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没人邀
1中山陵的老邮局
2 中央体育场
3 南京西站
4 南京北站
持续更新中
我曾经在一年多时间内,穿街走巷看了南京约700座民国建筑,其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近40座,列为省级文物的有近100座,还有几百座列为市级、区级文物。
过去南京有些官员、学者认为民国建筑年代近,算不上文物,所以在城市建设、更新中大批拆除民国建筑。比如,新街口广场旁的原中央邮政储金汇业局被拆,过去南京人看到这幢楼,就知道到了新街口了。鼓楼广场边的标志性建筑一原中央银行南京分行大楼也被拆掉了。有些民国建筑被拆得只剩大门,比如原司法院、原军政部、原三青团中央团部、原中央政治大学。有些民国建筑主楼保存,大门拆掉了,比如原国民党中央党部旧址、原国防部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旧址。
好在南京民国建筑数量多,被拆掉了几百座,还剩下很多,对民国历史感兴趣的游客,还能游览、欣赏欣赏。
这里我说一个民国建筑类别,就是原各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的旧址。民国时期,曾经有49个国家在南京设立有外交使馆。其中有些国家,在国际联欢社(省级文物)租一个房间,窗口悬挂一面国旗,门口再挂一块牌子,就算是大使馆了。
原美国大使馆(国家级文物)在西康路,美式现代派建筑,现为西康宾馆。参考毛主席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原英国大使馆(国家级文物)在虎踞北路,英式二层楼,现为双门楼宾馆。原苏联大使馆,大方巷、颐和路各有一处馆舍。原法国大使馆(国家级文物),米黄色法式建筑,现为江苏新闻出版局。原加拿大大使馆(省级文物),在天竺路,青砖二层楼房。原澳大利亚、西班牙、葡萄牙、印度的大使馆都在北京西路北侧。原巴西大使馆在颐和路。原荷兰大使馆(省级文物),在老菜市,是一幢中式建筑,屋顶覆蓝色琉璃瓦。
二战时三大轴心国的大使馆旧址,原日本大使馆在北京西路东头,主楼已拆,有三层副楼一座,后来加建一层,变成四层。大门上方有西式纹样。去年,原日本大使馆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德国大使馆已经拆除。原意大利大使馆,在武夷路,二层青砖楼房,区级文物。
先来个官方解释:南京民国建筑是指民国时期(1912~1949年)包括官方和民间私人在南京兴建的各类建筑的总称。
有本书叫做《南京民国建筑地图》,全书介绍的南京优秀民国建筑多达630余处,并且还设计了七条游览路线图文并茂的讲如何去参观这些建筑,而书中所提到的只是其中比较有优秀的那部分,还有许多其他的不知名的老房子。
基于这强大的基数,一一介绍有点太夸张,从建筑风格分类介绍有点太学术,太劝退。那就俗一点,就从有名的开始看。
1、中山陵
这个大概就是每一个知道南京,最早认识的建筑之一了。中山先生的陵寝,本身位于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风景秀丽,关于中山先生的生平和故事,大家多多少少都听过些,这个著名景点的各种名头应该也是不需要多介绍了。从建到建成以后各种故事也比较多,记载也比较全面,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建筑布局(百度贴过来的)
陵墓建筑按南北向中du轴线对称布置在中茅山南麓的zhi缓坡上,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取“木铎警世”之意。山下孝经鼎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
南面入口处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墓道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建筑,与四周的围墙形成了大钟的本体。最高处的祭堂是陵墓的核心建筑,到牌坊平面距离700米,垂直落差73米,祭堂后的墓室表现为大钟的钟钮。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代表着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8个平台,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
整个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花岗石墙面,显得庄重肃穆,青色象征青天,也符合中华民国国旗的颜色——青天白日满地红。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
既然建筑本身大家都了解
我来安利一下这个建筑群的总设计师,我国近代著名建筑师吕彦直,中国近现代建筑五宗师之一
1913年,吕彦直在清华学堂毕业后考取公派留学美国,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1918年12月20日,获得康奈尔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进入纽约的墨菲(Henry K.Murphy)建筑师事务所工作。
在美国学习了建筑理论回国后,吕彦直并不是直接搬运西方那套,而是在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上运用西方技术对建筑进行改良,西方建筑技术、现代建筑材料,到了吕彦直手上,都被造化成为纯中国式的,让人看不出破绽来。
他的设计都是都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大型建筑组群,是中国近代建筑中融汇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代表作,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
南京中山陵是“民国以来第一次有价值之纪念建筑物”,按照吕彦直的观点,“公共建筑,为吾民建设精神之主要的表示,必当采取中国特有之建筑式,加以详密之研究,以艺术思想设图案,用科学原理行构造”。
南京中山陵的设计和建造,完全体现了吕彦直的这一重要的建筑思想——使用西方先进的建筑科学技术,去构造纯中国样式的建筑。陵门、碑亭、祭堂,台阶的毛坯以及墓室的地下、地面建筑,都是用钢筋混凝土构造的;屋面、牌匾、斗拱、梁柱这些“木构件”,也是用钢筋混凝土塑造的;陵门和祭堂上的“木质”隔扇门,是用紫铜铸造的 。
吕彦直所设计的中山陵,既是一座纯中国式的陵墓,又区别于以往所有中国的封建帝王陵墓。从颜色上看,他用孙中山手创共和的国旗蓝色为主色,以蓝色的琉璃瓦顶,取代皇帝专用的黄色琉璃瓦顶。从使用功能上看,他以祭奠活动的公共性,取代了以往皇家祭奠活动的私人性。宽阔的广场,宽阔的墓道,宽阔的台阶,全部都是为适应大型公共祭奠活动的需要而设计的。
吕彦直36岁肝癌病逝,又参与了中山陵这种耗时长久的设计,所以设计的建筑并不多,吕彦直的另一杰作是广州中山纪念堂。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大型公共会堂的开山之作。而这个建筑也一直是广州市的地标。
2、总统府
论故事的话,南京总统府算是经历丰富了,他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初的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代被辟为江宁织造署、两江总督署等,康熙、乾隆南巡均以此为行宫,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在此兴建规模宏大的天王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辟为大总统府,后为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南京总统府历经沧桑600多年,几经政权更替,历经沧桑。
如此丰富经历的一个建筑,说以好听点呢,总统府是中西合璧,古今融合,说的直白些,说的难听一点就是修修补补,东平西凑来的。
当年的六朝宫城遗址、汉王府等清代以前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大院内现存完好的最早遗留建筑,当属西花园内的石舫不系舟了。
大堂、二堂、厢房、马厩及西花园的主要建筑和格局,都是曾国藩重修督署后保留下来的。太平湖是西花园的中心,东榭西楼,北阁南舫不完全对称地围湖而建,建筑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鸳鸯亭立于假山绿树之中,双亭合抱、两顶并峙、互偎互依。桐音馆掩于数棵青桐之中。忘飞阁又名水榭,建在太平湖东驳岸,三面临水。夕佳楼与水榭隔湖而望,漪澜阁立于水中,左右只有石桥与岸相连。西花园建筑充满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勾勒出一幅极美的江南园林画卷。
整栋建筑物是以正大门入口的小楼为基础,一层一层紧密相连,结构严谨,造型对称,设计精细。总统府内随处可见高耸的圆柱,雅致的雕饰,深邃的回廊,精巧的拱门,充分表现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穿过西花园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筑,太平湖西面围有一个黄墙小院,中央是一座仿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平房,名为“西花厅”,其外墙多用红砖,内部仍是砖木结构。中轴线大堂、二堂、八字厅、内外宾会客室、麒麟门、政务局办公楼由各式穿堂相连,更是将“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中轴线的最北端,就是大名鼎鼎的子超楼。子超楼摒弃了中国宫殿式大屋顶式样,立面采用建筑平面组合与立体构图。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对称,主体五层,中部六层,如此之高,实为当时少见,尽显威严气派,是典型的官衙性建筑。
3.南京博物院(原国立中央博物院)
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简称南院或南博,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现为大型综合性的国家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1933年,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时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倡议创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落成。蔡先生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在中山门半山园征地12.9公顷,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后因时局关系,仅建“人文馆”,即南京博物院大殿。该建筑为仿辽代宫殿式,由民国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
中央博物院的建筑设计思想是力图体现中国早期的建筑风格,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区别于中山东路上其他几幢大屋顶的仿古建筑。
辽式建筑于10一12世纪在中国北方形成,它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又有变化。主要表现为造型朴实雄浑,屋面坡度较平缓,立面上的柱子从中心往两边逐渐加高,使檐部缓缓翘起,减弱大屋顶的沉重感。尤其是屋顶下简洁而粗壮有力的斗拱,主要是起结构受力作用,不像明清以来的建筑斗拱,装饰意味越来越浓,受力性能越来越弱。中山东路的其他几幢仿古建筑,基本上属于仿明清风格。博物院建筑委员会经过研究,决定采用辽代的式样来建造博物院。
20世纪初的中国早期现代设计师们,受欧美复古思潮的影响,推崇唐、辽式建筑风格。以梁思成、刘敦桢为首的古建筑研究机构“营造学社”发现,辽代建筑不仅在风格上继承了唐代建筑的豪爽之风,而且更有加强的趋势。
梁思成、刘敦桢为首的设计师团队在多方研究与比较下,最终决定馆舍的建筑外形以奉国寺为蓝本,实现古朴雄厚、气魄宏伟的建筑风格。 奉国寺是中国辽代木构建筑的典范。它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其建筑群的主要遗存为大雄殿,是国内现存最古老最庞大的佛殿。其建筑形态反映了辽代建筑的典型特征,既受到宋代建筑技术与规范方面的影响,又在文化价值上保存了唐代遗风。
老大殿的主体结构采用了以奉国寺为蓝本的辽式风格,但是其在各部分细节上仍然有众多的创新以及改变。首先体现在建筑师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在中西文化相碰撞下,采用仿古外形的同时,在内部材料的选用上以西方建筑材料,如水泥为主,与传统的木材相比,既加强了建筑的牢固性,也增加了其使用的年限,可谓一举两得。其次,在内部结构设计的细节上也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如将陈列室设计成平屋顶式的结构,这不仅沿用了当时美国众多博物馆所采用的形式,同时也是一次力图将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相结合的实践。对于传统的建筑形式,平屋顶式的结构更有利于采光、扩大空间等,更加能够适应博物馆这一特殊性公共建筑的各项要求。
南京博物院大殿内部装饰 徐敬直的设计图原是仿清式建筑的,在梁思成、刘敦祯两位顾问的指导下,徐敬直和李惠伯两人重新设计了建筑图案。大殿为七开间,屋面为四面曲面坡的四阿式,上铺棕黄色琉璃瓦。陈列室仿自美国某博物馆,做成平屋顶,外墙加中国古典式挑檐,使之与大殿风格协调。
整座建筑物设计科学合理,比例严谨,是在满足新功能的要求下,采用新结构、新材料建造的仿辽式殿宇的优秀实例,受到建筑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4.浦口火车站
浦口火车站旧址位于南京市浦口区,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占地面积20公顷,是当年津浦铁路的终起点,中国唯一保存民国特色的火车站,被列为中国最文艺的九个火车站
民国七年(1918年)冬,朱自清去北京上学,在浦口火车站与父亲话别,写下《背影》,浦口火车站月台,也就是《背影》一文发生地
浦口火车站因保存完好,清末民初的风貌,吸引了大批影视剧组来拍摄外景,成为以民国为背景的电影及电视剧的重要外景基地,《情深深雨蒙蒙》、《孙中山》、《国歌》、《金粉世家》、《北平小姐》等民国题材影视均在取景。
浦口火车站,为老式英式建筑,三层砖木结构,米黄色外墙,红色大屋顶。 伸出直通月台的单柱伞形长廊和连接轮渡码头的拱形雨廊,连接着一座3层米黄色的主楼,红色的屋顶上写着“南京北站”四个大字,主楼正对面的广场上还有一座专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灵柩停放处所建的“中山停灵台”。
浦口火车站的特点就在于候车大楼、月台、雨廊、售票房、贵宾楼、高级职工宿舍等主体及配套建筑,都被系统性地保存下来,堪称最完整的“百年车站”。房屋顶是青灰色的机平瓦,外立面是土黄色的水泥砂浆粉刷,具有类似“小二楼别墅”的形制。浦口火车站建筑中的月台、雨廊等附属建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
浦口火车站在经历了日军侵华的炮火和“文革”中的特大火灾后,主体建筑基本保留,其中,站房楼内木结构的楼梯楼板更换了三分之二,现有三分之一保留了昔日的面貌。主楼的候车厅大门关闭,窗户被墨绿色木板封死。 浦口火车站遗存文物主要包括主体大楼、中山停灵台、贵宾楼、电报房等四处,其余设施还包括:电厂、高级职工住宅楼、火车轮渡桥、机车仓库等。
未完待续……有时间再更新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国史”,作为旧都,南京留下的民国痕迹确实太多。凡是在南京待过的人,都能就总统府、中山陵说出一二,带点文青味儿的可能会让你去南博民国馆、1912、颐和路自己感受一下。但今天我想说说一个小众的地方——百子亭。
过去我也从未想过,这个“隐于市”的角落,竟然收藏着这么多民国故事。百子亭是玄武湖旁的一个民国公馆聚集地,这里曾经住着徐悲鸿、傅抱石、桂永清等民国大咖。由于各家买了地皮自己盖楼,百子亭的建筑和而不同、各具特色,与新晋网红颐和路相比,这里又是另一种感觉。
从鼓楼一路向北,路过大钟亭,穿过厚载巷、高楼门,就到了百子亭与傅厚岗交叉的路口。从这里可以看见“百子亭天地”的施工现场,我关注到百子亭也正是因为这个项目马上就要公开示范区了。
百子亭天地挖掘了这里的民国故事,项目内的11栋民国建筑都将悉数保留。走近百子亭,首先与我们打了个照面的是一栋两层砖木结构的红白小洋楼。
70年前,47岁的“新山水画”画家傅抱石搬离了中央大学职工宿舍,选择了这里作为他人生的第一栋住宅,这之后的十几年,这位国画大师一直居住于此。
如今,一栋镶着新天地百子亭天地LOGO的新建筑,从傅抱石故居后展露出一角,青砖墙体辅以金边点缀,与周围的建筑相处融洽,玻璃围栏的栈道和镂空的屋顶又极具现代感,透过傅抱石故居的斜顶望去,仿佛处于南京过去与未来的十字路口。
而傅抱石故居紧挨着的一栋灰色小洋房,就是徐悲鸿曾经闹得满城风雨的“危巢”。
1932年抗战期间,徐悲鸿在傅厚岗的新居落成,面对民不聊生的时局,徐悲鸿为新居拟名“危巢”。新居落成之时,与徐悲鸿情谊甚笃的女学生孙多慈,送来一百株枫苗以点缀庭院,这也惹得徐悲鸿的夫人蒋碧薇大怒,嘱佣人“折苗作薪”,徐悲鸿心痛不已,给新居画室起名“无枫堂”。
徐悲鸿与孙多慈的师生恋曾经轰动一时,但二人终究有缘无分,而夫人蒋碧薇后来也选择与徐悲鸿离婚。这栋名为“危巢”的小洋房,未来将会作为百子亭天地的一个展馆,继续向后来人诉说一代书画名师的风流与沧桑。
百子亭的其它民国建筑,多多少少也有着自己的传奇故事。民国时期这里是文化精英、社会名流与政府要员云集的住宅区,王世杰、王耀武、段锡鹏、廖运泽等人都曾经居住于此。
百子亭的建筑不仅风格多样,排列得也甚是随意。从百子亭天地的效果图可以看到,一栋栋精致的民国建筑仿佛滩涂上的贝壳,散落在各处,项目正中甚至还有一栋斜着的红色洋楼。
百子亭民国建筑以青砖为主,这一栋小洋楼红色的砖墙显得格外突出,走进观察,发现屋顶用了灰色的机平瓦,木质的门窗结构也得到留存,大门两侧米色的罗马柱和窗户上下边缘的条纹,恰到好处地装饰了红色外墙,二楼延伸出的小阳台,也是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设计。整个房屋透着一种复古的新潮,仿佛可以透过青砖红瓦看到这里过去的故事。
沿着项目继续向北,百子亭19号的大门赫然出现在眼前,虽然左右都被围挡拦住,紧闭的大门与高大的院墙也不能让我们一窥里面的样貌,但这个院门左右留出了宽大的空地,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气场。
这是百子亭天地内最大的民国宅邸,曾住着的是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桂永清。桂永清信仰三民主义,毕业于黄埔军校,抗日战争初期,桂永清检阅流亡的孩子们组成的中国童子军时,救国心切,不禁泪如泉涌、失声痛哭,也因此被赞誉“真乃黄埔之楷模”。
1954年,桂永清病逝于台湾,而这栋气派的司令公馆,也在时间的洗礼中,与整个百子亭一起,淹没在一片市井烟火中。
现在的百子亭不仅聚集着一片密集的居民区,江苏省肿瘤医院也在这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医院前步履匆匆,买菜的叔叔阿姨们来来往往,做小生意的人在店铺门口乘着凉,老旧的居民楼搭上了出新的脚手架,施工声、车喇叭以及各种各样的方言充斥着这条拥挤的小路,也刻画着南京老居民区最典型的模样。
然而这样一个氤氲着烟火气的地方,不仅藏着厚厚的民国旧史,还将有对标上海新天地的商业兴起。上海新天地是世界银行出版的《城市土地复兴》列入档案的、中国唯一一例社区更新成功案例,以上海近代标志石库门建筑为基础,打造了一片具有上海历史风貌,同时又中西融合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
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反差,但不少人对南京这座新天地信心满满,因为本次为百子亭改造操刀的,正是打造出上海新天地的瑞安集团。
2018年,南京玄武城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4亿拿下百子亭历史风貌区所在的地块,并将项目工程承包给了“借旧创新”专家瑞安集团,打造民国风情街区。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是要复刻1912?但从规划来看,百子亭将远比1912复杂得多。这里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民国风情餐饮步行街,还将规划依托优秀的民国文化资源,呈现出南京近现代风貌展示区、文化艺术创意区和具有南京特色且功能复合的时尚休闲街。
百子亭天地将分两期建设,中央路西侧的二期未来将引入更多国际性旗舰店,打造高端商业。一期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就是我们刚刚看到的民国风情街区,北区则全部为新建筑,未来会有电影院和美术展馆。
一期南区的11栋民国建筑,都将被最大程度保存下来,作为以书画为主的艺术、文化创意展示活动区,这里的文人气息和传奇故事,将是让百子亭区别于1912和颐和路的最佳调味剂。大胆预测这里正式营业后,一定会成为南京新的“网红打卡地”。
百子亭天地在今年6月和8月两次调整规划,不断改善建筑设计和文物保护方案。我与友人谈起百子亭新天地的时候,他说这里未来要“甩1912好几条街”,我倒是觉得无论百子亭和1912孰优孰劣,对于喜欢南京、喜欢民国历史的人来说,这里都是一场盛宴,那些被市井烟火掩盖的传奇色彩,即将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