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清史是看不明白这个问题的。需要看明白问题的本质必须对“贵族政治”有基本了解。
胤禩失败的原因有两点:1.走到了太子胤礽的对立面,2.母家出身卑微。前一点是康熙帝后期厌恶他的根本原因,后一点是康熙帝不给他皇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两点结合,就是历史上的局面,康熙帝既不给他皇位,也厌恶他。
和。在论述我的观点之前,先表明一点,本论述持唯物史观,什么叫唯物史观?就是《韩非子》、马、恩、毛、等人的观点。唯物史观也是当代中外主流史学界的观点。
我们必须要明白的一点就是,出现“九子夺嫡”的局面不是康熙帝想看到的。
康熙14年12月,册立1岁半的胤礽为太子。不是为了将来废着玩的。所以,胤礽被废不是康熙帝想要的结果,而是康熙帝布局失败的结果。
我们知道了这点,就明白,康熙帝对胤禩的喜欢,不是无条件的,是有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的。那就是胤禩必须尊重太子胤礽为无可争议的唯一皇位继承人。这条不仅是对胤禩,对其他皇子也是如此。没触碰这条高压线,那一切矛盾都是内部矛盾,触碰了这条高压线那就是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
胤礽本人才能无可争议,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失德问题,可以说从才能、品德上面说,他都没有什么值得让人非议的地方,现在很多男人的品德真的不比他好。
胤礽本身是康熙帝的元配皇后所生的嫡子。从出身、能力等各方面都是康熙帝心中理想的继承人。
如果清朝当时已经建立了像宋朝、明朝那样完善的官僚政治体系,胤礽的皇帝之路不会如此坎坷。
当时的清朝还处在贵族政治时期。而汉族中原王朝的贵族政治早在唐玄宗时代就彻底结束了。所以,这时的清朝八旗贵族政治形态非常类似于两晋南北朝隋唐(唐玄宗之前)。
所以,康熙朝立储的布局没有用朱元璋的布局,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册立太子后,就把其他皇子打发到封地去,跟宋朝的布局也不一样。而是拿出了消失已久的“司马炎模式”。
就是贵族政治下的一种立储布局,这套布局的出现背景就是当时的中原地区,生产力发展到极其尴尬的阶段,庄园经济盛行,贵族政治兴起、皇权极其衰落。
这样的背景下,皇帝不得不给太子配置大量的个人班子,以用于老皇帝去世后,太子登基时有足够的势力对抗贵族集团。而为了太子的势力不至于威胁皇帝,又不得不设置亲王牵制太子的势力。
这套模式是晋武帝司马炎在总结秦、汉、曹魏三朝500多年的历史经验后,苦心设计出来的。是承前启后、影响了中国历史四五百年的政治布局,司马炎之后无数政治强人都是在这套布局里循环,要么全盘照搬司马炎的布局,要么稍作改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八王之乱”、玄武门之变、太子承乾魏王李泰故事、武则天称帝都是这套模式下平衡失败的产物。
简单列下晋武帝司马炎布局跟康熙帝玄烨布局对比:
晋武帝布局:立太孙司马遹,设置亲王(汝南王)、两大外戚(杨氏、贾氏)互相牵制
后赵石勒布局:立太子石弘,设置亲王(中山王)、两大外戚(刘氏、程氏)互相牵制
康熙帝第一次布局:立太子胤礽,设置皇子(胤禔)、三大外戚(赫舍里氏、钮祜禄氏、佟氏)互相牵制
康熙帝第二次布局:复立太子胤礽,设置皇子(胤禩)与胤礽互相牵制。
康熙朝第二次布局其实很简化了,跟孙权时代太子孙和、鲁王孙霸并重,唐太宗时第一布局的太子承乾、魏王李泰并重差不多。这套算是“司马炎模式”的简化版本,俗称太子主政次子主军,或者称为太子次子并重。
胤禩为什么会失败?用唐太宗的话说就是“立了李泰,承乾和李治的性命都无法安全,立了李治,李泰和承乾的性命都可以得到保证”。其实这不是唐太宗的创造,因为“司马炎模式”之前上演了太多了,到唐朝已经要接近尾声了。东吴孙权时,太子孙和,鲁王孙霸并重,平衡失败时,太子孙和被废,然后,孙权杀了鲁王孙霸。
这里多说一句,一定要注意李世民的话是,为了承乾可以舍弃李泰,但是,不会为了李泰舍弃承乾。也就是这句话后面的另一层含义,需要对历史上的政治博弈非常了解的人才会看懂。这句话就是为了太子,可以舍弃亲王,但是不会为了亲王舍弃太子。能舍弃太子的只会是皇帝感到太子威胁了自己,这个威胁并不一定是谋反,而是皇帝觉得可能会无法控制太子时,可能也会选择保守方案,把太子废黜。
关于这点三国史的圈子里有个段子,孙和被废,然后被流放后,当时有三个人被关在了一起,分别说自己犯罪的原因
某甲:我支持孙和
某乙:我反对孙和
孙和:我就是孙和
我们必须要知道,古代皇帝的布局,是为了让皇太子上位的,不是为了让别人取代皇太子上位的。尤其是司马炎的布局,从远处说,是为了司马家的江山一世、二世、乃至千万世的流传下去。从近处说,就是为了保障太孙司马遹(即愍怀太子)能够在自己死后顺利登上晋帝国的皇位。
在贵族政治下,皇帝跟皇太子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一方面,皇太子是皇帝最想培养好的继承人,另一方面,皇帝又担心皇太子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为这样的微妙关系,皇帝布局时,就会很微妙。如果没有感情,那很好处理。问题就在既有感情,又要防着皇太子伤着自己。康熙朝时,康熙帝对太子胤礽的种种,都是这种微妙的感情下的产物。
上面说的三国时的孙和的段子,以及太子承乾魏王李泰故事,其实就是,在皇帝能够控制局势的情况下,对牵制太子的亲王的两种标准处理方式。
康熙皇帝也不例外,一废太子时,宣读完废黜太子的诏书后,就立刻宣布了不会立胤禔为太子。胤禩是胤禔一系不甘心失败的情况下,推出的新的领袖。
为什么推出胤禩呢?康熙帝看不上胤禩的地方正是八旗贵族能看上胤禩的地方。那就是母族卑微,妻族也不依靠不了。
谈到这点,就要谈下胤䄉为什么从来就没被推举过。也许有人要说胤䄉能力不行。那不过是把政治当童话看罢了。根本原因在于,胤䄉的母家钮祜禄氏太强势了,推举胤䄉,不过是给钮祜禄家做盘菜罢了。八旗贵族才不傻呢。
其实不少亲贵不喜欢太子胤礽的原因也在这,太子胤礽绝对是一个强势的太子,这样的太子登基后,贵族们在他面前是不好过的,只有在弱势的皇帝下,贵族们的利益才能扩大化。历史的诡异之处就在此,最后登基的胤禛,也是一个绝对强势的皇帝。
所以种种原因下,有野心,也符合胤禔一系贵族共同利益的胤禩被推举了出来。最后在这帮人的裹挟下,汉族大臣跟胤禩一派的后面,跟康熙帝玩了一招“法不责众”。为什么我敢说这是法不责众呢,这点我这里不展开解释。多读点历史,对政治博弈的残酷性有些了解的人一定能理解。因为一个人真的受支持,绝不会当时就那么样轻易失败了。卷入这样的政治漩涡中,如果不能上位,下场大概率是非常凄惨的。如果真的有足够强大支持力量,胤禩一系不会那样甘心认输的,复立胤礽为太子不会那么容易。但是要解释清楚这其中的很多事,要花不少篇幅。这里不赘述。
复立太子后,胤禩成为牵制太子胤礽的政治力量新领袖。最后军方同情皇太子,为皇太子胤礽站台,被康熙帝发现后,保皇党与太子派、军方展开博弈。历经长达一年的博弈,太子派失败,胤礽被废。这里要说下,太子胤礽绝不是胤禩那样利令智昏的人,历经一年的博弈后,康熙帝盖棺定论也是,胤礽没有弑逆之心。这段储位之争中,并没有多少过错的太子胤礽,结局却很凄凉,并被泼上了“狂易之疾”的污名。即使在《啸亭杂录》《永宪录》这样的清代著述中,都有惋惜他的言论。当唯物史观全面推进清史的时候,相信会有人为他彻底正名。
随后,随后康熙帝以皇位为诱饵,将胤禵从为了打击太子派而被康熙帝有意扶植的胤禩一系中剥离处理,分化胤禩一派的力量,并有意无意地扶植胤禛的力量,有意无意地给胤祉点希望,让诸皇子互相平衡。
如大皇子胤禔,八皇子胤禩这样,被皇帝有意扶持,和太子竞争制衡的皇子们,在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如东吴孙权之子鲁王孙霸,后赵石虎之子石韬;唐太宗之子魏王李泰;唐肃宗之子越王李係;宋徽宗之子郓王赵楷;明成祖之子汉王朱高煦等等。
所以看完了二十五史,还会觉得胤禩优秀的人,我估计是不会有了。胤禩绝不是什么有大智慧的人。他的政治智慧比跟鲁王孙霸,西晋八王,越王李係高么?真的不比他们高。
晋惠帝时,贾后的母亲郭槐就劝说贾后,要正视愍怀太子司马遹已经长大的事实,正视太子司马遹是未来的皇帝,把贾家的利益与太子司马遹的利益尽量捆在一起,与太子司马遹共治天下,才是维持贾家尊贵地位的长久之道。【注】然而贾后和贾家少壮派力量没有听从郭槐的话,而是废杀了太子司马遹。最后,很快贾后全族为愍怀太子司马遹偿命。
胤禩如果有郭槐这样的智慧,他绝不会对皇位做非分之想。他和胤禔一起前赴后继地把太子胤礽拉下台有什么好处呢?不过给别人做嫁妆罢了。如果你把冲在前台把太子拉下台就能上位,那孙权、司马炎、李世民等等,历史上一系列无论是乱世还是盛世的政治强人,他们的棺材板都要盖不住了。因为历史上所有的皇权布局都是以皇帝和皇太子的利益为中心布局的。如果能让你随便破局上位,那“家天下”制度早就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在强悍的“司马炎模式”下,亲自对阵司马炎本人布局的司马氏诸王,八王之乱持续了那么久,结果参与其中的主要八个王爷都未能破局上位。
也许最初胤禔胤禩想复制唐太宗的成功,但是最终他们的名字只能与东吴鲁王孙霸、西晋八王、唐朝越王李係放在一起。
至于胤禵,私底下对你好点≠给你皇位。
这个是最基础的政治原理。
再次,胤禵跟胤禩是一个政治集团的。这就决定了,康熙帝不可能选他。李世民都把潜规则公开化,说的那么明白了。
这是对试图破局上位的亲王的震慑。也就是不要试图拉太子下台。不要试图拉太子下台,把太子拉下台后,绝不是你的成功的开始,而是你失败的开始。
【注】广城君郭槐,以贾后无子,常劝后使慈爱太子。贾谧骄纵,数无礼于太子,广城君恒切责之。及广城君病,临终,执后手,令尽心于太子,言甚切至。又曰:“赵粲、贾午,必乱汝家事;我死后,勿复听入。深记吾言!”后不从,更与粲、午谋害太子。《资治通鉴》
「特别注明」:关于很流行的什么只有四阿哥能刷新吏治的观点,这不过是小说虚假的宣传,英雄史观、唯心史观的产物。如果这种观点能成立,那就意味着《韩非子》、马、恩、毛,等人的唯物史观理论全都不对了。
最后介绍个跟我观点差不多的文章,他的其他文章观点我不评论,这篇观点跟我差不多。除了太子胤礽被废的原因有分歧。我们的论据来源应当是差不多的著述,毕竟剖析两晋南北朝贵族政治史的著作就那些,从他的其他回答中,可以确定的是,他跟我看过同一位作者写的两晋南北朝贵族政治史。
自2019-03-25第一次发布后,二更:
第一个这么做的皇帝是开启“司马炎模式”前传的东吴孙权,废太子孙和,杀鲁王孙霸。李世民并不是开创者,只是将潜规则明说了。
《清圣祖仁皇帝实录》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甲戌朔。
○壬寅。上召诸皇子入乾清宫。谕曰、当废胤礽之时。朕已有旨、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废皇太子后。以胤禔曾奏称胤禩好。春秋之义、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大宝岂人可妄行窥伺者耶。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党羽早相要结、谋害胤礽。今其事皆已败露。着将胤禩锁拏、交与议政处审理。皇九子胤禟语皇十四子胤禵云、尔我此时不言何待。胤禵奏云、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上震怒。出所佩刀欲诛胤禵。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诸皇子叩首恳求。上怒少解。命诸皇子挞胤禵、将胤禟、胤禵、逐出。
政冶上,同一个政营的人,如果被抛弃,那就是一起抛弃。也就是康熙四十七年时,十四皇子胤禵已从康熙帝心中被宣布出局,康熙57年,用“秦始皇模式”将胤禵发往西北前线,正式宣判胤禵的出局。
继2019年4月2日的更新后,2019年5月6日更新
康熙时期为了应对一系列事件,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准格尔,康熙皇帝为了团结满汉地主贵族稳定局面同时最大限度动员封建王朝的国力,对这些达官贵人豪绅执行了非常宽宏的政治策略,相应的恶果就是贵族豪绅们对皇权/国家这个两位一体利益的严重侵蚀。
封建皇帝,一要懂得自己是地主集团的代表人物,是地主们的头子,二要约束地主们运营好这个国家,不能把皇族当成普通地主家族,不能大家一起玩命捞,农民受不了的。康熙皇帝后期试图向第二点平衡,但鉴于个人名声、皇族政治信用、个人年岁已大继承人问题迫在眉睫等原因,事情几乎毫无进展。
该做的事就要交给新皇。需要一个能认识到大清的隐患且有能力的新皇去和贵族豪绅们掰手腕。贵族地主们可以一心拼命往自己的庄子里捞东西,皇帝不行,皇帝要担起国家。
九龙夺嫡,八阿哥的策略是:向所有人展示他将学习和继承皇阿玛的宽宏政策,保证大家的既得利益,甚至分更多的利。
这个政策如果再执行三五十年,大清就是别人的一本史书了。
八阿哥非常理解:当皇帝是当贵族地主们的头子,要搞好关系,共治天下。这点他做的很好,50%的分数拿满了。
可八阿哥不懂得:当皇帝要约束贵族地主,不管他们把大清当不当自个家,要从他们口袋里掏出钱粮来给大清花,不要全压在农民身上。这点他什么概念都没,0分。
皇帝一定是贵族地主们的头子,但一心为贵族地主们谋利益的一定当不好皇帝。八阿哥一点可能都没,留着他是给贵族地主们一点希望,在新皇改革时继续依赖京城范围内皇族政治路径,避免全国动荡。
我怎么感觉教主是在暗度陈仓,开始在汽车领域布局?
未来华为做智能汽车的软硬件,长城做整车?然后扩大到其他车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