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网络作家血红受聘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以及一些大学开展网络文学本科专业?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网络文学被纳入学术研究的视野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而网络文学作为创意写作专业的一部分,之前也已经在北京大学等高校有所尝试。

所谓的创意写作,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对应的则是“非创意写作”或者说“应用写作”。比如各种通知、公文、行业调研报告等等,都属于应用写作的范围。通知、公文等都有固定的格式限制,而创意写作的“创意”强调的是作者个人的创意和创新性,无论是通俗文学还是严肃文学,都可以纳入到这个范围里。

上海大学是国内较早的研究创意文学写作的高校之一,特别是以葛红兵为代表的的一批研究者,在这方面还是有比较高的知名度的。当然,关于网络文学的研究,国内也已经有研究者开始做,比如北京大学的邵燕君等教授等都已经出了不少成果。

网络文学作为当代通俗文学的一个样式,被纳入到文学研究体系中没有什么稀奇的。同样,网络文学创作进入到创意写作课堂,也没有任何问题。从创意写作的角度来说,只有市场化的通俗文学写作才能真正激发文化创作的活力。而现在网络文学研究真正存在的问题,恰恰是大多数主流的文学研究者和写手之间对网络文学认知的错位。

首先,从研究者的角度来说,现在的主流文学评论家看不上网络文学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因为网络文学的水平确实差。我知道有些人肯定会说这是主流文学的话语霸权、优越感等等,但问题在于,对于那些以经典文学文本建构起认知体系的研究者来说,网络文学在经典文学面前的价值的确没那么高。或者说,你让一个学习李白、苏轼、曹雪芹、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等出身的人,夸一句“网络文学是当代最伟大的文学”,人家真的丢不起这个脸。

这个回答中有些人拿现在一些传统文学作家的作品以及某些传统文学作家来举例子,证明传统文学如何欺世盗名,但现实情况是他们举得这些人评价也不高。真想要看主流评论界对于当代文学的评价,自己去翻一翻文学史,或者看一看前两年评选出的“改革开放40年40部优秀文学作品”名单就知道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被进行评论的资格——即便是上面提到的这些优秀作品,放在50年以后,能继续有影响力的不过三五部而已。研究界对经典的认定标准,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高得多。

其次,从写手的角度来说,目前网文写手对自己的价值也有着不切实际的过高评价。这种评价产生的根源,一方面源于资本为主导的商业话语的垄断——比如我之前说过的起点吴文辉极为霸道地说“只有付费的连载网文才是真网文”、“中国网络文学只有15年的历史”等等,以至于绝大多数写手硬生生的以商业逻辑取代了艺术逻辑,转而攻讦其他形式的网络写作。换句话说,这些网文写手在批评资本如何霸道、不讲理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本身就是资本指挥下的工具人。

另一方面,当下绝大多数网文写手都是非科班出身,这样“全民写网文”的好处在于网文的题材和视角拓展比较开阔,但不好的地方在于他们缺乏最基础的文学史常识,根本无法找到网络文学的准确定位。熟悉我的人知道,我在知乎上怼过好多次流浪的蛤蟆。我怼他的原因,就在于他在回答很多问题的时候,展现出的是文学史常识的极度匮乏。比如在对通俗小说的认知上,流浪的蛤蟆认为网文是对通俗小说的延续,并强调中国通俗小说在古代有多么高的地位和价值,只是到了当代被中断了,所以网文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延续等等。

但任何一个稍微了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这个说法的扯淡之处在于,别说通俗小说了,就算是各种经典的传统小说在中国古代也都是不入流的存在。只是在文学这个学科诞生之后,我们向前回溯文学发展史时,会以经典来构建文学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而通俗小说,至少在中国古代是根本上不了台面的。

我知道有不少网文写手自小就对文学有兴趣,不少人的阅读量甚至比中文系的本科生、研究生还要大。但文学作为一个体系性的学科,并不是以阅读量多少来论合理性的。换句话说,如果你自己没有系统了解过中外文学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你即便读了上千部经典作品,也不代表你的评价是准确的。这也是我之前在回答“历史学本科学生和历史学爱好者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时说到的,“历史学专业的学生除了阅读史料,还要学习史学理论、史学史、历史哲学等等内容,这才是区分一个历史专业学者与非专业学者的根本”。

由于缺乏对文学体系性地了解,网文写手以及粉丝也经常犯两个错误:第一,是将网文的商业价值等同于艺术价值,典型的辩护理由就是“读者会证明作品的价值”“人民群众喜欢,你算老几”等等;第二,则是将网文的写作技巧等同于艺术价值,这方面典型的就是一些所谓的网文大神,认为网文在讲故事的技巧方面远远超过了传统文学,所以网文的价值比传统文学及经典文学都要高。

总结一下,目前网络文学研究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主流评论界坚守经典文学建构的艺术标准与网文写手(包括背后的资本)推动的商业逻辑之间互相瞧不上,这导致主流研究者不屑于去研究网文,而网文圈自己又在自嗨,瞧不上主流评论界。如此循环,终至隔阂越来越深。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网络文学诞生之初,主流评论界实际上是对网文抱有很大希望的。

早在2000年前后,中文网络文学其实就已经渐成规模。当时以欧阳友权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网络文学的价值表现出了极大地期待。这种期待一方面来自于网络提供了更为自由地创作空间,创作者在题材和尺度上可以超脱出传统出版体系的桎梏,另一方面则源自于互联网自身具备的传播属性,为“文学”的形式革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当时的而很多人都期待着文学向着赛博化的方向进化,认为这可能是文学历史上最深远的一次革命。

早期的网络文学在形式上其实是比较自由的,不同领域的创作者都有创作的机会。但随着以起点为代表的付费模式的崛起,网络文学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一方面,文学评论界原本期待的“自由创作”被类型化创作所取代,网文题材的边界越收越窄,最后硬生生把自己缩进了“类型化通俗文学”这个小圈子;另一方面,以起点为代表的资本开始抢夺对网络文学的定义权,将“网络文学”从一个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众多样式的生态群砍到了只剩“超长篇章回体小说”的独苗,而起点以及网文写手们还美其名曰“这个生态促进了网文的良性发展”。

打个容易理解的比方就是,最初的文学评论界对网文的期待是网络文学要成长为一片森林,里面有乔木、有灌木、有杂草、有果树,各种植物和动物都能在其中自由生活。但起点打造的付费模式,直接把除了果树之外的其他数全都砍倒了,还对外说“森林里只能有果树”。

没错,把其它树砍倒,只种果树当然挣钱,你说“果园=森林”是不是就有点不要脸了?

现在的人一提网络文学就默认是通俗文学——尽管这是现实——这种默认,实际上就是承认了网络文学生态的极度发育不良。

很多研究者对网文发展到今天这副鬼样子的失望是不言而喻的。

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对于网文写手进入大学教授写作技巧这个事,我觉得非常有必要,现在的创意文学写作很多时候更关注思想和逻辑,而忽视了技巧——部分传统文学作家也不擅长这一方面。同时,真正的严肃文学创作其实非常拼天赋,大多数人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面向市场创作也是很多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方向。在这一点上,引入越来越多的网文写手进行兼职讲学并不是坏事。

但与此同时,研究者与网文写手之间的交流也应当进一步加强,研究者要重视其当下的网文作为类型化通俗文学的价值,而网文写手也应该加强对专业领域的体系化学习,不要盲目自大,这样双方才能在同一个频道上交流。与此同时,网文写手如果真的想有艺术上的追求,也应该打破“网文=付费=挣钱”的固有思维,把网文从单一的“类型化超长篇章回体小说”中解放出来,哪怕你能写个大河小说,也算是提升了网络文学的品位。换句话说,文学本应是使人解放的东西,无论从形式到内容到思想,网文都要有更多的探索。到那个时候,网络文学自然也就有其应有的地位,开设网络文学相关的专业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补充:

从昨天开始,我看到一些人在评论以及私信中与我讨论网文相关的问题。他们所持的理由,基本上还是比较“经典”的“网文是市场的选择”、“人民群众喜欢”等等。其实这样的观点我早就已经见怪不怪,我之前对此也有所回复。在这个问题下,我就再讲这些理由的bug整理一下把,也算是对上面的一个延伸。

无论是对网文还是其他文学乃至于其他各类艺术形式,所有的评价与研究一定要避免落入“艺术民粹主义”的陷阱中——即便是网文的写手也不例外。

所谓的“艺术民粹主义”就是以大多数人的喜好为最主要的评价依据,核心观点是“大众喜欢的就是价值高的”。比如在对网络文学的评价上,各种“大众就是喜欢看小说”、“大众就是喜欢看这种类型的作品”等比比皆是,甚至还出现了某些写手在鼓吹“网文是在捍卫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后一块阵地”。

他们这么说的理由很简单:网文看的人多,传统文学没人看,没有网文中国当代文学就完蛋了。

但凡任何一个对中国当代文学有过简单了解的人,绝说不出这种话来。

我之前在另一个有关网文的回答里,举过一个例子。80年代,中国曾经出现过一个非常有名的系列通俗小说,叫做“雪米莉系列”。这套书主要以香港、台湾等地为背景,掺杂了各种色情、暴力、黑社会题材。据统计这套书前后共有80余本,平均每本书的销量都在两三百万册以上。然而,90后、00后有几个人听说过这本当年的超级畅销书?

我这个人有个习惯,就是喜欢逛旧书摊。我逛旧书摊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很多“新世界”。当我找到一些80、90年代的小说的时候,打开版权页,我也会惊奇地看到类似于“1992年8月第109次印刷,2080000-2200000册”之类的字样。这些当年卖了几百万册的小说,我居然都没有听过,也没有听身边的人说起过。这些书,也是在捍卫当代文学的阵地吗?

如果说销量高、读者人数多就代表了价值高,那么当年凤姐就不应该被群嘲。因为凤姐在说自己文学修养很高的时候,举的例子是“我平时最爱读的是《知音》和《故事会》”。然而,《知音》销量最高的时候每月能达到千万册以上,《故事会》直到今天销量仍然能维持在百万量级,大众对它们的喜欢难道还不足以证明这些杂志的文学价值?

任何一个拿“人民群众喜欢他的价值就高”来给网文辩护的人,想想那些前辈们写的早就被打成纸浆的旧书吧——这些书不要说评论价值了,多少人连名字都没有听过。

更有意思的是,面对我说“付费网文造就的单一的超长篇连载章回体小说损害了网文的良性生态”的时候,有些人还会说“付费网文本来就是市场的选择,别的东西太小众了,没人看”。然而,如果说“市场的选择”就代表了正确的话,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说当下占据了市场主流的流量电视剧、流量电影也是观众的选择,所以影视市场充斥着流量明星本身也没什么问题呢?既然如此,你们又有什么资格说当下的影视剧比起20年前差了呢?

这正是“唯市场论”的bug所在——如果你强调“市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那就等同于将市场作为了评价艺术品的唯一标准。在这个逻辑下,你没有办法去批评任何一个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文化产品——只要他能挣钱,他就是正确的。

但现实情况是——这也是我觉得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我见到的几乎所有的所谓“大神”在看到近年来崛起的免费阅读模式时,几乎是清一色的口诛笔伐。而他们的理由也相当有意思。

这其中,一部分人说,如果免费模式继续下去,那么小白文将会占领市场——可按照“人民群众喜欢,你算老几”的理论,小白文能占领市场,说明读者喜欢小白文。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免费阅读的活跃用户数远高于付费阅读,这说明免费阅读和小白文才是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

另一部分人则说,如果免费阅读的模式成功了,那么网文生态将遭到重创——可是按照“市场的选择”理论,免费阅读如果作为一个商业模式能成功并且能挤掉付费阅读,那证明免费的阅读才是人民的选择。跟人民群众作对,你们算老几?

所以,你会发现如今这批在付费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所谓“大神”以及付费模式的拥趸,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双标”。面对销量较差的严肃文学,他们用阅读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面对质量更差的纯爽文、小白文,他们又开始避开读者数量不谈,开始说艺术价值。他们一直在试图证明付费模式是网文乃至与当代文学唯一正确且有价值的模式,但所拿出的论据又从来都是苍白无力的。他们既不敢与严肃文学拼质量,也不敢与免费阅读拼读者。最后,我看到很多人开始用“稿费”来自我安慰——比如某些人说,某免费阅读App虽然读者人数多,但收入最高的作者月稿费才100多万,我们起点虽然人数少,但月稿费最多的有600多万。

这也真是笑死人了——什么时候,文学的价值到了靠拼稿费来比的地步了?

还有一些人说,免费网文是资本的阴谋、资本对文学创作的干预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这种说法更是贻笑大方——付费模式难道就不是资本搞出来的?起点先卖身盛大后卖身腾讯,没有资本的支撑,他们能走到今天?

那些付费模式的拥趸,你们还不如大大方方的承认——我就是觉得免费网文动了我的蛋糕,我不爽。

归根结底,当下网文市场的魔幻现实在于,无论是付费模式的信仰者还是网文写手及其拥趸,他们一直在高举“广大人民”这面旗帜来为自己树立从市场到艺术的全方位的价值,然而回溯历史,至少在艺术领域,“广大人民”恰恰是最靠不住的。因为没有经过专业的知识学习,他们并不具备深度了解和分析艺术作品的能力,他们对文化产品的最大需求是娱乐。当有新的或者更低成本的娱乐方式出现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去选择更好地娱乐方式。无论是短视频的崛起还是免费网文模式的出现,都是这个趋势的证明。

而任何试图拿读者人数或者所谓的“影响力”来证明自己价值的人,你也要知道2020年最有影响力的艺人,名字叫肖战。

所以,在我看来,网文发展真正要进入良性的阶段,就绝对不能唯市场论、唯模式论,需要把对网文的思考放在文学史的大框架之下,而不是沉溺于市场与读者中无法自拔。如果不理解这一点,那么很多人被读者“背叛”也是迟早的事情。


user avatar   guo-zhu-15-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小的时候只知道尼采是个哲学家。

后来发现他还是微观心理学开创者、历史上最强的古修辞学家。

再后来发现他除了经济学之外均有涉猎,而且年仅24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很小的时候只知道马克思是个哲学家。

后来发现他还是第一国际领袖、历史上最强的历史学家。

再后来发现他除了心理学之外均有涉猎,同样年仅24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很小的时候只知道恩格斯是个哲学家。

后来发现他还是女权主义开创者。

再后来发现他在当年属于全球顶级富豪,却为了无产阶级的幸福奋斗终生。

再再后来发现他奉行不婚主义这种顶级女权价值观,并且跟一对双胞胎姐妹同居共度了一生。。。


很小的时候只知道列宁是个革命家。

后来发现他更突出的是理论家,共有著作2600万字。

再后来发现他的革命成功才真正奠定了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并且奠定了我们未来的发展思路。


很小的时候只知道切格瓦拉是个很帅的印在衣服上的性感大叔

后来发现他是个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顶级战士

再后来发现他带着80多个人挤上一条荷载11人的小破船去推翻古巴军政府,登陆后三天就死剩12个人,然后这7个人最后居然真的把古巴军政府推翻了。。。



最后。。。

以前知道毛主席跟我差距大的无法跨越,我真的知道

但这件事让我把这个认识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毛主席24岁的时候。。。靠嘴,就缴械了3000北洋馈军。。。

我活几辈子也没信心能靠嘴把3000士兵缴械。。。


user avatar   li-ya-nan-71-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请自来。

很老实,我入网文坑比较晚,没看过他的书。刷知乎的时候偶尔能看到他的回答。

开始知道是个教写作的,后来又知道了他是个很厉害的网文作家。

对一个扑街来讲,有人愿意指点自己是极好的。何况那个人是圈里知名的大佬

像这种大佬级别的指点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然而蛤蟆天天在网上免费教新人,这种人你追捧不追捧?

学程序的希望有个程序员大佬在旁边带着。

学开车的希望旁边有个二十年老司机在旁边看着。

写小说一样的。这放网络小说里就是妥妥的奇遇。你刷他的回答点点赞,就能从中偷学到东西。

而且很中肯的说一句,网文小说看似很大众,谁都能来评一嘴,可实际上给你写书评的人可能自己都没写明白。多的是外行指导外行。连节奏节拍都没搞明白的外行人,去追捧他们难道有好处吗

鱼龙混杂,我不追捧蛤蟆这种大佬,难道去追捧卖课党?


user avatar   liulangdeh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说“插件是否能达到与硬件完全一致”这事。

理论上插件想达到与硬件“完全一致”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世界就是不完美的,同一个型号的两个不同设备都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多少会有点微小差别,那么插件怎么可能跟硬件完全一致嘛……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像硬件一样”又是完全可能的——因为除了建模以外,我们还可以采样啊!老铁Acustica Audio了解一下呗?我直接对硬件进行采样,理论上你过硬件什么动静我就是什么动静。

不要跟我说什么“硬件基于的是模拟电路或数字驱动的实体”,在电声学领域里,采样和傅里叶变换破一切玄学,就这么简单。




  

相关话题

  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届考上大学的学生,是什么水平?比例有多低? 
  如何看待河南女大学生宿舍自缢身亡,曾因使用「热得快」引起火灾被学校处分? 
  大学生活让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如何看待「女学生携乙肝受孤立烧炭自杀」? 
  全球哪些国家相对来说全民学习风气浓烈,可以无国界学习,五六十岁了去读大学深造也不会被社会视为是另类? 
  如何评价此次百度小说类贴吧清理事件? 
  美国留学申请材料如何准备? 
  放弃本省211来到上海普通一本,都说要去大地方,在校园生活中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地域优势来提升自己? 
  如何看待著名编剧在起点写网文? 
  如何看待我的研究生辅导员明令禁止未婚学生在硕士三年期间发生性关系? 

前一个讨论
古代中国,真能拉起百万大军吗?
下一个讨论
一千万够普通家庭用多久?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