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 2020 年双链式笔记如此热门?这类工具适合做什么样的笔记? 第1页

  

user avatar   zhao-sai-po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希望了解双向链笔记,那么我就以Roam Research(以下简称为「Roam」)为例。

本文选自「iPad Power User」会员通讯。

Roam 无疑是 2020 年最火的笔记/知识管理工具,中英文互联网世界里,关于 Roam 的介绍、分析文章已经足够多了,我无意再去重复这些教程、指南,而是希望将 Roam 放在我的笔记方法论框架里,重新审视其到底解决了哪些问题。

如果你还不了解 Roam,可以通过少数派的这篇文章详细了解其基本的逻辑和方法。

需要说明一点,作为 Roam 相对早期的用户,我已经放弃了这个服务。原因在于,我并不愿意将自己的笔记完全托管在一个云服务上,就像我在上周会员通讯「Deep Reading」里所言,使用云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关于信任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不相信这样的云服务。

虽然我不再使用 Roam,但在之前使用该服务以及在 TiddlyWiki 的探索过程里,我对于 Roam 所代表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Roam 不再追求笔记的收集与保存,这是与传统笔记工具,如 Evernote 「背道而驰」的产品理念,也正如我在「现代数字笔记指南(1)」里谈到的那样,很多笔记工具总是在制造一种「收集就是知识」的错觉,以至于很多人的笔记工具最后成为了阅读器。

鉴于 Roam 以及诸多「模仿者」,我的确也看到了一股新的笔记产品理念的兴起,真正让「笔记收集」变成「笔记生产」。

其次,Roam 展现出「信息/知识/内容再生产/再利用」的潜力。作为内容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内容再生产/再利用」的有效方式,因为在我看来,我所输出的不应该是一篇篇文章,而应该是一篇篇未来文章的「草稿」,这些「草稿」可以在一个维度上构成文章 A,在另一个维度上可以组合为文章 B,以此类推。

但要实现这个理想状况,有两个巨大的挑战:

  • 需要把内容分解为颗粒度更小的内容块,比如一个观点,一个例子等等;
  • 需要有丰富的内容链接机制,可以方便、快速地构建不同内容块之间的联系;

Roam 的产品设计里,隐隐约约藏着解决思路。比如通过 Block 的形式,鼓励用户将长篇的内容揉碎,变成一个个类似列表的内容,这与我此前强调的「笔记原子化」有异曲同工之处,我在当时写道:

「原子化」笔记带来的是更精准的内容检索,同时,由于每一则笔记的信息含量足够小,可以实现更灵活的笔记组合。

而如何把这些零碎的 Block 整合在一起呢?Roam 使用的是双向链接,坦率来说,双向链接并不是什么新概念,关于双向链接的历史与现状,可参考这篇文章。但正如 Roam 创始人所指出的那样,Roam 的双向链接,可以精确到任意一个 Block,这种将最小单位内容链接在一起的能力,使得 Roam 变得与众不同。

更进一步,结合「Graph」功能,block 之间的联系变得足够可视化,便于用户定位、检索不同 Block 之间的联系。

这是 Roam 产品体现出的独特价值,它改变了笔记工具惯有的逻辑,通过创新的方式构建了一套原子化、链接化、可视化的笔记使用方式,从而提升了信息/内容/笔记再应用、再生产的效率。理解了这些,我们也可以在其他产品中探索相应的思路,由于我对于任何工具的优先考虑都是是否适配 iPadOS,所以包括 Obsidian、Zetter 等在内的桌面应用都不在我的计划之内,因此下面的一些替代品推荐,要么是基于 iPadOS 的原生应用,要么是可以通过 Safari 访问的在线服务。

比如 Bear,通过原子化的方式将笔记内容变得足够颗粒化,然后通过其提供的[[]]的功能将其链接起来。

再比如,你甚至可以在 Google Doc 里实现原子化、链接化的笔记机制,利用 iPad Pro 的 Safari,你可以完整体验到 Google Doc 的所有功能,下图展示的是快速添加链接,在键盘上敲击「CMD+K」的快捷键后,输入关键词,可以看到相关文档的提示。

当然,由于缺乏双向链接,在 Bear、Google Doc 上构建「信息/内容/笔记再应用」的机制相对比较困难,需要用户更主动发现内容之间的关系,并在不断整合中产生新的想法。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就是 Wiki,几乎所有的 Wiki 程序都拥有完善的内部链接功能,而且 Wiki 程序都是开源程序,在代码安全的基础上还可以实现自我托管和搭建,以下是一些值得尝试的 Wiki 程序:

  • Dokuwiki,无需数据库,仅需在 PHP 主机上就可以快速搭建,官方说明
  • Wiki.js 主打更具颜值的 wiki 形态,官方提供了 Docker 的搭建教程
  • TiddlyWiki,仅仅一个 HTML 文件就支撑起了完整 Wiki 服务,丰富的插件还能将其变成各种形态的应用,你可以将其放在本地或者托管到 Github,非常灵活。

在经过半年的磨合与实践之后,我将笔记的流程从「Bear+Devonthink to Go」迁移到「TiddlyWiki+N」,这里的「N」,既有 Dropbox、Evernote,也有 AWS S3、Github 等,最新版的电子书《iPad Pro 生产力指南》介绍了相关流程,欢迎关注。




  

相关话题

  如何记工作笔记以提高工作效率? 
  碎片化阅读的危害是什么? 
  如何高效使用和整理印象笔记(Evernote)? 
  你做过的最能反映你应试能力的一件事是什么? 
  大家做课题做项目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编程产生的结果(数字,图像,表格等)都是暂时保存在哪里呢? 
  在企业管理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为什么 2020 年双链式笔记如此热门?这类工具适合做什么样的笔记? 
  长期通过微博、微信、知乎等平台接收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 
  如何记工作笔记以提高工作效率? 
  如何玩转幕布? 

前一个讨论
如果把 AES、DES 等各种加密算法排列组合,然后对一明文进行逐一加密,这样的组合加密算法强度大吗?
下一个讨论
Resnet到底在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





© 2024-06-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