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李政道还活着,为什么不如杨振宁有名?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ping-25-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位物理学家都很有名,都为物理界,中国做出了很多贡献,他们热爱物理,也热爱中国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甚嚣尘上的大多是骗子


user avatar   1949history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者:韩素因

“我们一家在西院11号整整住了八年。清华八年是我一生中最安定、最值得回忆的一段也是我一生的顶峰。”

说这句话的是清华大学教授杨武之--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父亲。

大部分人认识杨武之先生,可能是因为杨振宁的书。8岁跟随父母进清华西院11号的杨振宁回忆,在父亲一生中最风光的那八年,度过了他最美好的童年:

“清华园的八年在我回忆中是非常美丽,非常幸福的。”

1929年秋,杨武之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刚一年,他受聘为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住进清华园西院19号。(1933年,西院向南扩建,新旧门牌号重新编号,西院19号称为11号,沿用至今。)

1929年,杨振宁入北平成志学校读小学。


晚年的杨振宁对清华园西院的童年生活记忆犹新:

“我跟我的小学同学们在园里到处游玩,几乎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父亲常常和我自家门口东行,沿着小路去古月堂或科学馆。那条小路特别幽静穿过树丛以后,有一大段路,左边是农田与荷塘,右边是小土山,路上很少有行人。”

只是杨振宁万万没有想到,当年在小路上与父亲一起走路的时刻,竟成为他们爷俩一生单独相处最亲近的时刻。

中国首位数学博士:

杨武之,这个名字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学术界、清华园、西南联大,如雷贯耳。


杨武之有比杨振宁父亲更显赫的身份,他是中国现代数学先驱,是中国第一位留美的数学博士,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育家,华罗庚、陈省身等大数学家全部是他的学生。华罗庚曾讲:“引我走上数论道路的是杨武之教授。”

杨武之祖上曾是官宦世家的大家族,从他父亲这代开始家道中落,父亲杨邦盛是清末的秀才,早年在私塾教书,后来曾在天津段芝贵的幕府做“笔札”,段芝贵失势后,赋闲在家了好长一段时间。再后来死于去沈阳谋职的旅馆中。

那年杨武之12岁,早在他9岁的时候母亲已经早去世了3年,他成了孤儿。

在杨武之六七岁的时候,家中最小的弟弟病逝了,幼子早亡,杨武的母亲曾搂着杨武之两兄弟:“克纯、克歧呀!你们只有好好读书,将来当官,才不被人瞧不起,才不受人欺负,这个大家庭没有人会帮你们!”

12岁的孤儿杨武之没有任何生存技能,只能寄养在叔叔杨邦瑞家长大。

从小寄人篱下,杨武之受尽时代炎凉,所以读书格外努力,从安会省立第二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免费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预科,一年后,入数理化本科。

1918年,杨武之大学毕业后,曾回母校省立二中担任 教员监舍监(训育主任),后因得罪纨绔子弟,害怕被报复从而萌生了出国留学的想法。

1923年,他顺利考取安徽省公费出国留学考试,赴美留学。这一年是他结婚的第四个年头,儿子杨振宁刚出生不满周岁。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他仅用3个学期就取得了学士学位,次年秋天转入数学一流的芝加哥大学,师从世界数学大师L.E.地克森。用不到2年的时间,他又取得硕士学位,两年后顺利博士毕业。

1928年秋,杨武之回国后,先在厦门大学任教一年,次年被清华大学聘为数学系教授。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南下长沙,后来又在昆明合并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杨武之任数学系主任,住在昆明文化巷。

当时西南联大数学系大师云集,教授熊庆来,杨武之,郑之蕃、孙光远四人,而学生有陈省身、华罗庚、柯召、闵嗣鹤、许宝騄、段学复……

包办婚姻的好丈夫:

杨武之与夫人罗孟华,本是旧时代的包办婚姻,但他一生都不后悔父亲为自己“指腹为婚”。

杨父曾染重病,遍寻名医无果,是一位罗姓医生一药而愈,于是两家皆为秦晋之好。

虽然罗孟华也念过几年私塾,但丈夫是留洋博士,巨大的差距,她心里总是担心自己的婚姻。

当时合肥老家附近有一间天主教堂,里面有一些修女,都是一生不结婚或者被丈夫抛弃的女人,合肥老话叫“吃教”,罗孟华曾盘算着,如果杨武之留洋归来抛弃她,她就带着杨振宁去吃教。


杨武之回国后,确实很吃香,被清华大学等顶尖名校争着聘任,如此风光得意的他并没有抛弃发妻,反而对妻子独自抚养孩子这么多年感到十分愧疚,杨武之对妻子更好了,这让她感到压力很大。

在清华园,杨武之同事的妻子,大多都是大学文凭,留过洋的也不少,罗孟华曾经非常自卑,她憋住一股劲儿要把家里家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曾在清华园赢得“治家整洁有方”的好名声,一度让杨武之非常骄傲,总在同事前夸耀妻子:

“找夫人就得找我家里这样的。”

诺贝尔奖杨振宁的父亲:

做丈夫让妻子心甘情愿倾其所有,做父亲也毫不含糊。

教育子女,杨武之很有一套,他认为孩子要成才,必须先学文再学理,所以他很注重孩子的国学基础,自己亲自担任孩子家庭教师,一有空就教孩子念中国古文和白话文。

长子杨振宁被寄予厚望,“宁”安庆的别称(北师大大学毕业后杨武之曾在安庆教书)。杨振宁从小聪明,不到六岁就跟母亲学会了3000多汉字,初中时候,12岁的杨振宁就表现除了超常的数学天赋,多次向父亲求教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等数学问题,他不但不教,还让人教杨振宁学《孟子》。

杨振宁晚年感慨,父亲当年让自己背下的那些儒家哲学对他后来整个的人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他对待数学没有其他同事那种功利主义,全得益于此。

一有空,杨武之还爱给孩子们讲他9岁丧母12岁丧父,寄人篱下,阅尽人间冷锻中,发奋读书的经历,为的是培养孩子不怕艰苦、努力读书、正直做人的精神。

杨振宁受父亲影响,从小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这对他后来搞物理学起到了决定性影响,父亲是他一生的启蒙。

路漫漫:三次赴日内瓦争取儿子回国未果

2017年2月21日,“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放弃外国国籍,由中科院外籍院士正式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消息已经走出,引发全国舆论。

尤其是杨振宁,他是1964年春加入美国国籍的,再此之前,新中国曾数次放出明确信号,邀其回国,其父亲杨武之更是三次赴瑞士日内瓦与其团聚,主要任务就是劝儿子回国。

1983年,父亲去世十周年,杨振宁讲道:“我的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

是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为实现“科学救国”的夙愿,一批批海外科学家响应新中国号召,纷纷回国,像邓稼先、钱学森等。

但是在1957年就获得世界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却不仅没有选择回来,还加入了美国国籍。后来这成了很多人诟病杨振宁的把柄,而他自己却说“决定申请美国国籍并不容易。对于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成长的人,做这样的决定尤其不容易。迁居别国曾一度被认为是彻底的背叛。”

1957年夏,杨振宁应邀到瑞士日内瓦工作几个月,作为二战中立国,瑞士在1950年1月就已经与新中国建交,杨振宁发电报希望父亲能来日内瓦团聚,见见还从未见过面的儿媳妇和孙子。


杨武之写信给周恩来总理,“请求去瑞士与儿子见面,并打算趁机说服他,要他不要去台湾,最好回到中国大陆来。”

1956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理论得到的实验证明,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发现,同年10月,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世界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在国内引起极大震动。


新中国政府当时派出西南联大时期二人的老师张文裕劝其回国,当时李杨二人正处于事业上升期,而国内正值1957年“反右”运动,这对杨、李二人产生了思想顾虑,他们回应:“我们还年轻,争取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时间,到一定的时候再回去。”

1957年8月9日,在离开日内瓦之前,杨武之给儿子儿媳留下两句话:

“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


儿媳妇杜致礼,她的父亲杜聿明是原国民党高级将领,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1941年1月,在淮海战役中,成了战俘,那时杜聿明将军正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改造。

功德林原是北京德胜门外的一座佛寺。民国时期,改建为监狱,蒋介石国民党在此关押了许多爱国人士、异见者。建国后,功德林监狱改为"战犯管理所",专门关押、改造重要战犯,先后有上百名国民党被俘高级将领在此接受“教育"。如:黄维、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廖耀湘、沈醉、郑庭笈、康泽、董益三等人。


回国后不久,杨武之第一次探访了功德林,见到亲家杜聿明,他希望这个岳父能动员女儿、女婿回国,为国家服务。

杜聿明立即向领导写报告,订了《人民画报》按期寄到美国,以供女婿、女儿阅读,以期他们多多了解祖国建设的新貌。


1960春,杨振宁再次赴日内瓦工作,这次他们的任务还是说服儿子回国,当时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正在遭遇曲折: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等。

杨武之希望儿子回国效力,但是国内的环境让他非常矛盾。

“我现在很矛盾,国内各方面有些失序,我怎能劝说杨振宁回国来呢?他回国来怎么还能继续做研究?但是老是留在美国,美国政府又老是以中国为敌,我们又都在国内,长此以往,如何是好?”

所以,这次很失败。

1962年夏,杨武之和夫人第三次赴日内瓦看望杨振宁,杨武之这次热情地向杨振宁介绍国内情况:

“新中国使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 从前不会做一根针,今天可以制造汽车和飞机。从前常常有水灾旱灾, 动辄死去几百万人, 今天完全没有了。从前文盲遍野, 今天至少城市里面所有小孩都能上学。”

杨先生正说得高兴, 杨夫人却打断了他的话说:

“你不要专讲这些。我摸黑起来去买豆腐, 站排站了三个钟头, 还只能买到两块不整齐的, 有什么好?”

杨武之很生气, 说妻子专门扯他的后腿, 给儿子错误的印象, 气得走进卧室,“砰”的一声关上了门。


此时的中国,确实正处于“大跃进”的遗患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之中。但是,父亲盼望儿子回国的心情,百感交集。

对于父亲三次日内瓦之行的使命以及父亲的矛盾而痛苦的心理,杨振宁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他说:

“父亲三次来日内瓦,尤其后两次,都带有使命感,觉得他应当劝我回国。这当然是统战部或明或暗的建议,不过一方面也是父亲自己灵魂深处的愿望。可是他又十分矛盾:一方面他有此愿望,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我应该留在美国,力求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

杨振宁的二弟杨振平参加了1960、1962年在日内瓦与父母的团聚,他回忆说:“当时中国科学需要人才,父亲希望能争取已经在物理学界成名的大哥回中国。大哥虽然非常愿意替中国服务,可是觉得中国当时的情况不利于他的个人的学术进展。回去之后,科研工作很可能有停滞的现象。他才40岁,如果继续在美国做研究,将来对中国的作用和增进中美科学界的关系恐怕会更有效果。父亲对儿子的看法也觉得有些道理。因此他心理上有点矛盾。他和大哥曾经有多次辩论。终于父亲没能说服振宁。”

在争取儿子回国这个问题上,杨武之是极度痛苦的。这是他与儿子无法逾越的矛盾,所以杨振宁说:“父亲至死都没有原谅我。”

代儿子向李政道道歉:

1972年,李政道回国,杨武之当时已经病得非常重了,住在华东医院里,李政道后来回忆杨振宁的杨武之曾代杨振宁向他道歉。


“武之先生卧在病床上,病得相当重,说话发音均颇有困难。幸好杨振宁的妹妹杨振玉女士在旁。武之先生觉得事属重要,每一句话,他说后,均由振玉女士重复。”

“ 武之先生请我去他病床旁,紧紧地将他的手握住我的手,慢慢地一个字、一个字忍痛地向我说,振玉女士再全句重复武之先生说的话。武之先生说:“很清楚振宁和你62年破裂的经过,振宁对不起你,请你原谅。”

“武之先生再次说:“你们是天下的奇才,为了中国下一代的学子,虽然振宁对不起你,请你原谅振宁。”然后他更紧地握着我的手,反反复复地、一遍又一遍地说这几句话。”

后来虽然杨武之去世后,杨振宁和杨振玉登报否认,但是不管真相如何,杨武之在天之灵应该是希望儿子能与朋友和解,希望他正直、真实,受人尊重的,像他自己一生那样。

至死对清华园念念不忘:


1973年杨武之糖尿病恶化,数次病危,永远回不去清华西院11号成了杨武之最后的牵挂,他心心念念地对儿子杨振平说:

“奇怪,我怎么会记不起我们家住在什么地方呢?一回忆怎么就是昆明大西门、文林街和文化巷?北平清华园11号是一定不会想不起来的呀!七七事变前几天我们还在院子里搭凉棚呀!我死前,你们要送我回家。”

至死,仅住了八年的清华园西院11号,是杨武之记忆中唯一的家。

参考文献:

① 《读书教学四十年》,杨振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

② 《杨振宁传》,徐胜蓝、孟东明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③ 《杨振宁文集(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④ 《晨曦集》,杨振宁著,商务印书馆,2018年。

转自《人物档案》


user avatar   phosphates-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你看看现在热搜上的演员,有多少是因为演技真的好所以上热搜的?上热搜可以是因为代孕,可以是因为弃养,可以是因为419,但是就不是因为演技好。同样的,一个科学家出名有多少是因为学术成就被大众所熟知的?比如饶毅老师的学术成就很高,也很出名,但是他出名真的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

那么让我们回到李政道先生和杨振宁先生的话题。我是初中时听说的杨振宁先生的名字的,原因嘛,就是当时大家都在谈论82岁和28岁的故事。我听说李政道先生的名字就是本科时候的事情了。

至于李政道先生,就没有这样的八卦新闻来让大众嚼舌根。李政道先生的妻子是秦惠䇹女士,于1996年因癌症去世。之后李政道先生一直思念着亡妻,从来没有再考虑过续弦之事。他还创立了“䇹政基金”,一是纪念亡妻秦惠䇹女士,二是鼓励优秀本科学生(北大、复旦、上交、苏大、兰大、国立清华)进行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

学术的角度,李政道先生和杨振宁先生都是顶尖的存在,没人能去判断个高下。至于感情方面,自然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我们不应去指责任何人。但是,多情容易专情难,可以说李政道先生在这方面应该是我辈楷模。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很多人说“外面混不下去才会回来”么。是不是,李政道在美国“混得下去”,而杨振宁“混不下去”啊?


user avatar   jin-bai-shi-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是因为你们没有经历过80年代。80年代,在大学生里绝对是李政道比老杨要红火一个量级。

李政道80年代回国,动员邓小平造正负电子对撞机,又设立了CUSPEA考试。正负电子对撞机就不说了。就说CUSPEA考试,对中国本科毕业生提供奖学金赴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各大学物理系的学生趋之若鹜。对80年代物理大学生来说,CUSPEA考试的名字真是如雷贯耳,通过这个考试多少大牛出国学习物理,改变了一代年轻精英的命运,比如在知乎也有账号的文小刚老师。那时候,CUSPEA考试被俗称为“去做李政道的研究生”。

后来发生了XXXXXX,CUSPEA考试停止,再后来,考试规模缩水,只在上海进行考试,对口的美国学校也只有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University和The City College of New York三家了。

那时候老杨在国内的地位比老李差太远了。96年老李的夫人去世,之后老李回国的次数越来越少了。相反的,老杨97年推动创办了北京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2003年之后开始长期居住在国内。年轻人们,于是渐渐地只知道有老杨,而忘记了老李。


user avatar   gong-zi-yu-25-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杨十年前在麻瓜中有名的是啥你tm真没点。数?

多年前我还忙着对付捧邓踩杨的一群*东西,现在又冒出一群捧杨踩李的,捧杨踩对撞机的,我看都是一丘之貉,永远不会长进。


user avatar   babyqu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年李政道自费资助中国学子赴美留学读物理博士,资助了10年,每年100人,8、90年代很多人受到他的帮助。

当然,物理并不是就业热门专业,很多人后来转行计算机、金融。

从哥伦比亚大学的外国人口中描述,李政道为人会比较霸道,当然哪怕在哥伦比亚大学这种物理诺贝尔奖遍地走的地方,李政道依然是群星璀璨中最耀眼的那颗。

杨振宁离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之后长期在纽约州立大学大学石溪分校工作,担任物理研究所所长、物理系主任之类的职务,当时西蒙斯是数学系主任,所以他们关系不错。而且杨振宁研究的理论物理跟西蒙斯研究的微分几何有相同之处。

哥大本来就比石溪好,李政道的学生生源会优于杨振宁。两人物理水平都是顶级,或许杨振宁略胜一些,但他们分开后都没有做出合作时的成就。

对于分手原因,杨振宁给出的解释更多,李政道似乎更加保持沉默。从论文署名习惯,李政道的姓氏是L开头,杨振宁是Y开头,所以李政道一般排前面,但不代表他的贡献更大。

杨振宁会对各种事情发表观点,早年“哈佛学生不如清华,哈佛两极分化,清华只有一个极”,近期反对粒子对撞机,反对弦论,观点非常鲜明,不会和稀泥,但也因此颇具争议,特别82岁娶了个28岁的离异女当老婆。

杨振宁100岁,李政道也95了,一般不会再吵了,没必要了,能活一年是一年,吵了大家都短命,娱乐了大众,何苦呢?

其实就看谁更长命,只要其中一个先死,另一个就可以说“这件事埋在我心里头5、60年了,我一直耿耿于怀,不吐不快啊,现在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就讲讲吧“,反正另一个死了,随他怎么黑。


user avatar   dan-eam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政道最杰出的工作是跟杨振宁合作的宇称不守恒,杨振宁最杰出的工作是跟米尔斯合作的杨米尔斯场。后者对于现代物理学的意义比前者要重要。简而言之,杨在学术上成就更大,理应比李更出名。但在中国杨更出名主要是因为翁帆,其次是因为清华给他发工资,这就十分可悲了。还好科学和我国对科学的投资是不讲民主的。

另外杨振宁砸了搞对撞机的人的饭碗,他们恨杨振宁入骨是可以想象的。对撞机干什么用呢,主要是将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对撞,从而将能量转化为物质,探寻人类未发现的新粒子,进而验证一些物理理论。对撞机的终极目标是验证弦论,但被杨振宁反对的cepc离那个目标还差五个三体人那么远。高赞答案bbb了很多看似吓人的论据,一律忽略就好了,看他的profile里的高能俩字就够。

关于cepc的争论,知乎就有很多回答,在你被高赞答案吓住之前,搜搜 如何评价cepc 之类的,小心踩那些带着高能俩字的雷,你会大致理解为什么杨振宁反对cepc以及为什么带高能俩字的人恨杨振宁。砸人饭碗如同杀人父母呐。


user avatar   nzczll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就是一个普通的诺奖得主,可以算一流物理学家。

杨确实是要算入超一流物理学家行列。

任何人哪怕是再讨厌他、喷他,只要你还认为自己是在谈论物理学,你就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做物理学的,连起码的事实都不承认,那就不配谈物理。

科学是以成果论英雄,不是以宣传和吹捧论英雄。

成果摆在那里,你再贬他,他还是站在那个历史位置。




     

相关话题

  从相对论的角度看,光子不可能有质量,而没有质量就没有动量,那么光子为什么会拥有动量? 
  存在高维度生物观察人类吗? 
  冷核聚变是真的吗? 
  有个人拿着吹风机坐在滑板上吹手里的伞,滑板往前行驶,请问这个物理原理是什么? 
  导线为什么越粗越好? 
  你见过哪些让你叹为观止的物理和数学问题的证明或计算方法(包括简单粗暴的数量级估算)? 
  反重力引擎现在开发到什么阶段了? 
  几十层的高楼承重柱最底下的部分为什么不会被压裂? 
  玻璃是固态和液态的量子叠加,意思是说玻璃是哪种状态是相对的,对吗? 
  霍金是现世最精通相对论的科学家吗? 

前一个讨论
冠姓权真的是女性想要的吗?换句话说,冠姓权是否是女性捍卫女权的产物?
下一个讨论
鉴宝人自称,鉴宝节目专家误判王刚砸碎 其2 亿文物,事情最后是怎样解决的?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