念,认为一切因果都来自于真主的意志。此后,伊斯兰世界的哲学理念逐渐转向保守的因果论,不复之前百家争鸣的求索状态。安萨里还是第一位在书中介绍苏菲派思想的思想家,在之后的几大伊斯兰火药帝国的诞生过程中,苏菲派教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过在安萨里之后,伊斯兰世界依旧诞生过伊本赫勒敦这样的通才学者,在帖木儿帝国的黄金时代,撒马尔罕的学者们也做出了不少值得称道的科学贡献。可见,即使在思想渐趋保守的时代,伊斯兰世界还是能培育出一些有独创精神的科学家。不过和之前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时代相比,彻底伊斯兰化的中亚,确实没有之前那么突出的创造力了。

外敌入侵/灌溉农业衰弱

中亚的自然生态比较脆弱,农业发展极度依赖精细的灌溉农业。在蒙古入侵时代,中亚的许多灌溉设施都遭到系统破坏,本地人口也因蒙古入侵而大幅减少。此后,由于缺少维护以及灌溉设施的荒废,中亚的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即使在数百年之后,人口也未恢复到蒙古入侵前的水准。

中亚以西,整个中东和北非在这一时期都经历了类似的灌溉农业衰弱过程。除了蒙古入侵以外,气候变化、长时期开发导致的土地盐碱化和沙化也是造成农业衰弱的原因之一。由于农业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降低,从事脱产研究的学者数量自然也会减少。

不过正如前面的量化研究显示的那样,在蒙古入侵之前,中亚和伊斯兰世界的科研产出就已不复当年盛况。也许外敌入侵导致了中亚的经济衰弱,减少了此后文化领域产生复兴的可能,但并不能解释早已发生的科研萧条。

商路转移

如前所述,中亚曾经是欧亚大陆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是在蒙古入侵后,由于内战等一系列原因,这条贸易路线的重要程度逐渐不复往昔。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也降低了陆地贸易的重要性。虽然蒙古帝国时期,欧亚大陆的交流变得前所未有的密切,但中亚在其中的地位,无疑是下降的。

更大的打击也许来自欧洲。大航海时代之后,随着航海技术和导航技术的发展,欧洲商人们得以绕开中间商,直接与东亚和南亚进行贸易往来。原本的陆上贸易中心——中亚,于是彻底被边缘化。

和上一条理由相同,一般认为,中亚的知识衰退发生在经济和贸易衰退之前,因此这条解释,并不有力。

金主减少

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穆斯林继承法的缘故,伊斯兰世界的人们难以通过继承而积累大量财富,进而对学术研究进行资助。不过,在伊斯兰黄金时代,统治者和大部分名流显贵同样遵循穆斯林继承法,这条解释似乎并不够有说服力。

不过另一方面,黄金时代之后的显贵们确实减少了对科学研究的支持,转而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建筑、艺术和宗教机构,从这一点来说,这条理由也不无道理。

突厥化

在伊斯兰教诞生前不久,西突厥汗国崛起于中亚,之后,突骑施、葛逻禄等突厥系势力与唐、阿拉伯帝国在中亚展开了上百年的博弈。在伊斯兰化同时,中亚同时也在语言和族群上,变得日益突厥化。

俄国学者巴托尔德认为,突厥化是导致中亚学术衰弱的原因之一。以游牧生产为主的突厥式生活,逐渐取代了绿洲的波斯都市文化和灌溉农业。随着经济生产变得日益粗放,学术上的生产也走上了下坡路。

不过在突厥崛起之前,斯基泰、匈奴、月氏、嚈哒等游牧势力早就活跃在中亚的历史舞台。绿洲的定居者们有着丰富的与游牧人打交道的经验,以此作为中亚衰弱的解释,似乎也有些牵强。

总之,上述各条理由均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足以解释中亚和伊斯兰黄金时代的没落。不同因素和一系列偶然的叠加,导致了中亚黄金时代的落幕。但即使这一切都未曾发生,延续着11世纪之前的学术发展道路,中亚和伊斯兰世界也未必能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古希腊学术与今天的自然科学毕竟差别很大,作为继承者,需要完成很多改变,并在一系列条件引导下才能完成这一转型。

落幕

伊斯兰黄金时代的落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自然科学领域,伊斯兰黄金时代最后的辉煌,还是来自中亚。

14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帖木儿帝国的兴起,第一次出现了以中亚为政治中心的世界性帝国。依靠着掠夺来的财富,帖木儿重建了被成吉思汗摧毁的撒马尔罕。古典波斯艺术与文化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兴趣,催生了所谓“帖木儿文艺复兴”。

帖木儿的孙子兀鲁伯是帝国第三任统治者,也是位天文学家。在他统治时期,撒马尔罕建立起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天文台。历经39年观测,1447年,兀鲁伯编制了《兀鲁伯天文表》,这是16世纪之前准确度最高的星表。也是奥斯曼帝国等伊斯兰帝国数百年间编制历法的数据来源。兀鲁伯还在撒马尔罕建立学院,吸引了Jamshid al-Kashi(计算出了祖冲之后最精确的圆周率)Ali Qushji(最早研究地球自转的科学家之一)等著名学者,使撒马尔罕成为当时伊斯兰世界的学术中心。

但如同帖木儿帝国的昙花一现一般,帖木儿时代的文艺复兴,只是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回光返照。尽管之后的莫卧儿、萨菲和奥斯曼帝国都继承了帖木儿文艺复兴的衣钵,尽管这些帝国都以其财富闻名,但他们的学者往往只是满足于对前人的作品进行评论,而非创新。甚至早在11世纪,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的趋势,人们满足于汇编前人成果,而非独创性的研究。

现代科学为何会产生在欧洲?这是个非常复杂,也非常宏大的问题。历史不可复现,也无法通过控制变量进行研究。从量变积累为质变的过程中,似乎每一项因素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有许多学者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解答,但谁也不能打包票说,这些因素就是导致近代科学起源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欧亚大陆政治、宗教局势的改变,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土地的日渐荒芜。中亚再也不是过去那个商贸繁盛、多元文化汇聚的文明十字路口。回到21世纪,那些过去繁盛一时的中亚名城——撒马尔罕、布哈拉、梅尔夫、巴尔赫,早已不复当年盛景。

参考资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文明史》第四卷

Frederick Starr,Lost Enlightenment:Central Asia's Golden Age from the Arab Conquest to Tamerlane

詹姆斯·E·麦克莱伦,《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相关阅读——


user avatar   starstar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年5月19日 更新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答案在五年之后突然重新引起了关注。

如果现在再简单概括一下的话,我会说是:

现代科学体系背后的驱动力是理性主义,受理性驱动;其他文明则奉行实用主义,更多的受需求驱动。

为什么古希腊能成为一个受理性驱动的国家并进而产生理性科学的萌芽?

我们只能尽量从已经隐没在时间长河中的,当时的制度,文化,地理环境中寻找线索并进行推理去接近真相。

评论区里的某些评论则偏向于指责而非探讨了,毕竟我们总不能说 “是因为希腊人天赋异禀,与地球上其他人不同” 或是 “希腊人受到了外星文明的引导”,所以才产生了科学吧?


原 2016 年 2 月 29 日的答案

说明:在科学史上,想要找出一个事件为什么发生或为什么不发生的充要条件是不可能的,只能找出一些相关度比较大的内容,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还有一个问题大致是问东方科学史没有西方丰富的原因:为什么东方文明没有受到宗教对部分科学的严格拘束,反而少有重大发现,没有西方科学史丰富? - 丁星华的回答 这两个问题问法有很大不同,但都涉及到科学史上的东方与西方问题,答案也基本是相似的。

以下是答案正文:
————————————————————————————————————————
题主这个问题算是李约瑟难题的一个变种版本,为了更好的理解科学史的脉络,有一些预备知识需要写在前面:

一:现代科学的起源

科学史中研究的科学,其范围是不同于而且远大于我们如今所称的“科学”的。在科学史中讨论的科学一般分为几种:

1.古希腊的理性科学
2.近代科学革命产生的数理-实验科学
3.较为广泛意义上的博物学
4.更广泛的包括技术系统的科学

尽管科学革命以来,科学的内涵、思想等多有变化,比如从16、17世纪以来的机械世界观,到现在加入了更多整体性,复杂性的考虑。但现代科学最直接的先祖就是近代欧洲产生的科学革命。而近代科学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理性科学或者说自然哲学。

题主所说的“现代科学”,其发展的主线是:
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科学革命——现在。

二:科学史上的东方与西方

追溯到科学发展的源头去看,科学史上有两种比较典型的科学类型:东方的实用型科学古希腊的理性型科学,而承载这两种科学类型的文明类型,也有两种类型:水利型文明非水利型文明。

水利型文明与实用型科学:
代表是四大古文明,即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以及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国文明。这几个文明都是近水而生,人们聚集在发达的水系旁边进行农业生产,当农业与人口都开始繁荣后,多余粮食的分配,水资源的分配,水利工程的建造和维护,排水,泄洪等都需要有组织的协作,而用水过程中出现的争执也需要权威来调节,这就应运而生了比较核心的管理组织,也就是集权政治的原型。在这种文明环境中,国家的正常运行,人民的生活是管理阶层首先要考虑的事,相应的,被管理阶层所把持的科学也偏向于实用,多集中于水利(农业灌溉必不可少),天文(农业生产,平时生活,预测王朝命运等都需要天文),医学。

非水利文明与希腊理性科学:希腊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地中海沿岸,境内多山,没有大河,也没有大面积富饶的冲积平原,农业灌溉更加依靠雨水而不是与江河有关的水利,希腊人民靠本土条件难以为继,逐渐发展出了比较好的航海和商业。同时,希腊距离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这些文明不近也不远,便于交流而且不会被完全同化。另一方面,山脉把希腊的政治文明分割成多个小邦国,各个邦国之间形成合作竞争的关系。在此环境下,希腊人发展出了民主城邦制和奴隶制度,保证了闲暇阶层的出现,自由民主的环境也使得政治辩论成为常态,这都培养了希腊人的理性精神。希腊的闲暇阶层不同于东方的管理者,需要极力去维护一个集权大国的正常运行,而是更加注重于对政治合法性等这些内容进行思考。这些条件使得希腊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希腊人善于辩论,对事物有着一种寻根究底的热情,超越世俗的学术精神,比如希腊的天文学不同于东方的实用性天文学,它是一种数理行星天文学,是为了解释自然,而不是为了农业,占星等实用目的。用自然自身解释自然,不再求助于神等外物,从泰勒斯的“水是万物之源”,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再到亚里士多德的综合自然哲学,清晰的体现出理性科学出现的过程,这也是现代科学最古老的源头。

三:两种科学类型的发展

希腊理性科学的继承及发展:希腊发展出了非功利的,比较系统的,有内在发展逻辑的理性科学传统,比如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更为重要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创的理性的范式: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氏自然哲学,他们虽然不同,但都是有内在逻辑的理性系统。希腊-罗马文明灭亡之后,这种理性融入到了基督教的教义之中,形成了前期的教父哲学和后期的经院哲学。希腊的文化同时被移植到伊斯兰世界中去,十字军东征之后,便开始在欧洲复兴,经历了航海时代,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之后,希腊的这种理性科学的主线便在哥白尼身上连接了起来。紧接着就是近代的科学革命了。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是十六十七世纪,资本主义对科学的发展有作用,但是还远没有到工业革命时的那么大的影响,在这中间主要的动力作用还理性科学内在的发展逻辑,宗教精神在其中也有不小的推动作用(宗教在近代科学产生过程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讨论又需要大量篇幅了,答主题目中所说的“宗教的严格拘束”不太公平)。

东方水利文明实用型科学的发展:实用型科学并没有它内在的发展逻辑,它的发展是根据外部环境的需要,一旦外部环境没有了需求时,它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以中国为例:中国是非常典型的水利文明,集权的政治,官方掌控的科学都是其特点,这种由外部需求推动的科学与外部需要结合的非常紧密,长期来看就表现出科学技术发展的离散性,形不成系统(中国古代科学中比较有系统的当属医学,这与其实用性密不可分)。而且中国这种高度集权的国家,一旦形成了相应的治国文化后,这种文化对超越而无用的理论性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限制作用。中国在两千年的历史中,科学技术(取技术系统与博物学含义)其实一直都是非常强的,到了明朝时期达到了最高点。到了这个时候,外部的需求基本被满足,除非产生社会结构的变革(像资本主义与城市那样),或者是科学本身产生像希腊理性科学那样的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很难前进了。但是二者都是困难的,前者是封建势力不断扼杀资本主义的萌芽,后者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固定,形成很强的束缚了。这个时候,也刚好是西方开始抓住希腊理性之线开始复兴的时候,从此中国在技术上也开始落后了。

四:阿拉伯世界

希腊-罗马文化衰落之后,希腊文明的保存延续到了阿拉伯世界上,也就是所谓的伊斯兰世界,这个文明也是非常奇特,它是一个典型的东方文明,具有发达的农业结构,集权的政治,官办的,偏向实用性的科学技术体系,但它却引进吸收了古希腊的科学文明(罗马大致也是如此,但是阿拉伯这一特点更强)。希腊-罗马文化在伊斯兰世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植,这使得伊斯兰世界兼有了西方和东方的特点,并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这里进行的是希腊传统知识与王权的结盟,也是东方与西方的冲突。伊斯兰的统治者支持其智慧宫等学术机构翻译传播,并非只是喜好学问,知识本身的价值并不被看重,更多的是因为它对国家的治理有实用意义。且最终可以看到,东方典型大国的精神更胜一筹,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

对于希腊文化在伊斯兰世界的移植,有“边缘论”和“同化论”两派,边缘论主张希腊科学在伊斯兰文化中始终之处于边缘位置,而“同化论”希腊科学以各种方式在伊斯兰世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比如引进希腊文化后,依然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就,翻译了亚里士多德,托勒密,欧几里得等人的著作,也产生了阿尔哈曾,花剌子模这样的科学大家。但是阿拉伯文明的希腊化的主体还是偏向实用的,最终也没能对抗本身固有的专制文明,最终没落了。

这个问题在麦克莱伦的《世界科学技术通史》东方篇里有现有研究的简单总结。大致思路如下:

1.阿拉伯虽然是一个保存了希腊科学的国家,也实现了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但是归根结底,它具有更浓厚的东方文明特征,即对科学的发展由国家控制,偏向实用,在这样一个几圈国家里缺少希腊时期的自由学术氛围。也不具有后来欧洲众多小国互相竞争,维持活力的局面。

2.阿拉伯国家在继承希腊遗产之处,非常具有活力,这个现象几乎可以在每一次「文化移植」中见到,而且伊斯兰教认为只有民众更好的接受教育之后,才能更好的理解内容《古兰经》的内容,但是宗教保守势力最终慢慢得势。原来的文化多元局面在阿拉伯普遍开花后,变得慢慢趋于一元。同时也缺少欧洲宗教改革带来的那种精神。

3.阿拉伯最初垄断东西贸易航道,经济发达,但自从欧洲海上贸易新航道开辟之后,这一优势不复存在,再加上后来战争(主要是与基督教和蒙古之间)频发,消耗国力,科学继续发展的环境也消失了。

4.有些人强调了当时的外部需求情况,即在伊斯兰地区,对实用性科学的外部需求动力不够,这也是罗马,中国等文明的科学技术衰落的原因,算是实用型科学的通病。

总而言之,在这之中特别重要的是文明的类型,性格科学所处的环境。阿拉伯学术的希腊化之处,国家支持各种翻译运动,并建立了一系列学术机构,文化多元,欣欣向荣。但阿拉伯世界是一个大国,统治闲暇阶层需要考虑更多治国之术,而且后来宗教权威超出学术权威,掌管话语权之后,阿拉伯的学术依然开始没落了。即使没有后来的战争,给它一定的时间,其走向可能也是东方型的文明。

五:近代科学革命为什么在欧洲产生
除了以上,要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还可以看看,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在欧洲产生了?欧洲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是其他文明不具备的?

这个问题在网上有比较好的答案,近代欧洲的一些关键技术革新,以及各个小国之间的竞争所形成的氛围,资本主义推动等都十分重要。个人要强调的一点是中世纪及基督教的作用:对希腊文化和精神的保存和发展,可以看到,近代科学革命以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为开端,这和托勒密的地心说有及其密切的关系,哥白尼重新返回到了柏拉图主义,仿佛就是希腊时期托勒密之后的人,而中间的时间跨度似乎不存在,在这期间起重要过渡作用的是中世纪经院哲学——即以阿奎那为代表的人将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与基督教教义结合的产物,它同样强调理性,保存了希腊的精神。


六:小结

总之,以一种辉格史的角度来看的话,宏观上西方科学发展的逻辑还是比较清晰的,主线的就是希腊这根理性之线,旁支就是伊斯兰地区在中世纪时期对希腊学术的移植以及再移植,然而伊斯兰世界始终也是典型的东方文明,虽然移植了希腊学术,对近代科学产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最终也没能成功成为近代科学的策源地。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的学术有三个条件:

1.闲暇的阶层
2.批判传统
3.对世界的惊异

结合科学史可以看到,无论是古希腊,还是近代欧洲,都比较符合这些条件,而集权的国家则难以满足。注意这里没有强调“民主”,只是强调学术发展应有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集权国家在脱去蒙昧之后,也是能创造出相似的条件的。阿拉伯世界接过希腊的火炬,原则上来说,是有可能成为现代科学的策源地的,但也需要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大致这些条件,而这应该需要很长时间的稳定时期。


user avatar   tomlion-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理解伊斯兰要知道一个东西,它没有生产力或者科技,属于那种蝗虫式的角色,要飞来飞去(圣战迁徙就是啃麦田)找吃的,没有就饿死。

阿拉伯帝国征服,就是第一次啃麦田,北非两河中亚完蛋了,伊朗被大大劣化(包括盐碱化,库斯鲁一世时代记载伊拉克还有出没大象的湿地,马蒙以后不久就是要大量黑奴清理盐碱地导致暴动),伊斯兰的这种荒漠化,是自然的,也是思想文化,民权上的。

第二次啃麦田就是一系列突厥政权,包括奥斯曼,印度一系列苏丹王朝等等,这次啃光了小亚,印度,还啃过巴尔干(不过失败了),但很快,维也纳战役和奥朗则布南征失败是两个转折点。穆斯林没办法圣战啃麦田了,就天天内部厮杀,最后被反击,乃至瓦解溃败。直到一战后。

第三次啃麦田,从海湾石油以后就开始了,这次它们要么成功,要么就彻底崩溃,现在不断对非穆地区的渗透和零星圣战,实际上就是想慢慢渗透颠覆,不希望公开和科技军事更强的非穆决裂。所以目前和以后的问题是反渗透颠覆伊斯兰化。最后才是决战。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奥斯曼帝国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取得了不少自然科学成就,据wiki介绍涵盖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物理学、机械等各个领域。en.wikipedia.org/wiki/S

但是,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奥斯曼较有独创性的科学成就基本都发生在1600年以前。之后就因为奥斯曼与西方世界关系恶化和自身自视为天朝上国(可参考穆罕默德四世给哥萨克那封信里的那一大堆头衔)固步自封,开始停滞不前。100多年过去,等到奥斯曼被维也纳和赞塔战役的惨败打醒之后,才发现西欧已经如此先进,因此又开始大规模改革引进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此后的奥斯曼帝国在技术上仍然取得了很多进步(比如vic里的奥斯曼可是算成开化国家(逃)),但是很多都是全盘引进西方的结果,很难再拿得出独创性的自然科学成就了(唯一提到的竟然是制表。。。)

例如wiki重点提及的天文学家,曾研究过地球自转的Ali Qushji是在君堡陷落之后加盟奥斯曼,而有点像奥斯曼版达芬奇的全才塔其艾尔丁(Taqi al-Din)(他甚至研究过早期的蒸汽机)则活跃在苏莱曼和穆拉德三世时代。wiki别看这个页面那么多内容,其实一大半篇幅都是写他的,还特意提到君堡天文台于1580年被拆除后,奥斯曼天文学长期停滞不前,直到引进哥白尼日心说之后才重新开始发展。

因此有些奥斯曼导致落后的暴论倒也不是完全没道理,尤其是阻断暴论如此看也有几分理由。只不过奥斯曼阻断的不是欧洲,而是伊斯兰世界从地中海得到技术传播的途径,从历史上看地中海的知识很容易传播到波斯,波斯的技术很容易传播到印度,奥斯曼自然科学停滞不前自然就连带着波斯(萨法维王朝)和印度(莫卧儿帝国)一起停滞不前,所以尽管后两者技术和商业上也取得了一定独立发展(比如莫卧儿的棉纺织业工场和商业十分繁荣),科学却越来越落后于欧洲了。

至于为什么越接近地中海和欧洲似乎越容易产生科学那就是李约瑟难题的范畴了,当然也确实包括一些言必称希腊的因素。


user avatar   he-fu-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量转换师,主要负责将氢核聚变产生的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生物质能。




  

相关话题

  信一神教的民族是怎么看待他们的祖先是不信这个教的事实的? 
  台湾的辜振甫和辜宽敏一统一独,是二人政见不同还是辜家两边下注? 
  有哪些地名的读音是一般人会读错的? 
  楼兰究竟犯了啥错,成为这么多诗人的假想敌? 
  假如没有文革,中国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系吗? 
  「毛泽东时代美国更怕中国」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 
  外国科学家有哪些黑历史? 
  科学界的期刊为什么坚持匿名审稿的制度? 
  促使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还是苏联出兵东北? 
  古埃及和赫梯的银板条约为什么被称为最早的国际条约?是否可信? 

前一个讨论
大家用过最棒的牙膏是哪一款?
下一个讨论
有了 Mathematica,为什么还要学习算积分的技巧?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