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电视剧《琅琊榜》中的权谋与逻辑水平是否超过了《大明王朝1566》? 第1页

        

user avatar   xia-wei-tong-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江湖第一大帮派帮主,兄弟是禁卫军统领兼天下第一高手,恋人是拥兵十万的将军,手下也各个都是绝世高手,拥有上帝视角一样的情报体系,扶持一个有军功的皇子,身边还有多位重臣暗中支持,后宫还有全剧最强女性角色帮助。三个竞争对手中一个是废物(前太子),一个手下永远能在关键时候被抓到把柄(誉王),最强的夏江也被开挂杀(都下致命剧毒了结果被火寒化解了)。

我很喜欢看琅琊榜的热血情怀,但坦白说,它真的没有太多权谋可言。整个琅琊榜的权谋加起来,都不如《大明王朝》5集多。琅琊榜里面的危机的出现和解决很多甚至没有铺垫,基本都是编剧突然掉下来一个剧情杀,主角就把危机搞定了。真正的权谋,是面对不可知的信息和真正莫测的局势,在错综复杂的势力中杀出一条血路,而不是龙傲天那样开挂到底。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你所谓的“权谋”是指挖坑使绊子、背后捅刀子这类手段,那么《琅琊榜》的确在各方面已经完全超越了《大明王朝1566》。至于逻辑,抱歉《琅琊榜》没有现实逻辑。

可是,这并不代表《琅琊榜》就比《大明王朝1566》好。

如果你愿意找点时间去翻一翻正儿八经的历史学术著作,你会看到研究一个历史时期的切入点是非常多的,比如有人会分析海外贸易对一个时期国家治理结构的影响,有人会分析漕运、财政制度对一个国家政治、军事制度的影响,有人则会分析某些具体的政策对社会结构转型的促进作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但是,没有哪个严肃的历史学者会去搞所谓的“权谋”研究,因为真正搞历史的人都知道,“权谋”这玩意儿大多数时候都是靠不住的——或者说,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单纯的“权谋”。

王安忆在讲小说写作时,提到过“生计问题”在小说写作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如果小说要写一个真实的人,必须得写明白这个人是怎么样生活的。放到政治中,也同样如此。在很多小说里,一个大官豢养几百死士轻轻松松,可放到现实中你试试看?一方面,养几百死士要花多少钱?这些钱从哪儿出?就拿当下举例,一个肯为你卖命的人一个月给两万工资不多吧?如果有500个人,每月至少1000万的支出,每年至少1.2个亿,如此庞大的流水支出怎么能不让人怀疑?另一方面,这几百死士养在哪儿?他们日常得练功吧?正常人肯定不会把这500人放在自己家里,但如果安排在外面的话,会不会引起别人怀疑?如果这些人中有人在执行任务时死了,怎么跟他们的家人交代?

所以,翻遍历史书,你会看到权力再大的官员,也没有几个会养私兵——起兵造反是另一种情况。皇帝如果真想拘捕官员,基本上官员都是束手就擒,也没有谁会让死士对抗皇帝的官兵。对于《琅琊榜》来说,作者就需要回答这些问题:江左盟是做什么生意的?江左盟的成员是怎么招募的,他们的工资是怎么发的?江左盟的死士训练体系是什么……

很显然,《琅琊榜》回答不了这些问题。

政治的基础是民生,而民生的基础是经济。汲汲于“权谋”,就会忽略掉经济、民生等等因素的作用,也会忽略掉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运行的真实逻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李林甫,这个稍微了解点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李林甫为什么能登上相位?如果按照“权谋”的逻辑,有人自然会说因为李林甫有手腕、能拍马屁等等。可真实的情况是,在当时的大唐,只有李林甫能比较好的平衡各方势力、解决大唐迫在眉睫的危机。

如果以李林甫作为类比,那么《琅琊榜》就是一个写李林甫如何干掉同僚上位的故事,而《大明王朝1566》则是写大唐有哪些危机、李林甫又是如何解决这些危机并让自己登顶权力巅峰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你要说“权谋”肯定是《琅琊榜》更高,但这种“权谋”很多时候只是脱离了史实的臆想——不过话说回来,《琅琊榜》也不是历史剧,也没必要用历史的标准苛求他。

当然,《大明王朝1566》也只是一部电视剧,主要还是讲故事。它也并不能像学术专著一样,条分缕析地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清楚。但是,至少它写出了每个政治的参与者在时代中的行动轨迹。在这条轨迹中,每个人都有着各种因素的制约,没有谁有金手指能够干净利落地搞定一切,也没有谁能把事情做到完美。

总之,一个好的历史剧最大的特点,应当是把里面的人都当成聪明人来写。毕竟,你要知道,现在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几乎都有过人之处。更不用说宋以后的官员,大都是科举考试入仕的。能够官至三品以上的,基本都是进士出身——以清朝为例,清朝榜单分为三甲,一甲3人,二甲进士出身50人左右,三甲及为同进士出身。也就是说,能考到全国前50名左右的人,才有机会成为真正的高官。这些用今天的话来说基本都是学神级别的人物,把他们中的任何一方写成弱智,就跟《甜蜜暴击》里那些为鹿晗算出了小学二年级的追及问题而鼓掌的“大学生”们一样……


user avatar   hu-yan-luan-yu-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先看小说的。

看了一半,我就想到金庸小说里的一句话。

任盈盈说:“爹爹,怎么咱们每年端午节喝酒,一年总是少一个人?。

琅琊榜里,梅长苏进京后,皇上身边的权力核心人员,换的是比内裤还勤快。

作为一个帝国的绝对权力拥有者,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权力机构被打散还无动于衷?

上次皇帝这么傻,还是在东汉。


电视剧看的时候也就是这个感觉。

你知道权谋是什么吗?

好比做生意,您的经商头脑就是权谋。

但你再聪明你也当不了企业家,因为你需要启动资金。

钞票就是权力。

琅琊榜就像主角手握巨资,还TM和一群傻子做生意,然后赚得盆满钵满。

大明王朝呢?一群精明的商人勾心斗角,能不能赚钱固然看个人能力,更看手里的筹码,还更更更更看运气、看政策、看经济形势。

所谓“国家政策经济形势”,放这里其实就是历史进程。


这么说吧,如果田有禄赶上狗屎运连续提拔,他也能当首辅。

他也有政治智慧,有权谋,有能力。

但琅琊榜只有梅长苏一个聪明人,手中所拥有的武力、情报系统还能撼动整个帝国。

大概相当于中国象棋里突然给你加进来一个皇后,然后一会站在线上一会站在格子里,能横走能竖走能斜走,心情好了还能把老卒子也变成后,然后顺利把你的棋子吃光。


为什么有的人会觉得大明王朝没有什么权谋?

因为他的权谋按照基本法啊。你棋艺高超你的车也不能弯道超越啊。

你看,整个文官系统,再加上一个吕芳联手,照样被嘉靖怼得妈都不认识。

权谋是有局限性的,只是一个辅助工具。

琅琊榜把这个局限性打烂了。

只要你够聪明,你能让亲妈把儿子卖了,让孝子把父亲煮成肉汤。

放进大明王朝里,相当于十集之内让严嵩倒台徐阶让位,再五集内廷肃清,随后胡宗宪海瑞加入梅党,嘉靖被架空黯然让位,胡歌赶走陈宝国坐上龙椅。

看起来很爽,仅此而已。


也许你会想,官场又不是下棋,这些奇怪的规则是哪来的?

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几千年的文化、制度、传统。

这就是厚重感。

大明王朝展现的是什么呢?

是权谋吗?不,权谋只是细节。

他谈论的是王朝的兴衰,但又远不止于此。

这是几千年来的封建官场文化,这是流传至今的中华传统的政治风俗。

任凭你是县丞还是皇帝,任凭你是奸佞还是清官,都只是整个体系下的一颗棋子。


你要拿梅长苏和大明王朝里的某个人比权谋,的确梅长苏完胜。

关二爷武艺虽然高超,又怎么能打赢手持一万三千斤定海神针的孙行者呢?

你把石头当老虎一箭射穿已经够厉害了,我段誉六脉神剑徒手碎石好吗?

但你要拿两部电视剧做比较,那还是算了吧。



-------------------------分割线--------------------------------

提一点关于小说的。

琅琊榜小说中存在大量的、细腻的感情描写,虽然有的地方读起来有点矫情,但总体而言,亲情、友情刻画得是不错的。

电视剧基本继承了这一点,但不知道我是不是国产剧TVB剧看多习以为常了,没觉得违和。

本来嘛,琅琊榜作为一部“爽文”,或者说以复仇为核心的小说、电视剧,大篇幅描写感情是无可厚非的。

但如果从政治角度来看,谈感情是极其幼稚的。

说得刻薄点,琅琊榜如果和大明王朝对比一下,整部电视剧都是幼稚的。

琅琊榜很少谈及官场文化,也不大顾忌官场生态,反而浓墨重彩地抒写人物间的感情、正义感、价值观、信念等等,甚至允许这些正面事物凌驾于党派体系之上。

所以我觉得,从政治、权谋这个角度来看,很多现代的官场小说,都比琅琊榜更接近大明王朝。

琅琊榜和大明王朝虽然都在谈古代的权力斗争,但内核是完全不同的。

琅琊榜是为了展现邪不胜正的主流价值观,而大明王朝则更多展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官场文化,解读刻入骨髓的政治制度和历史逻辑,其中权谋不止是厚黑更是哲学。

毫无疑问,大明王朝的艺术价值更高。私以为,演员的水平也更胜一筹。

这也是为什么此问题给琅琊榜招了这么多黑。


说到琅琊榜幼稚,我就谈谈大明王朝的深刻吧。

大明王朝首先展现的两个党派——严党和清流。

看起来好像是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对决,是贪官污吏和人民良心斗智斗勇的故事。

但别以为故事就这么简单。

女朋友看大明王朝时候就挺不理解,裕王已经是皇上独子了,怕什么?难道皇帝还能为了严嵩把唯一亲儿子给干了?而且嘉靖明知道严嵩腐败,恨得咬牙切齿了,为什么不直接抄了他的家,让清官上台?

我当时就明白她对大明王朝的理解止步于第一个矛盾:文官集团相互倾轧。

然后再自我脑补一个正邪大战,没了。


其实严党和清流之争,也是嘉靖和裕王的斗争。

我们先看看,大明王朝到底有多少股势力。

嘉靖一句“三路诸侯”,点出了严党、清流、司礼监三大利益团。

但是嘉靖本人远高于这三个集团,一道圣旨就能打散其中任意一个。

有资格和他对抗的,只有裕王。

所以严嵩和吕芳必须存在,只有这两股势力紧紧跟随嘉靖,才能保证嘉靖的地位不动摇。

这就是第二个矛盾:皇帝和皇储的斗争、权力核心的争夺。

那么,嘉靖为什么要让内阁里站着大把裕王的人呢?为什么不索性打垮清流?

难道是因为清流党能做事不贪污?那打垮严党就好了啊,清流又不是只能是裕王心腹,提拔几个和裕王对着干的清流不行吗?

不行,绝对不行。这涉及第三个矛盾。


裕王和清流看似一党,其实他们有无法调和的根本矛盾。

嘉靖裕王和文官,都代表着大地主阶级利益,都是统治阶级,但皇帝是要负责国家机器运转的,文官只是他们的代理人而已。

按理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一般不会太尖锐的,为什么这里着重提及?

大明王朝第一集就提出一个问题——国库亏空。

之后改桑为田又抛出第二个问题——土地兼并。

正是这两个问题,让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化了。

因此我说,表面上嘉靖和裕王的斗争是最尖锐的,但核心利益上只有他们二者是共同的。

这就是第三个矛盾:贵族地主阶级和庶族地主阶级的矛盾。

而且皇帝是无可奈何的,因为他代表的就是地主阶级利益,他不能反过来背叛阶级。

嘉靖可以把内阁里所有人都杀光,但提拔上来的人还是另一个严嵩和徐阶。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就是贵族资产化,把统治阶级变成资本家,要么就是反过来高度中央集权,发展生产力安抚民众,维护统治。

嘉靖显然想走,也只能走第二条路。

胡宗宪这个人物的价值就在这里。

如果你把胡宗宪理解为一个有良心讲感情能干事的官僚就太肤浅了。

他是要代表底层民众利益啊。

这也就是嘉靖无论如何都要保住胡宗宪的原因:要维持国家机器运转,要对抗官僚集团,就必须发动群众、团结群众。

嘉靖就这么爱民吗?胡扯。皇上是不会爱民的,管你唐宗宋祖康熙乾隆,哪怕你是尧舜禹汤都不行,你不会爱民的。

泥腿子和皇帝,是不死不休的,这是我下面要说的第四个矛盾。


电视剧里用胡宗宪逐渐让一个庞大而又渺小,强大而又无力,坚定而又软弱的阶级走上了舞台——人民群众。

小阁老觉得胡宗宪是反骨仔,清流觉得胡宗宪对严嵩讲感情,他们都不能理解胡宗宪。

因为他们把胡宗宪当成了自己利益集团的一份子,所以他们困惑。

胡宗宪也困惑,因为他以为文官集团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都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

这份困惑在海瑞出现后到达了顶峰,矛盾也随之尖锐到了极点。

胡宗宪借粮无门已经在展现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了,但好歹还有一层遮羞布。

海瑞则彻底撕开了遮羞布,赤裸裸让皇帝站在了群众的对面。

当然,皇上就没和群众站在一起过。

这就是第四个矛盾:阶级矛盾。

这个矛盾中皇上又无比坚定地和所有官僚站在一起,他们都是剥削阶级。


四个矛盾层层递进互相交织,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矛盾中站在不同的队伍里,他们既会无休止地互相进攻,又会在某些时候默契地统一战线。

这就是为什么有位高赞答主说,大明王朝是立体纵深式的权谋格局。

借用大明王朝的台词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事就坏在这。

当然,我的解读是有限的,我也愿意承认我的肤浅,这里只是抛砖引玉。

但我知道一点,相比琅琊榜里脸谱化的人物依靠性格感情无脑站队,大明王朝出彩太多,成熟太多,深刻太多。


当然,拿琅琊榜和大明王朝1566作对比是不公平的。

大明王朝开头,冯保报祥瑞一事,前后花费了十几分钟朝上。

琅琊榜里胡歌和刘涛相认时候,几句台词一首歌大概也是这个时间。

大明王朝在细节上侧重于官场哲学,琅琊榜则更侧重人物感情。

再举一个例子。

除了自身利益,严党要补国库亏空也是为了国家,清流要扳倒腐败的严党还是为了国家,国家长治久安那当然符合嘉靖利益,也符合人民的利益,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大明王朝很多剧情都是宏大构架下的多方博弈,用最后的悲剧结果来展现制度缺陷,琅琊榜则是单线复仇,其他内容都是服务于此的支线。


作为娱乐作品,琅琊榜非常优秀,但作为艺术品来看,明显是大明王朝更胜一筹。

但别说谁的观众就该有优越感,大家都是跑步时候听个音乐,凭什么老子听凤凰传奇就不如你听巴赫的?

我之所以前面说的有些刻薄,除了一些个人偏见外,是因为在某论坛看了些不知所云的剧评,刷知乎又看到这个问题心里有气。

我是在怼那些说莫扎特的音乐华而不实,坚信yang-mills理论是杨幂创立的,自称造出永动机,觉得麻沸散能吊打全世界麻醉医生的无知者。

我们喜欢大明王朝不见得就高明些,更不会觉得谁爱看琅琊榜谁傻哔。

通俗作品,受欢迎是应该的,我就特别喜欢通俗小说,我也没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但请别诋毁大明王朝这部史诗级作品,谢谢你们了。


user avatar   zhan-yu-98-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明:国家没有钱了,怎么办怎么办?皇帝急了,首辅急了,太监急了,官员急了,商人急了,老百姓急了。大家一起把国家折腾得快完蛋了,结果钱还没有凑足。


狼牙棒:梅长苏进京要带多少钱?

作者:反正可以随时召唤无所不能的江左盟,这点小事就不要拿来耽误我的“权谋”了。


YY小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根本不关心最基本的自然规律。而现实中的权谋,却是从最基本的东西入手。现实中权谋家们费劲千辛万苦都很难得到的东西,YY小说手一挥就取之不尽。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大的权谋,就是把钱和粮食放到应该放的地方去。有哪篇网络小说粘到皮毛了?


user avatar   zhao-wei-zheng-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电视剧的背景:一个皇帝,因为对功臣的猜忌,就把自己国家最精锐的军队,还是十万人,给埋伏全杀光了;

一个电视剧的设定:有一个江湖组织遍布五湖四海,任何一个你想知道的东西它都能找到眼线,然后他的领导者,和最能打仗的皇子、国家的大将军、武功最高的十个人中的三四个、拥有国家主要兵力的郡主都是一个战线的,这一切皇上不仅不知道,而且没察觉,这帮人天胡开局愣是吭哧吭哧了几十集才达到目标;

一个电视剧的主线:有一个国家,六部尚书、当朝权臣被一个一个换掉,并且都和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皇上没觉得有问题,太子没觉得有问题,这相当于,你在大街上脱一个异性的衣服,脱了外衣她没反应,脱了裤子她没反应,直到脱到了内裤,她猛然反应过来:“哎呀你把我脱光了!”周围的观众也猛然反应过来,哎呀呀,你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扒光了她,真是奇才!

这三点中但凡存在一点,都没法和“权谋”搭上边,但是琅琊榜却三点都做到了。


user avatar   shen-peng-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琅琊榜这部网络神剧之所以好评不少,是因为他确实满足了不少人内心的想法。

和大萌王朝相比,琅琊榜中的东西不叫权谋,而叫把天下大事当做自家家庭夫妻婆媳矛盾的意淫。

人们总喜欢把国家层面的政治行为,意淫成传统小说中的个人恩怨和君王功臣间的小情感,把天下万事,都意淫成他们喜欢的宫斗剧。

这部剧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影射——赤焰军和林帅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却死于皇帝的猜忌和大臣的构陷,这就有了中国人一句长久的感慨——“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林家和赤焰军这个设定,在中国传统历史中俯拾皆是,最著名的就是一个成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句话是越国文种大夫说的,文种和范蠡当年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复国,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而文种不听劝告,依旧辅佐勾践,结果却被勾践所杀,文大夫临死之前,说出了这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于是这就给历史上的功臣名将们定了基调。

汉高祖斩白蛇起义,云龙风虎齐相会,破咸阳,灭暴秦,垓下一战败霸王,这其中韩信神机妙算,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高祖伪游云梦擒之,吕后萧何定计杀韩信。你说,这算不算“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东汉大将军窦宪破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堪比卫青霍去病,然而回朝之后,便擅作威福,最终被汉和帝诛灭党羽,剥夺大将军印绶,勒令自杀谢罪。这算不算“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中国人喜欢这样的故事,一统天下的君王总是容不得功高盖世的臣子,但凡创业之初肝胆相照的兄弟,一般都没有好下场,汉高祖不但杀了韩信,还杀了彭越、英布。朱元璋杀胡惟庸满门,杀蓝玉全家,开国功臣能够善终的,只剩下汤和一人,在野史传奇中,就连刘伯温、徐达、常遇春都是朱元璋下毒害死。

不管是真是假,反正老百姓喜欢听,老百姓总是觉得,这天下都是将军打下来的,皇帝不该对将军们如此苛刻,老百姓最推崇的历史人物是三国演义中的刘玄德,桃园三结义,说同生共死就同生共死,为了给关云长报仇,人生理想和千秋大业都可以不要,讲感情讲义气,比天下太平要总要的多,这就是老百姓最淳朴的价值观。

所以历史上的小说演义,都挺会讨好老百姓的小情绪,老百姓最痛恨的事情,就是哥儿几个一起打拼,老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结果你飞黄腾达了,却把老子一脚踹开,这还有天理吗?于是乎这么写下去,开国皇帝都没有好东西,都有个清洗原始股的过程,《说唐》里头,就连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也落了个坑死罗成,逼疯功臣薛仁贵的大帽子。

当然了,说书人还不够刁钻,最刁钻不过小说家笔法,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皇帝》,也就是大家看过的唐国强老先生主演的《雍正王朝》,在四爷还在做四爷的时候,有个经天纬地之才的邬先生,还有一群为他奔走效力的奴婢,就在四爷荣登大宝的那一天,四爷府里上上下下喜大普奔,正准备庆祝庆祝,然而邬先生却收拾细软跑路了,他说:“四爷狼顾而鹰视,蜂目而豺声,忍人也,可共患难,而不可同富贵!”在他跑路之后,雍正果然杀了全家奴仆,再到后来,他还弄死了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年羹尧。

后世的网络小说家感情泛滥,更喜欢把这些历史故事写成感人的男人间相爱相杀,最后感叹一声:“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其实呢,真正读历史的人心里哪能没点X数,这事儿到底是个什么事儿,想想就很清楚,真不是什么过河拆桥、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用唯物主义史学观去看,看就是历史的必然。当初一群创业者兴义军,夺天下,为的是什么?还不是因为那个旧的世界分配不均,矛盾严重,那么在战争的过程中,自然会有许多根本不懂刘邦、李世民、雍正眼光和抱负的人,进入了这个阵营,胜利来的太快,有些明明是旧贵族的人,也在浪潮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他们的本质没有变,依旧属于旧贵族,天下大定之后,这群从龙功臣还是要恢复旧的制度,攫取特权,如果领导者和他们妥协,就像曹丕和司马昭那样,搞“九品中正制”,那么这兴刀兵,起义军,死了那多人就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唯有矫枉才能过正,除旧才能布新,那些从龙功臣,那些有贡献的旧贵族,原本就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然天下何来新的气象,何来新的公平?不是“不许将军见太平”,而是太平岁月,将军本就该做个太平人,而不是做当初自己起兵时最讨厌的人。

汉朝初创,就着手打压六国旧贵族,诛杀异姓王,唐朝前期,也是不断和天下士族门阀作斗争,让寒门学子有出头之日,让天下能够有少许公平,稍稍比前代进步;朱元璋开国之后,全力反贪,抓到贪官就剥皮,如有权力熏天之辈,直接连根拔起,管你是什么元勋大将;雍正当朝时,大力打压满人贵族,任用汉人做干吏能臣,逼士绅一体纳粮,这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是他们非要杀功臣,而是功臣做事情,也实在太夸张了,汉初的功臣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上朝的时候当朝喝酒撒尿,回家就能兼并土地鱼肉百姓,唐初的大功臣尉迟恭也很不讲究,为一点小事就能在朝堂上一拳打爆李道宗的鼻子。

唐太宗李世民是最不喜欢杀功臣的开国君主了,然而他也杀了勾结太子的名将侯君集,还曾语重心长地对尉迟恭说:“我当年也很不理解汉高祖杀那么多功臣,但是现在我明白了,不是汉高祖残忍,而是功臣们确实会作死啊。”

所以啊,那些当年眼光好参与投机的原始股们,如果并不认同你们的董事长,最好挣钱之后就功成身退,免得伤感情。


user avatar   zhui-feng-yue-ying-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琅琊榜》的粉丝,但咱也不能违反客观事实,我根本不会拿《琅琊榜》和《大明王朝》比,因为二者本就不是同一种剧。

二者不是一个性质,背景不一样,《琅琊榜》是虚构架空的背景条件,《大明王朝》是基于史实的演绎。

所以我们看琅琊榜会有一种感觉,哎,这么做确实可以,能达到目的,可马上又觉得不对,那为什么现实中历史中就达不到目的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琅琊榜的背景前提是架空的虚构的不现实的,而大明王朝的背景前提基本是史实,或者是完全会在现实中发生的事。


《琅琊榜》的好,和《大明王朝》没有可比性,要我说,琅琊榜更接近一种武侠玄幻小说,而不是现实权谋小说,因为里边有太多的基础设定是超现实的,所以即使你的逻辑是正确的通顺的,细琢磨起来依然会觉得不现实,因为前提不现实。

一个通缉犯坠崖重生,数年后,建立了一个高手/智将/才女如云的江左盟,天下最全面的情报网为你所用,怎么建立的?情报网怎么做到的?

动辄就有高手出面来保护你或者打入敌军内部当卧底,这些高手凭什么义无反顾追随你?

进了京城第一步,武功天下第一的人就毫无保留的站在你那一边,明着还保皇上,哪有这么顺利的事?

你旧情人成了制霸一方的女将军,也义无反顾追随你,这么巧?人均花木兰吗?

这么想想就不难明白,这个前提在现实中是多么荒唐,多么理想化。

如果我给你这些前提,就算你没有梅长苏的智谋,咱就硬打硬发动政变,也能把皇上给玩死了吧?


但是反过来说,这也是琅琊榜的魅力所在。

历史剧有历史剧的魅力,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和演绎,感受历史车轮滚滚来。

武侠玄幻剧有武侠玄幻剧的魅力,给了你不一样的设定,不一样的前提,让你走出不一样的路,开拓不一样的思路。

在这种情况下,琅琊榜把古装剧的各种要素都集齐了。

林殊和霓凰的种种,是一部爱情剧。

帮靖王上位,是一部权谋剧。

斗夏江,是一部智谋剧。

靖王母亲静妃在宫里帮忙,是一部宫斗剧。

萧景睿家里乱糟糟,是一部江湖情仇剧。

挽救了言侯爷,是一部探案抓凶剧。

誉王造反,是一部战争片。

飞流+萌大统领,是一部武打片。

蔺晨来了,是一部毒舌喜剧片。

其它塑造的人物,都很饱满,达到了各自的目的。

你们还爱看什么,琅琊榜里都有。


这些,就是琅琊榜广受好评的原因。

非要比权谋比逻辑的话,我只能说,如果讨论前提是错的,那你再怎么分析权谋逻辑也没有可比性。

可是,我们看剧看小说一定要带着学习借鉴的目的吗?

那你确实别看琅琊榜,其他小说剧也不能看,历史书和纪录片才是你最该看的。

但琅琊榜所带给观众的爽感,是历史书纪录片所不能给予的。


user avatar   you-jian-dao-ba-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权谋而言,琅琊榜最核心的问题就错了。

逼皇帝道歉承认自己错误,且是承认自己过失杀子,实在理解不了。

历史上有几个认错的皇帝?汉武帝那是洗了两拨,社会经济政治都快搞不下去了,整个国家处于崩溃边缘,才开先河,且是自愿的。

就电视剧里展现出来的梁国从国家层面来说,并没有末日景象,皇帝认错反而会让全国丢失信心。

皇帝这个职位,不仅仅是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全国最高法官等,他更重要的身份是天子,代天牧民。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是全国信仰的对象。

皇帝有强烈的神圣性,皇帝是天子,是不会出错的也不能出错。

琅琊榜最核心的最刺激的梁帝认错,我认为才是全剧最离谱的。皇帝这个职位的神圣性被破坏了,搞共和革皇室的命,这到没什么,你不过是找另一个好一点的人继续当皇帝,牺牲到皇帝本质了,就很扯蛋了。男二可以解释为没受过皇家教育,不懂皇帝是什么吧,不然不会纵容有人如此大逆不道。

前面高赞回答得很好。

虚假的权谋:天杀得老皇帝害死太子屠戮七万军队,咱进京弄死他的走狗,按住他道歉,为死去的人沉冤雪耻。

真正的权谋:刀在手,跟我走,杀奸臣,清君侧。

按头梁帝认错,表面在报仇,实际上是在撅皇帝根基,皇帝的天然合法性被打了,被质疑了,让男二以后怎么当个神圣性的皇帝?


user avatar   zzt199106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女性向小说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故事的推进靠的不是实力,而是“情”。

——————————————————————

在女性向小说里,如果故事矛盾描述清晰的话(就是说小说本身描写没有问题),我们几乎在故事的前段就发现主角团或正义势力有达到最终目的的实力了。最直接简单的例子就是,爱上我的人居然是世界第一总裁或者皇帝,那么在实力方面,主角团已经碾压了。如果你发现没有,是因为有什么隐藏的但是已经存在的线索没有写出来,也就是单纯的情报倾斜。比如说A配与主角暂时对立,但是主角其实有绝对能说服A配的把握,他前期不愿意说服A配是因为XXX感情原因,后面愿意了又是因为XXX感情原因(参考琅琊榜言候)。

但是在男性向小说里,除了实力膨胀崩坏的小说,我们在故事的99%时间里会发现主角团离最终胜利总是很遥远,但是他们的感情总是比较稳定的。如果主角团出现了感情原因产生的裂痕,也可以通过实力的膨胀来弥补。比如说A配比主角厉害,不愿与主角合作,但是主角实力成长了,A配发现合则两利,于是愿意合作。

如果琅琊榜是男性向小说,那么很简单,梅长苏10年生聚,把三皇子接回江左盟,京城古旧都打好招呼,联合公主从南郡起兵,挑唆誉王(把誉王压死逼他造反),然后大军直接把都城一围,逼皇帝杀夏江退位,然后把当年的线索都挖出来故事就结束了。大概用5章左右吧。反而前面10年估计要写200章。

因为主角团的实力就是有那么强,江左盟是无敌的武力(一个护卫就能和大内第一高手打平,前身是无敌军团)+无敌的情报组织,公主愿意为自己出头且是国内第一军阀,大内领军是自己铁杆,言候在朝臣中也有分量,谢卓同盟本来就是笑话。所有的同盟势力在一开始已经建立好,自身的实力也已经到了顶点,经过简单计算,天下传檄而定。梅长苏要进京城装这么一圈B说白了就是自己不想暴露身份,因为会让故人下不了决心。嗯这种理由在男性向小说里面基本是属于毒点。

总结,女性小说和男性小说的不同在于,女性眼中非常难以跨越的障碍在男性眼中只是一次几分钟的思想建设,男性眼中非常难以跨越的障碍在女性眼中只是一些天生就有的设定。为什么在当今很多文学作品、网络小说中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你们可以思考一下。

——————————————————————————————

而在大明里面,谁都没有实力。皇帝看似NB,实际上士林清议和历史地位在压着他,他依靠的是皇权的牌匾和大明第一的帝王术;严嵩看似NB,实际上就是皇帝的狗,空中楼阁虚得很;徐阶看似NB实际上受道德和皇权的限制;海瑞是真NB,但那只是道德上,但是他也很辛苦很累,而且他最终也没能做到什么,大明还是走下坡。那么他们斗争靠的是什么?合纵连横,大势,机遇,规则。在这种环境下,谁还会感情用事,为了“不让某人伤心”而有所保留?也就是他们所说的,活不过第一集。

大明里面有个和梅长苏有一定相似定位的角色,是夏言的学生,徐阶。他最终如何复仇杀掉害死夏言的凶手严世藩?他把自己修炼成了古代官僚巅峰,为达目的也算不择手段(但是他的基本盘是清流,所以太下作的手段他用了就是丢掉基础),他没有情报系统,没有宫中支持,没有军队大佬支持(胡忠宪表面严党但实际两不相帮,否则徐阶也要gg),依靠的只有他的脸皮和一些士林清议,还有皇帝对他的需要(还是靠自己争取出来的,皇帝需要一个严嵩的对立面,但不一定是他徐阶,徐阶把自己打造成了最适合当这个“对立面角色”的人,这个角色的精确把握是徐阶政治智慧的最精髓部分)。你们想梅长苏没有江左盟,没有公主,没有禁军总管,进了京城还能装高人?这小说编不下去了吧?但是徐阶就做到了。而剧里面徐阶只能说是某一种极致,像他这么极致的人还有很多。


user avatar   chang-yuan-t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明王朝1566》形成的是一个立体纵深式的权谋格局。环环相接,步步相扣,直至上升到对权谋的哲学反思。相比之下《琅琊榜》的格局,小了。

不过,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两部剧的核心都不在于权谋,权谋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两剧都只是将权谋作为表现核心的载体而已。如果只看到权谋,就辜负了两位编剧各自倾注心血所浇灌的主题。

琅琊榜之所以能引起如此赞誉,不在于其权谋术数何其高明,而在于其风骨情怀,在于正义昭彰。梅长苏蒙受剧冤,家破人亡,为了沉冤得雪,为了惩治元凶剧恶,沉潜十余年,谋划了一局大棋。其间,权力财富名誉都不能阻挡其步伐。这剧情是不是有些熟悉?基督山伯爵一样的构设。不同的是,基督山伯爵路遇高人指点,而梅长苏出场时就是高人。

既然谈到权谋,就先从格局上来看看,两剧的差距所在。最高的权谋水平是博弈双方或多方在智谋实力旗鼓相当的局面下,你来我往,见招拆招的较量中展现的。任何一方在实力或智谋方面存在压倒性优势,则权谋的博弈就很难达到极致。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较量才看得出弈术精深。

纵观琅琊榜,找得出一位与梅长苏旗鼓相当的对手么?“麒麟才子,江左梅郎”,得之可得天下的设定,本身就显得不够成熟。得一人可得天下,这分明是“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就像读《三国》,每每看到孔明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的桥段,精彩吗?精彩。痛快不?痛快。可当真么?也就是当做传奇故事,听而一笑而已。

而大明王朝1566则展现的是立体纵深式的权谋格局。不是故事,不是传奇,就是事实的艺术再现。是翻遍左传通鉴,几千年来权谋术数沉淀下来的缩影与集中。剧中的人物已不是历史中具体的某一人、某一派,而是可以成为象征代表。也就是说,这里的徐高张可以是历史中的徐高张,也可以是任何一个时代现实中的徐高张。

下面就分析一下大明王朝中立体纵深式的权谋格局。

权谋涉及的纵深覆盖广:上至天子,下到县丞,其间无人不知权谋,无人不用术数。

嘉靖作为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集中体现了封建时代最高掌权者的权谋水平。嘉靖的权谋之道是外道内法,表面上是道家无为而治,讲究君无为而臣有为。嘉靖深谙此理,在剧中话不明说,多用机锋,让严嵩徐阶他们去猜。事情,办成了则圣上英明神武,算无遗策。搞砸了,则内阁决策不当,办事不力,锅还得有人替嘉靖背。

但实际上嘉靖权术的核心还是法家的东西。他将韩非子那套“法术势”的体系玩的炉火纯青。树立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操纵臣下,声色不露而辨别忠奸,赏罚莫测而切中事实。平衡挟制,以达到“设百官如家奴,视国库如私产”的目的。嘉靖也实现了这一目的,作为剧中有着最高权谋水平之一的最大权力者,唯一能胜过嘉靖的就只有严嵩、徐阶、吕芳三人联手,严党、清流、内廷的势力合作,这一可能微乎其微,唯一的一次,稍有苗头,还被嘉靖大大整治,罚吕芳去守陵,责严嵩去养病,令徐阶暂行首揆之权。

县丞,官僚体系中最末的一环。该剧塑造了一个精明滑头、欺软怕硬但又深谙为官之道的县丞——田有禄。田有禄的为官之道充分体现了他是个典型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者。他的那些术数则围绕着实用与功利展开的,剧中最典型的就是海瑞辞官后,田有禄暂代县令,坚决推行上面赵贞吉的政策,不顾淳安遭灾,催粮催税。海瑞抓住他的把柄,依照大明律一番义正言辞,田有禄瞬间由之前咄咄逼人变成恭谨顺从,表示坚决拥护海知县的领导,可之后一转眼,就向赵贞吉诉苦告状。阳奉阴违,见风使舵的术数使得那叫一个自然。

博弈主体的复杂与多样:个人与个人间,团体与团体间,个人与团体间。权谋在博弈斗争中尽显,且越是旗鼓相当的对手间博弈,越是精彩。你来我往,见招拆招。何况大明王朝中博弈何止两方。

嘉靖与海瑞博弈贯穿全剧成为一条主线。

严党与清流的博弈,势同水火。严党、内廷、清流的三方博弈,鼎足而立。太子党中,裕王王妃二人与徐高张之间利益目标大体一致,但心思又各有不同。

嘉靖与群臣的博弈,太极平衡。其间,团体内部间隙丛生。清流中:高拱与张居正心存芥蒂、高拱对赵贞吉心存鄙夷,甚至不满于徐阶和事老与和稀泥策略。张居正与赵贞吉存在竞争关系。严党中:严世藩与罗龙文、鄢懋卿沆瀣一气,做事瞒着严嵩。浙江严党郑何二人也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内廷中:陈洪对吕芳之位存取代之心、黄锦对吕芳忠心耿耿,与陈洪相互斗争。

展现了不同层次、阶段的权谋术数

在进身之初,本藉藉无名,但心怀抱负不甘下贱,想出头、想往上爬,但苦于无人提携只得自己活动。

冯保是这一类人的典型。开篇即杖死周云逸,压制他人自己赶着报祥瑞,这是是冯保想往上爬而揣摩圣意,逢迎嘉靖而采取的术数。不料,这样抢着报喜得罪了上司,压制他人,开罪了下级。这样赶着劲儿的往上爬,几近不择手段,自然遭人记恨。但幸逢老祖宗吕芳待人宽和,体恤下情。推心置腹教导为官三思,并为冯宝选了一条长远的道路。侍候世子,自此冯宝开始学会韬光养晦,以退为进。

高翰文亦然,翰林院编修的日子清苦难熬,储才养望却耐不住寂寞,便自己活动,提出个“以改兼赈”的方略,得了个杭州知府的“美差”。殊不知此去,刀山火海,不过是给他人做得个遮风替罪的屏障而已。

进身之后,如何勤于守成?或百尺竿头想更进一步,或急流勇退以谋善身,或进而贪恋权名,或退而爱惜羽毛。事未经历不知难,而以上的这些选择,剧中不同人物都经历了,都使出了自己的权谋以谋国谋身,或谋名谋利。

进身之后,严世藩想的是保住权势,于是结党营私。陈洪想的是百尺竿头,于是暗中给吕芳下绊儿。吕芳杨金水念的是急流勇退,以谋善身,于是一个露出差错一个装疯卖傻。严世藩、陈洪贪的是权势,赵贞吉贪的是雅名。但共同点都在于逢迎上意、以求进身。

当爬到权力的顶峰又当如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其风光?可从嘉靖身上我们却能读出孤独,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高处不胜寒的悲凉。最后一集里陈宝国那句“连朕的孙子都不认朕啦”。何其无奈,何其揪心。孤家寡人,困在权力的桎梏中。这些早已超出了权谋术数,上升到对权力哲学的思考层面。

嘉靖是孤独的,可嘉靖又偏巧遇上了一个同样的孤独者——海瑞。一个在最高道德境界里茕茕孑立、踽踽独行的孤独者。一个站在最高权力境界,一个站在最高道德境界,两位孤独者的斗争较量,再高深的权谋,再完美的术数,也显得苍白无力。

所以,《明王朝1566》是一件艺术品。它以电视剧的形式为载体,融合了历史文学、新史学、传统哲学与影视艺术,展现的是深层次的思辨。讲权谋,它已经将权谋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仅这一点,《琅琊榜》是远远不及的。




        

相关话题

  皇帝为什么可以杀于谦却杀不了海瑞?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的四对夫妻? 
  为什么现在像94版三国演义,大明王朝1566,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样高质量的历史剧越来越少了 ? 
  《大明王朝 1566》有哪些细思极恐的情节? 
  如何理解《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送给海瑞的“无君无父,弃国弃家”这八个字? 
  《大明王朝1566》,假设嘉靖到死都不倒严,把严党问题留给裕王和清流,那严党还会覆灭吗?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黄锦? 
  《雍正王朝》哪些地方不如《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前者评分 7.9、后者 8.7? 
  大明王朝1566中谁最值得嫁?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所谓清流一党以及他们与裕王之间的关系? 

前一个讨论
海里的动物睡觉的时候会不会被水冲到别的地方?会不会睡着睡着就被别的动物吃了?
下一个讨论
你见过哪些谜之笑点的图片?





© 2024-06-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