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20世纪初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第1页

  

user avatar   jin-wan-da-lao-hu-2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不用那么复杂的分析。

威廉二世用以下几个字可以形容:志大才疏,利令智昏,不知彼此。

这个人就是典型的贵二代,心理还有问题,教育上也有问题,他对德国的实际情况了解有限,思想又偏激,所以不能像俾斯麦一样准确的把握矛盾,移花接木,用最小的代价攫取最大的利益。他的思维是典型的流氓思维,寄希望于一通王八拳把对方抡趴下自己走向巅峰,但是又不清楚自己的实力和对方的实力。不知好歹,学不会分辨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又不懂得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

具体来说:

第一,扩充公海舰队。为毛俾斯麦到最后都对海军建设的重视都靠后?难道俾斯麦傻了吧唧的不懂大海军和海权的重要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德国要海军干什么,能否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建设海军的代价又是多少。以德国的国力,维持欧洲第一的陆军毫无问题,但是建设海军方面,需要的财力远远超过陆军。统一后的二德子其实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铁板一块,因为事实上的统一并非通过大规模武统完成,南德诸邦自主权非常大,德意志德国中央从这里收不到税,帝国中央只能收商品流通税,所以二德子中央财力其实很有限,内部问题也很突出,况且自普鲁士起,整个德国对海军都不熟悉,从头做起,如何保证短期内的战斗力。而且强大的帝国海军必然引起英国的敌视,而一旦与英国交恶,英国势必与法国走到一起,这样一来德国在陆上海上都会遭到封锁,而且新生的海军能不能打破海上封锁需要打一个大问号。所以不如与英国结盟,用英国的庞大的海军在海上牵制法国,这样一来反而以更小的代价盘活了整个局势。事实证明,俾斯麦对了。傻子威廉大搞海军,钱不够砸锅卖铁发债券,结果技术储备不足,拿骚级还在用往复式蒸汽机,无论在火力和动力上都无法和英国无畏舰相比,凯撒级火力上还是劣势,规模仅次于皇家海军,但是,二德子根本没有实力怼掉皇家海军,所以,规模庞大的舰队还是被堵死在港口里。花钱引火。

第二,跟沙俄翻脸,俾斯麦对欧洲局势理解非常深刻,一定要死死的拉住沙俄不放手,尽一切努力避免一旦开了战端,德国两线作战,拉住了沙俄,东线无事,拉住了奥匈帝国,南线有了保证,对海外殖民政策采取保守态度,把英国糊弄好了,海上也就好办了,剩下一个矛盾无可调和的法国,拉上意大利,即便意大利再弱鸡,也可以多少牵制一下法国,所以即便是开战,第二帝国依然能够彻底打垮法兰西。基于此,俾斯麦展开了复杂的外交,三皇同盟,德俄再保险条约,俄奥站在自己这一边,海外保守政策,大打盎格鲁撒克逊种族牌,哄好了英国。傻子威廉可不一样,大谈海外扩张,其实就是咋咋唬唬,啥收益没有,反而逼走英国,拒绝续签德俄再保险条约,处理奥俄矛盾期间搞小动作,把沙俄逼到法国一方。钱没少花,局势被彻底的无可挽回的砸进去了。

第三,迷信暴力,又不清楚暴力的后果,俾斯麦是通过巧妙的外交和一连串可控的战争攫取利益。傻子威廉偏偏想靠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争把大家都干趴下,这直接导致了斐迪南遇刺之后,不仅第二帝国没有及时的灭火降温,反而是第一时间参与进了战争。

然后把自己和德国的前途永远葬送了。

傻子威廉,名不虚传,也正是因为他,来自中世纪的君主制度被证明万万混不下去了,毕竟出这么个傻子,可不是闹着玩的。。。


user avatar   gao-lin-54-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居然有人说我替傻瓜威廉开脱,真是可笑,我之所以觉得威廉还好是因为有些人吹捧普鲁士军官团太露骨,跟普鲁士军官团比威廉二世就显得好些,跟威廉比起来俾斯麦就显得好些,而跟俾斯麦一比腓特烈二世几乎是最可爱的普鲁士人了。我不知道我说了什么能让人觉得我说过威廉二世对史里芬计划不知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爆发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有机会我很愿意谈谈,但是萨拉热窝暗杀事件是塞尔维亚军队组织的官方暗杀行为,这在21世纪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凶手由塞尔维亚军队训练,武器由塞尔维亚军队提供,偷渡由塞尔维亚组织,塞尔维亚内阁对这一计划完全知情,日本内阁还可以推脱说自己对行刺张作霖不知情,而塞尔维亚连这点遮羞布都没有。奥匈帝国讨伐塞尔维亚无可厚非。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武装部队总监,是皇储是客观上分享皇权的帝国统治者,一国准元首被别国军队组织的暗杀计划刺杀如果不采取武力报复才不正常。

不正常的是俄国,俄国已经无法忍受第二次被奥匈背靠德国吓退,所以采取了蛮不讲理的态度,法国为了把防御性质的法俄同盟变成进攻性的攻守同盟则对俄国的这种蛮不讲理的态度采取怂恿,法国总统表示“塞尔维亚有朋友”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怂恿一个君主制的俄国把几百万臣民送上战场来保卫塞尔维亚弑君者。

相比之下威廉给奥匈帝国提供的所谓空头支票本身无可厚非,即使不考虑威廉是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在欧洲各国君主中间几乎唯一的朋友。也不考虑德奥之间传统的盟友关系,单纯的一个说德语的大君主国的君主被塞尔维亚刺客杀死,而德国不加以干预,就不是当时的小德意志帝国能平稳度过的外交危机。德皇怎么向他的贵族解释他对弗兰茨斐迪南大公的死视若无睹?贝特曼霍尔维格怎么在帝国议会里说“德皇觉得杀死一个哈布斯堡皇储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而且德国曾经帮助奥匈帝国吓退过一次俄国,没有理由相信不能吓退第二次。威廉在一战里的问题在于他志大才疏,过分自信,完全被他名义上的军事统帅形象所蒙蔽,没有真正建立起对军队的监督,相比希特勒威廉对军队的控制能力连三分之一也到不了。他相信自己掌握着军队然后开心的去追求他的曝光率,到处追求新闻效应,结果难得办了件正事,却被拖进了世界大战。



这位皇帝遭到他的军队背叛之后叛徒攻击他把百万军队送上前线,但是却可耻的逃走,甚至没有向为他牺牲的人说句谢谢。而从皇帝的立场上说,他的心情一如海报上说的“我本不想如此”。

威廉二世的悲剧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相信丘八。即使是普鲁士军队这种严重贵族化的军队也是不可信的。当然另一个教训是皇帝自己的那就像他这样的世袭君主绝不能用鲁登道夫这样的对贵族和君主政体都心怀不满的人来指挥军队。

普鲁士军队是霍亨索伦王朝打造的超级战争机器,普鲁士-勃兰登堡的国家、贵族、王室都融入了这个战争机器,从为瑞典当走狗,到为英国当打手,再到俄国军队入境前夕突然爆发出爱国热情参加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这架机器都是有效的。

君主统治国家、君主统治军队,构成了普鲁士的二元体制。人们相信皇帝国王掌握着军队,皇帝自己也相信这一点,但是没人告诉他他的军队会在1914年按照1906年的计划把他和他的国家送进一场世界大战。

史里芬战胜了老毛奇,把自己东守西进的计划树立为军队的教条。一旦爆发世界大战法俄必定共同行动,所以必须利用俄国缺乏常备军、缺乏铁路、动员迟缓的缺陷在俄国把大军送到波兰之前打败法国。为了打败法国必须用大军的左翼在法国向阿尔萨斯打出全力的右勾拳的时候抵挡住,同时出其不意的绕过法国战线的左翼跨过比利时和荷兰(是的还有荷兰),用自己的右翼向巴黎打出致命的右勾拳。让法国溃败然后移师东进打垮俄国。

但没有人考虑过跨过荷兰和比利时会怎么样,也没人考虑过为什么一旦开战德国必须两线作战,那是政府该考虑的问题,确切的说就是帝国宰相和他的帝国外交国务秘书应该考虑的,军人不应该干预政治!多正确!可是无论是帝国宰相还是帝国外交国务秘书都不知道史里芬计划的细节,皇帝自己也不清楚,政治也不许过问军人!还正确么?固然皇帝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军人说的是如果德国被迫两面作战那就必须先打法国,可假如德国不必两线作战呢?那不可能!不干预政治的军人已经在小毛奇上台之前就替它们的皇帝认准了。

德国军人谁都骗谁都不相信,文官自不待言贝特曼霍尔维格肯定不知道德国一旦遇到俄国动员会马上入侵法国,他们的皇帝也不知道他的军队从1906年就只有一个两线作战的计划从没有准备单独对俄国作战的备用计划,他的军队还相信即使入侵比利时和荷兰(和荷兰),都不会让他的国家跟英国开战。

德国军队甚至连奥匈盟友都不相信,有趣的是康拉德-冯-贺岑多夫也不相信德国人。小毛奇和贺岑多夫会晤过很多次但是双方都不清楚对方到底要干什么,小毛奇相信康拉德会把主力部署在加利西亚在塞尔维亚采取守势,帮助他腾出大部分军队来如史里芬所说“加强右翼”,殊不知康拉德早就认定对俄国开战是一场灾难,所以他把军队分成三部分,其中两部分都放到塞尔维亚希望给自己得到一场讨伐塞尔维亚的胜利。同时康拉德还相信德国人会在东线替他分担俄国的压力。

但是从1906年史里芬离任到1914年整整八年过去了俄国有了一百多万常备军不依赖总动员也可以在西线投入大军,而且八年里俄国利用法国资本建设了很多新的铁路,在可供使用的铁路、机车、车厢上俄国都超过了奥匈帝国,但是史里芬计划还是史里芬计划。



甚至小毛奇自己都对史里芬计划丧失了信心,伟大的叔叔的伟大侄子,毛奇打败了法国毛奇还会打败法国,熟悉么?北条打败了蒙古东条大概也能打败美国吧。就是这么可笑的想法。

但是毛奇自己绝望了,他对史里芬计划失去了信心,但却不肯把他推到重来,只是做了修改,按照史里芬计划四十天法国就会战败,然后帝国挥师东进打败俄国。但是毛奇认识到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收缩了自己的右翼让他们不去入侵荷兰这个改动让右翼的进军宽度变窄但却留下了一个宝贵的中立国,一旦战争不能如史里芬计划一样很快结束德国至少还有一个“通气孔”但是他没有告诉他的皇帝。

当斐迪南大公夫妇的尸体运回维也纳,康拉德开始鼓吹讨伐战争的时候,威廉皇帝并不知道他给予奥匈帝国的空头支票意味着什么,贝特曼霍尔维格也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跑到卡尔斯巴德度假的毛奇。他知道出于对两线作战的恐惧德国将要跳出来两线作战了。

军国主义在日本是少数人处心积虑的推动的产物,而在德意志帝国则是其引以为豪的参谋制度和不对议会负责的君主统治的共同产物。这种半吊子军国主义加上俾斯麦以来自相矛盾的外交策略在1914年的总破产一起导致了世界大战,从这一点上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老欧洲整个立宪君主政体的悲剧而不只是威廉二世个人的错误。

谈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责任我们来谈谈威廉二世个人该怎么评价。

从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对威廉二世皇帝的评价就不断变化,从最初的“战犯”“希特勒之前的希特勒”“1914年悲剧的罪魁”这个评价,到“自以为是的顽童”“彼洛和贝特曼-霍尔维格的牵线木偶”“小德意志帝国珠光宝气的稻草人”,对他的评价或者说指控层出不穷。

最初的阶段也就是列强刚刚发现自己正在打或者打了一场自我毁灭式的大战的时候,无论是指控他的人还是为他辩护的人都把他的能力描述的很大,一切都按照他的命令,他的计划、他批注的备忘录、他的信件和指令大战,指控者说他发动了大战,辩护者说他捍卫了德意志帝国但是惨遭背叛和欺骗。

之后他的评价开始崩溃,罪魁祸首成了普鲁士军官团、普鲁士外交官团,威廉从提线人变成了牵线木偶。威廉皇帝从一切的幕后黑手变成了可笑的聚光灯下的小丑。

会有这两种180度大转弯的评价其事并不奇怪,因为从战争失败开始威廉就在洗刷自己,德国的保守派也在积极的配合,比如威廉皇帝战争期间写给他的姑母巴登大公妃的信件都被焚毁,以及其他与此类似的销毁战争文件的行为,都让威廉皇帝在战争前后的所作所为缺乏文献依据。威廉皇帝自己的回忆录也更多的是辩解和宣传,而不是面对历史回顾生命。

同时德皇退位以后单纯的追究德皇个人的战争责任对协约国来说已经退居次要,德皇已经脱离了德国的政治活动,但是索赔还要继续,具体的威廉二世这个人对战后的赔偿已经无关紧要,所以协约国也倾向于对抽象的“德意志国家”“普鲁士军国主义”进行追究的态度,实际上也是政治需要,这种政治需要和历史学家的决定论倾向一起,构成了威廉皇帝的第二种评价。

我觉得这两种评价都是不客观的一边倒的。威廉没有第一种那么强大也没有第二种那么无能。威廉是很典型的霍亨索伦家族的人,包括这个家族的政治立场隔代遗传,他对他母亲的憎恨扩大到对博尼舅舅的仇恨,到对英国的崇拜还有因爱成恨可以看作是十九世纪末期各国宫廷崇尚的棍棒教育导致的不幸结果的标本。

风流成性的爱德华七世教育出来一个严肃方正的乔治五世,英雄气概的亚历山大三世教育出来一个多愁善感充满了东正教殉道者色彩的尼古拉二世,而自由主义的腓特烈三世教育出来的就是傻瓜威廉。

威廉上过波恩大学不过他是被他的开明派父亲强制送进去的,腓特烈三世要求他去上大学于是他在大学里晃悠了几年,这跟强烈要求上大学但是被保守的弗朗茨约瑟夫皇帝阻止的鲁道夫皇储形成了鲜明对比。

皇太孙威廉夫妇和皇储鲁道夫夫妇


爱炫耀爱阅兵爱演讲爱在文件上写批语然后给大臣看,大臣们不厌其烦最后基本不看的威廉皇帝,如果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果依然是皇帝肯定是朋友圈霸道总裁。“彼洛!朕两年前就在你发的那张攻击英国的图片下边点了赞这说明朕早就看出这些英国人的险恶用心,但是你反而无动于衷,现在怎么样?证明了朕的高瞻远瞩。你等我给你翻出来,你等等年头有点长,你整天都在发些什么玩意怎么发这么多,你看看上个月我还给你这条要提醒警惕的点过赞,可是你们完全当耳旁风!”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小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普鲁士大臣的独立性受到了沉重打击,从政治生态和宫廷环境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归咎于俾斯麦长期独断的政治统治,和威廉皇帝对俾斯麦的顺从态度。俾斯麦客观上成了一个非常专制的“副皇帝”,我们姑且不说威廉一世才是那个“副皇帝”。这在普鲁士君主制的历史上其事是不多见的。从腓特烈威廉三世以来,普鲁士君主对大臣的独立性几乎都采取鼓励的态度,选择大臣就是选择政策,大臣们坚定的捍卫其政策,而君主则依据其政策加以挑选。

但是这种局面被俾斯麦的长期专制统治所破坏,俾斯麦不是君主但是宪法赋予他一种独特的位置使他可以操控一切。普鲁士大臣的独立性遭到俾斯麦的打压,最终从一种积极的健康的政策摇篮,退化成为一种依靠君主权利反对俾斯麦的宫廷阴谋集团。

但是我觉得这种蜕变本身,也就是普鲁士大臣的独立性的丧失,实际上应该跟“普鲁士的迷失”本身等同起来看待,普鲁士大臣正在失去其政策性,变成争名逐利之徒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普鲁士本身已经失去了准确的政治目标,德意志帝国的建立,让1815年合约以来就推动着普鲁士政治不断前进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腓特烈大帝在其政治遗嘱中告捷继任者“只要普鲁士的版图依然缺乏必要的保护就不能放弃修正边界的行动”,但是1871年的帝国边界是稳固的,这种扩张的迫切性丧失了。同样了领土上的修正尤其是吞并汉诺威王国,让普鲁士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也失去了意义。普鲁士的需要被满足了,所以普鲁士的政治失去了动力,心满意足但是患得患失的普鲁士如今被渐渐消融于德意志帝国。所以把持着高级文馆、军官团的普鲁士贵族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德意志政治发动机的力量。

俾斯麦自己也是如此,王朝战争中的俾斯麦是清醒、准确、敏锐的。但是帝国建立之后他的外交变得失去方向,德意志帝国没有准确的目的,它竭力避免它的敌人联合起来,却又不肯真正放下身段去接受欧洲列强的角色,和其他大国一起捍卫欧洲和平,俾斯麦不是腓特烈威廉三世,后者很清楚普鲁士的安全依赖于俄、普、奥三国的协调一致。而俾斯麦的德国不是腓特烈三世的二流国家,却也无法在法国的刻骨仇恨之下成为欧洲霸主,所以俾斯麦寻求欧洲仲裁者的形象,来掩盖德国不是霸主的现实。

普鲁士王国的色彩正在迅速消融,而普鲁士贵族把持着帝国,但却既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明确的手段。在这个局面中迎来了三皇之年,威廉一世逝世,王子腓特烈即位之后三个月跟着逝世,威廉一世始终捍卫自己的国王身份,但是腓特烈短暂的统治期里,他拒绝腓特烈三世的称呼,而强调自己是腓特烈皇帝,这是普鲁士的迷失的具体体现,而到威廉二世继位,已经不是普鲁士的迷失而是普鲁士的消融了。威廉是单纯的皇帝,国王只是一个后缀。

从1888年继位到1918年退位,威廉的三十年统治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1888年到1890年之间是漫长的俾斯麦时代的延续,皇帝和他的宰相磨合失败分道扬镳。皇帝开始追求“个人统治”,但是这种“个人统治”违背那部俾斯麦为自己设计的帝国宪法。于是从1890年到1897年,也就是俾斯麦下台到比洛成为帝国宰相之间的这段时间,是威廉皇帝的个人统治和帝国宪法之间磨合的阶段,这个阶段以皇帝的胜利告终。

1897年比洛被任命为帝国宰相,从这一年到1908年之间是皇帝战胜了帝国宪法,通过把自己的顺从工具任命到帝国各重要部门,从而使自己的个人统治与帝国宪法相匹配建立起“宪制化的个人统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皇帝压倒了之前支撑俾斯麦式个人专制统治的各种力量,“高级文官集团”“高级外交官团”“帝国议会”“帝国各邦君主”,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他个人意愿和好恶为核心的小集团形成政策、通过他选择的帝国官僚乃至帝国宰相来执行政策,虽然很多直接来自这个集团的政策依然无法成功,但是考虑到这个集团同样在无形中消灭了很多为他们所反对的政策,则这个极端被称为个人统治是毫无疑问的。

1908年《每日电讯报危机》和之前的奥伊伦堡丑闻,让皇帝和他的小集团深受打击,此时传统的普鲁士高级官僚集团、外交官集团、的力量都已经被皇帝的小集团压倒,严重的失去独立性,而因为宫廷丑闻和同性恋指责,皇帝自己的小集团也遭到沉重打击,于是帝国统治的中心出现真空,唯一幸免于难的集团就是普鲁士军官团迅速的填补了权力空白,深受打击的皇帝开始标榜自己作为军事统帅的形象,于是国家大踏步的走向1914年的悲剧。

具体到威廉皇帝个人,他的三十年统治该如何评价呢?普鲁士的迷失与消融是他统治的基调,在这个前提之下他自己也不可能有什么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小德意志帝国一如古希腊的斯巴达人,耀武扬威的同时又空前虚弱,因为惧怕被挑战而到处炫耀武力。

有人说德意志帝国想要在欧洲修正其边界,夺取更多的法国或者俄国的领土,我对此深深的不以为然,普鲁士在1866年以后几乎没有进一步的修正其边界,阿尔萨斯-洛林没有被并入普鲁士王国而是作为帝国直辖领土保留,即便如此阿尔萨斯-洛林在小德意志帝国短暂的历史上制造的麻烦都让帝国烦恼不断,大有成为德意志帝国的北爱尔兰的趋势。南德意志四邦的加入帝国已经让帝国之内的天主教势力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变成了无法忽视的势力,如果再考虑到巴伐利亚在帝国中后期,开始寻求在南德意志的霸权,提高其自给自足的能力,控制其军队,强调其外交自主性。则如果在此时进一步的割取法国领土,让更多对德意志帝国充满仇恨的天主教被征服者涌入帝国议会,与天主教中央党合流,对普鲁士贵族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在波兰东部获取俄国领土也一样,波兰独立已经趋于喷发,如果德国在东部扩张领土战胜俄国而不对波兰人作出让步,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被驱逐出波兰的俄国第一次可以置身事外加以干预,那对于普鲁士来说也比噩梦强不了多少。

所以从威廉皇帝的处境而言,他并没有欧洲大陆上的具体的领土目标,在东方德、奥、俄三国都被束缚在波兰问题,在西部如果能够体面的放弃阿尔萨斯-洛林实际上比获取更多的领土更能让普鲁士贵族满意。

俾斯麦留给威廉一个尴尬的处境,但威廉不满足于当一个“影子皇帝”,他要做的是“有血有肉的皇帝”,所以他赶走了俾斯麦,然后用尽一切力量自己填补了俾斯麦下台留下的真空,然后同样体会到了急速扩张导致的“眩晕”。他没有具体的目标,所以不断尝试各种政策,不断尝试各种手段,不到彻底碰壁就绝不罢休,但是这一阶段的威廉对陆军、普鲁士军官团是占上风的,他干预人员晋升,侵犯军队的独立性,在普鲁士军官团准备两线作战的情况下不去发展陆军而全力推动舰队计划。在这一点上鲁登道夫是他的坚定反对者,按照鲁登道夫的计划要完成施里芬计划,德国必须扩充更多的陆军,而不是去搞舰队,但是鲁登道夫被踢出了总参谋部。原因很简单因为此时皇帝占绝对优势,同时普鲁士贵族也不希望一支超过普鲁士贵族能够提供的军官的极限的大军。

威廉在这一阶段应该很愉快,他在欧洲表现的像一个煽风点火者,俾斯麦让德国扮演欧洲的仲裁者,而威廉二世则让德国显得像欧洲的捣乱鬼。而这种转变的原因说到底还是“普鲁士的迷失”。

1888年的德意志帝国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但是没有与力量相匹配的具体目标,如果需要在欧洲扩张谋求霸主地位,那么德国需要的是进一步的扩张其陆军,但是政治实践证明进一步的扩张领土带来的麻烦胜于好处,而且普鲁士贵族也不愿意接受一个摆脱其独霸局面的德国陆军。在这种矛盾之中威廉转而谋求殖民地,扩张其海军。这就像威廉发现自己的社会主义政策碰壁之后立刻笔锋一转准备用苦役来对付工人运动,结果也碰壁了。

威廉皇帝统治的前期是一个站到历史舞台上,掌握了权力的人的试探,对其他人的试探,首先是俾斯麦,然后是文官集团,然后是军官团,看看自己到底能掌握什么样的权力,再顺利的确立优势之后他开始在国家层面上试探,施展其政策,一旦碰壁就调转方向。这不是神经疾病的表现而是一个试图在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框架下建立个人统治的尝试。最后他和国家达成了一种妥协状态,建立起一个世纪交替时期的“王权机制”。二十世纪的路易十四体制。这种体制的风险他自己和他的小集团都没有认识到,只有小集团的批评着看到了,他说这种体制将是一个中间阶段,向左是共和国向右是拜占庭。

这种体制触怒了普鲁士保守派,因此皇帝试图争取中间力量,甚至是社民党这样的左派,皇帝要自己在宝座上扮演俾斯麦的角色,于是在政策上他表现得也类似俾斯麦。采取一种见风转舵的机会主义态度。但是他的手腕不如俾斯麦,他更年轻同时也更迷茫,还更轻浮。他站在宝座上被皇帝的光辉遮掩,所以他看不清形势,总是夸大他的成就同时也更容易被挫折吓到。

奥伊伦堡丑闻和同性恋指控的最后各种影射都指向皇帝,皇帝被他那些被指控而且几乎要被定罪的朋友们私下称作“小宝贝”,他跟奥伊伦堡一起在北航航行,指控皇帝的朋友的渔民所处的地方皇帝也去“划过船”。丑闻直指莱皇帝最亲密的“挚友”。而假如这只是让威廉紧张的话,《每日电讯报》危机几户把他推到了退位的边缘。

1908年以后威廉失去了他的挚友奥伊伦堡,虽然他和比洛1906年就开始对他的这段友谊采取冷处理,但是随着每日电讯报危机,比洛也辞职了,在皇帝和比洛以及奥伊伦堡小集团里那种轻松自如的气氛开始退出威廉的政治文件。

他自己在退位危机中受到的打击也很明显,朋友圈霸道总裁发现自己失去了保守派的支持却没有真正争取到其它支持者。从1908年到1914年间的德意志帝国是权利重组的阶段,参谋总部的崛起,和贝特曼霍尔维格试图利用被重创的“王权机制”重建一个“责任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大战爆发了。

战争中的威廉几乎被排斥在军队指挥之外、彻底沦为影子皇帝。1918年他被军队抛弃逃亡荷兰结束了他的统治史。

一个有才干有想法,当然激情胜于手腕的君主。用他的“挚友”奥伊伦堡的话说皇上气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骑士精神而近代的因素则是点缀。在壮年登上皇位。以意想不到的小风险就打翻了二十年间专制统治德意志的老宰相。这一点很像路易十四。

然后开始尝试在帝国宪法框架之内能够掌握多大的权力施加怎样的影响,结果和两代帝国宰相的对抗和倾轧之后,不是靠政治斗争而是依靠人事变动,宫廷阴谋、小集团,而建立起专制统治。

之后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想要大干一场,结果四处碰壁,几乎要被证明为同性恋或者神经病,几乎到了退位的边缘,于是发现问题比自己想的可怕的多,于是从四处出击的阵地上后撤,1914年做了一件自以为绝对没问题的决定,结果把自己的皇位和自己的国家一起葬送。

随着战争的爆发,被自己提拔的军官排挤成窗边角色,最后彻底成了影子皇帝,1918年更被这支他自以为牢牢掌控的军队抛弃,丢掉了他的皇位也丢了他的王位。

他在20世纪试图重现古代的君主统治,结果他的制度没能向右转走向拜占庭,而是因为战败而不可避免的向左转走向了共和国。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后起强国,在扩张势力单位的时候,必然要与现在的强国发生冲突。

日本崛起,就要打俄国。

美国崛起,就要打西班牙。

德国崛起遇到没有空间的问题,那么空间从谁哪里找?

日本抱英国的大腿,当英国的马前卒,说打俄国打俄国,说打德国打德国,在中国扩张非常谨慎的不损害英国的利益。

日本一点点扩张,成为强国。

日本的失败,在于膨胀了,不顾九国公约要独占中国,引发欧美制裁。

为了打破制裁获取物资,又进军东南亚,和英美彻底撕破脸。

而日本当时真正的实力距离美国还差得远,输只是时间问题。

美国成立的时候报法国大腿,利用英法矛盾立国。

慢慢强大以后,和英国缓和关系,在布尔战争中支持英国。而扩张势力,对准的是没落的西班牙。

没有动英法德俄,甚至日本也没有得罪。

到了一战,两边做生意,最后才以无限制潜艇战为借口下场。

除了发战争财,美国战后几乎没要到什么利益。

英国明明已经衰落了,就是不篡位。不当英国的敌人。

一直到了二战打完,英国真不行了,才把大英帝国给肢解掉。

让德国把法国打废。自己只要收拾德国就够了。苏联崛起是意外,但是相对大英帝国好对付多了。

二战后,美国才控制全球海洋要点。美国霸权才确立,大英帝国正式退场。

德国崛起后,先打了法国。给自己找了一个世界级强权的敌人。

法国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弱,它至今在全球有一定的势力范围。

俾斯麦就要小心翼翼的不得罪另外一个世界强权英国,同时和强大邻国俄国保持好关系。

扩张的前提,是不能成为众矢之的。

而威廉二世要当英雄,志大才疏。一系列动作,站在了英国的对立面。

你要3B铁路,3B铁路沿线以前是谁的势力范围?你修通了以后,英国,法国,俄国会怎么想?

这种扩张,看似是修条铁路的经济举动,实际是把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别人头上。

德国大建海军,为了保护自己的商船队。要防备的对象是海上老大英国。

你不用英国保护了,就意味着你能袭扰英国极其附属国的商船队。这是英国不能容忍的。

在一战前,德国一系列单方面的强国举动,被英国视为敌对行动,同时法国本来就不共戴天,俄国也高度警惕。

而英美关系当时良好,同文同种。

日本当年是英国的干儿子。

德国虽然GDP超过英国,但是真打起来面对的是英法俄美日。

美国一家GDP就压倒德国。德国已经很能打了,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战略错误是战术不能弥补的。

德国崛起的道路,在GDP超过英国后,依然不能挑战英国。

德国当年要继续崛起,就不能侵犯英国的势力范围。

而是要利用英法矛盾,法俄矛盾,找机会掐法国。

法国已经得罪到底了,不存在缓和的可能。

尽可能讨好英国,保持和俄国的良好关系(本来也是亲戚),找机会从法国身上寻找生存空间。未必有一战二战。

把大国同时都得罪了,只有一个没落的奥匈帝国和一个不靠谱的意大利。都是拖后腿的角色。能赢才怪。

中国崛起也面临这个问题。

中美关系不是两国的关系,而是中国和美国一大堆盟国的关系。中国还没超过美国,中俄加起来挑战西方世界,实力差得远。

所以,中国崛起要学当年日本和美国的路线。

搞好同美国的关系。一切行动都不挑战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不进美国势力范围,不动美元霸权。不改变美国事实控制的地区。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执行的很不错。

中国扩张势力范围,要从与美国有矛盾的国家入手。而不能轻易就动美国五眼的利益。

在非洲动法国的前殖民地,一定要赶在法国和美国关系不好的时候动。

向中亚扩张,要赶在俄罗斯和美国紧张,无暇顾及的时候。

贸然扩张到美国的势力范围,必然引发美国的警惕。

而同时进入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敏感地区。只能促成多个国家的反中同盟,中国越强大,这个同盟越紧密,这是中国应该避免的。

中国现在的GDP是世界第二,当年德国也是世界第二。

第二很强,但是被第一第三第四第五一起打,也扛不住。无论冷战热战经济战贸易战都是吃亏的。

中国越界挑战其实时间不太长,美国先提出TPP然后贸易战,也就是几年的事情,未必没有回旋余地。

核武器时代,战争成本高,打起来概率小。敌对状态对世界来说很危险。

继续对抗下去,无非新冷战。英国挑拨很久了,做梦都等着这天。

如果能缓和,中国放弃挑战美国老大的行为,支持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支持美元霸权,换取美国把对中关系从竞争对手调整回合作伙伴。

发展GDP,扩张只从美国的对手哪里扩张,让美国继续把老大当下去,对目前的中国有利。


user avatar   nay-gong-chu-m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反对

@高林

的答案

首先,该答案过于为威廉二世粉饰,实际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威廉负有重大的责任,而且他对军方的偏袒是十分明显的,更加不存在他不知道施里芬计划的事

在1904年,甚至施里芬计划还没有完全成型的时候,当时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访问柏林,他当面跟比王说要求对方参与到他针对法国的军事斗争当中。如果比王从了,就可以从法国领土上割取一块“恢复祖先勃艮第公爵的领地”;如果不从,那就要先发制人将比国化为齑粉。

利奥波德二世没有答应他的要求,让他大发了一次雷霆

在1914年的七月危机当中,也正是威廉二世,给了奥地利拍发了一个电报,怂恿他们不要跟塞尔维亚和解,要求他们进一步激化局势

因此,奥地利在战争当中一直对德国怀有怨气,每次局势不利,他们就要求德国加大援助,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就是被德国怂恿和担保下拉入战争的。

所以,认为开战之前,威廉二世只是被军队裹挟和蒙蔽所以被动卷入了战争,是站不住脚的。

注意,塞尔维亚确实参与了费迪南刺杀案当中,但是他们在英国的压力下已经采取了委屈求全的应对。奥国所提出的条件,除了第四条和第五条之外,基本已经答应

1,查封任何引起对奥地利皇室憎恨和藐视的刊物; ,

2,马上取缔民族自卫组织 (Narodna Odbrana) ,并取缔其他作反奥匈宣传的组织;

3,即时从教育团体及教学方法中,删除任何会或可能会煽动反奥匈之宣传的教学内容; ,

4,革除军部或行政部中被指进行反奥匈之宣传的官员,而此等官员的名单由奥匈政府提供;

5,接受与奥匈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在塞尔维亚镇压企图颠覆奥匈帝国领土完整的活动;

6,在奥国政府指定的有关部门之协助与指示下,采取法律行动,惩罚策划或执行6月28日之刺杀事件,而现在于塞尔维亚领土的人士;

7,即时逮捕奥匈初步调查所显示的两名

被点名

人士;

8,保持合作,以有效措施遏制其境内的军火走私;

9,向奥匈解释对其怀有敌意、在塞尔维亚境内或境外的塞尔维亚高级官员之言论

10,马上采取以上措施,并告知奥匈帝国。

第四条第五条,是明显损害了塞尔维亚独立主权的,也就是说,只要它答应了,那么就无法维持独立存在,所以他们拒绝了。

难道答应其他条款,本身不证明他们已经退让了吗?

同时,费迪南皇储在奥地利皇室心中一直形象不佳、地位不高,这些八卦多得是也不用我再多说了,他去萨拉热窝本身就是为了给他那个不受待见的皇储妃挣面子,享受一下真正皇储妃的待遇。

在19世纪,政治刺杀层出不穷,法国总统,奥地利皇后,都被外国人刺杀过,但是都没有引发战争,实际上一个政治家发动战争的原因只会是他觉得能够打赢、以及打仗能获利,仅此而已。

如果没有德国的怂恿,奥地利根本不会故意存心对塞尔维亚逼迫到这一步,更加没有出现过“德国贵族群起要求威廉二世讨伐塞尔维亚”的情况,自始至终出兵塞尔维亚根本就只有奥匈一家。


同时,在战争方面,德国人并没有对开战不怀信心,相反,1914年是他们最有信心的时候,也是他们强烈要求开战的时候。是德国拒绝了一切调停和谈判的希望,强行对法俄宣战,然后进军比利时的


德国人的信心,来自于他们深知他们的优势之所在,和弱点之所在。

他们的优势来自于他们知道德国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德国军队优于他国陆军,他们是深信不疑的。

他们的劣势在于他们知道德国资源不够而且依赖进口,并且人数较少。而他们潜在敌人较多,所以他们需要在自己相对地实现资源自给自足、而敌人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动手

当时想要打仗,最需要的就是炸药,而炸药最初的制备需要硝石,德国的进口严重依赖硝石,如果打仗就会严重影响持续力。所以,当1913年,德国人用哈伯发明的制氨法实现了炸药自足的时候,德国的战争持续力已经有了保障了

既然自己的战争准备已经足够,那么就要趁对方最不足的时候动手,1914年的时候,俄国人已经从日俄战争的泥潭中慢慢地恢复过来了,虽然以德国人的经验来看还是不行,但是如果继续等待的话,明显之后的力量对比会对德国不利,所以德国人决定开战。

所以,1914年开战,是德国精英层一致的看法,也是他们的决定,他们抓住了一切机会实现了这个决定。

小毛奇对德皇说“我们准备好了,战争对我们来说越快越好”的意思不是“我们什么时候打都能赢”,而是“我们这个时候打最有赢的希望”

从这里,我们哪里看得到德国人的恐惧?反倒是踌躇满志才对吧?

所以,威廉二世对战争的爆发非但不是不知情或者被裹挟,反而是战争爆发的直接责任人。

当然,在最后,他被容克和军队抛弃了,这是事实,但是不能因此来为他开脱责任不是吗?

他不是一个傀儡,相反,是德意志军国主义的主要推动者和领导者,就是这样。

现在回头来评价他了:发展国内经济有功,发动战争有责,打输战争失掉国运有罪

他的性格,则是非常矛盾,有时候高傲有时候谦卑,有时候激进有时候保守,有时候胆大包天、闹起外交危机,有时候又突然沮丧纠结。

这种经常急速突变性格被某些人看成是表演型精神病的症状,根源来自于童年所受创伤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他为了证明自己的强大有时候咄咄逼人,但是有时候内心的自卑占了上风又会突然自怨自艾

当然,这不是说他没才,实际上他很有才。

最后,发一张战争爆发后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韦格的独白来警醒一下世人吧:


===============================

另外,什么威廉在战争当中惶惶不可终日,想要谋求媾和,结果被军方无视的论点,也是站不住脚的。1917年8月,皇太子上书威廉,要求谋求早日媾和,理由主要是兵员和马匹供应严重不满足需求,威廉直接拒绝了

实际上,他的战争目标和战争倾向和军方根本没有什么区别。



同时,在之后的御前会议上,德皇自己发言,要求在协约国保证德国既得利益不受侵犯之前,决不谋求“不体面的”媾和。


user avatar   wang-tao-tao-91-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肯定是选两张RTX3080TI

低预算的情况下深度学习主要的瓶颈还是在于训练速度而不是显存容量,同样的模型训练时batch size增大一倍可能最终性能会有很小的提升,但是训练速度增加一倍意味着同样的时间可以试更多的模型/超参数

虽然RTX3080TI的12GB显存可能会出现batch size不够大导致GPU没有被“喂饱”的问题,但是可以通过混合精度训练减少显存的占用,正好Ampere增加了BF16的支持。

对于具体的硬件选购时要注意的问题:

  • 非服务器/HEDT平台主板(这个预算也不够买)会受制于MSDT平台的PCI-E通道数量只能给每张显卡提供8个通道,要注意买PCI-E拆分成X8 + X8的主板,别买成X16 + X4的了
  • 非OTES散热的显卡都很厚而且散热容易互相干涉,建议选择两条可用的插槽间距在4槽及以上的主板
  • 电源功率得管够,至少1200W往上走,每张显卡的每个供电接口都要和电源单独连线,不要偷懒用一条线分出多个插口

另外还可以考虑下性能差距不大的RTX3080 12GB




  

相关话题

  为何中国还是比不了苏联? 
  恐怖分子发动恐怖袭击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一波人选择去当恐怖分子? 
  为什么咱们国家要划分民族? 
  你见过哪些精彩的人物评价? 
  在美国和加拿大独立建国之前,北美洲不同殖民地之间的历史和关系是怎样的? 
  90年代下岗潮时下岗的那批人之后如何了,有没有相关的书推荐一下? 
  拿破仑放到中国历史大概是个什么档次? 
  李恪是否真的比李治优秀?比之李泰又如何? 
  如何看待部分欧洲国家不顾环境保护开始大规模使用煤炭,只因为国际天然气价格上涨? 
  古代的帝王为什么不以自己的姓作国号呢?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范丞丞是范冰冰的儿子」的传言?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是「欧洲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的结果?





© 2024-05-0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