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问我国还是世界
居里夫人的长女和女婿将亲手制作的10克碳酸钡镭标准源送给他,作为对中国开展核科学研究的支持。这10克标准源,这是我国开展铀矿探测用电离辐射计量研究唯一的借鉴实物,相当珍贵。
苏方撤走时,已经烧毁了全部资料。我们面临的是完全空白。没有先进的计算机,只有几台老式的手摇式计算机。研究人员更多只能依靠纸笔、计算尺等原始的工具。但随着纸张不断加厚,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也一步步推进。当时负责原子能工作的聂荣臻经常深入实验基地,无论是邓稼先,还是钱三强,心理压力都非常大。
用土办法浇铸炸药部件,加工铀球不能出半点差错
当年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有一颗是内爆型的。而我们要造的第一颗原子弹,也是内爆型的。但是这种方式有个最大的技术难关,当炸药起爆后,能量并不是完全向内心压缩,而是向四周扩散,这就无法实现核裂变。
1960年夏天,陈能宽率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攻关队伍,开始攻克这个难题。爆轰实验开始时,溶炸药用的蒸气锅是在护国寺买来的一个普通的茶水炉,溶药桶是问工程兵借的,用马粪纸做的药膜代替金属药膜,用人工搅拌来代替机器搅拌。蒸汽溶化的炸药气味刺鼻,毒性很大,但越是这个时候越得尽快搅拌以保证铸造部件密度均匀。就是靠这种土办法,浇铸出了一批批的炸药部件。经过无数次的理论计算和试验,从最早在北京长城脚下的试验场到青海湖的金银滩,一步一步从小型到中型再到大型,从局部到整体,1962底,基本完成了启爆元件的定型工作。
制造原子弹的核心材料是“铀235”,但提取铀235是个宏大工程。
从南方矿山开挖、选矿,粗加工,一步一步地筛选,一步一步地提取,将半成品送到北方某工厂,再由北方某工厂加工后送到西部多家工厂……最后提取出的铀235竟涉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 自治区,分属二十多个部门,900多家工厂。
1964年1月14日,中国的第一瓶丰度达90%的高浓缩铀诞生了。当时,甘肃省兰州市铀浓缩厂的刘晓波,被选为开启第一瓶高浓缩铀的操作手。后来他回忆道:亲手提取了由我厂生产的第一瓶铀。手迟迟不想洗……
原子弹装配出来,如期如愿试爆成功!
这一年秋,原子弹装配出来,但要不要试爆?有两种方案:一是发展技术暂不试验,二是不怕威胁尽早试验。最后毛泽东一锤定音:“要尽早试验。”
1964年9月,在新疆罗布泊戈壁深处,原子弹试验基地平地矗立起一座102米高的铁塔。为了测试这次核爆炸的性质、当量、效应,在铁塔四周方圆60公里范围内布置了90多项效应工程、3000多台测试仪器。
原子弹组装完成后,一列由中国最优秀的司机驾驶的专列火车负责将核弹运到试验基地。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专列所用的100多吨优质煤都经过专门的筛选。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0月14日,核试验现场总指挥张爱萍最后一次往北京打电话,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最后安装工作已经结束,请指示。”周总理平静地说:“中央批准零时定在15时,祝你们成功。”
10月16日14时59分40秒,主控站操作员按下了启动电钮,10秒钟后整个系统进入自控状态,记数器倒记开始。接着,原子弹开始了爆轰、压缩、超临界、出中子、爆炸的全过程。顿时,金光喷发,火球凌空,蘑菇云腾空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