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悟空问答 App 宣布下线? 第1页

        

user avatar   3elif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岁末年初的互联网行业除了一众狗血大戏外,或许“停运”也成为了最常出现在大家耳边的词,继此前阿里方面确认关闭虾米音乐、腾讯也将关停QQ兴趣部落后,接下里则轮到了字节跳动。1月13日悟空问答向创作者推送通知称,该APP将于1月20日从应用商店下线,并会在2月3日停止运营。



当然,悟空问答APP的停运并不意味着字节跳动方面会停止问答相关业务。根据字节跳动方面的说法,问答依然会作为今日头条的重要载体,以头条问答的形式继续运营。然而即便还没有彻底放弃这条赛道,但关闭悟空问答APP对于有着“APP工厂”之称的字节跳动而言,依然是一次罕见的失败。


事实上,悟空问答是由此前的头条问答蜕变而来,随着后续回归到今日头条,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轮回。更为微妙的是,在悟空问答宣布下线的同时,隔壁的知乎则在庆祝十岁生日,并用“有问题,就会有答案”开启了自己的下一段旅程。



遥想2017年,知乎与悟空问答这对老冤家的位置却调换了过来。彼时,被张一鸣寄予厚望的悟空问答,花重金一口气挖走了300余位知乎大V。根据当时外界的传言,字节跳动给出的价码相当高昂,只需满500字,在头条问答首发且不要求独家,就可获得最高500元的报酬,每月前20篇回答都可计算稿费,也就是每月最高可获得1万元的收入。


大笔砸钱带来的刺激效果无疑是显著的,根据此前悟空问答方面披露的信息显示,截止2017年11月,其用户量已超过1亿、每天产生3万个提问、20万个回答,并已签约2000个答主。而在这一过程之中,双方创始人也在不断隔空“交火”。知乎联合创始人张亮对此曾表示,“太好了,赶紧让他走。他以为中国就300个写作的人”,张一鸣也在今日头条上进行回应称,“觉得知乎创始人张亮对自己平台作者有点傲慢。”



尽管从目前的结果上来看,张亮的自信是有道理的,但2017年情况却并非如此。在面对字节跳动这样一个既有资金又有流量的巨头挤入问答赛道时,不少人对于知乎的未来其实是持悲观态度的。在知乎方面还在讲平台氛围、圈层KOL,以及运营规则时,字节跳动选择了简单粗暴的砸钱,用10亿元鼓励知识分享也为悟空问答在2018年营造出了一派鲜花着锦的景象。


在抖音初露峥嵘以及今日头条如日中天之时,悟空问答是有钱、有流量,还有技术,再获得了内容供给能力后,看上去字节跳动这个“APP工厂”的万能公式看起来又一次成立了。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流量、算法和补贴”的打法在悟空问答失效,在外界看来,这或许是因为问答社区并不是免费网游,氪金也不是又好又快,且无副作用的“仙丹”。



字节跳动在从知乎复制了内容和创作者,并且还拥有更强算法的情况下却还是败了。有观点认为,其实败就败在其并没有在此基础上,建立出自己的问答社区生态,毕竟社区不等于平台。社区更加强调人的重要性,并强调氛围的建设,而成功的社区无一例外是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和身份认同,例如虎扑的JR、知乎的知乎er、贴吧的吧友、豆瓣的露珠,以及B站的二次元,都是社区居民对自己的身份标签。




而张一鸣对于悟空问答的要求,则是既重视头部效应也不放弃长尾部分。有业内人士认为,在这样的请看下,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全都要的结果,只能是两个不同属性的群体并不能和光同尘,而想要就此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讨论交流氛围,则是难如登天。


作为一个问答社区,有思维的碰撞、观点的冲突,乃至于立场的对抗都是其实很有必要的,但这一切都建立在双方能够交流的基础之上,毕竟鸡同鸭讲是做不成社区的。那么使用今日头条或悟空问答的是怎样的用户群体呢?据QuestMobile在2018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知乎的用户画像呈现出年轻、高知、高收入的特色,而悟空问答的用户画像则是“年长、三四线、中低收入”,由此可见,悟空问答当时的用户更像是以“五环外人群”为主,而知乎的用户明显更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用户。



虽然下沉市场三巨头用它们的成功说明了一件事,就是这一市场同样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但问答社区却可能并不适合。更为重要的是,纵观知乎与悟空问答的具体内容就可以明显看出,知乎的回答更加“务虚”,基本是以“如何看待/评价XX”,以输出观点或价值观为主;而悟空问答上的问题,则是类似于“社保交满15年每月能领多少养老金”、“生锈的钢筋在混凝土里会继续生锈吗”、“土猪肉和饲料猪怎么区分”这些问题,更偏向于实用性。



因此问题也就来了,既然想要获得实用性内容,那么用户为什么不直接使用百度知道呢?悟空问答虽然能挖来大量的知乎大V,但却带不来相似的社区氛围。因此有观点表示,悟空问答核心问题,或正是内容创作者与阅读者的错配所致。至于为什么知乎与悟空问答的用户会产生这样的差异,或许这是两个不同平台在建立之初就种下的因果。


所以在2018年8月末悟空问答被并入微头条,团队100余人转岗,使得优先级发生了调整,并最终在挣扎了两年后宣告退场。其实不止是悟空问答,知乎的另一大竞争对手分答,也在2018年转型为教育平台。这也使得如今在问答社区这条赛道上,知乎已然成为了独苗。那么,知乎的未来会是一片坦途吗?



诚然如今在中文互联网世界中,关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知乎依然是笑傲群雄,但其自身的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解决。悟空问答从诞生到陨落,在许多人看来,或许并非是因为知乎做得有多好,而是字节跳动做得实在是不够好,而十岁的知乎有一个致命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就是如何让创作者分享到知乎成长的果实。


在2021新知青年大会上,知乎创始人、CEO周源在演讲中讲出,“以知乎各个领域的创作者为中心”是长期战略。但在这一演讲中周源也透露了这样一个数据,目前知乎已经有100位创作者月收入超过10万元,有1000位创作者月收入超过1万元。



这个数字对于一家拥有2亿用户合千万级日活的社区来说,显然并不是太高,而已经是极低了。塔尖的100位创作者月收入总额是1000万,头部的1000位创作者总的月收入也是1000万,根据经典的二八法则来粗略估算的话,剩下80%的腰部和尾部创作者,则只能共同分享500万元的月收入。再考虑到MCN、创作者、平台三方,各分三分之一的传统模型来倒推不难发现,知乎每个月由创作者贡献的收入(带货、视频、打赏)可能还不到1亿。


尽管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数字,但实际的情况或许并不会有数量级的差异。虽然中文互联网里确实不是只有300个写作的人,但知乎也不能单纯依靠社区氛围来让创作者用爱发电,这显然也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毕竟悟空问答的殷鉴才刚刚发生。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App成功的原因,都是路径依赖的。

悟空问答上线的时候,对知乎的很多问题是通过爬虫来复制的——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因为我当时也在用爬虫同时抓两家的问题。有一些知乎特有的问题,比如讨论站内某个用户的行为和言论,居然也原封不动的出在悟空问答上,这除了爬虫复制之外,没有其他的解释了。

理论上,从知乎复制了问题,从知乎复制了人,技术上头条也没有问题。还不成功就只有一个解释,就是头条没有复制出来问答社区的核心竞争力。

问答社区的核心竞争力,人当然是必需的,但是光有人是不足以形成护城河的。因为人流动性是很强的。像头条最拳头的产品——头条号,是非常标准的「自媒体」,运营一个头条号,如果不考虑分发上的区别的话,本质上就是一个运营者一言堂的公众号。

但是问答社区,答案和答案之间是存在竞争和互动的。用户通过点赞点踩等方式,自动的筛选出了好的答案,这样极大的减少了后来者的筛选成本。所以:好的创作者写好的答案,好的答案经过负责任的核心用户的挑选,最后共同产生了一个产品,推广给更广泛的浅层用户。

这是知乎的一个重要的价值所在,是头条没有复制过去,也很难复制过去的——能挖来核心创作者写内容,也挖不来广大的核心用户。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时 @张亮 张总的自信还是有道理的。

这其中,创作者,核心用户,网站的点赞排序分发机制,是一个整体才构成了护城河。

头条复制了知乎的形式,然而分发机制上依然是走的头条号首页的路子,那么意味着其实一个问题下的答案是完全独立的,答主和答主之间完全自说自话,大家都在试图迎合算法,只不过是从头条号的自由作文,变成了悟空问答的命题作文。

这么一来的话,相当于在知乎的地盘上,雇佣着三心二意的知乎大V,用头条的方式来竞争,悟空问答就很难破圈,成为知乎的真正威胁。而和头条号相比,悟空问答也没有什么优势,所以渐渐的成为了有点鸡肋的产品。

这可以说是知乎的一次胜利。

「成为高赞,有关键的用户认可点赞」,这些知乎特色的激励,在头条是没有的,那么对于从知乎过去的答主来说,往往产生的成就感不足以让其留在悟空问答互动。这反过来导致了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悟空问答大签特签知乎的创作者,帮助了知乎度过了早期「不能有效的给创作者金钱回报」的困境,加速了知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知乎应该感谢悟空问答。

为什么呢?因为这产生了至少两个正面的激励:

对于签约的作者来说,签约作者可以在悟空拿到金钱报酬,也就是「在网上写答案」不再是用爱发电了,所以作者会花很多时间来看东西,写东西,找问题。而整体时间增加了,悟空问答又不会留人,那么这些作者更多的时间会花在知乎,增加了在知乎的互动、活跃度和创作。

对于没有签约的作者来说,「好好写,被头条看上就可以签约悟空问答就有钱了!」这个激励就促使人在知乎上输出更多,也提高了用户的活跃度。

所以无论是从数据上,还是从感觉上,悟空问答签约前后,对知乎并没有负面的影响,甚至于很多签约作者的活跃度还有所增加。

可惜的是,一个「增强对手」的战略是肯定不会长久的,所以头条很快的发现了问题,悟空问答两年后就中止了这种自损800,增敌1000的行为。全面转进微头条和短视频。

这并不意味着给钱是无效的。而是花钱没花对地方。同样是花钱,头条在自己的头条号青云奖的投入,就相对成功的多,因为头条号的玩家显然更加的适应头条号的规则,这种激励也让头条号的文史板块成长非常迅速,确实做的不错。

有的创作者会说「如果是因为钱来知乎写作,那知乎就没价值了」。这个想法当然是很值得鼓励的,但是小体量可以,一个大体量的网站,很难依靠其创作者群体集体「用爱发电」来支持网站商业运作——如果这样能成立,那几乎相当于永动机了,核心竞争力免费获取,并且自愿哪儿也不去,而平台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得收益。

无论是流量分成,还是通过名目繁多的活动来给报酬(就像知乎现在这样,活动一波又一波多的数不来),对于激励创作者,尤其是新的创作者是非常重要的。不过悟空问答当初的尝试,仅仅激励了创作者,没有带起来用户生态,所以现在就下线变成了头条问答——基本上已经放弃了和知乎分庭抗礼的野心,只作为头条自主作文之外的附属。


user avatar   Ryanask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悟空问答我前前后后回答了400个问题。

其实没有奔着钱去,

可是开通收益的条件没有明说就很恶心了。

到我退出了,都没有开通收益。

我一直用爱发电呗,

我一直只是为了分享见闻和知识。

把规律说清楚,把条件说清楚,

是一个平台对于创作者最起码的尊重。

因为没有被尊重,咱们就一起来知乎啦,

对吧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是当年被挖走的 「300 知乎大 V」之一,谈谈对这款产品的感受吧。

我对悟空问答只有感恩。当时还在上学,不夸张地说,人生第一辆车,就是悟空问答上赚出来的。一个 300 字的回答就能赚 500 元稿费,每个月前 20 篇回答都可计算稿费,而且竟然不需要独家,只需要全平台首发即可,这是图文内容扶持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疯狂。

我愿称之为活菩萨。

印象很深刻,当悟空问答停止内容现金扶持的时候,我还对旁边的同事开玩笑:我现在可以去知乎回答「收入断崖式下跌是什么体验了」。

也就在那个时刻,我意识到悟空问答注定做不长,因为没有创作者之间的互动,没有真正能启发讨论的动机。

17、18 年的时候,我每个月能从悟空问答赚一万块钱,但使用时长加起来也不一定能超过两个小时 -- 在知乎上看到有意思的问题、引发讨论的热点,想到了比较好的角度,在知乎编辑好存了草稿,复制过去,简单编辑一下,发布,关掉窗口,等钱到账。

悟空问答也有创作者的群,知乎也有一些基于兴趣形成的创作者社群;

在悟空的群里,运营甩过来几个链接,问一句「各位老师有兴趣吗?」,不一会,陆续有人甩出链接,刷一会各种磕头、谢谢爸爸的表情包,就完了。在知乎的群里,有人开车,有人吵架,有人问了一个很冷门的问题居然蹲来了好几屏幕的回答,有人被踢出去,有人被拉进来然后因为被认为还不配加这个群然后踢出去(就是第一次尝试混进知乎法律领域交流群的我)。

生意是生意,感情是感情。

悟空问答对互联网内容平台有重大意义,它的存在和消失说明了三个道理:

1、社区的形成具有偶然性,对的人,对的时间,合适的内容载体缺一不可,

2、好的问题和好的回答同样重要,好的回答能让人们「消费」内容,而好的问题能让人去「生产」内容,如果做不到后者,就可能要多花好几亿,还不一定有用;

3、用户都在批评一个社区,肯定是社区出了问题,但用户都在夸一个社区,同样要警惕。满屏「好人一生平安」不是社交,社交就是要吵架、要有冲突、要有亚文化圈子的,只有排队领钱的时候,才是清一色的表扬,

但这不是社区。


user avatar   tian-yuan-nan-quan-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悟空问答的自身定位跟其主流用户群体有着极大的冲突。

悟空问答从改名、上线独立APP开始,就是冲着对标知乎来的,签约知乎大V、复制知乎问题……还给输出优质社区内容的答主撒币,那是真撒啊,19年我在知乎写了一年写出来十八块两毛三,其中十块还是快手红包,但在悟空问答写了仨月,换了个手机买了个单反,账户上还剩三分之一,这都不是知识变现了,这是想“现变知识”。

从头部各种科技话题、金融栏目、政史历史……的推送来看,悟空问答雄心勃勃的就是想要执中文问答社区之牛耳的。

然鹅,我在那里写过各种文学、故事、历史、生物……最后点赞和阅读最多的,是一条吐槽旱厕“代代新翔换旧翔”的……而他火爆的原因,都是评论区里在热情的交流自家旱厕使用体验、沼气池建筑设计以及传统堆肥工艺的。

悟空问答,或者说当年整个头条系产品(包括18年春节前的抖音)的主流用户,都是三线县城及农村人口,我并没有什么歧视的意思,我自己就是个村八代,从小长在城乡结合部,既懂城会玩儿,也知乡话多,能歌善舞火气旺,八面玲珑骚话多,在知乎各大农村问题下跟各种小布尔乔亚对线的。

因此我很清楚,这些人,根本就不关心悟空问答主推的那些版块,你签约一群宝钗探春或者精神黛玉去给一群刘姥姥讲葬花吟,这从根上就完蛋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汽车版块下,官方主推的各种优秀车型,热度都赶不上电动小三轮,连五菱宏光十分之一都没有,营销号都懒得去底下复制回答;19年的科技版块下,热度最高的是农用拖拉机打药;而至于历史政治的内容,则成了各路民科大师宗教神棍和宗族老大爷们争奇斗艳的舞台,甚至于我还刷到过《史记》为何没有记载三国演义这种问题,底下还有一本正经的回答……

这种定位跟用户的冲突,是他衰落的重要因素,没有像抖音一样及时扩充用户群体,又不能转变思路,只能在矛盾里纠结的发展,直至如今。

我一直对悟空问答感到惋惜,不只是因为他的撒币行为,还在于他与生俱来的下沉市场完全可以在乡村普法扫盲和精准精神扶贫等方面有巨大的作为,只要改个“老村长广播”或者“二里屯通告栏”的名字,转变一下接地气的思路,完全可以像拼多多对阵京东淘宝一样,成为野路子里最别具一格一朵喇叭花。


user avatar   zuting-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给大家看一个我在悟空问答上常看到的提示。

这是我在回答有些用户发起的提问邀请时,系统自动发出的提示。系统认为这个问题没有流量,回答价值不高。

这个提示的出现生动地说明了知乎和悟空的区别:

1.知乎以内容为中心,悟空是以流量为中心。

对于没有流量的内容,悟空自己都会嫌弃。

可以想象,冷门知识小众关注——总之没有流量的问题,显然通通都会受到悟空的歧视。

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来说,悟空显然较知乎就要落了下风了。

咱先不说它的问答质量怎么样,就说知识覆盖面,就差了很多。

其实,知乎也存在冷门问答缺少流量的问题,而且几乎无解。这一方面导致知乎的知识结构不平衡,另一方面导致知乎不断向娱乐八卦转型——没办法,要恰饭么。

所以可以这么判断:知乎的变化说明以内容为中心的艰难。作为本来就是吃流量这碗饭的悟空来说,就更不会也没必要去吃这个苦,专心去做内容了。

2.知乎和悟空表面上看都是问答,但二者落脚点不一样。知乎是内容生产企业,悟空是广告企业。

作为内容生产企业,知乎会精心设计提问,关注增量,不断提高内容质量。

作为广告企业,悟空(相较知乎)有冲动漠视增量生产,而是只关注搬运。什么好用(有流量)搬什么,因为这种广告生意是效率最高的。

尤其考虑到今日头条的搬运基因,悟空做出这样选择绝不意外。

从实际情况来看,悟空问答里确实有很多知乎提问的直接搬运,这证明它在经营上确实存在上面说的问题。

因此对用户来说,如果是冲着问答来,那么悟空吸引力不如知乎;如果是冲着社区来,那么悟空更没戏——因为悟空以系统为中心,人跟系统有啥可搞社区的,基因完全不搭。

所以悟空高开低走,毫不意外。

最后,欢迎关注“财经杂感”,公众号和专栏同名。


user avatar   a-san-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利益相关:(前)头条千人万元签约作者,(前)悟空问答签约作者

一句话:对字节跳动是好事,悟空问答是“反字节跳动”的。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字节跳动这家巨无霸公司是如何在几年内快速成长起来的时候,会发现无论是早期今日头条的走红,亦或者内涵段子形成影响力,以及抖音红遍全球……

它都有一个重要特点:去中心化

今日头条最初怎么吸引用户的?通过全网爬虫扒信息,然后利用极具水准的大数据推荐算法,形成“你关心的,才是头条”。

也就是说,今日头条的诞生理念属于,让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传统资讯平台那种“编辑强制让你看”的思路,你和你妈、你和你女朋友、你和5年前的你看的东西都可以完全不一样,这就很容易形成“上瘾”,进而将今日头条视为更有效获得“自己喜欢看的信息”的来源,从而迅速爆红。

在做到一定规模之后,今日头条才开始尝试转型从杂牌军到“正规军”,砸钱邀请相对专业一些的创作者加入千人万元计划,大概每个月保底能拿到税后8300的样子(头条税很高)。

而且呢,这里的千人万元也不是说纯粹邀请名人大腕(他们估计有另外一套路线)加盟,而是发掘不同领域有一些影响力的草根作者,同时摆脱了平台被指责“全盘复制抄袭其他网站”的阴影,也算比较成功的转型。

走到这一步之后,实际上今日头条已经在这种图文自媒体领域奠定了龙头老大的位置,别说是什么知乎,腾讯、百度等平台后来纷纷跟风推出这个号那个号,却很难赶超头条了。

包括抖音也是完全相同思路,字节跳动最初并没有说依靠让一些娱乐圈的人跑过来唱唱跳跳,然后才把影响力做起来。从一开始就是绝对平民化、碎片化、多样化,这种去中心化的手法让更多用户在平台早期敢于发布自己的内容而不担心被嘲笑,不知不觉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平台氛围,大家能够轻轻松松“玩起来”。

抖音上很多同质化的模仿桥段,最初也不是哪个明星大腕提出的,而是有用户这么玩了,很受欢迎,于是大家也跟着玩。

再加上同样精准的大数据推送以及BGM洗脑,让抖音更容易被用户喜爱,并且刺激用户创作。

尤其是后来抖音海外版,也就是tiktok开始全球化推广,更不可能让字节跳动满世界找大牌代言,全都是依靠去中心化思想,让各国人民自己HIGH起来,主动成为平台的观众、创作者、推广者。

当前无论是推特、脸书亦或者油管,对于tiktok如临大敌不是没有道理的。这玩意从思路上已经构成了对于传统互联网平台的“降维打击”。不是说你特朗普或者莫迪喊个封杀就能封掉的。

好,进而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

悟空问答从上线时,它的精神是“去中心化”吗?

咱们是在知乎聊这个事儿,所以应该都听说过悟空问答大规模挖走知乎答主的事件:

直接就效仿知乎的成功,上来就走精英化路线!

所以我才说,悟空问答的内核就是“中心化”的,这是不符合字节跳动发展思路的。

也许当时张一鸣想得有些简单,认为有了今日头条的成功之后,自己也该做点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东西,所以才构思出了字节跳动,觉得我有这么多用户,还搞不死知乎?

结果就很明显了,虽然很多知乎大V包括当时还不怎么玩知乎的我,被字节跳动砸钱行为所吸引。然后合同签肯定要签的嘛,但也只是机械地输出答案,没有感情。

反正完成每个月的保底回答数量就结束了,不存在太多跟用户的互动,也无所谓单个答案点击如何,并没有像是知乎这种本身基调建立在“精英社区”基础上,自己的答案可以更有价值、更容易打造个人品牌的效果。

哦对,补充下自己和字节跳动签约两个合同后相爱相杀的一些不愉快经历,也有可能是造成悟空问答最终“黄”了的次要原因:

整个悟空问答运营过程中,明显运营团队的思路几天一个样,给签约者一种很不靠谱的印象。

今天说推出这个政策,明天就给取消了,后天又来个新政策。我记得当时悟空问答有个群,经常会有签约作者抱怨出现问题,但负责对接的问答童鞋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解决。

我签约之前隐隐约约听说,只要表现还算好,那么一年之后可以续签。但如果我没有记错,当时整个群里都是一年结束就没了,谁也没拿到续签,感觉自己就像是悟空问答的工具人,用完就扔。

更搞笑的一点是,在提供每个月保底收入的同时,悟空问答的收益模式匪夷所思地——

不管你怎么回答,每个月收入大概也就签约金额这么多!而搞笑的一幕又是:很多字节跳动的员工都以为还有流量分成,于是上演了一波笑话:

我回答过一个问题,最终点击量超过了百万。

和字节跳动的童鞋聊天,人家这么跟我说:

我当时就膨胀了!

结果呢?收入300多……

写篇破百万的东西有多难?即便是悟空问答打通了今日头条的用户量,但也不是易事。结果,连对方童鞋都以为能分成不少钱,却只给我300多的收入,直到后来又有其他运营童鞋解释说,其实阅读量高不高并不是很重要,关键是什么粉丝互动巴拉巴拉……

这事儿对我刺激挺大的,没有足够的流量分成刺激,这跟白嫖有啥区别?

从此无所谓质量了,完成数量拉倒。

恐怕很多悟空问答的签约者也都遇到过跟我类似问题,那么当然不会对平台有什么归属感。我凑数,你发钱,就这样。

再加上,曾经我签约千人万元时,合同上白纸黑字写着:只要符合规定,确定签约一年时间,没有什么点击量之类的保底承诺。

结果才过了半年,说什么政策调整啥的,直接取消了合同。还极为嘲讽地让我签一个终止协议。

最初找我签约的童鞋一直在道歉说对不起,我能怎么办呢?骂她有啥用呢,她也就一打工人。

也就是那会儿我收入比较稳定,就算合同取消了也不至于伤筋动骨,所以没太较真。要放在如今缺钱缺疯了的状态,估计我会去找字节跳动打官司的。

至于后来我在去年试图修改一下自己的认证,去头条搞一些其他领域的创作,结果相关负责童鞋再度出现自己也搞不清楚怎么弄、爱理不理的情况,这事儿都懒得说了……

通过这些事,说明了什么呢?

实际上面对“中心化”的创作者,字节跳动运营团队并不够成熟,运营思路上也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即便有些运营童鞋可能注意到了悟空问答存在的弊端,试图去改变些什么,但最终失败了。

如果张一鸣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我觉得要么就干脆别搞用户运营,要么找些真正靠谱的人来。但大前提始终是——

字节跳动,一定是“去中心化”的,这是立命之本。

哎,当时跟我对接过的那些运营童鞋,大多也都离职去了其他大厂。

或许是无法从字节跳动这儿获得更多的成长吧!


user avatar   exc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社区的形成,离不开钱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社区的内核

用户的体验,来自于和人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共鸣,和钱关系不大。

高质量的回答,来自于深刻的人和人的互动,钱的作用微乎其微。


一个社区的形成,类似于珍珠形成的过程。少数人乃至极少数人凑到了一起形成社区的“内核”,逐渐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再吸引产生共鸣的人,再吸引心有戚戚的人,再吸引好奇的人等等。

这个内核,虽然微小,必不可少。

至于之后是否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有天命,也有人事。

知乎之前是国内非常罕见(如果不是唯一的话)的纯知识类社区。

记得当年拿到邀请码注册后,很久我都没有发布过一个回答。没办法,太多非常专业的回答了。很多回答的水平,超过不少985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

能够吸引这些人,产生这样的回答,才是知乎的内核。

而不巧的是,这样的内核,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需要的东西,和钱无关。

现在的知乎,为了流量,为了变现,距离原来的内核越来越远。


悟空问答的用户群体,和知乎也是不同的。

虽然知乎相比较起早期,已经沦落了。但寿司的骆驼比马大。用户群里受教育程度、年龄都有不同的特点。

有意义的话题,还是能够吸引到足够的不同角度、深度的关注度。

而这种关注度,又会带来高质量的内容回答和评论。

高质量的回答和评论者之间,产生的思想的对撞和共鸣,产生的体验感,无法用钱来衡量。


悟空问答的机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之前悟空问答是作为今日头条的一个频道来运营的。需要翻页才能找到悟空问答的入口。

而今日头条的资讯、抖音视频、西瓜视频等,已经分散了绝大部分流量。

独立为APP,不过是加大了流量引入的难度。

悟空问答的推荐机制,结果是参与互动的人寥寥。因为悟空问答的用户群不一样,难以形成有深度的互动。

举一个例子,我在知乎回答了滴滴的问题在哪里,把答案也拷贝到了悟空问答。

在知乎,互动的参与人讨论的是滴滴的社会价值,商业模式,个人搭乘的体验等。在悟空问答,回复最多的疑似是出租车司机,不断在斥责滴滴低价欺骗乘客,乘客为了便宜就信口开河。


钱是万能的。为什么钱就不能买到高质量的问答呢?

因为10亿还是太少了。再多点,直接控股知乎,简单而明了。

结果,这个机会让给了快手、百度。


user avatar   xue-shu-93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前看朋友截图给我看过,悟空问答“自动”帮我注册了账号,然后把我在知乎上回答圣女贞德与百年战争历史相关的内容搬了一部分过去,为了能符合内容的本意还编辑了一模一样的提问


user avatar   sean-ye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也是当年被挖走的「300 知乎大 V」之一

签了合同后,我在悟空问答写了一个回答,然后感觉不对,放弃了这笔钱。

具体要求和 @王瑞恩 提到的差不多,500字,首发头条30天。

当然我的身价只有200,一个月只有4000。你说凭什么王瑞恩这个浓眉大眼的能拿1万?

当然我放弃赚这钱的原因,不是嫉妒王律师。

而是因为我作为一个人力资源从业者,感受到了这次「跳槽」将是一个错误的选择,选择及时止损。


1.钱多就该跳槽吗?

就拿头条挖角的事情来说,头条给钱,知乎不给钱。

所以头条是创作者更好的选择吗?

我不同意。

我写过一个不要过分追求钱的回答,

在这个问题下,最高赞的回答里,小伙伴简单的回答能刷26000+赞。

问:追逐高工资会给自己带来什么?
答:会给自己带来钱。
问:这样真的有利吗?
答:真的有利。

真的如此吗?

现在的钱,不等于未来的钱。

对于学生创作者来说,每个月通过1万字拿个几千块,这些钱可以拿去旅游,去读书,去撩男/女神,自我提升丰富生活都是极好的。

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职场人来说,这钱就有些鸡肋了,说多不多,还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原本自由的分享,如今也变得被合同束缚了。

对于职场人和已经有一定积累的自媒体来说,知乎提供的是一个「平台」——关注我们创作者的,不仅是用户,还有各种平台,也不仅是头条而已:

以我的一个万赞回答为例

文章发出后,100多家自媒体转载,包括凤凰财经、领英、灼见,36Kr等自媒体大号。

加入知乎以来,邀约我去讲课、写文章、做直播的各种平台不下100家了,都是通过知乎找到我的。

找我出书的出版社也有10多家。

这就是知乎给我的光环

包括今日头条的挖角也是如此,你见过头条去一点资讯挖角的吗?

此外,头条给钱办事,虽说天经地义,但也有两个小问题:

头条给流量,但不能给自己的公众号或其他平台做广告。

这意味着,流量是站内循环,你若真做得好,你就绑定头条平台了。

正所谓一入头条深似海,生是头条的人,死是头条的尸体了

想转公众号私域?

想啥呢?你是拿钱创作的「打工人」好不好?

头条的要求是首发独家一个月,这个时间内不能发其他平台。

但是,头条并没有良好的版权保护机制。

这一个月如果真写出爆款的话,早就被各个渠道转爆了。

作者的收获呢?

除了那点钱,大约就是头条show在你面前的的流量吧

看似得到了眼前的钱,但是未来的钱呢?


2.跳槽看资源,但也看化学反应

在Randstad的时候,公司有一套人才最佳匹配的5C理论:

  • Competency 能力(工作能不能干好)
  • Compensation 薪酬待遇(现在的钱)
  • Career Development 职业发展(未来的钱)
  • Culture 企业文化(超级996感受一下)
  • Chemistry 团队氛围

在和头条团队合作的时候 ,他们的运营不能说不尽力:

她们会定期在微信里推给我几十个问题,礼貌的请我去回答,也会在发现我放弃创作后,也委婉提醒我,用的口气是“还有什么我们能帮你的吗?”

但是,我没有感觉被赋能。

相反,因为500字能拿钱的缘故,当我第一篇内容写够500字后,我就不愿意继续写了。

相反,在知乎,运营同学能激发我的灵感,以《那些三十岁还没有走到管理岗的人,后来怎么样了?》为例,这个问题是运营发给我的,然后和我微信探讨了好久,从各种角度切入去聊。

和她聊完,我才动笔。一口气码了3000字,到今天这个回答已经有1.7万赞。随后我把这个回答略作修改,搬运到自己公众号上。一周时间加粉4000+。文章又在LinkedIn等多个公众号都刷出了10万+。

这个爽感,是200块钱无法提供的,就算给500,也不换。

这也是我愿意留在知乎创作的原因:

这是一个激发我灵感的地方。

当然,后来和其他KOL聊天时,我抛出以上观点,义正言辞劝他们返回知乎时,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

我没走啊,虽然我签了悟空头条,但是在那里写的和在知乎写的东西不一样。
我并没有生产两套内容……我让助理从网上摘抄一点,洗洗稿就发在头条上了。反正头条按字数付钱,我自己的原创文字还是发知乎的,知乎的反侵权机制好……
悟空问答每个月给我6000,我拿出3000养小助理,还能赚3000……

防不胜防啊……我还是大意了。

说句闲话,我最近也在培训大学生创作,并研究优质内容的评判标准。

悟空头条当初「以字数判断内容优质程度」的粗暴方法论,在内容这件事是万万行不通的。

因为最近培训中,我和同学们说:「一般来说,干货都得1000字以上。」

结果有学生真的敢从课本、教材上复制500字下来,告诉我这是干货……


公众号:瞎说职场

我的知乎作品




        

相关话题

  媒体称华人首富易主赵长鹏,身价达 900 亿美元,超出中国内地首富钟睒睒 35%,他是怎么做到的? 
  为什么会出现月饼过度包装现象?「口味」「包装」你会怎么选择? 
  为什么北京市海淀区这么土,土到炸裂? 
  健力宝是如何衰败的?衰败的幕后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很少见到电影通过电视广告做宣传? 
  字节跳动拒绝微软收购 TikTok 美国业务,这意味着什么? 
  如何看待房企卖房三个月后退款引争议,被质疑「获得无抵押低息数亿资金贷款以周转」? 
  如何看待昔日胶卷大王柯达获白宫巨额贷款转行做药后,股价暴涨,一夜熔断20次?美国政府为什么选中柯达? 
  2021 年巴菲特股东大会北京时间 5 月 2 日举行,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有什么比较好的商业综合体设计案例提供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 QQ 扫描读取所有浏览器的历史记录?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上海政协委员拟倡导婚前检查,设「结婚冷静期」保障知情权?你认为是否有必要设结婚冷静期?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