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清华北大毕业生收割一流中小学教师岗位? 第2页

        

user avatar   lao-ke-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事,大好事,值得鼓励。

了解过一些具体情况,清北等一流高校的毕业生 ,包括很多博士生,去到中学当老师。

一开始,他们在教学经验方面可能有所欠缺,教育学的知识可能不太了解,但是,由于学习能力突出,这些东西补上来很快。

他们还有一个教育专业学生没有的优势,就是视野开阔,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积累和素养,带领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一点非常宝贵,而且很难替代。

中小学作为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有这些好老师无疑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对于这些一流高校的毕业生而言,去中小学也不算差的选择,现在高校内卷严重,性价比严重下降。中小学待遇在每个地方都属于中上游,还有户口、编制等稳定福利,尤其是发达地区。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的管理要跟上,这样的老师,不能用老一套方法管理。这些占着重要位子,视野,能力,管理方式都有问题的管理者怎么代谢掉,是个问题。


user avatar   beask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大清华毕业生去中小学当老师,广大网友想的太多了,连读书无用都整出来了,令人哭笑不得。说内卷严重尚可,由此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过于草率了。

两校每届毕业生中去中小学当老师的人数占比还是比较小的,由于北大清华自身的原因但凡风吹草动就被拿出来评头论足,有些尖锐的声音更是唱衰国内的高等教育,实属无稽之谈。

每个学校都有混文凭的学生,这部分同学找工作见针插缝,难免退而求其次,顶着名校光环容易被社会各种夸大解读,用一小撮人盖以整体,猛烈地抨击进行娱乐。

我所熟悉的北大清华毕业生中也有去中小学当老师的同学,一些是因为热爱,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老师,教书育人,献身于三尺讲台;一些是因为待遇,用人单位开出的年薪普遍在二十万以上,假期长,解决一线城市户口,诱惑力还是蛮大的;另一些同学是因为本专业不好找工作,或者对科研失去兴趣,刚好去这些中小学求得一份体面、收入不错的工作安身立命,继续发光发热,如此简单而已。

总的来讲,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发展前景是不错的,各位高中学弟学妹放心报考,不要偏听网上的一些错误言论。我的光华本科同学中无一人流落街头,本科毕业直接就业的五个同学,经过几年的奋斗,现在年薪最低的三十五万左右。

网友喜欢用钱途来衡量一个人,这里就不谈价值观了,以免又被说矫揉造作。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谓一流中小学,也就是高价学区房中小学,在我国,90%的高薪岗位的本质都是为有房阶级服务,不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装修工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一家中学每年招到的北清毕业生比考上北清的人数多……岂不是说这个学校有泡沫……父母砸钱砸到最后,孩子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知道能不能满足他们“出人头地”的预期。

一位鸡血妈看到快递小哥在商场大厅弹钢琴之后开始怀疑练琴不能满足她对孩子未来的想象。不知道鸡血妈们看到这么多基础教育阶段的机构开始吹北清毕业的老师甚至是状元老师,会不会对未来产生不祥的预感。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地球大气中的云”整体上不符合学术界现在使用的任何生物定义,但是云中有一些微生物存在。

地球微生物跟随每年升入大气层的数亿吨灰尘、大量水汽和人造污染物加入大气环流,蔓延至平流层顶到电离层中部;少数微生物长期生活在卡门线外,俄罗斯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外表面发现的海洋微生物证明有极少数地球微生物自然到达近地轨道[1]

美国科学家曾经从加勒比海、美国内陆和加利福尼亚上空一万米高度的空气里收集到来自314个物种的数万个微生物样本,计算显示一万米高的对流层里每立方米空气存在约5100个细菌细胞、数十个真菌孢子,其中60%以上的微生物是活着的。普遍发现的17种细菌包括可以代谢草酸的类型,大气细颗粒物和水滴里的草酸可能允许它们在大气里活跃地生存。

在云的高度存在比这还要多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参与天气活动。微生物的大小与结构允许水蒸气在它们周围聚集成小水滴或冰晶,进而形成云。就是说,云中不但存在微生物,有些云还是微生物造出来的

地表存在的致病微生物也能被热带气旋带到云里长距离漂流。热带气旋作为大型耗散系统可以谈一谈Lyfe之类天体生物学上的生物定义。

参考

  1. ^ 俄罗斯火箭不经过海洋上空的低层大气,基本上没有可能夹带海洋微生物到达近地轨道

user avatar   fu-fo-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简单,你逼格比他高就行了


user avatar   zhangxiu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知道“太阳附近没有氧气”,“人是怎么死的”还用说么,不考虑太阳,人也会窒息而死呀。

NASA研究认为,暴露在太空中的人约能存活90秒,最初9~11秒里可以保持清醒,在30秒内获救基本不会受到永久伤害。主要死因是减压导致的缺氧损伤,而不会“身体爆裂”或“血液沸腾”或“冻死”。

  • 人体不会因为这点压力差而爆裂,不过要是试图憋气,肺可能被气体充爆而致命。
  • 血管里的血液仍然受到身体给予的压力,不会沸腾。
  • 体表的水(如唾液、眼泪、汗)低压沸腾不会造成实际伤害。
  • 人的身体在太空中散热其实非常缓慢,如果有加压充气的宇航服保护,还需要安装散热系统来避免中暑。

如果你将人送到水星轨道附近、套着宇航服扔出舱外,在呼吸有保障的情况下,现有宇航服的散热系统无法抵抗那里强烈的太阳辐射,人会因体温过高、多项生理功能障碍而热死。如果距离太阳更近一些,宇航服和人体会在高温下熔化、沸腾、汽化、分解。即使不考虑维持人的呼吸所需的氧气,人体也不会在太阳“附近”持续存在。

如果你将这个倒霉的人放在距离太阳有够近的地方,在失压杀死他之前,他就被太阳烤得外焦里柴了。


user avatar   zhou-kun-25-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知道“太阳附近没有氧气”,“人是怎么死的”还用说么,不考虑太阳,人也会窒息而死呀。

NASA研究认为,暴露在太空中的人约能存活90秒,最初9~11秒里可以保持清醒,在30秒内获救基本不会受到永久伤害。主要死因是减压导致的缺氧损伤,而不会“身体爆裂”或“血液沸腾”或“冻死”。

  • 人体不会因为这点压力差而爆裂,不过要是试图憋气,肺可能被气体充爆而致命。
  • 血管里的血液仍然受到身体给予的压力,不会沸腾。
  • 体表的水(如唾液、眼泪、汗)低压沸腾不会造成实际伤害。
  • 人的身体在太空中散热其实非常缓慢,如果有加压充气的宇航服保护,还需要安装散热系统来避免中暑。

如果你将人送到水星轨道附近、套着宇航服扔出舱外,在呼吸有保障的情况下,现有宇航服的散热系统无法抵抗那里强烈的太阳辐射,人会因体温过高、多项生理功能障碍而热死。如果距离太阳更近一些,宇航服和人体会在高温下熔化、沸腾、汽化、分解。即使不考虑维持人的呼吸所需的氧气,人体也不会在太阳“附近”持续存在。

如果你将这个倒霉的人放在距离太阳有够近的地方,在失压杀死他之前,他就被太阳烤得外焦里柴了。


user avatar   kong-ling-yu-12-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利益相关,北大本硕,2020年毕业生,拿到上海中学、深圳中学offer,入职深圳中学。

1 先讲自己的情况。小镇做题家一枚,出身山区十八线小城市下面的农村,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家里收入最高的是作为乡村退休教师的爷爷。可以算是从小过惯了苦日子的。从小就被家里教育要好好读书。尽管家长从小灌输的理念是读完大学要当官,但是自己却从来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反而从小就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初中的时候最想去的大学是北师大。高中选择了文科,在分科之后就被认为是清北的苗子,高考的时候发挥失常,没进自己心仪的院系,之后跨院系保研到了本校感兴趣的专业。一开始是有做学术的打算的,但是读研期间也算是饱受打击,认识到自己不是那块料。之后做过两个大厂的产品经理实习,经过实习之后确实认识到自己不擅长这种工作也不喜欢这种生活。反而是更喜欢在本科期间在学而思兼职的那种工作,觉得给人传授知识于自己也是一种享受,于是秋招的时候目标非常明确,下定决心做老师。秋招也比较顺利,拿下深中offer之后就没有再参加任何招聘。在上海中学和深圳中学里选了后者,待遇当然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就是喜欢深圳的气候和大海。

入职以后的感受:基本符合自己的预期。被领导赏识调到了高三。因为自己教的学科正是自己一直以来最感兴趣、最擅长,也是研究生的专业,所以备课做题之类的工作都没有太大压力。学校不要求坐班,基本上朝八晚五。(晚上如果有学生约了答疑会晚一些)几个月过去了,上课的功力有所进步,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确实很适合当老师,也确实很喜欢这个工作,每天上班并没有在互联网实习那种不想上班的感觉。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觉得教高中并不屈才。本科和研究生上的课,有一些知识还是能很好地融入到高中的教学中。再加上本人喜欢骑行、喜欢旅游,了解的杂七杂八的知识也比较多,所以课上的内容会比较丰满。另外深中的高一高二有类似于大学通选课的校本课,等我以后下去也打算给大家浅显地介绍我那小众的专业。

看到有答主说清北的老师教出来清北的学生,然后回来当老师,这听上去很讽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读一个好的大学是可以让人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而自己选则做什么则是另一回事。

2. 说一下其他人的情况吧。深圳教育系统也只是这一两年异军突起,大量引入高学历的新教师。其实北京的一些名校早已如此。确实有一些人并不是那么坚定的做老师,已经离职或者有离职的想法,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喜欢这个职业的。

从我校今年的招聘状况来看,基本是清一色的清北海龟,偏文的学科基本是硕士,偏理的学科基本是博士。对于没有职业偏好的人来讲,一些基础学科确实也未必能找到比深圳的老师或者公务员性价比更高的工作了。

另外,深中毕竟是深圳最好的中学,所以招聘名单里看上去有这么多的清北学生。但是放到整个深圳教育系统来看,其实清北毕业生所占比重就小很多了,放到全广东、全国来看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如果去看清北的毕业就业统计,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毕业生所占比重并不高。(貌似不到10%?需要确认一下)所以题目的提问方式并不是太恰当。



我们校长曾经说,引入名校的硕博是“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我自己并没有多优秀,但是我自认为还是给我的学生们上了一些不一样的课、提供了些许有价值的知识或者信息。我也的确见到一些做了班主任的同事,在倾尽全力培养更优秀的学生。


user avatar   chen-sheng-7-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相关话题

  针对孩子的教育,你是未雨绸缪还是“病急投医”? 
  高考数学最后一题可以有多难? 
  如何看待 2019 年 7 月 8 日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如何看待佛山一中两名毕业生实名举报老师性骚扰?孩子该如何正确防范性骚扰? 
  非上海人是否认为上海的高考简单? 
  如何看待翟天临不知道知网?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产假延长至 3 到 6 年,有落实的可能性吗?对于企业来说用人成本怎么办? 
  为什么有些厂里的小姐姐比大学的小姐姐漂亮? 
  英语好的人是怎样背单词的? 
  你的老师在课堂上讲过哪些效果很好的故事或段子? 

前一个讨论
古代谋士为什么有上中下三策,而君主却不选上策?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 2024-06-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