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俄罗斯帝国为什么输掉了日俄战争? 第1页

  

user avatar   bs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这个问题下与 @闲人 先生发生了一些争执,所以认为有必要单独开一个回答说一下。

@闲人 的评论区下Ta表示日本帝国的工业实力在1894年已经明显超过清帝国。但是,至少在火炮制造方面,Ta的这一论断并不符合事实。诚然,日本帝国在明治维新后拥有了比清帝国更加现代化的医疗、教育、行政系统,然而,不能以此类推认为日本的工业实力在1894年也有这样的优势。日本帝国的社会制度相比于清帝国更加“现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在所有领域都立刻占据了优势地位(相比于清帝国)。

应该说,在1894年清日双方的工业互有长短,很难说哪一方有明显的优势。在一部分领域占据优势,而在另一些领域清帝国占据优势。

举一个例子。众所周知的是,日本联合舰队在甲午战争前列装了大批英式速射火炮(4.7寸炮和6寸炮),而清帝国海军缺乏这样的装备——但这丝毫不能证明日本帝国在1894年已经拥有了比清帝国更强的工业。因为日本的全部4.7寸40倍径舰炮和6寸40倍径舰炮均为英国原装进口,而清帝国则已经具备了在本土仿制这两款兵器的能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清帝国海军没能优先换装)。

清帝国在1890年引进了1门英制120毫米40倍径速射炮作为样品,随即开始仿制,1892年即宣告仿制成功。在之后的三年,江南制造局陆续仿制了12门4.7寸40倍径速射炮和4门6寸40倍径速射炮。1892年生产120毫米快炮10门,1893年生产120毫米快炮2门,1894年生产152毫米快炮4门。值得注意的是,在1893年120毫米快炮的产量骤减至2门,这是因为有限的钢材被305毫米重型要塞炮的生产任务挤占,如果把资源集中用来造速射炮,1894年开战以前攒出25-30门是有可能的。当然,清帝国暂时还不能做到100%的仿制这款产品,部分零件仍需要进口,但起码学会了组装。

战争结束后,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菲特利曼中将在他的文章中对清帝国的军工业给予了正面评价:

在江南、南京以及天津等兵工厂,自己能制造出4.7英寸速射炮、机关炮、改良的“李·美德福尔德”步枪以及其他现代军用步枪

至于说日本帝国,尽管日本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谋划仿制英国研发的管退速射炮,但实际上他们直到1896年才成功仿制出安式速射炮,而且只有少量生产。

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日本舰队的速射炮全部为原装进口,而清帝国虽然已经购买和仿制了为数不少的速射炮(截止到战争爆发前,外购到货26门,仿制16门),但只有极少数的速射火炮被交付舰队[1]。这应当归咎于清帝国高层的迟钝、呆板(北洋舰队本可以从江南制造局获取所需的速射炮),而不能说明日本有更强的工业。这反而印证了一点,即清帝国落后的体质不利于它动员最大力量用于打赢一场战争,即便是它本身的某些优势也不能被发挥出来。

至少在中口径速射炮上,1894年的清帝国可以仿制/来料组装(每一年约10门120毫米速射炮),而同时期的日本只能进口原装产品。难道能断定日本的工业实力在1894年已经压倒了清帝国吗?显然,做出此等论断为时尚早。在1894年,双方的工业实力总的来说尚在伯仲之间,很难说谁已经具有了压倒性的优势。日本的近现代工业在1890年代也只是刚刚起步,认为此时的日本已建立起压倒清帝国的工业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清帝国从上到下的体质当然是不适合现代化或者说工业化的。但如果由此判断日本在其工业化早期即迅速在工业实力上压倒了清帝国,这是一种制度决定论的观点,是不妥当的。日本在1894-1895年的战争中获胜,这应当归结于日本建立起了更加现代化、更加适合战争的国家机器,这是日本取胜的关键。

参考

  1. ^ 外购到货的26门速射炮中有14门部署于炮台,6门属于广东水师,6门属于福建水师;本土仿制的16门速射炮只有5门被交付北洋舰队

user avatar   ju-zi-zhou-tou-11-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尼古拉二世的宏观战略存在着两个最关键的矛盾:

其一,俄国长期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对于“非盈利”的军事开支进行了财政紧缩,然而却在这一时期在东西两线(黑海和远东地区)都部署或实施着积极进取的计划,这便造成了经济发展和军事发展何者应该优先的问题。

俄国人千方百计地夺得了旅顺这一远东不冻港,但是在保住这一据点的战略上则存在着重大失误。最为重大的失误在于财政方面。按计划,旅顺军港要塞工事的彻底完成要到1909年,对于旅顺要塞的拨款不仅是微薄的,甚至还少于对大连的拨款。财政大臣维特对此不能说没有责任,他忽略了军事拨款(亦即加快旅顺建设)的优先性:

在1904年前,由于财政赤字,对于旅顺的实际拨款只有460万卢布,而对于大连的拨款却超过1850万卢布,且这些拨款主要是用于大连自由港的基本设施建设而不是用于军事防御。

从战略上看,如果大连没有坚厚的防御工事而被敌方攻占,那么大连将成为敌方可以利用的进攻旅顺军港的良好基地。

其二,俄国陆军和海军何者应优先发展。这一问题的实质是要确定俄国的战略发展方向,究竟是陆上强国还是海上强国。基于俄国的财力,它并无可能二者兼备。然而,尼古拉二世的政府却妄图在维持庞大陆军的同时在东西两线都获得出海口,并且还整合马汉“海权论”和法国“青年学派”的理论,制定出了不适合俄国经济基础的“攻防皆可”的海军建设战略。

1902年春,按照尼古拉二世的意见,制定了俄国海军舰船建造计划:

使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力量与德国波罗的海舰队相等,使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力量与日本舰队相同,使俄国黑海舰队有能力穿过海峡进入地中海,使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二者的总体力量与德国所拥有的舰队相等。

该计划的实现期限为21年(1903-1923),分为三个7年完成,其首先要完成的目标是加强黑海舰队。在该计划中,新造舰船需要经费15200亿卢布,老舰整修和改造需要经费21350亿卢布,同时相应的军港改建以及作战人员增加也需要大约30650亿卢布,实现该计划所需的经费总共约为672000亿卢布。鉴于当时的俄国国家岁入不过25000亿卢布,经费难题根本无法解决。

1903年3月,当陆军部申请1904-1908年财政拨款时,多布洛罗伊斯基(С.К.Добророльский)中校报告说:

过去7年,海军的预算提高了66%,而同期陆军仅提高了12%。相对于1883年,海军的预算已经增加了两倍。与陆军方面一样,海军方面也对自己得到的财政拨款不满足。海军方面的目标是要把俄国建成海上强国,所以海军部所强调的是:尽管在1895年到1902年间海军军费预算几近翻倍,但海军部1902年的预算依然少于陆军部当年预算的三分之一。

在日俄战争前夕,俄国在远东的陆军兵力总共不过12万左右;日本陆军却已拥有步兵156个大队、骑兵54个中队、野山炮兵106个中队,其中仅在中国和朝鲜地区的驻军(台湾2个混成旅、朝鲜1个步兵大队,中国华北7个步兵中队)便大约有20万人,实际上陆海军都有优势。

这方面苏联就吸取了沙俄的教训,没有彻底打垮敌人之前绝不进行和平建设,一切都向陆军让步


user avatar   da-wu-dao-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泻药,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日俄战争中的日本在某些条件上同抗美援朝时的TG是有一定相似之处的,所以具体到日俄战争的主战场东北地区南部,国力明显弱势的日本可以对俄国形成一定程度的优势。

家门口作战与万里远征

在日俄战争时,虽然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已经割占远东地区(即“外东北”)近半个世纪,看上去里旅顺、辽阳、奉天一类地方已经很近,但这一地区在沙俄时期仍然是人口稀少,开发极为有限的。在1897年沙俄的人口统计当中,乌拉尔山以东只有5758822人,其中大部分也集中在贝加尔湖以西,所以俄属远东此时根本不具备作为后勤出发基地的能力。即使以贝加尔湖沿岸的伊尔库茨克为出发点,距离日俄战争主战场仍有2000公里的距离,且俄国只能依靠比较低效的陆运维持后勤。虽然西伯利亚大铁路在1891年就开始动工,但由于西伯利亚环境恶劣一直进度缓慢,到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时贝加尔湖路段仍然没有修成,则俄国此时的后期投送能力是很不利的。此外,俄国海军主力集中在黑海和波罗的海,若投送到远东无论是走苏伊士还是好望角都耗时甚久,使得海上对比对俄国更不利。

与此相反,虽然日本离中国东北也有一定距离,不像抗美援朝时中国跨过鸭绿江就能进入朝鲜半岛北部、工业中心也位于离鸭绿江不远的沈阳一带,但这一距离远比俄国为短。以日本陆军的重要集结地点,也是日俄战争之前的甲午战争时大本营驻地广岛为例,其距沈阳只有1100多公里,一路上还可以通过海运高效抵达(日本在大部分时候有制海权),即使从东京算起也只有1500多公里,再加上朝鲜也在战争初期被日本很快控制,对于日本来讲日俄战争仍然是在离本土不远的地方作战。

这样一来,虽然战前俄国有着105万人陆军和超过60万吨的海军,看起来比35万人陆军和和26万吨海军的日本有明显优势,但具体到可用到远东的实力对比就是日本25万陆军加几乎全部海军对俄国区区10万陆军和18万吨海军而已,双方最终动员的总兵力也都是100万出头,同俄国4倍于日本的人口并不相称。总之,在远东这一特定地区,日本比起俄国反而有着局部优势。


强大盟友的坚实支持

中国在抗美援朝时和苏联缔结了同盟,苏联向志愿军提供大量武器。苏联不但向中国提供了相当于60个师的步兵装备,还有IS-2坦克、米格15喷气式飞机等先进装备,同时苏联空军和高炮部队更是进入朝鲜北部亲自参与防空,这些对中国的帮助都是不可或缺的。而日本在日俄战争当中也有盟友英国和准盟友美国的积极支持,这是日本取胜的重要因素。

1902年英国和日本正式缔结同盟条约,当时英国虽然工业规模被美国反超,但由于世界最强的皇家海军和英镑的重要金融地位,英国仍然可谓是世界头号强国。日俄战争中英国对日本的各种支持完全不在抗美援朝时苏联对中国的支持之下。英国向日本出售了6艘新式战列舰和4艘装甲巡洋舰,甚至应用了不少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英国的支持使得当时工业极为薄弱的日本获得了一支有相当实力的舰队,得以在海战中一直占据优势。

美国在日俄战争时由于对俄国在太平洋方向上扩张的担忧,也支持日本。美国同英国的大资本一同向日本提供贷款,一共5次总额1.07亿英镑(或9.27亿日元)。而日本在战争中的总花费不过18.6亿日元,从美英借的外债就占了一半,而战前日本年财政收入不过2.5亿日元而已。没有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两大国英美的支持,日本是难以承担如此巨大的战争成本的。

而1904年时虽然俄国和法国已经缔结军事同盟12年,但同盟义务也是针对德奥意三国同盟的,同日本无涉。法国也只是对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的远征提供了一定的协助而已。德国因为对英国借助日本在远东扩大影响的做法感到不安,也以反对“黄祸”为借口向俄国提供一定的协助。但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法德两国对俄国的支持都不可能达到英国支持日本的程度。

哀兵与骄兵

必须强调的是,日俄战争本质上只是新老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非正义争霸战,不但俄国,日本在日俄战争中也对中国和朝鲜人民一路烧杀抢掠,带来深重灾难,这同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有本质区别。但正如朝鲜战争双方一样,日俄战争双方也是哀兵和骄兵的战争。

由于20世纪初俄国国力比日本有明显优势,而且日本又身为亚洲人,所以战前日本备受俄国轻视,沙皇尼古拉二世就轻蔑地评价日本人为“不堪一击的猴子”。虽然俄军在日俄战争中表现也可谓“英勇”,但这终究只是战术上的“勤奋”,无法弥补俄国战略上的“懒惰”。反观日本在战争中从头到尾都态度谨慎,把对俄战争当成毫无退路的生死之战全力以赴。在对马海战前夕的口号也仍然是“皇国兴废在此一战,望各位奋勇努力!”。这也正如抗美援朝时志愿军以“保家卫国”的心态去迎战只想“回家过圣诞节”的美军一样,双方完全不同的心态也使得俄国最终输掉了日俄战争。


当然,日本虽然在海上因为种种原因打出了世界闻名的大胜,在陆地上进展就差得多。在俄军撤离奉天,后退到四平防御的时候,前来追击的日军也只是勉强追击到铁岭一带就因为后勤不济而无法往前推进。最终虽然俄国因为革命选择退出战争,但国力透支的日本也无法扩大战争成果了,最终的《朴茨茅斯和约》当中日本只是获得了在南满地区的势力范围,也没有得到甲午战争一般的巨额赔款,整场日俄战争终归只是在强大盟友支持下以举国之力打出的有限胜利(当然抗美援朝某种程度上也是)。


user avatar   134073900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日本在日清战争中的胜利使各国的日本观察者在理解上完全改观。俄罗斯最敏锐地把握到日本实力的人是沃加克。陆军参谋总长奥布鲁切夫得到他的报告,产生了应该回避与日本发生军事冲突的想法。

陆军大学也表现出对日清战争的强烈关注。1896年,参谋本部大尉希曼斯基利用德国军官冯·缪拉于1895年出版的三本小册子,再辅以其他资料,写成了《日清战争1894—1895》。他的结论部分如下:

“无论日本人有着怎样的缺陷,他们积极的长处是重要的,最终的结论大概可以这样说:我们俄罗斯人有了一个必须要严厉监视的邻居——日本。对于拥有一亿二千万人口的帝国来讲,这个邻居即使不算危险,也有可能令俄罗斯在实施远东计划时变得困难。 ……在肉体层面,日本士兵年轻、快乐,拥有充分的肉体上的力量,忍耐力强。

日本人的特性普遍患有脚气病(译者注:即维生素B1 缺乏症。) 。在精神层面,日本士兵有很多积极面,他们名誉感强,会为达成的胜利自豪,梦想新的胜利。他们在‘团体教育和精神’上尚未成熟,军队纪律尚未稳固,指挥官是接受封建时代教育的一代人,有必要进行革新,派系思想是个问题。”

“日本表现出二元现象。在军事初步的、技术的、机械的层面(士兵、下士官等素材、军队与后方、运输、医疗组织、技术改良、作战的事前准备)几乎无可挑剔。相反,在军事创造性组合 层面(解决战略的最高创造部分的种种问题、设定目标、选择作战线和确保作战线、正确解决军队的最高指挥部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日本人作为德国学派的弟子,从老师那里借鉴了很多东西。他们双方都有缺陷,也都有优点。双方都在创造性、灵感、大胆程度上欠缺决定性的、闪亮的组合。”

同为参谋本部中尉的勒热武斯基出版了一本只有76页的小册子,是新写成的通史《日清战争》。他也在结论部分如下写道:

“这次战争显示出日本在文化面上取得了值得关注的发展。日本的国家制度、经济状态和军队实力赋予了它进入欧美国家行列的权利。日本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取得的成就在与中国的战争中得到了证明,俄罗斯尤其不能忽视这一点。对俄罗斯而言,日本现在已然是危险的东方邻国。”

面对这片长期被遗忘的土地,对俄罗斯利益的关怀大概会使我国政府将注意力转向这边,而且目前已经转向了这里。在这种关怀的影响下,西伯利亚铁路诞生了,并且还在西伯利亚广大的荒地上殖民,强化军事力量。”

然而,沙俄军方上层的将军们并没有共享这种对日本的认识和危机意识。这一点可以从瓦诺夫斯基陆相退任,库罗帕特金继任后,表现出的某种反动、对日本军实力的轻视上得到印证。

海军方面也有认真地对待驻在武官施万克报告的人士。1896年,海军军令部海军研究科出版了《海军问题资料集》第一卷《日清战争》。该书由科长多莫日罗夫海军上校负责编辑,他根据施万克的报告以及太平洋舰队属下的巡洋舰“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睿恩达”号、炮舰“高丽人”号舰长、清国方面的外国专家、德国驻在武官的报告,阐明了日清战争全貌,是一部内容翔实、厚达442页的著作。

海军士官学校的教官库拉德出版了《日清战争时期的海上战斗行动》,由海军部印刷局刊行。这本书是1895年12月库拉德在海军士官学校所做的演讲。库拉德指出,虽然日本的胜利沐浴在无上的赞美之中,但由于制造出这种印象的公开资料大部分是日本的资料,我们或许会被印象压倒,以致有可能盲从日本的经验。对于日本来讲,结果就是一切,但是“对于希望从这场战争中吸取有益教训的我们来讲,可以说无论结果是什么都无所谓,我们最重要的是弄清楚这个结果是怎样得到的” 。可以说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吧。

与陆相不同,海军军人们一直都关注着在远东的战争——与日本的战争。俄历1902年至1903年的那个冬季,即公历1903年1月到3月,按照海军大臣特尔托夫的命令,尼古拉海军大学举行了第二次日俄战争图上推演。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大公任总指挥,评论员由来自海军的丘赫宁、罗热斯特文斯基、尼德尔米列尔中将,来自太平洋舰队的莫拉斯上校,来自陆军的米赫涅维奇少将和旅顺要塞的设计者维列奇科少将、亚基莫维奇上校担任。事务局长由海军大学的克拉多海军中校担任。

俄罗斯方面的海军司令官为多布罗特沃尔斯基上校,军令部长为干练的布鲁西洛夫,日本方面的海军司令长官为德里仁科上校,军令部长为原驻日本海军武官恰金。

演习假定于俄罗斯完成建舰计划的1905年开战。俄罗斯军队一度从“满洲”撤退,因为受到马贼极其猖獗的攻击,再度占领了“满洲”。对此,日本决意发动对俄战争。“为了尽可能地使宣战公告收到突然袭击的效果”,日本对俄罗斯再度占领“满洲”一直没有提出抗议,直到1905年5月1日(俄历,西历为14日,演习中的日期均为俄历)突然宣布动员陆海军。“预计日本会尽可能以突然袭击的方式进攻俄罗斯。”俄方预见到日本的进攻方式,也于同日,即5月1日发布了动员令。宣战公告由日本率先发出,俄罗斯紧随其后。

俄方司令长官多布罗特沃尔斯基在提交的报告中写道,这场战争中决定性的要素在于日本运送的兵员是否被俄罗斯海军阻拦,因此日本必须逐个击破分布在旅顺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俄罗斯海军,所以“日方最佳的做法是事前不发布宣战公告,而进行突然袭击”。“

以我海军现在的状况,舰队若在驻泊时遭到袭击将会全部覆灭。由于我舰队通常停泊在旅顺的外部埠头或毫无防备的大连湾,一旦遭到日本水雷艇的突然袭击,大概在几分钟之内,我们的舰艇就会不复存在。”看看日俄战争实际开战的过程,这个分析简直可以说带有预言的意味。

评论员的报告中也指出:宣战公告不可能由俄方率先发出。因为能够预想到的战争原因只有一个:日本怀抱的占领朝鲜的企图。因此,如果出现俄罗斯从“满洲”撤退晚了,或者俄军再度占领“满洲”,进而对日本统治朝鲜造成重大妨碍,或者俄罗斯占领阿列克塞耶夫投锚地(镇海湾)等等情况,可以想象日本将会决意对俄战争。

日本方面最初的行动将会是向朝鲜大量输送军队,在完全控制朝鲜后进攻“满洲”。俄罗斯即使最初经历败北,但随着时间推移,在大军集结后将会进行反攻。因此“日本占领朝鲜,防卫朝鲜不受俄军攻击就可以了。日军占领朝鲜,不会特别损害我们的威信,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日本因国内强硬论的影响等,“大概会投入冒险”。

那样的话,俄罗斯就要动员大军进入“满洲”。将日本军从“满洲”驱逐出去,迫使他们撤退到朝鲜,如此俄罗斯就能够“最终地合并”“满洲”了。此事无论是对日本,还是对我们而言,姑且都可以算是一个好的结局。

但是,“如果不允许日本占领朝鲜的话,使日本的狂热冷却下来的最佳手段就是不让日本军进入朝鲜,也就是俄罗斯军无条件地掌握制海权。”而且即使日本占领朝鲜,海军的任务也不会改变。因为运输向“满洲”进攻的兵力时,制海权也是必要的。“俄罗斯海军的意义和任务,无论日本是否占领朝鲜,都完全没有变化。”

“快速行动和迅速歼灭敌人在对日战争中尤其重要。”然而,日本能够在开战第28—30日,迅速在平壤集结16万士兵,而俄罗斯在奉天只有4万士兵。到第58—60日时,日本能够以13.5万士兵进攻奉天,其兵力约为俄罗斯的1.3倍。

相反,如果俄罗斯掌握了制海权,俄军就可以在大同江河口登陆,占领平壤,控制北部朝鲜。

参加图上推演的陆军代表点评道:“宣战公告后的最初一个月内,海军至关重要。” 即使假设在序战时俄罗斯海军遭到打击,但等到两个月后增援舰队到达,俄罗斯也能够夺回制海权。那样的话,开战三个月后,俄军就能够进攻朝鲜了。

19世纪的最后一年,1900年,俄罗斯长期以来由维特财相政策带动的经济高速增长停滞了。在经济萧条中,社会各阶层的不满高涨,运动频发。近代俄罗斯社会的矛盾仿佛一举暴露了出来。

走在最前头的是学生。学生们厌倦了专制权力的束缚。1899年3月,圣彼得堡帝国大学发生学生示威,前来管制的警官队对学生施以暴行。学生在愤怒之下从3月7日(2月23日)起开始罢课,翌日罢课规模扩大到首都17所高校,进而波及全国。对此,政府于8月10日(7月29日)制订临时规章,对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开除学籍的学生进行惩罚性征兵。

这项惩罚规章适用于1900年年末基辅帝国大学的抗议运动,1901年1月24日(11日),该校惩罚性征兵的183名学生名单公布。圣彼得堡和哈尔科夫的学生奋起反抗,全国性的罢课运动随之爆发。在此期间的2月27日(14日)发生了文部大臣博戈列波夫被狙击致死的事件。这是从德国留学归国的学生所为,是自1880年以来不曾间断的政治性恐怖主义的复苏。尼古拉任命原陆军大臣瓦诺夫斯基担任继任文相。

学生运动是所谓不问政治的人的运动。政治党派的活动反而落在后面,最初行动的是社会民主主义者。1898年,俄罗斯社会民主劳动党宣布召开成立大会,却只留下了由“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司徒卢威起草的著名宣言,相关人士全部遭到逮捕。

到了1901年年初,普列汉诺夫、列宁、马尔托夫等流亡者终于开始刊发非法报纸《火星报》,潜送国内。民粹主义派于1901年年末成立了俄国社会革命党,开始刊行机关报《革命俄罗斯》。该党的特征在于承认恐怖主义,追求农民社会主义。然而,成为党干部的阿泽夫是保安部的特工。自由主义者更加落后,1902年6月,司徒卢威等人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创办杂志《解放》,举起了激进自由主义的旗帜。

1901年,运动进一步发展。2月24日(11日),正教院宣布开除托尔斯泰教籍,翌日,数千名学生在莫斯科举行抗议游行,群众对外出的托尔斯泰高呼“祝贺”。最终,3月17日(4日),在首都涅瓦大街的喀山教堂前爆发了学生、知识分子抗议审判文相狙击犯的示威游行。哥萨克部队出动,驱散了游行队伍。4人被杀,上千人被捕。冲击颇大。

继学生之后,芬兰人奋起反抗自治权受到侵害。1901年7月12日(6月29日)制定了由博布里科夫总督推行的新兵役法,芬兰人认为这项法规违反了承认芬兰自治的芬兰大公国宪法,于是起而抗争。9月30日,芬兰人递交了要求撤回兵役法的请愿书,上面有473,363人签名,相当于芬兰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俄罗斯帝国的危机确实在不断地显露。

1903年春天,俄罗斯国内形势相当不安,不过日本没有怎么报道。1903年4月,比萨拉比亚的基希讷乌发生了迫害犹太人事件。在4月6日的复活节,犹太人的家、商店遭到袭击,两天内,1500栋建筑遭到破坏,49人被杀害。事件发生之前,社会上流传起沙皇允许袭击犹太人的谣言。舆论认为,事件背后有当局者的影子。发生一连串骚扰事件后,大规模工人运动来临了。1903年夏,罢工浪潮自巴库(译者注:今阿塞拜疆首都。) 开始,席卷了俄罗斯南部各城市。

俄罗斯政府在工人政策方面做了少许尝试,由莫斯科治安部部长祖巴托夫构想、获得警察认可的帝政派工人团体的组织付诸实施,开始在各地试点(译者注:1901年5月,在莫斯科建立机械工人互助协会。同年夏季,在明斯克和维尔诺建立了犹太独立工人党。

1901—1903年间,彼得堡、基辅、哈尔科夫、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尼古拉耶夫、彼尔姆、敖德萨等地都建立了类似组织。当时报刊称祖巴托夫政策为“警察社会主义”。) 。但是,潮流中的一个分支——犹太独立工人党(结成于1901年)却在敖德萨成立组织,鼓吹展开经济斗争。这个组织直接促进了1903年南俄罗斯罢工浪潮的扩大。于是,该党被解散,祖巴托夫也下台了。内务部于1903年6月制定了劳动者灾害补偿法和总代表法。然而,由于经营者方面的抵制,工厂导入总代表制度只好交由各个企业家自行斟酌决定,没能很好地实施。

就是在这种状况下,俄罗斯政府想要再度审视远东局势。4月20日过后,别佐勃拉佐夫和沃加克到达了首都。但是,他们没有立即谒见沙皇。

沃加克见到了库罗帕特金,陆相出示了4月初特别协商会的报告书,对沃加克说,如果他要为鸭绿江公司工作的话,就要辞去驻清国武官之职。此时,库罗帕特金即将踏上视察远东、访问日本的旅途。

4月23日(10日),库罗帕特金与尼古拉二世有过一次谈话。库罗帕特金写道,沙皇问及,别佐勃拉佐夫来了吗?库罗帕特金回答还没来。尼古拉二世说:“必须将鸭绿江的木材事业作为私营事业,在阿列克塞耶夫海军大将的全面监督下推进。”沙皇在说到日本天皇时,“脸部表现出轻蔑的神情,抽搐了一下。”尼古拉仍然记着在大津事件之后见到明治天皇时留下的坏印象。

皇帝吩咐库罗帕特金,让他对阿列克塞耶夫说,可以让凤凰城的哥萨克联队撤退,还可以召还马德里托夫。(4月26日(13日),库罗帕特金向沙皇道别时,沙皇拥抱、亲吻了他。(135) 4月28日(15日),库罗帕特金从圣彼得堡出发了。

库罗帕特金出发后,沙皇和别佐勃拉佐夫等人正式行动起来。沃加克在阿巴扎的建议下,写成了意见书《1902年3月26日条约在满洲问题发展中的意义》。 5月8日(4月25日),沙皇召见沃加克并让他朗读了意见书。

沃加克意见书的要旨如下:首先,沃加克讲到日清战争开辟了远东的“新时代”,并指出其结果:第一,清国处于军事破产状态趋于明朗。第二,日本在远东问题上,加入了与列强平起平坐的行列。第三,朝鲜从清国的主权中解放了出来。在这样的状况下,俄罗斯首先为了保护在清国的利益,进行了三国干涉,这理所当然地获得了清国的感谢与日本的不满。

俄罗斯应该利用清国的感谢,而面对强有力的日本,则应该采取对策以确保自身安全。前者以建设东清铁路的形式得以实现,但对于后者“几乎没有做任何事情。既没有承认日本在军事上的成功已被充分证明,也没有在远东问题上给与天皇之帝国应有的地位”。俄罗斯这种暧昧的态度,虽然没有使日本成为公然的敌人,但也没有成为朋友,日本与英国结成了同盟,尽管俄罗斯曾经有与日本达成一致的基础。俄罗斯应该在朝鲜半岛与日本调整邻里关系。

虽然1896年山县访俄时曾有签署协定的机会,但两国只达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简单协约。俄罗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将财政顾问和军事教官派往朝鲜,结果一出现问题就被迫全部放弃,致使日本在朝鲜占了优势。虽然我们为防范日本,增强了陆海军的兵力,但这却被视为俄罗斯企图统治“满洲”的表现。当然,我们希望拥有出海口,想强化在“满洲”的立场。

1900年,俄罗斯受到清国攻击,本来有宣战的权利,却没有那样做。结果致使清国方面表现出对俄罗斯的轻视,由此结成1902年4月8日(3月26日)的条约。俄罗斯的让步被理解为俄罗斯软弱,囿于国内局势、财政状况等方面原因,不堪在远东作战。如果俄罗斯从“满洲”撤兵,清国将会向“满洲”移民,列强也会进入“满洲”,俄罗斯排他性的影响力就会化为乌有。

虽然俄罗斯有可能会被拖入战争,但在“满洲”开战是不利的。可能的对手——日本拥有的条件更加有利。然而,我们从“满洲”撤兵后,旅顺就会陷入孤立。失去旅顺,是对俄罗斯威信的巨大打击。总而言之,由于迄今为止政策上的失败,远东形势变得危机四伏。

沃加克是这样看待问题的,他直言“防止在远东发生战争是第一等的国家大事”。那么该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他的主张如下:

必须承认,达到这个目标的首要手段是停止让步政策。因为让步政策的危险之处在于,我们有可能在最不希望的时候被卷入战争之中。我们必须要让清国和列强明白,虽然我们会按照1902年3月26日条约从满洲撤兵,但俄罗斯不仅没有向任何人让出自己地盘的打算,而且还有拿起武器来捍卫这个意图的精神准备。这种准备必须有实际的内容,我们必须倾尽全力尽快确立这种准备。

此时不可避免地做出的巨大牺牲,将来会以好的结果来回报。其最重要的结果,一定是回避不希望发生的战争的可能性。如果所有人都看清楚了俄罗斯在远东所做的战斗准备,大概就没有人会决意发动战争了吧。

沃加克的提案是,停止让步政策,明确宣布自己的主张,巩固在远东的战斗准备,以此防止战争。

据沃加克所说,在读完这份意见书后,尼古拉二世用了大约一个半小时询问他远东的事情。皇帝对远东事态细节的了解程度超出了他的意料,令他颇为震惊。

根据尼古拉二世的日记,5月10日(4月27日),尼古拉二世召见了阿巴扎。翌日,俄皇又召来了别佐勃拉佐夫。 也就是说,尼古拉二世接受了沃加克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接受了成为沃加克派的别佐勃拉佐夫。

首先,关于一般的兵力对比,别佐勃拉佐夫认为日本能够派出33万兵,1134门炮,而俄罗斯倾尽全力也只能派出14万兵,240门炮。对此,库罗帕特金指出俄罗斯军队的总能力为300万,别佐勃拉佐夫所列举的只是在朝鲜、“满洲”、阿穆尔州的兵力。

另一方面,日本的常备军为士兵193,000人,军官7500人,这里必须要减去20个要塞大队,以一中队200人来计算,必须要减去14,000人,首都警备必须留下一个师团,因此无论如何也到不了33万人。

别佐勃拉佐夫认为以俄罗斯的兵力无法阻止日本军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旅顺登陆。库罗帕特金回击,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俄军的力量更胜一筹,只不过在旅顺日军有若干优势而已。

别佐勃拉佐夫认为,用铁路从伊尔库茨克向旅顺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运送兵力分别需要44天、43天,而库罗帕特金却主张这两个地方都只需要13天。别佐勃拉佐夫认为,由于兵力对比不利,因此能够采取的战斗计划是“先不进入战斗,尽可能多地分派兵力确保自己的后方,直到集结所有力量为止”。这是出于应该在松花江的中游地区集结兵力,不得已要放弃“南满洲”所做的判断。对此库罗帕特金认为,由于俄罗斯拥有占据优势的骑兵力量和优秀的部队,即使兵力逊色,也能够阻止日本军的进攻,让其体验严重的失败。他的结论是,日本军不会进攻到松花江。

两人决定性的不同体现在对海军力量的评价上。别佐勃拉佐夫认为,由于太平洋舰队被分散在旅顺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俄罗斯无法从日本海军那里夺取制海权,因此,日本海军会掌握先发权。对此,库罗帕特金写道:“我们在太平洋保有优秀的海军,我海军拥有与日本海军大致均衡的实力,且大概不久就会凌驾其上。”

我们为海军编制了巨额预算,汇集了最优人才,改善了舰船和舰炮,那种认为海军力量分散在黄海和日本海的想法不过是恣意的估量,“我海军首脑层难道会犯那样的错误吗?”“鉴于我海军与日本的力量对比关系,只要我海兵拿出勇气来,对日本海军作战时就会取得辉煌的胜利吧。战争无疑会始于两国舰队的战斗。即使日本海军被打败,日本军也许仍然会坚决实施登陆作战,但将处于我舰队不断的威胁之中,只能在南部朝鲜登陆。相反,即使我舰队被打败,只要藏身于旅顺,还是可以牵制日本。

那么这个时期日俄的海军力量是怎样的呢?《东京朝日新闻》9月26日刊载了纪事《日俄海军势力比较》。据此可知,俄罗斯“东洋舰队”的主力舰在1月时有战列舰“塞瓦斯托波尔”(1895年下水,10,960吨),“佩列斯维特”(1898年下水,12,674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1894年下水,10,960吨),“波尔塔瓦”(1895年下水,10,960吨);装甲巡洋舰“格罗姆鲍伊”(1899年下水,12,359吨),“俄罗斯”(1896年下水,12,195吨),“留里克”(1892年下水,11,920吨);轻巡洋舰“瓦良格”(1899年下水)8艘。然而在3月轻巡洋舰“阿斯科尔德”(1900年下水),5月战列舰“列特维赞”(1900年下水,12,902吨)、轻巡洋舰“”“帕拉达”(均为1899年下水),“诺维克”(1900年下水),6月轻巡洋舰“博加特里号”“包亚林”(均为1901年下水),7月战列舰“胜利”(1900年下水,12,674吨)到达后,就成了16艘,总吨位达145,000吨。

日本的巡洋舰、战列舰为17艘,总吨位170,000吨,因此差距不过只有25,000吨。 俄罗斯有战列舰6艘、装甲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6艘,而日本海军有战列舰“三笠”(1900年下水,15,140吨)等6艘,装甲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则是1897年之后建造的新锐舰5艘。

然而,尽管战列舰的数量相同,但俄罗斯的旗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等3舰建造于1894、1895年,较为陈旧,而且吨位也只有新锐舰的三分之二左右,明显处于劣势。俄罗斯和日本各有1900年前夕建造的新锐舰3艘,但日本舰在吨位上压倒了俄罗斯舰。

日本装甲巡洋舰的数量是俄罗斯的一倍,而且全部是略小于1万吨、速度快的新锐舰。而俄罗斯的新锐舰只有1艘。俄罗斯在这方面处于实力悬殊的劣位。轻巡洋舰方面,在所列举的新锐舰中,俄罗斯占一些优势,但日本还有7艘旧型舰,如果加上这些,则日本方面更为有利。

当然,日本方面为了使这种优势更具决定性,还在努力获得新造舰。而俄罗斯方面也正打算将新造舰送往远东,进而还准备从欧洲派遣增援舰队。在7月的时候,罗热斯特文斯基决定向远东派去增援舰队,任命海军军务局长威列纽斯少将为司令长官。

威列纽斯曾在英国怀特黑德公司进修,是一名水雷专家,他于19世纪80年代担任驻德国武官,其后历任“亚速纪念”号、战列舰“胜利”等的舰长,自1901年起担任军务局长,1902年成为了少将。 据说,他为人温和沉稳,但颇引人注目。无论如何,罗热斯特文斯基将现任军务局长任命为派遣舰队的司令长官,将负责作战的军务局委任给助理施滕格尔上校,采取这样的做法,大概是出于认为战争不会真的发生的缘故吧。

威列纽斯于8月初到达巴黎,从那里去往土伦。因为在土伦建造的战列舰“切萨列维奇”(13,000吨)将是舰队的核心。同样在土伦建造的巡洋舰“巴扬”虽然已交付给波罗的海舰队,但最终也加入了增援舰队中。此外,在新海军工厂用了很长时间才造成、于1898年下水的战列舰“奥斯利雅比亚”,在新海军工厂建造、于1900年下水的巡洋舰“阿芙乐尔”,还有1883年下水的老朽巡洋舰“德米特里·顿斯科伊”,以及原本作为远东总督游艇建造,后被紧急改装为轻巡洋舰的“阿尔玛兹”等,都确定要加入增援舰队。此外,还决定加上11艘水雷艇。

8月,战列舰“奥斯利雅比亚”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损坏了舰底,需要时间修理,威列纽斯舰队因此推迟了出发时间。于是决定由格里戈洛维奇上校率领战列舰“切萨列维奇”和巡洋舰“巴扬”先行出发。9月9日(8月27日),两舰起航。由于两舰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时间是12月,因此危机发生之时,它们还在外洋航海中。

这些情况都是战争恐怖骚动的背景。

此时,日本已经处于等待开战的紧张气氛中。1月26日,爱国妇人会在会长岩仓久子(岩仓具视夫人)的带领下,大山舍松(大山岩夫人)等有志者联名发出倡议书《急告日本全国姐妹们》。“今将有自开辟以来未曾有之大事。须以举国一致之力,扶翼皇运”,男子流血战斗,“女子应慰解将士后顾之忧,努力振兴士气。”28日,军事记者俱乐部在座谈会上做出决议。“战机已成熟,然当局者逡巡不决,将贻误国家。”

《东京朝日新闻》1月29日刊登了《俄国内情》。“俄国……之所以表现出一派想尽力回避战争的气氛,是因对政府不满之徒弥漫国内,革命机运渐熟。若一朝与外国启衅,以此为信号,革命党所在蜂起,内忧外患同期而至之势无从避免。”给人以俄罗斯不足惧的感觉。“内情如斯,纵有军队,当有事之日,果堪几许之用?……其可谓虚张声势,唯恐开战。”

2月1日,大山岩参谋总长向明治天皇做了如下报告,提出应该做出开战的决断:根据参谋本部的谍报,俄罗斯参谋总长和陆相上奏了作战计划,得到俄国皇帝的批准,全权委任远东总督,不过总督在拖延开战,以等待红海增援舰队到达旅顺、西伯利亚第三军团编制工作结束以及旅顺船坞完工。大山岩断言,俄罗斯“以外交谈判迁延时日,其间大举扩充战备,待其完备之时,即翻然蹶起,诉诸武力以遂行其欲望”。“今日当下定决心,非战争无望解决时局,若我政府尚荏苒无所决,……徒陷彼之计谋,将至无法挽回之势。”

这份报告还附上了文书《对于俄军的情况判断》。其中最重视的是海军力量的对比,比较当前舰队的吨位数等,“优势明显在我”。但是,再过五六周,俄方的增援舰队,一艘战列舰、三艘巡洋舰、七艘驱逐舰、四艘水雷艇就能到达远东。而日本新购的两艘巡洋舰“春日”和“日进”将于二三周后与主力舰队汇合。这些增援舰队合流后,俄罗斯一侧的吨位数将“凌驾”日本方面。

因此“对照以上两国海军情况明显可知,尽快掌握先制之机,其利归我”。关于陆军,“据可靠报告,如今关东州一部分步兵及炮兵开始向鸭绿江移动,此外,西伯利军队开始动员;又据义州报,俄国少将米尔列尔氏率亚总督(阿列克塞耶夫总督)之幕僚若干,于1月28日自安东县入韩国,似视察鸭绿江左岸之地”,文章结尾写道:“为求解决时局,唯有于今日决心一战,务必专于战略上有利之时发动。”

俄罗斯海军增援舰的消息是事实。但这份文书中所写的关于陆军的情况无法从俄罗斯方面的史料得到确认,笔者推测是夸张的情报。这个姑且不说,总之,根据儿玉参谋次长编写的这份“情况判断”,大山总长提出了开战。这份上奏报告立即被转交给内阁。

桂首相得到大山的意见书后,2月3日召集伊藤、山县、大山、松方、井上五位元老与外务、陆军、海军三大臣在总理大臣官邸开会,决定对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开始自由行动。会后,桂和小村谒见天皇,请求于翌日下午1点召开决定开战的御前会议。 3日下午4点半,小村外相联系栗野公使,告知已没有必要敦促俄罗斯方面答复了。

恰好在这天,2月3日(1月21日),斯塔尔克中将自凌晨5时率领以巡洋舰“阿斯科尔德”为先锋,除战列舰“塞瓦斯托波尔”之外的全部六艘战列舰、六艘巡洋舰陆续从旅顺港出航,方向为山东半岛。这是总督的命令,目的是“兵员训练”“演习”。 关于这场演习,尽管卢科亚诺夫认为有可能是阿列克塞耶夫的挑衅策略,是诱使日本军进攻的“绝望的、非理性的行动”,)但是阿列克塞耶夫并没有做出这种行动的理由,卢科亚诺夫也没有列举出根据。

然而,无论是日本方面的战史还是欧美的史著,多认为似乎是此事致使日本“直接召开元老会议”,从而迈向了开战。)但是,芝罘的日本武官观察到旅顺舰队出航的行动并报告给东京海军省是在3日下午7点。 此时已经决定于4日召开御前会议了。不过,由于俄罗斯舰队“目的地不明”,日本海军也随之紧张起来,这倒是事实。

军令部于4日下午8时发出命令,联合舰队集结佐世保,做好准备以防佐世保遭受突然袭击。不过,海军省认为俄罗斯发起战争对其是不利的,且没有前例,舰队在行动之前应该获取更加确切的情报。还是很冷静的。

2月4日上午10时30分,内阁会议召开,决定开战。“俄国政府左右托辞,不仅未与任何答复”,而且“表面伪装和平之态度,暗中于满洲严整兵备”。“

俄国无诚心与我邦妥协之意”,拖延回复。如此下去,“我邦外交军事将共陷无可恢复之不利处境,此点不容置疑”,“事至兹,实乃不得已,帝国政府以为继续谈判以达妥协已无望,故决意断绝之,将通告俄国政府,我政府认为,有必要为自卫和维护帝国此时,日本已经处于等待开战的紧张气氛中。

1月26日,爱国妇人会在会长岩仓久子(岩仓具视夫人)的带领下,大山舍松(大山岩夫人)等有志者联名发出倡议书《急告日本全国姐妹们》。“今将有自开辟以来未曾有之大事。须以举国一致之力,扶翼皇运”,男子流血战斗,“女子应慰解将士后顾之忧,努力振兴士气。”28日,军事记者俱乐部在座谈会上做出决议。“战机已成熟,然当局者逡巡不决,将贻误国家。”

《东渐熟。若一朝与外国启衅,以此为信号,革命党所在蜂起,内忧外患同期而至之势无从避免。”给人以俄罗斯不足惧的感觉。“内情如斯,纵有军队,当有事之日,果堪几许之用?……其可谓虚张声势,唯恐开战。”

2月1日,大山岩参谋总长向明治天皇做了如下报告,提出应该做出开战的决断:根据参谋本部的谍报,俄罗斯参谋总长和陆相上奏了作战计划,得到俄国沙皇的批准,全权委任远东总督,不过总督在拖延开战,以等待红海增援舰队到达旅顺、西伯利亚第三军团编制工作结束以及旅顺船坞完工。大山岩断言,俄罗斯“以外交谈判迁延时日,其间大举扩充战备,待其完备之时,即翻然蹶起,诉诸武力以遂行其欲望”。“今日当下定决心,非战争无望解决时局,若我政府尚荏苒无所决,……徒陷彼之计谋,将至无京朝日新闻》1月29日刊登了《俄国内情》。“

俄国……之所以表现出一派想尽力回避战争的气氛,是因对政府不满之徒弥漫国内,革命机运渐熟。若一朝与外国启衅,以此为信号,革命党所在蜂起,内忧外患同期而至之势无从避免。”给人以俄罗斯不足惧的感觉。“内情如斯,纵有军队,当有事之日,果堪几许之用?……其可谓虚张声势,唯恐开战。”

2月1日,大山岩参谋总长向明治天皇做了如下报告,提出应该做出开战的决断:根据参谋本部的谍报,俄罗斯参谋总长和陆相上奏了作战计划,得到俄国皇帝的批准,全权委任远东总督,不过总督在拖延开战,以等待红海增援舰队到达旅顺、西伯利亚第三军团编制工作结束以及旅顺船坞完工。大山岩断言,俄罗斯“以外交谈判迁延时日,其间大举扩充战备,待其完备之时,即翻然蹶起,诉诸武力以遂行其欲望”。“今日当下定决心,非战争无望解决时局,若我政府尚荏苒无所决,……徒陷彼之计谋,将至无法挽回之势。”

这份报告还附上了文书《对于俄军的情况判断》。其中最重视的是海军力量的对比,比较当前舰队的吨位数等,“优势明显在我”。但是,再过五六周,俄方的增援舰队,一艘战列舰、三艘巡洋舰、七艘驱逐舰、四艘水雷艇就能到达远东。而日本新购的两艘巡洋舰“春日”和“日进”将于二三周后与主力舰队汇合。这些增援舰队合流后,俄罗斯一侧的吨位数将“凌驾”日本方面。

因此“对照以上两国海军情况明显可知,尽快掌握先制之机,其利归我”。关于陆军,“据可靠报告,如今关东州一部分步兵及炮兵开始向鸭绿江移动,此外,西伯利军队开始动员;又据义州报,俄国少将米尔列尔氏率亚总督(阿列克塞耶夫总督)之幕僚若干,于1月28日自安东县入韩国,似视察鸭绿江左岸之地”,文章结尾写道:“为求解决时局,唯有于今日决心一战,务必专于战略上有利之时发动。”

俄罗斯海军增援舰的消息是事实。但这份文书中所写的关于陆军的情况无法从俄罗斯方面的史料得到确认,笔者推测是夸张的情报。这个姑且不说,总之,根据儿玉参谋次长编写的这份“情况判断”,大山总长提出了开战。这份上奏报告立即被转交给内阁。

桂首相得到大山的意见书后,2月3日召集伊藤、山县、大山、松方、井上五位元老与外务、陆军、海军三大臣在总理大臣官邸开会,决定对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开始自由行动。会后,桂和小村谒见天皇,请求于翌日下午1点召开决定开战的御前会议。 3日下午4点半,小村外相联系栗野公使,告知已没有必要敦促俄罗斯方面答复了。

恰好在这天,2月3日(1月21日),斯塔尔克中将自凌晨5时率领以巡洋舰“阿斯科尔德”为先锋,除战列舰“塞瓦斯托波尔”之外的全部六艘战列舰、六艘巡洋舰陆续从旅顺港出航,方向为山东半岛。这是总督的命令,目的是“兵员训练”“演习”。 关于这场演习,尽管卢科亚诺夫认为有可能是阿列克塞耶夫的挑衅策略,是诱使日本军进攻的“绝望的、非理性的行动”, 但是阿列克塞耶夫并没有做出这种行动的理由,卢科亚诺夫也没有列举出根据。

然而,无论是日本方面的战史还是欧美的史著,多认为似乎是此事致使日本“直接召开元老会议”,从而迈向了开战。 但是,芝罘的日本武官观察到旅顺舰队出航的行动并报告给东京海军省是在3日下午7点。 此时已经决定于4日召开御前会议了。

不过,由于俄罗斯舰队“目的地不明”,日本海军也随之紧张起来,这倒是事实。军令部于4日下午8时发出命令,联合舰队集结佐世保,做好准备以防佐世保遭受突然袭击。不过,海军省认为俄罗斯发起战争对其是不利的,且没有前例,舰队在行动之前应该获取更加确切的情报。还是很冷静的。

2月4日上午10时30分,内阁会议召开,决定开战。“俄国政府左右托辞,不仅未与任何答复”,而且“表面伪装和平之态度,暗中于满洲严整兵备”。“俄国无诚心与我邦妥协之意”,拖延回复。如此下去,“我邦外交军事将共陷无可恢复之不利处境,此点不容置疑”,“事至兹,实乃不得已,帝国政府以为继续谈判以达妥协已无望,故决意断绝之,将通告俄国政府,我政府认为,有必要为自卫和维护帝国既得权利及正当利益采取独立行动,且认为急需采取军事行动”。至于通告日期,因与军事计划相关,要慎重讨论。

另外,会议还决定了通告文。文中写道,日本政府认为“韩国独立及领土完整之于日本康宁与安全重要且不可欠缺”,因此,“不论何种行为,若使韩国地位不安……则不能旁观。”实际上,将要采取行动损害韩国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恰恰就是日本。

通告继续写道,“目前谈判已属徒劳,除断绝之外,无可选之途”,“为巩固及保卫帝国地位免遭侵迫,并维护帝国既得权利及正当利益,日本保留采取自认为最佳独立行动的权利。”在开战决定的正文中是“采取独立行动”,而在通告中则变成了“保留采取独立行动的权利”。 这样的表达方式也给俄罗斯方面带来了混乱。接着,是日下午2时25分召开了御前会议,“相信今日之形势下,已无其他应采取的方式”,内阁上奏的方针获得批准。就这样,日本决定对俄立即开战 ,击溃这个外强中干的泥足巨人。

而在战争中,俄国陆军发现自己居然在诸多方面不如比自己历史年轻的多的明治陆军,沙皇专制政府官僚专制的的低效性也在这次战争中充份体现出来,如奥布鲁切夫在日俄战争前所预言的一样,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面对奥斯曼这样的农业国尚且陷入普列文这样苦战的俄罗斯帝国根本不可能和一个人口4000万以上的工业国进行对抗,那会对帝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造成致命性的影响,俄国陆军大臣兼任俄军在远东驻军总司令官的库罗帕特金在自己战后的写的日俄战争报告里如此总结自己指挥的俄军陆军失败的原因;


从库罗帕特金到别佐勃拉佐夫等俄军高层战前战后对日本军队的实力表现评价和俄军问题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沙俄军队有着运能不足,军官士兵士气低落,相对日本军队缺乏训练,装备也不占优势的情况,海军陆军的失败都有其必然性,而沙俄的封建君主专制帝制和大清别无二致的统治机构扩大了这些不足,俄国财政在日俄战争里根据日本方面的情报已经因为超发货币和高举外债到了崩溃的边缘,加上沙皇残暴的统治引发了1905年大革命,单波兰发生的起义就牵制了30多万俄国陆军,尼古拉二世总领的帝国部长委员会多位高官被愤怒的民众击杀,本人险些也被决议除掉暴君的革命军人打死,俄罗斯决议和日本和谈割让南萨哈林岛和在清朝朝鲜的势力范围也不足为奇;

某位热心的知友朋友有指出沙俄卢布不存在日俄战争时发生贬值的情况,并且指出一英镑和沙俄卢布的固定汇率是1比10,但实际上大英帝国因为要和俄国展开大博弈,根本不可能和俄国绑定汇率,英镑和卢布的汇率1899年到1903年是1比6.28,法国出于维护法俄同盟的考量才给的汇率固定为1卢布= 4法郎的定价,到了1897年因为沙俄经济恶化所以降到1卢布= 2法郎(0.774克黄金),沙俄的卢布购买力是一直在跌的,而所谓的经济稳定增长也是个假象,到了1905年沙俄财政已经山穷水尽,一战时则直接一泻千里,很多外国投资者是血本无亏;



关于所谓1914年日本才掌握工业化制钢技术,1880年前一直在用土法炼钢以及钢产量满清工业等相关社科类的不实谣言,可观看我的辟谣回答;


最后推荐下个人架空魔幻历史小说和相关设定专栏圈子,喜欢魔幻历史题材的小说的朋友有兴趣可以看看,会涉及到希腊教,偌斯替教,琐罗斯亚德教,阿拉伯多神教这些前基督教时代的宗教神话素材;


user avatar   SiobhanChrist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沙俄输了?那谁赢了?日本?

你跟我说日本赢了什么?

别说赢了信心……


user avatar   yi-ren-dian-ying-y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给精日分子上一课,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日俄战争”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银河系。。。。。。

去年年初深夜,疫情凶猛,被隔离在家的我上吐下泻,医院太危险不敢去,药品柜里没有对症的,太太是护士,但远在三公里外医院抗疫,她很冷静的电话指挥我放弃药品柜,去她衣帽间的化妆品柜里那包日本代购的邮包里找一下。


于是,我被那瓶“正露丸”拯救了。

正露丸,化滞止泻,用于饮食不节或水土不服引起的成人及小儿腹泻,属于湿热、食滞证者。症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是各路微商及日本代购一路追捧的明星商品。

1902年由大阪药商“中岛佐一药房”以“忠勇征露丸”的名称开始发售的,日文中的“露”是指露西亚(俄国)

两年后,日俄战争才爆发。

从征露丸可以看出,日俄战争在日本人民心中的地位,以及当时这场帝国主义的不义之战的民意基础。现在的国人知道日俄战争的并不多,可以说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中国人铭记的多是被誉为国耻的甲午清日战争。而在日本,甲午战争基本被遗忘,他们印象深刻的日俄战争,那场大日本帝国的列强立国之战。

因为是日俄战争是日本成为一流强国的敲门战,所以日本拍摄的纪念影片相当多,国内能够见到的有:

《明治天皇与日露大战争》1957 导演: 渡边邦男.毛利正树.主演:岚宽寿郎.阿部九州男。

《明治大帝与乃木将军》1959 导演:小森白.主演:岚宽寿郎.林寛.村瀬幸子。

这两部是典型的日式主旋律。仅短暂出现,见的人少。

比较常见的是下面三部:

《日本海大海战》1969 导演: 丸山诚治.主演: 三船敏郎.加山雄三.仲代达矢。

《二百三高地》1980 导演: 舛田利雄.主演: 仲代达矢.丹波哲郎.三船敏郎。

《日本海大海战:海行兮 日本海大海戦 海ゆかば》1983 导演: 舛田利雄.主演: 三船敏郎.丹波哲郎。

舛田利雄在碟片收藏界有个所谓“战争三部曲”除了以上两部以外还有个《大日本帝国》 (1982)。正好卡在两部日俄战争电影之间,因为是昭和年间的故事,我们以后讲

这次,主要说日俄战争。

按照战争顺序,先说《二百三高地》。

首先,要明确日俄战争的意义。这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一场不义之战,一场帝国主义间争夺势力范围而爆发的不可避免的战争。为什么要这么强调一下,因为日俄战争国内知道的人本来就不多,其中还混有一些恨国精日党,为日俄战争洗地的。有一段描述说世纪初日本人为了大清打了一场日俄战争,帮中国从俄罗斯人那里夺回了东北。把日俄战争彷佛说成了黄种人战胜白人的正义之战。那是比日本人还军国啊。

这是事实吗?部分是,夺回了东北是事实,但不是帮中国人夺回的,而是给日本人自己。这点维基百科说的很到位。

日俄战争(日语:日露戦争;俄语: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大日本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为争夺在朝鲜半岛和满洲地区的势力范围的战争。这笔帐要从甲午战争说起,甲午战争后根据《马关条约》,大清割让台湾、澎湖、辽东半岛给日本。这就踩到了觊觎东北许久的俄罗斯帝国的尾巴,于是六天后沙皇拉着欧洲亲戚法国和德国闹了场三国干涉还辽,逼着日本人签了《中日交还奉天省南边地方条约》,让大清用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把辽东又赎了回去。其后,俄国以“还辽有功”为名,向清政府租借旅顺和大连两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终于得到了不冻港旅顺,得以在亚洲立足。顺便提一嘴,俄罗斯自己的海参崴有9个月时间都会上冻,在拥有不冻港之前,在海参崴冻住的时候,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会跑去日本呆着。奇迹吧。

俄罗斯人进驻旅顺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因为甲午战争时期乃木希典在旅顺搞了场大屠杀,基本杀完了旅顺的居民,只有埋尸的36名华人幸免于难,而这36人的帽子上还写着“此人不可杀戮”的标记。因此俄军占领的是一座空城。

再回头想想上面恨国党的洗地文,也不知道作何感想

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人是打辽东的主意的。打不打整个东北的注意?肯定打,但目前实力还做不到而已,俄罗斯人的想法也是一样的,他们看重的都是旅大一线的不冻港,并以此为跳板,侵占整个东北。只不过甲午年日本人在辽东失败了而已。

他们并没有等很久,就等来了新世纪。1900年八国联军之乱,广大国人印象里这场战争就是八国联军从天津大沽口登陆一路攻陷北京的故事,实际上它在东北有另一个副本,沙皇尼古拉二世亲任俄军总司令,国防部长兼陆军大臣亚历克塞·库罗帕特金为总参谋长,以保护俄国修筑的中东铁路为名,出动18万军队,从瑷珲、满洲里、珲春、三江口、旅顺等地,分六路进入东北,烧杀抢掠,10月1日,俄军攻占省城奉天。从旅顺乘4艘军舰出发北进的俄军亦在当天于山海关登陆,4日占领锦州,切断关内外联系。6日,各路俄军在铁岭会师。至此,占领东北全境

1901年,辛丑年,仗打完了,八国逼着清政府签完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之后,该撤了。但俄国人赖在东北不走了。这下日本人不干了。东北是块肥肉,不能便宜了毛熊。

英国人也不干了。大英帝国这几年正走着背字呢。两次布尔战争让地主家也没了余粮,虽然还保留着当时唯一超级大国的脸面,但真让他下地干活可能有点犯难了。但日不落帝国此时点亮了“搅屎棍”科技树,是的,一百多年来第一次,自己力不从心,那就培养代理人来一场代理人战争,于是在1902年1月30日与日本结成英日同盟。

在这个同盟条约中英国人留了一手,条约规定缔结国的一方如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同盟国一方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其他国家作战时,另一方应给与军事援助。据此日俄开战后,英国认为日本只和俄罗斯开战,因此拒绝出动皇家海军予以支援。

但事实是除了俄罗斯之外,沙皇远在欧洲的盟友黑山王国也因盟友的关系和日本宣战了。但搅屎棍视而不见就是了

顺便提一嘴,对刚崛起的大日本帝国而言,与大英帝国结盟大大提升了其声望与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在两年后发动日俄战争。征露丸就诞生在这一年。

俄国人对英日同盟的反应也很大,首先是认怂,于1902年4月8日签订了《交收东三省条约》,规定十八个月内,以每六个月为一期,分三期,全数撤离东北。第一期撤军,如约实行,撤走在奉天省(今辽宁)辽河以西的军队。但是一年半的时间太漫长了,第一期撤完后沙皇冷静了下来,撕毁协议,重新占领沈阳。

日俄战争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爆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俄罗斯人撤出东北,如果不撤,那就打出去。反正不能让俄国独霸东北。这是列强们的基本意志,也是这场战争的本质。

但谁来打?日本人。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在日俄战争后无法接替俄国独霸东北,只能将大部分领土重新吐还大清的根本原因。这场战争就是为了遏制独霸东北而发动的,得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列强大英帝国极其领导的势力的支持,日本实际上担任的是代理人的角色,虽然战后获得了巨大利益,但不管是道义上还是势力上他都不可能继承俄国手里的整个东北。

然后就是战争本身了

日俄战争的过程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就是旅顺会战和对马海战。尽管日俄战争在东北广袤的土地上打出了一点总体战的感觉,各种新式战术堪称一战总预演,但是除了电视剧《坂上之云》为了描述秋山好古短暂提了一下之外,日俄在陆军层面的辽阳会战,黑沟台会战以及奉天会战都鲜有拍摄成影片的,历史的长河洗刷了它们,现在提起日俄战争,大家焦距的只能是旅顺会战和对马海战。

电影《二百三高地》就是拍摄得日俄旅顺会战陆军层面的故事。

旅顺会战是世界上首次大规模现代化要塞围攻战,被认为是10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堑壕战的一次预演。双方将大量先进武器投入战场,如重型28厘米榴弹炮、速射榴弹炮、马克沁机关枪、迫击炮、手榴弹和无线电设备等。防守方构筑由铁丝网,机枪和炮兵阵地组成的坚固要塞,一度有效阻止进攻方的攻击,并且给以人海战术突击的日本陆军造成巨大的伤亡

但旅顺会战从一开始就是个笑话。倒不是乃木希典打的不好,我是指,一开始,它就是个笑话

日俄战争是在旅顺打响的。

1904年2月8日,日本海军在未宣战的情况下攻击停泊在旅顺港的俄罗斯旅顺舰队。日军的攻击只损伤俄军几只舰艇,并没有为俄罗斯舰队带来重大的损失。而陆军部队此时忙着打鸭绿江会战,奥保巩麾下第二军5月5日至13日才在盐大澳登陆,25号才在金州城外开打,旅大线这才见到战火。而乃木希典的第三军也是这一天才在东京编成的。这时候沙皇的第二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已经宣布远征了。

从时间上看乃木的第三军就是波罗的海舰队远征的应激反应。

为什么会这样?这要从日本传统的陆海军争端说起了。日本陆军从1902年开始制定满洲地区攻势作战的计划,11月参谋本部做出了总体意见,旅顺港为封锁和监视为主,主力北上投入辽阳方向和俄军会战。至于旅顺,大本营海军部幕僚原来都不准备让陆军参与旅顺的攻略战,只是后来发现单靠海军将难以独自占领旅顺后才被迫寻求陆军配合。陆军也不是瞎子,对此心知肚明。

1903年12月30日,日本海军和陆军终于达成作战协议,开战初期,海军将会主导对旅顺的作战,发动奇袭消灭俄国旅顺舰队,陆军则在陆上包围旅顺,并对旅顺的攻略战提供后援。1904年1月,参谋本部将攻城所需的材料知会陆军省。

《二百三高地》电影里乃木希典的参谋伊地知幸介少将老师报怨弹药不足,攻城材料不足,就是这个原因。

陆军原来的计划就没有旅顺的位置。那是海军的项目。

这就是为什么2月份开战后,直到差不多三个月后才有陆军抵达旅大地区的事实,这给了旅顺要塞充分的时间修建野战工事。1904年2月底,俄国符拉迪沃斯托克舰队(又称“浦盐舰队”)开始活动,该舰队一旦南下,将会威胁日军的海上航线的安全。从3月开始,日本海军第二舰队开始针对浦盐舰队的捕猎行动。此时,海军仍然坚持“海军单独对付旅顺舰队”的观点,并继续单独进行对旅顺港的闭塞作战。在海军封锁旅顺港的同时,日本陆军一直监视驻防旅顺的俄军。

1904年3月初,陆军决定采取攻击行动。3月14日,陆军决定出动两个师团进攻旅顺口。3月27日,海军进行第二次闭塞作战(广濑武夫在此战中战死),结果依然失败。这段在《坂上之云》里花了一整集去表现。

进入4月,海军起初仍然徒劳的坚持“独自对付旅顺舰队”的主张,拒绝和陆军协同作战。为此,4月6日大山岩参谋总长,儿玉源太郎参谋次长和伊集院五郎军令部次长协商决议中首次出现了“陆军将应海军要求攻克旅顺口”的字样。这时候距离开战差两天就满两个月了。5月3日,海军发起第三次闭塞作战,仍然失败。5月19日,联合舰队两艘主力战舰触雷沉没。联合舰队一共六艘战列舰,在这一天三分之一就没有了。这个时候海军才直到怕了,不再坚持要“单独消灭旅顺舰队”,转而和陆军合作。但要求没有变,还是上面那句:“陆军将应海军要求攻克旅顺口”。海军的要求怎么样不重要,反正陆军高层从大山岩到儿玉源太郎都是这么想的。既然陆军来了,那就要攻陷旅顺,然后挥师北上,合兵决战库罗帕特金。

乃木希典就是从这样的期望下带着第三军去的旅顺

问题是旅顺已经不是甲午年的旅顺军港了,俄国人把它建成了要塞。

电影《二百三高地》实际上只是详细介绍了东鸡冠山堡垒的情况,那叫一个固若金汤,先是一个居高临下的山坡,梯次配置机枪阵地,还有铁丝网减缓步兵推进速度。山坡上去以后是一座人造的悬崖,悬崖下方才是东鸡冠山堡垒。先进的武器马克沁机枪在堡垒和悬崖之间达到了最强的杀伤力,对日本人来说,那就是地狱。

实际上,旅顺要塞直到最后都没有被攻破

旅顺会战中的日俄双方实际上是在203高地上决战的,战前俄军就知道从203高地可以俯瞰旅顺全港。但因军费不足,203高地并没有被划入主防御线内。

而乃木的第一次总攻击无视了203高地,日俄双方都对这个高地不上心。虽然大家战后马后炮似的总结说203高地可以俯瞰旅顺全港,在上面架重炮可以直接摧毁旅顺俄军舰队。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理由有两个:第一,203高地可以俯瞰旅顺全港没错,但它并不是唯一一个可以看见旅顺港的高地,日军第二次总攻击中占领的也成功攻下海鼠山也差不多能俯瞰全旅顺港,甚至在第一次总攻击之前,日军占领的大孤山前进阵地就可以在山上设置指挥所炮击旅顺舰队,而且还打伤了旅顺舰队的列特维赞号,在大孤山的炮击是旅顺舰队出港逃亡海参崴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没有占领203高地,但对旅顺舰队的指挥炮击一直没有停过,只是后来证明203高地最合适而已。

第二,在第一次总攻击的时候,日军没有重炮,配属给第三军威力最大的重炮最大只有十五厘米榴弹炮,第三军也缺乏观测射击舰队的能力。

所以对乃木而言,攻击203高地没有意义,根本无法达成攻陷旅顺要塞的目标。旅顺舰队存在与否和旅顺要塞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并不是说舰队没有了要塞就没意义了,要塞内俄军有将近4万人,占整个东北俄军的三分之一,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拖住13万第三军不让他们北上去支援其他日军和库罗帕特金决战的。因此日俄双方陆军都有各自的战略目的,和海军并不是绝对相关。

乃木在第二次总攻击的时候已经有个二十八厘米榴弹炮,也将203高地做为了目标之一,只是没有打下来而已,第三次总攻时就已经围绕203高地做文章了,日俄双方就203高地进行了反复争夺。你没看错,是“反复争夺”,乃木不是没有打下过203高地,打下来过,但是根本守不住,又被俄军夺回了。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里第三军参谋长伊地知幸介少将不停的强调203高地没法打,打完也守不住的原因。

但打203高地也有战略上的好处,比起东鸡冠山堡垒,水师营堡垒这种硬骨头,203高地的工事要水的多,在这里可以更好的杀伤俄军的有生力量。实际上大部分俄国人就是在203拼掉的,203高地失守以后,俄军依然坚守了25天才投降,就是因为预备队已经在203死的差不多了,抽不出兵力在部署到前线要塞了

203高地争夺战起码在战略上把俄军引出了要塞,在没有那么完美的工事上拼光了有生力量,这在之后的要塞攻坚战里不曾发生,在列日要塞没有,布列斯特要塞也没有。

旅顺会战是人类现代战争史上第一次要塞攻坚战,乃木做为领导应该说却是打的不好,但那指的是表现,他为之后的要塞攻坚指明了道路,换句话说,他的战术是正确的。

就两点,用重炮轰,挖地道炸。

1904年的日本人尽了最大的努力,动用了28厘米重炮,还在海军的军舰上拆了不少舰炮来用,虽然最终没有轰开旅顺要塞,但这条道路不能说是错误的。十年后一战德军碰到列日要塞时动用了斯柯达1911型305毫米炮和克虏伯420毫米的大贝尔沙时就没招了。

乃木的战术并没有大问题,缺少的只是实力和运气而已。

但这不代表乃木表现的就很好,事实是他表现的实在太一般了,基本是拿人肉在填。

历史讲的差不多了,说电影

《二百三高地》是舛田利雄战争三部曲里个人认为拍的最好的一部。全片三个小时,结构工整,一点都不嫌冗长,因为表达的内容多而满,感情真挚,十分耐看。而且bgm很好听

他的结构工整到什么程度?影片第一幕正好结束在第90分钟。完美对称

他内容满到什么程度?为了配合工整的节奏,贫民线的各位配角的结局甚至没在正片结局,而是挪到了片尾曲,出字幕的时候用镜头交代的。

这让影片看上去就像一幅制作精美的艺术品。

影片是传统的史诗电影结构,两幕,分官线和民线。官线部分还算忠于历史,当然刻意的忽略了一点海军的窘迫,乃木希典的角色塑造的很木讷,各种战略战术和剧情演进基本就靠伊地知参谋长忙活,全片历史部分服化道相当考究,尤其是那28厘米重炮,比旅顺203高地原址摆的那个模型要专业多了,地上的圆盘还原的相当彻底。日俄两军的服饰也做的有板有眼,虽然豆瓣考据党指出俄军的服装有些瑕疵,但糊弄一下我们这些外行足以

应该说这部80年代的日本战争大片的水平是国内战争片望其项背的。

但影片的意识形态就有些问题了。这也是舛田利雄的战争片都面临的问题,道行浅一点都分不清他到底是不是反战片。

做为日本帝国的列强立国之战,日本国内民众的反应是慷慨激昂的,不然也无法支持那么大一场战争,一般正常一点的电影通常会展现狂热的群众,然后将他虚化成背景,然后设置几个也许反战,也许迷茫的青年,来埋设一些成长的路线。但本片不是,本片民间组一共五个角色,一个小学老师出身的中队长,懂俄语,喜爱俄罗斯文学,做为第一主角。还有四个来自金泽地方的补充兵,一个卖豆腐的,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单亲爸爸,一个黑道流氓。这五个人没有居然没有一个人支持这场战争,但他们也不反对这场战争。

如果说四个补充兵戏份少,那喜爱俄罗斯文学的小贺中队长的角色塑造就很奇怪了。他在街头激进份子的反俄宣传集会上救下了同样是老师的女友,但他心中的信念其实只是“不要恨俄国人”而已。换句话说他认为虽然俄罗斯和日本是有利益冲突的敌国,但俄罗斯人民是美的,是无辜的。说实话这是很先进的思想,只是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有点不切实际。换句话说,小贺中队长本质上其实并不反对这场战争,电影里他也是这么表现的,俄罗斯人民是美的,托尔斯泰也是美的,但这并不妨碍小贺小队长带兵去打他们。小贺小队长显然内心没有任何不适。

同样的四名补充兵对战争的态度也很奇怪,两个孩子的父亲米川新兵只关心两个孩子,甚至还做出了战场脱逃这种蠢事。这非常不合逻辑,因为他不是在东京集合的时候跑的,人都到旅顺东鸡冠山下了,他一个逃兵想怎么穿越日本海回内地?他的战友,满身纹身的黑道牛若给他出主意,把手弄伤就可以以伤兵的身份回国了,这会他又怂了。

是真的怂了。你要说他有什么家国大义,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啥的?我看不出来

那时候还没开战,是初绽前夜,出生入死的战友情还没建立呢。

米川新兵怂的莫名其妙,既没有慷慨激昂的爱国情,也没有怂包一样的战战兢兢。

也许导演想要表现的就是平淡的人生吧。

纹身男牛若新兵算是主角团里唯一一个还有那么点战斗心态的人,但他也不是什么狂热的军国份子,征兵令来的时候一脸的不削,在战场上表现的也就是比其他人老练一点而已,看不出他有啥追求。

小贺队长事后的爆发,更多的也只是顾及战友情,以及对心中俄罗斯人的文学形象幻灭而已。

在拔枪预枪杀俄军战俘被制止以后,他还振聋发聩的质问司令官牺牲那么大来打这场战争到底有何意义。这一发问迷惑了不少新手,都说这是反战电影,但我看他的质问更像是问乃木希典司令长官你是怎么指挥的?就靠肉弹硬啃要塞么?这样牺牲这么多人有什么意义?

因为显然他不是问日俄战争有没有意义。整部影片并没有多丑化俄国人,连片头的军国主义份子的反俄演讲也不痛不痒的。显然日本并不是因为俄罗斯人有多坏而跑来东北主持正义的。还特意安排了小贺队长不停的宣传俄国人也是好人就是个明证。导演对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十分清楚,但却没有表达出来,只是各种暗示,大概是为了讨好右翼观众吧

上面说了,《二百三高地》是导演的战争三部曲里拍的最好的一部。尽管人物塑造的其实挺奇怪的。但好歹部分感情表达的很真挚。比如战友情,比如战争的残酷,比如上层陆海军之争的荒诞(没明说,但暗示的很彻底)。

正是因为这种奇奇怪怪的人物塑造给影片披上了一层不一样的反战气息。明明是一部耗资15亿日元的火爆战争大片,影片却没有一个慷慨激昂的人物,所有的平民线都是一张臭脸的参加战争,但他们也没有明确的反对战争。

上层也没好到那里去,尽管像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大佬都出现了,演的也很到位,但他们对日俄战争的看法也充满了矛盾。乃木希典,儿玉源太郎等具体在前线的司令官就更别提了。当然上层如此表现是可以解释的,毕竟俄罗斯帝国是比明治日本强大许多的大帝国,打不过是最大的可能性,所以各色人等面色都不好看是可以理解的。

这就是为什么说《二百三高地》是最好的。因为后面两部这些问题都存在。而且合理的解释却不存在了。

正是因为全片这种憋屈的奇怪风格,给这部实实在在的军国主义影片套上了反战的伪装,表面上看似乎《坂上之云》都比他要反动一些,但影片一开始就让两个大义凌然的日本特务暴露了一切,这也是全片几乎唯一一幕日本人自称自己正义的地方,其余部分对日军的暴行几乎没有什么描写,《坂上之云》里可是通过正冈子规这条线把日军的残忍描绘的淋漓尽致的。

对于战争本身几乎没有控诉的电影怎么能叫反战电影了?这部电影描写的是日俄战争,所以不存在什么不反战只反战败的话题,那是昭和年间的事情。舛田利雄用奇怪的人物设定蒙蔽了大家的双眼。不是角色不想参加战争就叫反战电影的。你起码要控诉一下战争好不好。前线日军死成那副惨样,别只卖惨,稍微控诉一下战争本身好不好?那才叫反战!

最后说一下配乐。

三部曲的主题曲都很好听。《二百三高地》的主题曲是佐田雅志的‘防人の诗。

歌曲哀怨幽婉,像极了一个士兵在战壕里的家书,控诉着乃木长官的无能。

全文贴出来大家欣赏一下。

《防人の诗》

佐田雅志

请告诉我

活在这世界上的所有生物

如果全部生物的生命

都有限的话

那海会死吗

那山会死吗

风也是一样吗

天空也是一样吗

请告诉我

可以相信短暂的生命的光辉吗

无法言喻的希望

有人会离开,也有人会来。

缺角的月亮

终于也到了满月之时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请告诉我

活在这世界上的所有生物

如果全部生物的生命

都有限的话

那海会死吗

那山会死吗

春天会死吗

秋天会死吗

我最爱的故乡和所有人

都会离开这世界吗

那海会死吗

那山会死吗

那爱会死吗

那心会死吗

那海会死吗

那山会死吗

那爱会死吗

那心会死吗

此曲用哀怨的口吻不停的呐喊那xx会死吗?山会死吗?海会死吗?配合战壕里满地尸体的画面真的很带感,强推。




  

相关话题

  100 年后,人类社会将怎样评价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 
  二战德国人是不是傻?居然不打英国去打苏联,苏联不比英国难打多了?放着软柿子不捏去啃硬骨头? 
  如何评价苏联的军工水平? 
  关羽的军事才能如何? 
  有哪些关于俄罗斯(苏联)历史的冷知识? 
  台湾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 
  NASA 声称「俄罗斯反卫星武器试验,或威胁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实际情况如何? 
  有哪些关于韩国的冷知识? 
  宰予昼寝,孔子为什么对昼寝持这种态度?从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句话的思想根据? 
  日本生活中,为什么有很多旗子? 

前一个讨论
如果二战前中国实现了基本工业化会怎样?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仍有人质疑转基因大豆油有问题呢?





© 2024-05-0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