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十年前的自己和同学们。
自负的高中生们,理想是要研究最广的宇宙,最小的粒子。那时候看时间简史,高一就把高中三年的物理课本都学完了,高二开始学微积分和大学的普通物理。那时的我不是一个人,作为全省最知名的高中里最好的班级中的一员,同学都是藏龙卧虎。高二开始用微积分解物理题的不止一个,在物理竞赛参与的也有好多。当时的我们都想成为物理学家,但其实都不知道以后真正会去做什么,会成为怎样的人,只是觉得既然自己厉害,就一定要厉害出个名堂来。后来呢,发现自己也没有多么厉害,自己能做的,同学们也能做得到,甚至比我还做得更好。自己唯一引以为傲的物理,甚至在竞赛中也被人比了下去。原来,我才是在这一帮同学里最笨的一个,这才明白只是梦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容易,而真正要去做到那样的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再后来呢,长大了,才知道,理想这种东西,有时候是很廉价的,有时候也是会变的。成绩最好的同学现在在搞金融,几个竞赛也拿奖的同学,一个在软件公司做研发,一个在美国读了机器人方向的博士。并不一定他们就是放弃当年的理想了,或许他们只是找到了更好的理想。
理想这种东西,对于一个17岁的高中生来说,或许就是一种可爱的自负吧,谁都没有把握能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一个17岁的自己来规划。17岁能有最宏大广阔的理想,是因为17岁真的是没有见过世面,不知道天高地厚。理想本身是没有错的,所有的梦都不应该被嘲笑。但是,也应该做好将理想梦想作为筹码,与成长和现实妥协的准备。如果你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被微积分吓到,没有被量子力学吓到,没有被群论场论吓到,没有被粒子物理学中繁复的拉格朗日量吓到,没有被经常发生的演算数日却毫无头绪的公式推导过程打击到,此时如果你依然选择了物理学或者它的某个分支作为理想,那么与其说这是你的胜利,倒不如说这是这个学科的幸事。
人学东西,学得越多,就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因为视野变得开阔了,能看到的知识的地平线就更远了,直到有朝一日,个人视野目之所及,在某一个点达到了人类认知视野的边界,那么此时如果你还肯花五年的时间,在这一个点上凿开一条空隙,使之漏出一束人类未曾见过的光芒,那么恭喜你,你那时已将一只脚踏入了学术圈的门槛。
学术梦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做过,然而相比于很多其他的梦想,学术梦是需要甘于寂寞的。当你一个人在海外,窗外是灯红酒绿,你是否依然能安心于图书馆的一隅。当数月的演算并未给出理想的结果,你心情是否能依然能静如止水。当眼见友人们的事业生活都日趋稳定蒸蒸日上,你是否依然能抵住金钱与生活的压力,在充满着竞争和漂泊感求知求学路上越走越远。如果你给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学术圈why not,年轻就应该放手一搏。
顺便说一句,我现在就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研究最广的宇宙,最小的粒子。
高中的那一帮同学之中,我依然是最笨的。
因为笨,所以没有学会放弃。
-------------------------------------分割线19/4------------------------------------------
答主这一个月来比较奔波忙碌,出了两次差,开了不少会,没有多少精力顾及知乎。不过看到我的这一条答案被这么多人认同,答主也有些感慨。看到评论里有不少问题,那么我就在这里挑一些统一的回答一下,并且分享一下我的经历吧。
答主是一个在海外留学的即将毕业的粒子物理专业的博士生,因为课题就是在CERN的实验,在读博士期间,就被学校派驻在了CERN比较长的时间。关于在海外的生活,诚然,博士生的薪水还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在日内瓦这样一个富人聚居的城市,想要体面地过日子,就需要在很多地方算计一下花销。不过其实如果不特别需要社交的话,不带有经济负担的生活也是很容易的。至于答主毕业以后,虽然还没有定数,不过答主因为很快就要去申请博后的职位了,已经看过了一些关于博士后的工作的资料,薪金水平还算可观,所以相信以后的生活还会有向更好的方向改善的空间。虽然博后的收入仍然不及我的一些工科或商科的同学,但是这已经足以负担得起答主构想的体面的生活了。
答主的家庭只是一般的城市中产家庭,父母比较开明,虽然依照他们的人生经验,物理这样一个与现实脱节的纯粹的学科似乎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专业,但是他们仍然没有过多的干涉我对于专业的选择。他们觉得不管我学什么选择怎样一条道路,最后庆幸也好,后悔也好,都应该是我自己的选择,应该自己来承担这样的责任。对于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专业这一点,答主确实感觉非常幸运。父母对我只有一点要求,不管做什么,心里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有挑战性的目标。虽然答主自己认为仍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追求,但是答主切身感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走科研这条道路的时候非常重要。心里的目标会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清晰起来。12岁时自己在被家中长辈问及以后想做什么的时候,回答说的是“当科学家”,16岁爱物理爱得不行,生活中力热光电什么现象都想解释明白,所以希望以后是物理学家,希望是能够站在科学最前沿的人。18、19岁,刚进入大学,觉得时间可以被自己支配了,自己想学什么就能自由的学什么了,于是大一就混进大三的课堂上听大三的课,大二跟着大四听课。那时候最感兴趣的就是原子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手里弄到一本Griffiths的Introduction to Elementary Particles,一有空就自己来读。一开始读的很慢,很多英文术语都不明白,要边读边查。后来渐渐的越读越快,这时真的明确的感觉出了自己的进步。大二后期,自己希望能够真正的参与到粒子物理的实验中,跑到研究粒子物理的老师办公室中,问有没有可以让本科生参与的实验,幸运的是真的有实验室里有一些工作可以做,于是大三跟着研究生学长体会了一年科研的生活。在大学最后阶段,我心中关于希望研究的方向,希望参与的实验已经很明确了,于是顺利的申请到了心仪学校的相关的PhD,跟到了自己想要跟的老板。读博以后,关于物理分析,关于以后工作的目标就顺理成章的更加清晰了,并且这个过程依然是一个进行时,相信答主的理想也一定会随着答主的成长继续愈发明确的。
很多人,包括答主的一些朋友们,一听到学术圈就觉得遥不可及,但是和答主一起成长起来的朋友们,和答主一起向这个圈子靠拢的同事同学们会明白,其实这一条路并没有那么遥远,关键在于,对于自己在17岁定下的梦想,在日后众多次命运岔路口的选则中,是不是一次都没有退缩。
最后回应一下一些将我们从理想拉回现实的评论。科研的生活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因为国内也有不少机构和CERN合作,也在CERN认识了不少在国内的粒子物理方向工作的前辈,包括一些跟我的经历类似后来回国谋到教职的老师们,他们中的很多确实仍然保持着高负荷的工作状态,经常会工作到深夜一两点,收入却不能和这种劳动量相匹配。这种辛苦几乎是必然,因为像是粒子物理或者天体物理这样远离应用的行业,一方面人力资源的缺口很大,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另一方面资金来源有限,又没有那么多钱雇佣所有人,所以想留下来就必须吃的了苦。辛苦当然是辛苦,不过当自己的研究取得成果的时候,当自己的文章被接收的时候,当人类或者学界对宇宙的认知因为自己的研究而发生些许细微的改变时,那种巨大的、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会让人觉得过去的辛苦都那么值得。
至于什么是想要的生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每日的平静安宁,还是厚积薄发式的成就与荣誉感,都没有错。
第一次来知乎,看到这个问题像是看到自己10几年前。一样一样的想法。我觉得有理想的少年很好,我们国家就缺乏纯粹、有理想的青年。但很多时候还得看很多机遇和因缘,后面过生活会遇到大把的实际问题和些许纠结也许是高中这个年龄所体会不到的。还是随着自己的心,随着实际的情况走,不必特别执着。能追随兴趣,做天体物理,哲学,固然好;做不了一样很好。我以前跟有几个本科遇到一些困难的同学讲,你能做天文,我为你骄傲,你说师兄我做不了天文了,我也大力祝福你将来在别的领域取得成绩,我一样为你骄傲。如果挣了钱之后要能想着回馈、支持科学就更好了,贡献也很大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