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越在这里说的不是玉米的市场零售价和猪肉的市场零售价的对比。
而是种粮的农户将一百斤玉米按收购价卖出后,所得的钱只能买三斤猪肉。而一百斤玉米喂猪,猪也不止长三斤肉了。杨超越在这里是以一个农家女孩的视角谈了谈目前的农副产品价格体系对农民是有所不公的。
对这种局面杨超越在这里给出了她的解决办法——大片承包土地,大规模种植。这个办法是很有科学道理的,一是种植户掌握了大量货源后可以提高议价能力,二是能将大量劳动力从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三是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这也是国家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可以说,杨超越就是那种读书不多,但是却能准确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并给出独到见解的人。
另外,能想到土地贬值这一点,的确不是一般人了。
说实在话,互联网用的越多,看到的东西越容易有偏颇。比如说对贫困的体会,对农村生活认识的匮乏。
毕竟能上网的人群,代表的主要还是城市的人群,人们更喜欢在互联网上展现自己好的那一面,对于自己不是那么好的部分,会下意识的去遮蔽。
根据2021年二月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
我国十四亿人中,只有十亿人可称之为网民,其中农村网民仅占总体网民的百分之三十。而我国农村户口按照零几年的统计,约有百分之五十七。占人口的多数。
去年国家说“全面小康”,“全面脱贫”时,有不少人在网上发表言论,说自己毫无感觉,甚至对这些宣传横加指责。同时网络上还流传一张表:
如果按照这个表的标准,我国2020年全民能达到家庭年收入60万以上的话,我国怕是早就超越美利坚了。毕竟美利坚的人均收入也才三四万美元的样子。60万人民币折合美元是九万二千美元左右。
可实际上我国的贫困标准是什么呢?最近刚好发布了《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2]里面专门有个附录叫“中国扶贫标准的变化和调整”其中是这么说的:
中国第一次制定扶贫标准是1986年,为206元,对应的贫困人口数量为1.25亿,主要解决温饱问题。2001年制定第一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时,将扶贫标准提高到865元,对应的贫困人口数量为9422.8万。2011年制定第二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时,将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2010年不变价),对应的贫困人口数量为1.22亿。
想象一下,个人年收入2300元以下,生活环境是如何的?而这样的人口,在2011年时,还有1.22亿。
我本身是攀枝花人,爷爷65年参与三线建设就到了攀枝花,然后全家都留在攀枝花,扎根在这里。攀枝花本身因为发展工业建设,算不上贫困。但是周边是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
分别是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几乎可以说,周边围绕的都是贫困县,永仁、华坪、会理、会东。
算是从小就会接触到这些贫困的地区,也算看着这些地方从无到有,一些地区连水电都不通发展到现在通水通电,部分深山家庭从聚居地搬迁出来。
所以国家给的扶贫标准,主要是针对这些家庭的,著名的“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住房、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等。
那么实现没有呢?至少就我所见的,很多当年真贫困的家庭,在这几年中是真的可以达到符合上述标准,但是他们的年收入,其实算下来,一年可能也不到一万块。不过他们很多家里也有种地、养鸡,吃的还算不错。
有一个认识的,家里有人在城市里工作,一个月工资扣除五险一金以后大概四千多块。家里经常劝他要多节约,要是每年能给家里补贴两三千块就好了。而我的朋友里,不乏花两三千买一双球鞋的“土豪”们。(不是说他们买球鞋不好,他们也就是普通家庭,而是说贫富差距太大,大到像是两个世界的人一般。)
有关农产品的价格,国家本身也会有调控,这件事自古就是难题。
《汉书》就有记载:
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时至今日,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对国家的影响依旧是非常巨大的。甚至于是国家发展的“底气”也是民心是否稳定的关键。
对于农户,确实不够友好,而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极可能是杨超越所说的“大规模承包种植”。
只是具体怎么走,要走多久,还需要不短的探索。
在东北读书多年,认识一些来自东北乡下的患者,跟他们聊天,其实说苞米卖一块钱一斤还是偏高了一点,他们去年秋收卖得价格比较高的,大概也就在9毛1左右。
所以杨超越说这话没毛病。
以前读书的时候,监护室门口会有很多农村患者的家属就睡在门口,有时候会看到他们在偷偷地哭泣,他们很多都是因为急性心梗来住院的。
当时支架还没有带量采购,一个国产的支架也在1万~1万5左右,算上药费,还有上级推荐给急诊pci患者的自费检查oct,一次住院下来要4万块左右,这还只是安一个支架的情况,由于新农合报销的比例只有30%左右,最后自己承担的费用大约在2.5万。
换算成玉米也就是2万7千斤,这是很多东北农村家庭一年收入的绝大部分。
所以国家搞这个带量采购真的是千古德政。
感恩国家。
大家没事支持一下东北玉米吧~
会诊路上无意间碰到一起家属和患者间的争执。
骨科术后患者必须卧床,大小便都要在床上解决。
家属应该是刚赶来陪护的,明显手忙脚乱。
病人死命要下床,拦不住。
脸憋得通红,怎么劝都不听,也不说为什么,像个闷嘴葫芦。
终于,年轻的家属发了飙,“你再不听话我不来看你了。”
安静了,病人怯懦地说:想上厕所。
“用便盆啊!”
又气又乐。
楼下小卖部有卖便盆的,简陋的白色塑料,卖15块钱。
病人说“你娘之前去看过,俺们觉得太贵了没买,这几天都用塑料袋解决,这不你来了嘛,不方便。”
一阵沉默。
病人多加了句“15块钱呢,够咱卖20斤包谷。买个拉粑粑的盆,划不来。”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
15块钱,够一位农民卖20斤玉米。
农民种地基本上只能自给自足,很辛苦。我刚刚翻出了前几年我在老家帮我一位亲人收玉米的一些照片
我记得当时玉米的收购价是0.8元,我舅婆婆卖了4000斤,3200元。除去农药,化肥,种子钱等等杂费,其实纯利润只有2500元左右(最多)
两位老人,光靠卖玉米的钱,一个月一个人摊下来五百收入都没有
玉米要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暴晒三天以上才能卖出,中间下雨淋湿了又要重来。(当时我身材有点丰满,忽略忽略)
这张是我准备去半山腰背玉米(背了来回七八趟),西部农村地区,山区多,基本上只能靠人力。
这是在半山腰上的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倒是觉得,那个说16块钱一斤猪肉的更值得看待吧……
还有这货能弄明白带棒子的玉米和不带棒子的玉米么?
对种玉米的人来说,三十斤玉米只能换一斤猪肉。
对于养猪的人来说,一斤猪肉只能换十斤玉米。
矛盾吗?不矛盾。商品的流通成本就是这么高。
一方面是流通本身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不要小看百万漕工。
粮食现在就是不值钱,没有办法的。。。有大量使用大工业生产的地方,产量太大了,相对成本太低了,在这种领域小农是完全无法竞争的。
如果我们要参考其他发达国家经验的话,能做的就是把主粮都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保留小农做高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的,甚至文化价值的作物。
我在瑞典也了解了一些本地农民,或者想去从事农业的一些人,很多是做有机农产品。我也有买过一些这样的蔬菜,肉什么的,当然价格要比一般超市的高很多。不过销量还是不错的,大家蛮愿意买这些东西的。
当然这也要大家都愿意花钱才行。。。我个人其实觉得中国的蔬菜价格是有点偏低的,所以农民很难赚到钱,这里不单单指绝对值,也指蔬菜价格占的收入比例。
三斤粮食产一斤肉。这个效率太低了。难怪吃不起肉。
说法不够严谨。
应该说,
100斤玉米的毛收入,只能买3斤普通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