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斯大林在苏联卫国战争前后发挥了何种作用?这种作用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第1页

  

user avatar   wu-tian-da-shan-da-fu-qing-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的内容,这封信足够说明很大的问题,先说一下背景,图哈切夫斯基军改的片面重视装备和强行提前机械化建设的理论与苏联红军的建设是脱节的,干掉图哈以后前后上了几位老帅整顿军队,发现了包括但不限于技术人员稀缺,平均知识储备不足,人员缺口巨大,兵器基本空额的种种问题。

所以这是铁木辛哥接替伏罗希洛夫后准备搞他的铁木辛哥军改时做的报告,你注意一下时间,距离战争爆发,还剩下半年。

上面铁木辛哥说了这么多,我晴信画重点:

基本命令要修订,临时编制到处都是,然而要求执行的命令又没人听

你见过哪个军队能这么打仗?这技战术水平完全可以和战前法国那个三天一训练就算精锐的部队碰一碰,但法国在40年对付的是装备还没跟上,协同作战也是准菜鸟的德国佬。

现在你面对的是什么德国佬?

我晴信要是负责的话我先毙几个参谋听听响,你见过哪个军队连一个战争计划都拿不出来的

通信落后,机场落后,公路落后,工程落后,这和你印象里的苏联差距是不是很大?

最要命的是边界守卫的情况都不知道,某种意义上你都可以说贝利亚又失职了,杀的人还是太少了。

自己有多少兵都不知道,这还不如法军的军队建设呢。

动员计划一团浆糊,干部缺额21%,预备役登记混乱。

这就是红色拿破仑想建立全机械化部队的美好理想和现实里苏联人员训练根本跟不上,要想跟上得等到50年代以后的差距,毙了他一点都不过分。

铁木辛哥这描述:步兵训练比任何兵种都差。

我都替他心塞。

空军一样是乱七八糟,千万别说都怪斯大林大清洗,你信不信不洗这么一遭还让图哈切夫斯基这么玩,希特勒真的能飙车到乌拉尔山,在1941年11月以前。

技术兵种普遍的出现了效率低下和业务能力差的问题,工兵一样各种掉链子,这是苏联红军还是一战沙俄?

嗯,也不是一点好东西都没有,起码铁木辛哥表示骑兵的状况和装备令人满意,考虑到大家都是骑兵军出身,铁木辛哥说骑兵好那基本上应该是好的……

然后这样的骑兵面对的是山地骑兵部队不行,空军不行,炮兵不行,步兵缺乏训练也不会躲避弹幕,坦克部队混乱,汽车部队连找维修站都费劲,干部缺额,参谋米虫,通讯堪比一战老爷水平的队友……

部队没有计划,边境情况不知道,没有防御训练,不会强渡,不会克服障碍,下级军官学习水平跟黄埔一样玩速成班,315万预备役是未受训人员(怕是连枪都不会使)。

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做出那么多糟糕决策不假,但是也有很多很好的决策。初期的溃败,你觉得是和糟糕的决策关系大,还是这么一个破烂军队的关系大?谁的指导思想建设的?斯大林还是图哈切夫斯基?

再强调一遍,距离战争开始还有半年。

拿着这副烂牌,你给我打赢500万已经喂饱了鲜血的轴心国部队看看。


user avatar   warsaw-pac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十一月九日编辑, @尼基塔 啥都说不出来,在他能拿出啥资料来源之前我不想和他继续扯下去,就这样吧。


十一月七日编辑,我最后还是决定加上资料来源, @尼基塔 好好看看嗷。


@尼基塔 又来妖言惑众,不过这次学会标注资料来源了(尽管他的标注方法和没标注差不多),虽然他说的各国共产党都被破坏仍然是毫无根据的

但是在他少数有根据的论点里,这个根据一般不支持他的论点。比如仅仅因为来访者记录不存在29日和30日的记录就觉得是因为斯大林躲到乡下去了。

grover furr在《苏共二十大》中指出

斯大林在1941年6月22日及之后,包括6月29日和30日,都始终是一位有完全工作能力的人。6月29日,发生了那场斯大林与铁木辛哥和朱可夫之间著名的争论。米高扬向格.亚.库马涅夫描述了争论的情况。同一天斯大林起草和签署了有关进行游击战的命令。苏联最高苏维埃、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通过决议成立国防委员会[1]

就连天天黑斯大林的梅德韦杰夫都不认同斯大林丧失指挥能力的说法

But according to Marshal Zhukov, on the 29th Stalin came to the Stavka at the Commissariat for Defence twice and on both occasions was scathing about the strategic situation that was unfolding in the west.' On 30 June Stalin convoked a meeting of the politburo at the dacha at which it was decided to set up the State Defence Committee.
Thus Stalin did not abandon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untry during the first day of the war[2]

简单来说就是斯大林在这个期间开了政治局会议,又成立了国防委员会。这么看来以29-30号的斯大林办公室的访问记录的空白论证斯大林丧失了指挥能力的说法是无端的脑补了。

其次关于作战会议,不清楚他说的究竟是什么,不过根据他的资料来源,他估计是想说6月22日没有召开作战会议。但是他的资料来源的说法是不完整的,因为作者没有提他在另一本书中提到的那个重要信息(毕竟人家不是想论证6月22日开没开作战会议),即

the day that the war began, the first to appear in Stalin's office at 5:45 am were molotov, beria, timoshenko, menkhils and zhukov. About two hours later the gathering was joined by malenkov, mikoyan, kaganovich, voroshilov and vyshinsky. In the course of the day a large number of senior military, state and party figures came and went. meetings went on without interruption for 11 hours.[3]

简单来说就是党政军领导开会联系开了十一个小时

此外,鉴于让历史来审判是梅德韦杰夫的一本在1972年的书,所以当这本书的观点与2003年的the unknown stalin的观点发生冲突时,应当以后者为作者最肯定的观点。


关于斯大林在预料到战争的到来这件事上,grover furr指出

对德国发起突然袭击一事进行思考的空军元帅、斯大林亲密战友之一的亚.叶.歌洛瓦诺夫认为,仅让一个人对发生的事件承担责任是不公正的。责任与胜利的荣誉,都应该有那个年代处于国家和军队关键岗位上的所有人来共同承担和分享。
苏联解体后出版的文献表明:斯大林和苏联领导人预料到了德国人的进攻,但许多不同来源的情报表达得都很模糊,且互相矛盾。瓦.科日诺夫试图解释战争前夕苏联领导人失误的原因,他特别提出了两个主要问题:大量的故意制造的假情报和苏联“高层”得到的情报本身相互矛盾。
提请读者注意的是:在进攻前夕,为了迷惑苏联领导人,德国军队制定了散布假情报的计划。凯特尔为达到这一目的于1941年2月15日下达的详细指示现在已经被公之于众[4]

就连Glantz也不得不有限地承认斯大林没有预估到战争来临的合理性。他在巨人的碰撞中提到

无疑,斯大林在幻想将战争推迟至少一年以完成对武装力量的重组这个问题上是有罪的。他于整个1941年春都在拼命试图改善防御态势和推迟苏德不可避免地对抗;可与此同时,这名苏联领导人也做了两手准备,命令采取了一些转入动员的措施。
斯大林不愿相信德国会立刻发起进攻还有其他几个原因。首先苏联担心德国的其他对手——尤其是英国和波兰的抵抗力量——为了将莫斯科拉下水而提供假情报。同样,苏联领导人也担心在前线集结这么多部队和加强战备会激怒希特勒,要么发生意外要么受人以口实,结果招来德国人的有限反应,比如要求占领边境上的一块土地或者索要更多的经济援助。[5]

关于斯大林在初期下令的全线反击,这确实是他不切实际的命令,但仍然不能否认,西南方面军的反击极大的迟滞了德军的进攻,至少他们的反攻是十分有效的。


原回答:

@尼基塔 来了,有他必黑斯,看他这架势,肯定是有备而来的。为了黑斯大林,不惜吹捧图哈切夫斯基,只可惜一如既往的没有资料来源,可惜咯。


尼基塔怒吹图哈切夫斯基,有点意思,那咱来看看图哈切夫斯基所提倡的大纵深和实际运用的战术战略有什么区别。

然而图哈是以坦克为核心,坦克突破,坦克突击,而二战苏军是以步兵砸烂防线,坦克向纵深突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进攻战术。

比较有利的做法极有可能是:在前卫的炮兵展开后立即让快速坦克投入战斗,以使坦克的行动能够得到足够强大的炮火的支援

——М.Н. 图哈切夫斯基等.大纵深战役理论[M].解放军出版社:北京,2007:284页

М.Н. 图哈切夫斯基一再建议,为了同时突破敌战术防御全纵深,要在步兵发起冲击前就逐次在不同时间将不同坦克群投入战斗.....进攻战斗的最主要任务之一,是利用一切手段保障远战坦克和远距离支援步兵坦克的进攻,保障这些坦克压制由它们负责消灭的目标

——同上,80页

以库图佐夫和鲁缅采夫行动为例

先是库图佐夫

北面的近卫第11集团军一举克服薄弱的德国防线,取得初步进展。六个近卫步兵师集中到第221步兵师与293步兵师结合部的16公里宽地段、轻而易举地横扫德国守军,并粉碎两个德国步兵团。到7月12号下午,巴格拉米扬已开始投入他的第二梯队步兵师来扩大突破口,他的坦克第1军和坦克第5军也已进入突破口,准备向南发展胜利

——戴维.M.格兰茨,乔纳森.M.豪斯.库尔斯克会战[M].台海出版社:北京,2019:296页

然后是鲁缅采夫

8月3日5时整苏联人开始发射密集的炮火。7时55分,苏联火炮转向德军后方的目标,与此同时,步兵和工兵特别编组的突击部队在单辆坦克的支援下向德军防线推进。到10时整,已突破德军的第一道防线,苏联的第二梯队团超越进攻者继续推进。13时整,瓦图京将军决定让四个坦克军的先遣支队,即坦克第一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的各两个旅,开始前进。这几个支队两个小时内就肃清了德军的第一防御地带。

——同上,309页。

不难看出,苏军的突破方法和图哈切夫斯基设想的有很大差别,他所描述的运用坦克时的四个集群也从未在任何一场在苏德战争中成功的苏军进攻战役中出现过。

另外关于所谓的伏罗希洛夫阻碍所谓的“军事现代化”?也许曾是,但1935年后就不再是了

在1935年......伏罗希洛夫在致闭幕词时放弃了原来的观点,承认“......现代战斗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大纵深战斗”

——М.Н. 图哈切夫斯基等.大纵深战役理论[M].解放军出版社:北京,2007:81页

至于布琼尼?他的意见是没有问题的,在三十年代的情况下,在缺乏卡车的情况下,骑兵无疑是很机动的部队,这也是为什么,大纵深战法领衔的三驾马车(特里安达菲洛夫,图哈切夫斯基和叶戈罗夫)之一的叶戈罗夫在1932年提出的《新阶段工农红军的战术和战役法》报告提纲中,骑兵与空军和摩托机械化部队一起被视为建设重点,并赋予了重要任务。此后制定的大纵深进攻战斗和战役理论都把骑兵与机械化、摩托化兵团一起编进了发展胜利梯队。

——同上,403页。

同时布琼尼也对与新型技术装备来者不拒

在战役领域大量集中骑兵,在战术上以集群的方式集中骑兵,迅速和大胆的机动,广泛发挥首长个人的主动性,善于利用坦克、航空兵、炮兵和机枪等大威力技术兵器突破敌人正面,以乘马队形实施突击和徒步队形进行战斗

——同上,408页。

实际上骑兵部队在1944年西乌克兰春季攻势中也曾起到一定作用,其一度包围了第六集团军。

参考

  1. ^ Grover Furr.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与赫鲁晓夫的谎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15:169-.
  2. ^ Zhores Medvedev,Roy Medvedev.the unknown stalin[M].I.B. Tauris:New York,2003:232-.
  3. ^ Zhores Medvedev,Roy Medvedev.the unknown stalin[M].I.B. Tauris:New York,2003:232-.
  4. ^ Grover Furr.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与赫鲁晓夫的谎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15:161-162
  5. ^ David M.Glantz, Jonathan M. House.巨人的碰撞:一部全新的苏德战争史[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南京,2020:60.

user avatar   st-george-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让某些键盘侠去手操肯定能0伤亡推平柏林

顺便某些人闲着没事瞎扯也真是笑死我了

苏联靠冬季才挡住德军这个玩意都已经被表过无数次了,咱就不多复读了

“苏联变相支持德国”,合着1936年支持西班牙共和军,1937年支持天朝,1938年支援捷克,1939年积极联络英法以遏制德国的,都是这位先生了

至于最后苏联为什么和德国走到一起,那就去问问英法当时在干嘛吧

还有这张图麻烦解释一下


还有这段莫名其妙的话,鄙人是真的不知道哪个次位面的苏德战争是“本不必发生的”,还是我看了假的《我的奋斗》

再贴点有趣的东西

“早在6月间,秘密谈判在张伯伦的亲信顾问休•威尔逊、英国内阁阁员、外贸大臣罗伯特•哈德逊和希特勒的经济顾问沃尔塔特之间展开。他们讨论了“划定诸国间,特别是英德两强间扩张空间的界限”,居然认为德英两国的“扩张空间”是china和苏联。然后谈判又在德国驻伦敦大使狄克逊同英国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之间进行。此外,两国政府首脑还通过瑞典商人比尔格•达勒鲁斯牵线搭桥,进行会晤。在这些会谈中,英国同意在瑞典召开一次四国会议,并准备将不久前对波兰的保证放弃并中断正在进行的苏、英、法三国谈判来作为让步。由于这时进攻波兰已被希特勒决定,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英德勾结最终未能实现。”

最后再贴关于正题的内容



10.1更新

偶然翻了翻下面的回答,发现题主也是个典型的为黑而黑的人

1000多还没起飞就被摧毁的飞机????

吓得我赶紧翻了翻书



就算我们心安理得地把6月22日西北和西方面军战损的638架飞机都算做被德军在机场上摧毁的,然后22至24日西南方面军在机场上被击毁的237架都算成是22日的损失,这个数字仍然不到1000架

什么?你说不仅限于22日?那行,把整个1941年的都算进去如何?

顺便如何评价在珍珠港事件第二天美帝在菲律宾的高光防空表现?

“1941年12月8日,先后从台湾起飞的500架日本陆海军航空队飞机对吕宋岛美空军基地进行轰炸。一度升空戒备的美机在日机飞临目标上空时正准备降落休息,结果美国停放在马尼拉附近的克拉克等机场上的200架飞机被击落炸毁约100架,日军空中优势就此一举得成。

12月10日,日军在吕宋岛北端的阿帕里和甘米银岛登陆,11日在维甘登陆,12日从帛琉群岛出发的日军在吕宋岛东南端的黎牙实比顺利登陆。阿帕里、维甘和黎牙实比三处前进机场被在吕宋岛南北登陆的三支部队分别夺取,并向马尼拉方向实施合击。与此同时,美海空军力量继续遭到日本航空兵的打击。12月10日至12日,马尼拉湾的甲米地和苏比克湾的乌朗牙坡海军基地遭到日机轰炸,美舰艇4艘被炸沉,海军巡逻机四分之一被炸毁。 至12月17 日,美国把在菲律宾仅剩下的17架B-17型轰炸机全部撤到澳大利亚。从此,制空制海权完全被日本掌握。”

王师威武啊

另外这又是什么鬼论调?

就1941年德军那个战备水平,我实在不知道在同时期有谁能做到碾压

然后后面的计划更是神奇,叫前线部队“能跑多少跑多少?”

为什么冬季风暴的6集选择坚守而非跑路?

因为运力不足,绝大部分部队一旦离开阵地跑到平原上就意味着送死,坚守阵地的话还能牵制苏军

当然6集的一部分部队也搞过自发突围(51军)然后在开阔地带被苏军追上并消灭了一个师,其他部队只得退回阵地

再提一句,正是所谓“盲目的瞎反击”,恰恰迟滞了德军的步伐,杀伤了德军有生力量,最终使德军在莫斯科的大门前停了下来,尤其是斯摩棱斯克一战,甚至可以说差点让中央集团军群翻车

还有关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的事


大清洗对上中层确实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但那篇“批斗文”里,苏军的问题是从上到下普遍存在且极为严重的,这绝不是一个大清洗所能导致的,同样,这个锅也不能推到1937年掌管苏军的伏罗希罗夫头上,除非当时苏军集体下海经商去了

再贴些资料





这些问题固然不可能只是因为一个大清洗就产生的

还有图司机的那点破事












10.2更新

第一个不清楚算什么罪过,直到1945年美帝还在和德三本子密谈

第二个???





@尼基塔 不懂历史就别张口就来行不?

10.3更新

老实讲我真心不想继续挂了,但@尼基塔 先生的言论过于反智,姑且还是挂上吧


“为什么《未经修改的档案》是伪造的?”

“因为没有往死里黑斯大林啊。”

“为什么口供不能当档案?”

“这都是斯大林分子的谎言。”

朱可夫对大清洗的看法不好又如何?要不要看看希特勒怎么评价大清洗的?

“在战前的大清洗中,斯大林不仅没有毁灭苏军,反而加强了苏军。并且,采用政委制使军队的战斗力普遍增强了。”

这是1943年5月希特勒在冲锋队参谋长鲁茨的葬礼上的演讲。

当然这也只能当一家之言看,没必要当什么确切证据。

大清洗对苏军确实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影响,但1941年苏军的问题,绝不是单单一个大清洗就能造成的。没有大清洗,这些问题也必然会广泛而严重地存在着。

最后我再强调一句,图司机没那么神。

然后突然发现一只似乎有点眼熟的奇怪生物

哦,想起来了
























@风暴333 我奉劝您还是老老实实回去读经吧,别在这里贻笑大方了

秦国靠血厚+爆兵,楚国表示:……

至于苏联的问题嘛,我就不多废话了,毕竟上台的如果是先知,苏联能否活着看到二战都是个未知数。

另,我很佩服那位和您辩论的人,居然如此有耐心。

”战略和战术问题“,但敢问您反复废话的都是哪门子战略战术问题?当年先知手下要是有您这样的参谋,非得把您冰镐不可。

@风暴333 行吧,姑且认定您关心的是后勤问题,但后勤问题如何解决呢?靠毒气征粮队?

@风暴333

果然双标人士就是厉害啊



斯毛派没夺权=路线不对

托派没夺权是因为斯大林分子破坏

还有您这种不明整体和部分关系的人还好意思谈哲学?

最后再提醒一句,麻烦您赶紧把您关心的后勤或者战略战术问题说明白,不然黑名单不谢


user avatar   feng-zhong-de-du-m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本原因是苏联的国家军事战略是有缺陷的,实际上照抄沙俄“和平-总动员-全面进攻”没什么改进。不管是伏罗希洛夫的骑兵好汉,还是图哈切夫斯基的坦克海,本质上还是战役战术层面的。

而最高领导人层面的问题是 苏联的国家军事战略。总的来说还是沙俄那套俄国压路机“和平-总动员-全面进攻”的模式。总动员=宣战,开战=全面进攻,像压路机一样把敌人推平。

于是就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三德从1939以后处于部分动员状态一直没解除,而俄国处于和平的非动员状态,一直就没有动员。

前线军区看到德军集结,发布紧急动员,结果还被上面臭骂一顿,马上叫停。因为动员=宣战,而宣战是最高领导才能决定的。国家军事战略里“动员=宣战”这种一战思维根深蒂固。

国家军事战略里一味强调 进攻,全面进攻,开打就是和ZBZY搞人类命运最终大决战。这种教条,完全无视战略防御的需求,丝毫不考虑防守反击模式的必要性,主张防守反击模式的A斯韦钦早在1930年就被全军上下批倒批臭,最后流放西伯利亚去了。那可是战前的十年前的旧事了。

但你要说这锅就该让斯大林来全背起来吗?


user avatar   shou-ye-ren-33-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泻药

其实41年苏军怼上德军一败涂地并非偶然。可以说是双方30年代战争准备差距的体现。

理论上讲,苏联或许可以不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但我觉得我没有评价战略的资格。尤其是放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好去讲能不能得出最优解的问题。

打造一支过硬的军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说苏德战争前苏军纸面上强大无比。可实际上:

1、中高级军官队伍被破坏,军校培养被破坏,年前军官被提拔才几年。

比如42年勒热夫参战学员,战前在梁赞步兵学院进修,发现教员不懂机械化战争,他撩上的图书馆小姐姐告诉他前几年教材都烧了,校领导和骨干被洗了几遍。

2、机械化不完善,人比装备多。现有机械化装备性能低下,高性能装备列装需时日。军队编制反复调整,莫衷一是,机械化军队发展迷失方向。

例如39年在波兰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行动。机械化部队装备完好率低,为此裁撤了四个机械化军,但下一步不知道怎么走。

3、理论探索基本停滞,军事教学停留在内战水平。片面强调进攻,却忽视战术训练和研究。例如在43年前,苏军堑壕防线结构简单,牵引反坦克火炮部局不合理。步兵、装甲兵班排战术组织能力不足,一味强调猛打猛冲,协同能力差。

例如苏军坦克兵突破防线时喜欢猪突,导致步坦脱节,坦克一头撞进敌方反坦克阵地被摧毁这个问题在中东路事件出现过,在西班牙内战出现过,在张鼓峰,诺门坎,冬季战争全部出现过,这还是每次作战都有总结的情况下。一支军队憨到这个程度实在是稀奇,这说明当时苏军已经丧失从实战中快速吸取经验教训并贯彻到全军的能力。

4、军队规模极速扩张几年,指挥官和老士官奇缺,指挥官执行命令死板机械,作战畏惧权威,训练废弛,全训部队不足。

比如说冬季战争苏军前线指挥一味用坦克和步兵冲击性突破曼纳海姆防线,结果只有徒增伤亡。

以上种种问题在苏德战争前的历次冲突中或多或少都有反映,但是苏军高层没有能够彻底解决上述问题。这里面有能力问题,有形势问题,也有错误思路南辕北辙的问题。

但是斯大林作为最高领导,应当负全责。


另一方面,即使有过硬的军队,没有正确符合实际的决策同样是十分致命的。

苏联最最糟糕的时候不是41年,而是42年。此时苏军既没有很好的吸取开战第一年的教训,也没有完全恢复工业生产能力。

所以看当时勒热夫、列宁格勒、南线啥的苏军给人的印象就是送送送。勒热夫靠近莫斯科,列宁格勒被包围,苏军急于缓和战线形势可以理解,但是不切实际低估德军,用低劣的组织水平一味投入兵力送就是苏军自己的责任了。

一直到43年春季第三次哈尔科夫反击战以后,苏军高层才基本一致承认德军并不是靠几次胜利就能打败的对手,这个认识的代价是十分惨痛的。


相较而言,英军在40-42年这段时间的做法就要更稳妥一些。比如说40年开战的时候英军的发展也有很多问题。敦刻尔克败退后进行紧急转型。

战术装备编组普遍都有研习德军的情况,对西方影响很大的英军伞兵和哥曼德突击队也是这一时期组建的,当然苏联可能没有从容的地缘环境也是一个因素。


user avatar   tai-lun-cheng-jie-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天是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76周年纪念日,也是人类战胜德国法西斯76周年纪念日,也是我这个号在知乎的第100个回答,这个回答就献给斯大林吧。


对于苏联卫国战争,我从不以国家的角度去评价,而是从全人类的角度,苏联战胜法西斯德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终结了帝国主义发展到极致,极右翼之后的一个趋势。因此这场战争,毫不夸张的说,是一次人类解放的战争,


拒绝任何非黑即白的评论,斯大林是伟人,对苏联卫国战争有超越一切的贡献,任何一道命令都关乎百万苏联军民的生死存亡,而斯大林最终依然带来苏联人民战胜了法西斯德国,这一贡献无法抹杀。考虑到苏德战争的规模之大,可以说斯大林创建了人类历史前无古人,也许也后无来者(但愿永远不需要)的奇迹。

评论斯大林的贡献如何,我们可以参考下斯大林的爱将朱可夫的回忆录中的描述,另外我这本《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是最新版的,翻译的非常好,也把曾经删减的部分用斜体字标注了,一些类似朱可夫主观抱怨的话也都有,因此比较具有可靠的参考性。


注,以下文章中的“我”,全部代指朱可夫,“最高统帅”指斯大林。



诺门坎战役后

斯大林说:“现在你已经有作战经验了。你到基辅军区去,利用自己的经验训练部队。”

当我呆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时候,我没有机会仔细研究德国与英法集团作战的过程。利用这个机会,我问道:

“如何理解西方战争的极端消极性?下一步战事将会如何发展?”

斯大林笑着说:

“以达拉第为首的法国政府和以张伯伦为首的英国政府不愿认真对希特勒作战。他们仍然希望怂恿希特勒同苏联作战。1939年他们拒绝同我们建立反希特勒同盟,他们不想束缚住希特勒侵略苏联的手脚。 但这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他们自己得为这种近视的政策付出代价。”

我回到“莫斯科”旅馆后,久久不能入睡,这次谈话时的情景萦绕在我的脑际。


斯大林的外表,他那低沉的声音,对问题深刻和具体的分析,渊博的军事知识,听取报告时那样聚精会神,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他总是这样、对所有的人都这样的话,那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人们常把他当作可怕的人议论呢?

那时候我不想相信那些坏话。



1941年西部军区演习讲评

负责武器装备事务的副国防人民委员库利克元帅的发言使人感到奇怪。他建议把步兵师的编制人数增加到16,000—18,000人,并赞成炮兵用马匹牵引。他从西班牙的作战经验中得岀结论说,坦克部队应主要用以直接支援步兵,并应以连、营为单位使用。

库利克说:“组建坦克和机械化军,目前还不宜开始将来根据我国军事工业的能力提出这个问题。”

这时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插了一句话:

“部队的领导干部都懂得部队尽快机械化的必要性,而只有库利克对这些问题还弄不清楚。”

斯大林打断了讨论,批评了库利克的落后观点。

斯大林说:“战争的胜利将属于握有更多的坦克和部队摩托化程度较高的一方。”

斯大林的这一意见与他原先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不相一致。 众所周知,我国的坦克军在1939年11月被解散。根据命令,高级坦克兵团有坦克旅。



卫国战争前夜

这就自然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以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机关没有完成由他批准的作战计划所规定的措施呢?

为什么国家的防御水平没有处在应有高度上?为什么我们猝不及防?对于这些原则性的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回答。

对于这些错误和失算,人们经常责怪斯大林。当然,斯大林无疑是有错误的。但不能离开客观历史进程和现象,不能离开一系列经济和政治因素孤立地去看待错误的原因。

再没有比这样做更容易的了,那就是当一切结果都很清楚时,再来对事件发生以前的作法发表各种各样的评论。也再没有比这样做更困难的了,那就是在事件发生的那个历史时刻,立即就对所有的问题,各种各样的斗争,许许多多互相矛盾的意见、消息和事实作出正确的判断。

这里我想谈一谈对斯大林有极大影响的心理因素,依我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经过对照和分析当我在场时斯大林对他身边的人的谈话,我得出了坚定的看法:同法西斯德国进行战争的危险使他不安,他的一切想法和做法都贯串着一个愿望,即避免战争或推迟战争爆发的时间,并且相信他会成功。

斯大林不是一个懦夫。但是他很清楚,以他为首的国家领导人显然已经来不及使国家做好同像德国这样强大和有经验的敌人打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准备。

斯大林清楚地知道,同法西斯德国这样一个强大的有经验的敌人作战,将给苏联人民带来多么深重的灾难。所以他和我们全党、政府一样,竭尽全力以争取时间。



战争爆发

有人说什么在战争爆发后的头一个星期,斯大林惊慌失措,以致于不能在电台发表讲话,委托莫洛托夫代讲。这种说法不符合真实情况。 是的,在战争爆发的头几个小时,斯大林有点不知所措,但是他很快就恢复了常态,精力充沛投入了工作, 只不过有点神经过敏,经常使我们难以正常工作。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敌航空兵袭击莫斯科的时候,最高统帅(指斯大林)不止一次地来到了首都防空指挥所的地下工事,亲自检査抗击敌空军的工作。茹拉夫廖夫将军在这里冷静沉着而有条不紊地指挥作战。空袭以后,斯大林通常还要再呆一会儿,并同指挥所的军官谈话,询问他们,要使对空防御能完成本身的任务,首先是能掩护好莫斯科,大本营还应该做些什么。


当斯大林从梅赫利斯的电报中发现他企图推脱他对苏军在刻赤半岛招致重大失利所应负的责任时,向他指出:

“你所采取的是一种对克里木方面军的行动不负责任的、旁观者的奇怪立场。采取这样的立场十分方便,但却是极其恶劣的。

你在克里木方面军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最高统帅部的负责的代表,对方面军的一切成败负有责任,你有义务纠正方面军领导的错误。

你应当和方面军领导共同对方面军左翼不堪一击的状况负责。如果整个情况表明,敌人一早将要进攻!你不采取各种惜施来组织抗击,只是消极地进行批评,那对你就更糟。这就是说,你还没有懂得,派你到克里木方面军去,不是当监察员,而是当最高统帅部的负责的代表。”

对于这样一份把最高统帅部代表的责任规定得极其清楚的文件, 未必还需要作什么解释了。


最高统帅要求最高统帅部代表每天向他口头报告或书面汇报战役的准备情况和实施进程。

我记得曾经有过这么一件事。那是在1942年的9月底,最高统帅把我和马林科夫从斯大林格勒地区召回最高统帅部。在我汇报完情况之后,斯大林严厉地问马林科夫:

“马林科夫同志,为什么你三个星期来不向我们报告斯大林格勒地区的情况呢?”

“斯大林同志,我每天都在朱可夫呈送给您的报告上签了字。”马林科夫回答。

“我们派你去不是当朱可夫的政委,而是当国防委员会的代表,因此你必须向我们报告情况。”斯大林严厉地说。


每当组织准备一次新战役时,斯大林总是把总参谋长和副总参谋长叫到身边,同他们一起仔细地研究整个苏德战线的战役-战略情况:各方面军部队的状况、各种情报资料以及各兵种预备队的准备情况。

然后,斯大林又把红军总后勤部长、各兵种司令员和国防人民委员部负责保障当前战役的各主要部的首长叫到最高统帅部来。

接着,最高统帅、副最高统帅和总参谋长讨论我军的战役-战略能力。总参谋长和副最高统帅还负责考虑和计算我军在即将实施的这一或那一战役中的作战能力。通常,最高统帅给我们考虑和计算的时间为4至5天。经过4、5天的考虑和计算即可定下预先决心。然后最高统帅让总参谋长征求各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对当前战役的意见。

在对各方面军司令员的报告进行仔细研究之后,斯大林批准战役计划和实施时间,并指出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然后确定专人充当最高统帅部代表以协调各方面军之间的行动,并规定具体人选,以检査部队的物质技术保障和督促各部队以及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及时地变更部署。


斯大林在战争期间一人身兼五职。除最高统帅外,他还保留着联共(布)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同时他又是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和国防人民委员。他经常紧张地工作,每昼夜达十五六小时。

最高统帅规定了一套严格的制度,要求总参谋部每昼夜向他呈报两次标有各方面军情况变化的地图,图上并附有总参谋长的简短说明。斯大林很了解总参谋部作战部的将军伊万诺夫、洛莫夫、 什捷缅科,格雷兹洛夫,对他们评价很高,经常找他们了解成役进程。



最高统帅参加德黑兰会议回来后说:

“罗斯福已明确表示将于1944年在法国广泛采取行动。我想,他是会履行自己的诺言的。”

同往常一样,斯大林在心情好的时候,总是不慌不忙用“黑塞哥维那弗洛尔”牌的烟叶装满烟斗,巴哒巴哒地抽起来,吐出一团团的烟雾,同时在办公室的长条地毯上踱来踱去。

“如果他不履行自己的诺言,”斯大林大声接着说,“那我们靠自身的力量也足够彻底打垮希特勒德国。”



结语:

当战争结束和出现了比较平静的劳动生活时,斯大林却不知怎么地一下子老了起来,他开始变得不再那么活跃,更不爱讲话,老是在思考问题。过去的这场战争和所有与这场战争有关的因素,对斯大林的影响是很大的,也是很明显的。

我这本书第一版的读者不止一次地问我,最高统帅部和作为最高统帅的斯大林在工作中是否有过错误?

在本书分析战争具体情节的那些章节中,我谈了关于领导武装力量工作中发生过的某些错误和失策。前面我已经说过,随着作战经验的日益增多,错误和失策都得到了成功的纠正和弥补,并变得越来越少。

斯大林在战胜法酉斯德国及其同盟者的事业中作岀了巨大的个人贡献。他的威望是极高的。因此,任命斯大林为最高统帅是得到人民和军队拥护的。

诚然,在战争初期直到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前,最高统帅也有过错误。这些错误正像人们所熟知的那样,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发生。他深深地思考过这些错误,不仅深感痛心,而且极力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以后重犯。



米哈伊尔·萧洛霍夫在战胜法西斯德国25周年的日子里对来访的《共青团真理报》记者说得好:


不能把那一时期斯大林的活动说得一塌糊涂,并加以贬低。第一,这样做不正派,第二,这对国家,对苏联人都是不好的。之所以不好,倒不是因为人们对胜利者不应该指责,而首先是因为“打倒”就不符合实际。


user avatar   jiao-zi-you-fang-zhang-xian-zh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尼基塔 ,我一没点你名,二没禁止你回复,三没搞人参公鸡,你挂我干什么?再来看你的种种高论。

第一条,你佬提的问题描述就是卫国战争前后,时间段当然包括了20年代。当然你佬的原意无非就是想让人提大清洗,结果我提了更前面红军的情况,证明了慈父接手红军以来极大提高了红军战斗力,你佬就很不高兴了,建议你佬下次提问直接限定1937年到1939年,免得有我这种不会读空气的出来答题。

第二条,元首看不起红军很明显是依据十几年来德国军界对红军的一贯了解和看法,怎么可能在几天内出现急剧的转变?光是情报收集和评估影响都需要较长时间。元首自己都根本没提枪毙图哈,不知你佬怎么脑补出两件事有联系的?而且下面元首就提出要警惕西欧布尔什维克化,莫非你佬认为枪毙图哈有利于西欧布尔什维克化?

第三条,《巨人重生》俄文版译者已经驳斥了慈父新提拔的将领能力不如被清洗的人的的说法,肯定了慈父培训的作用,截图就在答案里。而且就算慈父培训出来的人只有一半合格,也完爆图哈的乌龟式培训效率。有没有与好不好完全是两回事,有了前者才谈得上后者。而且战场上见的结果也很明显:红军攻克柏林,成为最有战斗力的军队。

第四条,想不想打歼灭战和打不打得成也是两回事。就拿斯大林格勒的天王星行动来说,要围歼德军必须制定严密的计划,进行周密的准备,配备合理的兵力,保证果断的执行。这些都很考验最高统帅部和作为最高统帅的慈父的能力,根本不是铅笔一划就能成功的。当然考虑到玉米这种军事天才认为可以在地球仪上指挥军队赢得胜利,你佬受他影响讲些外行话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个问题充分说明了玉米等人的危害到底有多么大,慈父在卫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本来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现在居然连慈父对卫国战争“有益还是有害”这种问题都有了。这就是玉米等人在卫国战争史相关问题上编造无耻谰言,造谣抹黑造成的后果,结果苏联国内外的敌人正好就利用玉米的种种谣言,全面否定慈父乃至苏共在卫国战争中的领导作用,给苏联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现在就连俄罗斯的军事历史学者都对玉米一伙无法容忍了,《巨人重生》的俄文版译者就专门加了个注释,揭露玉米是怎么造谣的,具体事例就是玉米造谣慈父要对基辅战役的失败负全责。

在苏联解体后,排除了干扰的史学界已经推翻了玉米一伙大多数说法,确认慈父及慈父领导的大本营和国防委员会对卫国战争的完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也是玉米及其徒子徒孙黑了慈父六十年,结果慈父人望反而越来越高的原因(2019年俄罗斯的民意调查,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对慈父持正面看法)。

我就加个暴论,如果没有慈父而是斯派其他有能力的人来领导卫国战争,苏联很可能会流尽鲜血只拿个虚名,甚至连柏林都不一定打的下来。如果是先知、布哈林等人来的话,苏联很可能会等到英美联军攻下东普鲁士和波兰才勉强胜利。如果是某个光头来的话,苏联人民怕是要自求多福了。

慈父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我之前说过慈父的军事按某游戏的标准可以评个6,有人就有意见了

这些同志怕不是以为所谓的军事能力就是在地图上划线的能力。事实上对一国领袖来说,指挥能力只占其军事能力的一小部分,慈父在卫国战争前后表现出的主要军事能力有:

一、组织军队的能力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慈父的大清洗毁灭了红军的作战能力,这就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20年代初的红军到底是什么水平,直接拿被慈父重组后的红军的情况反推回去。事实上德国人观察到的20年代初的红军是这个模样的。

正是因为德国人知道20到30年代的红军是啥德行,元首才在1937年放言一个德国师可以吊打两个苏联军,结果1940年慈父大规模重建红军已经有所成效的时候,元首反而对与苏联开战有顾虑了。

也就是慈父把先知撵走后,开始任用伏龙芝重组红军,红军的组织建设才重新走上正轨。所以说红军并不是一开始就天下无敌,而是慈父经过二十年时间苦心经营,不断调整才逐渐成熟。正所谓干得多错得多,现在的风气却是慈父重建红军的辛劳没人提,有了问题就全部栽在他身上。

至于所谓“大清洗消灭了苏联最有才能的将领”的说法,现在也是早就没人信了。《巨人重生》俄文版译者的注释就列举事实说明,被清洗的那部分人的水平未必比被慈父提拔起来的人能干。

最后再来说说慈父大培训的事情,现在的人都知道慈父搞了大清洗,却不知道慈父还搞了大培训。大清洗中有3万名军官(当时的正式称呼是“指挥人员”)被波及,但最后又有一万多人重新回到指挥岗位,也就是大清洗最终不可挽回地损失了1万名军官。

那么慈父培训了多少军官呢?从1941年到1945年,苏联的军事学校培养军官882790人,军事学院培训80860人,指挥人员训练班培训322327人(数据来源:《巨人重生》)。也就是说不管1937年到1941年之间的情况[1],光是战争期间受训的军官人数就将近100万人(有的数据可能是重复计算的)。结果现在的人就只盯着被清洗的1万人,看不到慈父培训的100万人。

总之,在军队的组织上,慈父终结了红军在20年代的混乱和无序情况,培养了比大清洗损失人数多得多的指挥人员,从而得以把红军从一支民兵为主,人数不及法国的军队扩展为一支强大的正规军,单论这一点的贡献,就怎么高估也不过分。

二、理顺体制的能力

前文说到慈父把民兵为主的红军转变为正规军。事实上,红军能大规模扩建(从1937年的150万扩建到500万),就离不开慈父在军事体制上的努力。

首先为了扭转红军的民兵-基干部队的体制,打造一支正规军。慈父推动了新版《普遍义务兵役法》在1939年的制定。正是慈父在干掉了图哈以后搞得这个改革,苏联才可以在战争爆发后迅速进行动员。而没有这个改革进行的准备的话,红军在耗尽第一波兵员以后就很难得到补充了。此后红军的一系列动员机制的建立,慈父都有重大的贡献,而正是这些强大的动员机制保障了苏联的胜利。

其次在国防机制上,慈父在战争爆发后迅速推动了国防委员会以及大本营的建立。这两个机构可以组织一切力量投入战争,集中了战略指挥权,同时慈父也可以通过大本营代表机制迅速与前方司令员联系,从而使苏军在初期的混乱后迅速稳定,一系列行动如动员军队、选拔干部、执行命令、调整编制、总结经验都进行得极为迅速和高效。这种高效率对苏德战争这种生死之战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慈父还对苏联的军事组织体制进行了调整,苏军各兵种都由慈父选拔的人才重建。而慈父选拔的人才如炮兵的沃罗诺夫、工程兵的沃罗比耶夫、通信兵的佩列瑟普金、汽车装甲坦克兵的费多连科和后勤的赫鲁廖夫都殚精竭虑,为重建苏军各兵种的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慈父还不断成立新的情报、编练等部门,进行必要的人事调整,以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

最后慈父还在政治上指导联共(布)各级机关和干部全力配合战争的需要。首先是动员群众支援军队作战,最典型的事例是列宁格勒和莫斯科战役,部队在群众的大力支援下迅速构筑起了坚固的防御阵地。其次是军队内部,党的各类政治工作人员严格履行执行纪律,鼓舞士气的职责,做出了重要贡献。苏军的党员、团员也在战争中率先垂范,为非党官兵做出表率,极大地刺激了士气。

在慈父的这一系列努力下,苏军的相应体制被一一理顺和完善,这样慈父才能按照战争的需要有效改组和重建红军。而这些工作是很考验政治水平的,如果是一个能力一般的人来干这些活,哪怕理论上他能说的头头是道,落实到行动上就寸步难行。

三、准备物质的能力

关于图哈等人的能力,其他方面还有所争议,而他在武器发展的眼光很渣已经无可辩驳了。图哈力主发展的轻型坦克、重型轰炸机都被证明大而无当,严重浪费国帑,以至于在苏联高层激起公愤。而慈父在这方面虽然也有失误,但比起图哈是云泥之别。

在军事工业上,慈父不惜代价的推进兵工发展。1938—1940年间,苏联共有3000多座大型企业投产,大多数建在东部的战略纵深地区。这期间工业的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3%,而国防工业的平均年增长速度达39%。[2]苏联的坦克、飞机、枪械、火炮等工厂均取得很大发展,这就为苏联在德国的猛攻下坚持下来准备了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至于战争期间苏联工人在苏共领导下全力生产支援前线的各种光辉事迹更是书不胜书,这里不再赘述。

在经济资源上,慈父竭力扩充物资储备。从1939年1月到1941年1月,苏联的生铁储备量增加了4倍,钢增加1倍,铜增加1倍多,锌增加1.2倍,铅增加0.9倍,铝增加1.6倍。此外,苏联还储备了可供全军使用4—6个月的战备粮秫。[3]虽然苏联大部分产能都用于军事工业,且国民经济基础实在薄弱,难以进行更多的准备,但没有这些未雨绸缪的物资准备,很难想象苏联能撑过1941年。

在武器装备上,如前所述,慈父比图哈的眼光高的多。经慈父指示定型或大规模生产的波波沙冲锋枪、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伊尔-2强击机都成为德军最难以对付的敌人,可见慈父在武器发展方向上的前瞻性非常高明。另外一个例证就是迫击炮。1939年以前,苏联只有3200门,而到了1941年6月,苏联的迫击炮已经有了56900门。[4]可见图哈之前根本看不上迫击炮这种主要给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火炮。而结果却是东线德军最多的伤亡就来自于苏军迫击炮,以至于德军对苏联迫击炮赞不绝口。

四、战略指挥的能力

战略指挥也是某些人黑慈父军事能力的主要突破口,其实这也是双重标准的结果:苏军败了慈父全责,苏军胜了慈父没份。事实上慈父在战略上至少有两点是做的极好的。

第一是组建预备队。慈父在国内战争就意识到不该打没有预备队的仗,在战前更是高度重视预备队的作用。在卫国战争期间,最高统帅部经常掌握有6到8个集团军的战略预备队,数十个师的兵力。战争中,特别是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这三场最关键的战役,慈父总能在战局最危急或最需要投入兵力的时候及时投入战略预备队,给敌人“最后一锤”。没有慈父组建的大量战略预备队,苏军最好的将领也只能是做无米之炊。

第二是注重打围歼战。苏军在战争前期没有条件打围歼战,而慈父始终对打歼灭战念念不忘,他公开提出:“既然德国人想进行歼灭战,他们就一定得到歼灭战”。等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条件成熟的时候,慈父断然决定采用天王星行动围歼保卢斯集团的计划,即便前线将领缺乏信心他也坚持初衷,结果取得惊人胜利。到后来,慈父更是在所有军事计划中优先同意围歼德军重兵集团的计划,甚至同意科涅夫比较冒险的以围歼方式发动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的方案(这是苏军首次以一个方面军对德军一个集团军群),同样取得大捷。

由此可见,慈父各方面的军事能力都极为优异,无愧于卫国战争伟大统帅之名。如果换了其他人,也许能在战役初期有限地减少损失,但绝对撑不过后期一系列高强度战役。

参考

  1. ^ 作为参考,1940年苏联军事教育与培训机构毕业生人数为169620人,大清洗开始的1937年为36085人,见《泥足巨人》
  2. ^ 《苏德的战争准备》
  3. ^ 《论斯大林军事理论的几大亮点》
  4. ^ 《泥足巨人》

user avatar   shou-fu-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里先只提一下对斯大林在卫国战争爆发前后的一些误解。斯大林在受到修正主义者和反动分子丑化贬低中,主要有他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后的一些谎言。首先是诬陷斯大林不进行战争准备,斯大林采取一切措施要把战争推迟到1942年,这是从双方力量对比判断的,德军已经扩充到八百万,占有欧洲大陆大部分工业资源和生产力,比苏联强太多,苏联当时已经秘密把军队扩充到四百多万,希特勒误以为仅二百万,这已经是最大努力的结果,仍比德国差一半。斯大林已经把国界向西扩展了数百公里,已经同日本签订合约,避免了两线作战,都是对未来战局有决定影响的,怎能贬低斯大林没有进行战争准备。在开战前斯大林也催促加紧修建边界工事,对国内弹药和装备的生产也是非常重视。在战前大幅提高弹药生产量,要求加紧生产先进武器。在战争爆发的最后一天,斯大林仍拼命工作,他每天工作十二小时,开战前不同于其他政治局成员,几乎是通宵工作,直到零点多还和铁木辛格和朱可夫下令警戒,三个小时后战争爆发,他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怎能说他开战前没有准备。


user avatar   liang-shu-jia-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没人提《圣斗士星矢》啊?

这个系列作品的特色不就是回回都是一部的戏就半天时间么?

黄道十二宫篇:纱织中了天箭座的箭,必须12小时内突破圣域十二宫。

北欧篇:奥丁代言者希露达被海皇戒指蛊惑令冰川融化,纱织代替希露达阻止冰川融化但是只能坚持12小时,必须在时限内摘下希露达的戒指。

海皇篇:纱织代替人类承受波塞冬的洪水,应该也是只能支撑一天之内的时间。

冥王十二宫篇:被哈迪斯复活的圣斗士要在12小时内取下雅典娜的首级,实际目的则是为了雅典娜去冥界并且唤醒女神圣衣,12小时候被复活的圣斗士们就消失了。

冥界篇:记不清打了多长时间,但从纱织被塞到缸里抽血开始到解决应该也是一天之内。

黄金魂:在本篇剧情里有好几天,但对应到冥界篇时间仅仅发生在冥界篇12黄金击破叹息之墙到打死神之间。

火星篇:马尔斯获得阿丽娅的权杖后建立起巴别塔吸引火星,会在12小时内毁灭地球,主角们必须在12小时内突破新十二宫。

土星篇:这篇好像打了很多天……




  

相关话题

  为什么大陆的历史书对东林党评价这么高? 
  广州的南越王汉墓为什么可以被列为「20 世纪中国著名考古发现」之一? 
  如果罗马帝国挺过了三世纪危机,在其之后都是一个完整的帝国,欧洲是否会发生文艺复兴? 
  如何看待此次印度越境进入中国,网上战争叫嚣与指责政府军队不作为的舆论声? 
  古代中国是不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典型? 
  宋蒙战争是死局么,南宋有没有出路(和谈,做属国都可以,但不算举国投降并入蒙古)? 
  怎样评价前苏联摇滚歌手维克多崔? 
  历史上的「毙鹰事件」真相到底如何? 
  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灭亡? 
  为什么南京大屠杀会被铭记 而远东斯大林大清洗伤害30万同胞却没有被写进历史教材?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中华文明号称“上下五千年”,而从有史可据的夏朝开始算,距今也不过三千多年,剩余那一千多年在哪儿?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蒙古、韩国、越南的历史教育都强调与中国的历史仇恨?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