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使用场景。
就目前来看,攻击机被淘汰属实是一种必然大趋势,因为攻击机事实上的使用场景是战场遮蔽,对对方的装甲集群、部队集结地、运输线实行火力覆盖打击,二战期间被证明是非常必要及有效的。
传统攻击机几个特点:经济实惠,大载弹量,皮实,滞空时间长。为了这几个特点,大量牺牲了机动性、先进电子设备以及航速。
发展到80年代,专业攻击机就有点玩不下去了:
1,双方都拼命发展有效的野战防空,面对远近中多层次的防空火力网,传统的攻击机很难突防了。而且,苏联人还独树一帜的搞出了米格29这种前线战斗机。你闭上眼想像一下,你是A10的飞行员,你的长官让你去打击苏联的钢铁洪流,你是天下最专业的攻击机之一,你有各种炸弹,你有贫铀弹航炮,你还有装甲护体。但是:
你准备怎么突破这层层防御?这不就是送死么?
2,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导致了不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攻击机拉着一堆炸弹临空投放搞遮蔽,而由于1的因素,临空遮蔽实际上也不可能了,搭载这些精确制导武器不仅需要大载荷,更需要更先进的雷达提供制导,这些设备不是传统攻击机那种小身板能抗的动的,如果你放大尺寸。。。最终你会发现选用现役歼击机平台增加空面打击能力反而是非常划算的事情,那这么一搞,哈哈哈,战轰/多用途战斗机就诞生了。
3,事实上由于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已经合流了,也就是现在的多用途战斗机。所以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攻击机已经被淘汰了。
最后反对一下所谓苏联科技落后才搞攻击机的说法,简直滑天下大稽。
苏联是最早探索战斗轰炸机的国家没有之一,从苏17开始,苏联就一直想把歼击机和战术轰炸机以及攻击机整合在一起,这样伴随钢铁洪流进攻的话,战场调度和后勤保障会更加简洁,所以诞生了苏17
结果使用中发现,以当时的科技水平(不限于苏联,指世界科技水平),完全无法兼顾制空作战,战术轰炸和战场遮蔽,所以苏17只能作为战术轰炸机兼职攻击机使用。当然苏联认为,思路没错,只是当时科技水平不足而已。
因为苏17兼职攻击机效果不好,苏联又捣鼓出来
米格27。这回苏联老实多了,就想着整一款攻击机,所以米格27大获成功,并且抢了不少苏17战术轰炸的饭碗。
当然苏联是不会死心的。。。潜心研究之后
搞出了苏24,当年苏联航空工业的集大成之作,数字瞄准地形匹配,苏联期望中的完美战轰。。。当然这玩意儿太完美,不舍得拿来搞战场遮蔽,所以同期苏霍伊还搞了苏25。
结果苏联就发现,还是没办法兼顾歼击机和战术轰炸机,倒不全是科技水平制约,而是当时美苏对抗大环境下,预想中军事冲突的烈度极高,飞行员不可能做到制空作战和战术轰炸兼顾,压力太大了。
同期美国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歼击机飞行员根本无法兼顾对地作战,压力太大,所以当时双方的歼击机都一定要呐喊出“没有一磅重量用于制空作战之外”,不是科技水平问题,实在是战场对抗的烈度带来的作业压力太大。
于是美国海军那边,终冷战结束,F/A18都充当战术轰炸机角色,A6老老实实当攻击机,F14才是制空作战主力。
空军这边,F15制空作战,F111搞战术轰炸,A10老老实实当攻击机。
双方阵容一致,何来苏联科技落后才如何如何的说法?
苏联还在的时候,你试试美国人敢说什么通用化,让塑料虫去搞通用,截击苏联铺天盖地的重型反舰导弹?疯了吧?
所以回到我的第一句话,看使用场景,因为你我都无法预料会不会再次出现高烈度军事对抗的可能性,到那个时候,“通用”和“科技”根本不沾边,因为作战烈度带来的任务必须细分,每一点科技都要尽可能用在最专业的细分上,如果你想“多用途”很有可能在每个用途上都被人用更专业的科技打成狗。
正如苏联那铺天盖地的饱和攻击之下,塑料虫取代不了大猫,能取代大猫的只能是
塑料虫?肥电?别逗了,塑料虫当然会被取代,但是,轮不到肥电,而是
你说肥电?就美苏对抗下那种预想战争烈度,搞出来个肥电献给国会,十有八九被认为是美奸,敢拿这玩意儿糊弄人。。。
消极怠工是消极怠工,但是可以把国防部长丢死牢里,可以自己派税吏去刮地皮,哪个君主立宪的皇帝有这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