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东汉是怎么没的? 第1页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认为东汉政权亡于地方豪族势力的集体性转向,与皇族的合作破裂。东汉政权的基础也就是外戚集团、宦官集团(皇权的延伸,并不应该视为单独的一股势力)、地方豪族集团(士大夫官僚集团)。认真分析一下这三股势力,会发现宦官和外戚其实没有社会基础,完全依附于皇权,只有士大夫集团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从权力上讲,对皇权加强限制最大的就是士大夫集团,但是整个帝国的政权基础却也是建立在地方豪强的支持上。在一个睿智而年富力强的皇帝在位时,这三股势力会被皇帝(实际皇权掌握者)协调平衡,使得东汉政权趋于稳定。从史书上看,士大夫官僚集团往往在中央政权的争夺中落于下风,外戚集团也往往遭受周期性的毁灭打击,只有宦官集团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这其实是皇权刻意安排的结果,因为这样皇权才能得到巩固。

在党锢之祸以前,东汉的政治平衡基本上还是可以维持的。士大夫集团虽然在中央被压制,但是他们在地方上基本未受太大损伤,继续把持着地方政治与基层官吏的选拔。在桓帝与灵帝的两次党锢之祸之后,士大夫集团遭受沉重打击,这种打击大有不给士族活路之势。也正是因为这种打击,士大夫集团与皇权的矛盾彻底激化,从而使士大夫集团集体性的转向,不再与东汉皇族合作。当黄巾起义爆发后,各地豪强势力纷纷在剿贼中选择壮大自己。当黄巾起义主力被扑灭之际,东汉政权就已经名存实亡了。纵观东汉一朝,因豪族而起,因豪族而灭。

何谓豪族,简单的说就是地方上的大地主。但是自西汉中后期以来,这些大地主可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大土地拥有者,他们还垄断了极其重要的一种资源——知识(主要是儒家理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理论便成为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在其后的岁月里,儒家理论完完全全的浸润到整个社会生活中去。儒学在两汉时期的大发展表现为经学(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从而借此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盛行,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很多学术颇有造诣的学者(名士)。这些学者开馆授徒,形成自己的门派;他们著书立说,掌握了社会舆论。

东汉选官制度为察举和征辟,被察举和征辟的人,必须有“高才重名”为乡党舆论所推崇。就是在这种选举制度下,豪族地主盘根错节地控制着各级政权部门,封建的等级关系日益凝固化,一批“世代为官”的豪门阀阅、“儒学世家”开始形成。如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这些世家大族,以后就发展成为门阀士族。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到“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在我看来,武侯所说的“亲小人,远贤臣”指的就是党锢之祸。桓、灵时期,宦官势力空前猖獗。士大夫与外戚集团均遭受倾压,士大夫的前途受阻、地方上的经济与政治利益受到侵害。然而,桓、灵二帝并未发现此时东汉政权已经趋于失衡,反而进一步让权力的重心偏向宦官,并发起党锢(党锢之祸指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反宦官集团的失败而结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

武侯痛恨桓、灵,这一看法是很有见地的。在经历两次党锢之祸后,东汉的政治生态平衡被彻底打破。宦官集团空前强大,士大夫、豪强离心,整个士大夫集团开始了集体性转向,对于东汉皇族他们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他们把支持的对象换成了各地的军阀,于是黄巾之乱以后群雄并起,各地豪强自我发展,东汉最终走向了灭亡。




  

相关话题

  吴三桂真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吗? 
  西汉时地方上有势力的氏族(豪族)是怎么起家、发展、壮大的? 
  元朝皇帝上朝的时候说的是蒙古语还是汉语? 
  网上很多地方说,1973年考古发现东汉晚期铜马镫一件,求证真假? 
  历史上有哪些虽功绩卓著却人品低劣的人? 
  冒顿单于一个把江山看做比女人重要的人,真的会为了一个女人放走刘邦? 
  垓下之战的项羽为什么没有重演巨鹿和彭城的力挽狂澜? 
  为什么汉朝功臣多封侯而唐朝功臣多封国公? 
  为何东汉三国时期知名的汉室宗亲基本都是汉景帝后人而无汉武帝后人?汉武帝不会绝嗣了吧? 
  为什么汉唐以后中原王朝的军队战力开始大幅度下降? 

前一个讨论
为何三国第一猛将不是张辽?
下一个讨论
大家是怎样看待刘备这个人的?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