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最后的一次机会丢失在项羽杀宋义的时候。
可以一点一点细说。
一是地理问题。
齐国的地理条件很多人是比照今天的山东说的。
这不对。
山东的地理弱点,饶胜文在《布局天下——中国军事地理》这本书里总结为“一点被破,全境击穿”。这个结论是放在整个山东的条件下说的。如果山东防区将主力置于山东边境、内部缺乏梯次,那么边境击破,内部无力构筑纵深防线,这是很容易出现的结局。这种战略布局是菜鸟很容易出现的错误布局。
但是齐国的地理不同。
齐国的地理,河西是缓冲区,真正的防御重点在济南到临淄这个防御纵深。
东晋南北朝时代,在宋孝武帝迁治以前,青州冀州的防御就是以历城(济南)为防御起点、以东阳(青州)为防御终点的。孝武帝出于政治原因迁治历城以后,格局就变成了“天子守国门”。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这一布置,盛时固然可以出击,衰时却难以坚守,最终由于各种原因丢失了青州。
所以齐国的军事地理格局并不像山东那么差。
山东的优势是三面出击。山东的地理格局,是一个海上半岛,两个陆上半岛。在经济上,利用任何一个半岛,山东都可以大举出击,获得极大的经济利益。利用三个半岛,就可以构建三叶草形状的经济辐射圈。不过山东历来都是主动放弃这个优势的,采取的是硬核桃+烂葡萄的战术,搞一体两翼。近年来又搞了货运铁路,取最短距离尽量绕过省内城市从聊城直接通省外。这仍旧是沿着青岛济南轴心下功夫。硬核桃烂葡萄战术还在继续延续,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转进台湾。军事和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军事上要避免多路出击,经济上则特别喜欢四方辐辏。所以山东其实是以军事防御的姿态搞经济建设。
对于齐国来说,山东的优势空间,就是他们下一步的发展空间。山东的战略错误,就是他们的战略陷阱。
对于齐国来说,据有山东半岛以后,下一步是就近解决鲁国全取鲁中南。然后对天下之中采取扰而不取的战略。现实中齐鲁确实爆发了激烈的长期战争。双方甚至构筑了长城。
同时晋国也积极为齐国的邻国提供援助,阻止齐国扩张。也就是到三家分晋的时代,齐国才抓住时机灭了燕国,但是没有能力吃点。后来齐国又灭了宋国,直接被干掉。原因主要出在两个问题上,一是齐国腹地相对于他们的野心来说太小,二是齐国的目标相对于齐国腹地来说太远。
齐国的腹地实际上就是历城东阳一线,用来控制胶莱与河西足够了,用来控制蓟辽和淮泗,未免鞭长莫及。沿途都是平原,利于反复大战,却根本就是无险可守的。齐军需要保护的地区太多了,力量根本就不够。
孙膑的围魏救赵等策略抓住了齐国的一大优势,那就是作为东部的突出部,可以起到南北平衡器的作用,随时左右南北大国的胜负。但是只做搅屎棍长远来说只会树敌,必须要坚决下本钱。比如说在自己国力强大以后,为大决战做适当积累。然后让局势失去平衡,甚至故意输阵,然后再组织联军反复攻破最强,再以主力攻灭最强,而后次第翦灭其他对手。可以参考刘邦对阵项羽的打法。
齐国在被晋国限制住以后,其实应该先走海上,夺取辽东。当然这超出了当时时代的认识。而且这个策略需要上百年时间移民充实,到了战国时代再这样玩有点来不及了。
战国末期齐国遭到重大打击,在秦始皇统一时已经沦为了弱国,这时可以一争的只有秦楚赵三个大国了。
秦始皇统一以后,政策过于激进,主观能动性过分超越了客观可能性,引起了秦末农民起义。这个时候,六国复立,齐国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时齐国的形势还不错。因为大家都是亡国复立,水平差不多。
最好的机会,就在宋义统兵北上时。这时,作为楚怀王的大将,宋义有意观望,同时与齐国联盟。这就是看到了赵国当秦国兵锋的劣势,有意让赵国消耗秦军,要搞一石二鸟的计策。这个计策对楚国是有利的。对于宋义来说也有一些个人的利益。只是看起来这个利益尚不足以让宋义成为军阀。因为军阀需要经过不断血战,消灭掉异己,同时赢得下层拥护。
这个工作后来项羽通过巨鹿之战做了。但是巨鹿之战赢得立足点以后,楚军打了很久也没击败秦军。
项羽的光芒影响很大,导致宋义的策略被人们忽略。
其实宋义作为智将,理解他的谋划不能只是局限于为具体某一个战役,也不能局限于朝堂上的少数人。在没有凭据的情况下,也不能简单说宋义就只为了个人打算。
历史上谈到项羽杀宋义时,常常把宋义送儿子去齐国也作为一个罪状。这是脑子里都是肌肉的一种奇怪看法。
这个看法全部是以项羽为主视角的。在项羽主视角,宋义必败。那么从宋义角度来说,他为什么给自己安排一个必败的战略呢?
从宋义角度来说,宋义成功派儿子去齐国,恰恰是宋义的布局即将完成、宋义必胜的前夜。
项羽也只有看到了这一点,知道自己已经穷途末路了,才会做困兽之斗,悍然刺杀宋义。
事情绝不会是像他对普通士兵说得那样,大家挨饿受冻,宋义山吃海喝,只顾享乐。大家直面秦军打生打死,宋义的儿子却跑到了安全的齐国避开危险,搞失败主义。
难道宋义还能去做秦人?
项羽早早救了赵国,不过是为将来战争留下新的更强对手罢了。
宋义的主意,最后局势应该是刘邦的汉王/秦王,楚王,以及齐王,三王之战。从宋义角度来说,楚国最后统一的赢面是最大的。
项羽的做法是把国战彻底变成了军阀混战。
国家混战期间,各国会进一步完善战国以来的制度改革,不至于直接走秦法的路子,也不至于下降得太厉害。
这个统一的制度会更加条理一些。
历史上刘邦的统一是有些仓促的。刘邦已经尽力了。
如果项羽没有杀死宋义,齐国在随后的战争中就可以与楚国争衡。楚国同时针对刘秦、田齐,形势会很有意思。
齐国是个种田流的国家啊。
战国时期,齐国的格局就是我打游戏特别喜欢用来磨时间的完美格局。
选在一个四面环山或者环水的地图,在无险可依的一面修筑城墙和堡垒,然后猥琐发育,靠强大的经济来发动“娱乐”战争。
齐国,富得流油。
管仲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放到现在都不过时。
盐铁专卖就不说了,打仗先打贸易战,懂王直呼内行!
可是这种国情吧,特别容易让人飘~
怎么个飘法?
别人很难打进来,毕竟那年头海军还不时兴,空军还没有。要从陆地过来,只要防守一面,而需要防守的那一面,早就经过几百年的经营,修筑了牢固的防线。
所以别人打过来,就跟玩塔防游戏似的。
既然别人难得打进来,玩家就容易无聊。
一无聊,就喜欢乱打。
这是我玩游戏的心态。
但搞笑的就是,齐国也是这样的心态啊!
当时其他各国,哪个没被齐国胖揍过?
魏国继承了晋国遗产的精华,和齐国在“徐州相王”中首先称王,其后成为战国第一个霸主,最后就是被齐国拉下水的。
打扒魏国后,齐国独孤求败一样,谁都拿来捶一顿,尤其是在齐湣王在位时,南吞宋国,西怼强秦,下踩楚国,上捶燕国,还把三晋轮着虐了一番,后来还与秦国一起率先称帝,可谓膨胀之极。
总结就是,无聊就找人打一架,毫无战略可言。
于是,最后乐毅伐齐,诸国响应。
这时候,齐国玩家的操作弱点就暴露出来了。
你不是边界防线牢固嘛?
打即时战略的都知道,这种防御布局一旦前线被突破,基本上后方就可以一捅到底了。
既然都被一捅到底了,这时候列国不踩一脚实在对不起自己。
所以当齐国一溃千里时,没参加联军的诸侯国也来落井下石了。
最后齐国被打得只剩下两座城池,造就了燕国少有的高光时刻。
从此,齐国衰落,一蹶不振,退出了列国争雄。
所以说齐国为啥没能统一天下?
因为种田流玩家太浪了,过于注重游戏体验了呗。
话说,秦国的土地也是种田流玩家心目中的天选之地啊~但秦国玩家的战略目标更清晰一些,操作更稳。
其实,战国七雄,除了燕国、韩国由于出生地实在太差,开局难度太高,一统天下实在勉强之外。赵魏、齐楚都是很有希望统一天下的。
但是就像打游戏嘛,最后胜利的玩家只有一个。
我个人是觉得,秦国一统天下,虽有其必然,亦有其偶然。
这或许就是战国史的魅力所在——波澜壮阔,万千可能啊!
很多人担心诸葛没这么多粮,其实并不难解决。
首先蜀汉账面人口虽然只有百万左右,但实际上诸葛亮主政时期四处搞基建,每隔两三年出兵数万北伐,动不动就是从山区开凿道路、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至于织造蜀锦、开矿、炼铁等在当时几乎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很难想象一百万人口能够支持这样的劳役强度。
别的不说光是越过数百里山路向陇西、渭南运送五万人以上军事物资,包括生产、运输、设施维护等等大宗项目所需动员的人力,保守估计也得是二三十万人脱离生产,尤其是第五次北伐,都在人家家门口屯上田了。
诸葛亮南征北伐的这区区十年,南征一次,北伐五次,还要大力开展生产建设,要动员这么大规模脱产人口,绝不是一个区区百万人口的小国所能承受。
所以我认为应该还有很庞大的“隐性人口”也被纳入了组织体系:
首先自然是各本地士族豪右控制的人口,表面上不属于国家管辖,但徭役赋税分摊到这些大家族大地主后,国家势必能从中获取一些利益;
其次是南中诸夷,诸葛亮南征取得胜利后,大量人力物力被蜀汉利用,甚至借此编组了一些军队。
再次陇西羌、氐等族,在蜀汉夺取阴平、武都之后与这些部落建立了更稳定的联系,也能获取相当可观的人力补充。
此外,蜀汉原有统治区内,本就有一些蛮族部落存在,后出师表中提到的一些少数民族军队损耗,可以作为佐证。
因此,蜀汉的实际控制人口可能是户籍人口的两倍,甚至三倍以上。只要不作死把大量新增人口拉去集中在一处,完全有可能就近解决粮食供给。同时把这些人打散纳入原有的屯田体系中来,以军法治之,还愁你们敢不自己种地?怎么,我大汉将士的刀不利乎?
如果真如题设一般天降百万大学生,估计丞相要笑死:大不了停上三五年不去北伐了,先把这些凭空多出来的人力组织去屯田,把汉中填得满满的。。
什么,你们都是高材生,所以不去?不好意思,大汉帝国不养闲人,一年内不能自力更生的,全部绳之以法。既然给你好好的土地,你不肯耕作。那我大西南有得是山区、矿藏、盐井等着你来开发,那些栈道、山间小路可是经常要派人维护的,实在不行,交给南蛮好好“教育一下”,说不定你们还能织蜀锦去创收。。
啥?你说你知道未来?——丞相表示,能打出去才有未来,老夫现在需要的是兵、是农民、是工匠,能提供生产力和战斗力才是大汉帝国的栋梁之材。
至于你们所谓的管理、文化,不好意思,老夫自己就是管理大师、文化宗匠。老夫麾下僚属,哪一个不是百里挑一的管理人才?还用你们这些顶多管过几个学生干部的所谓学生会主席教?
你们说的那些“先进理论”老夫更不感兴趣,也没那火星时间攀几千年科技树!老夫就问一点,你能给我把连弩改进成那个所谓的机枪不?就算你们说的蒸汽铁牛造出来了,又怎么开出祁山、走向长安?你说能?那好,赶紧去冶铁、炼钢、铺铁轨!
你们不是说老夫寿止五十四吗?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啊!
还不快干活?等兴复了汉室,再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也不迟。。。
皇家马德里球员 @克罗斯 在(早于2020年12月的某一天)接受采访时谈到了欧洲超级联赛的话题,他表示:“球员只是FIFA和UEFA的傀儡;欧洲超级联赛不是好主意。”
@克罗斯 在采访中表示:“很遗憾,我们作为球员并不能决定什么。我们只是国际足联和欧足联的傀儡。如果有球员联盟,那我们不会踢欧国联或者去沙特阿拉伯踢西班牙超级杯。”
“这些比赛就是想着尽可能地挣钱。但是当事情是好的一方面时,我也愿意支持这样的东西。在有欧冠、世界杯和欧洲杯的情况下,这些已经是顶级的赛事了。”
“从体育角度说,欧洲超级联赛会很有趣,因为只有顶级球队,比赛评分估计会很好。但是大型俱乐部和小型俱乐部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这并不总是意味着更高、更快、更强,甚至也不能挣到更多的钱。”
没别的意思。
明清时期,由于谥号早已泛滥,所以君王的谥号都是非常夸张的。
但好的一面,是谥号泛滥几百年后,文官总算摸索出了一套谥号规则,方便后世。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协天翊运,是清朝君王谥号的标准格式。X天X运,其中天运两字固定不变,每个清代皇帝都有(皇太极除外,他将后金改名大清,登上帝位。他的谥号起手为应天兴国,而不是应天兴运。代表他不是单纯的继任者。)
第一、第三个字选好听的字,当填空题,喜欢什么字就写什么,当然不能和祖宗争。
清朝皇帝的谥号,标准格式为X天X运XXXXXXXXXXXXXXXXXXX皇帝。(部分皇帝除外)
其中X代表的,就是不同的字,虽说不同,但翻来覆去也就好听顺口的几个字。
文、武、神、圣、睿、仁等好听的字眼几乎每人都有。
这些字组合起来,就是描述这位君王生前功业,当然是幻想中的。
我的意思是,这些字描述的场景,是不存在于现实中的。
如果严格按谥号一开始的规则命名,唐、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元、明、清等朝代的,大部分皇帝,基本谥号都不会太好听。
回归正题
咸丰皇帝的谥号,其实可以拆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四个字。这一点明朝也一样,都是前四字为规定格式。
协天翊运,没其他意思,代表咸丰是清朝的正统皇帝。
从第五个字开始,到二十二个字,这十八个字,全是废话。
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
说好听点,这是从咸丰生前所有经历的事情里,找出闪光点,然后安上好听顺口的字。
这一点从唐朝就开始了,也不好说清朝怎样。
最后三个字,就是咸丰真正的谥号。
前面那么多字,权当没看到就行,看倒数第三个字就行。
显——行见中外曰显;受禄于天曰显;圣德昭临曰显;百辟惟刑曰显;有光前烈曰显;中外仰德曰显;德美宣昭曰显。(至于咸丰皇帝符合哪一条,大家心里有杆秤。)
和咸丰的庙号清文宗加在一起,就是清文宗显皇帝。
清文宗、清显帝、咸丰皇帝,为后人对爱新觉罗·奕詝最广泛的称呼。
————————————————————
以下为清朝全部君王谥号(溥仪除外,因为没有。)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