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民族主义音乐是大多数作曲家选择的创作风格,但仍然有一部作曲家,不受时代所影响,不坚持特定的流派和风格,根据自身创作的需要,吸收不同的作曲技术,保持以极具个人性格的音乐风格进行创作,这些作曲家通常在音乐历史中无法被归为某一类。有些学术成果中将这些作曲家称之为“折中主义的作曲家”。俄罗斯的肖斯塔科维奇就属于“折中主义的作曲家”,或者用题主的叫法,“传统作曲家”也行吧。而在那一时期保持这一创作风格的作曲家不只肖斯塔科维奇,还有俄罗斯的普罗科菲耶夫、英国的布里顿和蒂皮特,等等。
不止如此,在后来,仍然有很多作曲家采用传统作曲技法进行创作,只不过这种创作在20世纪并不被重视,因为它太“传统”了,没有突破。甚至在音乐学院里,采用“传统作曲技法”进行创作,已经成为学习作曲的一个过程环节,其通常被叫做“风格写作”。
所以,要说肖斯塔科维奇是最后的“传统作曲家”,“最后”还是有些牵强。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1891—1953)俄罗斯地区作曲家。
普罗科菲耶夫生于乌克兰,3岁时和母亲学习钢琴,5岁半开始作曲,9岁时完成了一部歌剧。11岁和作曲家格里埃尔(Reinhold Clere,1875—1956)学习。13岁,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入学后主要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和李亚多夫学习作曲技术理论。1909年修毕作曲学业后后,继续学习钢琴和指挥,于1914年毕业。在校期间,普罗科菲耶夫在学习传统作曲技术的同时,也广泛接触现代音乐。在他早期的创作中,体现出了他的探索与突破,他色彩化的和声和粗狂的节拍节奏是他这一时期作品最大的特色,代表作品有:《第一钢琴协奏曲》(1911)、《第二钢琴协奏曲》(1912—1913,1923年修订)、《第二钢琴奏鸣曲》(1912)等。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一钢琴协奏曲》(1911)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1912—1913,1923年修订)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1912)
从1916年开始,普罗科菲耶夫开始酝酿《古典交响曲》(1916—1917),作品于1918年首演后获得巨大成功。作品采用的是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语言,平衡、清新、优雅。这部作品与新古典主义暗示了20年代的新古典主义的发展。1918年,普罗科菲耶夫离开俄罗斯,来到美国。来到美国后,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和演出受到冷落。期间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了《第三钢琴协奏曲》(1917—1921)。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古典交响曲》(1916—1917)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1917—1921)
1923年,他从美国来到巴黎,作为钢琴家、作曲家兼指挥家到欧洲进行音乐活动。在法国期间,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第二交响曲》(1925),这部作品与《古典交响曲》的风格截然相反,采用了极度不协和的音程和和弦。1934年,普罗科菲耶夫回到俄罗斯,受到苏联政府和人民的欢迎。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交响曲》(1925)
在回国后,普罗科菲耶夫进入到了多产时期,创作了许多重要的作品。这一时期,普罗科菲耶夫在重视简朴、抒情、旋律性的音乐创作风格的同时,也保持了他早期怪诞的音乐创作特征。电影配乐《基热中尉》(1934,后改编成交响组曲)是他回国后的第一部作品。此后创作了不少代表性作品,比如: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936)、《灰姑娘》(1944),交响童话《彼得与狼》(1936),《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35),《第五交响曲》(1944)、《第七交响曲》(1952)等等,都受到好评。1943年,凭借《第七钢琴奏鸣曲》(1943)获斯大林奖。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交响童话《彼得与狼》(1936)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35)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五交响曲》(1944)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七交响曲》(1952)
QQ音乐-专辑 ——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
普罗科菲耶夫成了爱好古典形式的但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作曲家。他的音乐通俗易解,同时又有精湛的作曲技巧,既能为爱好音乐的广大听众所欢迎,又受到专业行家们的赞赏。跳进的旋律,粗狂的节奏始终是他的最大特征。
本杰明·布里顿(Bernjamin Britn,1913—1976),英国作曲家。
布里顿生于英国,7岁时可以阅读交响乐和歌剧总谱,14岁时已创作了很多作品。1930年,17岁的布里顿进入皇家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为电视、话剧、广播创作了大量音乐。积累丰富的创作经验。1939年,布里顿来到美国,二战爆发后,布里顿决定回国。1942年,布里顿回到英国后,积极投身于创作和演奏活动中。布里顿的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歌剧和管弦乐。
歌剧作品:他在1945年创作的歌剧《彼得·格兰姆斯》(1945)表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最终酿成悲剧的故事,成为20世纪最成功的歌剧之一。其他的歌剧还有:《比利·巴德》(1951)、《螺丝的转动》(1954)等。
https://v.qq.com/x/page/y0881fwbxua.html ——布里顿:《彼得·格兰姆斯》(1945)
https://v.qq.com/x/page/p08427vw5ii.html ——布里顿:《比利·巴德》(1951)
https://v.qq.com/x/page/i3040ym22pc.html ——布里顿:《螺丝的转动》(1954)
管弦乐作品:布里顿比较重要的管弦乐作品有:《布里奇主题变奏曲》(1937,他早期的成名作)、《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1945)、《春天交响曲》(1949)、大型声乐器乐曲《战争安魂曲》(1962)等。
QQ音乐-专辑 ——布里顿:《布里奇主题变奏曲》(1937)
QQ音乐 ——布里顿:《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1945)
QQ音乐-专辑 ——布里顿:《战争安魂曲》(1962)
整体来看,布里顿的音乐以传统作曲技法为基础,广泛采用各种现代手法进行创作。他较少采用结构复杂的曲式,偏爱变奏手法。其音乐基本上是抒情性的,质朴且有现代气息。
迈克尔·蒂皮特(Michael Tipet,1905—1998),英国作曲家。
蒂皮特生于伦敦,1923年,18岁的蒂皮特进入皇家音乐学院学习,1928年毕业。毕业后的蒂皮特在创作上一直没什么起色,直到34岁时创作的才创作出了比较成功的作品《双弦乐队协奏曲》(1939,1940年首演)。
同期创作的清唱剧《我们时代的孩子》(1939—1941,作曲家自撰脚本)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作品主要讲的是一位犹太少年与纳粹军队之间的矛盾冲突,在首演后获得巨大反响。
https://v.qq.com/x/page/i01441pceej.html ——蒂皮特:清唱剧《我们时代的孩子》(1939—1941,作曲家自撰脚本)
此后,蒂皮特还创作了《第二交响曲》(1957)、歌剧《普里阿摩斯国王》(King Priam,1958—1961)、歌剧《坚冰消融》(The lce Break,1977)、《第四交响曲》(1977)等。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Nq5JRwu ——蒂皮特:《第二交响曲》(1957)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fHjJRw2 ——蒂皮特:《第四交响曲》(1977)
蒂皮特的音乐创作十分关注社会性题材,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十分注重对情感的抒发,而从《第二交响曲》开始,他的创作似乎更加注重对作曲技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