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蜀汉阵营里的“官二代”们普遍比不上曹魏集团? 第1页

     

user avatar   ren-zi-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与家教无关、与基因无关、与父母无关、与个人禀赋无关……

蜀汉政权远不是只有先主刘备的儿子过于平庸的问题,而是整个集团所有的二代人物都不超群

重复一遍,蜀汉阵营里的所有顶级人物——从刘备、诸葛亮到关羽、张飞、庞统、蒋琬、费祎等,他们的儿子们都不怎么出众——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关羽之子关兴、张飞之子张绍、庞统之子庞宏、蒋琬之子蒋斌、费祎之子费承……所有这些蜀汉二代人物都远远谈不上优秀,有的甚至表现得非常拙劣;

反过来再看曹魏,也决不是只有曹操的几个儿子出类拔萃。历史上的实际情形,是曹魏阵营里的多数二代人物都很超群,具有超凡脱俗的神奇表现―——曹操的几个儿子不说,典型的还有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司马昭以及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钟繇之子钟会,夏侯渊之子夏侯霸、女婿羊祜,贾逵之子贾充等——贾充在历史上名声不佳,但他在魏末晋初的北方中枢却是神一般的人物,他的女儿贾南风更是一手遮天,一手把华夏民族带入近乎灭种的深渊。

一样一样说——

严格说起来,在蜀汉二代人物中,表现最失败的还不能算是刘备之子刘禅。这个话题争议太大,暂不表。

蜀汉二代人物中表现最失败的应该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表现最全面、人格最完美的人物,也堪称中国史上形象最接近于完美的忠臣贤相。诸葛亮晚年得子——46岁时生下儿子诸葛瞻,且对他寄予非常殷切的期望。千百年来,诸葛亮教诲儿子的《诫子书》感动了无数后来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早已成为东方文化里人文品质的经典。按理说,诸葛亮的儿子也应该是非常超群的,起码不应该过于平庸。实际情形却是在敌军犯境、面临重大军事危情之际,作为卫将军、平尚书事(宰相级人物)的诸葛瞻既没有领兵作战经验,又缺乏最基本的军事常识,在最关键时刻犯下极其低级的军事错误——当时敌方邓艾军团成功偷渡阴平,诸葛瞻奉命前去截击,由他率领的蜀军本该占据各处险关要塞、阻敌于险关之外——这是蜀汉奉行数十年的军事防御战略,军中大将也都这么坚持。诸葛瞻却不顾劝谏,把主力屯驻在无险可守的涪县,拱手把险关让给敌军,眼睁睁看着邓艾军队进入平原腹地——诸葛瞻如果略有一些军事经验和作战常识,蜀汉集团当时并不是完全没有翻盘机会。

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在最后一场卫国战争中奋战至死,其忠君报国的精神气概非常感人,但若简单分析当时的战争形势,不得不说是由于他诸葛瞻在关键时刻犯下了极其低级的决策失误,致使蜀汉政权错失最后的机会。

蜀汉集团另一位大佬级人物张飞,其子张绍后期担任侍中,在后主投降过程中扮演着带路党的角色。当时邓艾军团尚在雒城,并未兵临成都城下,后主听从谯周建议决定投降。此时正是这个张绍代表后主从成都赶赴雒城,向魏将邓艾递交降书,然后在前面引路,把魏军领进都城。邓艾到达成都时,后主刘禅用绳索把自己五花大绑并带着棺材前来相迎。投降书里还有一段话尤其厚颜无耻:“每惟黄初中,文皇帝命虎牙将军鲜于辅,宣温密之诏,申三好之恩,开示门户,大义炳然,而否德暗弱,窃贪遣绪,俯仰累纪,未率大教。”翻译成现在的话说,早在我刚当皇帝的时候,你们大魏帝国就秘密派人来劝我投降,但由于当时诸葛亮昏暗无德,再加上我本人糊涂,所以没有投降成功……


蜀汉集团的二代人物都不超群,而曹魏方面很多“官二代”则很多是叱吒风云的神级人物。两大集团之间对比如此悬殊,后人便不能把原因简单归结于刘备或者曹操等人的家教方式,或者单纯归于某个二代人物的个人才智、禀赋,而只能从魏、蜀两方的政权禀赋和团队文化上予以检讨。

蜀汉的“官二代”都不优秀,未必是这些二代人物在其家教及个人才智、先天禀赋上有什么重大问题。同理,曹魏方面有很多二代人物出类拔萃,也不能说是因为他们的家教优越,或者因为其个人具有超异的先天禀赋。

造成这种差异的最核心的原因在于,蜀汉与曹魏的政权禀赋和团队文化完全不同——

历史上的蜀汉政权有一个极其鲜明的文化特质,就是从其草创、勃兴到中期守成乃至最终覆灭之时,蜀汉团队的政权运行始终信奉家国一体、五湖四海,朝廷始终倚重于天下志士。因而在整体上始终能够做到君臣互信、上下一心。其实际情形,是两任蜀汉君主对于臣僚始终能够给予最充分的信任,而朝堂重臣对于君主则始终保持绝对忠诚。在这么一种局面之下,从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这四任最高辅政者虽无不“权倾一国”,却无一例外地都没有培植自己的家族势力,更没有让其近亲远戚布满朝堂。

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只是一名普通官员——长水校尉,诸葛亮因为晚年得子,在其嫡子诸葛瞻出生之前,他把兄长——东吴诸葛瑾之子诸葛乔过继给自己,但是这个诸葛乔来到蜀汉后也只是一个带兵五六百人的基层将领(诸葛瞻后来官至卫将军、平尚书事,这是诸葛亮去世多年后的事情);诸葛亮的继承者蒋琬、费祎也都能像诸葛亮那样从不扶持任何私人势力,蒋琬的儿子蒋斌到蜀汉亡国时也只是个中级将领,在最后一场卫国战争中镇守汉城、战斗到最后一刻;费祎的费承只是在宫廷里担任一般性职务——黄门侍郎。

至此,蜀汉政权的二代人物普遍都不优秀,问题的原因便有了相对清晰的解释:蜀汉君臣恪守家国一体、五湖四海,从来不依靠“自家人”包打天下。因此从客观上说,蜀汉自草创至、建国乃至最终的覆灭,鼎力支撑政权大厦的多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忠志之士,其二代人物则始终缺乏有效锻练机会——这与曹魏方面的事情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曹魏政权始终存在一个重大而根本无法克服的致命隐患,就是团队内部始终缺乏忠诚和信任——问题的实质,是从曹操父子到后来通过发动政变执掌政权的司马懿父子,他们在骨子里根本不信任因而也从来不倚重于外姓人,由于团队内部缺乏信任和忠诚,主政者只能依靠自家人包打天下。

魏、晋两朝在短暂鼎盛之后迅速败落,问题其实都是出在这里。

先从“五子良将”说起。张辽、徐晃、张合、于禁等曹魏名将给后人留下的印象,是这些人都是非常牛的——他们在军事、谋略上确实个个都是神级人物,但是认真翻看史料才明白,像张辽、徐晃这种超一流的名将,他们在曹魏政权中的军事权力和实际地位其实都非常有限,虽然也得到了曹操的赏识,但曹操从来没有把统军之权交到他们手里——统军大权始终掌握在曹家人或夏侯氏等自家人手里。

曹操时代情况还要好一些,各种宗室人物普遍能够得到重用。到了曹丕继位后,其团队内部的信任状况进一步恶化,天子对其自家兄弟也都不信任,只能倚重于宗室前辈而对于自家兄弟则予以严加防范,曹彰、曹植等亲王级人物则近乎被软禁。这种局面导致曹休、曹真等宗室重臣凋落之后,曹魏中枢根本无人可用,实在没有办法才把统军大权交给司马懿,又因宗室人物力量微弱,曹家皇帝没有任何实力掣肘权臣,权力因此很快落入司马懿父子手里。

到了司马炎代魏立晋之后,司马氏政权借鉴曹魏覆灭的教训而大封诸王,所有重权全部集中到司马氏氏自家人手里。他们认为这样搞下去,以诸王的强大实力拱卫中枢,皇帝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却没有意识到由此遗留的问题更加严峻——司马炎去世不久,天下便再次发生大规模、高烈度的持续震荡,司马氏家族内部杀得天混地暗。晋朝皇帝家里的事情没有撕扯清楚,遍布各地的异族武装已经举起了屠刀——后人所谓的“五胡乱华”,从因果关系上看其实是“华族自乱”,这是另外的话题,不表。

至此,曹晋政权的二代人物普遍出类拔萃,问题也便有了很明确的答案:因为曹魏政权的团队内部始终缺失信任和忠诚,当政者只能依靠“自家人”包打天下。无论是曹家的还是司马家的二代人物,从曹丕、曹睿到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等,表现确实都很卓越超群。

但是对比蜀汉,魏晋政权这种团队文化在客观上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和问题在于,政权内部既缺失信任和忠诚,则大行其道的便只有强权与阴谋。因此,政治人物一旦取得强势地位,就必须要大肆杀戮、残酷清洗,然后就只能独断专行、专横跋扈,稍有不慎便被其对立势力所清洗、杀戮。

翻阅魏、晋史料,动辙就是“夷三族”,一杀就是一大片: “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司马懿诛曹爽党羽,皆夷三族;王凌谋反案诸相连者悉夷三族;令狐愚被开棺戮尸,夷三族;诸葛诞兵败被夷三族。史书记载当时灭族最多的一次是在高平陵事变后,被点名灭族的多达10人:“于是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范、当等,皆伏诛,夷三族。”

“夷三族”这三个字,写在史书上看似平常无奇,细想起来极其阴森恐怖。“三族”,主流的说法是父亲一族、母亲一族、妻子一族。三国时期的政治人物大都出身豪族,婚配讲究门当户对,无论父族、母族还是妻族无不根系庞大、枝连叶附。所谓的“夷三族”,就是对于“三族”系统,无论男女老少,统统杀光、原则上一个不留。这么一杀往往就是几百、上千甚至数千口,场面之血腥残酷,令人不寒而栗。

反过来再看蜀汉团队,诸葛亮治蜀素以严刑峻法著称,但是蜀汉政权在对待罪犯方面,甚至是对于那些叛逃敌国的罪臣家属却显得极其宽容。麋竺的弟弟麋芳在关羽攻打襄樊后期举城投降,导致关羽兵败身亡,蜀汉痛失荆州。麋竺为此向刘备面缚请罪。刘备不仅没有怪罪,反而予以极力劝慰。夷陵战败后,镇北将军黄权走投无路,带兵投降曹军。当时有消息说其家人全部遭到诛杀。黄权深知蜀汉方面的文化氛围,坚定认为不可能。事实表明他的家属在蜀汉生活得很好,其子黄崇后来官拜尚书郎,在最后一场卫国战争中跟随诸葛瞻抗击魏军入侵,奋战至死。

蜀汉政权这种特殊的团队文化形成的基本局面,是立国四十余年始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期间从未形成过权臣当道、肆意妄为的政治党羽,从未出现过局势震荡和大规模的清算、追杀,更没有出现过把天子当成傀儡、随意废立的不伦之事。

(行文至此,便很多容易使人陷入蜀汉后来无才俊的历史误解,反之而认为曹魏方面的官二代威武超群,前者之覆亡因之实为历史必然——这是个非常复杂的话题,但其中一个非常简单的基本事实在于,天下永远不可能有一个持续强大的团队,是依靠自家人包打天下;真正强大的力量无不汇聚于五湖四海。蜀汉阵营里的官二代普遍不够狼性,不意味着其军、官团队不整壮。蜀汉政权的最终覆亡,是由于其内部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重大问题,舆论系统陷入严重混乱,以至于到公元262年,谯周甚至能够公然题写标语:”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已偏离本问范围,不延伸)。


蜀汉政权这种特殊的团队文化,也使很多重臣、名将即使因流落于敌方,而仍然对于故主保持高度忠诚。演义故事和中国的戏剧舞台浓墨重写关羽千里走单骑之事。其实按照《三国志》及裴注记载,像关羽这样“人在曹营心在汉”的蜀汉旧臣始终不断,除了关羽,还有袁涣、黄权、廖化、张裔等。廖化在关羽荆州战败后被吴军捕俘,但他思念故主刘备,装死避开官兵监视而带着母亲向西一路狂奔,最终见到先主刘备;张裔在出任地方长官时被当地叛乱势力抓获并遣送至吴国。两年后蜀、吴通好,张裔抓住机会昼夜兼程地一路西奔,待吴方追赶时他已经进入蜀地。

在这种高度纯净的忠君文化感染之下,蜀汉重臣手握重权而未有任何非分之心、僭妄之为,更不谋取任何个人私利。蜀汉因而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清廉的政权,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无异凡人”,“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财资无余”,邓芝“为大将军二十余年,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

进入姜维时代,卫将军诸葛瞻、大将张翼、胡济、阎宇等都与姜维政见不和——他们之间的政治分岐很大,但是蜀汉方面从未发生过、也没有任何迹象预示要发生军事政变或者政治清洗(政变、叛乱,在魏、晋乃至孙权身后的东吴几乎是家常便饭)。从姜维、诸葛瞻到大将张翼、胡济、阎宇等,即使在蜀汉末期,其最基本的政治局面始终是君臣、同僚之间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大将张翼、廖化等虽不赞同姜维的军事路线,但他们都能恪守军事纪律,忠实服从于大将军姜维的指挥、节制。到最后阶段,诸葛瞻、董厥等朝中重臣认为姜维好战无功,曾经上奏皇帝试图削夺他的兵权。但是由于内部没有派系、党羽之争,诸葛瞻等只是向朝廷建议由大将阎宇取代姜维的大将军职位,而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

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热忱拥戴蜀汉政权,就是因为蜀汉方面的这种政治禀赋和团队文化高度契合中国人最传统的政治审美。这种建立在信任与忠诚之上的团队才具有可持续性,因而大家始终认为这样的团队才有正统王气,具有重构天下秩序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禀赋。

这种乱世之中极为特殊的团队文化和政权禀赋,使蜀汉政权虽偏居一隅而在后世始终具有压倒性的民意基础。宋代便有记载:“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此后千年,无论史家如何断代(因为西晋最终完成了统—,魏晋因而常被主流史界认定为封建正统),中国老百姓始终把刘备和他创建的蜀汉政权奉为正统,以一贯之、坚定不渝。东方文化圈至今盛行一句话:“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单纯按照史料推敲,这句话漏洞百出、谬误重重。因为公元200年关羽投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时,当时能够代表大汉政权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汉帝刘协,另一个便是大汉司空、录尚书事、假节钺的曹操——假节钺就是持有天子所授节钺,可以代表天子杀伐决断;而当时的刘备,本来是奉命到徐州讨伐袁术,结果在徐州杀了朝廷命官车胄(时为大汉车骑将军、徐州刺史)然后盘据在那里,不久又被曹操大军击溃,不得已投靠河北的袁绍。后来见袁绍大势已去,只好再次辗转流离、客居荆州。无论从哪个方面说,当时的刘备都不能被认为是“汉”的化身。“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准确地说应该是“身在曹营人在汉,心在刘备”。

可是,这实在是最权威的史家都无法勘误纠正的事情,因为在历代中国人的心目之中,三国时期正朔分立、皇帝层出不穷,只有蜀汉政权才是真正的天命正统,只有刘备父子才是真龙天子,孙权、曹丕他们统统都是假皇帝。

=============================

如果单凭文治武略,蜀汉即使在历次大分裂时代的割据政权榜上也称不上有什么大雄大奇。特异的是,其却能以一州之地,几次战绩平平、乏善可陈的北伐作战,而能赢得后人无以复加的颂扬、感怀,乃至于有大批蜀汉人物(刘备、诸葛庞统、关张赵马黄、魏延姜维等)在历代拥有粉丝无数,甚至连关兴、张苞、廖化这样二三线的人物也都妇孺皆知。几位政权核心人物则极其罕见地同时在东方文化圈里被尊圣、封神——

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我们可以数一数文中包含有多少成语——这个超级不容易,“成语”不是由诸葛亮或者其他哪个学术权威指定的,而是经过无数人熟读精研之后,大家说多用惯了的约定俗成;中国人遇到最吉祥喜庆的节日、盛事,老传统是请戏就点《龙凤呈祥》——其实刘备当年的这桩婚事一点都不美满;关老爷的事情更无须多说――关爷在中国人心目中早已不是圣人了,而是神、绝对不可亵渎冒犯的神灵,很多东方人每天都要敬、祭。一些剧种的关羽扮演者在装束之前还要沐浴、斋戒,老戏班子还须在脸谱下方另画一个符号,表明只是演员而并非关公本人,免得冒犯神灵。

中国戏剧的舞台习惯,是主演出场后要先报家门(自我介绍)。诸葛亮在《失街亭》里一出场先是道白:“忆昔当年居卧龙,万里乾坤掌握中。扫尽中原归汉统,方显男儿真英雄。”然后朗声自报:“山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官拜武乡侯之职。”

唯独关羽与其他所有角色都不一样。因为演员忌讳在舞台上直呼关爷大名,其自报因而极其简练。关公托刀上场,推髯亮相,道白只有五个字:“某,汉寿亭侯。”


中国历史上的强悍角色不在少数,除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姜尚、老子、孔子、商鞅、韩信、王安石、张居正等——三国当世的曹操、孙权、司马懿等其实也都算是非常强悍的人物。但是像刘备、诸葛、关羽这样令后人百般推崇、万世敬仰爱戴,君臣之间能够同步达到这种被尊若神灵、如诗如画的,至少到目前为止空前绝后。从这点看,蜀汉的团队必有其超乎寻常的特异之处。

本答文里提出蜀汉的政治禀赋和团队文化高度契合了中国人的传统政治审美,这其实只是问题的表象——忠君文化历朝都有,这个并不少见。蜀汉政权的特异之处,是从其肇始、草创到建国、鼎盛,始终张扬着一种激情澎湃、昂扬向上、直击心灵的理想主义光芒。在赤壁战前的很长时间,他们只是一小股力量微弱、不堪一击的流亡势力,屡战屡败、屡陷绝境。但是刘备本人既有圣教徒般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虔城执着,又有亡命徒般骠悍强大的心灵坚持,他的他的追随者屡屡在走投无路、几近毁灭时而仍能保持着超级旺盛激昂的进取意志,历经千挫百折、离散复离而始终不屈不挠、愈挫愈奋,终于在九死一生之后达到相对其身世、环境而言的人生至高点。


user avatar   dan-xia-jia-mi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早在一千多年的陆机就注意到了曹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了,陆机不但对曹操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雄才大略给予肯定,也赞扬了曹操对子女教育的“隆家之训”。曹氏一门风流,庶几可怀。

《宋书·乐志》引王僧虔《论三调歌表》:“魏氏三祖,风流可怀。” 南朝·梁钟嵘《诗品》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叡不如丕,亦称三祖。” 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
观其所以顾命冢嗣,贻谋四子,经国之略既远,隆家之训亦弘。----陆机《吊魏武帝遗文》

曹操相对于刘备,确实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好,根据地也相对稳定,没有在北方到处流浪。中原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曹操拥有教育资源也非常优厚。但是外在的条件再重要,内在的原因也不可忽视。

曹操自己就爱好读书、手不释卷,对于子女来说,父母言传身教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这就给儿子们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还把孙子待在身边,这对曹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曹睿)每朝宴会同,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好学多识,特留意於法理。

曹丕在《典论自序》中说道自己五岁的时候曹操就教他射箭,八岁的时候就学会了骑射。十岁的他,在乱军之中,安全地逃了出来。曹丕八岁是公元194年,那时曹操到处征伐,在如此忙碌的情况下,曹操仍然不忘教育自己的儿子。更不用说曹昂了,曹昂作为曹操的嫡长子,曹操对他的要求只会更加严格。曹植年十岁时,也已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每天自己都要向父亲曹操定省,定省就是早晚向父母问安。

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

其实好多人或许以为这只是个形式而已,没有多大的作用。但是这其实是一个父母与子女非常好的交流、沟通的机会,可以说说读书心得。趁着这个机会,曹操就说人都是少年好学,好学则思考的比较深入。长大后,因为种种原因就不再读书,容易忘记所学内容。长大还能喜欢学习的,只有我和袁伯业罢了。我觉得这段父子对话非常有爱,曹操总览军国大事,必定是非常繁忙的,但是在繁忙的时候,他还不忘教育自己的儿子要多读书。不难看出,曹操认为少年的教育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的基础都是在青少年时期打下的。

不但如此,曹操还让儿子们上战场历练。曹昂虽然被举为孝廉,但是曹操不想让儿子成为废物,在建安二年征张绣的时候就带上了长子曹昂、次子曹丕,曹丕那年才十岁。尽管曹昂的能力史书无记载,但是曹昂在乱军之中让马给父亲,可谓是做到了仁孝。

即使是在决定曹氏未来生死存亡的决定性战役---------官渡之战之时,曹操仍然让十四岁的曹丕上战场历练。

根据曹植的《求自试表》: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

可知曹操建安十一年东征,曹植曾经随父从军。从军是个重要的机会,可以增长阅历和见识。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曹丕亦从。

儿子封侯之后,给他们选择品行良好、学问深厚的属官辅佐,如张范、凉茂、邴原、邢颙、高堂隆等人。

令曰:"子弱不才,惧其难正,贪欲相屈,以匡励之。虽云利贤,能不恧恧!" 是时,太祖诸子高选官属,令曰:"侯家吏,宜得渊深法度如邢颙辈。"遂以为平原侯植家丞。

对儿子们是因材施教,问儿子们的爱好,根据个人的特点加以指导,不但学习诸子百家、诗赋辞曲、骑射武功等。曹操经常携带诸子游观,还考察他们的知识与才能。即使儿子习武,也尽可能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儿子们多读书。

往岁作百辟刀五枚,适成,先以一与五官将,其余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者,将以次与之。

同时,曹操对儿子们也不徇私枉法。建安二十二年,代郡乌桓反叛,派遣鄢陵侯曹彰前往平叛,临行时,对曹彰说,在家我们是父子,现在接受王命便是君臣关系,行动都要以法律从事。

在汉中战争中,曹操带了四个儿子前往,同时表明不但是大臣,而且对于儿子曹操本人也是唯才是举,不会有所偏私。

 ◇ 诸儿令  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令之,欲择慈孝不违吾命,亦未知用谁也。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御览》四百二十九)  

魏晋著名的美男子、玄学家、大儒【为论语作集解】何晏少长于宫省,曹操待之如亲子,在教育方面估计也和儿子一样要求。


秦朗也曾率军出征柯比能。养子曹真、曹休日后大都是魏国的栋梁之才、功勋巍巍。曹彪亦有文名,曹衮爱好文学、手不释卷。

凡所著文章二万馀言,才不及陈思王而好与之侔。

曹据也曾:王以懿亲之重,处藩辅之位,典籍日陈於前,勤诵不辍於侧。曹据曾经被司马师看重,欲立为皇帝。曹宇曾经被明帝看重,给予托孤之任。

楚王曹彪,武帝之子。对曹彪我们更多的可能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所熟悉的。他存诗一首,即《答东阿王诗》。《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记载:“楚王彪字朱虎,建安二十一年,封寿春侯。黄初二年,进爵,徙封汝阳公。三 年封弋阳王。其年徙封吴王,五年,改封寿春县,七年,徙封白马。太和五年冬,朝今都。六年,改封楚。” 曹彪与曹植关系甚好,但文学成就不及植高。钟嵘《诗品》把他列为下品,日:“白马与陈思答赠,伟长与公干往复,虽日以莛扣钟,亦能闲雅矣。胡应麟《诗薮》写道:“诗未有三世传者,既传而且煊赫,仅营氏操、丕、教耳。然白马名钟《品》,则彪当亦能诗。”

由此可见,曹操的教育是比较成功的,即使是孙子辈的曹睿、曾孙曹髦也是文名并显。

至明帝纂戎,制诗度曲,征篇章之士,置崇文之观,何刘群才,迭相照耀。少主相仍,唯高贵英雅,顾盼合章,动言成论。

曹志、曹楷也都有才,在晋朝也出仕为官。曹嘉品德、性行也是比较良好的。曹翕撰解寒食散方在晋朝很流行。

东莞太守曹嘉,才幹学义,不及志、翕,而良素脩洁,性业逾之;又已历二郡。臣以为优先代之后,可以嘉为员外散骑侍郎。 翕入晋,封廪丘公。魏宗室之中,名次鄄城公。

相对来说刘备的儿子比较少,刘备自家常年漂泊、征伐,无力照顾儿子。 早年的刘备曾经拜大儒卢植为师,但是却不好读书,喜欢音乐、美衣服、狗马。后来读书应该是在荆州刘表的那八年左右,荆州不曾受到战乱的波及,无数的中原士人前往荆州避难。官学异常发达,荆州学派显赫一时。和刘表、王粲、大儒宋忠子那帮人呆久了,不读书简直没活路,为了礼贤下士,备备再拿起课本读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刘备的遗言说的很恳切,有的已经成了熟语。阿斗也不是很差劲,中人之姿而已。


-----------------------------------------------------------------------------------------------------


哼,曹操早年也不爱读书,和袁绍一样,爱做游侠、飞鹰走狗。后来读书多是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孙权嘛,孙权年轻时,经常问他哥的管家吕范借钱,他不是拿钱泡妞,就是用来飞鹰走狗。不过他长时间和精通易学虞翻在一起,应该不会很差劲。


user avatar   douglas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刘备和曹操的儿子是标准的“官二代”。刘备的亲儿子有三个,大儿子刘禅,二儿子刘永,三儿子刘理,都不怎么成器。最有名的当属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投降曹魏,被曹操的后人所俘,葬送了父亲一手打造的蜀汉江山,“乐不思蜀”地甘做囚徒。

曹操的女人比较多,所以儿子生下一大堆,据说有二十五位。

捡骨干的两位来说:

太子曹丕,曹魏的真正创立者,从父亲手里接过魏王和相国的权柄,一把扯掉曹阿瞒羞答答的伪装,直接将汉政权更名为魏,自封文皇帝,后给父亲一个武皇帝的尊号,理直气壮地坐了江山。

三儿子曹植,武不能建功,文却名传千古,建安文学的当然代表,后世赞其“才高八斗”——天下的“才”一共只有十斗耶!

曹操的儿子在父亲死后,光大了老子的事业,武能治国,文能传世,刘备的儿子在爹哋死后,特别是在大管家诸葛亮死后,力不能支,被人吞并,束手就擒。

同样的“官二代”,差别怎么那么大呢?

首先还是基因的关系。

后世公认,曹操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正面说,叫机智、果敢、有雄才大略,反面说,是狡黠、凶狠、怀狼子野心。而刘皇叔呢,仁厚、宽爱。《三国志》概括得比较准确,说曹操是“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也”,说刘备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英雄之器焉。”两个个性气质完全不同的父亲,生出的儿子,遗传自然各异。曹丕比他的爸爸心眼更多,刘禅则比他爹更温和绵软。这是两人事业未来发展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关乎生长环境。

曹丕早早地就参与到权力的运作之中,亲历了宫斗的惨烈,对皇权政治的认识极为深刻到位;阿斗幼年倒是随父南征北战,但他经历的似乎只有被人护持逃亡,入蜀后,又冰火两重天,安逸得只知斗鸡走马。

三是政治经验差异。

曹丕生长在兄弟争宠的环境下,机变权谋这些政治手段,在他与同胞相互内斗的过程中,即已见识、练就和熟悉了,且组建了自己的智囊和执政团队。而刘禅,蜀汉确立的唯一皇储,一直又被先主刘备溺爱,养尊处优,静待接班在他这儿,是铁板钉钉的事,是故缺乏复杂权力争斗的历练,内心尚天真而质朴。

四是客观条件有别。

曹丕提前有父亲手把手教其治人理政,而刘禅呢,不光有父皇罩着,最要命的是有丞相加军师的诸葛亮在。有诸葛在,连刘备都许多军机大事不用操心,更何况年少的太子刘禅,玩你的就是了。请看曹操和刘备分别给太子的遗嘱,不难弄清两个接班人的担当,在其父那里区别多大——曹操遗嘱:“天下尚未安定,未得尊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者,皆不得离屯部。”江山重要,安葬我是小事,稳固社稷是大事;刘备敕刘禅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这时候了才提醒儿子多读书多看报,了解历史和政治?又专门交待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言下之意,别自作主张,一切听诸葛亮的。显然,曹操对自己的儿子是有信心的,一以贯之地叮嘱其执政弄权;而刘皇叔呢,临死前只能无奈地托孤。两个接班人,谁能很快进入角色,擎起天下,不言而喻。

五是年龄成熟度的问题。

曹丕就位时三十四岁,刘禅接班年仅十七。曹操死时,权力放心移交儿子,而刘备临终前,是“托孤于丞相亮”,性质完全两样。曹丕上来即独当一面,刘禅就位,连父皇治丧期间的细节,都得诸葛一字一句交代。在长达十一年的时间里,是诸葛亮治蜀而非刘禅治蜀。诸葛死后,刘禅一直无法真正形成自己的权威。在这一点上,刘备对儿子是了解的,所以他在永安病重时对诸葛说:“君才十倍曹丕,……,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出,连刘皇叔自己都认为阿斗不行,跟曹丕压根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只有军师诸葛亮才能与曹丕PK。

六是事业心的强弱之分。

曹操的儿子大多自小即怀扬名立功的理想,以曹丕为例,政治上的地位未确立前,他和弟弟曹植首先学着父亲的样子,在文学领域勤奋耕耘,展示出非凡的才华。三曹的文章词赋,至今传唱。所以说曹家子孙功名事业心要远远强于刘氏。刘备自知儿子是个贪图享乐的主,了解自己儿子的能耐几斤几两,故有能干则干、不能干则由诸葛取代的遗言;曹操深信儿子的雄才大略,曹丕继承了父亲的雄心,而刘禅更多的是但求安逸享乐,家国江山可有可无。

七是基业规模悬殊。

曹魏占据中原腹地,地广物丰,兵强马壮;蜀汉偏居一隅,地狭民野。以企业规模作比,二者经营规模和资本实力相差甚远,不可同日而语,蜀汉被曹魏兼并,是刘禅自身难以挽回的必然结局。

刘备的儿子不如曹操的儿子,历史已经证明,但有一个事实我们却不能遗漏,那就是,曹丕开国只干了七年皇帝,三十九岁上便一命呜呼,而那个败了蜀汉基业的刘禅,却以安乐公的身份,在洛阳活到了六十五岁,并亲眼看着曹魏又被司马氏家族所取代。世事无常,得失怎论?


user avatar   su-chen-c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教育需要硬性条件,怎么到了这答案里曹操仿佛成了投机取巧,靠数量产生质量了?况且说到刘禅十七岁丧父,说来不及教育云云,可孙权丧父时间可更早,生活亦不平稳,他十八岁掌权,虽诸事取决于张昭、周瑜,终能自立一国,刘禅的条件可比孙权好得多,也不见有次于孙权的作为,刘禅对国政方针就是不作为。

25比3的逻辑能够轻易解释曹刘诸子成长,那么古今教育学家一套一套教育理论岂非毫无意义?按这逻辑现代人都不用给孩子制定成长计划,每对夫妻生十个八个,其中总有一两个成材也不奇怪?

曹操的确比刘备有优势教育条件,但不是【壮年占据中原,诸子条件优越,相比刘备颠沛流离,死前十年才算安定,简直不知道优越到哪里去了】这个原因。汉代主流教育来自家族,名师传授知识大多也只会选名家子弟。主流学术乃五经,全面教育就包含弓马、剑术、兵法、史书、律法、算数、法家、道家、科技等等,马融、郑玄搞起的这个民办教学让许多人有了学习的机会,但质量没办法保证,因为学徒多达数千人,师傅实际上能倾囊相授的不过数人。

曹操是官宦世家,自幼接受教育,常抄录兵书,即便在军旅多年仍旧手不舍卷,其才艺甚多,足知其勤学。刘备与公孙瓒从卢植学习,可刘备为人不爱读书,喜好犬马、音乐、美衣服,本来与曹操家那种精英教育就没法比,本人还不爱读书,两人的知识水平大约是大学生与初中生的差距。

论安稳条件,在击败袁绍以前,曹操势力从不安稳,他更没让儿子安稳,他那几个较为年长的儿子均在少年时从征。曹昂与曹操一样弱冠举孝廉,东汉末年的孝廉除去品行考察,还需要笔试,故而曹昂亦有学问。曹昂让马而战死,其品行亦非作假。曹丕自述十岁随曹操出征宛城,危机时夺马而逃。曹植于十五岁时随曹操讨伐东莱贼。曹彰常年从征讨。孙子曹叡幼年常伴其左右。

曹操为了培养曹丕,令其奉张范、邴原为长辈,何夔、凉茂为曹丕的师傅。建安年间才子均与曹丕、曹植等公子有所往来,程昱教曹丕军事,贾诩教曹丕做人,曹丕又与司马懿、陈群为挚友。刘备死前令刘禅多读《汉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蜀中不缺博士,最多只是学术氛围不如中原。刘禅其在位四十余年未有政治、军事的变革,诸事均委任于臣下。之前可以说父亲死的早没好好接受教诲,那么比曹丕、曹植、曹彰多活的二十年用去干嘛了?

引用黄梁这段话【可以统计得出,曹操二十五个儿子,没什么突出表现的有二十个,早薨的有十一个,早薨无后的有九个,曹据平庸,曹宇无能,曹茂恶劣,你敢说曹家基因很好,曹操的教育很成功?有几个突出的,还是仗着曹操有教育条件,加上样本大嘛!】

早死的孩子就是没来得及表现,怎么就算进样本当中?虽然样本论的逻辑根本就不通。过继的孩子就不算曹操养,还不如把曹真、曹休、何晏、秦朗纳入讨论范围。曹真、曹休在虎豹骑随曹操出生入死混上了位,何晏少年时就已是秀才,就秦朗是游手好闲的弄臣。

我很疑惑什么叫做【突出表现】?陈寿在诸王列传评价:魏氏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於囹圄;位号靡定,大小岁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义废。为法之弊,一至于此乎!

自曹丕建国以来,曹氏诸王活得如同坐牢一般,动则就被监国检举,时不时就改封,有人请求甘愿作为庶民而不能。如果按照没有突出表现这说法,就连才高八斗的曹植都是平平无奇,因为国家不用。曹冲、曹昂又因早死被纳为没有突出表现范围。曹操诸子当中似乎只有曹丕、曹彰干了些什么,曹真、曹休、何晏、秦朗也都算做了些什么。曹丕不用亲兄弟是因为自己有本领控制国家,刘禅因黄皓而疏远亲兄弟......

既然曹氏诸王无实权,曹据被司马师举荐怎么就等于平庸?当时谁上都是一个样。曹彪犯禁削户.......怎么不看裴注引《魏略》描述令狐愚和王凌企图与司马懿对抗,打算拥立智勇双全的曹彪为帝?曹彪与曹植感情深厚,至今有兄弟二人对答之诗为凭,曹彪才名仅不如曹植罢了。曹衮少好文学,十余岁能属文,才虽不及曹植,亦属同流。其行事就被简化为【犯禁被削户邑】......关键是曹衮青龙元年被削户七百五十,第二年就因为戒敕官属愈谨而得到恢复。

再度引用黄梁一句话【因为你根本没有调查清楚,所以你根本没有发言权!】看看曹衮本传,虽然是被软禁的王侯,怎么都是一位道德君子,刘理、刘永封王三十余年,可学习精进的机会众多,还许多等父亲来教?却未听闻此二子德行之名。

《三国志·卷二十·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黄初二年,进爵为公,官属皆贺,衮曰:夫生深宫之中,不知稼穑之艰难,多骄逸之失。诸贤既庆其休,宜辅其阙。”

每兄弟游娱,衮独覃思经典。文学防辅相与言曰:“受诏察公举错,有过当奏,及有善,亦宜以闻,不可匿其美也。”遂共表称陈衮美。衮闻之,大惊惧,责让文学曰:“脩身自守,常人之行耳,而诸君乃以上闻,是适所以增其负累也。且如有善,何患不闻,而遽共如是,是非益我者。”其戒慎如此。
四年,改封赞王。七年,徙封濮阳。太和二年就国,尚约俭,教敕妃妾纺绩织纴,习为家人之事。五年冬,入朝。六年,改封中山。

初,衮来朝,犯京都禁。青龙元年,有司奏衮。诏曰:“王素敬慎,邂逅至此,其以议亲之典议之。”有司固执。诏削县二,户七百五十。衮忧惧,戒敕官属愈谨。帝嘉其意,二年,复所削县。

三年秋,衮得疾病,诏遣太医视疾,殿中、虎贲赍手诏、赐珍膳相属,又遣太妃、沛王林并就省疾。衮疾困,敕令官属曰:“吾寡德忝宠,大命将尽。吾既好俭,而圣朝著终诰之制,为天下法。吾气绝之日,自殡及葬,务奉诏书。昔卫大夫蘧瑗葬濮阳,吾望其墓,常想其遗风,愿讬贤灵以弊发齿,营吾兆域,必往从之。礼:男子不卒妇人之手。亟以时成东堂。”

堂成,名之曰遂志之堂,舆疾往居之。又令世子曰:“汝幼少,未闻义方,早为人君,但知乐,不知苦;不知苦,必将以骄奢为失也。接大臣,务以礼。虽非大臣,老者犹宜答拜。事兄以敬,恤弟以慈;兄弟有不良之行,当造膝谏之。谏之不从,流涕喻之;喻之不改,乃白其母。若犹不改,当以奏闻,并辞国土。与其守宠罹祸,不若贫贱全身也。此亦谓大罪恶耳,其微过细故,当掩覆之。嗟尔小子,慎脩乃身,奉圣朝以忠贞,事太妃以孝敬。闺闱之内,奉令於太妃;阃阈之外,受教於沛王。无怠乃心,以慰予灵。”

曹宇性恭良,就算说难听点是懦弱吧,可他是曹魏诸王中封邑最高一人。刘禅乐不思蜀就有人说他是聪明,曹宇表现的人畜无害就是无能。曹氏诸王中封邑第二的恰恰是性泬佷的曹茂,这人总该是大作死了吧,封邑却越来越高。曹峻封邑名列第三就平平无奇没啥好说,余人遭削邑或无后就特别指出来......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这是陈寿不忍恶评后主,诸葛亮是刘备托孤之臣,非刘禅主动任命,黄皓就是刘禅主动任命。刘禅当皇帝就想增加后宫(刘琰的妻子胡姬......),董允常抑制着刘禅、黄皓,蜀中四相均死后蜀汉国力就走下坡路。刘禅是一般人才能用一般人标准看待,他一个皇帝背负官员、士兵、百姓上百万人命运,不思强国之策就是刘禅大过。

孙休问薛珝蜀政如何,薛珝回答: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裴松之更以凡下之主来形容刘禅。

综合

刘备确实不如曹操教育条件好,硬性条件从起点开始就相差甚大。这就说明曹操的教育做的比刘备好,刘备没有家族教育的根底,曹操却能深切知道自己孩子应该在什么环境下成长会更有利,并且给他们制造了优越的条件。

此内容已授权转载至看否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kanfouvip)


user avatar   gang-pan-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成功了,总有人帮你找到流弊之处,你失败了,浑身上下每个毛孔的流着窝囊废。。。


user avatar   mo-yu-45-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讨论时可能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上。

可能因为有一个刚满周岁的儿子的缘故,所以对亲子关系这块比较敏感。

在现代教育学里,是非常非常强调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的。

我觉得放在古代也是一样。


我们先来看曹操这边。

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但在曹昂战死宛城之后,丁夫人一气之下把曹操休了,跑回老家。

曹操恳求丁夫人多次不得,无奈只能将生下曹丕的卞夫人扶正。

这一扶就是几十年。

在这几十年里,曹操征战在外,卞夫人就在家里养育她的儿子们以及管理曹操庞大的人妻后宫。

一切都井井有条。

加上曹操自消灭吕布之后,就算有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后方,不至于像刘备那样,家眷动不动就要颠沛流离,或者沦为阶下之囚。

卞夫人就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和曹操安排给他儿子们的老师一起,共同养育孩子。

等到儿子们成人后,曹操的基业也已经稳定,可以给儿子们发放一些又安全经验又多的经验包去刷经验,比如曹彰征乌桓。

这些都极有效的提高曹了丕他们的各种能力、经验、阅历。

所以,曹操的儿子为什么优秀的那么多,一个稳定有爱的童年教育环境功不可没。


再看看刘备这头。

早年的颠沛流离和阶下囚日子不表,而在甘夫人生下阿斗后不久,就病死。

糜夫人生卒年事迹不详,估计也是早早病死。

随后阿斗就迎来他暴躁崇尚武力的后妈——孙夫人。

孙夫人在跑回东吴的时候,还试图把阿斗绑架回去。

在不幸拥有这种后妈的情况下,刘禅幼年的心灵估计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灵创伤,更别提能有高质量的教育了。

然后到刘备入蜀娶了吴夫人之前,都没有刘备新夫人的记载。

估计刘禅就在这种周围都是大老爷们的环境中长大。

单亲家庭的孩子心智能有多好?

然后就是少年时还没来得及像曹操儿子那样得到高质量经验包的锻炼,老爹就留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就匆匆离世。

然后就是相父想法设法的为其提高好的学习教育环境。

但是幼年教育的缺失再也没有办法弥补。

所以说,刘禅整个的幼年、童年、少年教育都是欠缺,或者说是失败的。

很大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合格长寿的母亲的引领照顾。

而执政后期,刘禅这么宠信黄皓,估计是黄皓给他一种母亲般的感觉……这个是我脑洞大开,轻喷。


顺便再说诸葛亮的亲子教育。

个人认为诸葛瞻的才能平平,很大程度与丞相的早去有关。

丞相病逝五丈原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又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

就依丞相对刘禅青年教育的细致程度,诸葛瞻要是早出生几年,肯定也会培养的很优秀。


其实再把眼光放宽一点,历史上但凡皇位继承人优秀的,都无一例外有一个优秀母亲在背后默默养育。

提几个有名的,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朱元璋的马皇后。

所以,要想孩子将来成才,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尤其是优秀的母亲,作用更关键。

同时,一个稳定健康的家庭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


user avatar   zhan-mei-76-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强答一个。

老爸当过兵,上过老山前线。当年部队从山东上火车出发往云南走,在山东上火车的时候,站台上放着《十五的月亮》,部队的亲属们都在火车站送行,虽然有些悲壮,但是几乎没人哭。火车到了云南境内,靠站歇停,这下可倒好,不知从哪来了一群又一群的云南当地的老百姓,老太太老大爷大哥大姐小弟小妹小朋友,根本没人组织,也没人安排,就是挤到铁道边拉着车上素不相识的解放军的手往他们手里塞酒碗,塞鸡蛋,塞吃的,操着一口完全听不懂的方言说着什么。一车的小伙子哭的泪人一样。


user avatar   xiaowu-xiao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强答一个。

老爸当过兵,上过老山前线。当年部队从山东上火车出发往云南走,在山东上火车的时候,站台上放着《十五的月亮》,部队的亲属们都在火车站送行,虽然有些悲壮,但是几乎没人哭。火车到了云南境内,靠站歇停,这下可倒好,不知从哪来了一群又一群的云南当地的老百姓,老太太老大爷大哥大姐小弟小妹小朋友,根本没人组织,也没人安排,就是挤到铁道边拉着车上素不相识的解放军的手往他们手里塞酒碗,塞鸡蛋,塞吃的,操着一口完全听不懂的方言说着什么。一车的小伙子哭的泪人一样。


user avatar   xuan-yi-18-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强答一个。

老爸当过兵,上过老山前线。当年部队从山东上火车出发往云南走,在山东上火车的时候,站台上放着《十五的月亮》,部队的亲属们都在火车站送行,虽然有些悲壮,但是几乎没人哭。火车到了云南境内,靠站歇停,这下可倒好,不知从哪来了一群又一群的云南当地的老百姓,老太太老大爷大哥大姐小弟小妹小朋友,根本没人组织,也没人安排,就是挤到铁道边拉着车上素不相识的解放军的手往他们手里塞酒碗,塞鸡蛋,塞吃的,操着一口完全听不懂的方言说着什么。一车的小伙子哭的泪人一样。


user avatar   wang-yang-42-2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相关话题

  刘备屡战屡败为什么袁绍曹操刘表等人对他还礼遇有加? 
  三国中谁最有远见?为何? 
  东汉末年,被委任为某州刺史或某郡太守,该为赴任做哪些准备?去哪里招聘幕僚?怎样稳固和扩充自己的力量? 
  刘备当初给诸葛亮的offer是啥样的? 
  为什么大家在讨论《三国演义》里的情节时总有人跳出来谈《三国志》之类的史实? 
  司马懿前期是忠臣吗? 
  刘备早年真的见过曹操吗? 
  曹丕为什么不把汉献帝送去益州“恶心”刘备? 
  为什么三国的战争比战国规模还小? 
  为什么袁术敢称帝?他手下有哪些知名的文臣武将? 

前一个讨论
为何有些人对方便面的牌子黏性很强,但是对饮料就很喜欢尝试新鲜的东西?
下一个讨论
男生的求生欲很强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