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同时期的欧洲手枪骑兵水平,我看到几个回答在这方面描述有点粗略。手头资料上正好有三十年战争时期神圣罗马帝国骑兵的资料,比较适合对比,就简单讲讲:
手枪骑兵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精确的称呼,大致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那些使用轮簧手枪的骑兵。
比较有名的如使用手枪的德意志黑衫骑士(Reiter,在德语中原意为骑马者)在胡格诺战争时期成为双方骑兵的主战力量,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也让旧式枪骑士开始式微。
到了三十年战争时期神圣罗马帝国里使用手枪的骑兵则被基本分为这两类。
CUIRASSIERS(铁甲骑兵)
HARQUEBUSIERS(骑马钩铳手)
铁甲骑兵外表上是基本符合我们对手枪骑兵的刻板映像。他们身披覆盖全身四分之三的防弹重甲,手持剑和多把手枪进行冲锋。这个词最初的指代的是重骑兵(men-at-arms或gendarmes),因此他们曾一部分是装备骑枪的。早期的战术是部分骑兵先用半回旋(caracole)施展火力打乱敌人,另一部分再端平骑枪冲锋。但是这种战术笨重且并不有效,骑枪和半回旋最终都被放弃。铁甲骑兵的战术在三十年战争中演变成为近距离开火和直接策马冲锋。虽然良好的防护能显著提高士兵生存性和作战积极性,但是随着火器发展,过于笨重的盔甲也影响到其在战场上的活动。在吕岑战役时(1632),帝国骑兵还基本都穿着四分之三甲;到了1641年,在某个要求放弃过重防护的铁甲骑兵团中,727人里就只有127人还穿着全套盔甲。铁甲骑兵们逐渐放弃他们认为不必要的防护,只保留重要的部分。
骑马钩铳手则更接近最初的黑衫骑士,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战场上为铁甲骑兵提供火力支援并伴随冲锋。他们面对的危险比铁甲骑兵少,因此装备较为轻型。通常只装备胸甲和头盔,并携带一把手枪和一把剑。越来越多的骑马钩铳手也装备了火力更强的武器:火绳枪(harquebuse)或卡宾枪(carbine)。他们依然会使用半回旋射击,事实上许多骑马钩铳手开火后并不愿意接近敌人。三十年战争后期骑马钩铳手团在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一方面是一些富有的骑马钩铳手团甚至装备的比铁甲骑兵还更好,最终晋升为铁甲骑兵团;另一方面是火力支援的任务之后被更多的交给龙骑兵(DRAGOONS)负责了。
以上内容参考鱼鹰《Imperial Armies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2) 》和德尔布吕克的《战争艺术史》,更多详细内容可以去翻阅这两本书。
这块我个人也比较感兴趣,曾经看过一些相关链接觉得不错,也推荐一下:
以及个人整理的一些其他有关于这个时期骑兵战术与装备方面的资料:
火器和弓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士兵使用火器时水平上限下限都挺均衡,而弓箭不一样,尤其是骑射,有时候不得不感叹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狗之间的差距还大…
比如说明代时蒙古人骑射距离一般不超过50步,极近5~10步,普遍20~30步,但这还不是上限。吴仁度巡抚山西时曾检阅大同东路右哨二司骑兵武艺,让人在校场内八十步距离设置标靶,然后二司骑兵以队为单位逐次考查。明代一步五尺,约1.6米左右,80步就是128米。结果竟然有李正、张捨儿等47名骑兵在这种距离上命中率达到50%~70%,还有一名名叫杜计月的骑兵射中8箭,高达80%。最终吴仁度将李正、张捨儿等47人充入选锋营,杜计月选入铁骑班。
就是没说这二司有多少骑兵,48人占多大比例。
提问者忽略了客观条件的制约、表现为直接忽略了经济局限和社会制度,甚至是社会动员能力问题。
弓骑兵的问题,对于封建社会是很贵的兵种,很长时间内,要么是贵族兵或者是贵族的侍从(比如伊克塔,西帕希)要么就是治安性质的警察部队(比如瓦达瑞泰雇佣兵)或者再不济,就是一群临时招募的土匪团或者干脆就是领主手底下的武装农奴,比如18世纪,俄军招募的那几千个鞑靼人骑射手和15世纪莫斯科大公国的武装农奴。虽然当初欧洲也组建过正规的骑射手部队,比如莽夫查理麾下的3000勃艮第弓骑兵。
但是对于中央集权的文明来说,弓骑兵是属于正规军的序列。因为国家有更好的财政征收的体制,筹款能力比松散的封建社会采邑更高效,财政基础上能够满足正规骑射手编制的需求。能够维持一支一万人以上规模的正规弓骑兵,只有中央集权的国家能做到,就算是克里米亚汗国这种游牧国家也维持不了超过一万人的正规骑射手,大部分都是少量的札萨克老爷带一大群武装牧奴的水平,而牧奴的骑射水平,最多也就是停留在马背上胡乱放箭,根本没法和正规军比的。而只会放箭不敢肉搏的弓骑兵都是非正规部队,兵员几乎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甚至很多牧奴根本不会骑射技巧,完全是临时拉上去凑人数的,要么就是根本就装备不起盔甲的骑射手。就这种水平的弓骑兵部队,拿啥去跟中央集权下全副武装的正规的弓骑兵部队打呢。虽然非正规的武装牧民和正规的骑射手都是弓骑兵,但是这俩的作战能力压根不能相提并论呀。
为什么大部分时间里,蒙古诸部不敢和明军的主力打呢,还不是因为自己的骑兵部队日益劣化,打不过全副武装的明军骑兵。而蒙古人凡是那么几次敢和明军正面刚的,基本全都是获得了媲美正规部队的装备水平,比如俺答汗麾下的两万具装骑兵,还有当年也先都学着明军组建火器部队了。(明朝境内的奸商勾结相关部门向蒙古人走私火器盔甲的事一直存在。俺答汗能爆出两万具装和叛逃到蒙古的汉人工匠有直接关系的,因此俺答汗凭借这两万具装才有了敢和明军刚正面的底气)想和正规军对刚的前提是,自己必须组建一支正规军。
那些不敢肉搏的骑射手,10个里9个都是非正规的部队,也就能干点抢劫和侦查的活。指望他们能像正规军那样能作战是不可能的,还有一个是实在太穷了,用不起盔甲的那种。蒙古人短暂的几次能给明朝制造大麻烦的时期,都是短暂的统一后组建了只属于可汗的正规部队。也先南下入侵的时候,调动了整个蒙古草原将近20万人的兵力席卷明朝各个边境,但是其中能发挥决定性的战斗力只有也先那4万人的直属正规军。因为去袭击其他边镇的蒙古军都被明军击退了,就也先这一路成功的击溃明军的主力,并打到北京附近了。等到俺答封贡以后,蒙古人对明军的作战能力基本一年不如一年了,因为这个时候,漠南蒙古已经养不起能和明军抗衡的正规骑兵了。大部分都是少数几个精锐带一群武装牧奴。于是明军的办法是,只需上火器打死那几个不怕死的,其余的就全都跑了。这就是正规军对非正规军的碾压。后期俄国人能打赢克里米亚鞑靼人,也是因为部队逐渐正规化了,才有能力去击溃那些连常备的正规军都没有的鞑靼人。在此之前,无论是16世纪的手枪骑兵还是克里米亚的鞑靼人,都属于非正规军,其中,手枪骑兵属于雇佣兵,而鞑靼人的牧奴和早期莫斯科大公国的武装农奴还处于封建社会的采邑模式。奥斯曼帝国长时间压制欧洲各路军队,也是因为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军队的正规程度远超过同期欧洲的军队。后来欧洲军队能打赢奥斯曼的军队也是因为,欧洲军队也逐渐比奥斯曼正规了。奥斯曼帝国一直到18世纪还是封建兵制和正规部队并存,而欧洲在18世纪以后已经不存在封建兵制了,而是国家常备的正规部队了。
而手枪骑兵这个玩意就是个过渡性的产物而已,也就流行了不到一个世纪。手枪骑兵的情况和弓骑兵的处境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也存在非正规的手枪骑兵。那会欧洲的采邑制度崩溃了,贵族们为了打仗,也只能花钱去雇佣那些军事个体户们给自己卖命,比如德意志雇佣兵团就是一群军事个体户集团,然后被马克西米安二世收编。但是雇佣兵的问题是,成本高,而且一旦钱没给够马上翻脸不认人,比如马克西米安二世因为欠了一屁股军费,而不得不东躲西藏。而德意志雇佣兵团的哗变也把赏识他们的贵族气死了。从那以后,这个雇佣兵集团的名声就臭了。
手枪骑兵也是经过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最初的手枪骑兵的战术主要是非肉搏向的半回旋战术,主要是欺负早期的步兵集群的火力投送能力差,火器兵种占比稀少的问题。因此靠持续不断的回旋射击骚扰来迫使数量占优势的步兵集群崩溃。但是到了16世纪后半叶,一直到17世纪初期,由于步兵集群的火枪手比例逐渐上升,从而拥有了可以和手枪骑兵对拼火力的资本。这时候,半回旋战术无法和步兵的火枪手的叠阵射击抗衡了。因此,手枪骑兵开始走更精锐的要求,比如个体士兵必须要拥有更多的手枪来制造更多的火力投送,同时还要穿着厚重的盔甲,带着马剑和骑枪随时投入肉搏战。因此,这一套下来,手枪骑兵的兵员个体质量也就参差不齐了。有钱的手枪骑兵,买好盔甲,能带5把手枪,还会配备更好的肉搏武器和马匹。而穷的,也就1把——3把撑死了。然后盔甲没有全套像样的,都是东拼西凑的部件,甚至有的压根是只有胸甲,没有头盔,马匹也是便宜的老马。于是乎,制造火器投送的能力也是一个团里根据每个人的消费水平而不同,有的能靠一个人5把枪就能直接压制对面方阵里至少3个火枪手的火力,而有的根本就是打完一枪后,只能一头扎进人堆里砍人了,然后在中途被对面的火枪手一枪打死。这也就是说,想要成为合格的手枪骑兵,你首先必须够有钱,买得起足够好的装备和足够多的手枪和弹药。但这样一来,雇佣他们的成本也就高攀上去了。性价比直接走低。于是古二爷在组件常备骑兵团的时候,所幸根据自身的经济现实角度出发,让骑兵直接放弃手枪,而是直接轻甲马刀马剑猪突骑脸。靠轻装速度优势快速掩护自家步兵不受到对面骑兵的威胁。相比瑞典骑兵的穷酸样,同期的神罗骑兵就是一群土豪。华伦斯坦麾下的5000手枪骑兵基本都是武装到牙齿,手枪每人都有5把,有更好的马匹和武器,但代价是华伦斯坦必须到处洗劫村庄和城镇来筹集军费,因此,华伦斯坦的部队就像蝗虫一样,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所过的村子鸡犬不留,全村人都会被挂在树上。因此,一次性的招募和后期维持的成本都居高不下了,在性价比上就已经被普通的骠骑兵和轻骑兵完爆了。
至于正规军的骑射手们,虽然训练成本很高额,但是装备便宜。造一把手枪的价格能造好几把骑弓。而且还不用像手枪骑兵那样需要消耗火药。那会的欧洲火药的价格很贵的,而弓箭就就便宜多了,而且可以就地取材就能造箭杆。打完了可以回收。至于盔甲和马匹基本都是由国家给供,不用自己掏钱去买,自己最多也就自费养马放牧了。从个体的花销上,就已经比手枪骑兵便宜多了。而且,历史上,手枪骑兵基本没超过一万人。而正规的骑射手则比这多多了。至少在后勤压力上,已经比手枪骑兵省钱了。相对于弓骑兵这种服役了很久的部队,手枪骑兵也就是提供个历史过渡期,然后很快被龙骑兵和卡宾枪骑兵取代了。弓骑兵,也被越来越完善,大量的野战炮兵团淘汰掉了。在近代,能给弓骑兵造成高额伤亡的不是火枪列阵,而是越来越完善的野战炮兵。一发霰弹炮或榴弹炮就能让一大群弓骑兵人马俱碎了,这杀伤效率远远不是线列步兵能比得上的
说一个大家都不愿承认的考古学事实:甲骨文里面的商王武丁征服东亚(当然有点偏题了,决定性的战役,这不是一场战役,而是一系列的征服战争)使得东亚(华夏)人种扩散到整个东亚大陆。在这之前东亚(华夏)人种只是蜗居在太行山区的可怜虫而已(现在研究发现东亚华夏人种和东亚地区的其他遗传学族群差距相当大,和非洲黑人差距是最远的,有强烈的遗传漂变)殷墟殉葬坑里面的人种博物馆就是证据。像东亚这种常染色体极纯粹(比如不算封闭的西北人群受到外部的影响仅仅只有3%,南北汉人其实差距极小,两广汉人差距稍大一点,但是跟其他族群的距离还是很远,虽父系母系很多样,决定体质人类学的常染色体却非常单一)并且规模庞大的族群放到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份,分子生物学意义上东亚(华夏)内部分化度是所有亚人种里面最低的却是人口极多的。连一些边疆的小民族都不如(日本人韩国人都是华北汉人的小分支)东亚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显然不是个最佳解释
杨希牧先生曾对近400具祭祀坑头骨进行了测量,划分出五种形态
Ⅰ 北亚人种类型,类似现代布里亚特和楚科奇人,80具,占35.6%
Ⅱ 太平洋尼格罗人种(亚洲昆仑奴)类型,与现代巴布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头骨类似,38具,占16.9%
Ⅲ 欧洲人种类型,与现代英国人头骨类似,只有两具,占0.9%
Ⅳ 爱斯基摩人类型(极北)55具,占24.4%
Ⅴ 小头人骨,50具,占22.2%
添加资料:世界上常染色体纯粹的人群只有东亚,巴布亚,西非,科伊桑。而不是大家认为隔离于新大陆的印第安人
东亚人常染由纯粹的北部东欧亚成分组成,其内部的差距也极其微小。巴布亚人常染由纯粹南部东欧亚成分组成,巴布亚是个研究人种进化的天然博物馆,Y染很多样(而且大多都是接近根部的类型),常染很单一,体质很多样。西非人和布须曼人也是两种不同的纯粹非洲常染人群。
而世界上其他人群的常染构成都较为复杂,欧洲人由西欧亚狩猎采集者WHG,古北欧亚人ANE,Basal Eurasiam这三种差异很大的成分组成。中东人由WHG和Basal Eurasian两种成分组成,部分还有非洲常染。印度除了有欧洲人的三种成分,还有很高比例的西欧亚与南部东欧亚混合形成的印度土著成分。半岛东南亚人由北部东欧亚和一部分印度土著成分组成,岛屿东南亚人由北部东欧亚成分和部分巴布亚成分组成。印第安人和西伯利亚原住民由北东欧亚成分和部分ANE成分组成。中非,东非人由西非成分和部分科伊桑成分和不同比例的西欧亚成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