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苏联才是二战贡献最大的国家,大家怎么看? 第2页

           

user avatar   jiang-meng-shan-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苏联二战贡献最大”本来就不是什么最近几年才蹦出来的劳什子“新鲜话题”,而是战时欧陆广大战区(哪怕是西欧南欧百姓)的共识。

(我们犹太人)“当然是有理由乐观的——斯大林格勒,那座俄国的城市,他们已经守卫了三个月了,还没有落入德国人的手中。”
《安妮日记》

而就在安妮·弗兰克藏身的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被美英盟军解放后,荷兰人反倒是欢天喜地的把这幅《进球》挂了起来——在这面巨型广告牌上,一个苏联士兵从斯大林格勒开始一路盘带,最后把元首的头射进了戈林、戈培尔把守的勃兰登堡门。


user avatar   gong-xuan-yu-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罗斯托夫战役,一场战术换家,苏军赢得开战以来最大的战役胜利

1941年11月份,就在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还在莫斯科城下苦战的时候,南方集团军群全体德军士兵的心情却相当愉悦。

在过去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从苏德边界一直推进到了亚述海沿岸,中途全歼了苏联西南方面军的主力,还顺手占领哈尔科夫和顿巴斯地区,论成就似乎一点也不比中央集团军群的兄弟差。

如果能够在中央集团军群占领莫斯科之前拿下高加索地区,那么没说的,他们将作为德意志的大功臣而永载史册。

基辅战役结束之后,苏联大量的兵力被他们歼灭消灭,新组建的西南方面军完全是苏联从各地搜刮力量临时组建的,论素质、经验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南方面军也是一样,手下败将而言,而他们中最伟大的克莱斯特将军已经率军兵临罗斯托夫城下。

罗斯托夫是一个渡口,位于亚述海沿岸,往下走就是苏联在战时最重要的石油产地高加索地区,希特勒对此可是势在必得,而陆军总司令部布劳希奇和陆军参谋长哈尔德也支持立刻对罗斯托夫发起进攻。

在布劳希奇和哈尔博看来,基辅战役结束以后南翼的苏军已经遭遇了巨大的损失,现在就是他们实力最弱小的时候,当然要趁他病、要他命。

已经在乌曼合围战、基辅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克莱斯特再次接受命令,率领他的部队攻占罗斯托夫,打开德军通往高加索地区的大门。

正如布劳希奇哈尔德预料的那样,这时的苏军南翼部队刚好处于其历史上最弱的时期。

由于前期一系列的惨败,到德军兵锋抵达罗斯托夫的时候,守卫罗斯托夫的苏联南方面军只剩下了不到20万人的残兵败将,很多步兵师都只剩下了2600~3500人,技术装备也大多损失在了撤退的途中。

但好在这时主管南线作战的铁木辛哥元帅得到了一个新组建的第57集团军作为补充,极大的增强了罗斯托夫地区苏军的抵抗实力。

可是,能征善战的克莱斯特根本就没打算给铁木辛哥重新部署部队的时间,在第57集团军还没来得及全部部署到前线的时候,克莱斯特就在11月5日发起了旨在攻克罗斯托夫的进攻。

不得不说,克莱斯特这个人的能力真的很强。

开战三个月来,经常做出超出苏军将领想象的事情,让苏军将领猝不及防。

这一次也是。克莱斯特集中了自己手下近2/3的装甲力量,对着苏联南方面军的北翼一顿猛打,苏军在北翼仅有的4个步兵师很快就被德军突破。

如果情况顺利,他的部队将会和之前三个月发生的那样,顺利的突破苏军的防线,切断苏联罗斯托夫地区守军的后方补给线。

但是,克莱斯特却没有没有想到,他这一次遇上是苏军中最能打将领之一的铁木辛哥元帅。

在经过三个月的失败之后,铁木辛哥对克莱斯特的故技重施十分恼怒。

同样的招式,玩一次两次就够了,怎么次次都玩这招!当即决定给德国人一点颜色看看的。

你德国人不就靠着装甲钳形攻势来打歼灭战吗,那我就把你伸进来的这支铁钳打断,看你还拿什么来玩钳形攻势。

铁木辛哥当即下令,调动一切可用的力量来支援南方面军,挡住克莱斯特从北翼伸进来的装甲铁钳。

但是由于南方面军这个时候严重缺乏兵力,所以能对克莱斯特发起反击的只有一个步兵师和一个坦克旅。

在正常情况下,克莱斯特手下随便一个装甲师就可以挫败苏军的这次反击。

就在克莱斯特准备集中力量,击退苏军的这次反击的时候,而战场的实际状况却打断了他的一切构想。

在经历四个月的连续征战之后,克莱斯特手中能用的装甲力量已经大打折扣,他手里三个装甲师的坦克全部加起来也才250辆坦克,比每个德军装甲师200辆左右的标准坦克数量少了足足2/3。

同时,在经历四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之后,他的补给品已经快用完了!在整个10月,后勤部门原本计划向在南方作战的部队发724列火车来运输补给,但由于铁路改轨尚未完成,和苏军撤退时对铁路的破坏,实际到达的仅195列,而且其中112列还是上个月就应该送到的补给品。

更别提苏联的雨季已经到来,在路面变成泥沼的情况下,就连汽车运输的效率也大打折扣。大量的油料、武器、弹药囤积在克莱斯特背后数百公里的地方,就是没办法往前运到他的部队。

这就尴尬了。

不管克莱斯特指挥装甲作战的能力有多高,但如果坦克没油只能当成固定炮塔使用之后,再好的战术也无法发挥作用。

就这样,仅仅是在发动进攻三天以后,克莱斯特的攻势就在补给困境和苏军的反击之下,就出现了衰弱的势头。

这下可把铁木辛哥高兴坏了。

当发现德军前线部队缺油之后,铁木辛哥马上就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总体来说就是一个“拖”字。

你德国为什么这么急着打罗斯托夫?还不是因为马上要没油了,想占领高加索来补充油,而我只要拖住你,等你耗完了汽油也没办法占领高加索,那你还有什么能力继续进攻?

于是,铁木辛哥一方面让前线苏军尽量牵制住克莱斯特的部队,一方面则不断的往罗斯托夫地区增加兵力,准备发起一场反击作战。

到了11月12号,铁木辛哥的反击计划准备好了,那就是以37集团军的全部兵力、以及第9集团军、第18集团军各自两个师的兵力,对克莱斯特的部队在北翼的主攻力量发起反击。

就在这个时候,一件令铁木辛哥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由于北翼进攻不顺利,克莱斯特决定把北翼的部队调一些回来,从南面进行突破。

这样一来,双方的战场形势就变成了这样:

在罗斯托夫北方,苏联以11个师、4个坦克旅的兵力对德军北翼的两个师发起了猛攻;

而在罗斯托夫南方,克莱斯特的主要兵力却用来对抗此时据守罗斯托夫的苏联第57集团军,并在11月19日击败第57集团军,占领了罗斯托夫。

一番激战之后,双方突然发现,由于德军占领了罗斯托夫,苏军从北翼发起了反击,罗斯托夫的战场形势马上就由最开始的,德军从北方侧击罗斯托夫背后,变成了苏军从北方侧击罗斯托夫的背后。

就在双方反应过来的瞬间,铁木辛哥马上命令在北翼的部队加强反击力量,往克莱斯特的背后猛插,而克莱斯特也往北翼增援部队,试图阻止苏军往自己背后的推进。

由于这个时候南方集团军群大多数部队都已经失去了作战能力,因此无法支援克莱斯特,所以克莱斯特很快就陷入了绝境,他所有能用的兵力加起来都不能挡住苏军的突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最终在11月26日,苏军成功突破了德军防线,穿插到克莱斯特背后图兹洛夫一线,并于第二天收复了罗斯托夫,克莱斯特被迫率领自己的部队往后撤退。

铁木辛哥当即命令南线苏军对撤退的德军发起反击,一路追着德军打。

至此,苏军赢得了自己卫国战争爆发以来最大的一场战役胜利,苏军以伤亡30000余人的代价,成功的将德军击退了60~80公里。迫使希特勒解除了龙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同时也撼动了南方集团军群的战线,使得在莫斯科战役最困难的时候德军无法从南线抽调一兵一卒。

在已经被夷为废墟的罗斯托夫城内,苏军士兵用黑色颜料在一座大楼上写道:“罗斯托夫屹立于顿河之上,克莱斯特一无所获。”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广岛投下原子弹。1945年8月8日,苏联向日本宣战。1955年5月27日,苏联军队撤出大连和旅顺。


user avatar   yong-yuan-de-t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这难道不是基本常识吗?

不过毕竟有句话叫反共先于主义,所以许多右派分子或者其他神必人自然要极力贬低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

比如关于诺门罕战役,就有不知多少人日常拿着克里沃舍耶夫的数据和第六军军医部报告对比,通过苏军人员损失比日军多来迫真论证苏军战斗力比皇军差,进而得出其他各种神奇结论。

不过先不必说拿战损比说事本身就极其片面:

而且,苏军在诺门罕战役中的人员损失真的比日军多吗?

答案是否定的。

苏军的损失情况,直接搬出克里沃舍耶夫的2010版著作:

合计9703人死亡失踪,15952人受伤患病。

另外蒙古人民军损失了556人。

当然关于苏军损失情况其实还有一些不同版本,比如:

——伤亡18500人,来自苏修12卷本二战史,引自苏军战时报告(大致类似于第六军军医部报告)。原始档案如下:

——死亡失踪7974人,负伤患病15925人,出自克里沃舍耶夫《苏联军队在二十世纪的伤亡和作战损失》1997英文版(即1993俄文版),这个数据在格兰茨1995版《巨人的碰撞》中被引用了,没错,当年毛毛虫大仙就是拿这个怒批格兰茨如何如何(笑)。不过很遗憾,格兰茨新版《巨人的碰撞》已经修正了这一数字。

不过没关系,日军这里的版本更多:


换言之日军在诺门罕的损失就是一笔烂账,这里我个人主张采信厚生省的死亡11124人的数字(可能包括了失踪者,不过这些失踪者中的大多数显然是死了)。再考虑到伪军也有10000人左右参战并遭受了很大损失(伪军中的日本军官就死了202人),日伪军的总损失超过苏蒙军基本上是没什么疑问的。

皇军的飞机坦克损失比苏军少,但并没有什么用,因为皇军陆航和战车团都没有完成任务,尤其是战车团:



而日军的火炮损失比苏军更多:

不过这张表只统计了日军重榴弹炮/加农炮和野战炮的损失,这里再放一张表:

抛开损失比,诺门罕战役毫无疑问给了皇军相当大的震动,从以下段落中可见一斑:









简单概括,就是日军兵力劣势、装备劣势、情报劣势、战术劣势……反正皇军打得相当惨烈,但还是没达到既定目标就是了,而且这里也承认,这次战役是对陆军马鹿的一次“近代战争的洗礼”。

不过其实日军兵力并没有太大劣势,在一段时间内反而占优,贴两张表参考:


日方视角下诺门罕战役的终局、善后,日军的战后总结(其实本章还包括了其他很多有价值的内容,一并贴上了),亮点自寻:























索性把其他一些表格也给发出来,辅助理解为什么皇军在诺门罕战役中受到了极大震动:






备注:在这里特别注意上面第六军军医部表格中23师团损失数字和23师团军医部表格中的数字,二者之间有一定差距,由此可见,被广泛引用的第六军军医部报告在制作当时就已经出现了疏漏。

————————————————

既然有人说空军,那就说空军呗。

首先贴上哈里森关于空军决定论的反驳:

接着谈数据:德国空军在东线损失了多少飞机?

这两张表格可供参考:


总的说来,在1941-1942年,德军的大部分飞机都是在东线被消灭的,1943-1944年德空的多数损失归到了盟军名下。总的来说1941-1944年德国空军的损失多数归于盟军,而1945年随着德国空军主力全面东移,可以肯定的是1945年德国空军的大部分损失由苏军造成(诚然此时东线有一些德机是被溜到东线的盟军飞机击落的)。

具体到各类飞机的损失,参考下列表格: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1942-1944年间盟军消灭了更多的JG、NJG、KG、ZG和海航单位,而多数SG、AGr、StG和运输机单位的损失应归于苏军名下。

那么盟军是否牵制了德国空军的主力呢?在1943-1944年的确是这样的,但同期德国空军在东线也保持了一定的实力:



不过在1941-1942年,以及1945年,德国空军的主力是部署在东线的,1941-1942年自不必说,1945年情况可参见:


到1945年4月德国空军实力如下表所示:

具体到各个航空队/航空指挥部,则为:







再来谈对德军装甲部队造成的损失和牵制。

大部分时间段没有对比的必要,只考虑诺曼底战役同时。

在1944年5月31日,即诺曼底登陆前一周,东西线装甲部队实力对比:


总的说来两线德军坦克的部署数量差不多,不过考虑到还有意大利战线,盟军牵制的德军坦克还要更多。

然而——

仅在1944年6月1日,东线德军便拥有2608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应该包括了突击炮和自行反坦克炮)。事实上,在整个4-6月,德军都向东线调派了更多AFV:

而根据泽特林在《诺曼底1944》一书中的统计,德军在诺曼底战役中总计也不过投入了2336辆坦克、突击炮和自行反坦克炮,并损失了1500辆:

同书还称德军在6-8月在各条战线一共损失了4050辆坦克和突击炮(可能不包括自行反坦克炮):

鉴于同期意大利战线较为平静,因此可以认为另外2500+的损失基本上是由苏军造成。

其中,截止到7月31日,德军在诺曼底大约已经损失了550辆AFV:

同时期根据苏军总参谋部研究,德军在巴格拉季昂行动的第一个月就损失了237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而从下面《陆军1933-1945》中可知,德军6-7月总计报销了至少3308辆AFV,因此苏军的估计还是比较准确的:

补充:这个4050确实不包括自行反坦克炮:


泽特林在书中承认:

除了1944年6-8月外,苏军在以下时间段也消灭了1500+德军AFV:






附泽特林提供的6月东西线德军兵力情况及6-12月德军伤亡情况。虽然泽特林在这两方面的统计总是很迷,但也可以提供参考。




《德国在东方的失败1944-1945》里关于同期东线德军兵力情况与泽特林有一些不同,也贴出来参考:


同书提供了巴格拉季昂行动前夕中央集团军群装甲战斗车辆情况:



合计大约有111辆坦克,近400辆突击炮和超过100辆坦克歼击车。

1945.3.15德军各装甲师、装甲掷弹兵师和重装甲支队分布及实力如下:


——————————————

租借法案是一个经常被提到的点。平心而论,租借法案提供的是很多,但前提是不和苏联自己拥有的进行对比。

先放一张表:

继续。

关于租借法案,坦克飞机之类提的不多,主要说的是车辆、火车头、无线电。

不过这三样其实都只能说对苏军很有价值,不过构不成决定性影响:


当然这可能不够直观,下面来一份直观的材料:

为什么苏联在战时车辆生产数少于租借车辆数的情况下,直到战争结束时苏军的车辆中租借车辆还不到总拥有数的三分之一呢(实际上在整个战争期间租借车辆都从未达到三分之一)?

原因很简单,战时苏军的车辆来源,除了战时生产和租借法案之外,还有缴获、战前存货和战时从国民经济中征用三个重要来源。因此,拿战时生产数字和租借法案提供数字直接对比是并不正确的。

无线电同理:


克里沃舍耶夫著作里没有提到火车头的保有量和损失,但通过其他材料,我们也可以对相关情况得出结论:







这个问题下居然还有人提航空汽油……其实这个说法的出处是鲍里斯•弗拉基米罗维奇•索科洛夫的《租借法案在苏联军事努力中的角色》(《斯拉夫军事研究》杂志1994年9月号)。没错,就是《二战秘密档案》那本书的作者索科洛夫的另一大作,其可信度自然……

评论区里还有说英美援助如何如何的,我就补充些东西好了:


……还粮食,你以为盟国提供的粮食都自带民主BUFF,一吨顶十吨的吗?

再来一份详细的表格:

苏联战时粮食生产情况:


——————————————

这个问题下似乎有人在评论区里提到了大雷雨计划,我就说一说吧。

首先贴上所谓“大雷雨计划”的原件:

没错,就是这么个玩意儿:手写稿、还有涂抹痕迹。

敢问这个就是“正式计划”的样子?

在档案末尾有两个人的名字: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和总参谋长朱可夫,但并没有斯大林本人的名字,因此这显然不是一份正式计划(实际上铁木辛哥和朱可夫的名字也不是两人本人所写,只是一份以两人名义起草的文件)。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计划草稿。不过我有必要说明,如果一份计划得到了正式批准的话,其草稿会被要求销毁的(显然是出于保密需要)。






此外,以上这几本书(当然不止这几本)里都对所谓的“苏联先发制人”的说法予以了批判。

——————————

经常有人心心念念如果大德意志在1941年乃至于更早就充分动员能如何如何。但实际上,1941年的德国已经“尽己所能”了。而且,德国的备战工作也是开始的很早了:




而德国在1939年实际上已经开始进入战时状态:





正如亚当·图兹指出的那样,在1941年,德国已经开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认真生产”:




不过,纳粹的神必体制和官僚之间的相互扯皮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这决不是靠“充分动员”就能解决的:

那么德国军工产业后来的增长又是怎么回事呢?答:因为战局开始变得不利:

暂时先写这么多吧,有空再填。


user avatar   san-er-yi-76-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苏联成功地借卫国战争找回了老俄罗斯时代的“帝国精神”,1943年之后东正教会被复活,沙俄式军衔被复活,沙俄历史事件与人物开始被平反,沙俄式帝国外交逻辑开始复活(详见中苏关于东北尤其是中东路问题的谈判),沙俄式实用主义开始复活(连坑了三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斗争),沙俄式等级森严的军队制度复活(不设政委,陆军政工干部沦为打小报告与检查风纪扣的角色),以上为苏联在1947-50年一跃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帝国主义超级大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另一面,是新兴帝国主义(美、苏)与旧大陆盟友击溃了另一波更猖狂的新兴帝国主义,从而重新划分世界格局—也就是从旧帝国主义时代的“势均力敌的多头竞争”到冷战时期的“双巨头与阵营对峙”,所以二战的一大贡献就是双头格局的形成,aka苏联的贡献。

ps:沙俄味更浓的是,卫国战争老兵问题到60年代还没解决()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问题果然在知乎出现了,我记得十几年前就有人预言会有人提出这种问题……


我看再过几年还会有人提问抗日战争有苏联红军什么事儿……


user avatar   jin-ru-zhi-hu-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提供几个数据(数据出自弗拉基米尔·普京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发表署名文章《第二次世界大战75周年的实际教训》):

a、近2700万苏联公民在前线、在德国监狱中丧生,他们被饿死、炸死、他们死在纳粹集中营的贫民区和火炉里。苏联每七个公民中就有一个死于二战,英国和美国则分别失去了1/127和1/320的人口。

b、苏联承担了轴心国进攻兵力约占75%。在战争期间,红军牵制住了轴心国的626个师,其中508个是德军师。

c、盟国,主要是美国为红军提供的弹药、原料、粮食和装备约占苏联当时军备生产总量的7%。

d、到1943年,苏联国防动员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了德国及其盟国的军事生产速度。

e、1954年2月由迈斯基领导的盟国赔偿委员会关于德国赔偿的报告。

委员会的任务是确定一个公式,根据这个公式,战败的德国将为战胜国所遭受的损失进行赔偿。

委员会的结论是:

“德国在苏维埃战线上花费的士兵-天数至少是其他盟军战线的10倍。苏联前线还必须应对五分之四的德国坦克和大约三分之二的德国飞机。”

f、温斯顿·丘吉尔在1944年9月27日给约瑟夫·斯大林的电文中写道:“正是俄国军队撕开了德国军事机器的内脏......”

g、1941年夏天,数百万市民、数百家工厂和企业开始在敌人的炮火下向苏联东部疏散。军工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启动,在第一个军事冬天(military winter)就已经开始向前线供应武器弹药。

(这个世界只有最强大的国家才能有这样最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非中美苏三家莫属)。

h、在二战开始初期时,德国是世界上实力最雄厚、动员能力最强、技术最先进的军队,几乎整个欧洲的工业、经济和军事潜力都在为它工作。

我想,这没有人可以否认吧?


1、美国全歼了轴心国最强大的海军,一个是消灭大部分,一个是全歼,就算平手,---------------------------

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战场在欧洲战场,因为有德国,

这是全世界都承认的事实,

不管心里多么不愿意接受,

亚洲战场是排在欧洲战场之后。

美国罗斯福政府当时的政策是先欧洲,后亚洲,

美国可以说是将绝大部分精力和兵力都放在了欧洲战场,

虽然亚洲战场方面美国也有援助,

不过相比于欧洲战场那是九牛一毛。

关于这方面是历史记载很多。

这就是主次之分,贡献当然也不一样。

在上点数据,

德国——潜艇共击沉2882艘商船,计1486.7万吨;击伤264艘商船,海军及海空军总计1987.9万吨,

算算是日本海军的几倍?

德国海军是日本海军几分之一?

二战中,德国海军击沉了盟军3500艘舰船,

美英海军约65%的力量都派到了大西洋对付德国,

约30%对付日本海军。

2、英国二战的贡献:消耗大量德国空军+对德战略轰炸+消灭大多数德国海军+抵抗非洲军团主力+参与灭意大利+参与西线战场+缅甸战场。英国在各大战场的参与度,比苏联多----------------------------------

怎么看出消耗大量德国空军就比苏德战场多?

德国海军也没有多少实力,

大型远洋水面作战舰只也是非常少,

德国非洲军团从人数,到重视程度都较差,那只是德国的一个战略牵制方向,

非洲军团长期牵制住了英国和英联邦的大量兵力,到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时为十一个师、七个装甲旅,二十三万人,

从兵力规模来看,派往北非的德国“非洲军团”兵力最多时也只有两三个师,

意大利是主动投降的,

意大利多数舰艇没有被击沉,

更别说陆军和空军了,

北非意大利军队那只是意大利军队一小部分。

参与的西线战场?

不过是了胜于无,

缅甸战场还就不要提了,

太丢人了,

并且所谓缅甸战场使用的很多是英联邦军队(大量印度军队),

肯定是比苏联多,

因为英国殖民地远比苏联多,

当然到处参战了,

可结果呢?

3、但是英国所消灭的法西斯军队,,要弱于东线德军,如果把苏联排第二,是说得过去的,--------------------------------------------------------------

英国所消灭的法西斯军队,是弱于东线德军!

要知道北非战场还有美军在作战,

北非的德国“非洲军团”兵力最多时也只有两三个师,

在战争期间,红军牵制住了轴心国的626个师,其中508个是德军师。

看看德军王牌部队都那作战?

4、但如果说到消灭对手军备的价值,那英国排第二,也是在理的,德国海军舰船的价值,远大于地面部队的坦克装甲车!-----------------------------------------------------------------

二战各阶段苏德双方在苏德战场投入的兵力兵器:

部队800万vs1280万,

火炮迫击炮8.4万vs16.3万,

坦克和自行火炮(强击火炮)0.57vs2万辆,

飞机6500vs18800架。

二战苏联红海军各舰队战绩:

北方舰队使敌人损失200多艘战斗舰艇和辅助船只,400多艘运输船,总排水量超过100万吨,约1300架飞机。

整个战争期间,北方舰队共护送外国护航运输队的船只约1500艘,本国护航运输队的船只2500多艘。

波罗的海舰队共击沉敌战斗舰艇和辅助船只581艘、运输船只624艘,总排水量约100万吨。

黑海舰队击沉、击伤数百艘敌人的战斗舰艇、辅助船只和运输船。舰队航空兵、舰炮和海岸炮歼灭敌人大量的支撑点、有生力量和军事技术装备,黑海舰队完成了约200万人及800多万吨军用物资和民用物资的海上运送任务。

二战德国海军被击沉大型舰只明细(有遗漏的你可以加上):
1、战列舰
俾斯麦号
提尔皮茨号

2、袖珍战列舰
海军上将斯佩伯爵号是自沉,这也算英国海军的战绩,
舍尔海军上将号
吕佐夫号

3、战例巡洋舰

沙恩霍斯特号

4、重巡洋舰

柯尼斯堡号

埃姆登号和科隆号都是45年4月在港内被盟军飞机炸沉(不知道是那个盟军轰炸机的战果),

还用德国潜艇,英国击沉了大约600膄U型潜艇,

VII潜艇造价约为1200万马克。同时期虎式坦克造价约为50万马克,全配黑豹约28万马克。

以此推算,一艘VII潜艇大约等于24辆虎式坦克,43辆黑豹坦克,

这是网友的算法,

苏德战场别的就不说了,就只说说库尔斯克坦克大战,

德军损失:坦克1500辆、火炮5200门、战机1000架,

你用算盘算算价值吧?

另外,这怎么能用所谓的价值比呢?

在补充下,二战期间的苏德战场,德国共损失损失了大约36000辆坦克。


5、那么苏联剩下的也就是全歼45年的关东军了,难道美军剩下参与的那所有的战场加起来的贡献,还不如苏联消灭关东军多?美1苏2英3,或者美1英2苏3,这也可以推翻了?苏不管怎么排,也排不到第一啊---------------------------------------------------------------------------

苏联贡献最大,

不是你这样的算法,

没有苏联抵抗德国进攻,

或者说如果苏联投降,

那么在欧洲大陆就没有人能阻挡德国了,

英国这样的弹丸之地也是保不住,

不是德国攻不下英国,

而是德国转身去攻击苏联去了,

这才给予英国以喘息机会,

因为战略来说,

苏联比英国更有价值,


苏德战场上,苏军拖住和消灭了德国75%的军队,

牵制了德国大量装备,

消耗了德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在战争期间,红军牵制住了轴心国的626个师,其中508个是德军师,

苏联消灭了德军607个师,自己伤亡2000多万人,

而只有这样,

英国才能得到喘息机会,

美国才能发动全部战争潜力,

这都需要时间的,

美军才有时间在外围剪断德国势力,

拿下北非,逼降意大利。

假如苏联投降,

德军北方东方都会安全,

并且能获得大量的战略物资,

会全力对付英国,

英国被占领只是时间问题,

欧洲将被德国统一,

这样美军还能有成功的诺曼底登陆,意大利登陆吗?

还能存在美英空军轰炸德国吗?

1940年英军就开始轰炸德国,

据战后英、美的调查,1944年6月以前的轰炸,对德国工业生产影响不大,

1944年下半年,由于轰炸造成巨大破坏,加上德军地面作战失败,占领区缩小,工业生产开始迅速下降,经济濒于崩溃。

德军也不是不知道他们必须要速战速决,

法国的投降造成整个西欧的崩溃,

如果苏联投降,那就是欧洲的崩盘,

美国就会退守美洲。

别说,苏联最后消灭了德军主力,

就仅仅是牵制这一点,

就可以是二战贡献最大的国家。

英国历史学家马克斯·黑斯廷斯曾在《地狱:1939-1945年的世界》中写道,“苏联红军才是摧毁纳粹主义的主要引擎,这是西方盟友的运气”。

对于你这种历史认知可以用美国《时代》周刊的话来解读:

75年前的那场“实体战役”已伴随纳粹德国的投降而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战斗”已结束,具体表现为:近年来在欧洲上台的一批右翼民族主义领导人正就相关历史发动一场口水战;一个“虚构的二战”正在成形,其中美国的叙事经常将其冷战敌对国家苏联的作用完全抹去,而苏联也试图否认苏德曾秘密瓜分波兰……文章还说,美国战后的态度还导致其掩盖二战中的一些非正义行为,如美军内部的种族隔离等等。

——————————————————————————————

补充,关于一些历史谣言的揭露

偏见往往来源于无知,那造谣来源于什么呢?

发明历史什么时候成为了一个职业?

不根据当时历史背景环境谈论历史事件都是胡扯!



1、贡献大,指苏德密谋瓜分波兰。-------------------------------------------------------------------

苏联只不过夺回被波兰抢夺自己的土地。

1919年年底,巴黎和会波兰事务委员会依据“寇松线”负责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

这可是得多欧洲国家承认的国际组织作出的判定。

但是波兰拒绝了,波兰政府希望恢复1772年的波兰东部边界,故拒绝了巴黎和会波兰事务委员会划定的“寇松线”和苏俄和平建议。

为什么?

因为那时苏俄太虚弱了,

波兰看到了机会,

准备以武力侵略来获得最大的利益,

1920年4月,波兰军队向苏俄发动军事进攻侵略,一度占领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地区,

看好了:是主动进攻侵略,这个很关键。

双方于1921年3月18日在里加正式签署了《里加条约》。

条约规定: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波兰东部边界,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

这是屈辱的城下之盟。

当时苏俄太虚弱了,

只能屈辱的接受。

1939年9月苏联军队进攻波兰,夺回失去的土地,

苏德两军真正的接触发生在比秘密议定书约定的边界更远的东部。

它不是在维斯图拉河上,而是更接近所谓的寇松线。

1939年9月,苏联领导层曾有机会把苏联的西部边界向西移得更远,但苏联决定不这样做,苏联只是推进到寇松线。

也就是巴黎和会波兰事务委员会依据“寇松线”负责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

也就是收复根据《里加条约》失去的土地。

1939年10月1日,丘吉尔在电台的讲话中就指出:“俄国奉行的是一种冷酷的利己政策......但俄国军队应该站在这条线上[指新的西部边界],这显然是俄国的安全和抵御纳粹威胁所必需的。”

1939年10月4日,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在上议院发言时说:“......应该记得,苏联政府的行动是把边界基本上移到寇松勋爵在凡尔赛会议上建议的那条线上......。我只引用历史事实,并认为这些事实是无可争议的。”

英国著名政治家劳合·乔治强调:“俄国军队占领了本就不属于波兰的领土,这些领土是波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强行夺取的......如果把俄国人的推进与德国人的推进相提并论,那是一种犯罪的疯狂行为。”

1939年10月17日,负责外交事务的副国务秘书R.A.巴特勒向他透露,英国政界认为,不可能存在将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归还波兰的问题。据他说,如果能够建立一个规模不大的民族意义上的波兰国家,并且受到来自苏德和英法的保证,英国政府就感到非常满意。

1939年10月27日,张伯伦的高级顾问威尔逊(H.Wilson)说,波兰必须在其民族基础上恢复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但不包括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如果夺回自己被抢走土地是见不得人的密谋,

那么当年波兰侵略苏俄,逼迫苏俄签署《里加条约》,哪又是什么?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朴素历史观判断吧。


2、贡献大,指苏芬战争。---------------------------------------------------------------

谈苏芬战争,就要谈谈苏芬的历史纠葛,不以这个为基础,那就是耍历史无赖,

a、芬兰的历史

芬兰原属瑞典,瑞典在十八世纪起衰落,在三次和俄国的战争中胜少败多,1808年-1809年的战争里丢掉了芬兰。

名义上芬兰大公国自治,但实际由俄国控制。(这很关键)

1811年,俄国还把自己的维堡省划归芬兰

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苏联1939年索要的地盘就在维堡省里,这也是苏芬战争的诱因之一,类似克里米亚的情况。

b、俄国和芬兰

到1917年3月爆发了俄国革命(二月革命),11月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推翻了临时政府,掌握了政权,但俄国许多地方依然在白军/忠于沙皇的部队控制下。趁俄国内乱,芬兰在12月(俄历11月)宣布独立。

也就是说,沙皇俄国发生了革命,俄国一片大乱,各地建立了各种政权,有支持苏维埃的,有支持沙皇的,有搞分裂的,

这时候芬兰宣布了独立。

非常像清朝末期的辛亥革命时候的中国。

紧接着俄国全境内爆发了大规模内战,双方达成一锅粥,支持列宁的红军跟支持沙皇获得欧洲国家承认的白军进行厮杀,还有各种分离实力参加内战。

做为沙皇俄国以部分的芬兰也不例外,

1918年,芬兰陷入内战,一方是德国支持的白军,一方是社会民主党领导的红军,(这很重要,没有德国的支持并且出兵,芬兰不见得独立成功,在芬兰境内的内战,跟俄国全境内战一样,是红军对白军的内战,所以,这就是一个国家里内部事物。)

经过一番苦战,白军夺得了政权,大批红军官兵被杀。

德国派兵参加了芬兰内战,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俄国红军正紧张和白军作战,无暇顾及芬兰。

随后芬兰独立,并获得了多国承认,因为苏联在国际上相当孤立,无法改变既成事实,只能被迫认可芬兰独立。

c、塔尔图和约

列宁同波罗的海国家以及芬兰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塔尔图和约》,承认上述国家独立地位,并割让原属于俄罗斯领土的维堡和贝柴摩给芬兰。

塔尔图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沙俄帝国的正式解体以及俄国内战的基本结束。

1920年末两国签订塔尔图和约,确定了两国的边界,

苏俄割让北部港口贝柴摩,使芬兰获得了北冰洋出海口,要知道这个港口从来都不属于芬兰。

苏联则拿回了本身就是自己的土地,东卡累利阿的Repola 和 Porajärvi 两块土地,这两块地盘都是一战后芬兰乘俄国内战侵占的。(这两块土地本身就是俄国的,没有啥经济价值的不毛之地),

整个苏俄的东北领土向南移动了100多公里,边界线距离圣彼得堡仅32公里,可以严重威胁圣彼得堡,

芬兰所获得的领土远远超过了沙俄时期的芬兰大公国的范围,并且控制了大量由俄罗斯族为主的领土。

芬兰在北部与东部的国境线也相较于芬兰大公国时期大幅度扩张,其边境直接与北冰洋接壤。

这就是一个屈辱的丧权辱国和约。

没有这些原因,就不会发生之后的苏芬战争。

d、和约之后

仅仅是在1921年里,芬兰滑雪部队就多次越境展开攻击苏俄的哨站和巡逻队,这些都是芬兰部队的攻击目标,而且这还是在《塔尔图和约》让芬兰占了极大的便宜的情况下。

《塔尔图和约》签订后,芬兰的激进民族主义者更加激进了,

要求拥有整个卡累利阿地峡,甚至是可以对包括彼得格勒在内的苏联领土宣称主权,

理由是他们有继承诺夫哥罗德公国和罗斯公国的主权。

这一主张在当时民族主义盛行的芬兰有广泛的市场,并且迅速形成了所谓的"大芬兰主义"。

在上世纪的整个二十年代里,芬兰对苏联的舆论攻击与边境挑衅就没有停歇过,

够赤裸裸的吧,

可那时苏俄太虚弱了,

连波兰也打不过,

国内还在内战,

国内经济已经崩溃,

只能隐忍了。

芬兰长时间的攻击和挑衅,彻底激起了俄罗斯人的愤怒,双方民间仇视急剧恶化,

基于俄国内战时期的经历,苏俄一度认为芬兰会是外国攻击苏联的跳板,现在,双方的理智都在一个临界值上,随时都可能突然理智丧失。

就差一根火柴就可以点燃了,

在1935年到1938年,芬兰从英国获得了一批武器装备,从德国手上获取了大批空军设备,卡累利阿地峡方向也构筑了一道坚固的要塞防御线——曼纳海姆防线。

芬兰方面的举动大幅度的刺激了苏联,让苏联产生了芬兰很快就会进攻苏联的错觉。

苏联方面虽然曾在1939年初邀请芬兰与苏联缔结同盟,防止第三国借道芬兰进攻苏联。但是芬兰方面以芬兰是个独立主权国家,且不参与大国争端为由拒绝了苏联的提议。

芬兰的回答让苏联疑心倍增,认为自己可能快要遭到袭击了。

苏联希望和芬兰签订互助条约,一起保卫芬兰湾,

同时希望芬兰把卡累利阿地峡的国境线北移40公里,把芬兰湾内的几个岛屿和雷巴契半岛的领土割让给苏联,

苏联另希望以每年800万芬兰马克的价格,租借芬兰在汉科半岛上的部分领地租三十年。

而作为交换苏联会把奥涅加湖西北两倍于芬兰损失领土的土地割让给芬兰。

这一片土地实际并非是西方史学界所说的冻土,有充分的自然资源且十分富饶,对于芬兰的意义将十分重大。

同时苏联愿意给予芬兰贸易最惠国待遇,让芬兰以低价格从苏联进购工业设备与资源。

一个双赢的想法。

可是芬兰对苏联有极深的不信任感,尤其是苏联提出的土地置换与租借条件,对于芬兰的国防政策有极大的隐患。

尽管苏联开出的条件十分优厚,尤其是芬兰湾的控制权丢失对芬兰海防有威胁,而租借在汉科半岛上的土地给苏联后,芬兰也将丧失在战时利用要塞炮封锁苏联摩尔曼斯克军港的能力。

从政治角度上考虑,如果同意了苏联的条件,芬兰固然可以从苏联获取利益,但却会和西欧诸国及美国彻底对立,完全是一个得不偿失的做法。

恰逢此时德国军事观摩团在1939年9月访问芬兰,芬兰在卡累利阿地峡进行以苏联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此两件事导致苏芬关系进一步恶化,

最终芬兰方面出于多重考虑,直截了当的拒绝了苏联的提议。

而苏联也因为芬兰拒绝之举,以及德国军事观摩团对芬兰的访问和芬兰方面的军事演习,认为芬兰毫无诚意,且随时可能联合第三国进攻苏联。

苏芬两国的互信度降至为零,两国关系也进入到了冰点。

最终苏联方面决定诉诸于军事行动,一劳永逸的解决苏芬边境上的问题。

所以不根据当时历史背景环境谈论历史事件都是胡扯。

3、贡献大,指苏联差点加入轴心国。--------------------------------------------------------

这就是罔顾历史事实的造谣污蔑。

英法可以到处出卖欧洲国家利益,让德国随便吞并独立国家,例如慕尼黑协定,

这种情况下,难道苏联没有保护自己的权利吗
只许英法去防火,不许苏联点灯?

苏联根据其国际义务,包括与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协议,试图阻止悲剧的发生。与此同时,波兰为追求自身利益,竭力阻挠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立。

波兰外交部长约瑟夫·贝克在1938年9月19日与希特勒会晤前给约瑟夫·利普斯基大使的信中直接写道:“......在过去的一年中,波兰政府四次拒绝了加入国际干涉以保卫捷克斯洛伐克的建议。”——————————波兰的这贡献大不大?

1938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欧洲国家只有苏联站在捷克斯洛伐克一边,

而英法波兰都是帮凶,

英国以及当时作为捷克斯洛伐克人主要盟友的法国,都选择了撤回他们的安全保证,放弃了这个东欧国家。

他们这样做,是想把纳粹的注意力引向东边,使德国和苏联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削弱彼此的实力。

慕尼黑的背叛向苏联表明,西方国家在处理安全问题时,不会考虑到苏联的利益。事实上,如果需要的话,他们甚至可以建立一个反苏阵线。

凭啥苏联不可以考虑自己的国家利益?!

4、贡献大,指航空燃油靠美国提供------------------------------------------------------------

造谣也不能这样无底线!

盟国,主要是美国为红军提供的弹药、原料、粮食和装备约占苏联当时军备生产总量的7%。

美国提供的石油制品(航空汽油、辛烷、润滑油和滑脂、汽油、煤油):每月20000吨,

苏联航空汽油产量,1941年是126.9万吨,1942年是91.2万吨,1943年是100.7万吨,1944年是133.4万吨,1945年是101.7万吨。

1941-1945年苏联航空汽油产量共计553.9万吨。


5、贡献大,指帮助轴心国获取资源-------------------------------------------------------------------

美国没有帮助日本获得资源吗?

美国没有帮助德国获得资源吗?

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美国,英国没有帮助日本获得战争资源吗?

怎么只许你放火,不许比人点灯?!

这太让人不齿了。

6、贡献大,指德国的空军主要都是由西线摧毁的,70%以上的战斗机都部署在西线。------------------------------------

根据德国国防军空军档案中的数据,德国空军有36.9%的损失是由苏军造成的,

并且,在二战前期是德国空军主力主要部署在苏德战场,在战争的后期,德军空军主力部署到西欧和德国本土等防御。

7、贡献大,指德国的主要生产力都是被英美战略轰炸摧毁的。---------------------------------------------------------

胡扯,

1940年英军就开始轰炸德国,

据战后英、美的调查,1944年6月以前的轰炸,对德国工业生产影响不大,

1944年下半年,由于轰炸造成巨大破坏,加上德军地面作战失败,占领区缩小,工业生产开始迅速下降,经济濒于崩溃。

1944年苏军都解放南斯拉夫,进入波兰。

8、贡献大,指德国的大部分军事资源都是在西线被摧毁的。------------------------------------------------

胡扯。

苏联承担了轴心国进攻兵力约占75%。在战争期间,红军牵制住了轴心国的626个师,其中508个是德军师。

9、贡献大,指和德国一起的第一批承认满洲国的国家 。-----------------------------------------------------------

还有波兰,

还有这个,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的东北,1932年1月8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表示美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条约权利’。

好一个合法条约权利啊!

1931年10月美国总统胡佛公开发表讲话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日本为保卫日侨生命财产的安全起见,对满洲的进兵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是不能提出异议的。’

英国首相张伯伦说:‘我的同情完全在日本方面’。

从1931年918事变到1932年底,美国向日本供应了1.81亿美元的军火。”

只要还是中国人怎么能忘记,当日本侵略中国,中国在进行抗日战争的时候,美国、英国一直在在战争物资上支持日本。

10、确实是贡献大,因为如果贡献不大就没有二战了。--------------------------------------------------------

你确实贡献大,因为如果贡献不大就没有羞耻二字了!


user avatar   she-zhao-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朝宗室,不抵抗,全体被灭门了

满清宗室,满世界复辟,溥仪就更别提了。

禅让?复辟多少次了?连海外都有伪满。想干什么?

你们不过提醒了我们一句话,一旦入侵,我们必须抵抗到底!我在此感谢你们满清遗老遗少!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中国还是人才太多,可以随意挥霍罢了。

50、60年代你试试,别说“双非985博士”,高小学历都能进国企,那时候进国企是真正的金饭碗,一辈子吃公家饭。

而且这些高小、文盲还真把工业化给搞起来了,我琢磨着什么社区卖菜、网上叫车,跟从零开始建设工业化比,只能叫低技术劳动密集型行业。


user avatar   zhang-shuai-guo-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中国还是人才太多,可以随意挥霍罢了。

50、60年代你试试,别说“双非985博士”,高小学历都能进国企,那时候进国企是真正的金饭碗,一辈子吃公家饭。

而且这些高小、文盲还真把工业化给搞起来了,我琢磨着什么社区卖菜、网上叫车,跟从零开始建设工业化比,只能叫低技术劳动密集型行业。




           

相关话题

  为什么战后苏联坦克的履带宽保持固定? 
  山本五十六对中国犯下了哪些罪行? 
  二战太平洋上美军大战信天翁的故事是真是假? 
  IS-3坦克的真实性能究竟怎样? 
  泽连斯基与乌克兰至今仍不投降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苏德战争德日共同侵略苏联会发生什么? 
  二战时期日本有哪些处于领先水平的科技或者兵器? 
  假设为二战德军投入一个三代机中队能有多大功效? 
  请问看过此片的二战军迷,片中斯普鲁恩斯的作用是不是被低估了? 
  观看重现二战原爆瞬间的视频时弹幕在叫好,怎么看待这些人的行为,是爱国吗? 

前一个讨论
西安又一孕妇因疫情流产,有民警护送依然被拒诊,医院回应称「前几天可能业务不熟练」,类似的事该如何避免?
下一个讨论
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七个皇帝算英明君主吗?





© 2025-01-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