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长期通过微博、微信、知乎等平台接收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 第1页

  

user avatar   how-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


我们引用孔子的话吧: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论语·卫灵公》

似乎《论语》里的这句话,用以形容互联网碎片化的资讯生态最为贴切与透彻。

群居终日:互联网模拟了虚拟社区,热络的讨论、相互的攀谈、信息的交互,使得一群人获得了一种相互取暖的虚拟安全,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倦怠,在阅读精进上的懒惰,在对安身立命之大问题发表评论时人云亦云的那种飘动与肤浅,不幸地,被一种群体性的温暖暂时遮挡起来。



言不及义: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头细想,自己所言说与学习到的,都是琐碎的;即使有珍珠偶得,竟然也没有办法连缀成行。宏大、抽象、连贯、具有时间纵深的那种人类知识累进式地进步;那种洋洋大观的,让人心生敬畏的人类知识整体;那种心向往之的远方,那种被撑开的大写人格与道德情怀,都被搁置了,乃至,被放逐。吸食嘈杂资讯之营养,最终只能造就知道分子,而非知识分子。你获得了诸多“有意思”,竟然不经意地,丢失了“有意义”。

好行小惠:所以,在碎片化知识平台上,胡吹乱砍,漫无边际是常态;口无遮拦,惺惺作态是特征。这些被大大卖弄的小聪明,最终获得了——点赞、吹捧、关注、转发——种种这些小确幸般的回报,微末的犒赏,甜甜的蛋糕,代替了的,是在思想成长中,必须以"孤独"作为土壤方得建树的精神成人。


载:如此这般的样子,若想成全一番卓尔不群的气象,一种旷达天下的格局,恐怕是非常困难了。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这句话,即使跃出楼主之所问,用以检视日常饭局、朋友圈子、社交网络的内在品质,也是黄金标准,至理名言。








.


user avatar   imi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搞错了一点,弊端不是你收集了大量碎片知识。

真正的问题是,你只有一堆碎片知识还以为自己是专家了——这跟你获取知识的渠道无关,你读书、你跟着高人学习,难道你学了三拳两脚也就此认为自己牛逼了么?

浮躁的社会,必有其祭品。

要学会深度思考、深度学习,深度探究,尽量避免浅尝辄止。碎片知识是学习的起点,你当终点,赖得了谁?


user avatar   lachel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

所以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

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

碎片信息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

· 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

· 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

· 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

· 它们往往不够严谨、全面

简而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们所说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实」(或曰「观念」),二是「联系」。

事实就是一个个点,联系则是把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

「事实」决定了你的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你的知识深度。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使你只知道 ABC,你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得出 DE,甚至 F,这个过程就叫作思考。

但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即使你知道 ABCDE,你也是没办法得出 F 的——你不知道需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后它们能够呈现出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弊端。当我们接受碎片信息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扩充「事实」,但并没有增加「联系」。长此以往,会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变成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置,却缺乏一个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网络。

这样的结果是:

1. 碎片化知识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始终处于「啊!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从而难以自拔,这也就是我们难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缘故,因为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获得了新东西」的刺激里面。

但是,这些获得的信息,因为它们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因此难以被我们「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内容,会被提取得多的内容挤压在记忆的底部——因此,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得到。

2. 我们的知识网络,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那么,长期接受碎片信息,对你的思考能力并没有提升——你的「网络」并没有扩大;甚至是有害的——你已经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你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这里要注意一点:碎片化信息,其实跟来源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你习惯了接受「A 是 B」、「C 是坏的」、「因为 A 所以 B」的简单观念,那么,无论你是在刷微博,还是在读书、看公开课,其实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识。

聪明人的思考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元认知。同样一个问题,较为聪明的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们会拔高一层去看待这个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线条,将它和远处的某个固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网络。

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其实无论刷微博还是读书,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认知。

具体的方式是:

1. 先花一点时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梳理一遍。如何梳理呢?以你能够说出某个知识点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为准。顺着这样的知识点捋一遍,这个网络就是你已经构建完成的知识网络。

2. 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亦即自己感兴趣的、但尚未进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识点。
阅读、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触点的知识,延展自己的知识网络。

3. 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体系
亦即在脑子里回想你的知识网络,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

4. 如果找到了对应的点,弄通路径
亦即,将这个新的知识点,跟已经知道的某个点之间的路径,查清楚、弄清楚,将它们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你新的「触点」,拓展你的思维网络。

5. 检验并输出
将这两个点之间的联系讲清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口述、写文章,去教会别人这个知识。或者,在心里把它讲一遍,看是否能够讲得清晰易懂,没有障碍。只有能够输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6. 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内容果断舍弃


如果一个东西无法纳入你的认知体系,那说明你现在还不能掌握它,那就果断放弃,因为它对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记忆的)成本是远高于收益的。

明白了避免接受碎片化知识的方法,你马上就会意识到,体系化才是学习的正道。学到的东西只有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才算是为自己所用。不成体系的零碎知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user avatar   Davidimok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容易对不了解的领域产生能力错觉

举个身边的例子:

有一些传统行业的朋友和我说,在转型互联网的路上,知乎、微信媒体给他们帮助很大,比如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什么是O2O,什么是用户体验,很多答案和媒体都会用简单的方式表达以上的概念,比如“一张图让你看懂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比如某个大V会科普一下一些基本的互联网概念。

于是,我接触到的几位创业者,他们大部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认为学习了这些媒体和网站上的碎片化知识后就已经全然了解了互联网创业的奥秘,准备着手转型,希望我给些建议,但稍微和他们进行一下交流就会发现,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知识结构,对于互联网这个行业的了解都基本是止于媒体,一张口闭口就是大数据,连接,模式等词语。你和他们聊互联网的大事件,互联网的一些简单概念,他们手到拈来,对于各种平台模式如数家珍,但是在产品专业知识这一部分基本是空缺,对于技术完全不了解,也不清楚互联网公司的常规流程和常识,仅仅凭着一点零碎的认知就打算下海,在政府互联网+的趋势下捞金。

这是非常危险的,我想起有一个记者创业的经历,大概的意思是他经常采访一些CEO和总经理,时间久了之后各种商业思维和高大上的东西都很了解了,就以为自己也可以创业,结果自然是失败了,最后明白了这些商业领袖说的东西只是最简单最容易让别人理解的基本规则,而当你真的去执行和实施,真的去决策和深入思考的时候,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就像外行看一幅画就是一幅画,看不到画家背后付出的艰辛。

他结尾感悟的时候有一句话总结的挺好,他说和CEO们聊天的时候发现自己和他们都在云上,思维都是一个高度,云雾散去之后,CEO们下面踩着高峰,而自己下面空空如也。

总的来说,大牛们简单概括的几句话,只是整个过程抽象出来的一部分,就像是达芬奇的一颗鸡蛋,马云的一句鸡汤,切不能以为看见了蛋,喝下了汤,就以为自己也吸收掌握了,碎片化信息并不适合系统、专业得交流和学习,最多适用于简单问题的结论输出,或者无伤大雅的娱乐八卦情感吐槽,你想要完整的学会一项技能,请关闭知乎,在生活中实践和学习。

——————————————————分割线—————————————————

看到一部分朋友说渠道不重要,个体决定了信息获取之后的价值。

我不否定这个观点,人确实是最重要的因素,一个人不想学,什么信息都没意义,但答主的问题一是问“只看一些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那我也只是针对这个问题扩展回答了一下而已。

而且,逻辑上“渠道不重要,人决定信息获取后的价值”这个观点虽然是正确的,但是说实话,大部分人在长期获取碎片化知识之后确实会导致对该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产生错觉,这个也是现实。

所以我的结论也很简单,碎片化的知识是有利的,以及可以互补系统化学习的一些空隙,但无法取代系统化的学习,并且如果只依赖于获取碎片化的知识,就没办法形成完整的体系。


以上。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网络社交平台的“(碎片化知识)内容”,本质上都是披着“知识分享”外皮的“情绪输出”,有些比较直白的作者,从其内容上,哪怕只是寥寥数字,也会从中感到很强烈的某种情绪在里面。

而随着网络社交平台自身的特点,以及一些平台的主动“造星”,很多“知识分享”本质已经成为了情绪化的饭圈活动。

就像有时候会发现这种现象:当“粉丝”捧自己的“偶像”(大V,平台大佬之类的)时,往往会不吝溢美地说自己从“XXX”的文章/视频/回答里真的学到了很多很多,但当部分(非同一饭圈的)质疑者提出“知识分享不能只是娱乐啊,也得有干货啊”时,之前的粉丝便又会开始强调“看XXX的文章/视频/回答不就是图一乐吗?你要较真的话还看什么文章/视频/回答啊?你回去看书不就行了吗?你有这功夫来挑刺,怎么不回去看书啊”等等等等类似的话。

哪怕这些粉丝之前明明还在强调自己从“XXX”的文章/视频/回答上“学到了很多”。

什么叫立体防御啊.jpg

学知识就和赚钱一样,习惯赚“巧钱”的人,是很难再回头安安心心、踏踏实实地去打工或创业赚钱的,来来回回被骗被割的“韭菜”大多数就是这种人。

长期吸收碎片化的知识,尽管看起来起码也是在“积攒谈资”,但如果吸收的“知识”本身已经不是客观的了,如果吸收的“知识”本身已经充满各种各样的情绪了,那么就很难不被“知识分享”外皮下的“情绪输出”所感染,并将某某“偶像”(大V,平台大佬之类的)当成“教主”一样的存在,“教主”几乎说什么是什么,这种时候,所谓的“学习碎片化知识”早已经不再是什么“积累谈资”和“知识分享”,而是“传教”了。

就具体的单个人来说,如果在接收“碎片化知识”之前并无一定知识基础和成体系的理论框架,那么长期接触碎片化的知识,会大幅降低求知时的耐心(像是习惯了“太长不看”“断章取义”和寓教于乐的“图一乐”,习惯了三分情绪、三分说书、两分恰饭、一分玩梗和一分“干货”的输出模式),习惯了被内容输出者的各种情绪带着走,跟着他们编造的各种理由去进行各种各样的“甩锅”,把一切不好的东西都找到一个“罪魁祸首”,把“知识分享者”在“知识分享”中夹杂的情绪化内容,全部丢在这个“罪魁祸首”身上,甚至主动寻找具有类似情绪的内容输出者,并乐此不疲,从而即便再回去看书,也往往看不下去了。

习惯了网络上的“说书”和“玩梗”,对三四百字没有“笑点”和“梗”的内容就已经“太长不看”,甚至看了也看不懂的人,还能指望他去耐心啃十几万、几十万字更“枯燥”的内容吗?

而当不同饭圈的人开始彼此接触和碰撞的时候,以某“偶像”(大V,平台大佬之类的)为主要输出者的“碎片化知识”,弊端就会更加明显。

纯“知识”的辩经,最起码是在不断求证知识或经验本身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目的是得到适用性更广更严谨的知识和经验,或享受求证的过程本身。

而“饭圈化”的辩经,往往是为了维护某一先入为主的结论而求证,最后沦为鸡同鸭讲的“撕逼”“互喷”“扣帽子”和彼此仇视。至于“知识”和“经验”到底是怎么回事,对于不同“偶像”的“粉丝”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辩经”嘛,把对方扣上帽子就算成功,和“知识”“经验”又有什么关系?

想要比较好地去吸收和辨别网络上的各种“碎片化知识”,很重要的前提之一就是接受者此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框架,至少能够做到把碎片化的知识进行一定的筛选和归纳,并将其中情绪化的内容排除在外,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到一些或有用或没用的“冷知识”以补充自己的知识框架,甚至在“图一乐”的过程中受到某种启发并“开了窍”。

但在做不到上述前提的情况下,去接受“碎片化的知识”的行为,最理想的结果,也只能是“图一乐”的效果了。

当各种“粉丝”自己在听完各种传教后,感叹“我这知识啊,都学杂了”,意识到自己既建立不起来自己的知识体系,又失去了踏踏实实求知的韧劲和耐心时,“教主”们在名利上早就“赚麻了”,至于粉丝们是不是“人麻了”,他们是不负责的。

碎片化、饭圈化、情绪化的“知识分享”,本质上就和“成功学”一样,能因此真正“成功”的,大多数时候,也只有那些“成功学大师”而已。


user avatar   ffanc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弊端就是,除了不夹带任何私货的博物学和科普,你基本上只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就算输出者似是而非地给出了些许论证,但这些论证,更像是语言套路和话术,而并称不上是真实的论证。若有论据,基本上也是cherry-picking的性质。于是,最终依然是各种各样的观点。

这并不是说,观点不好。正相反,优质的观点,远比精确的事实更稀缺,这往往也对应着观点提供者自身的优质经历、洞察和思维,于是等同于是你很便利地得到了结论。

但问题是,你很难去在一大堆观点中,分辨出哪些是优质的观点。大多数观点,是低价值的,是比精确的事实更不值得看的。但这年头,话术的包装技巧,早就烂大街了。你若涉世不深,传播学下面很初级的那些范式,就足以把你唬住。同时,人性又有强烈的,指向浅层快感/爽感和天然认同的倾向。最终的结果就是,你会日常热衷零散吸收的观点,大多数是低质量的。这些低质量观点,也会逐渐被你的本能,筛选到趋同。再加上各路平台的算法,茧房就此形成,也就很难有回头路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大多数人来说,本就是为了娱乐,或者成为娱乐,于是也就无所谓,傻开心就挺好的。

但若真的想求知,追求自我提升,系统化的积累,不论是来自于书本,还是来自于长期和复杂的经历,还是来自于密集的思考,还是三者有机结合,确实是跳不过去的。

真的积累到了一定的高度,好比说,到了认知水平远在日常的传播学范式和简单话术之上的程度,那么,碎片化的信息或观点,才能称得上是有价值且有效率。而这种价值和效率,自然也是全方位基于你自身强大的筛选能力的。


user avatar   hesen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学者来说,当前活跃的嘉戎语组学者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之一。文章挺靠谱的,没有有些学者为了出结论而出结论的毛病,这说起来好像不算什么大优点,其实做起来不容易。不过好像学术成就在民科圈不太出名,可能是因为汉语文献太少,不像林幼菁一百度一大堆。

作为人和知乎用户来说,脾气、人性确实好,而且一心搞学术,不蹚其他浑水。上一个这样的好用户是 @趙瑾昀


user avatar   ding-dong-jing-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组关于程序员的漫画,觉得用来回来这个问题很贴切!侵删

最后和程序员身边的朋友们嘱咐一句,就算程序员的工位再乱,也不要帮他整理。否则,当心会毁灭世界哦

-----------------------------------------我是分割线-----------------------------------------

请各位大佬支持一下我的这篇原创问答:


user avatar   li-gang-44-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个人并不是很看好。

html5,js以及类似的技术替代原生大家喊了很久了,就是大热的react native目前看来也依然很不完善。微信的应用应该都是运行在腾讯浏览器的X5内核里,这东西怎么样大家心里也都有数。我感觉还是只能做一些低交互的应用,大概也就是比网页快捷方式高一级别,要利用os的炫酷特性,原生还是跑不掉,而且目前原生开发很成熟了,框架库很多,门槛也很低。

对于不用下app省空间我不是很理解,只不过是把app浪费的空间挪动到微信里而已。

微信所倡导的用完即走的理念也只有腾讯有资本装b才会这么说,其它公司无论如果始终还是会想办法更多的占用用户的时间。

腾讯现在原本就掌握了渠道,现在连app的审核等生杀大权也都掌握,你说苹果恶心,但他起码还勉强算公平,而腾讯可以随便打着为了用户(和你妈说为了你好)进行系统抖动,非腾讯系全都会抖,想怎么搞你怎么搞你。


结局都是类似的,中小型公司都很激动,以为有了小应用他们就有了腾讯爸爸的几亿用户,这种幻觉很美好,但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加惨烈的竞争,变成临时解决用户欲望的千斤顶,以及腾讯渠道那可怕的推广分成费用。大公司肯定都很不情愿的跟进,又没办法,估计会简单开发一些应用,然而尽可能的往自己原生的app上导入,心态很微妙,不过短期内肯定会先爆发一波星座血型算命起名你的前世今生颜值计算能活多少岁等一些QQ空间喜闻乐见的低质量辣鸡应用,目前也不知道腾讯审核时是否会做一些限制。

微信也许已经不是聊天软件了,我朋友偶尔用了一下QQ,惊叹的说,QQ真好用呀,聊天记录都能自动存下来! 微信当初也许吸引大家的是我们只想要一个广聊天的QQ,现在已经要变成微信os了,是不是以后也要走和当年QQ一样的路?整个腾讯系全压在这款app中? 我不知道,在集团利益,业绩增长的车轮下,什么张小龙王小龙,什么鬼的用户体验,什么产品经理说不的坚持,有多少碾碎多少。

仅是个人一点感悟和粗浅看法,不太对请见谅




  

相关话题

  通俗的说金融专业是什么,毕业后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有什么口碑比较好的书? 
  为什么人很难被说服? 
  我每天都很焦虑,想要努力,却不知道如何做起? 
  如何评价「买书不看,却又以买书为乐」这种行为?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真的吗? 
  有哪些好的苏联文学? 
  以生物或非生物形式进行快速且大量的知识传授是否有可能,如果可能,其前置科技又有哪些? 
  如何锻炼出强悍的分析能力? 
  泄露天机会怎样? 

前一个讨论
「你永远赚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这句话是真的吗?
下一个讨论
你觉得这辈子有希望看到996消失吗?





© 2024-06-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