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近代骑兵与古典骑兵有那些差距? 第1页

  

user avatar   zhu-sheng-song-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差 距 很 大

军纪严明的近代骑兵?组织良好的近代骑兵?靠着骑墙多打一大杀四方的近代骑兵?


战马没有爱国主义——法国萨克森元帅,请牢记这一句话

至于骑兵怎么用,洋人自己都捋不清楚,合着国内一句骑墙牛逼就完了?


“拉瓦是哥萨克的战斗队形,最初由亚洲的游牧部落骑手传给他们,以散开的队形从环绕着敌军的各个方向涌向敌军,同时还发出吼声,展开射击,这是为使敌军也散开队形,让哥萨克能够展开近身肉搏,以便发挥他们在骑术和武艺上的优势”

“1813年8月19日,一个法军胸甲骑兵团以列成以中队为单位的纵队,以快步向前推进,它在卢肯瓦尔德遭到了哥萨克的攻击,派出的侧卫骑兵被击退。法军朝俄军战线中部推进。后者的稀疏战线立刻散开,所有哥萨克都朝法军的侧翼和后方冲了过去。当法军纵队面前再没有一个敌人,它便停下来。与此同时,哥萨克朝着位于法军胸甲骑兵侧翼的各个伍展开戳刺或射击,对法军后方各列也如法炮制。不久,法军纵队就变得极为混乱,甚至到了根本无法进行有序运动的地步。哥萨克尽管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也不能用密集队形展开冲击以驱散法军纵队,但情绪非常高,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比法军更优秀的骑手,继续高度兴奋地向着法军队列举起枪支射击,挥舞骑枪戳刺......直到骑兵生力军抵达后,胸甲骑兵才得以脱离这令人不快的窘境。”

1813 年9月19 日,1200 名哥萨克在博拉克(Boragk)攻击了 2000名法军龙骑兵。后者始终处于被动境地,他们用举枪射击的方式迎击哥萨克,打算列成横队以避免哥萨克包抄侧后方。此次战斗以法军骑兵被击溃告终。哥萨克在一刻钟内就俘虏了 19 名军官和 400 名士兵

1812年8月8日,在鲁德尼亚战斗中,俾斯麦伯爵让他的骑兵列成马上方阵,停在原地击退了哥萨克的攻击。可是,他要等到援军抵达战场才能脱离危险,不然无疑会被打垮


“如果正规骑兵没有得到步兵或其他骑兵的支援,又面对数量相当的哥萨克,那么,当时的战术是无法应付哥萨克的”

——《皇帝的刺刀》


“我们的骑兵军官染上了一种朝一切飞驰过去的毛病,他们从不考虑战况,也不考虑如何在敌军面前机动,从不保留和设立预备队......我的骑兵会跑步冲锋,但不会维持队形”

——威灵顿


我让骑兵中队快速冲锋是因为恐惧能裹挟懦夫们一起前进——他们明白在一群突进的骑兵中间犹豫或者停止都会被其他人踩成碎片。我的意图是在两军甚至还没开始白刃战时就用骑兵的高速将敌人突破:因为在一场骑兵混战中,不存在任何协调与组织,军官的命令也毫无意义可言。”

——腓特烈大帝


“波斯尼亚骑兵的武器是长矛,这些人的勇武和战斗技巧值得承认。但他们的战术纯粹是双手持矛,不拉缰绳,先发出一声大吼震慑对方,寄希望于长矛上飘扬的旗子能吓住敌人的马匹。”

——七年战争时期的普鲁士波斯尼亚骑兵


“有过在完整墙式战线中作战经验的人,都会意识到战线阵列混乱后恢复阵列时会遭遇的困难。此外,当墙式战线发起攻击后,它就不可能绕袭敌军侧翼或执行任何队形变换。当将军和下士们混在一起,而不是像训练时那样位于战线前方100步远时,我们就会产生混乱。此外,我们在交战之前通常无法侦察到战线前进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的每一处障碍物……在冲击结束后,我们如何重整一个两翼毫无间隙的骑兵中队?要是一匹马倒下,它旁边的另一匹就会转向,我们尽力避免去踩踏死伤后倒在地上的人员马匹,我们必须在军官倒下后帮助他。因此,许多战马就要被推到一边去。上述种种都说明,中队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混乱。我问你,要是骑兵中队之间没有间隔,如何才能补救?

——瓦尔内里


全速跑步会搅乱自己的队伍,把突击变成混战。这在快步冲击时是可以避免的。著名的马胸撞击算是跑步的唯一好处,但不过是用来吓唬没有实战经验的骑兵的一种怪念而已。”

——若米尼


“骑术就是一切……必须教导骑兵展开全速冲击,这就是击败敌军的最好方法。不用特意考虑维持队形问题,因为在剧烈的机动中是不大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马尔蒙元帅

如果两队骑兵由同样久经沙场且训练有素的人马组成,那么冲击就会下列方式进行∶ 双方的横队相互贯穿,战马主动寻找间隙,骑兵卷入近战,战斗甚至会发展到个中队进入另一个中队后方的地步。在这场混战 中,马匹更灵活,人员更干练的一方将取得胜利。”


按照欧洲模式组建的印度正规骑兵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他们就是正规骑兵系统典型的失败作品......当Unett上尉带着他的英国骑兵们接近敌人时,锡克骑兵们用火绳枪进行了一次乱七八糟的射击,效果很小,但这直接震慑了所有和英国骑兵并肩战斗的孟加拉骑兵们,他们本来就害怕锡克武士,这一阵射击更使他们犹豫不前,放弃了进攻。”

“当龙骑兵们的步伐转为gallop,全速拔刀冲锋时,锡克骑兵纷纷向两旁疏散,主动打开了阵型,让龙骑兵们从自己中间穿过去,然后在第一时间转头袭击英国人的侧面和背后,挥刀猛砍,这就迫使很大一部分英国骑兵不得不停下来,从而发生了一场混战,在这样的混战中,锡克武士总是更为优越,双方的伤亡比例是悬殊的。”


以至于还有Louis Nolan这种参与过英国征服印度战争的老兵,建议英军骑兵放弃“近代战术”,全体东方化,开倒车一步退回蒙古时代。


user avatar   mi-mi-92-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理解错了,近代骑兵不是冷吧所谓的士气高昂,行列严整,训练有素,吊打古代骑兵的高达。

我先说结论,近代骑兵就是古典骑兵

再说一遍,近代骑兵之所以出现,是骑兵作战方式复古的产物,所以,近代骑兵=古典骑兵。

问:近代骑兵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近代骑兵?

答:近代骑兵来源于古斯塔夫军事改革,他奠定了近代骑兵作战的基本方式,所以叫近代骑兵。

问:古斯塔夫对骑兵的军事改革内容是什么?

答:复古。

问:什么叫复古?

答:在文艺复兴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随着大方阵的普及,骑兵通过冲锋击溃步兵变得日益困难,由此产生了骑兵战术的重大转变,骑兵回旋战术占据了主流,包括下马作战的龙骑兵,骑射立身的回旋骑兵兴盛长达两百年。

到古斯塔夫时代,随着火枪在步兵中比例的不断上升,古斯塔夫看到了骑兵重拾冲击作战的潜力,开始训练骑兵利用坚决的冲锋战术,这就是近代化骑兵改革的全部内容。

这个被冷吧吹上天的所谓“近代化骑兵”在欧洲早期被人取了跟冷吧内涵完全相反的名字“古典骑兵”,取意为作战方式像古代的中世纪骑士一样横冲直撞。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近代骑兵=古典骑兵,因为古典骑兵就是古斯塔夫骑兵改革的本来面目。

问:近代骑兵难道跟中世纪骑兵完全一样?

答:当然不一样,中世纪骑兵的建立是基于军事采邑制下的征召兵制度,骑士依赖社会传统和家庭进行训练,以封建庄园进行供养。

而到了骑兵复古的年代,骑士们自给自足的庄园早就被资本冲击成了赚取利润的农场,他们的农奴成了工人,军事采邑制的破产使得近代骑兵的组建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近代骑兵组织方式是常备军,由于长期的训练与磨合,加上统一管理的马政体系,让近代骑兵拥有了完全统一的装备和训练方式,甚至连马匹的大小,速度和体力都实现统一,这才是所谓墙式冲锋的根本原因。

问:那么近代骑兵与中世纪骑兵在素质上哪个更厉害?

答:很明显是中世纪骑兵,在近代有些晚熟的国家,是没有经历西方采邑制破产的流程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波兰,波兰依然保留了中世纪的农业体制,封建主大庄园源源不断的支撑起波兰的骑兵传统,同样时代的马穆鲁克骑兵马上功夫也不差,这些世代相传终身习艺的骑兵如果放到西欧近代骑兵队伍里,绝对是精锐中的精锐。

举个例子,就算是完全公平的考试制度,普通人大概率也是考不过那些耕读传家的士大夫阶级的,士大夫子弟中进士的概率百倍于平民子弟。

不要妄图在考场上赛过那帮把个人荣辱,家族兴衰都寄托在考试上的人,你亮出刀子来,他们马上乖乖就范,同样道理,对付那帮耕战传家的贵族武士,你掏出大炮来,比什么都好使。

问:如何定义近代骑兵?

答:以冲击为主要作战方式,以常备军体系为组织架构的军队均可以称作近代骑兵。

问:为什么我们没有近代骑兵?

答:谁说中国没有,按照近代骑兵的标准,人类第一只近代骑兵就诞生自战国时期的齐国技击骑士,又称文骑,以冲击肉搏作为主要作战手段,以常备军作为组织形势,是近代骑兵没错了。

问:按照你的理论,那中国历史上岂不是遍地近代骑兵了?

答:没错,近代骑兵之最,可首推我铁血大送。

问:那为什么同样是所谓近代骑兵,西方的就那么厉害?

答:你要是有压倒性的火力与技术兵器的优势,打仗如逛街,不要说印度阿三,连你也能很勇地拼刺刀。

结语:什么叫士气?像穿越小说一样,一群农民走个队列,踢个鹅步就有士气了?

士气,是指像战士,武士一样的气概,在生与义的抉择关头,果断选择死亡,是高度的荣誉感,使命感,是随时准备将自身生命放置于祭坛之上的牺牲觉悟。

士气是军队价值观,荣辱观,牺牲观的体现,是指一群人无论在什么逆境下,怎样恶劣的局势下,坚韧不拔,奋战至死的精神。

所以说,踢正步体现不了士气,凭借数量、火力、技术等等手段,让战争如同逛街一样的军队,也体现不了士气,一旦他们碰上与他们同等水平的军队,他们很可能一触即溃。

没错,我说的是砍穷酸农民军虎虎生威的大明与大宋,他们碰上与他们同样武装到牙齿却作战意志坚韧的金军,立马原形毕露。

军队被人正面打的落花流水,散落的军人和民众组织起来依然坚持抵抗,死之前能够打死一个敌人叫回本,打死两个叫赚,这是一种价值观。

被人打了一耳光,马上躺在地上嗷嗷叫,讹了别人三千块钱,回头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赚大了,这也是一种价值观。


user avatar   he-liu-hun-29-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答案只是说说古典骑兵大致的演变。

权当抛砖引玉。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叫《南北战争三百年》。书中内容大致是讲述魏晋南北朝三百年间军事的发展变化。

其中就提到了骑兵的问题。

我不是很了解近代骑兵,就我所知,所谓的“古典骑兵”的作战方式和职能也不是不变的。

真正像电影里骑兵对冲的骑兵战术要到北魏与后燕的参合坡战役才开始大规模运用,之后出现的“具甲铁骑”越来越多的运用在战场上,而这种战术形成的关键在于马镫。

在马镫出现以前,骑兵的主要职能在于侦查敌情,攻击方式便是“骑射”,然而“骑射”也是一种高级技能。在汉朝,游牧民族有大量的人员掌握了骑射的技能,而汉朝只有极少的边地武人能够掌握骑射技能,举个例子,李广便是边地武人,他的骑射功夫很好,但是他的士兵并没有他的功夫,所以经常有李广一个人游离与大军之外的奇葩状况。

所以汉朝的骑兵一开始根本不是匈奴的对手。

但那个时候没有马镫,匈奴的骑兵也只能用“骑射”的方式打游击战,而且匈奴人的近身肉搏能力是逊于汉人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李陵能用五千带箭的步兵和匈奴八万骑兵缠斗八日之久。

当然匈奴骑兵的战斗力和本身松散的政体也有相当的关系,这里不作过多的解释。

这里要说的是,卫青击匈奴不只是其战术的运用得当,还有战术理念产生的代差。

在汉代画像砖中就有描绘骑士用戟刺杀匈奴(此处存疑)的场景,史书中(具体哪本记不清了,恕罪)也有骑士于马上刺匈奴却因惯性跌落下马的的记载。

正因为采用了全新的战术,所以于元狩四年漠北之战才会取得“斩首三万级”的成果。

到了马镫出现后,随着草原民族封建化程度加深,组织骑兵兵团作战便成为可能。

这里要提到一点,其实南北朝时期所谓的“具甲骑”并不多,在《梁书》中有“五千铁骑”是夸张的说法,南朝的步骑比例很大,光是北朝的步骑比例约是一比三,南朝可想而知,更不用说铁骑了。

到了近代骑兵又产生来什么样的变革鄙人实在不甚了解,在此就不献丑了。

PS:爪机党,就没有贴相关史料了,有时间会对答案做出修正。


user avatar   wzh-21-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得不提到一点,拿破仑对马穆鲁克评价很不错,可实际上从大部分角度看,18世纪末马穆鲁克军队的衰退是无可争议,法军在埃及遇到的马穆鲁克不是人们认为纪律严明、武艺高强的奴隶战士,而极有可能是一群为发财主动加入马穆鲁克的意大利人或在被卖到埃及前从没有骑过马的速成黑奴战士。

从阿里贝伊死后,埃及陷入了混乱,在70年代到80年代,不断的内战和席卷的瘟疫杀死了大多数训练有素的马穆鲁克。只能从一些似是而非的数据中感受马穆鲁克力量的损失:在阿里贝伊死前,埃及大约有四到五百万人口,到穆罕默德阿里上台时,埃及人口仅有两百五十万。同样的,埃及引以为豪的手工业被破坏,使其从制成品出口国成为原材料出口国。

在此之后,内战和奥斯曼入侵的威胁使对马穆鲁克的需求急剧扩大,不得不在军事训练和宗教领域进行妥协,不少马穆鲁克可能只在形式上接受了伊斯兰教。土耳其派来的总督加齐哈桑帕夏在背后给了马穆鲁克人致命一击,他关闭了向马穆鲁克开放的伊斯坦布尔奴隶市场,俄国对高加索的占领使高加索产出的奴隶大大下降,传统作为马穆鲁克兵员的切尔克斯人来源减少了。取代高加索的是巴尔干与黑非洲,还有越来越多的中欧与意大利背教者加入马穆鲁克的行列,甚至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也开始加入马穆鲁克。这些人成为马穆鲁克时往往年纪已经很大了,并保持着和家人的联系——寄钱回家,或直接把家人带到埃及享受他们撂取的权力。

同时,来自法国的马穆鲁克为抵抗拿破仑军队,向穆拉德和易卜拉欣贝伊提供了关于法军战术很多有用的信息,只是可能早就了解法国战术的马穆鲁克军队没有采取什么有用的做法,甚至在拉赫曼尼亚战役亲眼见识到法军方阵防御力后,马穆鲁克在金字塔战役也没有能够做出什么战术上的改变。

当然,马穆鲁克即使保持了他们的精锐,大概率也只能给反击的法国骑兵造成轻微损失——因为金字塔战役中,只有三千名马穆鲁克骑兵参加了战斗,他们的步行侍从只是为他们背着行李,似乎没有进行过有效的作战。在遭到法军火炮和步兵方阵齐射后,再勇武的军队也无法一边撤退,一边对付可能数倍于自己的敌人骑兵。

最后留个坑,有时间写写与英国作战的印度骑兵们。


user avatar   gu-si-ta-fu-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战斗力本来就是动态变化的,不是套一个“近代”或“古典”的牌子就像兵棋游戏里一样自动折算出比例来,更何况骑兵交战这种偶然性极大的事件呢?地上突然多条沟就能改变一切。

时常有人会举拿破仑的名言作为案例:

两个马穆鲁克可以对付三个法军,因为马穆鲁克武器更好、马匹更好、训练更好,拥有两双手枪、一支喇叭枪、一支马枪、一顶有面甲的头盔、一副锁子甲、几匹战马以及几个步行仆役。但100名法军骑兵无需害怕100名马穆鲁克,300不用怕400,600不用怕900,十个中队就能赶跑2000名马穆鲁克:战术、队形和队形变换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拿破仑,圣赫勒拿岛[1]

不过,按照他这个算法,再加上下面两位统帅(虽然亚历山大的统帅才能……)的判断,以1个中队100人折算,马穆鲁克也就和“近代”的英国骑兵差不多一个水准?

我认为我军骑兵由于缺乏秩序而远远劣于法军,尽管一个中队足以对付两个法军中队,但我不乐意看到四个英军中队与四个法军中队交战,参战人数越多,队形秩序当然越重要,我就越不愿在没有更大数量优势的状况下冒险交战。
——英国元帅威灵顿公爵,1826年[2]
我和威灵顿几次讨论过这个问题,他的看法和我相同。按照他的说法,虽然英军骑兵在许多方面堪称完美,可与法军那马匹低劣、骑术不佳的糟糕骑兵相比,英军骑兵从未在任何会战中创造出堪比法军骑兵的战绩。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1815年于巴黎[3]

PS:

1811年9月19日(俄历9月7日)的维丁战斗,俄国龙骑兵军官克鲁皮扬斯基有过如下记录:

第27猎兵团的方阵被土耳其人四面围困,我们再也看不见它,只能听到全营开火的声响,看起来好像已经陷入混战了,可它并没有,土耳其人被挡住了、压制了,他们跑掉了。第27猎兵团还是留在原地。“乌拉,27猎兵团!”蒂拉斯波尔龙骑兵团向着被27团打退的土耳其人发起进攻,着实宰了不少……

看似大局已定

结果土耳其人很快开始反击

土耳其骑兵可真是好家伙,上帝他老人家该怎么想啊,三十三个土耳其人撵着蒂拉斯波尔团的几个中队往回跑,一直冲到两个方阵中间为止!

总而言之,土耳其人几乎啃不动俄国步兵方阵,于是依靠步兵掩护的俄国骑兵经常能够出来捡便宜,可捡完之后一不留神立刻就被暴打,克鲁皮扬斯基甚至在回忆录里感慨:

土耳其人根本不把龙骑兵乃至所有骑兵当回事。[4]

按照这个战例,司马义巴依手头的“古典”土耳其骑兵和萨斯将军麾下“近代”俄国骑兵又该怎么折算呢?

PSS:

俄土战争结束后,土耳其的大维齐艾哈迈德帕夏还对俄国将领朗热隆(法国流亡者)说过这么一段掏心窝子的话:

我只能去召集强盗团伙,一个头目拿着两千人的薪饷和给养就给我带来五百号人……只消打一次败仗,我的一半军队就得开小差。我们怎么和你们长期作战?要是有正规步兵,那我们的大队骑兵就可怕啦,它能够吃掉被步兵打乱的所有敌军。你们不是准备和拿破仑交战么,我还想指挥一支骑兵加入咧,有了它,再加上你们的步兵和炮兵,很快就没有一个法国佬还能站起来……[5]

听到这段话,一千多年前白门楼上“若令布将骑,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的某人估计会找到知音吧。

——————分割线——————

顺便谈一谈目前高赞答案里的哥萨克问题,我个人不大喜欢强行划分什么古典近代,而且赞成布拉克将哥萨克视为欧洲最佳轻骑兵的说法,不过还是借这个机会谈一谈《皇帝的刺刀》里的以讹传讹:

作者:洗兵大秦海上波 链接:近代骑兵与古典骑兵有那些差距?
“拉瓦是哥萨克的战斗队形,最初由亚洲的游牧部落骑手传给他们,以散开的队形从环绕着敌军的各个方向涌向敌军,同时还发出吼声,展开射击,这是为使敌军也散开队形,让哥萨克能够展开近身肉搏,以便发挥他们在骑术和武艺上的优势”
“1813年8月19日,一个法军胸甲骑兵团以列成以中队为单位的纵队,以快步向前推进,它在卢肯瓦尔德遭到了哥萨克的攻击,派出的侧卫骑兵被击退。法军朝俄军战线中部推进。后者的稀疏战线立刻散开,所有哥萨克都朝法军的侧翼和后方冲了过去。当法军纵队面前再没有一个敌人,它便停下来。与此同时,哥萨克朝着位于法军胸甲骑兵侧翼的各个伍展开戳刺或射击,对法军后方各列也如法炮制。不久,法军纵队就变得极为混乱,甚至到了根本无法进行有序运动的地步。哥萨克尽管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也不能用密集队形展开冲击以驱散法军纵队,但情绪非常高,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比法军更优秀的骑手,继续高度兴奋地向着法军队列举起枪支射击,挥舞骑枪戳刺......直到骑兵生力军抵达后,胸甲骑兵才得以脱离这令人不快的窘境。”
“1813 年9月19 日,1200 名哥萨克在博拉克(Boragk)攻击了 2000名法军龙骑兵。后者始终处于被动境地,他们用举枪射击的方式迎击哥萨克,打算列成横队以避免哥萨克包抄侧后方。此次战斗以法军骑兵被击溃告终。哥萨克在一刻钟内就俘虏了 19 名军官和 400 名士兵”
“1812年8月8日,在鲁德尼亚战斗中,俾斯麦伯爵让他的骑兵列成马上方阵,停在原地击退了哥萨克的攻击。可是,他要等到援军抵达战场才能脱离危险,不然无疑会被打垮。”
“如果正规骑兵没有得到步兵或其他骑兵的支援,又面对数量相当的哥萨克,那么,当时的战术是无法应付哥萨克的”
——《皇帝的刺刀》

作为《刺刀》的译者,我其实在该书第238-239页的注释里指出过部分问题,纳夫齐格在这里照搬了巴尔克的英译本,而巴尔克又是沿袭了诺兰的不靠谱版本,于是这三个战例都或多或少存在纰漏,纳夫齐格的最后一句总结也显然不对头——诺兰的原始来源甘绍格(Gansauge)就提供了不少反证。

[12] 法军乌迪诺元帅的柏林军团中仅包括第13胸甲骑兵团的1个胸甲骑兵中队,因而卢肯瓦尔德战斗中不可能出现1个胸甲骑兵团,此处可能是将重骑兵师中的龙骑兵团误认为胸甲骑兵团。参见Fabry G. Étude sur les opérations du maréchal Oudinot, du 15 août au 4 septembre 1813, Gross-Beeren. Paris, 1910, documents: p. 116-125.
[13] 博拉克战斗中法方参战部队为拉图尔-莫堡第一骑兵军沙泰尔(Chastel)第3轻骑兵师的第1、8、19猎骑兵团。参见Weil, 1886, p. 154. Quistorp B. von Geschichte der Nord-Armee im Jahre 1813. Berlin, 1894, vol. 2, p. 31-33.
[15] 此战中俾斯麦少校指挥的是符腾堡第2禁卫轻骑兵团的1个中队,它以方阵挡住哥萨克后,在符腾堡骑炮兵协助下得以脱身,仅有2匹战马战死、2匹战马负伤。参见Попов A. И.Война 1812 г. Хроника событий. Львиное отступление. М., 2007, с. 20-21. Starklof R. Geschiechte des königlich Württembergiscen vierten Reiterregiments Königin Olga. Stuttgart, 1867, p. 59-60.

首先默念一下德尔布吕克真经:“只要材料允许,军事史研究最好就从兵力大小入手。兵力大小有着决定性的意义”。[6]

8月19日卢肯瓦尔德战斗法军变不出胸甲骑兵团,按照和日莫季科夫的最新讨论结果,这场战斗实际上发生在8月20日,法军洛热的第5轻骑兵师(下辖6个猎骑兵团)在卢肯瓦尔德遭到俄军奥罗克(爱尔兰裔将领)和伊洛瓦伊斯基(哥萨克出身)麾下总计6个哥萨克团的袭击,最终法军死20伤51,俄军损失大体相当(乌迪诺战报里则把6个团夸张成三千人)。[7]

9月19日博拉克战斗,法军不是诺兰发明的2000龙骑兵,而是3个猎骑兵团对上4个哥萨克团,巴尔克自称是引用奎施托普,可正如尾注里所说,奎施托普清楚考证出了法军是猎骑兵,结果巴尔克一样照搬2000龙骑兵,于是就确证了巴尔克实际抄的是诺兰或诺兰的某个变种。[8]

8月8日鲁德尼亚战斗,列成方阵的符腾堡骑兵仅有1个中队,没有骑炮兵支援无论如何都会被淹没。

顺带一提,日莫季科夫在《制胜的科学》里头追根溯源,发现被诺兰、巴尔克、纳夫齐格三位弄到面目全非的前两个战例实际上源自随同贝哈洛夫哥萨克团战斗的普鲁士军官甘绍格,[9]甘绍格的原始记载和日莫季科夫的分析可见同样由我翻译的《制胜的科学》中译本583-589页

这里只给出甘绍格的两段节选,读者可以自行评估。其一是评述卢肯瓦尔德战斗:

显而易见,法军骑兵马术不佳,因而导致机动力锐减,这迫使他们挤到一起,形成了那个不祥的纵队。如果能够得到良好的、果敢的指挥,那么法军只需要三分之一的兵力,就足以驱散出现在特雷宾森林里的三个哥萨克团,可在我们的这个战例当中,法军骑兵得等待炮兵和步兵的救援。另一方面,这个战例也充分体现出……哥萨克散开作战的打法并不具备过硬的冲击力[chocs]……

其二是评论哥萨克团在10月莱比锡附近与阿尔萨斯骠骑兵团(第3骠骑兵团)的2个中队(甘绍格合乎情理地把对面兵力扩张一倍)交战状况:

所以,我们一路跟踪敌军纵队,一直追到他们首次攻击我们的地方。然后,另一支敌军骑兵出现在我们左侧,其兵力似乎是2个中队。我后来才知道这是阿尔萨斯骠骑兵团[elsaßer Husarenregiment]。他们以较快的快步迫近我军……此时,这个阿尔萨斯骠骑兵团对我军发动了一场令人敬佩的正规冲击,他们发出的所有信号都完全正确。当骠骑兵加速到跑步之后,又有两个中队以全速跑步杀出,其中一个出现在骠骑兵中央中队右侧,另一个出现在左侧。这两个侧翼中队此前隐藏在两个中央中队之后。整个团不发一枪,以全速冲向我军,两分钟之内,战场上的哥萨克就已消失殆尽……在这个关键时刻,贝哈洛夫上校率领旅里的其他部队前来增援我们

参考

  1. ^ « Dix-huit notes sur l'ouvrage intitulé Considérations sur l'art de la guerre », Correspondance de Napoléon. (《拿破仑书信集》) XXXI, pp. 321-322.
  2. ^ The Dispatches of Field Marshall the Duke of Wellington. (《威灵顿公爵元帅公函集》) 1852, vol. 8, p. 334-335.
  3. ^ Михайловский-Данилевский А. И.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米哈伊洛夫斯基-丹尼列夫斯基全集》) СПб., 1850, т. 7, c. 393.
  4. ^ Крупянский В. Ф.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помещика Верхнеднепровского уезда Екатеринославской губернии капитана Варфоломея Федоровича Крупянского об участии его в войнах с Турцией и Францией в период 1807-1816 гг.(《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上第聂伯罗夫斯基县地主瓦尔福洛梅·费奥多罗维奇·克鲁皮扬斯基上尉关于他在1807-1816年参与对土战争和对法战争的回忆录》) Екатеринослав, 1912, с. 5-6, 29-31.
  5. ^ Documente privitóre la istoria românilor Supplement I Volumul III 1709-1812. (《罗马尼亚历史文献补遗,第一卷,第三册,1709-1812年》) Bucureșci, 1889, p. 369.
  6. ^ Delbrück, H. Geschichte der Kriegskunst im Rahmen der politischen Geschichte.(《政治史框架内的战争艺术史》) Berlin, 1920, Band 1, S. 7.
  7. ^ Quistorp, B. von, Geschichte der Nord Armee im Jahre 1813.(《1813年北方军团战史》) Berlin, 1894, Band 1, S. 221-222; Fabry, G. J., Étude sur les opérations du maréchal Oudinot, du 15 août au 4 septembre 1813, Gross-Beeren.(《乌迪诺元帅1813年8月15日-9月3日作战行动研究:大贝伦》) Paris, 1910, documents: p. 43.
  8. ^ Quistorp, op. cit., Band 2, S. 31-33; Nolan, L. E., Cavalry Its History and Tactics.(《骑兵的历史与战术》) London, 1853, p. 84.
  9. ^ Gansauge H. von Kriegswissenschäftliche Analekten in Beziehung auf frühere Zeiten und auf die neuesten Begebenheiten.(《涉及古今事件的军事科学选录》) Berlin, 1832, S. 228-230, 232-235, 236-238.

user avatar   li-meng-yang-88-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被心里没13个数的人举报了,修改一下。

————————

谢邀。

这个问题其实我大约在3年前我在贴吧已经写过一个简短的帖子就此批判了一番,贴里贴了很多原始史料的全文。

所谓近代骑兵击败古典骑兵的八里桥之战,根本就是若干年前某些人通过片面截取一些英军军官和士兵的单方面记载,夸大英国骑兵在这一战中的作用,人为虚构出了一个所谓的近代骑兵击败古典骑兵的典型战例。

事实上,八里桥之战中,所谓英国骑兵肉搏战胜八旗骑兵,不过是英国骑兵对已经被英法联军炮火打的伤亡惨重血量已空的八旗骑兵补刀罢了。

以前的帖子写的比较零散,我在这里略微整理一下。

1.双方兵力对比:

清军在八里桥集结兵力僧格林沁率蒙古马队1万人,步兵7千,胜保率京营八旗5000步兵(鸟铳和炮兵),骑兵1000。瑞麟统1万人(京营绿营及民团)。总兵力3.3万。(三朝筹办夷务始末)

需要强调一点,因瑞麟和胜保都是满人,僧格林沁很难统御2人,因此这3支军队互不统属,从指挥层面上即已经埋下了失败的因素。

英法联军:6000人。(蒙托邦征战中国回忆录)。英法联军分为三路,东路为法军雅曼将军第一旅,西路为英军格兰特将军,南路为法军第二旅科林诺。

2.武器对比:

清军装备鸟铳,有效射程仅100米,及祖传明朝的红夷大炮。实心弹丸,直射射程500米。根据大沽口之战的射速判断,只能5分钟发射一发。

其它:弓箭,射程大概70米吧(懒得考证了)。

英军装备恩菲尔德步枪,法军为米涅步枪。均为线膛枪,有效射程300米。

火炮装备为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炮,可发射霰弹,弹壁薄内装黑色炸药和大量小钢球并带有定时引信。炮弹覆盖半径30~50米。最大射程4000米。远距离瞄准一分钟可打一发。近距离一分钟可打3发。

3.清军作战思路:以蒙古骑兵为先锋冲锋,其余兵力两翼包抄。

4.作战过程及其无聊,无聊到我都不想写:

“鞑靼人开始了猛烈的攻击,他们的骑兵从我们阵地的右侧到左侧都聚成一片,蜂拥而来”

清军采取了以骑兵密集队形冲锋的形式冲击英法联军阵线。“我们先看到了一大群的清军骑兵,他们秩序井然安安静静的朝我们小跑过来,他们的阵列非常整齐,分组变换队形时一点也没出现过凌乱的现象,他们的战马看起来非常强壮”(翻译官手记)。

“ “清军骑兵成密集队形驰骋而来,直至离法军前沿阵地仅五十来米,这一切全无声息,听不到任何指挥号令,这场面确实令人吃惊和紧张”(伯纳·布立赛. 1860: 圆明园大劫难)

如果不是特别说明是清军,只看对骑兵队形的描述还真以为这才是所谓“近代骑兵”。

在距离英法联军2000米位置,首先遭到了一轮英法军释放的康格里夫火箭的洗礼,这次火箭的袭击让清军马队产生了混乱,不得不重整队伍再次发动冲击。

在距离联军1000米处,联军开炮使用霰弹攻击,炮弹内的钢珠在清军密集阵线中四散,造成清军极大伤亡和混乱,损失近半。

200米,联军步枪开始不间断射击。依据《中国近代战争史》的说法,冲到这个距离的清兵仅有不到1/3.

50米,清军冲击到联军面前的最后距离。

“鞑靼骑兵在近五十码的地方遭到了密集且又有准确火力的射击,他们伤亡众多,开始迟疑不前。 他们最初冲向右方,然后又在射手的火力下转向左方。我安置在阵地前的第十二号炮开始对鞑靼骑兵和炮兵展开了这样准确、且又迅猛的射击,这就迫使成群的骑兵和面对着我们藏身在树林中的步兵都朝后退却。”《孟托班将军,八里桥伯爵回忆录》,第二七四——二七六页。

清军骑兵冲击过程中,清军的火炮也给予了支援,但是很遗憾:“所有炮弹都只是从我们头顶上飞过,因此这种情形尽管有点可怕,但并不致命”法国人埃利松表示清军的烟花放的挺好看的。

总之,最后有少量清军骑兵勉强冲击到了英法联军阵前,在强大的火力打击之下,仅剩残血的清军骑兵向联军的左方转了过去。而左侧,就是英军的骑兵。

“ 有一个时候,全部骑兵都绕过了科林诺将军的左侧,因为格兰特将军带着他的骑兵到左翼去发动攻击,也就暴露了科林诺将军”。

注意!注意!注意!

该传说中的近代骑兵正主上场了:

“骑兵旅,我一直保存梯队在左翼以警戒侧翼,现在行动起来,敌人的骑兵被我们的火力从右侧驱走,大群的停留在我们的左侧,为我们的骑兵冲击给予了一次极好的机会,他们及时抓住了,尤其是塞耶斯中校率领的国王近卫龙骑兵给敌人造成非常沉重的损失。在他们的左面费恩骑兵队非常英勇地冲击了一支类似的部队,而同时普罗宾上校的第1锡克骑兵配合费恩骑兵队,成功地地迂回到中国军队的右侧。”英军指挥格兰特将军的报告证明,因为“敌人的骑兵被我们的火力从右侧驱走”,给英军骑兵创造出了一次极好的冲击的机会,于是英军骑兵出动,一击成功补刀拿了人头。

。。

后面没什么可说的,僧格林沁的骑兵冲锋失败,剩余兵力鸟兽散,英法联军开始用骑兵和火炮打扫战场。

据僧格林沁奏报称,“该夷火箭数百只齐发,马匹惊骇,回头奔驰冲动步队,以致不能成列,纷

纷退后”

这既是八里桥之战无聊的全过程。整个战斗仅持续了4个小时。

虽然清军高昂的斗志让人印象深刻“在整整一个小时内,他们顶住了使他们惨遭伤亡的压倒火力。这些勇敢的,然而还不够灵活的战士与其把战场易手让给敌人,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但也仅仅是印象深刻罢了。

因为最后法军3 人死亡, 17 人受伤; 英军2 人死亡,29 人受伤。清军丢下了1500具尸体。

参考资料如下:

《翻译官手记》《孟托班将军,八里桥伯爵回忆录》《中国近代战争史》《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库赞·德·蒙托邦.蒙托邦征战中国回忆录》《夏尔·德米特勒西.中国战役日志》《伯纳·布立赛. 1860: 圆明园大劫难》《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五册》


点评一下吧。

流毒网络很多年的所谓的近代骑兵对阵八旗古典骑兵的八里桥之战,只不过通过截取片面的《加尔各答到北京》《Narrative of the war with China in 1860》之类基层英军军官和士兵的视角,完全忽视英军指挥官格兰特将军和联军指挥官孟托班将军的视角,更无视法国人及清朝人自己的视角,把英军底层士兵吹牛逼或者格局很小的记述拼凑在一起,夸大了英军骑兵在整个八里桥之战的作用。把八里桥之战描述的好像是骑兵对骑兵的对决。

实际上,英军骑兵不过只是对已经遭受强大火力打击,仅剩残血的清军骑兵补了个刀。

如果这个案例能算是所谓的近代骑兵与古典骑兵的案例的话,那真是令人笑掉大牙了。


世上本无近代骑兵,吹得人多了,就有近代骑兵了。-------不是鲁迅。

——————————————。

补记,评论里有个纯脑补的XX被我拉黑,也不知整天哔哔古代军队不懂训练,不懂阵型,古代军队都不懂纪律的XX有什么勇气冒出来扯淡?

为了免得以后再费口舌,随便贴一段古代军队训练操演的要求如下:

夫军士选择既精、行伍既寔、必须严训练之法、振颓靡之风、每营三千、既有将官以统之、仍委各道方面官一员以监之、每五日一大操、一日一小操、大操合一营人马而操之。始之以下营演阵。不许仍前儿戏俨如临阵对敌。三令五申。节制凛然。左右进退。鬬战如法不乱。形圆而势不散。少有差错。即当重责。——《明经世文编》


user avatar   soviet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核心差距是近代骑兵死得起,古典骑兵死不起。

近代骑兵主成分是募集而来野心勃勃对功名利禄充满向往的年轻人,经过团级军事训练营批量生产,死个万八千的,是个损失,但没那么严重。

古典骑兵往往另一个角色是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拥护者、基层代言人、军队骨干、军事经验传承媒介,这样的骑兵死得太多,权力甚至国家也随风而逝了。

骑兵指挥官在运用这两种骑兵时,面对的压力和羁绊是不同的,相应战术和打法也不同。不敢流血不敢直面死亡的骑兵不如步兵。


user avatar   sa-sa-li-an-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大的失误在于,拿那些战斗力低下组织度低下,在古典时代都是垫底的骑兵去类比正常状态下的同行。就好比,你能把八里桥的那些骑兵类比铁木真时代的蒙古骑兵的素质吗




  

相关话题

  为何扬州十日与满清针对蒙古部落屠杀评价不一样? 
  如果给古代一只弓箭手部队全面装备现代复合弓,对战斗力提升会有多大? 
  步骑混合的宋军不敌游牧骑兵,几乎同期同编制的十字军为什么可以? 
  为何明朝会有正德、嘉靖、万历这样的奇葩皇帝,清朝没有? 
  没有清朝,中国就不会落后衰亡吗? 
  如果明末的皇亲国戚和江南士绅知道大顺或者满清接下来怎么对他们,会不会全力支持大明? 
  如果不考虑侵略者和同时期的外国的话,清朝属于什么样的朝代,和历史上其他朝代相比是强盛还是衰弱。? 
  明末大萌无药可救,可为什么一票有兵有权有能力的选择投降满清痛殴队友而不是自己扯旗造反争天下呢? 
  太平天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讧。天父杨秀清就是神经病,天王洪秀全为什么非要跟一个神经病过不去呢? 
  明朝末年,倘若李自成没有身死九宫山是否只能延缓满清统一中国的速度? 

前一个讨论
瑞典目前的经济实力如何?
下一个讨论
在航天领域,我国有怎样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