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明军输了,原因是明军带兵主将没有执行统帅布战前指定的“分进—合击”战术。
和有没有大炮,大炮厉害不厉害没关系。
四路明军,分别从抚顺—浑河河谷(西路)、铁岭—三岔口(北路)、清河—鹘鸦关(南路)、宽甸——阿布达里刚(东路)出击,呈四路合围,瓮中捉鳖之势。这是“分进”。
四路明军,各自兵力在1.6~3万人不等,其中西路杜松约3万,北路马林约1.6万,他们作为主力。尤其是杜松,他从抚顺出发,兵力最多,路最好走,距离赫图阿拉也最近,是主力里的主力。
明军统帅部要求,西路和北路两部作为主力,要在3月1日在萨尔浒地区会师,然后折向东南,从浑河河谷进入苏子河河谷;3月2日突破“建州三关”中的代珉关(建州女真在素子河河谷中,利用险峻地形把守的三道关隘,分别是雅尔哈关、代珉关、札喀关)。3月3日杀到赫图阿拉城下,攻破“奴酋”巢穴,剿叛战役结束。这就是“合击”。
之后该处置的处置,该斩首的斩首,至于请功赐赏加官进爵,不在话下……
“建州三关”见图——
把比例缩小点,做个简陋的示意图——
中间三个箭头处是建州三关,位于苏子河谷,地势险要。苏子河(苏克素护河)从东南流向西北,在红圈附近汇入浑河,也就是萨尔浒之战后金击败西路军的战场。右下方黑圈是赫图阿拉城,左上蓝圈这个哈达镇,这个地方要注意。就是北路马林延误军期,故意驻足不前的地方。
“分进—合击”,战术指定的清清楚楚。如果四路明军能100%贯彻统帅部的决定,这场仗根本不会输。N多声音说杨镐是个庸才,要为战败负最大的责。其实杨镐没犯错,战术指定的很有水平。
问题一,出在马林身上。
马林行军有意延误军期,北路军从三岔口开始即放缓行进速度,到了哈达镇附近更是观望不前,未能在规定时间与西路杜松回合。
问题二,出在杜松身上。
过于狂傲的杜松,未能在萨尔浒看到马林的北路军,出于贪功之念,急于进兵,首先把西路军里辎重较多、行动缓慢的枪炮车营甩在后面;到了萨尔浒河叉口,又不作仔细侦查,即贸然孤军深入,下令渡河,强攻界藩山吉林崖。
本来就孤军深入的杜松,居然又一分为三(渡河攻吉林崖一部、未渡河守萨尔浒山一部,后面行动迟缓的枪炮车营)
界藩山上的后金兵力比西路明军的渡河部队还多,又有居高临下的地势优势,杜松强攻伤亡惨重还打不下来。随后后金主力赶到,界藩山上后金军也配合反攻,将被河水分隔来的两部西路明军分别歼灭。
三月初三,后金又击败西路军枪炮车营和马林的北路军。
西、北两路明军未能执行统帅部战术,没有合并会师,被后金各个击破,这才是萨尔浒明军战败的主因。和用什么武器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