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二战后,曾协助轴心国作战的芬兰为什么没有受到严惩? 第1页

  

user avatar   jiao-zi-you-fang-zhang-xian-zh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又来瞎说大实话了,苏联为什么给了芬兰貌似宽大的条件,主要原因当然是芬兰是仅次于意大利,轴心国集团第二个跳反的国家(虽然芬兰在9月才正式跳反,晚于罗马尼亚的8月23日,但芬兰在8月9日起就处于磨洋工与积极求和状态了)。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汉高祖封雍齿为侯的故事,汉高祖很讨厌雍齿这个人,雍齿也没很大的功劳(李广都没封侯),那为什么汉高祖要封他?那当然是为了给后来人作榜样。

按照跳反的先后顺序来看,意大利比芬兰得到的条件还要优厚,虽然还是遭到了一些处分,但人家的身份是战胜国。芬兰被当做战败国处理,但还是保留了组建政府的权利。芬兰之后的罗马尼亚没有组建政府的权利,但人家除了比萨拉比亚和南多布罗加以外,主要的领土诉求都得到了满足,而且苏联对罗马尼亚的控制也是相当宽松的(后来齐奥塞斯库那么作,苏联也没把他怎么样)。至于铁了心要陪伴元首到最后的匈牙利,则是被慈父无慈悲地直接锤爆了。

当然,匈牙利也不蠢,霍尔蒂海军上将还是考虑过跳反的。结果元首表示:三天之内绑了你,政党都给你换喽。所以马后炮地说一句,二战中的国家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珍爱生命,远离德国。


其实芬兰能够跳反成功,除了离德国比较远,元首伸不过来手以外,主要原因是苏联把芬兰当做可以与英美交换利益的筹码。丘吉尔亲自出马为芬兰争取宽大条件,慈父最后也表示同意,因为这层关系,一开始苏联就没有消灭芬兰的计划。详情可见我的这个回答。

那么英美为什么要为芬兰说话呢?其实还是想要在苏联旁边安插一个钉子。苏联在北方最大的利益所在——列宁格勒有两个窗户,一个是南边的波罗的海国家,这里有喀琅斯塔得海军基地作为屏障,又与苏联的中央腹地相连,便于援军到达。所以即使这里被敌人占领,也很难对列宁格勒形成重大威胁。而北边的芬兰就大不一样,如果芬兰加入苏联的敌对方,就可以直接在陆地上威胁列宁格勒的安全。因此苏联对芬兰的容忍度是很低的。

英美正是看中了这点,才会想让芬兰成为牵制苏联的力量。而斯大林并没有在战争期间为了芬兰得罪盟国的必要。但是慈父作为一名优秀的诗人,肯定不会忘记另一个伟大诗人的诗篇:

让芬兰的海波永远忘记,
它古代的屈服和敌意,
再不要挑动枉然的刀兵,
惊扰彼得的永恒的梦。
——普希金《青铜骑士》

因此慈父对芬兰的处理方案很明确: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苏联可以给英美面子,保障芬兰的独立。但相应的,芬兰必须对苏联无害化,不能对苏联构成任何威胁。1944年6月10日起的对芬战役。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这次战役开始阶段,苏军的进展是很迅速的。最重要的原因很简单,芬兰这时候完全没有对抗苏联坦克的手段。莫洛托夫燃烧瓶对付图哈切夫斯基搞出来的薄皮坦克还有点作用,对付慈父搞出来的T-34,那是基本只能碰个响了。所以维堡战役只用了十天,苏军就接连攻破芬军守卫的两道防线,轻取维堡,而1940年苏军用了一百零五天才打到这。慈父闻讯大喜过望!

这一次战役的开始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详细的中文资料。《战争史研究》的某篇几万字的长文,关于这一阶段的战斗只有寥寥的一句话:“在此后被称为‘流血之夏’的两个星期内,芬兰的主要防线失守,苏军有继续前进之势”。而克里斯·曼的《极地战争》则写实得多,根据他的记载,战役一开始,芬军前线部队发现自己的反坦克炮根本奈何不了苏军坦克,士气一下子就崩溃了:“整整一个团的官兵飞也似地往后方逃命”。守卫维普里(维堡)的芬军第20旅在苏军攻过来的时候,先是胡乱开炮迅速消耗完了弹药,然后在旅长转移指挥部的时候“整个旅的官兵便跟着逃离阵地”。结果是“芬兰公众对陆军的差劲表现而感到震惊。”

这个时候,元首伸出手来拉了芬兰一把,给芬兰输送了大量的反坦克火箭(一次就有9000枚),并派出一个步兵师帮助芬兰稳固了后方防线防止苏军登陆。在终于有了有效的反坦克的武器的情况下,芬兰这才在地形有利的水网和森林地区勉强维持了战线。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苏军歼灭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已经成功,苏联的巨大胜利让芬兰取得的所谓“决定性胜利”瞬间成了笑话。芬兰也就此下了求和的决心

话说回来,尽管没有进一步的进展,慈父对苏军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戈沃罗夫在攻占维堡前的6月18日就晋升元帅。而梅列茨科夫的表现尽管让慈父不满,但考虑到南卡累利阿的作战难度完全无法和维堡相比,也就没有进一步的处罚,后来10月份梅列茨科夫在极地地区对德军取胜,慈父也就升任他为元帅,并看中了他在高寒、森林和堡垒地域作战的能力,委以重任,让他去远东啃关东军的要塞群。

至于什么慈父“何尝不想趁机彻底征服芬兰,一雪1939年冬季战争的耻辱”的话,看着玩就行了。慈父的训令有档案的,对芬兰的作战有很明确的目标,其中根本没有攻占赫尔辛基消灭芬兰的指令。当然有同志能查到这方面的档案,推翻我的说法,我也是很乐意修改的。

在经过了谈判之后,芬兰终于在9月与苏联正式停战。然而慈父并没有对芬兰放松警惕,他又导演了一出“督战事件”以敲打芬兰。按照停战条件,芬兰要让德军在9月15日前撤离芬兰,然而德军赖着不走。于是就出现了苏军派出专员到芬兰督战的场面。由于种种原因,中文资料对此又语焉不详,反而是外国人忠实地记录了芬兰人的窘态。

在这起事件中,苏军一个中将(Savonenkov)都可以直接跑到芬军司令部,对曼纳海姆指手画脚,命令他必须驱逐德军。而芬兰人对此则是心惊胆裂,甚至到了怀疑“芬兰的独立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的地步,幸亏前线部队奇袭了德军才让芬兰获救。不过据我猜想,这应该只是克里斯·曼为了叙事戏剧化而夸大了苏联的威胁和情况的严重程度。从历史事实上来看,苏军对芬兰地区的德军并不怎么关注,当然也不存在因为德军没走就要芬兰灭国的地步。(如果那些朋友有更详细的资料,欢迎留言)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苏联的督战其实就是要看芬兰是否心甘情愿地对苏联屈服,也就是主要看一个态度。如果芬兰要执拗地让苏联没有面子,对苏联的督战没有反应的话,事后苏联对芬兰的进一步清算就是在所难免。因此西拉苏沃奇袭德军的举动应该可以说确实救了很多人的命。而芬兰对德军的战斗最后让慈父相信了芬兰对苏联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便从此不再过问芬兰了。

其实就在慈父这一记“杀威棒”之前,曼纳海姆乃至芬兰已经彻底失去了对抗苏联的心气,这从曼纳海姆在1944年9月的作战公报中的一句话就看得出来:

曼纳海姆以年长者的身份对后辈说出了这句话,表面上看这就是要他们和苏联搞好关系,背后的潜台词则是:“小伙子们,今后谁要怂恿你们去怼苏联,不要信了他的邪,这些鬼东西坏的很”。

至此,芬兰对苏联已经完全“无害化”,由普希金等人提出的要让芬兰不能再惊扰俄罗斯的历史夙愿,已经最终由一个格鲁吉亚人实现了。

最后以慈父去世后,民主芬兰对他的评价作为全篇的结束。


user avatar   lala-9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先来看下芬兰战后都受到了哪些惩罚,再看下为何这么处置,这个问题就好理解了。

那芬兰到底受到了什么样的惩罚呢?44年9月,芬兰退出战争,对苏媾和,根据停战协定,芬兰受到的惩罚如下:

1.赔款,6年内缴纳3亿美元的战争赔款,以实物的形式偿还。按理说芬兰作为木材大户玩这个应该没啥问题,但协定白纸黑字明说了,这当中只有三分之一能用木材纸张偿付,剩下的,必须是船舶,机车,吊车,电缆之类,芬兰人之前几乎没造过的东西。本来是要赔6个亿的,但苏联给了英国一个面子,在英国的建议下打了五折。

2.把国内那些法西斯组织通通解散,释放政治犯,审判战犯(那些在之前的战争中被芬兰人当英雄的人,当然,曼纳海姆除外。)

3.裁军:陆军缩到34400以下,空军战机最多60架,海军不超过4500人,吨位不能超1W吨。

4割地:

两国边界恢复到1940苏芬和约的边界。

贝柴摩地区割让给苏联。那这个贝柴摩在哪里呢。拿出一份现在的世界地图,我们会看到芬兰的北边是没有出海口的,和大海隔了一小片内陆,而我们在看张二战及稍早的世界地图(也别太早,芬兰一战后才独立,年代太早的话别说芬兰的出海口,芬兰你都看不到),就会看到芬兰北边有一小个出海口,那就是贝柴摩。

把波卡拉租苏联当海军基地,不仅如此,苏联还有权通过芬兰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向波卡拉输送人员物资。那这个波卡拉在哪里呢?他就在赫尔辛基旁几十公里的地方。这相当于在芬兰的脖子上架了一把刀

成立一个苏联主导的盟军管制委员会,监督以上条款的实施。什么叫苏联主导的,比如这个委员会里有英国人,但他只对委员会的各项决议有知情权。

这样,除了缴纳赔款,限制军队和割地,苏联还通过这项停战协定,将芬兰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虽然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但芬兰在之后依旧保留了自己更接近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而不想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那样由该国共产党当权,在赔款的支付问题上,苏联在日后也多有减免,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由于之前的战争,苏联人绝不允许芬兰出现一个与苏联敌对的政府,威胁道自己以列宁格勒为核心的西北安全,可 与东欧诸国不同,苏联虽然拥有了一个赫尔辛基旁的海军基地,但并没有在芬兰有太多军队,更不像苏联在东欧各国那样好几万人的占领军。原因是各个方面的。斯大林想建立一个围绕苏联的安全带,这个安全带当然可以由受苏联深刻影响的卫星国组成,但也能由政治外交上保持中立的国家组成。芬兰外交上保持中立,也能保卫以列宁格勒为核心的西北边疆。而苏联为什么能容忍芬兰外交上那种“不与苏联敌对”的中立呢?因为当年划分战后势力范围的时候,艾登虽然当面在北欧问题上,对苏联表现的很含混,但苏联人通过间谍手段,获取了英国高层在北欧问题上的底牌:英国准备在芬兰问题上迎合苏联。英国希望芬兰保留议会民主以及商业上的独立,但承认俄国对芬兰的影响力,也不准备挑战俄国在芬兰的地位。也就是承认芬兰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而且并不反对。 而且英国人后来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在盟国管治委员会里,英国人尽可能的与苏联人保持一致,而在8月外交部北欧司的负责人也向芬兰表示,在接下来的苏芬正式和约的谈判中,英国不会帮芬兰,对苏联人砍价。那现在,英国人不准备管芬兰,美国人也不插手芬兰(美国没有对芬兰宣战,而且当时并不怎么重视北欧的事),芬兰也就完全的被收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

二战刚结束时,挪威,瑞典,丹麦在外交上都秉持中立原则。而在苏联看来,这些国家在战略上都对苏联有巨大的价值,比如瑞典和丹麦锁住了苏联通往大西洋的海口。他们至少中立的外交立场对苏联至关重要。而如果此时改变芬兰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会刺激三国,让他们在外交上偏向西方阵营,这当然是苏联不愿看到的。 因此,在已经将芬兰纳入自己势力范围的情况下,不必再多此一举,甚至引出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在芬兰国内方面,在1945年初举行的议会选举中,苏联人中意的左翼政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对于这次选举,苏联方面看到,不用改变芬兰现有的政体,通过芬兰议会的左翼政党,就能够让芬兰亲苏。而美国方面也表示,这次选举没有受到任何干涉,选举的结果是芬兰人民选择的真实反映。

芬兰人自己呢?也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芬兰今后的命运几乎完全取决于一个因素,他们同苏联的关系”。芬兰人因此各种迎合苏联,讨好芬共。1946年巴锡基维当总统后,任命社会民主党人当总理,内政部长给了一个芬共的人,有6个部长职位给了左翼联盟(芬共也在其中)的人。有关苏联领导人和苏军的新闻,先审查,后发表。教科书中有对苏联不好的言论?删。如果绕不开,不得不提当年的苏芬战争,屁!什么苏芬战争?那叫“不幸的事态”。此外还组织了由芬兰共产党领导的苏芬协会,宣传苏芬友谊,地久天长,巴锡基维做名誉主席。

如果想对战后初期的芬兰外交有更详细一点的了解,可以看一下这个回答,现在这个回答是下面这个回答还处于草稿状态时,从里面截取复制粘贴来的(所以连个像样的结尾都木得)

zhihu.com/question/2521


user avatar   excalibur-11-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二战末期,苏军武力达到顶峰,何尝不想趁机彻底征服芬兰,一雪1939年冬季战争的耻辱。

1943年2月,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而此时的芬兰新一届内阁正试图寻求和苏联达成和平协议。但是,斯大林坚持芬兰投降的要求,芬兰人无法接受。

1944年2月,斯大林丧失了耐心,苏军开始轰炸赫尔辛基等芬兰城市,施压芬兰,但是芬兰方面窃听了苏军无线电,预先布置的防空火力让苏联空军的命中率只有5%。

1944年6月,苏军发动“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攻势”,攻击卡累利阿地峡,长21.7公里的战线上布置了3000门火炮,有些地段达到一公里200门火炮的密度。

由于芬军缺乏对付苏军重型坦克的反坦克武器,开始溃败。此时,德国人告诉芬兰人,如果芬兰不谋求停战,就向芬兰提供反坦克武器,当时,芬兰总统里斯托·吕蒂向德国人保证,在他剩下的总统任期内,将不再谋求单独议和。德国如约向芬兰提供了武器。但是,美国获悉后,与芬兰断交,警告芬兰不许和德国合作。

1944年6月20日-24日,苏芬之间塔利-伊汉塔拉战役爆发。

在塔利,1944年6月25日-30日,在经过血腥的战斗后,芬军守住了防线。

在伊汉塔拉,7月1日-9日,芬兰集中该国军事史上最大量的火炮(芬兰全国火炮的一半)和军队中唯一的装甲师,集中火力以粉碎苏军的进攻矛头。双方拉锯之后,从7月9日起,苏军就不再尝试突破了。

因为此时,由于西方盟军已经在诺曼底登陆,苏联的重心转向波兰。

这次战役,连同芬兰在其它地区的胜利,使苏联统治集团认识到要征服芬兰将非常困难,且得不偿失。芬兰方面,尽管成功阻止苏军的进攻,但是以当时芬军的军力,如果苏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芬军将无力抵挡。

1944年,9月4日芬兰宣布停火,隔天苏联也宣布停火。

苏联开出了苛刻的和平条件:要求芬兰赔偿6亿美金。

后在美英压力下,减为3亿。此外,

芬兰交还1940年边界以外的所有领土,另外将佩察莫区域划割苏联,帕尔卡拉半岛租借给苏联50年(1956年就已经归还)、芬兰必须复员他们的军队、德国所有军队必须在14天内撤离芬兰领土。但德国军队不愿意在期限内自行离开,芬兰在拉普兰战争中转而与自己以前的盟友纳粹德国展开战斗。


芬兰同时还被要求清理卡累利阿地区的地雷,扫雷工作一直持续到1952年,过程中芬兰100人死亡、超过200人受伤。

随着芬军撤到1940年的边界,又有多达26万芬兰人随军撤回,只有极少数人选择留在原地,成为苏联公民。


芬兰失去了占原国土八分之一的土地,而割让苏联的帕尔卡拉半岛距离赫尔辛基只有30公里之遥,在此驻扎的苏军可以轻而易举的向芬兰政府施压。

在苏联控制这一半岛期间,苏军允许芬兰乘客坐火车途径此处,但是必须将列车上的窗户全部关闭,严禁拍照。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期间,苏联代表队就没有住在奥运村,而是住在了半岛里的军事基地。

付出如此代价,芬兰成为与苏联毗邻的欧洲国家中,唯一还能保持独立地位的。

如果说,这天底下,中国人珍惜民族独立自主排第一,估计芬兰人和中国人不相上下。


苏芬战争相关回答:

历史是相似的:


user avatar   chu-jun-he-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呵呵,苏联,英国,法国,美国,哪个没有协助过轴心国???哪个受到了严惩


user avatar   you-xia-5-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叫严惩?

割地赔款,然后磕头叫爸爸,这算不算?如果这些算严惩,那么,芬兰该挨的刀就一刀没少。所以,更应该问的是:遇到俄国和苏联这么个彪悍的邻居,芬兰这个小国为什么没被整死?


现在,我们总喜欢研究大国崛起。但,卧薪尝胆地生存下来,可能比什么崛起更重要。你连活下来都不可能,还谈什么崛起。我们在战略上要居安思危,而在攻略上就应该好好研究一下芬兰这样的国家。

芬兰最大的危机,就是苏联。遇到这么一个邻居,只能说命苦,而且苦透了。关键是你不仅惹不起而且选不了。

哪怕旗鼓相当或略显弱势,芬兰也可以跟苏联掰掰腕子,甚至借助外力、纵横捭阖一番。但是,在苏联的绝对实力面前,什么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全都是扯淡。芬兰别说一个也用不上,就是连用都不该用。敢用的结果,就是被收拾得更惨。


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个惹不起邻居,还可以搬家啊。成本的确太高,却并不是不可以。但是,国家就不行了。邻居是好是坏,你没得选。惹不起苏联的芬兰,不可能搞一次板块漂移,连人民带土地一起漂到美洲去。

惹又惹不起、躲又躲不开,这该怎么办?

芬兰就是春秋末期的郑国。性命攸关的问题,是如何以小事大。这时候不仅需要有足够的智慧,而关键是受得了委屈,打碎了牙也得往肚里咽。

1809年,俄国吞并了芬兰。你完全可以认为当时的世界上已经没有芬兰这个国家了。它就是沙皇俄国的一部分。但是,俄国开始骚操作了。它虽然吞并芬兰,却给了芬兰足够大的自治权。简单说,你只要听我的,那就一切好说。

芬兰不仅保留了自己的语言,而且还有自己的议会、自己的货币。所以,芬兰复国,只是分分钟的事情,该有的全都有。

1848年欧洲革命,芬兰也闹起了独立,民族主义的热火也点燃了芬兰。然并卵,芬兰肯定惹不起俄国,敢闹事就把你往死里整。在一战前,芬兰的民族独立运动,就被沙俄首相斯托雷平狠狠地镇压了一番。老毛子下手,从来都是要多残酷有多残酷。


但是,一战期间,十月革命爆发了。芬兰终于有了复国的机会。陷于内战的苏维埃政府,根本无力控制局面,于是签订了《塔尔图条约》。苏联不仅承认了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而且也承认了芬兰独立。甚至,芬兰还切走了苏联一大片领土。

“小丑备物终必亡”。中国古人的典故金句,一定要多记住一些。因为这都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芬兰就是“小丑备物终必亡”。

你独立就独立,为什么非要割走苏联一大片土地?拉仇恨,也要看一看自己的体量。而苏联呢?想都不用想,肯定咬牙切齿地恨。对苏联来说,《塔尔图条约》就是仅次于《布列斯特条约》的奇耻大辱。北极熊攒足了劲,肯定要报复。



报复肯定要来,而且是迅速地来。二战爆发,德国侵略波兰。按照斯大林与希特勒事前交易,苏联开始收复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

以小事大,一定要注意:千万别拉仇恨。拉起来的仇恨,是小国完全扛不住的。希特勒硬是切走了捷克的苏台德、硬是彪悍地侵略波兰。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两个国家在一战后都瓜分了德国的土地。所以,希特勒肯定往死收拾这两个国家。

芬兰也是一个道理。

当时,芬兰全国只有370万人口,而苏联则有1.7亿人口,苏联的常备军都比你家人多。这种仗就没法打。斯大林要收复上述四国,波罗的海三国想都没想,直接跪地磕头叫爸爸。但是,芬兰却不同意。咋了,你一个370万人口的小兔子,还敢在北极熊面前嘚瑟吗?

一个原因是芬兰有自己的语言,也有自己的议会民主制,所以无法忍受苏联的体制。另一个原因是芬兰对英法等国抱有希望,希望它们能够出兵援助自己。再一个原因是通过战争增加谈判的筹码,即便投降也要保住独立的底线。


芬兰在冬季战争中打出了一比八的战损比。死一个芬兰人,就要死八个苏联人。所以,芬兰人打仗,打得相当不错。而芬兰也付出了战死十万人的代价,关键是英法等国并没有支援。

这对于一个370万人口的小国是难以承受的。但是,芬兰的顽强,也为自己赢得了谈判筹码。通过谈判,芬兰只同意苏联在自己的国家建立军事基地,保住了独立。

这就是一种诚实的自我评估。我知道我该要什么,而且知道自己该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最后坚定而执着地执行,流血也要走下去。所以说,芬兰开始成熟了。

1941年,希特勒执行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这就是一次机会。所以,芬兰一定会倒向德国,跟着希特勒一起打苏联。仅有370万人口的芬兰,竟然动员了50万军队,可以说为了独立,芬兰已经倾国一战。但是,芬兰却不公开承认与德国结盟,只承认“共同作战”。而且,收复失地之后,芬兰立即停手,拒绝德国一起夹击列宁格勒的请求。


原因是什么?当时的芬兰总统告诫国人:小国就没有感情用事的资本。这就是做人留一线。你跟着希特勒把苏联打多惨,双方的积怨就有多大。

正是因为这种克制,芬兰让自己在二战之后保持住了独立。如果芬兰也跟德国军队一起冲进苏联烧杀抢掠,然后有仇报仇、有怨报怨,那芬兰的结局肯定会惨不忍睹。

即便如此,苏联对芬兰的报复也不会客气。

1943年斯大林战役之后,芬兰预感到德国肯定要败。于是,开始与苏联秘密协商停战事宜。苏联要求恢复1940年协约规定的边界,但芬兰不同意。1944年6月,苏联红军一路西进,踏上了芬兰的领土。芬兰立即给苏联重演了一次二战初的冬季战争,拼死顶住苏联人的进攻。冬季战争之后的继续战争,在这个时候达到巅峰。芬兰人依旧顽强、依旧不怕牺牲、依旧打得不错。但是,这根本改变不了局势,能够做到的只有增加谈判筹码。


最后,苏联和芬兰终于又一次走到了谈判桌,并签订了停战协定:

一是赔款:芬兰向苏联赔款6亿美金,后来在英美的斡旋下,降到了3亿美金;

二是割地:归还1940年边界外的全部土地,将波特萨莫区域划割苏联,波卡拉半岛租给苏联50年;

三是跪地:芬兰除必要的对内防御外,军队全部复员、军事装备全部卸去,拆除边境地区的永备工事和军事设施,包括远程火炮、特种攻击艇以及轰炸机在内的武器,全都不能发展。

同时,芬兰境内的德军必须全部离境。为此,芬兰还跟曾经的战友德国打了一场拉普兰战役,死了上千人。

这个条约已经相当苛刻了。要记住:芬兰可一直没有宣称自己是德国的盟国,而且在战争中表现出了极强的克制。

其中3亿美金的战争赔款,芬兰政府根本拿不出来。但是,芬兰敢说赔不起,苏联就要对芬兰直接占领,自己去拿不就行了。那怎么办?当时的芬兰国民几乎献出了全部的珠宝首饰,甚至很多人拿出了自己的结婚戒指。

这就是奇耻大辱。但那又怎么样?如果不答应,芬兰就得灭国。为了不被灭国、为了保持独立,关键是为了生存,芬兰人民和芬兰政府一起承担战争责任。战中,大家一起上战场,上到54岁、下到16岁,芬兰人举国参战;没有武器,士兵就冲上去肉搏坦克。战后,大家就一起赔款,政府的国库、老百姓的家底,芬兰人砸锅卖铁。

打掉了牙齿,还要咽到肚子里。芬兰人做到了,保住了自己的独立。但接下来呢?

接下来的芬兰还得继续跪着。夹在东西两大阵营之间的芬兰,谁也不敢得罪。而为了取悦苏联,芬兰简直到了卑躬屈膝的地步。按照苏联要求,芬兰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把苏芬战争中的领导人关进监狱,保持苏芬贸易总量占比20%。甚至,1973年要加入欧共体,芬兰总统吉科宁竟要跑到莫斯科向勃列日涅夫拍胸脯:芬兰加入欧共体绝不做有损苏联利益的事。


甚至,当时的国际社会,专门为芬兰造了一个概念,叫芬兰化。意思是一个弱小的国家近乎无底线的听命于强大邻国。这时候你还谈什么主权和尊严。

那么,芬兰为什么不能在冷战中一边儿倒,直接倒向西方世界,让美国人为自己提供庇护呢?

以小事大且卧榻强邻的芬兰,根本玩不起这种高等级的外交手腕。胆敢搞一个三十六计,分分钟就被人家给弄死。冬季战争的时候,芬兰死不投降。当时的法国总理达拉对芬兰保证:你扛住,我的五万大军和数百架战机马上就能抵达战场。然后呢?然后法国人并没来,芬兰被玩了,多扛了一个礼拜、多死了几千人。你让芬兰还怎么再相信英法美这些西方国家。大国、强国的错误,在小国、弱国就是生死。

所谓三达德,智、仁、勇。论智,芬兰在一战后实现了独立,在二战后保持了独立;论仁,芬兰保持了极强地克制,没有意气用事地扎进法西斯阵营;论勇,芬兰无论是战场作战还是承受战败,都保持了足够的韧性。

大国可能与芬兰的情况完全不同。但大国也会遭遇烦恼。当我们遭遇危机的时候,是不是能比芬兰做得更好?


user avatar   gui-zi-l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芬兰的下场,比《马关条约》的晚清还惨得多,赔款落入苏联设计的坑,赔了相当于1180吨黄金。

割地,把第二大城市给割了出去。

战后芬兰对苏联的驯服,超过东欧卫星国。而且即使从道义上讲,理也不在芬兰这一边。美国芬裔学者伍里宁的《芬兰史》,以及英国人西顿写的《苏德战争史》,澄清了几个关键问题:

1,苏芬交恶,衅自芬起。
芬兰本是沙俄的属国,一战末期沙俄倒台,苏俄成立,芬兰有机会独立出来,苏俄承认了芬兰的独立,另外还送了芬兰两块颇大的领土,一块是芬兰东南部的卡累利阿地峡,另一块尤其珍贵:东北部的贝柴摩地区,这是一块靠海的领土,让芬兰有了通往北极的入海口。苏俄这样做,无非是希望能有一个安份、友好的邻居。
然而,对于这样的厚赠,芬兰却并不知足,1921年苏俄忙于国内革命时,芬兰竟出兵趁火打劫,希望把苏联偌大的东卡累利阿地区,整个吞并过去:

"有几千芬兰志愿军,抱着使东卡累利同芬兰合并的希望,参与了暴动。他们没有改善东卡累利人的处境,但却连累了他们自己的国家。由于卡累利问题,芬兰被苏联认为是蓄谋夺取领土的侵略者。芬兰曾试图在较大的国际论坛上为卡累利人的运动撑腰,这并不有助于局势的缓和" (美籍芬裔伍里宁《芬兰史》)

试问,恩将仇报,以小凌大,日后苏联的“报复”也不过是拿双倍领土换一块地,芬兰很无辜吗?

芬军这次又新占领了苏俄主权下的雷波拉和波拉尔维两个地区-------说实话,还原历史的话,波兰比芬兰真老实多了,但因为这些事是芬兰干的,所以中国网上没几个人指责,没几个人带节奏。 要是波兰这么干,那还不得各类段子、节奏带得飞起,不把波兰骂得比纳粹德国、军国主义日本还十恶不赦,哪会收兵?



2, 吞并芬兰,对苏联得不偿失,也非苏联本意。


《芬兰史》作者伍里宁做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系主任,美国战略情报局研究和分析处斯堪的纳维亚-波罗的海组的组长,在芬兰也拿过勋章的学者,按立场上说,亲美亲芬反苏是跑不掉的。
但就是这样的人,立场归立场,有的事却还比较诚实:

“事情很清楚,如果在1939年芬兰人民顺从地接受苏联领土要求,或者如果他们在面临1941年6月的苏联军事行动时举起了白旗,那么,他们本来是可以避免战争的。但1939年的顺从或1941年的投降就极有可能意味着丧失独立和被苏联并吞(1939--1940年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命运可以证明)。这样的说法,我们承认是一种推测。但也不可能援引任何事实来有力地驳斥这种推测”


--------很好,所谓苏联吞并芬兰的企图,连他都只能说是“推测”。人家毕竟是正经的学者,谈到国家间的问题,还是要讲点证据。而且,他这个推测,直到今天依然只是推测。因为即使苏联解体了,那些解秘资料里也找不出任何键盘侠们想看到的东西。
所谓苏联的领土要求,是指苏联以两倍土地换取列宁格勒附近的一块芬兰领土,在那个二战已然爆发,霸权主义横行的特殊年代,苏联做法固然有大国压小国的色彩,但出发点并不是谋取芬兰领土,而是为了赶在德国入侵之前,谋求列宁格勒的地缘安全,有一定迫不得已的因素。
如果说这是不尊重芬兰,那也恰恰是芬兰此前出兵苏俄的前科,让苏联无法信任它。即使如此,苏联提出的条件依然是优厚的,不让芬兰吃亏的-------至少在芬兰名帅曼纳海姆看来,苏联提议是对芬兰有利的,是有诚意的,曼纳海姆因此建议政府迅速同意苏联的提议。事实上,苏联也并不存在打算像吞并波罗的三国那样,吞并芬兰。后来苏联取得二战胜利时,依然没有吃掉芬兰的打算,只要确定芬兰老实,对苏联无威胁,苏联甚至在50年代将芬兰首都附近的军事租界还给芬兰,这些事就足以证明。
但芬兰没有接受,它像东北亚的高句丽那样,选择横挑强邻。

3,冬季战争,决定芬军表现好坏的关键因素:


在密布森林、沼泽的芬兰式的战场上,不仅苏联人不适应,德军来了也一样。

后来纳粹德国与芬兰一起入侵苏联,德军发现,在这里,他们的“坦克用不上,在能见度很差的森林地带,飞机火炮发挥不了多大作用,运输工具、补给物资反成了拖累”
比如勃兰登堡第163师,表现极差,因为芬式战场
“昼长夜短,睡眠困难,原野坎坷,湖沼遍布,蚊子成灾,还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林海。任何人在这里逗留一段时间,都会感到恐惧、沮丧“
他们“每发动一场攻势都要碰到恶劣的天气,而且当时已经完全停滞不前”,因此进攻列宁格勒失败主要是德国人而不是芬兰人表现差所致,而心高气傲的德军面对这些挫折和在芬兰小弟面前的丢脸,竟也“只得忍气吞声”。(英 西顿《苏德战争史》)


更不要说冬季战争时的苏军,刚刚经历残酷的大清洗,大批红军优秀指战员被无情的整肃和处决,兵员素质、士气和经验都严重不在线。在物资准备上,更是一塌糊涂,丘吉尔也认为:
"芬兰人在雪屐和御寒衣服方面,都有良好的配备,相反地,俄国人两者都感缺乏”
“俄军大炮的轰击,不够充分;他们的坦克,大部分都是轻型的”.
所以冬战第一阶段,苏军表现很差,交了大笔学费也是势所必然的。

4,除了冬战第一阶段,苏军表现还不错

在经历初期的挫败和痛苦后,苏军迅速反思调整,很快找回了颜面。

连伍里宁都承认:“这不是说苏联军队都是无能的战士。事实恰恰相反。他们很快地学到了在当时芬兰前线的那些条件下作战的基本东西,并且很快赢得他们对手的钦佩”。

冬季战争第二阶段,苏芬打出一边倒:

“2月1日,苏联开始对地峡展开强大攻势,前后持续了四十二天,同时对芬兰防线后方的基地仓库和铁路线的联接站,进行了猛烈的轰炸。紧密排列的苏联大炮先进行了十天的猛烈轰击,接着开始了有力的步兵进攻。经过十四天的战斗,这条防线就被攻破了。对于维作普里主要的要塞炮台和基地的空袭,日益猛烈。到了二月底,曼纳海姆防线,已经完全崩溃,俄国人现在可以集中军队进攻维伊普里湾了”(丘吉尔《二战回忆录》)


芬兰很快就向苏联求和,换回了一个屈辱的条约。这里还要说一点,中国网络上有一帮不知为什么对苏联怨气很大的人,气急败坏的找安慰,所谓芬兰用奋勇抵抗,换来了不被吞并的胜利。

只要稍稍了解一下二战地缘格局,苏联除非脑子有包,才会吞并芬兰:
(1),真的吞芬,会使苏联与瑞典和德占挪威交界,这一下就跟两个更强的邻居交界,多出上千公里防御难度更高的边界线,穿过芬兰向边界线的大军运送补给,苏联人将面临后勤灾难。严重加大防御困难,还给了德军一个新的包抄苏联的战略入口。
(2),吞芬,等于将本就亲德反苏、工业力量颇强的瑞典亲手推到德国阵营。造成德、瑞联合侵苏的可能。苏联吃撑了,没事给自已多添一个瑞典这样的敌人?
(3),吞芬本身,苏联至少要部署几十万大军,花费巨大,对内,要面对300多万敌对的芬人,对外,多出几百公里的对德海岸防御线-----刚吞并波罗的海三小国,已经增加了一大截海防线的情况下,苏联人再给自己找负担?也会严重削弱列宁格勒的防御力量。稀释了苏联的军力部署。
这就是为什么,苏联两次大败芬军,将芬兰置于亡国边缘后,都没有下一步动作的原因。

回到正题,苏联迫使芬兰屈服后,苏德战争爆发,芬兰并未吸取教训,随后加入了法西斯阵营,帮助德国入侵苏联,并在1944年,被势如破竹的苏军狠狠收拾:

“俄国夏季攻势是一篇势如破竹取得节节胜利的故事。。。。。。芬兰人在拉多加湖到波罗的海之间加深并加固了原先的曼纳海姆防线,建成难以攻克的防御系统。但这时苏军的素质与装备与1940年在此地作战时已大不相同,因此经过十二天剧烈战斗后,就突破防线,于6月21日攻克维堡。当天又开始采取军事行动,扫荡拉多加湖北岸。月底,苏军已将敌军驱回本土,并恢复从列宁格勒通往我们北极运输船队终点站摩尔曼斯克的铁路交通。芬兰军队在德军支持下曾作短暂底抗,但毕竟抵挡不住,终于8月25日请求休战。”(丘吉尔《二战回忆录》)


苏军本就没打算灭芬,当务之急是追歼德军,于是很快达成休战。

这说明即使在战争得势时,苏联并没有吞并芬兰的打算

伍里宁也十分困惑:
“常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1944年)芬兰防线被突破和全国面临军事占领之前,苏联便决定结束这场战争?“

这从侧面证明,芬兰人自己也承认,苏联在横扫千军之时,想占领芬兰就可以占领。只是苏联人原本就没有吞并的打算,所以也就无所谓非得将战争进行到底,以灭亡芬兰。


5,芬兰的下场,比《马关条约》的晚清还惨

“经过慎重地权衡各种可供选择的对策后,政府决定,苏联的强硬要求必须予以接受。1940年3月12日晚,也就是达拉第规定的答复他的信件限期的最后天,芬兰在莫斯科提出的和约上签了字。莫斯科提出的和约是一种命令式的和约,它不包含讨价还价的建议和反建议。”------伍里宁《芬兰史》

首先是人口,一个360万人口的小国,在战争中死亡近10万人“战争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了全国人口正常的两年增长数”。另外,割让领土上40多万人口,只有三分之二流入芬兰,等于又失去了另外约10万人口。

论领土,芬兰永久性失去了第二大城市维堡在内的12%的领土,这些领土是芬兰资源丰富的地方。意味着芬兰同时失去了大约12%的森林,17%的铁路线,25%的水力资源和12%的工业能力,损失(约等于国民财富的13%)。这些领土上40多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
苏俄当年出于友好,主动赠送的巴伦支海入海口那块不小的贝柴摩地区,被苏联重新收回。芬兰又回到原形,只剩下南方的波罗的海

比当年日本逼迫袁世凯签订21条更过份的是,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以西12公里的波卡拉地区被“租让”给苏联作海军基地,租期50年。苏联还获得使用芬兰铁路、水道、公路和航空线在苏联和波卡拉之间来回运输人员和物资的权利-------说实话,条约搞到这个份上,芬兰跟亡国还有多大区别? 至于被不被灭,只能取决于苏联的胃口。

至于赔款,更是差点压得整个芬兰翻不了身: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赔款,表面上,按条约要求,芬兰需赔三亿美元,但实际上远远没这么简单。比如,这些赔款,苏联要求芬兰用物资折价偿付,其中72%要由芬兰用机器、船舶、缆线工业品来偿付。
而芬兰主要工业品却是木材、纸品。很难说,苏联人不是设计了一个圈套:“在赔偿计划所规定的总数199种货物中,由机械及金属工业生产的不下164种。”
于是因战败而大伤元气的芬兰,还不得不再筹集重金,向美国等国大批购入芬兰无法生产的各类产品,再转赔给苏联。按伍里宁的计算,如果芬兰要赔偿2亿2650万美元的货物,即要花去5亿4600万美元来购买,而且还不算其他的间接支出。比如说,芬兰为了按照苏联管制委员会定下的时间交货,就多花了1千万美元。芬兰战争赔偿工业委员会的运作,也需800万美元开支。

最终,为了字面上三亿美元赔款,芬兰却实际偿付了多达七亿美元之巨。也有西方学者认为,“偿付的赔款,包括各种间接费用,当1952年偿付完毕时,估计总数约在十亿元以上”。
“因此,芬兰是接受了一次经济上的大放血”,芬兰背上了“既沉重又可怕的负担”“这种负担曾经把它压抑得多年喘不过气来,而且有时看来要使芬兰陷入无法翻身的受奴役的地位”。


不仅如此,芬兰割让地区的财产还有4.5亿美元,另外,苏联认为割让给它的这些地方,有许多财产存放于芬兰的银行或其他机构里,因而要求芬兰“归还”,于是芬兰不得不又多付了2400万美元。至于德国在芬兰的一切公司、财产也都必须移交苏联,大致又有5000万美元。也就是说,芬兰总共赔给苏联的财富,即使按最低版本计算,也相当于至少13亿美元,按照1948年的金价,即35美元折合一盎司黄金(见该书附录中的对芬条约),芬兰赔款与支付的各项总费用,高达3710万盎司,约合1188吨黄金!超过了晚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中的赔款价值。

等于说,芬兰为它毙伤的每一名苏军,最终要支付约3000美元,那时的美国,一年人均收入也才1000美元,苏联400多美元,中国只有25美元。一个小小的,360万人口的国家,要承受比一个4亿人口的大国还要沉重的赔款负担,这冬季战争中一时的风光,换来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点?
不光是赔款,芬兰的主权和内政,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二战前,芬兰最强的政党是社会民主党,”这个享有领导地位的党派,战后”下降到与农民党和人民民主同盟同样的水平“。

6,更屈辱的是,芬兰总统赖提被苏联定了“战争罪”,入狱十年。
芬兰的这些领导人,被芬民视作爱国的英雄们,在芬兰国内是受拥护得民心的,战后被畏苏如虎的自由民主的芬兰政府判了刑。

伍里宁沮丧万分的说“在芬兰 ,这个问题却变得完全不同。在那里,对那结据认为应对1941--1944年芬兰遭受的灾难和损失负责的人的查究和惩办工作(这种工作受到盟国〈苏联〉管制委员会的鼓励)却产生了奇怪的结果:被置于被告席上而最后被判有罪的,不是卖国贼和与敌人勾结的人,而是一些卓越的爱国人士和政治家,而这些人是并没有也不可能犯那结罪行的”

由苏联操控的“赫尔辛基盟国管制委员会”在1944年10月19日要求芬政府逮捕六十一名“据说是犯有战争罪的军事人员。其中四十一人被拘禁起来,接着其他人员也被逮捕”。还定了八个战争祸首,其中有当年的总统赖提,两个总理、四个内阁部长,一个战时驻柏林的使节。最后赖提被判了十年监禁,其余的被判了两至八年不等。这些被芬兰人视为反抗苏联的英雄们却不得不坐他们自己自由芬兰的监狱!


7,战后的芬兰,对苏联的驯从度超过了东欧各卫星国
进入1950年代,芬兰百姓把苏联很不喜欢的社会民主党的元老法格霍姆选上了台,出任总理,成立内阁。引起苏联的不满,召回了驻芬大使。
这下芬兰举国大为慌张!

总统吉科宁,急忙出来向世界宣布:苏芬关系“在我国外交领域中是压倒一切的。这个问题是我国唯一的真正外交关系问题。。。。。我们民族的未来都取决于此”。并表示“绝不做任何可能被认为含有‘反对苏联’的目标或行动的事情。”
法格霍姆本人也一再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背离真诚的(与苏联)睦邻政策”
号称言论自由的芬兰各媒体,在这一点上达成出奇的一致:“全国报刊同声表示拥护这些主张”、“各政党的发言人也支持这些主张”

然并卵,面对芬兰朝野的求情,苏联依然不为所动,最终,这届芬兰政府不得不垮台,总理法格霍姆与外长都被迫下台。这个年代,被芬兰人称之为“夜寒时期”。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61年芬兰进行总统选举,苏因对社会民主党、联合党等推举的总统候选人O.洪卡不满,遂以“柏林危机”为由,照会芬兰,援引《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中有关规定,要求与芬兰进行军事磋商,芬兰史称之为“照会危机”。最终,自然是芬兰迫于苏联压力,让洪卡退出总统选举。

从此,“芬兰在外交政策上坚决避免任何可能触犯苏联的事情“、“自己永不直接地或间接地采取敌视或危害苏联的政策与姿态的决心使苏联获得深刻印象”、“这些年来唯一迫切的外交政策问题就是要使苏联相信芬兰人民对苏联保持亲切、友好关系的坚定决心”。

比如,诱人的美国马歇尔援助计划,曾邀请了芬兰在内的21个国家去参加,但因为苏联脸色不好看,困于生计的芬兰依然只好无奈拒绝。


比如,芬兰被邀请参加七国组织的欧洲自由贸易组织,苏联一律否决,芬兰便老实听命。到1955年,苏联看芬兰还识相,便同意了,芬兰这才战战兢兢加入了该组织。

为了讨好,迎合苏联,巴锡基维总统甚至一副媚骨:
“如果有的大国将来试图通过芬兰进攻苏联,那么,不论多么艰苦,不论战事打得多么长久,我们必然会与苏联并肩作战”

恐怕东欧一些卫星国的领导人都不会如此谄媚。

自由的芬兰媒体,一旦遇上关于苏联的内容,便不再自由。
“大战结束以来,芬兰的非共产党报刊在评论苏联、苏联政府、苏联政治、经济发展等等时表现了明显的克制。由此造成的在方法和用字上的小心谨慎反映出高度的自我约束纪律,它有助于使这类评论较为客观,同时它本身又是‘友好’关系的一个例证和贡献”(均引自伍里宁《芬兰史》)

还好的是,苏联在确认芬兰选择本份的做他的邻居后,便在50年代,将租借的芬兰首都附近的海军基地,归还了芬兰。这再次证明苏联确实对芬兰并无吞并野心。

在看完这些以后,还会有人说芬兰受的罪少吗?


user avatar   li-xing-he-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居然有人要华裔赶紧离开美国,我就想知道,他们都是美国公民,享有神圣的美国宪法的保护,在自己的祖国里,凭什么要跑?跑哪里去?

华裔应该拿起枪来,组织起民兵团,象那位十七岁的里腾豪斯那样,见到作奸犯科的不法之徒直接开枪,警方管不了那就代替警方维护治安,记住要用热武器!

另外对于赤果果的种族歧视,华人应该学黑叔叔那样上街抗议,甚至可以适当考虑暴力形式,用ylm运动去给整个社会闹腾个天翻地覆,这就相当于给种族主义者划下红线,谁敢公开挑衅华裔,跟他们个没完。

我们华人不好过谁都别想好过!就象《死神永生》中那个艾aa一样,自己跑不了谁tm的都别想跑,要死一起死。做人就要有这种狠劲!

当然最优选择的还是学犹太人,通过数十年的努力掌控美国意识形态话语权,把反华渲染成象希特勒屠犹一样的极端邪恶行为,谁敢公开表示反华反亚裔,各种封杀!

美国华裔要记住,在这个地盘上一味的忍让与退缩,甚至通过骂自己的母国的方式来取悦他人(红脖),换不来安全,反而助长那些人的气焰,让自己谋生更加艰难。

只有拿出血性才能在北美争得自己种族的生存地位。

====

(新添感言)

不要拿华人数量少当借口!这种借口一点意思都没有。

美国犹太人口数量比华人还少一大截,但在美国谁敢招惹犹太人?犹太人甚至把母国以色列整成了太上皇国,要美国纳税人出血汗钱去每年供养这个海外的爸爸国。

反观华人呢?你们只能靠着骂母国贬自己的同胞讨好白人来获得生存机率,真为你们感到既恶心又可怜。更恶心的是某些高华还在为打击同胞和出卖母国出谋划策,纯找死的节奏!

美国华人应该反省了,你们越是放低姿态做出讨好,就越是在鼓励变本加厉的欺辱,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就算中美没战争都可能进集中营。还很可能连累了其它的亚裔族群,日、韩、越。。。最终都会恨死你们的。







  

相关话题

  二战后期德国装甲部队在东线局部优势为何没带动扭转东线整体战局的颓势? 
  中途岛战役如果日军获胜并歼灭美军航母编队,会对太平洋战争进程产生什么影响?是否会对二战进程产生影响? 
  1937年的日军能打过1937年的德军吗? 
  历史上有哪些传奇军人?无论是否正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为什么不肯帮希特勒打下苏联? 
  社会主义补课论该如何评价? 
  如何看待白宫发推称美英击败了纳粹而不提苏联? 
  为什么前苏联肯把核技术带给中国,而不是直接把核弹给中国就行了? 
  俄乌战争为什么绝大多数国家支持乌克兰,只有少数国家支持俄罗斯? 
  把1985年的苏军放到现在,是个什么水平?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P社游戏会有大量尬梗小鬼出现?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维多利亚》(Victoria) 系列游戏?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