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该如何看待寺庙通过经商来赚钱的行为? 第1页

  

user avatar   di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年来,网上一直流传着一篇少林寺VS大悲寺的文章,文章通过选图对比让人触目惊心。少林寺不必多说,其商业化大家都很熟悉了。大悲寺则是180度大转弯,寺内不设功德箱,全体僧人终身不摸钱,穿百衲衣,过午不食、头陀行、托钵乞食,寺内都是十足的苦行僧。来几张对比图:

这篇文章引起网友纷纷转发,褒扬大悲寺贬斥少林寺不在话下。但事后很多有心人也像题主一样,总觉得哪里不对,于是写了《拿大悲寺与少林寺做对比是何居心》《驳斥大悲寺与少林寺对比一文》等文章。不同的是,题主是觉得“为寺庙的商业化正名”哪里不对,原先那些人是觉得“一边倒地贬斥寺庙商业化”哪里不对。这一对比就有意思了,让我们先来分析下题主到底是觉得哪里不对呢?

觉得哪里不对之一。钱本身无善无恶,关键看使用的人如何发心,这种逻辑看上去没什么问题;“商业是最大的公益”,出自哈耶克的这句话逻辑上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寺院通过商业可以做很多利益众生的事,是否就意味着和尚经商是合理的呢?社会有百态,职责有不同,术业有专攻,老师就应该好好教书育人,医生就应该好好救死扶伤,和尚就应该好好讲经说法,你不能因为商业是最大的公益就让所有人都去经商,你也不能以此就证明寺庙经商是合理的,这大概是题主感觉逻辑最有问题的地方。换句话说,我们即便把寺庙当成生意场,那寺庙应该做的也是用法布施来换取众生的财布施,如果直接去经商赚钱,当然就是不务正业了,否则还当什么和尚,直接去开公司岂不更合适?至于你的香火钱不足以支撑寺院运营,不足以支撑寺院扩建,不足以支撑你去做慈善,那只能说明你的德行不够,讲法讲得不够好,没那么多人愿意皈依你给你捐钱。正所谓“德高鬼神钦”,自己德行不够怪得了谁呢?

对此,我认可和尚不应该过多地涉及商业,法师就应该干法师该干的事,用佛法来服务众生、清凉人心,否则确实是不务正业。但寺院经商是应该被理解的一件事,我并不认可“不能靠香火钱来生存和发展说明你德行不够”这种粗暴的观点。这就好比微信开通了打赏功能,但绝大多数自媒体人都无法靠打赏来养活自己,所以不得不接个广告做个电商什么的,你不能说因为这些自媒体人无法靠打赏养活自己就是德行不够,或者写得不够好,这种逻辑太流氓了。所以,寺庙可以提供一些价格合适的商品或“附加值(比如短期出家体验)”来赚钱,但我不赞成寺庙收门票钱,这和佛教普度众生的胸怀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无奈的是,收门票钱的行为大多都是当地政府部门主导的,这些寺庙往往也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少林寺就是最好的例子。

既不赞成和尚直接经商,又理解寺院来经商赚钱,这岂不是自相矛盾?不不不。首先,和尚可以适度来接触一些商业,这也是对他们道心的一个检验,尤其是禅宗特别注重道在红尘,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行住坐卧皆是修行”,而且接触过世间的生活后,所讲的法才不至于不接地气。但需要把握一个度,一年365天都在经商,显然不是一个和尚该做的事。其次,即便和尚不直接经商,也可以交给寺内合适的常住护法居士来做,甚至可以从社会上招聘专门的人才来做。但大部分寺院观念还不够开放,网民们精神洁癖对此也颇有微词,最后被逼无奈很多寺院不得不让和尚来直接接管商业,占据了和尚大量修行时间,反而变得不务正业了。

觉得哪里不对之二。佛法应该致力于唤醒众生的灵魂,如来家业的传承不是靠商业和金钱,而是靠身体力行的参悟和实修。所以,成佛和经商毫无关系,认为经商也是在修行完全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概念。

首先,上边说了,禅宗注重的是“事事皆是修行”,所以在经商中未必不能有所参悟,就好比儒家有儒商,道家有道商,释家有佛商,即便他们最终不能修成正果,这些人类伟大的思想也早已让他们有所获益,对社会也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其次,即便经商和成佛毫无关系,那么这两者也应该分开来看。看一个人是否有修行,应该看这个人的佛学思想和实修实证的经验,而不应该看经商经得怎么样。一个不经商的和尚未必就有真修行,一个经商的和尚也未必就没有真修行,通过经商行为衡量一个人的修行是没有把事情对号入座。再次,和尚最开始是不种地的,百丈怀海禅师之所以开创农禅并重之风,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不再给寺庙免税,并且开始限制寺院发展,百丈怀海禅师被逼无奈不得不带领着大家亲自种地,自给自足,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也就是说,没有经济来源就无法生存,没有生存还谈什么普度众生、弘扬佛法呢?经济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成佛,但活下来才有可能修成正果啊。

觉得哪里不对之三 。寺庙是让人破无明、了生死的,为什么要像俗人一样老想着生存和发展呢?和尚还怕穷吗?和尚还怕死吗?怕的话只能说明你修行不够,既然修行不够,就别劳民伤财扩张寺庙了。这也可能是题主觉得不对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大乘佛教特别注重普度众生,所以真正有修行的和尚应该是有事业心的,有弘扬佛法的愿望的,既然如此,想为自己的理想寻求更多的金钱支撑有何不可呢?是,寺院不应该执着于发展,但若无发展,又如何影响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破无明、了生死呢?儒家文化在中国发扬光大那也是离不开遍地的私塾和书院来普及吧?释迦牟尼成佛后,也没有只顾着自己自在啊,也在四处奔波布道授法啊。是,佛法不生不灭,但佛法终归还是要服务于活着的人啊,佛法最终还是要靠活着的人去弘扬啊,你即便不贪生,也不应该把自己饿死啊。《法华经》上说,只要还有一个人未曾得救,我就要回到这个世界上来帮助他。还说,菩萨将永远不进入最终的涅槃,他将留在众生之中,为教化众生使之开悟而工作。没理解错的话,这都是佛教倡导的精神吧。

觉得哪里不对之四。寺庙是度人成佛的,只想着做慈善又不能使人成佛,老想着挣钱做慈善也是不务正业。如果做好事就能使人成佛,那释迦牟尼何必出家苦行,多做好人好事不就得了吗?

首先,这种逻辑又犯了上边那种错误,做慈善跟成佛是两码事,把经商跟成佛划等号,把慈善跟成佛划等号都是错误的。出自纯真的发心做慈善,在佛教教义上是可以增加一个人福报的,但不一定就能成佛。可是,那些做慈善的人并不是说就不修行了,成不成佛看的是一个人的修行,而不是慈善,你对错了号,入错了座,就是你的不对了。其次,佛教号称以慈悲为怀,那么去为社会做慈善完全是符合佛教所倡导的理念的。佛教是对社会慈善事业贡献最大的宗教,这种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我们有什么理由要去反对呢?毕竟让所有人都成佛、获得究竟解脱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情,那么让那些受苦的人过得好一点何乐而不为呢?

题主所说的“觉得哪里不对”,大抵是因为以上这几个方面,因为这也是佛弟子们经常会讨论到的一些问题。那么总结一下,该如何看待寺庙的商业化呢?该如何看待少林寺与大悲寺的巨大差异呢?

首先,寺庙商业化是大家都深恶痛疾的事情。确实,如果佛门的清静之地变得和社会一样呜呜泱泱,似乎就失去了清静之地的意义。可是人都容易犯一个毛病,喜欢享受某种事物的好处,却不一定乐意支付成本,喜欢到清凉的寺庙散心,但不一定愿意捐钱。这跟知乎的发展是一个道理,知乎的大众化被很多人诟病,但知乎如果维持小众化连生存都成问题。虽然部分用户表示愿意付费,但这少部分人的会员费肯定难以让知乎撑下去。所以,有些寺庙为了生存为了发展适度商业化完全可以理解。虽然商业化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和尚可能道心不正、唯利是图,也有些和尚变得只喜欢亲近达官贵人,但总体而言商业化确确实实促进了佛教的大兴。

其次,赤贫在中国人的心中往往占据着道德高地,很多网友甚至不能接受作家进行盗版维权,一维权就说这个作家不够高尚,这种观念是非常有问题的。所以,少林寺和大悲寺的对比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大悲寺的苦行方式自然值得人敬佩,但不适合作为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寺庙。如果把佛教当成一种文化事业来看,少林寺对此作出的贡献要远大于大悲寺,如果从慈善的角度来看,少林寺对社会慈善事业作出的贡献肯定也顶得上好几个大悲寺。至于修行方面孰高孰低,应该让业内人士来定论,而不能通过任何外在行为进行情绪化的站队。

再次,世间之事,你会发现讨论来讨论去结果还是罗素那句话:“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面对道德败坏的人,都去攻击谩骂往往会造成人人自危的恐怖,都去原谅宽恕往往也会造成纵容的现象;面对社会存在很多问题,都去牢骚抱怨则人心惶惶,都去理解支持社会则无法进步;寺院面对生存发展,都去经商则完全失去清净,都保持赤贫也太不现实。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存在形态,这样世界才会丰富多彩,千人一面、千寺一面的世界不应该存在也不会存在。世界就是游走在两极分化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董卿说「你们要爱国,要为祖国的传统文化骄傲」,自己却赴美生子? 
  如何在硫酸案这种情况下保护自己? 
  什么时候你会感受到「民智未开」? 
  佛祖和菩萨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只是一种信念的支撑? 
  如何看待深圳俩女孩没带身份证被带上警车遭警察辱骂? 
  对同性恋的日渐包容,会不会导致同性恋行为的增多? 
  等我们老了后会如何打发时间? 
  怎么评价《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这篇文章? 
  除了起源于亚伯拉罕创立的一神教信仰的宗教以外,历史上还有哪些一神教? 
  这次武汉的疫情会在哪些行业带来机会?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你认为应该知道的事,在分娩前却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你?
下一个讨论
福州见义勇为为什么撤掉知乎热搜?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