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看史书,秦灭六国灭一次我难过一次? 第1页

  

user avatar   chiyingtong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真别说,我小时候也对大秦毫无好感。

你说统一就统一,凭什么啊?凭你秦字好写还是怎么着?

每次读书读到秦灭了一国,就是一声长叹。

多少英雄事迹、多少纵横捭阖,就这么没入历史长河之中了。

那时我眼里的苏秦是悲情英雄,张仪是跳梁小人。

而且凑巧我之后就读了大宋一统九邦(南平、武平军、后蜀、南唐、清源军、南汉、吴越、北汉、定难军)的故事,当时真是有种酣畅淋漓、天命所归的感觉(虽然赵光义灭北汉的时候有点玩脱了,后来定难也成了大麻烦)。毕竟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地鸡毛之后,总要有位面之子站出来收拾残局。而此时的大宋,显然就是新时代的缔造者。

后来,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年龄也成长了,变得更事故了之后,我对大秦的态度开始大幅度逆转。

在读过战国策、晋书等书之后,我开始对朴素幼稚的历史观产生了怀疑,我甚至开始质疑所谓“中原帝国”的合理性。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和一位小伙伴吃饭时聊天,他问了我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古代中国是如何确定所谓“中土”的范围的?

也就是说,我打到哪算一统天下?打到哪算开疆扩土?

隋朝的土地明明比之前的晋和之后的唐少那么多,为什么还叫大一统王朝?

后来知道到了明、清时期,逐渐诞生了十五布政司、汉地十八省等概念,其实就是指所谓的“中土帝国”或者“中原王朝”的核心领土。

然后回过头来看看,这核心领土是哪来的呢?

那不是人家大秦打下来的啊!

想通了这一点,我对于大秦的好感度指数上升。

虽然历史是有无限的可能性的,但我认为,没有大秦一统六合,就没有现代中国。

如果大秦没统一天下,那么现在所谓“中华”地区恐怕得分成3到5个国家。

以前在我眼里是邪恶暴力化身的大秦,就这么成了我眼中的最伟大的“始祖之国”。

后来又有一个插曲。

古代史籍中将罗马帝国称为大秦,因为“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看到没,大秦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国是可以互相指代的。

顺便

罗马=大秦=中国(懒得数字论证了)

我大秦!天!下!无!敌!呀!!!

所以你就明白为什么某国人均精罗了。【大雾】


user avatar   tian-yuan-nan-quan-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秦在史书的记叙中,形象一直不太好。或者说人为故意解读的不太好。

从小学阶段开始,大部分人接触的第一个战国局势有关的故事,应该是五年级上册学的《将相和》。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谁?廉颇和蔺相如,对于蔺相如的形象塑造是什么?勇敢机智,不畏强权!这个强权是谁?是秦王。

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里,秦王都是以强国欺负弱国,不讲信用的形象出现的,只不过阴谋都被蔺相如给破除了。这从最开始,秦国就没有给大部分人留下什么好印象。

上到后面,初中阶段重点学习的秦国内容是商鞅变法和始皇统一。而商鞅变法这里学到后面重点会提一下车裂,相信我,对大部分人而言,五马分尸这个词的印象比什么奖耕励战深多了。

差不多学到这以后,语文书又开始为大家引入一个重要的人物:屈原。

同学们,端午节怎么来的?纪念屈原!

为啥要纪念他?因为他跳江了!

他为啥跳江?

因为秦国打进了楚国都城!

然后老师开始展开,讲述屈原作为一个抗秦义士,是怎样不被重用,怎样被听信谗言的楚王放逐。作为一个在文学上绝对正面的人物,那他抗的“秦”自然是反面的。

此时,有兴趣的同学稍一了解,知道屈原的领导楚怀王的结局,秦国不讲信用的形象更深刻了!

后面,学了秦的统一后,紧接着就是焚书坑儒,修长城,修秦皇陵……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暴政,暴君”这些词。(虽然这些词其实很扯淡)

最后,到了高中,语文又会学一篇重要的文言文《陈涉世家》,里面出了很多名句,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比如天下苦秦久矣……(这苦由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还会被作为知识点重点讲解)

可以说,大部分人的教育阶段,秦都不是太过正面的形象,甚至在《大秦帝国》出现前,基本也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秦国正面形象的文艺作品。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大部分人对秦的印象不好,非常正常。


user avatar   yan-mo-1-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是史书巧妙的写法:避重就轻。

大秦-史家无法从国家层面去驳倒它的先进性,只能通过一些悲剧人物的刻画,例如著名的屈原和荆轲以及那些悲情名将,激发人性的同情,从而达到否认大秦的目的,为何这样做呢?因为写秦史的是汉朝,不这样写,难道写汉高祖皇帝刘邦其实是大秦的叛军中一个军阀。

但是只要你仔细读,就会读出这种破绽,廉颇和李牧的悲剧是大秦造成的吗?是赵国自己造成的,相反这正对比出了大秦能用人,人屠白起,人尽其用,不埋没人才。

另外,我觉得悲情的是白起才对啊!立了这么大的功劳,结果身死。

所以,对文人保持敬意,因为他真的能把黑的给说成白的...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就一个原因,因为《史记》和《战国策》是汉朝人写的或者编订的。战国策相对还比较中立一点,教科书上很多抗秦、暴秦名段子出自司马迁的那就比较多了,比如说有人提的“蔺相如怒斥秦王”、“屈原投江”等等。

其二,司马迁对于秦朝的态度,从孔子和陈胜都进了世家就可见一番,而且作者的大本命还是项羽(公认的),还有一说是司马迁用《秦始皇本纪》影射汉武帝,所以王允称之为谤书,当然此说仅供参考。

不是历史虚无论,但是没有笔杆子确实还是很吃亏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事实。希腊罗马古籍基本都是大赞汉尼拔但各种黑屁迦太基元老院无谋猜忌,以至于明明不断发兵增援意大利都给硬说成“孤立无援”了,迦太基人自身什么说法,确实是看不到的。


与题目最像的情况,莫过于希罗多德《历史》黑波斯帝国如何专制就非常厉害。比如说大流士与大臣之间要用帷幕隔开,因为大臣呼吸会亵渎国王,大流士只喝故乡的水、只吃爱琴海的鱼,修驿道就是为了信使几百里加急把吃的送过来,这种情况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有夸大成分,不知道。

此外,波斯帝国穷兵黩武是没得洗,不过古代王朝又有几个不穷兵黩武的呢,《历史》中的500万大军就明显太夸张了。我以为百万大军其实是黑手段,并不像有些人说的“中国人喜欢渲染百万大军,西方人喜欢渲染破百万大军“。别的不说,到了《项羽本纪》,不就是各种几千几万破几十万大军,所以这就是文人共性,跟中西差异无关。而且《史记》中汉军的规模似乎就是相对正常的,总攻匈奴也就10万骑+10几万步兵,全书汉朝军队规模最大的一次似乎就30万(打项羽时)。


《史记》和《历史》还有一点极其相似,就是如果细看之下,还是能发现一些波斯/秦朝没那么差的蛛丝马迹,例如居鲁士灭米底、埃兰、巴比伦、吕底亚时,对王族一概不加害,反而厚待,波斯大军进入巴比伦秩序井然、百姓秋毫无犯,甚至在大流士打希腊之前似乎都没有屠城纪录。

以”专制残暴“著称的波斯对东地中海各国最大的羞辱,不过是冈比西斯下令让埃及公主们穿上奴隶服装打水送饭,反倒是希腊人打来之后,波斯波利斯就给付之一炬可怜焦土了。这么点破事,冈比西斯就被希罗多德称之为大暴君。相比之下,希腊史书说亚历山大是大暴君的恐怕几乎没有(当然,亚历山大/项羽这种类型的武将君主,也确实人格加分高,阿里安就在篇尾说:有谁说亚帝不好,站出来看看,你倒是有什么业绩,为希腊做了些什么?(你行你上啊!))。




  

相关话题

  如果南宋后期像唐朝一样搞蕃镇体系,能否抗住蒙古人,再续命百年? 
  如果宋朝没有灭亡,能出现资本主义吗? 
  如何理清魏晋南北朝那段历史? 
  如何评价得到App《中国史纲50讲》? 
  如果我穿越到汉朝能否帮助刘备一统天下?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演变出来四轮马车? 
  明朝是否是中国古代最残暴的朝代? 
  官绅们万贯的家财是以国家存在为基础,那为何明朝将亡时他们也不肯出钱救国? 
  《元史》记载元朝皇帝也是穿龙袍的,那为什么元朝皇帝的画像都是穿蒙古服装的呢? 
  猜想一下一生见证两个开国皇帝登基是怎样的体验? 

前一个讨论
哈尔西和斯普鲁恩斯有亲戚关系(据说哈尔西是斯普鲁恩斯的姐夫)这种说法有何令人信服的证据?
下一个讨论
二战期间有什么悲剧故事?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