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的批甲率和装备水平主要看以下几点
1,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组织水平。
2,军队所属权和军制性质
3,战略思想和战术需求
4,战争环境和地理因素
5,后勤水平
以上四点,任意一个都可以影响。
比如国家生产力水平,如果生产力不够,也就没有足够的社会财富积累去养军队和给予部队的后勤保障,至于组织水平,如果组织水平不够就很难落实你对军队的建设性政策和方案计划,也很难筹备足够的物资和盔甲兵器给士兵用。军队所属权和军制性质方面,在冷兵器时代,提高军队皮甲率的途径是,组建国家常备军,也就是说,你的军队所属权要权归中央,为国家效忠,而不是为了某个军头效忠。军队为某个军阀效忠的话,那么军队水平和装备水平就直接取决于军队所效忠的军阀的个人公关能力和财富水平,如果这个军阀有钱,公关能力强大,能带兵,那么这支军队装备就好,皮甲率更高,内部凝聚力也更好。反之,如果军阀能力不足,财富有限,那么军队的装备水平就会差一些。总之,军队所属权问题影响军队战斗力的稳定性和效忠对象的稳定性。而军队权力收归国家的话,那么国家出于国防安全的需要,自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去给军队提供更好的训练环境和生活水平,以及装备水平。因此,国家常备军相对于效忠各个家族的军阀要稳定得多。而军事制度方面,如果这种军队的制度性质是旧的封建军队,军官和士兵等级森严的话,那么军官肯定是要优先考虑自家嫡系部队和亲卫队的装备水平,而没地位的普通军士的死活和有没有盔甲就不再他的考虑范围了,如果这个军队是正常的制度,受国家直接管制,官兵平等,军事民主,长官对士兵情同父子,那么士兵会得到更多的人权保证和安全保证。
其次是,战略思想和战略需求,军事高层会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军队的战略思想方针和战术改革,比如冷兵器时代,战略改革和战术改革都是围绕如何更好地砍死敌人,减少自身伤亡位置,那么必然要想尽办法给士兵提供最基本的盔甲供应,如果是热兵器时代,盔甲防护不再那么重要了,于是,战略思想和战术需求都是围绕如何发挥火器的效能和火力覆盖。于是提供着甲率的思想就过时。或者是受限于国家财政水平,只能保障少数精锐的人身安全防护,于是皮甲率就下降了。
还有战争环境需求和地理问题。首先,无论古今,战争都会受到环境和地理的状况而影响其后续变化,如果你在多山的地区,那么穿戴太重的盔甲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就需要减轻盔甲的重量,甚至是干脆不批甲了。而在潮湿的地区,金属质的盔甲保养困难,成本高昂,那么就需要在盔甲材质上降低维护成本。地理问题上,如果是在大平原,战场辽阔,纵深极大的地区,身披重甲的军团,面对机动灵活的军队反而会陷入被动,这样,身披重甲反而不利于长途行军和远途奔袭。如果是在地形狭小,分布碎裂的丘陵,山谷,和小平原一代,重甲部队就会发挥很大的优势,因为敌人距离自己狠劲,一个冲刺就跑到敌人脸前接战了,所以,重甲的普及率会增加自身士兵的生还率。
后勤水平方面,表现为你给军队的拨款和后勤物资是否会被你手底下的官僚拿去中饱私囊吃回扣,底下的军官是否也会欺上瞒下,吃空额,瞒报或虚报人数,让中央很难得知你治下的军队的具体人数和后勤状态。或者是,你是否能够开辟出一条便利的运输交通网和运河来减低你的运输成本提高运输量和运输类。
匈牙利一代的部队,基本都是在巴尔干半岛的平原和东欧大平原作战,这些地方,批重甲作战反而是一种累赘,于是,匈牙利的军队,尤其是骑兵们可能不怎么批重甲作战,但是会携带一面面积较大的盾牌来提供基本防护,这样既不影响防护也不影响机动性。
其次,当时欧洲的军队还不存在国家常备军的概念,军队都是为各个家族势力而战,于是我前面讲了,军队的皮甲率和装备好坏取决于效忠家族的财力水平。其次,当时的欧洲军队打仗都是靠自费解决装备问题,于是,装备水平往往又取决于自己的个人消费能力,于是会出现一些状况——有的骑兵装备精良,除了好的盔甲,刀剑外,还有三把手枪轮流使用,甚至还有一匹好马。而有的骑兵,也就最基本的刀矛盾牌和一身战袍,马都是自己爸爸当年骑过的老马,火器,更是奢侈品,得攒个半年的军费才能买那么一把手枪,还得当宝贝疙瘩,舍不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