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古代谋士为什么有上中下三策,而君主却不选上策?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不考虑历史真实性,很多名士给出的上中下三策类似于你家一个亲戚找你,问“我的孩子今年大学化学专业毕业找工作挺费劲的,你能不能帮忙给出出主意”?

然后,你说“我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努力准备个清北的研究生,读研期间当个学生干部,拿几个学校奖项。毕业后考去中央部委或者去各省市的定向选调。

中策:跨考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努力进个还不错的互联网公司,虽说工作累了点,但好歹挣钱多。

下策:老家某个偏远乡镇的中学在招化学老师,虽说地方远但也有编制。目前基本上没什么人报名。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下策。

难道说上策和中策的发展空间不好吗?当然不是。但“上策”作为收益最大的方案,风险肯定最高,实现起来的难度也最大。何况,即便你努力考上了清北,也不一定保证毕业后就能当上公务员。而下策虽然的确不怎么好,但确定性最高,只要报了就有个事业编制。对于正常人来说,在权衡利弊之后,下策的价值往往是大于上策的。

毕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只有你自己。没必要为了别人眼中的“上策”放弃自己最确定的人生。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古代的谋士有时候提所谓的“上中下”三策,其实目的并不在于让主公三选一,而是给主公一个选下策的理由。比如,如果某日伊朗军队突然搞事,炸了一艘波斯湾里的美国舰艇,死了几个美国士兵。美国总统决定进行制裁报复,此时谋士献上三计:

上策:以舆论攻势推动和平演变,塑造亲美政权,如果一切顺利,三十年内必可见全功。

中策:暗杀伊朗政要和高级将领,进一步向伊朗施压,迫使伊朗投降。

下策:对伊朗的军事基地进行报复,俘虏指挥行动的伊朗指挥官,带其回国接受审判。

从道理上讲,美国肯定知道让伊朗自动变色是上策,而下策除了能找回点面子之外,对于解决局势其实毫无帮助。但上策的见效期长,中策的风险大,都有可能影响自己的政治前途。下策虽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却有利于巩固自己的形象,这时候下策的收益反而最高。

那么,如果美国发动这个行动后,伊朗突然全面对美宣战,从此美国陷入战争泥潭呢?

这时候,谋士可就有话说了:我给了你上中下三策,如果选上策,100%不会出现这种事情。现在出现这种事情,怪我咯?


user avatar   ha-ma-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给你度过人生的三大建议:

上策:现在删了你手机里莫名其妙的游戏和这些废话连篇的社交软件,不上网,不玩游戏,不要打情骂俏,专心学习,严格作息,努力锻炼,自律自强,提高成绩,考上最优秀的大学,进最好的公司,组建美好的家庭,度过成功的一生!

中策:没必要过于逼迫自己,劳逸结合,学习为主,同时兼顾娱乐,保持成绩,不是一定要做第一,但要力争上游……有机会当然要争取更好的生活,但平淡稳定的人生也不错,每个人的追求是不同的,普通的人生也别有意义。

下策:青春只有一次,抓紧时间玩啊,美女、游戏、吃喝玩乐……等老了也有心无力,有力无心啦……未来?谁知道未来会怎样,玩好当下才是最重要的!现在再努力,以后的成功几率也都是五五开!年轻时的快乐机会只有一次!

然后想想你会选择哪一策……嗯……选上策的哪有时间看这些玩意儿……选下策的哪有耐心读这么多字……君主也是人……大多数人让你当君主也当不了……


user avatar   a-nuo-de-lu-bin-xun-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汉弗瑞:我们给大臣三个选择。

古代谋士:巧了,我们也给君主三个选择。

汉弗瑞:我们三个选择里头两个其实差不多。

古代谋士:我的下策和中策差得也不是特别多。

汉弗瑞:我第三个选项大臣根本不会接受。

古代谋士:嗯,英雄所见略同。我的上策虽然听着好,但是实际上根本做不到。

汉弗瑞:你不做公务员真的太可惜了。

古代谋士:你不做谋士也太屈才了。

汉弗瑞:真想认识您一下,本人大英帝国内阁秘书长。

古代谋士:好说好说,本人大汉帝国尚书令。

汉弗瑞和古代谋士荀彧异口同声:啊,原来我们是同行,而且职位也一样。

汉弗瑞:我家首相叫吉姆哈克,毕业于三流大学伦敦政经学院,而且毕业拿的三等成绩。

古代谋士荀彧:我家丞相叫曹孟德,出身宦官(太监)家庭,从小不学无术。

汉弗瑞:我平安退休,虽然因为年纪大得了老年痴呆症。对了,我家首相退休以后被我家陛下封了爵。

古代谋士荀彧:那我没你幸福,我们生在乱世,我没退休就自杀了。对了,我家丞相想破例封公爵,逼着我家陛下册封了。我自杀也和这件事有关系……

汉弗瑞太英勇了,荀令君您做了一辈子公务员居然不是道德真空……

古代谋士荀彧:其实没有了,至少我辅佐了一个谋朝篡位的丞相,依然赢得了“大汉纯臣”的好名声。

————————

白宫幕僚长听不下去了:两位,我很不幸,本来我也给了我家总统三个选项,两个差不多,一个不能接受。结果我家总统选择了不可接受的那一个。

汉弗瑞:哪个不可接受?

荀彧同时问道:你的上策是什么?

白宫幕僚长:用导弹“蹦”了敌国少将。


(伦敦政经学院当然不是三流大学。曹孟德当然也不是不学无术。

不过在牛津贝利学院拿过第一的汉弗瑞眼里,伦敦政经学院当然是三流大学。

不过在荀子后代荀彧眼里,大太监曹腾的孙子曹操,自然是不学无术了。)


user avatar   flowfi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我期末考试想及格。

谋士:

上策:好好学习,每堂课都去,每次点名都到,课后习题都做,预习复习做好。肯定能及格。而且没有副作用。好处是不光能及格,甚至能考90,而且学完之后能记住这些知识点以后能用上。

中策:前期随便浪,临近考试的时候翻老师划的重点,突击复习,死记硬背。没有副作用,也没有好处,估计是上不了90,而且考完就忘了。

下策:作弊。副作用是被抓就0分。还可能连累其他科目。



学期开始时,你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但是你考虑到自己根本起不来床,宁愿打游戏也不想上课,所以上策pass。

学期快结束时,上策已经不具备可行性,你实行了中策,然后发现老师没划重点,上课没听连死记硬背都找不到头绪,熬了一天夜觉得还是玩手机比较容易。

考试前一天,上策和中策都不具备可行性。你只剩下下策能选。


谋士:你为啥不选上策?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呢,谋士也可能有利益关系,也可能算计不清,况且用尽上策,回旋余地会被堵死。另一个呢,放着上策做垫底,拿着中策做试探,走一步看一步,动态决策。

这种就叫政治老油子,你看看现在拜登一步步走得多么驾轻就熟。货比货得扔啊,这么一比,特朗普是不是特别像个村口的二傻子?

那么新问题来了,像拜登、克里这样的明白人,为什么不一早并一直请他们做领导呢?

你以为有选票的,是明白人吗?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其实是给领导提意见的艺术。

就是如果你给领导出主意的时候,如果这个主意非常棒。你相信领导一定会采纳的时候。领导在采纳你的主意的同时,你也得罪了领导。

领导想:这个主意倒是不错。但是TMD我是主公,还是你是主公。我事事听你的,我不变成你的提线木偶了。我的领导威信在哪里!!!

因此上职场规则就是:

让领导做选择题。

你给出来三个主意。第一个叫上策。操作起来困难,甚至有失败的风险。第二个叫中策。不仅切合当下实际。还非常容易操作,但是收益一般。第三叫下策,基本上就是叫主公投降啦,放弃啦,躺平啦这种主公完全不可能选的主意。

领导呢,也是看破不说破。默默的选择中策。即采纳了建议。又保全了面子。

因此上,为啥刘邦厉害。就是这个货非常坦荡,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就直接说自己没招了。口头语是:如之奈何!!!这个时候,谋士们只要出个主意,他就干!!这种萌萌哒的领导最好处理。


user avatar   zhao-gang-53-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在跟朋友(投资人)创业,我是执行人加技术入股。我一般只给下策,至于中策和上策,算了我看你也就这点实力了。


至于对我自己,我也是有上中下三策的,开年的时候差点就选了上策,朋友追加了投资我就选了中策。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上中下三策的情况,我记得出现过很多次。

例如李密给杨玄感出过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打涿郡,断隋炀帝归路;中策是入关中,据上游以临关东;下策是直取洛阳,取京师以临四方。

杨玄感的回应是,下策才是最可取的。原因是当时隋炀帝以洛阳为都城,百官家眷都在洛阳,只有攻取洛阳才能取得政治优势、动摇军心。同时杨玄感认为过洛阳而不入,不能展示军威。

这里面,上策的问题在于,杨玄感需要继续北上,直面隋炀帝精锐大军。归师勿遏,这个计策不但收益极大,而且风险也是顶天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可行性。我想这个计策的实施方案,大约是杨玄感继续隐瞒反意,然后在抵达涿郡以后再突然作乱。就突然性而言,打击效果是很突出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杨玄感以狐疑贪生小弱之众,敌百万思归路绝之师,很可能不堪一击。

中策的问题其实也很大。因为当时杨玄感在洛阳附近的黄河以北,他要挥师西进,走北线的话,地理上要越过晋南山地,要越过黄河,才能进入到关中。走南线的话,第一步就要先过黄河,然后过洛阳而不入,接着挑战陕州两侧的函谷关险要。这实际上不是他说的什么军威不军威的问题,而是很有可能玩不转的问题。并且他军队会不会半路上跑散了也说不定。毕竟这不是说按照国家命令出征、到处都是走内线,而是到处都是外线的情况。

这里面也就一个下策可以用一用。但是问题也很大。因为洛阳也不是想打就打的,实力很雄厚。实战中,杨玄感接下来就被隋炀帝和洛阳南北夹击甚至长安和洛阳东西夹击干掉了。

看李密献策的时候,上中下三策,似乎是很多路都可以走,实际上一分析形势,哪有路啊?

这里面都是死路啊。

其中在前期风险最小成功率最高的就一个诈取涿郡,但是接下来就是空前惨烈的死磕。然后去关中风险也很大。打洛阳也不是什么好主意。

算到最后他还不如直接就地占据河内地区,然后传檄天下反对晋王杨广远征高句丽算了——虽然也是死路。

这三策里面,也就是强攻洛阳成功率大一点,风险小一点,主要指望野战胜利。

这几个计划要想成功,需要杨玄感在朝中获得越王杨侗的支持。他在涿郡突然起兵,然后越王杨侗在洛阳称帝,宣布废除隋炀帝苛政,再给予杨玄感名分。这样一来,还有可能获得政治支持,转眼间把杨广变成了废帝(但是接下来他很有可能就要从涿郡一路被打回到河内地区了。这取决于隋炀帝和他在涿郡的交战时间早晚。交战较早,东都洛阳无法给予他足够支持,那他就要败得很快。交战较晚,东都能够给予他足够支持,那么反而可以一战,但是输的可能性也很大)。

可惜看情况来说,杨玄感就是单独搞事情的。

政治上没有足够支持,国家内部力量不能充分调动,纯粹做军事冒险,也不知道杨玄感和李密脑子都想得什么。他们是不是在国家体制内做事情做习惯了,以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个国家体制给他们打下手?好像很多官宦子弟都有这么个毛病。有的以为国家体制会无条件围绕他们运行,有的以为做题家打工人会不计代价给他们当螺丝钉做贡献,完全都是何不食肉糜、人为什么要吃饭的类型。他们大概都是这种“不就是几天不吃饭么,忍一忍就过去了,马上你就能挣一笔大的”想法。那可不是忍一忍就过去了、接下来就挣一笔大的么?办丧事可不得收白包嘛。

其他的所谓上中下三策,比较有名的是庞统给刘备的建议。上策是轻兵疾进偷袭成都,中策是偷袭敌将吃掉周边敌军然后反攻,下策是被刘璋礼送出境然后再掉头强攻。这个上策显然是极其冒险的,收益当然也会很大。一旦得手那就是事半功倍的划算买卖。唯一的问题是很容易被夹击。正常玩法应该是佯攻成都、然后伏击歼灭援兵。但是刘备未必执行得了这样的战术。并且刘备周边的杨怀高沛早就准备干掉刘备了,这事儿一出他们可能第一时间就开始围攻刘备主力了,没有设伏的机会。所以这一招对于无后方支持又无兵力优势的刘备来说成功率极低而风险过大。下策在政治上比较主动。但是也仅限于对刘璋。对孙权就被动了。因为刘备回去之后能否攻略益州,基本上完全取决于孙权是否支持他。刘备不回去的时候还没什么,毕竟孙权会担心把刘备逼到刘璋一边。但是一旦刘备回去,那么孙权只要随便放一点兵过来威胁一下,他根本不敢带兵离开荆州去进攻刘璋。因为以刘备的实力没有可能同时对抗刘璋和孙权。历史上刘备能够成功入蜀,很大程度上是孙权放了他一手。这也是为什么刘备刚打下蜀中孙权就来要荆州了。孙权不是给刘备打工的,不能坐视刘备崛起。

这些上中下三策,都是谋士判定的上中下,在实战中未必是真的上中下。比如说曹操袭取荆州的时候,诸葛亮建议刘备攻取襄阳。这个建议在诸葛亮看来肯定是上策,但是刘备的选择是跑。那么请问为什么刘备不选诸葛亮的上策呢?

因为是个人都看得出来,对于刘备来说,襄阳是守不住的。

曹操举大军来袭,时间极度紧迫,襄阳附近来不及集结主力进行防御。因此刘备没有办法获得足够的防御力量。

曹操举大军来袭,时间极度紧迫,刘备来不及整合荆州刘表集团组织防御。因此刘备没有办法保证防御过程中不被出卖。

曹操举大军来袭,时间极度紧迫,刘备来不及确立荆州主权,获得荆州各处军马支援。外无必救之兵,内无必守之城。因此刘备没有办法保证长期坚守。

有这三个不行,这仗就不用打了。

而且就这还没算倘若攻城,襄阳能不能一鼓而下的技术问题。

这个计划和曹操去烧乌巢、郭图要求去打曹操大营差不多,共同点是缓不济急。

要是刘备有三四个月时间,打襄阳就打襄阳了。你给他三四天或者十几天时间,他还不如一开始就坚守新野呢,反正都是死。

所以现在来看古代这些上中下三策,感觉更像是由于当时缺乏专业的参谋部,也缺乏专业的军事教育体系,行业基础支撑不够,导致军事决策在专精和外行之间反复横跳的产物。谋士们在提议的时候,在军事或者政治等方面总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短板,以至于君主们由于自身所处的位置,考虑到了更多的因素,结果在充分考虑之后不得不放弃他们的建议。

当然也不是没有谋士的主意很好,但是君主们搞错了的情况。题主没问,就不说了。

————

通过对历史上游问题的分析:

我认为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里存在一个历史演变中出现的概念错误。

薛公以形势分析的方式提出了大中小三种可能存在的趋势。按照当时的语言就是上中下三计。这个计是研判分析的意思。三计就是三种分析。

但是后来应该是将计理解成了谋略、战略,于是上中下三计从三种趋势变成了三种战略。并且,更换了名词,成了上中下三策。比如说檀公三十六策,后来就变成了三十六计。这说明计策两个字的意义一直在交叉变化。

在意义变化的情况下,战略策划替换了趋势计算,通过文献学习更古的古代知识的古人们,比如李密,却依旧保留了薛公三计里区分上中下的基本框架,仍旧照搬了趋势分析时风险最大可行性最小的趋势为上计的模式,以风险最大可行性最小的战略为上策。但在选择战略时,人们又自然地以可行性和风险最为合理的战略为上策。老词新词混在一起用,乱了。

李密乃至庞统,有可能已经混杂了公孙五楼的上计与薛公的上计两种不同的“计”(其中庞统还在公孙五楼之前)。或者说,这俩“士族”一类的人物,在基本概念上不如公孙五楼更加精准,所以逻辑上都不如公孙五楼更加干净。这个问题应该是实践性不同导致的。公孙五楼提出三策时已经经过多年斗争成为出色的政治家。庞统李密固然有才,但是在提出谋略时他们的背景关系还是比较重要的推动因素。这导致他们分析问题时出现了基本概念上的偏差,没有突破局限。


user avatar   mcbi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策#

这并不只是“古代君主”的问题。

所谓上中下,一般到底是按什么来排列的?

其实所谓的“上策”的一般性机制很简单——扩大对策需要的时间资源项,从而使得谋略可以指向底层的、根本的、必然的要素,而不是指向表层的、即刻的、机会性的矛盾。

允许你用三年的时间,来从根上解决问题,而不是三天时间从事务层面表象的应付危机,前者自然而然的给了你更多的策略工具的选择空间,也自然而然可以让你在丰富得多的多种路线理选择综合最优的的方案。

而如果限定你在三天内出效果,你就会发现各种物理的、实在的约束实际上决定了你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选择。而这个范围内所有的选择在综合效应和长远利益上来说都是不可能和那些手段丰富的得多的长期策略相比的。

但是这类上策存在的致命问题,在于它太需要信心。

长期治本之策,意味着有一个眼下不太令人愉快的“缓释”过程——一个要扛心理压力、扛组织关系的张力、扛自我怀疑的折磨的漫长过程。

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足够的道德勇气,上策是选不下手的。

不要以为道德这个东西只是虚无缥缈的事物,在儒家、在礼教的视野下,这意味着对“天地正气”的一种信仰。

要敢于相信“天地有正气”,要相信邪终不能胜正,要相信以退可以为进,要相信可以徐徐图之,要相信在外可以为安。

需要这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仰,才能在将忧臣疑的时候坚定的维持住继续推进正确的行动,才能真正的、最快的把正面效应发挥出来,逐渐压倒负面的怀疑,挺过最黑暗的时期。

而如果对共同信仰的信心不足,犹豫、徘徊,只会将本来可以奏效的策略执行成果然没有效果,从而自我实现“果然无效”的预言。


坦白说,臣下建言分上中下三策,本身是对君主一种不自觉的试探。

中国的君臣之道,不同于日本的武士道。武士道要求家臣放弃自己对主君的一切评价权,彻底的交托一切个人的价值观,完全的以主君的价值观为绝对价值。也因此,东亚伦理观中并不称日本大名的僚属为臣,而是称为“家臣”。日本的大名家臣们自己也明白这一点,ta们对主君也并不自认为臣,而是自认为为“侍”。武士道,本质上是一种“侍道”,本来就不是“臣道”。

只有有官位的大名、将军、公卿对天皇称“臣”。

在中国的天下,君臣之道,遵循“君君,臣臣”的至高原则。

什么叫“君君,臣臣”?——意思是君主达成君主的资格,臣子才尽臣子的道义。

臣对于君,是有基于理想的选择的。

我并不是不如你聪明,不如你勇猛,不如你富有、甚至,不是不如你高贵。

你更别以为我还需要靠你赏赐来发家致富。

我们世代传承,不知已经坐看多少改朝换代了,到底是我们要靠你富贵,还是你要靠我们生存?

是因为我接受历史所赋予你的先发的、有效的既有组织地位——这是天对于你的敕封;接受人生命运对我们相遇的安排——这是天对于我的敕令;承认你对于天道的可接受的服从——这是我意志的自由。

这三项一起向我昭示的结果,就是天命所归,是我的际遇所在。

盖因于此,我才相信由这样的际遇而来的一切辛劳、痛苦、危险,都是我的天命和我的自愿的一部分,我才可以轻松的欣然承受,而不是视为来自于他人的恶意和我的损失。

因此,中国的臣并非实质效命于君主,甚至也不是效命于什么契约、誓言,而是在自己的理性指引下,通过效命于有道君主的形式、与其他同道形成合力,去效命于自己信服的天道。

所以,天道安排一个人坐在主君的位置上,只要这人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同样是在为这个理想服务,那么ta是否比我聪明、是否比我强大,都不构成一种问题。我敬的并不是这个人,而是把这个人摆在这个位置上、放在我面前的天意。我敬的是认定ta没有偏离我所追求的理想的我自己的判断。

我如果判断你不够格,我将挂冠而去。

在这个伦理框架下,臣依天命际遇的安排和个人社会理想原则的筛选事于君,构建君臣关系。

而无论是天命际遇、或者社会理想原则,都与“实力”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

你碰巧遇到了一个很理想的团体,而这个团体有一个弱君,那么假如这个团体奉行着经典的儒家“君君臣臣”的逻辑,弱君将不是你在这个团体里发挥贡献、形成合力的妨碍。

所以强臣弱君,不成其为问题。

也因此在秩序没有崩坏的前提下,人臣不会因为自己比君主聪明、强大、富有就认为自己“理应取而代之”。

于是社会的精英的能力和资源,就不必在无穷无尽的比暴力、比诡诈的零和博弈中被反复耗尽。

这些被节省下来的智力、体力与资源,就可以被投入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中去。从而进一步的促进共同理想的实现。

而这背后,就是上中下三策的真正真相。

上策里,有群臣的理想。

君主展现了真诚的道德勇气,选择了上策。仅仅凭着这份令人敬畏和疼惜的勇气,就足以证明你有资格享有最大限度的忠诚。

不要以为我们不知道,行上策,未必就能幸存。

但君既君,臣必臣。

臣等必效死力,鞠躬精粹,前赴后继;

茹毛饮雪、风餐露宿;

吞炭漆面,忍辱负重;

抛头颅、洒热血,粉身碎骨;

虽九死其犹未悔。

人生自古谁无死?死得其所,乃是人生可能的最大幸福。

你不必担心你受不起,我反而要感谢你。



中策之中,有群臣可以接受的妥协。选中策,证明你被效忠的资格任然有效。虽然不够理想,但是谁如果这样就背弃你,ta有失人臣之道。

下策往往完全脱离了臣的理想原则。是纯粹从“最大获利、最大幸存机会”而出的策略。允许摆脱这一切道德原则的束缚,就像允许拉长应对的时间资源一样,会带来“额外的策略空间”。

但是,这其实已经越理非法,有悖天道。

提出下策这个行为有伦理上的二义性——第一是作为超出个人理想的朋友,我给了你一个我自己绝不会选择的下策。这是因为此时我不再单纯视你为我借以实现理想的载体,而是视你为我不惜折损原则,也希望你得以幸存的朋友。

这已经不是尽忠、尽义,而是尽情了。

第二,这是对你的一次公平的试炼。

内外交困之际,我要知道你是不是禁得住这种试探和考验。如果你面前根本就没有被摆上过这样不义的选择,那么你即使选择了义,也不是出于义,而是出于无知而已。

无知之义,不足以为君。

正因为危难当前,我尤其要清清楚楚的知道你还有没有资格让我奉你的名受累、冒险、蒙冤。

选下策,君则不君,臣亦可不臣了。


为什么说“这不只是古代君主的问题”?

因为坦白说,直到今天,这种选择栖身之地的逻辑仍然在运行着。

它仍然是最可行、最有效的人生策略之一。

你如果想要有所成就,你终究要以或君或臣的身份加入某个组织。

你要记住,君君、臣臣。

君不君、臣不臣。

为君有为君之道,为臣有为臣之义。

不要以为这些词汇古老,它们背后的逻辑就已经“过时”。

即使你已经生活在火星殖民地里,只要与你共事的仍是人类——甚至拥有人格的外星人、超人工智能——这逻辑都将同样有效。

这些话,即使太阳陨落,人类已经走向星辰大海,也没有失效的一天。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策是心黑,不考虑口碑,利益最大化。中策是皮厚,虽落人笑柄,但没人会说这人有道德缺陷。下策是做足仁人君子的宣传,千古流芳,但难成大事。---- 主公是否愿意押上自己的名声,去赌一把大的?兹事体大,属下实在不敢代劳。

“依吕布,依刘表,东奔西走,寄人篱下”就是中策。而他口中的“自守之贼”,我教主张天师,就是取了下策。上策是:扔掉匡扶汉室的招牌,攻同宗,夺西川,扼剑门,而终于在归天前两年称帝。




           

相关话题

  有没有史书记载古人对银河的描述? 
  为什么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手下有那么多人造反? 
  怎样看待《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所谓农田改桑的言论与时局? 
  明清时期科举到底难在哪里? 
  比起汉唐秦隋,除了科举,明朝怎么感觉反而有些倒退? 
  汉武帝必须为汉朝灭亡背锅? 
  如何评价大将军何进? 
  唐朝藩镇割据严重,为什么不参考类似汉代推恩令的做法削藩? 
  秦始皇的武力值是不是被低估的最严重? 
  为什么人们对于像长平之战,太平天国这样的族人内部屠戮的愤怒不及清朝蒙元等异族入关的屠戮来的大? 

前一个讨论
中国女权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清华北大毕业生收割一流中小学教师岗位?





© 2024-06-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