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产后拆除生产线并不是F-22的孤例,最早SR-71也“享受”到了这种待遇,马上下一个要享受这个待遇的是F/A-18E/F。
没需求了,维持生产线尤其是工人可是笔不小的开销,不拆了留着干嘛呢。但美军很多时候并不希望拆除这些生产线,比如F/A-18E/F,属于可以外销的机型,美军就在拼命为它寻找买家,来试图维持生产线的继续。
如果生产线真的拆毁了,想要维修飞机就得去零件厂家单独采购,这个相对成本相对于整机成本就大多了,更关键的是很多零件可能也随着生产线的停止而停产了,再想维修就得拆报废飞机上的同类零件。图森空军基地的飞机坟场,其实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这个:从储备飞机上拆零件。
讨论这个问题,不能脱离时代背景。
停产 F-22 的最大推动者,是小树丛-奥观海两朝的帝国军务大臣,罗伯特.盖茨。
此公当时看到的局面是:
1)帝国深陷全球 "反恐战争" 泥潭;
2)金融危机导致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3)被寄予厚望的 F-35 闪电 II 由于一鸡三吃难度极大,研发成本持续膨胀,研发进度一再拖延,若不能尽快破局或许会胎死腹中;
4)放眼望去,帝国军正规战力蓝星无敌,F-22 显得有些能力过剩。
1 意味着需要向治安战领域注入更多资源。
3 意味着需要维持甚至增加对 F-35 项目的投入。
2 意味着帝国军费不可能无限增加,而会趋向收缩。
那么当 1 与 3 遭遇了 2,同时 4 暂时成立的情况下,提前终止 F-22 的生产,把省下来的钱用到 F-35 上,看起来就显得非常合乎逻辑。
毕竟在帝国空军原本的构想中,高端的 F-22 将只取代 20% 的现役战术飞机,F-16,A-10 等其它 80% 都要靠 F-35 接班。
帝国御林军更是把更新战术机队的希望完全押在了 F-35B 上,宁可将 F/A-18 用到过劳死也不肯与水师共同采购 F/A-18E/F & EA-18G。
况且 F-35 还肩负着接替 F-16 继续攻略出口市场,挤压欧洲本土战斗机工业,釜底抽薪饿死欧洲战斗机厂商的重要战略任务。
世界制造业格局都这样了,迷信西方世界不可战胜的国人还一抓一大把。而盖茨决定停产 F-22 时,灯塔国仍是制造业增加值一哥。显然,与防范东方的那个泥腿子相比,还是往欧洲旧贵族的棺材上多钉几颗钉子更加要紧。
于是,盖茨与奥观海基于当时所掌握的情报,做出了绝对理性的判断,将帝国兵力架构目标从 1-4-2-1,即保卫帝国本土,在欧洲,东北亚,西南亚,中东四大关键地区慑止冲突,打赢近乎同时爆发的两场大规模局部战争,赢得其中一场战争的决定性胜利,降级至只须能够打赢任意时刻发生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即可。敢于抗拒盖茨旨意的两位空军高官受到 2007 年核武丑闻 (6 枚最大当量 15 万吨级的 W80-1 核弹头失踪长达 36 小时) 的波及,在宫斗中一败涂地,于 2008 年双双引咎辞职。自此 F-22 丧失了其在帝国朝廷内最重要的支持者,厄运已成定局。
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通常随着产量的翻倍,以固定比率下降,脱离批量比较单价纯属耍流氓。战斗机也是工业产品,因此同样遵守产量越大,直接生产成本 (不包括研发费用) 越低的规律:
F-22 停产早产量少,直接导致了其项目单价高出天际。
较少的装备数量也使得 F-22 升级改进项目的性价比不佳,这是目前其航电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F-22 纯空优不善对地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由于突防能力极强,该机已成为帝国空军的首席快速战轰。
如今站在重回大国竞争的立场上看,过早放弃 F-22 显然不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然而,当初若是为了保证 F-22 的产量,导致 F-35 营养不良最终流产,那就更不美妙了。
妄图以全球 1/6 的制造业产能收割整个蓝星,那就只能在糟糕与更糟糕的选择之间,两害相权取其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