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20 年,有哪些事件值得社会学者、传播学者特别关注? 第1页

  

user avatar   cliodesig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多事件没记住,我就按照自己的感觉,列一下2020我印象比较深刻、值得从传播学角度进行思考的一些现象吧

  1. 用户解读的力量与“失控”:文本一旦发布,就不再属于创作者。在网络上,用户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得到强化(尤其在社交网络背景下)。在2020年,这种与创作者相违背的“失控”解读时有发生。比较典型的案例有网民对“后浪”的理解,对“江山娇”的解读,以及外卖平台“多等5分钟”行动号召引发的反弹等。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自主、也更难被操纵的受众意义解读过程。当然,这一现象有时候也是让人恐怖的,信仰决定意义的情况下,就连张文宏劝说家长让孩子早餐不要喝粥,要吃鸡蛋、牛奶、三明治,都会被一些人定义成“崇洋媚外”。
  2. “参与文化”的发展:技术与公民参与一直是传播学里比较受关注的话题。在2020年的中国,这一领域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在传统的通过评论构建舆论场(比如故宫的奔驰“大G”、仝卓应届生事件、离婚冷静期的讨论、北京污蔑中医入刑、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的讨论等)的基础上,参与文化往行动发展,走向更广泛的领域,它的核心是“普通人改变社会”(发起者不只是传统的知名人士,比如韩红)。疫情期间,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帮助收集和归纳病例信息、一些网民向“P站”提交移除偷拍视频的诉求、微博上“予她同行”发起的“月经安心行动”(卫生巾互助盒),以及微博用户“梁钰stacey”等人在疫情期间为女性医护人员捐赠卫生用品的行为。大致来说,疫情形成的需求(比如偶像粉丝团的捐赠活动),以及普通用户的努力,是很鲜明的2020亮点。
  3. 女性的媒体可见度:传播学一直不缺乏女性视角,在2020年,女性争取媒体可见度的努力尤为明显。前面提到的“梁钰stacey”,还有侯虹斌、常江SZU等微博用户,都常年在推动女性可见度,以及女性权益的维护。网民也推动了一些有关女性可见性的活动,典型的有郑州地铁“春回大地致敬英雄”灯箱广告照片内缺少女性医护人员引发的讨论和争议。围绕着韩国N号房,以及国内的山东虐待女性致死案、拉姆案等,出现了一批女性话题,比如#姐妹你没错# #姐姐来了#等,在法律层面,就强奸(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强奸)中的“知情同意”原则的讨论,也引发了比较大的影响。
  4. 2020版的“真相”定义:真相是一种知识,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在2020年,我们进一步看到用户与媒介机构对真相理解的分裂。对媒体机构来说,真相是一种知识,它是暂时的、易碎的(我只掌握当下的信息,也不承诺这个信息一定是终极的),但在用户的认知里,媒介提供的“真相”应该是终极的,类似意识形态的存在。对媒体来说,随着事件的发展以及记者的进一步挖掘,对已经报道的“真相”进行修正是非常正常的,但在用户端就不一样了,由于他们眼里的媒体是标榜“信我”(trust me)的,所以,媒体的修正就是背叛,是“反转”!遗憾的是,直至今日,这二者之间的分裂依然没有得到弥合,对媒体的苛责以及指责持续存在。谣言与辟谣这一对话题也受到这个主题的制约和影响(关于谣言的信仰体系,我有过相关回答
  5. 传统隐私权的败退:由于疫情的影响,隐私权快速完成了它的重新定义,传统的“秘密”和“独处”要素被剔除,存留的只是“隐匿权”(具体分析可以参考我之前的回答)。有学者从手机提供的可供性(GPS定位产生的行动轨迹)出发,发展出“液态监视”的概念,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分析。
  6. 媒体所有权集中与跨媒介叙事发展:媒体的集团化与垄断化究竟会给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还是减少用户的选择?这一问题一直是有争议的。但无可争议的是,集团化的媒介集团在跨媒介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上是有它的优势所在的。比如湖南卫视这一集团下,《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一基于芒果TV和湖南娱乐频道节目,可以与卫视的《爱乐之程》、芒果TV的《密室大逃脱》、卫视的各种活动、豆瓣粉丝群等多种媒介之间来塑造与展示内容,构筑一个虚拟的世界(可以参考嗑CP的相关分析)。
  7. 技术的可供性与可及性反思:最典型的案例是健康码,大数据提供了可供行(technological affordances),但对老年人来说,它的可及性极差,由此也引发了众多讨论,这是非常有益的反思。
  8. 私人话语的公共化:有学者发现,网络上一些底层民众的私人生活与话语,经过“共鸣”或重塑,会转换为符合其他阶层趣味与兴趣的话语,从而成为网络公共话语。2020年最典型的案例应该是丁真的走红。当然,私人话语的公共化不一定只涉及底层民众。
  9. 媒介与空间生产:疫情期间,由于面对面交往被遏制,从而让空间生产的需求急剧加强(有关空间生产的内容,可以参考我的这条回答)。有趣的是,疫情期间诞生了一种新的视角,网民在无意识中将“热搜”转换为一种资源,以致在特殊时期,艺人道歉的时候,也要强调自己无意占用公共资源,这其实就意味着媒介的空间生产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和规律。对于“热搜”的研究,有不同的分析视角,传统上的议程设置之外,有人从“把关人”来切人,认为挑选内容的媒体集团本身是把关人,政府曾经禁止新浪热搜一周,或许也是出于把关视角来考虑的。
  10. 媒介与身体:在探索经由中介的媒体时候,比较少思考身体的作用,但在疫情背景下,身体与媒介使用之间的关系忽然尖锐起来,典型的案例就是电影院。在重新开业的时候,电影院基本是坐一空一,由此让电影这种媒介的消费与用户身体之间关系凸显出来,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此外,健康码作为身体健康表征也是有趣的话题。
  11. 网络内容的民间监管:对网络言论的监管,民间的力量在逐渐扩大,只是监管的对象有所不同(基于监管者的利益)。尤其是粉丝圈出现之后,他们除了“控评”,也在对一些言论进行监管与过滤。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由于这个节目的粉丝群体强调“女性力量”,所以,与这一节目有关的视频评论与弹幕中,基本看不到对女性长相与身材评头品足的内容(比如“大”“白”之类的)。事实上,如果与几年前甚至去年相比较,网络“开黄腔”的比例也大大降低,我认为某种程度上算是粉丝圈控评的附带效应(除此之外,影响比较大的是网络平台施加的平台文化,比如知乎的举报与仲裁制度)。
  12. 作为工具的政府监管:传统上,政府监管是媒体运营的环境要素,但在2020年,这种环境要素变得更难预测。由于部分利益团体的介入,“作为环境的监管”发展出新的形式来,那就是“作为工具的监管”——一些利益团体出于自身目的进行大规模举报,从而触发政府的监管动作(这一原理我此前的回答有过分析,一篇是整体陈述,一篇是关于网络上的call-out文化),将政府的监管转换为某些利益相关者攻击对手的工具。2020年最典型的案例或许就是肖战粉丝对AO3的举报。
  13. 信息主权与全球化:围绕着美国政府对Tiktok的控制尝试,以及中美之间经贸问题引发的讨论,让信息主权的概念再一次活跃起来,这需要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理解,具体可以参考我此前的一篇有关全球化的回答
  14. 海外的中国形象建构:关于中国的海外形象问题,2020年应该是国内的超级热点。中国的外宣理念一直与国外用户对媒体的理解有偏差,二者之间对话并不顺利。围绕着这一主题,关键词有新冠肺炎、方方、twitter的中国外交官、5G、香港等,几乎都围绕着具体的话题来开展,而在外宣策略与技巧的探索上展开较少。不过,在2020年,乌合麒麟、李子柒都算是不错的尝试,重庆在youtube的展示也是一次有趣的实验,此外,有关“财富密码”的讨论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反思。
  15. 云直播与媒介事件:2020年爆发了众多的媒介事件(媒介事件的分析可以参考这篇回答),从两神山医院的直播,到双11的快递直播,媒介展示了它在制造神圣性与凝聚力方面,依然强有力。
  16. 直播带货与情境建构:李佳琦与薇亚在2020年彻底走向中国人的生活中。但这一行“翻车”也此起彼伏,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直播带货的情境建构功能还是有探索价值的(此前我稍微探索过直播带货的一些内容)。
  17. 传统媒体的坚守:疫情期间,社交媒体的参与性凸显出来,而传统媒体在专业性方面也有相当不错的表现。然后,我还在疫情期间订阅了《财新》与《三联》的电子版(关于调查报道的难题,我也有过一篇回答)。

最后来个免责声明哈。

罗列以上内容时,没有去仔细梳理文献和旧闻,只是凭感觉来写,所以不保证它的全面性以及学术上的严肃性,仅仅提供一个此时此刻的个人盘点(未来也不会继续订正)。

如果你是考研族,请仅用于简单参考。

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我希望的反馈方式是你也列出自己的2020盘点内容,这会给我以及其他人更多可供参考的内容,大家可以择优选择

感谢。


user avatar   xiao-rui-0532-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在过去的2020年,对社会学者而言最重要的时事是:

第一,疫情下的社会治理及其未来(这一点就毋庸多说了。话题延伸度非常广。在新冠病毒得到根本性控制之前,这一话题都会持续成为热点。疫情对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巨大影响,它甚至有可能催生出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

第二,香港国an法出台的巨大影响(香港不再是法外之地。这一年,港台学者在zoom和twi上举办了大量相关研讨。2020年或许会成为境内舆论管制的转折年)。

第三,全面脱贫以后的贫困研究走向问题(官媒称我国已完全消灭绝对贫困。未来的贫困研究或许会转更为具体的领域,比如医疗致贫、返贫现象等)。

第四,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这其实是第一点的引申,由于就业问题是最迫切的民生问题,事关重大,而且又受到了疫情的严重冲击,所以我单独列了出来。

第五,民法典的巨大影响。这个问题短期难以看出成效。尤其是对于社会学研究而言,由于社会变迁的呈现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社会学分支领域的研究一般都会比较滞后。

……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湖南女子欲零距离拍摄小狮子,被阻后发飙威胁保安「男女授受不亲曝光你」,动物园被迫提前结束狮展? 
  美国政府关门了,对美国民众有何影响? 
  假如人性没有黑暗的一面,社会会有什么改变? 
  你觉得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是谁? 
  美国考虑对中国商品追加 5000 亿美元关税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如何看待女子坚持行李箱放后座被拒载,对司机称:信不信把你赶出北京? 
  如何看待中国网络社区逐渐增加各国外交政策和舆情引导,专家称「认知战已在中国网络空间打响」?该怎样应对? 
  孙小果这个事情能对中国社会造成多大影响? 
  浙江发现 1 例隐瞒行程的密接者,已被立案处罚,将如何担责?隐瞒行程的潜在危害有多大? 
  权健集团实际控制人束某某等 18 人被批捕,从社会和法律角度看,权健集团可能面临哪些方面的问责和处罚?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VTB恋乃夜舞?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没有把动画看完就发表评价的行为?





© 2024-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