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河南话土吗? 第1页

  

user avatar   zai-zhao-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应广大知乎朋友们建议,开通了B站,语言还是适合用语音进行讲述。欢迎大家多提意见、关注、转发。让我们在抖音交流河南话中的历史和文化。

B站:九天风雷益

B站:九天风雷益


——————————————————————————————————————————

土?—— 责任在清朝以前的历朝历代古人啊。我们也没办法(手动无奈)。

河南话口语,是从上古中古近古以来的各个时期正宗中原口语的层层积累而来。在河南话口语里,你能找到各个朝代中原雅言的痕迹。而且这些口语放在清朝以前,并非是方言,而是正规中原官方语言。清朝北京官话的崛起导致了中原音韵地位一落千丈。

这些土语、俚语、习语,在没有韵书、没有学校私塾教育、没有保护方言运动、没有人总结的情况下,经历了千年朝代更替和中原板荡,全靠中原人口口相传,经历了历代推普,依然能保留这么多上古中古近古的俗语口语俚语土话。


目录:

第一部分:宋朝河南人口语练习

第二部分:河南话方言俚语一览

第三部分:历代对中原话的评价



第一部分:宋朝河南人口语练习

我们其实可以用河南话轻松读出以下北宋人的口语:

例1、北宋《说郛》记载一件事来说宋朝书面语和口语的差距很大:北宋开封有个女人,他丈夫从军,家里有个孩子叫窟赖儿,她花钱让一秀才给丈夫写信时,对秀才说:“窟赖儿娘传语窟赖儿爷,窟赖儿自爷去后,直是忔憎儿,每日根特特地笑,勃腾腾地跳。天色汪囊,不要吃温吞蠖托底物事”。

答案:这其他语言压根无法解读,而河南话口语读出来是:

“窟赖儿娘传话窟赖儿爹,窟赖儿自从爹去以后,真是忔憎儿(ge zier),每日(mei yi er) 根特特(ge der der/ge di di) 哩笑,勃腾腾(bu den den) 哩跳。天色汪囊(wu rang),不要吃温ten糊塌(wen ten hu ta)哩东西。”


例2、北宋吕本中《轩渠录》也记述了这么个故事来说宋朝书面语和口语的差距:

族婶陈氏顷寓岩州,诸子宦游未归。偶族侄大琮过州。陈婶令作代书寄其子,因口授云:“孩儿耍劣,你子又阋阋霍霍地,且买一把小剪子来,要剪脚上骨出儿胳胝儿也。”

答案:这其他语言压根无法解读,而河南话口语读出来是:

“孩儿们耍赖,你孩子又xie xie huo huo哩。记住买一把小剪子回来,要剪脚上的kuchu gejiaer。”

基本没有什么大改动,时过千年,这么老土的口语,河南人依然一读就知道这在说什么。


例3、宋朝的《古尊宿语录》收集了很多唐宋时期的禅宗故事,比如:“马大师出八十四人善知识,问着个个屙漉漉地。祇有归宗较些子。

问题:唐宋人口语中的“问着个个屙漉漉地”的粗话是什么意思?这只有抓个河南人来问问了。“屙漉漉”指的是拉屎像拉辘辘井绳一样那么长拉个没玩没了,也形容人磨磨唧唧。

所以这句话用河南话给你解释一下就是“马大师门下出八十四人善知识,问着个个跟屙漉漉一样半天回答不上来。只有归宗较起来好些。”


——————————————————————————————————————

第二部分:河南话方言俚语一览

坐标伏牛山。下面就是部分河南话语音词汇的例子。

0、声调:河南话的入声大部分做平声少部分是去声,这是至少到明朝时期的官话就这样。如“洛、麦、月、厕、切、灭、物…”等都是平声(1声),并不像其他官话一样为去声(4声)。

明万历年间《尧山堂外纪》:中州韵,入声似平声,又可作去声。

当然这里是用中州韵来解释元朝人的作品。所以中原雅言入声为平声至迟在明朝就这样了。

再看河南话的上声,是个高平调。去声说快则降调,说慢则尾端稍微收抬。这和唐朝记录的上声、去声的描写是吻合的。

唐朝日本《悉昙藏》记录唐朝四声: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

1、以前听到本地把船桨叫“zhao板”,划桨叫“使zhao”,觉得土爆了,后来读到“桂棹兮兰桨”、“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才发现zhao原来是“”。

2、以前听到本地把河贝叫“e chi”觉得土爆了,都不知道怎么写。后来发现原来是“蛤貾”。 泛指贝类; 指的是黄白色的贝壳。

3、以前形容一切“不正、歪”叫做“ge liao”,后来读到坛经里“汝为獦獠,语音不正”,才知道 geliao原为獦獠。而“犵獠”可能本身就是来源于“獠”的上古音(ʔr'eːwʔ)。本意是指“野兽一般”。比如“犵獠牙”,指的就是歪斜的那种龅牙;“犵獠”脾气,指的就是像野兽一般的脾气。例如《六祖坛经》里就有“犵獠”一词。 ——这个词经过豫东江淮一带的nl不分区域,传到北京,就是北京话geniao的来源(并不是满语来源)。

4、譬如村东头村西头村北村南,不知道其他地方农村怎么描述,我们那的农民是这么说的:

东头儿、西头儿、北边儿、南陌儿。

前三个难度不大,“东头一个汉,西头一个汉”这是汉代起中国人就这么说话了。“北边儿”难度也不大,“梁王苑北边”也是历来如此,无非儿化厉害,北ber。

至于“南陌儿”是什么鬼?

南朝 梁 沈约 《鼓吹曲同诸公赋·临高台》:“所思竟何在, 洛阳南陌头。”
唐 沈佺期 《李舍人山园送庞邵》诗:“东邻借山水,南陌驻骖騑。”
唐 卢照邻《长安古意》“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这是指南边的道路。

5、“外面大街上”河南农民俚语词是什么?“mer,mer上”,本字也是“陌、陌上”。

唐 孟郊: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南朝《玉篇》:陌,市中街也。
《後漢·袁紹傳》塡接街陌。
《史記·龜策傳》故牧人民,爲之城郭,內經閭術,外爲阡陌。例如:”车音争陌去如流“——苏辙。

6、“等一会儿、过一会儿”河南农民俚语词是什么?“cong kai”,其实是“顷刻”。

7、河南人日常说膝盖、胳肢窝怎么说?“blau 盖”、“glau 肢”。其实是“髉盖”,“胳肢”。来源于上古时代的读音残留。

髉 上古拟音为:prawk。意思是骨头的尾端。
胳 上古拟音为:klaːɡ。

8、河南农民吃完饭做完事,用的是“”,吃罢饭、喝罢汤、麦罢了。对方犯错了要宽容,口称“罢罢罢”,“碗打碎了,罢!”“钱包丢了?罢!”。饥饿 用的是“”,肚里饥不饥?

9、河南的农民,古汉语的介音保留的非常多,可以说是全国前列。什么意思呢,老河南话里,攒是zuan,龙是liong,嵩是siong,轮是liun,笋是siun,恋liuan, 介芥戒 都是jiai,鞋蟹都是xiai,……数不胜数。

10、河南农村出去借什么东西是“sin/sim点醋,sin点油” ,小孩子隔气了,“走,sin他家去”,这个字是“”,”寻“的唐宋发音就是”sim“。

11、”这有个水沟,chao过去“,这个字本身就是”“,这个字上古的本意就是迈开大步子跨过,”挟泰山而超北海“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12、用拳头击打叫”qiuo“,这个字的本字是”搉“。

搉,敲击也。从手,隺声。——《说文
搉其眼以为人彘。——《汉书·五行志》
搉击也。——《广雅·释诂三》

13、河南话爱说“中、不中”,是什么时候的来源呢?——这个其实在古代并不是方言,而是从先秦几千年来一直是官方用语,只是到了清朝中期,中州语音退出正统舞台,才沦为方言。具体解释如下链接:

zhihu.com/question/2348

14、河南话把“麻雀”叫“小虫儿”,蛇叫“长虫”,一般的泛指动物,则叫“虫yi儿”。

“虫”泛指动物古已有之。譬如

《逍遥游》:“之二虫(指燕、雀)又何知”?
《西游记》:如来说“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 
《大戴礼记》:“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很明确地把动物分为羽虫、鳞虫、毛毛、甲虫、倮虫五类。

那么河南话的“虫yi儿” 古代怎么写呢?有蟲蟻、蟲螘、蟲鷖 等多种写法。

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詩之七:「飛走樹間啄蟲蟻,豈憶往日天子尊。」
唐·杜甫《縛雞行》:「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蟲蟻兒裏多情的,鶯兒第一。」
《水滸傳》第六二回:「卻說燕青為無下飯,拿了弩子去近邊處尋幾個蟲蟻吃。」
《古今小說•沈小官一鳥害七命》:「有個客人,時常要買蟲蟻。」
《西游记》:“这虫鷖不大不小的,上秤称,只有二三两重……红铜嘴,黑铁脚,刷剌的一翅飞下来。”

15、河南话“这边那边”的表达是“这ciang、那ciang”,其实本字是“这厢、那厢”,也是古代用语,唱戏戏文里也见过类似表达。

需要说明的是,“厢”本音siang,河南口语读送气音ciang。类似还有河南口语读“深”(式针切,旧音shim)shen为chen(“水深”)

16、河南话里“”是bu,并不是什么佈字,其实就是抱,抱的上古发音就是bu。

17、“金坷垃”全国知名,“土坷垃”河南人熟悉。这个kla到底哪来的呢?其实本字就是“”,本意就是土块,它的上古发音是kʰruːds。坷垃是上古音残留。

18、下地去把地panpan,这个pan的本字是谁呢?——就是“翻”,因为上古中古汉语音无f的音而是p、b。翻 在古代的发音就是pan。小孩子在床上打闹pan床,就是这么来的。

19、“母鸡bu鸡娃,老母鸡bu窝”,这个bu是谁呢?不是“抱”,而是“”。理由和上一条一样。

20、“pu土”,你身上pu土拍拍。这个pu的本字就是“”。理由和上一条一样。

21、人生产用生、产。动物下仔用“bo”,bo字其实就是“”。“繁衍,繁殖”就是这么来的。理由和上一条一样。开封的“繁塔”读po塔,就是这么来的。

《孟子》:草木畅茂,禽兽繁殖。

22、 鸡鸭鹅fan蛋。这个字是谁呢?会不会是 繁呢?其实不是,这个字是“嬔(娩)”,是分娩的娩字的异(繁)体字,在中古读pan,到了明朝p变f,就成了fan。

23、说虫子一蜷一缩,叫“grong”(拼音)。这个grong的本字是“”,其上古拟音是“gron”。

24、布条、布块,叫做“布glin儿”(拼音),这个glin的本字是“巾”,其上古拟音是“krɯn”。

25、缝隙,叫做“hla儿”(拼音),这个hla的本字是“罅”,其上古拟音是“qʰraːs”。这是上古残留。

26、小房间、里间套的小房间,叫做“glo儿”,这个glo的本字是“阁”,因为其上古拟音是"klaːɡ"。元朝人意识到了这个词是个复辅音,在元杂剧里写作“阁落”。

27、风车,叫做“风klu/kulu儿”,这个klu的本字是“”,意思是轮毂(类似木头车轮那种)。因为其上古拟音是“kloːɡ”。这是上古残留。

28、滚动,叫做”gulun/guliun“,这个”guliun"的本字就是“滚”,其上古拟音是“kluːn”。

29、表示反对意见,并且要举反例的时候,要先说一个”mlea/mlou“的口头语,这个mlou的本字可能是“谬“,其上古拟音是”mrɯws“,而”mla“则可能是”谬乎”的上古近似音或近似音。——比如“今黑我得熬夜写作业了。”“mla(谬乎)你就不会明清儿早起写?”

30、那个叫做gia的鱼,湖南叫黄鸭叫,河北叫嘎牙子;本字是“魥”,这个字的上古近音是“kʰab”、中古音大约为“kʰɨap”。这个字本意是一种鱼,也被用来形容白鳍豚为“白魥豚“,说明魥这种鱼的鱼鳍估计比较特殊。而gia这种鱼的鱼鳍是骨刺,和普通淡水鱼的确不同。

31、外壳发音是“klou儿”,本字就是“壳”或者“壳状物”。重音在k上面。“空壳”就是“空klouer”。壳的上古音是kʰroːɡ,这也是上古残留。

32、角落,叫“kler”,上古音“角”的拟音是kroːɡ。

33、“圈”,叫做“quliuan”(拼音),来源于“圈”上古拟音是ɡlons。 。

34、张大嘴吞,叫做“klou”,本字就是吞。 “吞”的上古音“qʰl'ɯːn” 。“吞”字读ten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古时期吞就是 土根切,就是ten。

35、膨胀起来的那么一大坨(一般意思是比较虚的那么一大坨),叫做“pleng”,本字就是“膨”。是“膨”的拟音“braːŋ”的近似。

36、还有一个“pleng”,是个拟声词,形容拍水声,也形容这个动作。广韵里说是“澎、一曰击水声”,所以拟音“braːŋ”。

37、“bla:/bula" 指用手“拨、抚使除去”。本字应该是“把”,拟音“praːʔ”。把这个字最开始的两个意思,一个是握,一个是拨除。《釋名》《前漢》里都有“拨除”的例子。

38、锅yu了。这个本字是“渝”。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尔其 彭蠡 际天,用长百川,沸渭渝溢,瀲淡连延。”——南北朝时期就有表示溢出的“yu“。《齐民要术》里也有煮肉不能yu的记载。

39、 表示蹲下的”股zui、股zun、股dui、股dun、股ziu、股zhwong“。后面的那个字都是”蹲“字。这个”蹲“字从造字的时候表示的本意就是”坐=踞”,注意这里的“坐”是屁股要落地,而不是悬空的。所以表示现代“蹲”这个屁股悬空大腿叠在小腿的动作,用的就是“股蹲”。后来坐具传入中原后,“蹲”才慢慢变成屁股悬空的姿态。

再说这个语音,中古广韵里,“蹲”字发音为
(dzwon),这个“蹲”的发音后世演变恰好可以参见中原官话里这个”股x“的音变。注意”尊“字边的汉字,一般读”zun“,唯独这个”蹲“发音却是”dun“……
伏牛山一带,发音变为”zhwong“把声母给略翘舌了。
南阳一带,发音演变为”zui、ziu、zun“,类似跑到”zun尊“这个音上了。
豫东、豫北一带,发音演变为”dui“,已经快变成“dun蹲”这个音了。
到了河北,终于过渡演变为“dun蹲”。。。。

同时,河南话里还保留了“蹲”的上古本意用法就是屁股要落地。比如“这老太太蹲那了”指的是老太太一屁股坐地上了,而不是老太太蹲下了。

40、同样的表示“渣”,河南话有三种发音,分别来自于上古、中古、近古。例如:

(a)、黏性的渣,叫“gezha”,来源于上古的“渣(ʔsraː)”,字头这个“声门塞音ʔ”在河南话里往往转化成“ge”这个音。例如:锅gezha、鼻gezha。

(b)、油性的渣,叫“zhla儿”,比如“油zhla儿”,来源于中古广韵的“渣(tsrae)”。

(c)、沉淀的渣,叫”zha儿“,比如”茶里有zha儿“”水澄澄教zha儿沉底“。这来源和普通话就一致了。

41、用手握管状物撸的这个动作,叫”不律“。“教你手上的箍儿bulv下来”,这个字的本字应该是“聿”也就是“笔“(注意繁体为“筆”)字的本字,而”聿“的上古拟音为(b·lud),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写作如下图:

一只手握着一根管状物

在《尔雅· 释器》里记载,彼时还是有一些地方“不律谓之笔”,也就是把”筆“读为”不律“。

42、植物失水枯萎,”geyan/gian",本字是“蔫”,洪武正韵里记载这个字的读音为(ʔiɛn)。

同样的,还有一个“研磨”的“geyan/gian",本字就是“研”,洪武正韵里记载表示研磨(这个字是多音多意字)的”研“,读音为((ŋ)jiɛ̌n)。

43、没完没了的责备、训斥,”嘟啦 dula/嘟噜dulu“,这个对应本字”咄“。上古音为(ʔl'uːd),中古为(twot),近古为“tut”。

44、“跳蚤”,北方普遍叫“虼蚤”,这个很多地方指出来源就是单字一个“蚤”,拟音(ʔsuːʔ)。 又是把?变成 g 字头的词。

45、再比如“挤眼”的“挤”,我们那叫“虼-zi:”(gɯ-tsi:,“挤”读尖音但是前面多了一个gɯ),貌似和上面“虼蚤”的来源是一个道理,因为“挤”的拟音是(ʔsliːl)。重音也在前。

46、有个动词,叫做“像锯那样来回的锯,但工具不一定是锯,可以是任何其他东西”,叫做“锯lü”。不知道这个动词是不是本身就来源于“锯”字的来源。甲骨文中是用“育”来通假“居”,而“育”的拟音是(lug),所以julü这个本字就是“锯锯”(像锯一样锯)。

47、有个词,我一直疑心其来源。就是表示蛇行的“蜿蜒”这个词。“蛇行”我们那有个专有词,叫“jüliong/jülong”(拼音),我怀疑和“蜿蜒、逶迤”来源一致。表示 蛇形 的这个词最先出现的是“委它”(貌似是左委右它),委声蛇意,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被抄成了“委蛇”两个字,再后来被抄成了“逶迤”,再后最迟唐朝被抄成了音近的“蜿蜒”。但他们的来源都是:”委“字,上古拟音是“qrol”。在我们这就变成了”jüliong“。

现在表示人说话不直接、山形弯弯曲曲、道路弯弯曲曲,都用”jüliong拐弯“这个形容词。不过这个待定,只是”蜿蜒、逶迤、jüliong”这种词一看就是某种表音的词。

48、那种往下垂的肉、或者增生组织,叫做“di:liu儿”,似乎是来源于“垂(djol)肉(njuɡ)儿”。现在这个“di:liu儿”用起来一般会前面加个“肉”,叫做“肉滴流儿”,因为还有个动词“di: liu(无儿化音)”。后者表示"提着",和北京话的“滴了”一个意思。

49、“hula”指手臂来回的动作,比如:麻将打完了,要hula牌(是指来回洗牌的那个动作);这道题写错了,你hula了重写(是指来回用笔涂抹的那个动作)。疑似本字是“撝”,“撝”有2个意思,一个是裂开,一个是挥动。拟音是“qʰʷral”。

50、表示吵嚷吵闹吵架,用”xiehuo“。这个本字是”阋呵“。这个”xiehuo“的词在北宋时候就被记载过,北宋人估计也不知道本字是什么,写作”阋霍“。阋 字是个入声,在河南话里入声尾音带擦音变成了xie。”阋“本身就是”吵架“的意思。

51、骑在门槛、墙头那种动作,叫“骑 la”,骑 字上古拟音为ɡral。

52、叉开腿的状态,叫“叉la”,叉 字上古拟音为“shraːl”。

53、说人张嘴漏出牙的状态,是“ci la”,比如“cila着牙笑”。这两个字本字是“龇”,上古拟音是“ʔsre“。

54、汤里shu点面吧,这个字是”溲“,以水和麫曰溲(疏有切)——(宋*《肯綮录》)。

55、chai出去。chai的字是”叉“,就是“叉出去”。和钗字读音一样来的。

56、眼窝下陷叫“oukou”,这个字宋朝人写作瞘䁱,”目深曰瞘䁱(音鷗摳)——(宋*《肯綮录》)”。

57、以前的黑铁锅炒菜总有一股铁sing/sieng气,这个字本字是“鉎”,“鐵臭曰鉎——(宋*《肯綮录》)”。

58、泼水把水倒掉,叫“huo”水,这个字,宋朝人写作(舌斗),“去水曰(舌斗)(音豁)——(宋*《肯綮录》)”。

59、身上的灰gejia,这个词是”垢圿“,“垢曰垢圿(音戛)——(宋*《肯綮录》)”。

60、责备、训斥,叫做“rang”。这个字本字其实是“让”,表示责备。其实 让字古代写作 讓,而嚷字本身就是它的异体字。

《左传.僖公二十四》:“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

那它和表示谦让的让字用法咋区分呢?——变调,前者用上声平直调,后者用去声降调。

61、木 木有。这个简单,在很多方言里都有。本字就是“无”。无字古代读mu。后来无字变wu(字面音和口语演变不同步)。那只有找个备胎,没mo/mu,字来替代。久而久之,反而以为 没 字是正统。

62、心是“心kler”,这个kler可能本字是“”。“” 的上古拟音是“ɡraːm”。你这话可说到我的心坎(上了。

63、河南人表示惊叹等强烈感情冲动会说“yi, yei",这个字不是后起的表疑问的“咦”,而是“”。 用“噫”来表示这种情绪是古已有之、是官方表达。例如:

汉朝 梁鸿:《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论语》里说到颜渊死了,孔子感叹:噫 ,天丧予!
《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礼记》:曰:“噫!毋。”

64、河南人尤其农村表示感慨、不耐烦等情绪的时候,还会发一个语气词“yi——xi”,这个词其实就是屡见诗文的“噫嘻”。

《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后赤壁赋》:噫嘻!我知之矣。
《续成都古今集记》:噫嘻!弧矢四方之志,高人达士之怀,古今一也。
《新唐书》:北向,内外止哭,三声噫嘻。

65、鏖糟——豫东老话指生活垃圾。来源于宋朝口语和地名。北宋汴梁城外有个地名叫鏖糟陂,是个城郊垃圾场……豫西老话发音类似e糟,也是指很脏的意思。

能改斋漫录》苏轼:鏖糟陂里叔孙通。
《吕氏杂记》:都城西南十五里,有地名鏖糟陂,土人恶之,自易为好草陂


下面 66条--- 81条来源于这个帖子:zhihu.com/question/5575

66、忔憎儿—— “吵闹活泼等使人烦“的意思。现在儿化读音“gezer”,这个是宋朝的官话口语

67、kuchu——因失水分而皱皱巴巴,现读音类似于kuchu。跟骨头什么的没任何关系。这也宋朝的官话,宋朝人写作“骨出”。不知道真正的本字是不是“枯抽”。

68、肐胝儿——痂,硬化的老皮。读音类似于 gejiaer。宋朝的官话口语

69、河南话里专门形容笑声的叠音词是gedidi或者gederder。这个是宋朝的官话口语。宋朝人写作“根特特”。

70、putengteng、budenden,都是河南话里专门形容蹦跳的叠音词,这个也是宋朝的官话口语。宋朝人写作“勃腾腾”。


71、“X赖儿”是以前河南农村最常见的小名(非官名,大约就是现在50岁以上的人常起这种小名),达濑儿,滴赖儿,窟赖儿(箍濑儿)…… 这是宋朝时期的残留习惯。宋朝人起小名就这种窟赖儿。


72、每yi儿——这个词本字是“每日儿”。这个词在普通话都是太书面语。然而在河南话里的确是口语词土词。

73、身上的灰gejia——这也是宋朝的口语词。宋朝人说“垢曰垢X介(音戛)”。身上太脏的灰,说人不洗澡,身上都起“灰gejier”。

74、宋朝不洁曰腌赞(腌匝平声):aza,这个河南话依然有。

75、宋朝人火烧物曰燎(音了)。河南话依然如此。燎,张三把李四家的麦秸垛燎了;别离蜡太近,头发给你燎了。

76、宋朝人说 口吃曰蹇(音蹇):jie(结)。河南话依然如此。张三说话可jie。

77、宋朝人以肩負物曰佗(音陀):不是驮,是人负重的tuo。河南话依然如此。比如“张三把他女儿tuo着出去赶会”就是指“张三让她女儿骑在他肩上那样”。

78、宋朝人说 吵闹、声杂曰唧嘈(音即糟):zizao,吵闹的意思。河南话依然如此。

79、唐宋元的汉语里,“争”的意思:缺少=欠。河南话依然如此。

元 无名氏 《黄花峪》第一折:“ 宋公明 武艺堪夸, 吴学究 又无争差。”
宋《蝶恋花》“细看花枝,人面争多少”。

例如:还争100块钱就能买这个羽绒服。他争你多少钱?

80、河南话“挨打”可以只有一个“挨”,这是上古用法。挨:《说文》“击背”。例如:“想挨了吧?”

81、河南话“笔”“北”谐音,这是宋朝时期的口语音。

宜生顾其介不在旁,忽瘦语曰:"今日北风甚劲。"又取几间笔扣之,曰:"笔来!笔来!"于是始大警。及高景山告衅,而我粗有备矣,宜生实先漏师焉。归为介所告,烹而死。——见《金史》以及岳珂写的《桯史》。

82、猫狗吃东西呕吐 那种样子,叫“cin”,也用于婴儿吐奶。这个cin,本字是“吣”,是唐宋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用法。

犬吐曰吣——《广韵》
吐酒犹如猫狗吣,好土空把堑坑填。——蒲松龄《日用俗字》
再灌丧了黄汤,还不知吣出些什么新样儿的来呢!——《红楼梦》

83、猛地一下吐出来,yuo/yue,这字本身是“哕”,繁体写作“”。这个是至少唐朝时候的用法。

切 :逆氣。——《广韵》

84、欺诈诈骗,是 qiuo/que,这个字本身是“憰、谲、噊”,就是波谲诡诈的“憰”,本意就是“诈骗”。在唐朝的《广韵》里是切,指欺诈,后来转变为que/qiuo.

85、折断树枝等,用“que/qiuo",这个字来自宋元时期,写作”“,明清时期写作”撅“。这个字在宋元时期用法居多。

86、表示人发抖战栗,用“hesa、haisa……”等发音的一个词,这个词是“觳觫”。

《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87、zhuang被子(zhuang是4声),这个字本身就是“装”字,装字唐朝的《广韵》里就有一个“侧亮切”,对应今日的去声,就是与亮字同调。

《说文解字注》师古(唐朝人)曰:毛之强曲者曰牦,以装褚衣
北宋《册府元龟》:以装褚衣中令其张起也
北宋《通志》:以装褚衣中令其張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清朝人):以絮纳袷衣闲为袍曰褚,亦曰装。褚亦作着。以麻缊为袍亦曰褚。

88、东西乱了,要收拾起来,是“zhuang2 zhuang2”,“zhuang3一下”。这个字就是“装”,唐朝《广韵》里是“切”,对应现在是2声。就是“收拾准备”的意思。

《国策·齐策四》:“于是约车治装,载卷契而行。
《孔雀东南飞》:卿可去成婚 交语速装束
《旧唐书》:唯遣作一年装束,自从离家,已经二年。

89、”造“,河南话原来读”cao“(不要乱想不是脏话)。”造句“就是”cao句“,”制造“就是”制cao“。这来源于中古发音,中古”造“有2个发音,一个是”昨早切“(zao,上声),一个是”七到切“(cao,去声)。(见《广韵》)。

90、挡着视线、光线,叫“影着”。“影”做动词,这是至少元明的口语。

水浒传》杨志却待再要回言,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
警世通言》:‘宣’字与‘寅’字头无二,是影着‘唐寅’二字

91、小孩子黏人让人烦躁、心烦意乱这种行为,叫“上怏”。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 於亮切,央去声。《说文》不服怼也。从心央声。《广韵》怏,怅也。《增韵》情不满足也。《前汉·石显传》塞其怏怏心。

92、表缓慢移动,用”wei“,本字可能是”亹“,这个字古代2个意思,一个是水流状,一个是缓慢行进状。

晋陆机《赴洛道中》:“亹亹孤兽骋,嘤嘤思鸟吟。”
楚辞曰:时亹亹而过中。曷为复以兹?

93、蚯蚓叫”chuchuan“,这个词来源于中古上古的“蜿蟺”,蟺 字本身就是指蚯蚓。北吴也有类似词,不过一般写成“曲鳝”。

蜿 上古拟音是qon,蟺,广韵是 常演切(三等字)。

《广韵》蜿蟺蚯蚓也亦作䖤。《唐韵》常演切《集韵》《韵会》《正韵》上演切, 音善。《说文》䖤蟺也。《玉篇》蚯蚓也。《嵆康·琴赋》䖤蟺相纠。见䖤字注。

94、吮吸,叫“siuo”,本字是“嗍”。

《集韵》色角切,音朔。吮也。本作欶。或作嗽

95、收个庄稼,我又去割了一pu麦。这个pu,本字是“秿”。另外还有引申意思,比如“头一秿生意,不兴搞价。”

《广韵》扶甫切《集韵》《韵会》奉甫切, 音釜。禾穳积也。

96、去年、过去年月 等时间,用“年时”、“年时个”,能查到晋到唐宋时候的表达。

宋:《竹屋痴语》又唤醒,旧游情。记年时、今日清明。
晋:《全晋文》:其年时旧比,多历郡守

97、相差多少多少,用“差池”,譬如“100就100吧,买了,不差池那三五块钱”。

《诗经》: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陈子昂诗集》:倏忽犹疑及,差池复两分。
《唐会要》:自今以後。縱鼓聲差池。亦不得走馬。

98、揞an(上声),表掩藏。揞,是捂住藏住的意思。比如“他的丑事an不住了”。和“按”“摁”有区别。

《广韵》:“揞,手覆也。覆亦藏也。”

99、豫西老音,果 读 gua,苹果是苹gua,白果是白gua。这是隋唐的老音,彼时果的拟音为guax。

100、用棍子敲击,是ko。这个字是“敤”,是两汉三国时期的用法,也有至少近两千年了。

敤:《博雅》(广雅)击也。《广韵》《集韵》 苦卧切,音课。义同。

101、握 在河南是nuo,这个字是“”,这本不是方言。

舟子于是搦棹。——郭璞《江南赋》

甚至还有一个搦管的一个汉语词,以及搦管操觚一个成语,都来自于这个nuo。搦管 指的就是握笔。

102、去年走红网络的“雪下哩cun/cui那都是”的豫普,cui字其实是“随”。河南很多地方“随便”发音是cuibian。

103、河南话“这两年、最近一段时间“、”那两年、那些时候“的意思,用的是”这一番儿“、”那一番儿“。”一番“本来在古汉语里就是”一阵“的意思,到了宋朝,还特定把”一番“规定为2年。

寒山子(唐 ):吾归此有时,唯须一番箔。
晏殊(北宋):幾日寂寥傷酒後一番蕭瑟禁煙中
柳永-八声甘州(北宋):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辛弃疾(南宋):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宋史》:役率以二年为一番,向来尚许一户歇役不及三番,则令雇募,是欲百姓空闲六年。

104、河南话里”看场“、”好哭一场“,这里河南话的”场“都是平声而不是上声。唐朝《广韵》里”场“字是”式羊切“、”直良切“,本就是平声。

105、关于则字旁的字,河南话保留了古汉语的翘舌音,而不是平舌音。如:测(chai)、侧(zhai)、廁(chai)、恻(chai)。(现在推普后新河南话很多人读ce)。而普通话里,只有”铡刀“还保留着翘舌音。

唐朝《广韵》里记录:测(初力切)ch、恻(初力切)ch、侧(阻力切)zh、厕(初吏切)ch。

比如:测量(chai量)、厕所(chai所)、恻隐(chai隐)、侧棱(zhai棱)、侧歪(zhai歪),才是河南话老话发音。

然而别以为带则的都是翘舌,河南话里“则”都“zai”(阴平1声)。《广韵》里这个的确是“子德切”。(河南话里 德 读dai)

106、老河南话里”阻“字发音为”zhu“,但这个音在建国后已经推普灭绝了,在常香玉早期的豫剧视频里还能看到。

豫剧 常香玉《花木兰》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参见2:10处)

阻字在《广韵》里是”侧吕切“”庄助切“,本就是翘舌音。

107、河南话老音里以下字的发音为翘舌音:策(chai)、册(chai)、责(zhai)

唐朝《广韵》记载:册(楚革切)、策(楚革切)、责(側革切)。

例如:语文课本上册(chai)、政策(chai)、责任(zhai任)。

108、”所“字在老河南话里为翘舌”sho“

比如”厕所(chai sho)、所长(sho长)、派出所(sho)、所有(sho有)、无所谓……“

唐朝《广韵》记载:所(踈shu舉切)

109、泽、择,在河南话里发音也是翘舌”zhai“,这也是古汉语保留,而普通话和其他地方话还保留了痕迹”择(zhai)菜“。

唐朝《广韵》记载:泽(场伯切)、择(场伯切)

例如:沼泽(zhai),选择(siuan zhai),以及人名……

110、洛阳话(说的不准确请洛阳人指出)里,说人爱天马行空的不切实际的吹,叫“迂阔"。这个词不是方言:

《汉书.卷七二.王吉传》:「上以其言迂阔,不甚宠异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张鱼网於峻极之巔,施钓緡於修木之末,虽自以为得所,犹未免乎迂阔也。”
《红楼梦》第五回:“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虽可为良友,却於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

严格的说,迂阔是太激进幻想而不切实际(好喷),迂腐是太保守刻板而不切实际(保守)。这只有在洛阳话里才能体味到。

111、洛阳话的”厮跟“表示”一起、紧跟着“,是来自于至少元明时期的口语。

《全元曲》:您何须紧厮跟,挡咽喉强劫人。
《金瓶梅》:王婆道:“那厮跟了个客人在外边。
《全元曲杂剧》:小娘子,厮跟去,你可心肯?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两只船厮跟著在湖泊里

112、河南话,收紧裤腰带叫”chu皮带“、裤腰带也叫”chu腰带“、提上裤子扎腰带就叫”chu带“。这个chu本字是”束“。

这个字在元朝《中原音韵》和粤语《分韵撮要》里都变为”穿母“。

所以河南话这是”束腰带“、”束腰“、“束皮带”

另外河南话里:“蚂鳖chu“指松紧带,类似蚂蟥一样能伸缩,河南话蚂蟥叫”蚂鳖“,所以叫”蚂鳖束“。

113、遭罪河南话叫“受障儿”,这是“受业障”的意思。来源于佛教。

114、“前面有个水沟,zian过去”表示横着飞跃过去。这个zian就是”剪“,本身在古汉语里就有”横截、横截而过“的意思。

《警世通言》(明):约明日侵晨,剪江而渡。
《续子不语》(清):徐徐自山下剪溪过
《喜迁莺》(宋):剪水飞花,渐渐瑶英
《蝶恋花》(宋):剪水凌虚飞雪片
《西游记》:前日在山坡下打杀两个剪路的强人
《水浒传》:小人只在此大树坡下剪径

115、nan盐、nan味精——指不加菜料的大口吃纯调味料。nan菜——指不加主食的大口吃菜。这个字来源可能有两个,“喃”或者“腩”,是至少宋朝时候的口语。都是比较粗放的行为。

第一个:“腩”:
《齐民要术》(南北朝):亦以盐、豉汁腩之。 ——指用调味料腌渍的意思。
第二个是“喃”,
人伦大统赋》(宋-金代):凡人食物若似谗狗之狼餐,饿马之喃草,如鼠蜂之偷食,皆下贱之相也。
《金瓶梅》(明):见他早时两把挝去,喃了好些,只剩下不多些我吃了。

116、食物上面长出来的霉斑菌丝,叫“长bu了”,这个“bu”是“醭”。比如做酱豆长白醭,黄醭就是坏了。

《广韵》《集韵》普木切《正韵》普卜切。《广韵》醋生白醭。《集韵》酒上白。
《五音集韵》博木切,音卜。义同。

117、“黍杆mi儿”,“竹mi儿”、”玉米杆mi儿“,这个指秸秆剥去皮后里面的那个杆子的外层,可以用来编造器具。这个”mi“字,就是”䉲“。来源于唐宋的用法。

《集韵》民切,音弥。竹篾也。同。

118、这个…………大便,叫”屎橛“…………虽然粗俗,然而,是唐宋用法。

古尊宿语录》:济乃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乾屎橛。”

119、继续恶心一下,”屙“字南方几个方言里泛指排泄大便小便。而河南话里,大便才用”屙“。这和古代用法一致。

古尊宿语录》: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还有很多记录我不放了)

而古文里的“屙尿”,指的是“拉屎拉尿”。

《笑林广记》:墙龟 墙上画一乌龟,专禁人屙尿。(还有很多记录我不放了)

只有近代南方的书籍里才偶然有用来表示撒尿的意思。可以看出南北方的不同。

验方新编》:用泥捏成圈,围住肚脐,令人屙尿在圈内,一时苏醒,然后用药


120、既然恶心,再继续恶心一下。河南话说人做事磨磨唧唧,叫做”屙辘辘一样”,意思是往外拉井上的辘辘井绳一样没完。别看粗俗,这个也是唐宋口语:

五灯会元》:“马大师出八十四人,善知识问著,个个屙漉漉地,秖有归宗较些子。”

古尊宿语录》:因缘云:“马大师出八十四人善知识,问着个个屙漉漉地。败有归宗较些子。”  

121、用手在下面托住、托起,这个动作叫”chou“,比如”我翻墙,你在底下chou住我“”教病人chou起来喂饭“。这个”chou“字,是”搊“。是唐宋以来的用法。

古尊宿语录》: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临济下禅床搊住。
五灯会元》:上堂,至座前,师搊一僧上法座
《金瓶梅》:我搊你去,倒把我一只脚踩在雪里。

122、耳ci(轻声),指耳屎。这个是至少明初就这么叫了。

《梅花道人遗墨原序》:古髙隠之士若传记所载投渊洗耳疵

123、骨头,河南话叫“骨du”,在隋唐时期发音就是“duw”。这个也是老音。

124、由骨头这个词而引申出来的类似棒骨头类器物的词汇,已经成为汉语书面词汇,比如那种长柄带一个圆头的锤子,叫“骨头(骨朵)锤儿”,唐朝为刑具,北宋时期为仪仗,写作“骨朵”。

宋史·仪卫志二》:“凡皇城司随驾人数,崇政殿祇应亲从四指挥,共二百五十二人,执擎骨朵充禁卫。”

譬如大蒜一头,也是带个长柄一头圆头,所以河南话也叫“一骨头(骨朵)蒜”。

再比如花蕾,也是长柄带一个头,所以叫“花骨朵”。

西游记》第四九回:“九瓣攒成花骨朵,一竿虚孔万年青。”

还有带个把儿的一头圆的点心:

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二折:“那边卖的油煠骨朵儿,你买些来我吃。”

125、下雨下雪,或者湿地上踩来踩去,叫cha,这个字是“蹅”,至少可追溯到元明时期。譬如”刚拖了地,别又chacha“。

《西游记》你就把我锁在铁柱子上,我也要上下爬蹅,莫想坐得住。
《西游记》维河架海还容易,独木单梁人怎蹅!
《全元曲》更怕我脚蹅虚地难安稳。
《全元曲》将妻女敢夺拿,将百姓敢蹅踏

126、一脚踹开,这个动作叫“cha”,比如“cha开门”,这个字元代也写作“蹅”

《全元曲》见无吊窗心先怕,他若是不开门我脚去蹅。
《全元曲》(正末云)我蹅开这门咱。(正末做蹅开门科)

127、爬叉——未蜕壳的蝉,本字其实为“爬蚱”,这个来历是这样的:

蚱 字本身指蝉,而且至少到明代特指夏天的蝉。
《玉篇》(南北朝)云∶蚱,蝉声也
《神农本草经》(隋朝)广雅云:(虫奇)蛣,蝉也,复育,蜕也,旧作蚱蝉
《集韵》(宋):蚱【蝉属】
圣济总录》(宋):蚱蝉(去翅足炙七枚)
《本草》(明)蚱蝉夏月身与声皆大者是,今人只知用蜕,而不知用蝉也。


128、河南很多昆虫动物带一个”马“字来形容大。特别的譬如”马虾“、”马蠽蟟“(蝉,参见上条)等。其实明朝以前这是汉语的一个习俗。

譬如”蚂蚁“的由来:
段成式 《酉阳杂俎·虫篇》(唐):“ 秦 中多巨黑蚁,好斗,俗呼为马蚁。” 清 翟灏 《通俗编·禽鱼》:“马蚁是蚁之别种,而今以概呼凡蚁,且益虫旁为蚂字,举世相承,不知其非矣。”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古人於大物輒冠马字……通言谓大蚁为马蚁。” 《本草纲目》時珍日:凡物大者,皆以馬名之。

129、河南很多地方你会听到”簪“字有人读zan,有人读zhan,两个声母没有错的,这是因为唐朝时候这个字就是2个声母:”侧吟切“(zh)、”作含切“(z)。

130、嘴的腮帮子鼓起来一鼓一鼓的动作,叫”xiuo“,也指嘴里塞满了食物腮帮子鼓鼓的。这个字是”吷“。这个字在古代本就有2个意思,一个是”用嘴吹气“,一个是吃食物。

《庄子·则阳》:“惠子曰:‘吹筦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
《东坡词》:况一尊浮雪。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吷。
《广韵》:许劣切,飲也說文與歠同

131、河南口语表达“日常”,用“yi儿喽”,这个词很明显是“日了”。

《容斋随笔》 (宋):相值则揖。然则居此二雄职者,在唐日了不相谋云。
《倩女离魂》(元):只道他读书人志气高,元来这凄凉甚日了。

另外河南话口语里”大天白日“、”往日“、”每日“(这不是书面词,虽然文绉绉,但这就是河南人的口语词)里的”日“字也读作”yi“,所以是”大天白yi儿“。

132、河南话对介音的执着甚至到了顽固的地步,再譬如”蛹”变rong,个别词里“照”变rao “秧”变rang。以及有些地方的 酿 变rang。笑盈盈 盈 变reng。 这些并不是念错了。这是因为这一批字原先都有一个三等介音(到底是啥,学术界只有大致的结论)。

而河南话把很多三等介音变为r介音,例如“che、zhe、she、re”变为“chre、zhre、shre、rre”(车、遮、蛇、热)。于是”蛹、照、秧、酿、盈”强行留下介音r,就变成了rong、rao、rang、rang、reng。

其实普通话里也有这个现象,譬如:”容“,一直就是 以母。然而解放前后,“容”字河南话却是读 yong。

豫剧 常香玉《花木兰》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参见2:08处)

133、河南话保留了尖团音(然而推普中河南尖团音也正在合流)。譬如“尖zian奸jian”“箭zian剑jian”“贱zian见jian”“洗si喜xi”“新sin欣xin”“清cing轻qing”“七ci欺qi”等在河南话里都是不谐音的。

所以在河南会听到很多农民把“羞”读siu,这并不是什么土语读错,因为羞字在古代一直就是“心母”,也就是s韵母。

羞:《广韵》息流切、《中原音韵》心母、《洪武正韵》思留切。

134、河南话“抓住“”捉住”,用“kae/kai”,这个字是“揢”,意思是用手抓,来源于唐宋用法。

揢《唐韵》苦格切《集韵》《正韵》乞格切,音客。手把著也。
《五音集韵》丘加切。㧖也。本作抲。作㧎。
《集韵》丘驾切,音髂。持也。一说与格通。


135、河南话把山楂俗名唤做”靺鞨梨/栗“,这其实是唐朝时候的叫法。清朝人的解释是靺鞨国产红色宝珠,红如樱桃大如栗子,文人常用来称呼红色山果,所以后来就把山果唤做”靺鞨栗“:

楚州刺史崔侁献定国宝玉十三枚(旧唐书):……七曰红靺鞨,大如巨栗,赤如樱桃。
【太湖诗·销夏湾】皮日休(唐朝):沙屿扫粉墨,松竹调埙篪。山果红靺鞨
坚瓠集(清):靺鞨国名。古肃愼地。产宝石大如巨粟。中国谓之靺鞨。文与可朱樱歌有翡翠一盘红靺鞨句。葛鲁卿西江月词。靺鞨斜红带柳。琉璃涨绿平桥。人间花月正新妖。不数江南苏小。恨寄飞花簌簌。情随流水迢迢。鲤鱼风送木兰桡。回棹荒鸡报晓。诗词中靺鞨事甚多。人罕知者。故录之。——这是清朝人的解释。


136、支应——表示应酬应付照看。

《资治通鉴》:马公儒覆奏:“鄴所判度支应罢否?”
《金史》:都监四员,从九品。掌支应等事。司吏二人。


137、河南话保留翘舌音的还有 ”色“读shai,”涩“读”shai“ ,这2个字在古代都是”审“母的。

色:《广韵》:所力切;《洪武正韵》:色窄切。
涩:《广韵》:色力切


138、河南话以前”赐予“读”si 予“,河南戏曲里”赐“演员们也读”si“(比如著名的常香玉断桥唱段)。这也是复古。

赐:《广韵》斯义切。《洪武正韵》息漬切。

139、河南说荒郊野外的一个词:寥天野地。“寥天”指广阔的天空,屡见唐诗,这里就不举例了。

140、河南表达“在”有两个字,一个是“在”,一个是“gai”。无独有偶,西周开始,汉语里就有2个字,一个是“才”一个是“格”,都表示“在”的意思,。而“格”河南话读音也是“gai”。这个字到东北话就变成了“ge”。

141、河南把脏水叫“恶水”,这是从南北朝隋唐宋一直沿用的词汇。

《北史》《隋书》《旧唐书》:达头人畜饮之多死,大惊曰:“天雨恶水,其亡我乎!”因夜遁
唐 韩愈 《病鸱》诗:“屋东恶水沟,有鴟堕鸣悲。”
《宋史》:以至用醋灌鼻、恶水灌耳口等
《古尊宿语录》:师云:“更要第二杓恶水泼在。”

142、“潲雨”的“潲”,这个字广大北方似乎都有。

《广韵》:潲,雨溅也。

143、拴马桩 又叫 拴马橛。桩橛 通用,也是宋朝的习惯。

《太平广记》:前行得人家,见门里有一马桩,桩之间悬一马兜,可容一斛。
《古尊宿语录》:罗汉辟支犹如厕秽。菩提涅槃如系驴橛。
《全宋诗》:把真机俱漏世, 切忌守著系驴橛。

144、身子下面有硬物,硌到了,河南话叫“gen”,这个字就是“艮”。

艮,坚也。——《广雅》

145、“些子/些子个”意思就是“一些”,比如“逛了半天买些子苹果尝尝”。这是宋朝的惯用语,屡见宋词。

145、“赶趁”,指忙碌、使忙碌。比如“你别赶趁我了,我忙哩很”“我这两天赶趁的很”。这是宋朝的词汇。

《都城纪胜》:又有赶趁唱喏者,探听妓馆人客
《苏东坡全集》:部领社人,与北贼斗敌,赶趁捉杀,直至北界地名北当山峪内
《梦梁录》:“及诸司上番人知之,赶趁往诸处服役耳”、“擎一二女童舞旋,唱小词,专沿街赶趁。”
《水浒传》:“老汉每日常卖糕粥糜营生,只是五更出来赶趁”、“石秀自在作坊里安歇,起来宰猪赶趁”

146、河南话“杏”读heng。这是古汉语的读法,还没有颚化。

《广韵》:杏,何梗切。

147、河南话“木一哈”表示人没本事。本字其实是“无一下/没一下”。这里下读ha也是因为没有颚化。

148、河南话“gang”表示吹牛,“gang大话”。这个gang显然是“讲”字。这个读法全国很常见。来源于古音逛giang丢了介音i。

149、泛指一切像树枝一样岔开支起来的那个动作,叫“支叉”。

《苏辙集》:弱榴生掩冉,插竹强支叉。

150、河南话说“火柴、一盒火柴”,是“zai火儿,一xier zai火儿”。这个本字简单,就是“一匣儿自来火儿”。

151、河南话“抖”说“擞”。这本来就是唐宋的口语。

《寄山僧》白居易:会拟抽身去,当风斗擞衣。
《自觉》白居易:斗擞垢秽衣,度脱生死轮。
《病后寒食》:斗擞弊袍春晚后,摩挲病脚日阳前。

152、在水里泡腐烂,叫“沤了”。一个人躺着不动充耳不闻的不合作态度,叫 “对沤”。”沤“本身就是用水静泡使之腐化变质。

《周礼》:以涚水沤其丝七日,去地尺暴之。
《诗经》: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

152、河南话说一个人斗气、干受气、干生气,是“角气”。这个词也是很早就有了。最开始是斗气的意思,到明清,已经彻底和现在用法一样。

东汉《论衡》:使三军持木杖,匹夫持一刃,伸力角气,匹夫必死。
明《西游记》:我们就当汗巾儿一般,一袖子都笼了去,所以角气。没奈何,许他求方医治,故此拜求
清《得一录》:况彼此角气。兵连祸结。蔓害无休破家殒命。

153、河南话”生火“叫”隆火“,这是春秋时期就有的用法。

《墨子》:予既受命于天,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闲西北之隅。

154、”安生“、”安安生生“表示得到宁静和平安,”安安生生“的前2个安字还会连念成”安生生“。

《汉书》:奸吏猾民并侵,众庶各不安生。
《明史》:则田无荒芜之患,而细民获安生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以耡耰之人,身在城市不得安生,因成游惰
《墨子》: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

155、鞋pan4,pan带裤,篮pan,泛指一些横跨过来系住的带子或者横梁。这个pan就是襻。

《唐韵》《集韵》《韵会》普患切,扳去声。《类篇》衣系曰襻。《庾信·镜赋》裠斜假襻。《刘孝标诗》襻带虽安不忍缝,开孔裁穿犹未达。《韩愈诗》男寒涩诗书,妻瘦剩腰襻。 《类篇》或作䙪。

156、缝衣服的动作有个叫“zhai”。这个字本字是“”。

《尔雅》:黹,紩也。
《广韵》:縫紩。
《说文》:说文云:“缝,以针紩衣也。紩,缝也。”

157、河南泛指无靠背的坐具为“墩儿”,甚至有时候泛指一切坐具为“墩儿”。这个“墩”就是宋代中国人告别跪坐,最早受欢迎的一批坐具。“墩儿”儿化在明朝已经有了。

《宋史》《续资治通鉴》:左右欲设墩,谓顾曰:“有旨复平章事。”
《金瓶梅》:那潘金莲放着椅儿不坐,只坐豆青磁凉墩儿

158、河南指脖子、项链、脖圈有“脖qiang”一词,这个是“脖项”的本字,本指脖子,明朝时候也指脖圈。

《金瓶梅》:又是这个银脖项符牌儿,上面银打的八个字

159、河南话大拇指读“大ma指头”,拇读ma,这公认都已经是上古的最古老发音了。

160、河南以人性别称呼猫咪,尤爱母猫。母猫叫”女猫“,母猫的爱称是”猫妮“。这是南北朝隋唐就有的习俗。

《北史》《隋书》:于是夜中置香粥一盆,以匙扣而呼曰:“猫女可来,无住宫中。”
《太平广记》:崔李之居,复隅落相近。彧之家,畜一女猫,常往来绍家捕鼠。

161、河南人很多地方把花生叫”luoaer shrer”(落儿--生儿)。这其实是落花生的儿化和连音词。本身就是“落花生”。也就是“落花儿--生儿”最后连音起来成了这样。

162、“啰啰嗦嗦的数落”,这个叫 daola,明清小说里写作“捣喇”。

《金瓶梅》:他只喜《蓝关记》、捣喇小子山歌野调,那里晓的大关目悲欢离合!”
《斩鬼记》:白发老者,闲坐阳坡胡捣喇。

163、没事、不碍事、对身体没影响……这个意思,有个词,叫“碍哉”。譬如,“你这一跌板哩,碍哉不碍哉?”。这个词显然非常古老,从南北朝就有,后来固定成一个单独的词。

《全梁文》:所以旧经文意,致有阻碍,岂经碍哉,译之失耳!
《开元占经》:以斯言之,则日光应曜星月,有何碍哉?

这个词也可以简称“不哉”。

164、柿子分lan柿子和hong柿子两种。

lan的本字有两个写法,唐朝用漤,明清用醂(但河南文人李绿园依然用漤)。

《广韵》:盐渍果。也就是用盐水浸渍果实
《酉阳杂俎》:中有记载“梨漤法”
《农政全书》:醂柿水一甕置柿其中數日即熟

hong柿有2种,一种树上自然红熟,唐朝写作“鸿”。

《酉阳杂俎》:至五月中,皮皱如鸿柿不落,其味数倍

一种最开始记载宋朝南阳一带加工生柿子的做法,后流形开来。写作“烘”。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今 唐邓 间多大柿,其初生涩,坚实如石。凡百十柿以一榠樝置其中,则红熟烂如泥而可食。土人谓之烘柿者,非用火,乃用此尔。”
:“烘柹,非谓火烘也。即青绿之柹,收置器中,自然红熟如烘成,涩味尽去,其甘如蜜。”

165、浸 字很多河南人读“cin/cim”。这个也没毛病,来自于唐宋《广韵》的 “七林切” 。

167、河南话里“光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光身汉,一个是招摇风光的样子(含反讽意思)。譬如,“你看他光棍的很。” 光棍引申做形容词已经出现很早了。比如明朝就有“贩鞋的光棍手段强”“看他气质假斯文带些光棍腔”等诸多记录。

168、河南口语里害怕叫“怯”(阴平)。

169、扇耳光,河南叫“kan脸”。这个kan的本字是“扻”。

《集韵》苦感切,音坎。击也。

170、水从容器中歪洒出来,叫”kan“,譬如”端好汤,别kan了“。这个kan的本字可能有2个,都是”减损“的意思。一个是”减“字古音kian脱落i介音,一个可能就是”扻“字,因为据集韵记载古代也作”损“。

171、man,指翘起一条腿越过(矮墙、障碍、人 等)。man人,就是让对方忍胯下之辱了,迷信让对方长不高。我们那俗话 man人长不大。

这个字就是 蹒跚 的蹒,古代多音多义。

蹒 。又《广韵》母官切《集韵》《韵会》《正韵》谟官切, 音瞒。逾墙也。

172、河南老话里“足”读“zü”而不是“zu”,这个也是由唐宋韵书演变而来。《广韵》里“足”是:子句切、即玉切。

173、河南话里说“自由自在”,是“恣意”。比如“哪都没有俺庄好,空气好生活多恣意”。

174、河南说看不上、不满意,有”不中意、看不上“等说法,但有一个最本土的说法,叫”睖不中“。 看的上就是“睖中”。睖字读平声。

睖《广韵》《集韵》丑升切,音僜。睖瞪,直视貌。
《集韵》闾承切,音陵。义同。

175、”缩小“的缩,过去河南话也是翘舌音,念“shuo”。缩水、收缩、缩小,都是“shuo水”,收”shuo“,”shuo小“。这个字和”所“字一样按照广韵来的确应该是翘舌音。

《广韵》:缩,所六切。

178、河南话“拉住”是说一个阴平的“lao”(河南话ao口型小),这个lao,本字并不是“捞”,而是《广韵》拉--盧合切 的由来。入声转阴平,o转类似的ao。而“捞”的这个意思,河南读阳平的lao(捞面条)。

179、huxie,指人喘息、呼吸声。这个本字是:齁䶎。唐朝口语词汇。

《广韵》:齁䶎鼻息也

180、河南话口语里,不满意、不开心,叫做“心不悦”。这是自古以来的用法。

《孟子》:孟子曰:《凯风》言“莫慰母心”,母心不悦也
《旧唐书》:虽为谏议大夫,而心不悦
《新五代史》:而事连太妃,由是心不悦

181、河南话里用刀斜着切这个动作,叫做“liuan”,liuan苹果,甘蔗liuan liuan皮,用铲子把地皮斜着切走掠掉,就叫liuan地。这个字是 脔(读上声),汉唐宋时期的用法。

《广韵》脔:力兖切 上声 說文曰臞也一曰切肉也力兖切四。
《说文》脔,臞也。
《诗·桧风·素冠》棘人脔脔兮。
《齐民要术·作鲊》取新鲤鱼,去鳞讫则脔。
《后汉书·边让传》未受牺牛大羹之和,久在煎熬脔割之间。

183、老话的”环境“的”境“读的是3声(上声),不过现在新派的普化后的是4声。这个上声的声调也来自于广韵:

《广韵》境,居影切 。

184、“济事”、“不济事”,这种口语词在历史上都是正经官方语言词汇。例子太多了。

《春秋 左传》:若皆以官爵行赂劝贰而可以济事
《旧唐书》:三思劝杀宗亲,然后徒有谏章,何尝济事
《宋书》:吾东来文武,足以济事
《书论》:恐数典忘祖,终不济事

185、表示“专门”,河南既有“zhuan门儿”,也有一个词叫“dan门儿”。表示“专一”,河南既有“zhuan一儿”,也有“dan 一儿”。这个”dan“的发音本字还是”专“字。这是上古的读音残留。其读音大约为”don“。

186、河南很多地方,挽起袖子,有2个读音。一个就是 挽wan起来。一个读 bian。bianbian袖子。挽中古以前是mian,元朝后由mian转化为vian(元朝中原音韵是微母)。然后mian--->vian ---> bian。所以 bian的本字就是”挽“。

187、河南“贪嘴、馋嘴”,是“吃嘴”。这至少在元朝到明朝是正经官话,屡见明朝小说。

《水浒传》:杨志道:“你这村鸟理会的甚么。到来只顾吃嘴“
《西游记》:那呆子吃嘴的见识偏有,走上前唱个大喏道
《全元曲》:甚人请吃嘴?(末)吃酒,怎么说吃嘴?

188、河南有些地方还保留”老儿“的儿化词,表示对年纪大的人的尊称。譬如河南有俗话说穷人过年祭灶,

”一碗凉水两棵(kuo)葱,打发你老儿上天宫。你老儿对着他老儿说,就说我老儿真不行。“

这个”老儿“,是唐朝、宋朝、元朝、到明朝的俗语词。

唐《白发吟》:家山苍翠万馀尺,藜杖楮冠输老儿。
宋《梦梁录》:有白须老儿看亲箭闹盘卖糖……景隆观后曰通利桥,次曰米市桥。老儿营后曰五柳园桥,北曰福济桥。
宋《东京梦华录》:国太丞张老儿金龟儿、丑婆婆药铺、唐家酒店,直至梁门
元《窦娥冤》:「鲍老儿」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
明《万历获野编》:正德末年,京城内建造镇国府,及老儿院等大工。

189、河南话里那个类似鞋盒子的硬纸,叫做硬纸圪伯儿、圪伯纸。 过去做布鞋,把布糊上浆糊,一层一层的贴在木板上晾干,也叫圪伯。

这个是宋朝人的叫法。在《武林旧事》里面有记载,宋朝人南下杭州时候,杭州街头有卖“圪伯纸”的。

190、破铺衬,烂套子。铺衬。就是破布料之类的。

这个是宋朝人的叫法。在《武林旧事》里面有记载,宋朝人南下杭州时候,杭州街头有卖“旧铺衬”的。

191、河南把蝉,叫做,{虫即}蟟——ziliao,蝉。其实这个词在北方也很常见。

这个是宋朝人的叫法。在《武林旧事》里面有记载,写作{虫即}蟟。宋人南下带到杭州,据说杭州话蝉,就叫 ziniao(南方l变n)。

现在北方各地把蝉叫做”ji liao蛣蟟“”zi liao儿蛣蟟“”zhi liao知了“”jie liao蠽蟟“ 大体都有可能来自于宋朝人的“{虫即}蟟”。

进一步的,这个{虫即}蟟,可能来自于汉朝到唐朝的“蛁蟟(夏蝉)”一词。

192、虼蚪儿——蝌蚪 读作虼蚪儿,也儿化。

这个是宋朝人的叫法。在《武林旧事》里面有记载。

193、猫鱼——指很小的长不大的那种鱼,人不吃,专喂猫。以前河南鱼摊旁边总有一堆卖猫鱼的。

这个是宋朝人的叫法。在《武林旧事》里面有记载。

194、河南话哨子称为“叫qu儿”。其实这个本字是“叫吹儿”。

这个是宋朝人的叫法。在《武林旧事》里面有记载,不过宋朝人叫“吹叫”。

195、给墙均匀上涂料,叫做纰pi墙。

这个也是宋朝的叫法。在《武林旧事》里记载街上有卖纰刷儿 的,这个指的是给墙上浆的那个刷子。

196、河南出神愣住神,没看到,被称为“卖夜眼”。譬如你跑的很快 一个人站在那不知道闪躲,你就说“你卖夜眼那?”——夜眼,是宋朝人的称谓,指的是光线一昏就彻底看不到东西的一种病。

夜眠日知如故每至黄昏时则眼不能视物谓之夜眼,或以谓城门久闭气不宣达之故也。治之之法用水调蛤粉往往一服而愈。——宋《三朝北盟会编 》

197、河南火炉煤炉里用的“火箸”,名称也来自于唐-宋朝。

《五灯会元》师以铁火箸敲铜炉,问:“是甚么声?”藏曰:“铜铁声 ...   “如何是同相?”师将火箸插向炉中。曰:“如何是别相?”师又将火箸插向一边。
云笈七签》敬宣初不知火箸刺女手之事,及是闻之,甚加痛恨。
《宋史》又有香炉、宝子、香匙、灰匙、火箸、烛台、烛刀,皆以金为之
《唐六典》火箸、剪刀、筚豆、澡豆、丹、延、庆等州麝香。

198、河南把“最后、末尾、不重要的”,称为“末度儿”。“末度”一词在上古到宋朝都有出现。

《庄子·天下》:“明於本数,系於末度。” 成玄英 疏:“本数,仁义也;末度,名法也。”
宋 王安石 《与陈和叔》:“交游三十年,非敢相求於末度,然人道交际,又须以礼,是以不果拜赐。”
《春秋左传正义》:初一度日食,则至后月之朔日,犹在交之末度,未出食竟
宋 《水调歌头》程必:山与泽俱平。不论初末度,一色界如银。

199、河南把水瓶暖水瓶叫“茶瓶”。这是唐宋以来的习惯。

宋有《茶瓶儿》的词牌。
《全唐文》:谚曰:「茶瓶用瓦,如乘折脚骏登高。」
宋《东京梦华录》: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

200、河南把鸟、鸡之类的“啄”,譬如啄木鸟,叫“dao木官儿”,这个不是叨,而就是来自于上古的”啄“。其韵母不是zh而是d。拟音为dog。

201、用筷子夹取的dao,可能来自于上古的“箸”字。“箸”字在上古表示“用筷子夹取锅里的食物”,和现在中原官话区的“dao”字用法一致。

箸字写法并不唯一,有的籀文写成象形字,字形像一双筷子。有的籀文由竹(竹,筷子)、力(用力夹紧)会义,表示伸手用筷子夹紧。(这两处写法没找到原图)。
至于为什么“箸”在中原地区读“dao”,这是因为“箸”在上古不读zhu,大约读da、dag、das之类的读音,演变至今就是dao。而由于字和音的脱节,只好又造了这个年轻的汉字来望文生义的充数。


202、河南口语里”五月端午“的端口语会读dan,这是上古中古的读音而来的,端之前读don,当然也有可能是duan脱去u变来的。无独有偶,河南的”只管“会口语里读”zigan“,这个管读gan也是同样的道理,上古管大概读gon。

203、河南话里”请“字有两个音。一般为上声,请人、请客。还有一个阴平声的用法,表示”尽管、真的是“等意思。比如:”你请吃了,谁还不教你吃?“,”我请是学不会,咋办?“,“我请是好吃肉。”,“这孩子,请是不耐烦人”。请读平声,这是唐朝人的习惯。

“白乐天诗云:‘请钱不早朝’。请作平声,唐人语也。”江子载亦云:“颜师古注《汉书》,请,或音才性反,或不音。唐或以请作平声,误矣。”(《总龟》前二十九)

204、接上面,“请是”这个词,也是先秦以来的词汇,到了宋明,和现在河南话用法一致了。

明《二刻拍案惊奇》:李方道:“请是小人请他的“。
宋《太平广记》:因复戏之曰:“君不杀陈他,请是谁杀?”

205、河南话“差错”二字里面更习惯用“差”来表示差错。比如老话“河南秀才,差字布袋”,又如”

《新五代史》其亲所见闻,所得最实,然而颇为转写差误尔
宋会要辑稿》帝虑传写差误,令本司镂板模本以给之。
《金瓶梅》:吃孙寡嘴老油嘴把借契写差了。”希大道:“你每休写上我,我不管。左右 ... 你与老孙作保,讨保头钱使。”因问:“怎的写差了?”

206、河南把马桶叫“尿罐”,也是宋朝的叫法。

在明朝《尧山堂外纪》收录的宋朝逸闻里面有记载:卒见黜,心甚不平,一友戏慰曰:“公以‘尿罐’对‘油筒’,宜见黜落,何愠之有?”

207、河南话赞美事情事物,有一个“美气”的词,此词由来已久,但现在已经变成了形容词了。

《全唐文》祯符辉焕,美气氤氲
《全梁文》若帝乡之美气,云门丽舞,咸池广乐
《昭明文选》言己之生,内含天地之美气,又重有绝远之能

208、河南话的“心klang子”的本字就是“心腔”。上古“腔”的拟音大约是 krong。

209、河南话表达“辛亏“”除非“”恰好“,用的是”恰了“。”恰“为阴平是因为老河南话入声归平。而”恰了“则是宋元以来的固有词汇。

元初《蜕岩词》多情倦绣作。恰了棠梨半萼。移金雁、应是自调,尽寄深情
宋《花朝》花朝恰了一分春,雨雪阴霾占两旬。
宋《按麦行和魏定父韵》号啼莫怪妻子疏,麦秋恰了偿官租。

210、河南把木头、木质、木材,叫”木shi“,其实就是”木质“。用”木质“来表示木头木材,也是由来已久。

宋《岭外代答》:根所附着如覆菌。或云本是木质,为海水所化。
晋朝《昭明文选》:郭璞曰:砧,木质也,然此砧为捣帛之质也。

211、河南话里指两腿之间大腿根那,叫”腿kla“,或者“ka档”。四川叫“ka”。这个“kla、ka”,应是“髂”,来自于上古发音。髂 的上古拟音,大概是“klags”。

212、“喷喷香、香喷喷”,在古代其实写作“芬芬香,香芬芬”。原因见上面18条。f在古代其实是p或者b。芬在古代(宋及以前)基本就是读pen。

《诗·大雅·凫鹥》(先秦):“旨酒欣欣,燔炙芬芬。”
《广雅》(三国*魏国):芬芬,香也
《文选》(南朝梁,唐 李善注解中):炙肉也芬芬香。
《敦煌變文集新書》(唐末 -五代):千種池亭,萬般果藥,香芬芬而撲鼻,鳥噪咶而和鳴
《韵补》(宋):芬:芬芳又芬芬,香貌。

那什么时候忘掉了本字,而改用“香喷喷”呢?——是宋朝人的锅,到了元朝明朝,则彻底“香喷喷”泛滥。

《念奴娇(碧含笑)》赵长卿(北宋末):恼杀多情香喷喷,双靥盈盈回首。
《全元曲》:香喷喷长生药材
则除是那小姐美甘甘、香喷喷、凉渗渗、娇滴滴一点唾津儿咽下去
我见了这香喷喷的羊肉,待想一块儿吃

213、河南广大地方,”回来“口语里是”hu来“。这可能也是上古的影响。因为上古”回“字的韵母就是“ul”。

214、“不忿”,河南话表示“不甘心、不满意,有忿恨”的意思。这个词有意思,上古出现的时候指的是“不生气,不忿恨”。如:

《礼记》:子云:“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
《三国志》: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

然而在南北朝的时候开始出现“不满意、忿恨”的意思。到了宋朝和元明,彻底变成了“不满意、忿恨”的用法。

九家旧晋书辑本》:右軍後進。庾猶不忿。在荊州與都下人云。
南朝 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于法开 始与 支公 争名,后情渐归 支 ,意甚不忿,遂遁迹 剡 下。”
旧五代史》:高祖曰:「我不忿小人相代,方寸决矣。」
苏轼: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不忿而就大謀。

215、“碎”,河南话里还有一个念法是“su”。比如”饼干在包里压得稀su“。 这个碎读su来自于上古,其拟音大约是:su:ds.

216、“菜在水里一bleng,捞出来调调。肉在锅里一bleng。” 这个bleng:东西在锅里快速煮一下。其实是 烹。这个字的上古发音是大概是blang。

217、手里一把东西,是“一pla”。比如打纸牌拖拉机,也叫“pla对儿”。这个pla,就是“把”。他的上古音就是“pla”。

218、皮肤上抓、挠之后,起来的肿起来的条状物,河南叫“blin、blin子”,这个字其实就是“檩”,指条状物。

檩,上古音为“brɯm”,读音类似“blin”。

云「領上肉檁肤」肉樑肤起之牛也。——《尔雅注疏》西晋

219、blai/plai,来回的摆。比如狗尾巴就是 来回blai/plai。“狗见熟人会blai/plai尾巴”。”裙子太长了在地上plai“。

这个就是“摆”,“摆”的上古音大概是 “pre:l",读音类似blai, plai.

220、河南话里的”zhe儿zhe儿“,表示”这里“。这个写出来是”这着“。是宋朝人的口语。

北宋《冷斋夜话》见石塔,以行速不及也。」戒公起曰:「这着是砖浮屠耶?

221、茄子,河南人也叫“茄瓜”,这是元以来叫法

元《真腊风土记》:蔬菜有葱、芥、韭、茄瓜、西瓜、冬瓜、王瓜、苋菜。

为什么叫”瓜“,其实他真正的写法是“茄果”。“果”在唐朝及其以前读作“瓜”(见99条)。元朝时候果不读“瓜”,就写作“瓜”了。

同样的命运,还有中药里的“瓜蒌”,在古代其实写作“果蒌”。

222、树枝的皮拧下来的皮管,一头捏扁削尖,可以吹响。这个东西叫“mi子”。这个可能是“觱子“。就是觱篥。觱 字上古不读bi而读mid。

杜佑 曰:觱篥,一名悲篥,出於 胡 中,其声悲。 东夷 有以卷桃皮为之者。亦出 南蛮 。又《乐府杂録》曰:觱篥,本 龟兹 乐。” 。

223、河南话“zuo在手里“表示握在手里不放,譬如打牌的时候:谁手里还有三六九万zuo着不打出来?这个zuo,其实是“攥”。

攥:《广韵》

224、脱下衣物的tun,河南话就是 tun,比如:这小孩这么小就会tun下裤子自己屙了。这个tun,其实就是”褪“。

元《中原音韵》:褪 透母 真文韻 去聲 褪小韻 洪武正
明《洪武正韵》:吐困切

224、“吸溜”鼻子。本字:吸,上古拟音:qʰrɯb

225、表示“稀”:稀leng、稀溜。衍生词:稀睖睖、稀不睖腾。稀:上古拟音:hlɯl

225、”这dung病不好治“、”这dung水果在咱这不长啊“。河南话里这种表示“种”的dung,本字就是“种”。这是上古音残留,种的拟音为:duŋ。

226、滑溜。河南有“丝溜”,其实就是“丝”,其上古拟音为:slɯ

227、搲wǎ 。河南话里表示“用瓢类容器掏挖并舀取”的那个动作,这就是这个字里的“瓜”部的由来,“瓜”造字的时候原本指的可能就是瓢。

譬如从面缸里搲面,用勺子从粥里搲一勺。

奋力搲掏露出些须颜面——北宋《古宿尊禅师语录》
“他那边又搲了些米去了。——元 杂剧《陈州粜米》

228、“买的番茄放nong了”、“锅里豆都滚nong了”、“肉煮nong了”。这个nong,就是脓,在汉代就有“烂掉”的意思了。

甘脆肥脓,命之腐肠之药。——汉·枚乘《七发》
玄熊素肤,肥豢脓肌。——《文选·曹植·七启八首》

229、脚在地面上来回摩擦着或者摩擦着行走,叫做“cǖ”,比如:“踩了一脚屎,在地下cǖ cǖ”,“往地下吐了一口吐沫,用脚 cǖcǖ”,“你走快点中不中,cǖ着走的!”。这个字,本就是“趄”的读音。汉唐宋以来的用法。

《广韵》七余切、 ,行不进貌。
《集韵》《韵会》千余切。《说文》趑趄也。
《集韵》或作且、跙。《易·夬卦》其行次且。《释文》本亦作趑趄。或作 跙。王肃云:趑趄,行止之碍也

230、脚在地面上摩擦,叫做“cī”,也引申为办事磨磨唧唧,比如:“走着cī着,一点都不急”、“你走不走?ci cǖ 半天”、“你能不能快点,cī磨哩啥?”。这个cī,本字就是“趑”。是汉唐宋以来的用法。可以单用,也有衍生词”趑趄“、”趑磨“,表示磨磨蹭蹭犹豫不决。

《广韵》:趑 取私切。趑趄趨不進也
刘向新序·杂事五》:“《易》曰:‘臀无肤,其行赼趄。’
资治通鉴·陈文帝天嘉三年》:“帝徵江州刺史周迪出镇湓城 ,又徵其子入朝。 迪趑且顾望,并不至。”
三国志·蜀志·张裔传》:“乃以裔为益州太守,径往至郡。闓遂趦趄不宾,假鬼教曰:‘ 张府君 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麤,不足杀,令缚与吴 。’於是遂送裔於权 。”

231、熰ou了,天旱而非常热:“古之祭,……有时而熰。”现多用于无明火而冒出大量烟。上古就这么用。

《管子·侈靡》:「古之祭,有时而星,有时而星熺,有时而。」

232、“傲气逼人”叫“”kou(传统官话有介音kiou,口语失去介音为kou,今读书音为硬腭音qiou)。比较:

叴,高氣也。(《说文解字》)

233、“停下、且慢”叫“嘞!”(休音hou,传统官话有介音hiou,口语失去介音为hou,今读书音为硬腭音xiou)。比较:

我有一条苦计,若救他不得,我和你都。(《水浒传》)
若争数合无高下,太子心中不肯。(《西游记》)

234、初次蒸熟叫“蒸”,再次蒸热叫“”,去声。“蒸馍”“馏馍”意思不同,这个用法也颇有渊源,直接照搬《康熙字典》的解释: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並:力救切,音溜。《玉篇》「饭气蒸也」。《广韵》「馏饭」。《尔雅·释言》「饙、馏,稔也」,《注》「饙熟曰馏」,《疏》孙炎曰:「烝之曰饙,均之曰馏。」郭云:「今呼 饭为饙,饙熟为馏。」《说文》云:「饙,一蒸米也。馏,饭气流也。」然则蒸米谓之饙,饙必馏而熟之,故言。本作。

235、缩了,叫“chu”了,读“缩”(所六切,旧音shyuk)shu为chu(“缩水”)。 类似还有河南口语读“深”(式针切,旧音shim)shen为chen(“水深”);读“舂”(书容切,旧音shyung)shung为chung(“舂米”)。

236、在河南南部常见把“丢弃”叫做“”(亦作“”) ban。“”这个字的用法,现在人首先想到的是“搅拌”,其实这属于假借用法,本义和“拌”一点关系都没有。“搅拌”的正字应作“搅扮”。(扮,动也。和“翻”字也可能同源,河南话说“翻”“摔了一跤”也说 ban,区别于“拌”)
”这个字本义就是“丢弃”原先是楚方言,后来逐渐扩展为通语。

汉扬雄《方言》云:
,弃也。楚凡挥弃物谓之。(扬雄《方言》)
晋郭璞注云:
今汝、颍间语亦然。
《广韵》:
,弃也,俗作「」 。

237、“蝌蚪”河南南阳一代叫“hu dung ”“hu du”之类的说法,各地发音略有不同、大同小异。
其最早写法为“活东”,见于《尔雅》。
科斗,活東。 (《爾雅》〈釋魚〉)
后人也常用“活东”之名。如明代唐寅的诗句。
向来行乐东城畔,青草池塘乱活东。(《和沉石田》)
当然,看上去源于《尔雅》就显得古雅,其实无论是“蝌蚪”还是“活东”,在古时应该就是个拟声词,二者发音也差不太多。

238、“蟋蟀”河南话口语叫“促促”cyu꜆ cyu ,即“促织”之转。
很多小动物名,遇到双声、叠韵,在河南话口语中往往讹读为叠音。比如“蜘蛛”讹读为“蛛蛛”,“虰蛵”(蜻蜓)讹读为“虰虰”。
PS:其实北京话土语的“促织”和河南土语读法差不多,只是北京尖团不分,便借用了团音的“蛐”字。“蛐”本义是“蛐蟮”,假借为“促织”,并不合适,它适用面窄,仅仅适用于不分尖团的地区,不建议当作“方言正字”。

239、河南把平底锅叫“”(鏖、鏕)꜀ghau;把炖菜也叫“”(爊)꜀ghau,区别于“熬”꜁ghau(后者为阳平,旧影、疑母在河南合流,以声调阴阳区分);把带容器温热叫“”( )yu꜆。
以上为同源词,今已分化,音义不同。《说文》:
,温器也。
段玉裁注云:
《廣韵》曰「,銅瓫也」。今江東尙有「䥝孰(熟)」之語。與火部以微火温肉之義同。

240、河南人说话带很多“哩”。

问句尾巴的这个字,河南话豫东多用lei,豫西多用li。其实是古代的“也”表疑问——何也?也 中古以前大约发音是 di——你做什么滴?这个字音在明朝又被软化成了li。哩,在明朝属于官话同行语,《西游记》等明朝通俗小说里一堆用 哩 的。

另一个“li”的来源,是“之”,“之”在上古是di,“你滴住处真是远”。但后来“之”字发生音变成了“zhi”,这个“di”就只好找了其他字”底、的“来替代。而”di“这个音在河南又被软化为”li“。”你哩住处真是远”其实就是“你之住处真是远”。还有“……哩样”,比如“胖哩皮球哩样”,其实就是“胖也,皮球之样”。

所以,这个di,一个是“也”,一个是“之”。

241、dai/dei,表示猛往上拔。比如拔白头发,捏住头发往上dai。这个字,写作:扚

《广韵》都历切,引也。

242、河南人说身上皮肤sao(去声)的慌,胃里sao4的慌。表示痒痒、刺挠。这个去声的sao,其实就是“瘙”。

这个字从广韵开始,就是个去声。

《广韵》 去声。

243、汤羹里面固体下沉,只剩下清汤寡水,那个状态,叫做 “xiai”,汤xiai了。这个字,其实就是沆瀣一气的“瀣”。

《唐韵》胡介切《集韵》《韵会》《正韵》下介切,音械。沆瀣,海气。一曰露气。一曰北方夜半之气。《东方朔·七谏》含沆瀣以长生。
《集韵》胡对切,音溃。义同。
《广韵》胡代切《集韵》《韵会》戸代切,音㤥。义同。一曰水貌。或作漑

245、杨柳树不kuo长不齐。这个修剪杨柳树的旁侧小枝条的动词,写作<果+刂> (左边是个果,右边是个刂。这个词在宋朝就有了:

《题友人深居》宋朝 张炜
闲中有真乐,深隐向林峦。
<果刂>竹招山色,栽梅结岁寒。
事因贫后少,心到老来安。
拾芥取青紫,野人犹畏难。

246、很多人把“瞬间”的“瞬”发作3声(上声),这个调来自于唐宋《广韵》元朝《中原音韵》里的上声。

247、过去的老年人把“拥护”的“拥”读作3声(上声),这个调来自于唐宋《广韵》元朝《中原音韵》里的上声。”拥“本身就是个上声。

250、zhua,表示“什么、为什么、做什么”的意思。这其实是“著啥”的连音词。而“啥”又是“什么(ma)”的连音词。而“著什么”这个同意思的词,在唐宋时期就出现了:

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 “这老汉。著什么死急。”(唐)
古庭禅师语录辑略》”一物也无著什么力“ (宋)

而到了明末清初,河南人已经把“著什么”连音成了一个“zhua(抓)字“:

乡言解颐:中州之音为正,而谓作何曰抓。江汉善操土风,而谓无有曰毛。(清初乾隆年间的文人记载)

251、河南人表示”不知道“,是”不知“、”不着“,两种说法。

”知、不知“根据西汉《方言》记载,是中原人的用法。而楚国人则用”晓、不晓“。

”不着“,则至少在唐朝就出现了。如《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毕竟大意在什么处。看来祖师也不着“

252、构树,河南豫西叫构树,豫东叫楮树。后者是魏晋时期河南本地叫法。前者则是来自于商周时期的”

宋《证类本草》: 陶隐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云∶此即今榖(音构)树也。
描述洛阳九皋山的《诗经 小雅 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陆玑疏云:幽州人谓之榖桑,荆扬人谓之榖,中州人谓之楮。殷中宗时,桑榖共生,是也。今江南人,绩其皮以为布,又捣以为纸,谓之榖皮纸。洁白光泽,其里甚好。其叶初生,可以为茹。
陶弘景注本草经云: “榖,此即今树也;. 榖构同声, 故榖亦名构”

253、河南农村小孩以前有“烟烟白(别)烟我”系列的顺口溜。一群小孩生火烤火的时候烟大,则有顺口溜说“烟烟白烟我,我是恁哩老大哥”、“烟烟白烟我,专烟东头老大哥”、“烟烟白烟我,我给恁搬砖拾柴火”……

这个顺口溜,其实源自于明朝万历年间河南小孩的顺口溜:”烟儿烟儿休烟我,与你搬砖垒灶火。垒了灶火烟还在,恼来逃出烟儿外。“—— 万历三贤河南的吕坤《小儿语》中曾经记载

河南小孩的顺口溜,其实也已经经历了至少500年了……

254、河南民谚:“东虹(jiang)日头西虹雨”。至少在清初就出现了。

清初《乡言解颐》里记载:虹,又入绛韵,义同,音降。乡谚云: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出来卖儿女。

255、把东西塞进去,叫“ru”进去(上声)。这个字是“擩”。唐宋时候的动词。

《唐韻》而遇切《集韻》,橤主切,音乳。手進物也。

256、”胡同“,河南叫”hu-dong“。这个词应该来自于东汉时期的通语。对应的汉字可能是”壶衕“。证据详见此文:

同样的,河南说一条街上的房子,”这一dong“、”南边那一dong“、”前头那一dong“。这个dong并不是”栋“,显然这里指的是一条街上的一排房子,这个字应该是”衕“。

衕,在古代就是街的意思。

257、河南说“给人出主意、出谋划策撺掇着干什么”,叫做“bai-hua”,这个“bai-hua”其实就是“擘画”。上古以来就是这个意思。

《淮南子·要略》:“财制礼义之宜,擘画人事之始终者也。”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凡所擘画利害,不问何人,小则随事酬劳,大则量才录用。”也作“擘划”。
宋·苏轼《乞赈济浙西七州状》:“本司除已与提转商量,多方擘画准备外,有合申奏事件,谨具画一如左。”
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中权有资于后劲,擘画而榆镇立通。嘉此戎功,晋秩枢佐。”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汪秀才眼看爱姬失去,难道就是这样罢了!他是个有擘划的人,即忙着人四路找听,是省府州县闹热市镇去处,即贴了榜文。”

258、nen,表示把物体按压到水里。比如:“你教衣裳nen到水里泡一会儿”。引申意还有“陷入泥淖”的意思。比如:“nen到泥窝里了”。

这个nen,就是“抐”,其本义,就是按压到水面以下。

《广韵》抐,奴困切,搵抐按物水中。

259、河南把”杼“叫”zhu2“(阳平),这并不是叫错了,这是因为这个字其实是”柚“。在唐宋时期,这个字谐音”逐“,也表示”杼“。

《唐韵》《正韵》直六切《集韵》伫六切《韵会》仲六切,音逐。杼柚,织具也。

260、 河南把”走过、坐过站“的”过“,读”guo1(阴平)“而不是guo4(去声)。而”过错“的”过“读guo4(去声)。曾经有些老教师教”过故人庄"还把"过"读"guo1" . 这个平声自唐朝开始就存在了.

《广韵》:过,古禾切,果合一平,經也又過所也。古卧切,果合一去,誤也越也責也度也。
《中原音韵》《洪武正韵》里都是平声、去声两读。

261、曾经90年代以前有些河南老师把“高处不胜寒”的“胜”读“sheng1”(阴平),这在唐朝就是个平声。去声则表示胜负、胜过。

《广韵》:胜。識蒸切 升小韻 曾開三平, 任也舉也。胜。詩證切 勝小韻 曾開三去, 勝負又加也克也。
《中原音韵》《洪武正韵》里都是平声、去声两读。

262、河南老话“离开、离婚、隔离”的“离”都是li4(去声)。这是符合《广韵》的。《广韵》里“离卦”的“离”是平声。而“离开、分开”的“离”的确是去声。

263、刀在手指”li4“了一个口子。这个”li4“,写作”劙“。 也写作”剺“。 汉朝时候就有这种用法了。

劙:《唐韵》吕支切《集韵》《韵会》邻知切,音离。《玉篇》分割也。《广韵》分破也。《韵会》直破也。《博雅》解也。《集韵》或作 。亦作剺。
《唐韵》《集韵》《韵会》郞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丽。义同。
《集韵》《韵会》里弟切,丽上声。刀刺也。
剺:《唐韵》里之切《集韵》《韵会》良脂切,音棃。《说文》划也。从刀, 声。《玉篇》剥也。
《韵会》通作黎。《後汉·耿恭传》黎面流血。《注》卽剺字。
与棃通。《淮南子·齐俗训》伐楩枏而剖棃之。《集韵》或作剓。

264、恼怒、恼恨的”恼“,其实在汉代是河南驻马店(汝南)一代的方言,后成为官方语言。本来这个字写作“㛴”。

㛴:《說文》有所恨也。汝南人有所恨曰㛴。或作惱。

265、河南说“惦记、急切的记着”的词是“ying(阴平) ji”。这个词在明末清初的小说《歧路灯》里写作“萦记”。话说《中原音韵》里面记录“萦”字正是阴平调。

266、加点润滑油,叫做“gao4油”,这个字是“膏”。在从唐朝到明朝都保有这个字的用法和读音。

《广韵》古到切 效開一去号見, 膏車又音髙。
《洪武正韵》居號切 去聲十三效 【正韻】潤也以脂膏潤物曰膏。

267、“捞”读阳平的lao2,这个是符合韵书的。 《中原音韵》里就是阳平。

268、“猫” 阳平mao2,《中原音韵》里就是阳平。

269、脸上长”榨菜(cai轻声)“(腮腺炎)。这个是”痄腮“。sai与cai音近而转音成了”榨菜“。这个病自古医书有记载。

270、”他把家业dong的一干二净“、”家里就这些钱还教他dong没有了“、”看看你教屋里都dong成啥了,跟猪窝一样“。这个表示”搞、弄“的动词”dong“,就是”董“。跟现在”董事长”的“董”是一个意思。这个意思从上古就有了,指的是“监督管理”。

董之用威。——《书·大禹谟》。传:“董,督也。”
董逋逃。——《左传·文公六年》
董之以武师。——《左传·昭公十年》
出则监察而董是非。——《后汉书·陈忠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这个字在明清小说《歧路灯》里面也反复用到。

271、逆着、反方向,叫“ciang茬”,这个ciang就是 戗。戗风而行、戗水、戗戗,

两个说戗了,揪着领子,一顿乱打。——《儒林外史》

都是悖逆、冲突的意思。

272、刷。河南除了阴平的”shua“,还有个去声的”shua“。前者指粉刷、刷子;后者指洗刷、过滤掉,尤其指落榜。这个音也在《中原》里。

《中原音韵》審母 家麻韻 入聲作去聲 。

273、糊涂的“涂”,河南除了“tu”之外,还有“du”,比如喝的稀饭就是“糊涂du“。这个音你得从《广韵》里仔细找。

涂:直鱼切、同都切、宅加切。(又,直胡切)。

274、猫。河南是阳平字,而不是阴平调。

《中原音韵》明母,萧豪韵,阳平。

275、捞。河南是阳平字,而不是阴平调。

《中原音韵》来母,萧豪韵,阳平。

276、膏。河南有阴平字,表示名词的膏状物;还有去声的gao,表示用润滑油润滑。

《广韵》:古劳切(平)、古到切(去声:膏车。这里的膏车用河南话解释就是用油膏给车轴润滑)。《洪武》:居号切,去声,润也以脂膏润物。

277、萦。河南是阴平,常用于”萦记“这个日常词汇,在清初的河南小说《歧路灯》里就出现过的词汇。

《中原音韵》:影母,庚青韵,阴平。

278、离。河南过去是去声。如”离婚“,”远离“。(最近已经被普通话影响大部分已成了平声)。这个字古代有去声,例如”荔枝“的得名,就来自于”离枝“,”荔、离“二字谐音,这个音也在《红楼梦》里出现过”猴子身轻站树梢“(离枝 = 荔枝)。

《广韵》里有去声,”力智切,去声,去也,又力知切”。《洪武》里有去声:力地切,去声。

279、劙。河南是去声。表示用刀顺着割破。

各路韵书里都是平去两个音。如《广韵》吕支切(平),分破。郎计切(去声),分破也。《洪武》:邻溪切(平声),良以切(上声),力霁切(去声)。

280、柚。河南表示织布机的“杼”,就用这个字,读“zhu阳平”。这个字的读音和用法在唐宋韵书里都有记载。

柚:《广韵》:杼柚機具又由舊切,音逐。

281、抐。现在普通话音为“ne、ni、rui、na”。河南话则为“nen去声”,表示把东西按到水里。

抐:《广韵》:奴困切,去声,揾抐按物水中。内骨切,内物水中。

282、瞬/䀢。 河南话很多人读“shun上声,瞬间“。

《广韵》:式任切,上声,瞚也(眼睛动一下的意思)。

《中原音韵》: 真文 韻 上聲。

283、境。老河南话以前读上声。环境jing(上声)。

《广韵》《中原音韵》《洪武》境:上声。

284、场。河南话里以前读阳平。看场、扬场、好哭哭一场 等,都是阳平字。

《广韵》是平声。《洪武》:阳平。

285、簪。河南有人读”zan子“,有人读”zhan子“。

《广韵》側吟切、作含切(又側岑切)。

286、汇。河南话里有人是去声,有人是上声。具体用法区别不详。

《广韵》苦淮切,平声。胡罪切,上声。

287、装。河南话里除了平声,还有一个“去声”,表示给棉衣棉被装入棉絮,或者把馒头等物放入蒸笼屉里。

《广韵》側羊切,平声;側亮切,去声。

289、造。河南话里造还读cao(去声)。这个音也在《广韵》《中原》《洪武》里有记载。

《广韵》七到切,去声;《中原》清母 蕭豪韻 去聲;《洪武》七到切 去聲

290、撑:河南话把撑子(衣服架子)叫“撑儿”(名词)。有平去两读。

《中原》穿母 庚青韻 陰平;穿母 庚青韻 去聲。

291、绕:河南话里一直都是上去两读,《广韵》《中原》《洪武》各路韵书里也一直是上去两读。但在普通话里已经逐渐合并为只有去声了。不再赘述。

292、输:河南话“输水”(也就是打吊针)读去声。而在《广韵》里输字读去声才主要是输送的意思,读平声主要是输赢的意思。

《廣韻》式朱切,遇合三平虞書,盡也。傷遇切,遇合三去遇書,送也。

《洪武正韻》商居切 平聲四魚 書小韻。殊遇切 去聲四御 樹小韻。

293、左:河南话有上声去声两读。其中去声的读法我只在80—90岁以上的老年人见过了。

《廣韻》臧可切,上声。則箇切,去声,左右又作可切。
《中原音韻》精母 歌戈韻 上聲。精母 歌戈韻 去声
《洪武正韻》臧可切 上聲十四哿。子賀切 去聲十四箇。

294、临:河南话平声去声两读。比如“临时”很多人都是读去声。而《广韵》《中原》《洪武》各路韵书里也一直是上去两读。

295、搜:南鲁片有90岁以上的老人,此字读shou。这个字《广韵》为”所“母;《中原》为”审“母;《洪武》为”疏“母。

296、过:河南话为阴平声、去声两读。“过去、过日子”为去声。”走过了、坐过站“这个表示经过而没停,为平声。

《广韵》古禾切,平声;古卧切,去声。
《中原音韻》見母 歌戈韻 陰平;見母 歌戈韻 去聲
《洪武》古禾切 平聲;古臥切 去聲。

297、糙:河南话为去声。”糙米“、”糙粮“ 都是读去声。而不是平声。而《广韵》《中原》《洪武》都为去声。



这一部分我会不定时更新……(部分重复的以后再整理)


——————————————————————————————————————

第三部分:历代对中原话的评价

历代全国语言有没有统一?当然没有统一,现在各种高科技推普还没统一,何况古代。然而历朝历代,全天下的人不管他说的是什么话,认为哪里的语音最为标准呢?——答案是:清朝以前,一直认为是中原雅言。哪怕是所谓定都南京、西安,也依然认为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雅言为正。

1、我们先看唐朝:

[唐] 李涪(唐昭宗国子祭酒,吴人): 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

(此文里李涪把音韵学的宝典《切韵》用洛阳话为标准进行了一番批判,认为切韵谬误太多,唐朝对洛阳雅言的推崇可见一斑)。

[唐] 王维(玄宗朝状元,山西运城人):洛下书生解咏诗。药阑花径衡门里,时复据梧聊隐几。——【故人张諲工诗善易卜兼能丹青草隶顷以诗见赠聊获酬之】

[唐] 皇甫冉(玄宗终左拾遗、右补阙,江苏镇江人): 好是吴中隐,仍为洛下吟。微官朝复夕,牵强亦何心。——【同李司直诸公暑夜南馀馆】

[唐] 刘禹锡(唐顺宗礼部郎中,河南洛阳人):寥廓高翔不可追,风云失路暂相随。方同洛下书生咏,又见军前大将旗。雪里命宾开玉帐,饮中请号驻金卮。——【和陈许王尚书酬白少傅侍郎长句因通简汝洛旧游之什】

[唐] 崔子向(唐德宗南海节度从事,南京人):时称洛下咏,人许郢中歌。

[唐] 张乔(唐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安徽池州人):洛下吟诗侣,南游只有君。波涛归路见,蟋蟀在船闻。——【江南逢洛下友人】

[唐] 许浑(唐文宗进士及第,江苏丹阳人):虎帐斋中设,龙楼洛下吟。含消兼受彩,应贵冢卿心。——【和李相国】

[唐] 李白(四川人,不介绍了): 闷为洛生咏,醉发吴越调。赤霞动金光,日足森海峤。——【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唐] 陆龟蒙(官宦世家,苏州甪直人): 洛生闲咏正抽毫,忽傍旌旗著战袍。——【奉和袭美寄滑州李副使员外】

[唐] 陆龟蒙(官宦世家,苏州甪直人):柳疏桐下晚窗明,只有微风为折酲。唯欠白绡笼解散,洛生闲咏两三声。——【和袭美酒病偶作次韵】


试问:请问唐朝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官员,为什么非要不约而同的都去掌握这么一种语言?

2、我们继续往之前的汉:

西汉杨雄《方言》一篇提到的各地方言词条数统计。

楚、秦、晋、齐,四大方言集中地围绕中原。东南西北全齐活。周(洛阳盆地)以及周地附近则很少。


3、晋

[东晋] 金陵为南朝所都,故之推以与洛下并论。至于东晋士夫,多是中原旧族,家存东都之俗,人传洛下之音。是以茂宏熨腹,真长笑其吴语;安石病鼻,名流?其高咏焉。洛生咏音本重浊(见轻诋篇「人问顾长康条」注),安以有鼻疾,自然逼真;而时人以吴音读之,故非掩鼻不能近似也。《世说新语》

这里说明南朝以说洛下音为上,金陵音为下、但也不容易发洛下音(南朝人不会说后鼻音)

[东晋] 谢安: 朝为洛生咏,夕作据梧眠。忽兹忘物我,优游得自然。《乐府诗集》
[东晋] 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

这用普通话念诗还能用来退叛军……

4、南北朝:

[南朝齐] 广越嶂嶮,獠贼执融,将杀食之,(张)融神色不动,方作洛生咏,贼异之而不害也。《南齐书》
[南朝梁] 朝为洛生咏。夕作据梧眠。从兹忘物我。优游得自然。《乐府诗集*长歌行》

这南朝到两广遇到当地贼寇,用洛下咏念两句诗即可保平安,真跪了。

[陈末隋初] 颜氏家训音辞篇云:『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数音可辨。隔垣而与之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

这里指出洛下音是北方中原朝野通语。


5、之前的隋朝

[隋] 隋书:经籍志小学类有河洛语音一卷,王长孙撰。盖即以帝王都邑之音为正音,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者。(不过貌似这一卷书已经佚失)。


6、到了宋朝:

[宋]范仲淹:众中忽闻语声好,知是北来京洛人。《和葛闳寺丞接花歌》
[宋]陆游: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老学庵笔记》
[宋]寇准:惟西洛人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说郛》
[宋]路德章:浙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盱眙旅舍》
[宋]陈鹄:乡音是处不同,唯京都天朝得其正。《西塘集》


7、到了元朝

[元]周德清:欲正语言,必宗中原之音。《中原音韵》
[元]范德机:四方偏气之语,不相通晓,惟中原汉语,四方可以通行。《木天禁-语》
[元]孔齐:北方声音端正,谓之中原雅音。南方风气不同,声音亦异,至于读书字样皆讹,轻重开合亦不辩,所谓不及中原远矣,此南方之不得其正也。《至正直记》

8、到了明朝

[明]沈宠绥:以吴侬之方言,代中州之雅韵,字理乘张,音义径庭,其为周郎赏者谁耶?不揣固陋,以中原韵为楷!《弦索辩讹》
《明史》言眉目疏朗,美须髯,音吐弘畅,不操乡音。每进讲,帝必目属,欲大用之。

明朝的夏言,历史记载他一个江西人却很神奇的不说乡音,明朝官话说的很标准。在古代这很难得。那么夏言的官话哪里学的呢?

《明史》(夏言)父鼎,临清知州(山东西部)。言举正德十二年进士,授行人,擢兵科给事中。

得,在山东西部的中原官话区学的。

[明万历]吕 坤:中原当南北之间,际清浊之会,故宋制中原雅音。《交泰韵》
[明]王伯良:识字之法,须先习反切。盖四方土音不同,故须本之中州。《方诸馆曲律·论须识字》
[明]杨文骢:得中原之正音,去五方之啁杂。《同文铎》
[明]陈全之《蓬窗目录》:杭州类汴人种族,自南渡时,至者故多汴音。
[明万历]吕 坤: “万历中,余侍玉墀,见对仗奏读,天语传宣,皆中原雅音。”

吕坤,河南人,万历朝三贤人。直言亲见皇帝说的是中原雅言。这里吕坤所指的中原雅言,就是指当时的中州话,并且写了一本《交泰韵》来解释他说的中原雅言,基本是一本河南土话的集合(“惟其分部纯用河南土音”)。譬如:翁 在明朝河南人已经念wong不念weng了。

明朝官话究竟是哪种,吕坤的记录是河南官话说的最有力支撑。而不是北京官话、江淮官话。

明万历年间《尧山堂外纪》:中州韵,入声似平声,又可作去声。

明朝人一直认为为标准音的中州韵到底是谁。这里明朝人又直接记录,入声基本转平声。这是另外一则对河南官话最有力的支撑。 而不是北京官话、江淮官话。

再看外国人的记录:

日僧文雄:中原雅言者,亦云河南音、中州音、官话、汉音。


9、到了清朝早中期

[明末清初] 阎若璩:洛阳为天下之中,南北音词,于此取正  
[明末清初] 毛先舒《与婿徐华征书》:汴为中州,得音之正。杭多汴人,随宋室南渡,故杭皆正音。
[明末清初] 潘耒:河洛天地之中,雅音声韵之正。《类音·南北音论》
[清早中期] 罗愚:摄以开合口呼,正以中州音。《切字图诀》
[清朝中期] 张燮承:填图字样皆系按中州韵填入,学者不可因今古音讹、南北音异妄自更改.《翻切简可篇·读横直图口诀》

(这里张燮承直言不要以为古代和现在语音有变,就瞎琢磨复古,必须按照中州韵搞

【康雍乾年间 】徐述夔的小说《快士传》:老国公爱他是河南人,河南为天下之中,歌唱词曲,正要用中州韵,便着他做个教师,教一班女乐。
清初乾隆年间的文人记载:中州之音为正,而谓作何曰抓。

这里反映出两个信息:1、歌唱词曲必须用彼时河南人说的“中州韵”,也就是指出现在戏剧里通用的“韵白”,的确是明清时期的河南话。而并不是文人用韵书复古捏造的什么古音。2、徐述夔是江淮人,说江淮官话。明朝时期河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孰才是官话,一目了然。

[清中晚期] 周 赟:夫中国车书一统, 而音韵必叶中州。《山门新语》
[清中晚期] 王德晖:天下之大,百里殊音,绝少无病之方,往往此笑彼为方言,彼嗤此为土语,……愚窃谓中原实五方之所宗,使之悉归中原音韵,当无僻陋之诮矣.《顾误录》。


(这时候明显中州音已经逐渐淡出主流,只存留于戏剧的韵白中)

再往后,中原音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原因:雍四爷和他儿子推普…………






以上232-239条来自于 zhihu.com/question/3879

user avatar   jin-wan-da-lao-hu-2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真,方言土不土是怎么来的?须知现在的官方语言普通话,是以老北京话为基础,以现代白话文经典为注释的官方语言,在同一个发声方式下,和老北京话发音差距越大,就越显得所谓土。比如老北京话重音在后,河南话重音居中,同理不仅是河南话,山东内陆地区方言,山西陕西方言都显得所谓土。。。

与之相对应的是为啥没人说江浙方言土?很简单啊,江浙发音普遍轻柔,配合江浙妹子一贯温婉的形象,自古江浙话都被视为一种温柔得体的方言。同理还有四川话,比较轻柔的发言,配合四川妹子一贯温柔可爱的形象代言,你看有谁喷四川话土啊。。。

福建和两广语言,因为发音迥异于北京话,差异太大了,所谓的土已经无法形容也不适合形容了,结果直接就被扣了个鸟语的帽子。。。但是广东自唐以来有广州这个对外开放的窗口,自清代以来经济发达,所以也没有被视作土。。。

说白了,你说话跟我不太一样,又穷,所以就说你土。。。

首都要是一直在长安,谁说话土还不一定呢。。。


user avatar   zhai-mou-94-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看跟谁比了。

撒旦先生不如桃白白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基本上可以认为战斗力数值低于100。



但撒旦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1.空手劈14片瓦片,然后手很疼。

我估计我顶多能劈一片,手还得肿好几天。

按我战斗力只有5来算(干农活的农夫从理论上讲应该比我这个常年码字的强),那么撒旦应该大概有5×14=70的战斗力。


2.被沙鲁扔飞几十米,脑袋着地,落地后只是皮外伤。

3.被小特兰克斯打飞,直线飞出去,脑袋撞墙,仅皮外伤。

这两条换成正常人足够致死。而撒旦基本没啥事儿,可见战斗力不低于初登场战斗力只有10的小悟空。


我认为撒旦应该约等于参加天下第一武道会的小林,可能稍微弱一点。


user avatar   qing-qiu-er-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已删除

2、已删除

3、已删除

4、已删除

5、已删除

6、已删除

7、已删除

8、已删除

9、已删除

10、已删除




  

相关话题

  有哪些和舞蹈《只此青绿》一样,让你觉得「这很中国」的瞬间? 
  如果有人殴打安倍晋三,会有什么后果? 
  如何看待「合肥存近万名岳飞后人因家法至今鲜与秦姓通婚」一事? 
  有哪些很爱国的港澳台明星? 
  如何客观地评价乾隆? 
  中华民国是总统制还是议会制?政府成立之初为什么选择了这种制度? 
  中国为何曾于2012年左右考虑购买俄罗斯潜艇,后未实际签约? 
  「成王败寇」的观念对不对? 
  总说中国低估外国人,那么有没有被外国低估的国家呢? 
  刘备待人宽厚,但如果遇到无赖怎么办 ? 

前一个讨论
在印度一个家庭中的女儿(十六岁,没独立的经济来源)能有一个mac pro这个家庭在印度属于什么水平?
下一个讨论
反恐精英:全球攻势(CS:GO)中各个地图要被C4炸毁的东西是什么?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