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看完《山海情》后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呢? 第1页

  

user avatar   li-yun-hui-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大的感受就是,有些导演,不要再找什么题材限制,时间限制,审查限制为借口了,不会就说不会!

山海情,这就是个命题作文,故事结构都定死了,时间地点事件都基本定了,这简直就是“八股文”,结果咋样呢,照样一掴一掌血,一鞭一条痕…

山海情有啥特别的情节吗,没有啊,但是它真实,真实,还…是真实,这就是咱们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为什么我们看着又哭又笑,因为就是看见我们自己,看见了我们自己的故事,自己苦,自己乐,真不用煽情,看的人自己就感动了,那分明就是昨天的自己,每个人的感动或许不一样,但我们一定都隐约觉得,这就是自己的人生历程!是我们万分珍惜,却难以表达的苦乐交杂的岁月!

谢谢这部剧,让这种“积怨”已久的“乡愁”得以释放,我们看了太多的红男绿女,都市繁华了,但一代人心中,积压了很久的那种历史的“乡愁”,却无从安放,想思念也无以表达,所以看这部戏我们哭了,我们笑了,而我们所哭的,所笑的,所感动的,所怀念的,就是我们自己!

——————


user avatar   tian-yuan-nan-quan-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目前只看了第一集,直观感受是,陕西人听着剧中方言非常亲切,尤其是李大有和马喊水的。

“碎怂”“达”“皮干的很”“碎崽娃子”“哈怂哈的很”

黄轩说的还有些生涩,但也不完全是以前的那种“陕味普通话”了。

话听着很舒适,后面还在看,回头再说。


user avatar   huang-se-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我几十年来第一次在国产电视剧里面听到莆田话,就是麦苗她们刚到厂里接受培训那段。

防杠说明一下,莆田电视台有本地话新闻和本地戏剧节目,没有莆田话电视剧


user avatar   yan-zhu-1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文不是纯粹的观后感,而是我作为职业网文作者,从网文(通俗小说)创作的角度,深度扒一扒《山海情》

看了《山海情》,最直观,也最深刻的感受:生活太难了。

开篇就是一个大写“难”字。遇到困难,克服困难,再遇到困难,再克服困难,再遇到困难,再克服困难……

23集剧情,每一集都离不开这一句话。

《山海情》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登峰造极的节奏张力

我之前在一篇分析《棋魂》的文章里说过,小说(网文)写作,最重要的不是所谓文笔,而是节奏。99%的新手作者扑就扑在节奏上。但凡能把节奏处理好,一篇小说就离好看不远了。

节奏的关键词有两个,“冲突”和“变化”

冲突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期望和现实不一样”。

农民想要吃饱饭,可恶劣的自然条件不允许——人与环境的冲突。

我想要你的钱,你不给,那要么是我搞定你,要么是你搞定我,要么咱俩各退一步,达成一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反正就是,我(角色)想要这样,但总有一个原因让我不能如愿以偿。这种场面,就叫冲突。

阻碍/困难越大,冲突越剧烈。

之所以说《山海情》的节奏登峰造极,是因为它把冲突高度集中呈现,省略大量铺垫和详细过程,上来就玩大的

《山海情》每一个大剧情点的设计都有规律:

1、 困难(冲突)

2、 努力克服困难(解决冲突,这过程会爆发大大小小的各种冲突)

3、 成功克服困难(暂时的happy ending)

中间穿插极少量的过渡剧情。

直接看例子。

第一章, 移民篇。

开篇就是困难(第一个冲突):西海固地区实行吊庄移民政策,涌泉村的移民不服从政策安排,从移民区跑回了村里。

冲突双方——

男主角马得福(国家政策代表方):想让村民移民

村民:不想移民(嫌条件太苦)

这个场景几乎没有任何铺垫,简单几句旁白做背景介绍,之后就是一次接一次的冲突——

县长和主任的冲突;

马得福、马喊水、主任和不愿移民的村民的冲突(一家一家聊过去,全部聊崩);

马得福和父亲马喊水的冲突;

苦水村和涌泉村的冲突(本来该嫁到苦水村的水花跑了);

马得福和几个离家出走的孩子的冲突;

大有叔和父亲的冲突;

苦水村和涌泉村的冲突升级(以水花妥协结束);

最后,开村民大会,克服贫困户不愿移民的困难

一个大剧情点结束。

在这个大剧情点里,水花这一个小冲突是“克服”了,但是以“妥协”的方式克服的,不算圆满克服,留下了遗憾。

但整个大剧情点的核心困难“吊庄移民”是解决了的。

所以这一个大剧情点整体来说还是一个HE。

这个大剧情点花了不到一集半,冲突一个接一个,完全停不下来,我看到有弹幕说“这个村子太多事情了”,这就是节奏张力拉到极致的效果。

为了高度集中呈现冲突,《山海情》始终尽量在冲突中交代基本信息

比如,上边这一个大剧情点里,有详细展示西海固的农民们日子如何贫困吗?

有详细展示移民们在戈壁滩上的苦日子吗?

马得福这条线,有详细展示家里怎么辛苦供他念书吗?

水花这条线,有详细展示她在家如何能干、在学校念书如何聪明、和马得福如何青梅竹马两厢情悦、得知父亲要将她嫁人时如何与父亲吵架吗?

都没有。

《山海情》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上边这些场景并不一一拍出来,但都在每一个冲突场景里(通过布景、台词、顺带的细节)交代清楚了。

像其中一个移民裤子要和兄弟轮着穿,穷不穷?

新手作者的通病之一,就是喜欢另外花篇幅/刻意设计一些没有冲突、不贴合主线的剧情去铺垫基本信息。

新手作者的思维——我不把这些信息铺垫好,怎么带出后面的冲突呢?比如不先写一写马得福和水花的感情有多深,不先展示一下他们的相处细节,后边怎么体现水花被逼嫁去苦水村时的无奈和委屈呢?

于是就在开头磨磨蹭蹭,弯弯绕绕,细水长流地铺陈上半天,什么都想讲,就是迟迟不讲正事,迟迟不呈现冲突

这种节奏就是自个把黄金三章吃了。

继上边的村民大会后,时间跳到了几年后,上一个剧情点成功解决了,就咔地结束了,之后村民们怎么搬过去的细节通通没有,直接就是下一个剧情:金滩村通电。

这剧情的第一幕是,马得福来接前往金滩村的吊庄移民。

这一幕详细地拍了在路上的场景,我以为这是一个过渡剧情,大家应该能顺顺利利走到金滩村,只是展现一下中间的细节什么的,很正常。

我低估了编剧。

还是那个节奏——上来就是冲突,一句废话都不带的,什么铺垫,也是不存在的。

这条路走到一半,沙尘暴来了。

沙尘暴还没完,一个移民被砸到了脑袋,被这恶劣的天气吓到了,当场带着另外几户跑了,金滩村通电没戏了(这个剧情点的“困难”)。

再比如种菇篇。

整体困难/面临的挑战:在西海固地区推广种菇产业,帮助农民致富。

第一阶段困难:说服第一批村民种菇(成功克服,得宝带头,水花参加)。

冲突:村民不信。

第二阶段困难:确保第一批菇种植成功(成功克服,得宝率先致富)。

冲突:种植过程的艰辛。

第三阶段困难:帮助村民解决初步资金问题(成功克服,国家无息贷款)。

冲突:村民拿不出钱建棚。

第四阶段困难:为滞销双孢菇在全国寻找销路,让西海固地区的种菇产业彻底成型(成功克服,政府扶持)。

大量、集中的冲突:村民赔钱,与凌教授、马得福一次次发生冲突,马得福和麻县长的冲突(民间现实与官僚形式主义的冲突),现场大会的冲突(马得福不按套路出牌,杨县长扭转场面)。

最后,凌教授功成身退,要离开这里,全体村民来送。这一幕很短,但种菇篇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冲突积攒的情绪在这个场景全数爆发了,所以真挚感人。

再说教育篇(我几乎全程哭着看完)。

同样,上来就直截了当、毫无铺垫地呈现冲突:白校长拦车,把不满16岁的小女娃逮回去念书。

困难:越来越多小孩辍学打工。(“劳务输出”剧情点的成功造就的新困难。)

过程还是各种各样的冲突——

白校长和家长的冲突;

白校长和郭老师在教育理念上的冲突;

白校长和教育局的冲突……

然后是这个大剧情点的高潮:合唱比赛,白校长卖了电脑,做校服,被女儿带着领导回来发现实情,马得福、女儿、教育局、福建厂商,一时之间(看起来)全部站到了白校长的对立面。

白校长近乎以一己之力,一路和“越来越多小孩辍学打工”这一巨大的困难做斗争,一步一步,从坚定地反抗,到屡屡碰壁后的愤怒,到认识现实却不完全妥协,孤注一掷、剑走偏锋,最终,作出一定牺牲后(失去了校长职务),部分地克服了这个困难(国家下发文件,禁止在校学生辍学打工)。

这个剧情点的高潮场景是大合唱《春天在哪里》的场面,和全村人送别凌教授的一幕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育篇里再说一下郭老师。

郭老师不是第一个来支教的老师,但如前所说,《山海情》没有给之前任何一个支教老师戏份、镜头,连旁白介绍都没有,直接以白校长上来的冲突(在校门口见到郭老师就嘟嘟囔囔表达不满、欢迎仪式手风琴拉得非常敷衍),以及小川的问题“郭老师什么时候走”,来透露“之前已经来过很多也走了很多支教老师”的信息。

这就是不无谓铺垫

要么不说,要说就直接说重要的人、重要的事。

水花线也是。

水花说是说女主角,戏份却少得可怜,尤其是前期,但就是那寥寥几场戏,立起了这个人物。

她的戏份也不存在铺垫,上来就全是冲突。

第一次出场,离家出走,她的意志与父亲的意志发生冲突。

第二次出场,回来,妥协,嫁人,她的意志与命运发生了冲突。

第三次出场,已经结婚了,女儿都几岁了,丈夫却在为她打水窖的时候出了意外残废了。

这一小段剧情很精华,完全没有多费一点笔墨去描述她婚后过得如何、丈夫对她怎么样,就在这非常短的冲突场景里把该交代的基本信息全部交代完。

第四次出场,水花拉着丈夫和女儿,跋涉几百里,前往移民区。

这是人和环境、命运(残废的丈夫)的冲突。

至此,仅仅四段戏,水花的人设完全立了起来。有主见,想要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有责任感,而且责任感盖过了个人的追求(在集体主义的传统农村里这是不可避免的)。接受命运的同时,又绝不自暴自弃。

在她所拥有的生活里,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新手作者们可以参考一下,怎么在开篇迅速立人设。与其花大量笔墨让角色去做些有的没的的事情(如水花和马得福年少时谈恋爱,或水花婚后和丈夫的平淡日常),不如开门见山,呈现压力场面,让人物面临极端的冲突/困难,激发ta人性中的全部潜能。

让读者看到,ta骨子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山海情》的大纲也很值得学习。

大纲就是主线。《山海情》的主线是非常经典的模式——循序渐进、逐级发展,前后的因果关系、逻辑关联非常清晰。

一篇小说要写好,主线一定要清晰。

不清晰的主线,就会写得零散,自己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读者也不知道你想讲什么。

清晰的主线,要么专注一个人,要么专注一件事。

专注一个人的主线很常见,如《骆驼祥子》,全程跟随男主角的视角,写他的一生。

《山海情》是属于专注一件事的类型:西海固地区在扶贫政策下的发展。

可以浓缩为“扶贫+脱贫”这两个词。

马得福看起来是《山海情》的男主角,但实际上他不算贯穿全文的主角,劳务输出篇的主角是白麦苗,种菇篇的主角是凌教授,教育篇的主角是白校长,所以,《山海情》更严格说应该是群像剧。

剧情不是围绕主角发展的,反之,所有角色都是围绕“扶贫+脱贫”这个主题服务的。

只要剧情与“扶贫+脱贫”有关,那么即便剧情不集中在主角身上,也不算跑偏。

这也是为什么《山海情》的感情戏看起来似乎很跳跃,其实这恰恰是紧贴主题。马得福、得宝和白麦苗的感情戏大量跳过,因为这些内容跟“扶贫+脱贫”关系不大。

不止是感情戏,所有生活变好、变富,马得福升职,得宝从农民变成老总等等,这些顺顺当当、不呈现冲突和困难的过程一概不提。

《山海情》的主线是循序渐进的,时代在变化,矛盾也在变化。

《山海情》的大纲,从章(全剧共五章),到大剧情点,再到小剧情点,一级一级目录往下,清晰明了。

大的章节,也就是主线的每一个阶段——

第一阶段,移民动员;移民后,解决基本生存问题;

第二阶段,劳务输出,从扶贫迈向致富(初级);

第三阶段:种菇,继续从扶贫迈向致富(高级);

第四阶段:教育,从经济基础转向上层建筑;

第五阶段:解决迈入现代化的新问题。

第二级目录,如种菇篇的几个大剧情点——

第一批人种菇

大家一起种菇

双孢菇滞销(解决问题、产业形成)

第三级目录,大剧情点下的小剧情点,比如双孢菇滞销——

降价出售给当地市场(解决方法1,失败)

建立冷藏库(解决方法2,失败)

向领导诉苦并被政府部分收购(解决方法3,部分成功,不是长久之计)

被客商低价收购(解决方法4,失败)

凌教授打开全国销路(解决方法5)

凌教授发现成本过高(解决方法5部分成功,还有问题需要解决)

政府出面(解决方法5的升级版,问题彻底解决)。

小剧情点再细写,那就是真.细纲了。

如果能理出这样一份大纲,至少肯定不会搞不明白自己要写什么、该怎么写。

弹幕上看到很多人说《山海情》为什么只有23集,太短。

难道导演拍不出七八十集吗?我相信可以。

但是,没必要。

就是因为全剧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的场景,不跟你玩儿铺垫,上来就是咔咔搞事情,节奏张力拉到极致,将近20年的变迁,浓缩成了23集,每一集都是精华。

这就叫精彩的节奏。这就叫精彩的故事。和题材没有关系。

(主旋律扶贫剧的节奏吊打多少狗血偶像剧,服不服?)

好的小说写的是人生,而人生处于永恒的动态之中。

活着,就是不停地遇到困难,不停地克服困难。不停地有新的追求,不停地实现追求。

金滩村没有大量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静日子吗?

有。一定很多。

可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我们想得起的,值得我们记住的,只有那些特殊的瞬间。

这就叫“提纯”。

抛开技巧层面的东西不讲,《山海情》为什么这么好看,因为它真挚。

真善美,我一直认为,在创作中,“真”要放在第一位。

这个故事,这些人,告诉你命运有多残酷,又让你在生活中永远看到希望。

如果全力以赴,咬牙拼命,你总能做得更好。

可人生又绝不轻易让你圆满。

我看到有弹幕说,被水花的认命又不认命折服了。这是活着最真实的状态。

网文往往讲的是“梦”,异想天开的那种梦,不留一丝一毫遗憾的余地,所有东西都给你最好的,最完美的,让你在幻想中体会最彻底的人生巅峰(却往往食之无味)。

这就是“飘”。

有作者问过我什么是飘。

文字没有负担任何重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凡事你开心就好,没有任何逻辑能够束缚你,你的作品里你的逻辑最大,命运随你摆弄,这不就是飘么。

为什么有些大师的文字寥寥几笔就重如千钧,直击人心?

因为它们就像“活着”,从下笔开始就在负重前行。

《山海情》讲的是生活。如白校长所说,我们都知道人生注定有遗憾,只是希望不要有太多遗憾。

(专注网文20年,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网文小圈大事”)


user avatar   LaoRouKu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出生在宁夏银川的90后,祖上清末时候陕北逃荒过来的,扎根在此地也将近一百余年。

巧的是就在100年前,13名各怀心思的年轻人齐聚于上海商讨国家之未来,后来为了躲避巡捕房和暗探选择嘉兴南湖的游艇上继续开会。

谁也没想到,就是此时这个刚具雏形的组织,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并带领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焕发新生——

扯远了吗?

我认为没有。

在中共走上历史舞台的这100年里,他们在努力团结每一个可以团结的力量,尽可能清除封建欲孽并贱笑资本导致的阶级对立和不平等,为古老的中华文明哲学注入新的活力,让每一个人都能活的都有尊严。

这一点,对于宁夏人来说,可能看得更清楚。

而这一点,也是《山海情》想要表达出的主旨。

尤其从90年代出生至今,苟活于世整整三十年的我,可能经历了新中国可能最复杂的一段时代。

当珠三角、长三角喊着产业升级的时候,西部大开发战略要等到2001年才被正式落实,至于可怜的西北人民……当时还在幻想着外出打工就能赚大钱。

其实没毛病,虽然很多人和白麦苗一样,去外地做的都是流水线、服务员等最基本工作,但收入依然可以碾压老家一大截。

别看我出生在省会银川,但小时候听得最多一句话便是“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两只猴”。学校也教我们唱宁夏“五宝”歌,枸杞、二毛皮、贺兰砚、发菜、太西煤是屈指可数的特产——哦对了,后面这俩,没几年还因为环保原因不提了。

我至今还清楚记得,一直到1996年我随家父到北京的时候,人生中才第一次见到下行手扶电梯,吃到KFC和M记的汉堡,这些发达地区孩子可能习以为常的事情。

小时候就一家电影院(金凤凰),所谓上映的“大片”,可能都是在外地大城市已经下映一个多月的电影。

生活尚且如此,产业就更不用说了,铺天盖地都是农业和矿业。

而且同样是西北穷兄弟,宁夏人似乎也是政策的“被遗忘者”,兰州、西安、乌鲁木齐看着都比我们滋润的多。

2020年1月16日,银川第一条连通外地的高铁通车,而一年前宁夏省内高铁也才通车。

哪怕到了今天,虽然我还是会在外人面前不吝最美好的词语,去盛赞关于家乡的一切,但我还是会在知乎不建议年轻人带着新产业来银川创业。

答案倒也很简单,这里目前需要的是工业建设,和更加扎实的配套设施。

就好比,电视剧里闽宁村急需的是什么?是快速致富的双孢菇。但假如编剧安排马得宝在当地开的是一家KFC——你看观众会不会砸烂正午阳光的狗头?

还记得小时候,但凡春天到来,就意味着黄沙漫天,方言叫做“刮沙子。”

外地人可能对这没啥感受,沿海城市的朋友我给你们一个更加直观的解释:把台风的雨,全部换成沙子和石头。

现在是不是很好理解了?

以至于每年空军来宁夏招飞,都很难招到符合条件的人,因为绝大部分应征者都被“沙眼”这一项筛掉了。

沙尘暴过后,整个城市用一片狼藉来形容完全不为过,人轻轻拨动一下头发都是傻子,以至于回家洗澡流下来的都是泥水。

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绿植遍地的银川尚且如此,西海固的苦难已经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范围。

你以为的理所应当,在别人看来却可能是天方夜谭。

就在此时,一场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用双手创造的奇迹,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悄然间揭幕。

因为这个党,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他们在努力团结每一个可以团结的力量,尽可能清除封建欲孽并贱笑资本导致的阶级对立和不平等,为古老的中华文明哲学注入新的活力,让每一个人都能活的都有尊严。

但说来惭愧,在2006年媒体大规模报道之前,我身为本地人从来没听过闽宁镇、吊装、移民这些名词。

一直到2006年左右,我和同学去贺兰山爬山的时候,无意中路过一片“xxx移民区”,才知道国家正带着偏远地区的人们走出大山。

就像《山海情》所记录的那样,这项人类历史上都史无前例的浩大移民工程,是由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身份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的。

这,或许就是共产党所坚信的,人民的力量。

期间也确实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比如管理权交接不明朗,导致各部门相互扯皮,以至于引发社会混乱(比如剧中的欠薪事件和‘西马银移民开发区’马兴国案);

比如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移民有回逃现象发生,不得不再充分耗费人力物力去做思想工作;

比如扶贫项目盲目跟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调研(比如一窝蜂去种双孢菇导致银川市场出现饱和,菇民血本无归)。

但客观来说,宁夏人尤其是西海固人民,已经没有时间去考虑那么多了。

毕竟,在外地人研究怎么吃得更好的时候,西海固人要先去研究怎么才能吃到土豆之外的玩意。

在科学的指导下,将过去只有沙子和石头的大戈壁滩,变成绿油油的肥沃土地。

这整整花了30多年,奖金两代人的时间,才基本宣告完成。

所以时至今日,春天“刮沙子”已经成了过往,偶尔会有几天扬沙天气而已。

农贸市场上,宁夏产的“玫瑰香”葡萄、压砂瓜、滩羊、枸杞酒等特色商品,开始走向全国各地的餐桌。

宁夏五宝的说法,连我们自己人都懒得提了。

可最不敢想象的是,这才过去的仅仅30年而已。

如今,网络上喊着“内卷”、“先富带动后富是谎言”,用一个“墨茶”攻击扶贫政策。

可我却知道,真正的“卷”你们从来没有体验过,社会主义也不是无条件养懒人,无产阶级不努力提升自我一样会被淘汰。

先富带动后富也从来不是谎言,因为宏大的扶贫工程第一阶段才刚刚告一段落,“闽宁镇”就是先富带动后富的典型。

因为就像德宝和弟弟说的那样:“爸告诉我,咱穷人家的钱不能分散着用,否则大家最后都没出戏。只有把所有钱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让他走出一条路来,才有机会带着大家一起改变命运。”

我们的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过去曾经长时间积贫积弱,前三十年完全基础建设后走向改革开放,就势必要将机会集中和资源给更加发达的地区。

幸运的是这个党,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今天依然在履行诺言,让每一个人活的有尊严。

扶贫、抗疫,不放弃每一个生命,正是是如此。

这样看来,《山海情》在献礼之余确实更像是一部励志片,让生活在2021年当下的你我,不要忘记生而为人的意义。

因为,努力团结每一个可以团结的力量,尽可能清除封建欲孽并贱笑资本导致的阶级对立和不平等,为古老的中华文明哲学注入新的活力,让每一个人都能活的都有尊严。

这不止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更应该是你我的理想。


user avatar   tie-mu-zhen-z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直观感受是:

一.人民群众哪里那么庸俗,谁非要看玄幻宫斗,畸恋狗血闹剧?

二.直观懂得了许多成语的意思:

先从二说起。那一帧帧的画面,都直接诠释了成语:筚路蓝缕,胼手胝足,战天斗地,栉风沐雨,风尘仆仆,箪食壶浆,宵衣旰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还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与子同袍。


还有不是成语的那些,比如什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什么是不熏硫磺的枸杞。

还有好听的西北民歌,走远走远咧,心里的惆怅重下咧……

再说另一个感受:编导没有将水花得福安永富三人的关系庸俗化。好着呢。

水花和得福。少年时青涩的恋情,成年后各奔东西。彼此心里还会有温柔的情愫,温暖的牵挂,但成熟自重的人不会越界。

这里得福是大好前途的青年干部,他正直持重,珍惜羽毛。水花是黄土地善良稳重的女儿,她全心奉献家庭。

二人彼此关心,见面彬彬有礼,生成了一种不是恋人,胜似亲人的平淡绵长却厚重的情感。这才是生活,令人安心的敬重的生活。

如果二人牵扯不清,黏黏乎乎,心猿意马,流泪煽情,甚至偷情出轨拋却责任家庭就太轻浮了,也亵渎了世间最珍贵的情感。

幸好二人不是。编导没有走上媚俗取宠的道路。

所以《山海情》是大格局的正剧,它看重的不是小情小爱小格调。好像全剧连个拉手的镜头都没有。却是这么好看。


水花的丈夫安永富人物设定更真实。安永富未出事前,应是那种飒落精明的西北汉子,他能干,高傲,能够给老婆孩子撑起一片天。

但天降大祸,他失去了双腿。这其实是来自贫瘠土地的命运打击。因为他出事是想给水花挖水窖,想在苦旱苦贫中给妻子一点存水的慰藉。这是他对水花,对家庭的爱。但是水窖塌方了,命运残酷剥夺了他的梦想和人生。

他残疾了。家里家外,他自己,一切都依仗水花。他不能再心高气傲。他自伤愧疚自卑。他心疼老婆,有时也猜忌老婆。

为掩盖自卑,他脾气更大,其实是想让外人,让水花知道,虽然残疾了,他还是家里的话事人。


这里最令人感动的是水花的两段话:

“咱俩的命是拴一起的”

“你再别把我和得福扯一起了,伤你,也伤我,我是你媳妇,也是娃她妈了”——大概是这样两句话吧,朴素坚贞,贵比千金。

最感动的两个细节是:

水花把种蘑菇挣的钱塞到安永富手里——没说一句话,执拗地把钱塞给安永富。安永富收下后,水花慧黠又心安地笑了。安永福没法花钱,但这里是妻子对他无声的尊重,对他家庭地位的认可。焦躁气傲的安永富妥帖了。

心里妥帖的安永富终于坐上了水花给买的轮椅,给水花烙了油饼。一家三口说笑围坐吃饭——这苦难的真实的幸福的令人落泪的生活。


《山海情》史诗般的场景应是水花拉着车在黄土地跋涉了七日七夜奔向玉泉营。车上是她全部的家当,还有残疾的丈夫,幼小的孩子。

黄土地坚韧耐劳,总是无言,心甘情愿奉献血汗的女儿,真是太美了。水花太金贵了。

这是移民史诗的具象化。


这部剧的演员也全都正气。全都洗净了矫饰,浮华。

就说年轻人。得宝,水旺,尕娃,麦苗,他们好像真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是这片土地最有希望最有活力最有担当的年轻人。有这样的年轻人在,土地怎能永远赤贫?

再说黄金中年们。陈金山,张书记,喊水叔,大有叔,凌教授,连教授身边的小黄都那么可爱。

“一个都不能少”式的乡村校长白崇礼,我家人只叫他李涯。什么剧一看到李涯就挪不开眼睛了。这剧中的文艺又深情的白校长更长使观众泪满襟啊。

他从江南来,又完全属于荒原。

只有几个镜头的配角中的配角也同样出彩。从大江大河中走出的改革者,好干部王凯来到西海固了,还是正气凛然,让人放心。

他秀气英挺的身姿如中流砥柱,定海神针。他的话掷地有声。没法不信任这样的人。

这部剧让人凝望来处,深深反思,深深感恩。也让人流泪,给人希望。

所以说人民群众哪里那么庸俗,谁非要看穿越宫斗,霸道总裁玛丽苏,男女狗血闹剧?

水花的歌太好听了——“走远咧,走远咧,心里的惆怅重下了,眼泪花儿把心淹没了……”这首宁夏花儿哀惋动人,荡气回肠。

(“花儿”是流传西北的民歌曲调。)

可惜,《山海情》落幕了,这么好的片子走远咧,心里的惆怅重下咧。唉。


user avatar   ju-zi-ju-zi-ju-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小的时候只知道尼采是个哲学家。

后来发现他还是微观心理学开创者、历史上最强的古修辞学家。

再后来发现他除了经济学之外均有涉猎,而且年仅24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很小的时候只知道马克思是个哲学家。

后来发现他还是第一国际领袖、历史上最强的历史学家。

再后来发现他除了心理学之外均有涉猎,同样年仅24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很小的时候只知道恩格斯是个哲学家。

后来发现他还是女权主义开创者。

再后来发现他在当年属于全球顶级富豪,却为了无产阶级的幸福奋斗终生。

再再后来发现他奉行不婚主义这种顶级女权价值观,并且跟一对双胞胎姐妹同居共度了一生。。。


很小的时候只知道列宁是个革命家。

后来发现他更突出的是理论家,共有著作2600万字。

再后来发现他的革命成功才真正奠定了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并且奠定了我们未来的发展思路。


很小的时候只知道切格瓦拉是个很帅的印在衣服上的性感大叔

后来发现他是个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顶级战士

再后来发现他带着80多个人挤上一条荷载11人的小破船去推翻古巴军政府,登陆后三天就死剩12个人,然后这7个人最后居然真的把古巴军政府推翻了。。。



最后。。。

以前知道毛主席跟我差距大的无法跨越,我真的知道

但这件事让我把这个认识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毛主席24岁的时候。。。靠嘴,就缴械了3000北洋馈军。。。

我活几辈子也没信心能靠嘴把3000士兵缴械。。。


user avatar   viaxke-yan-jia-su-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山海情》中热依扎的表演? 
  如何评价黄轩、陈赫主演的电视剧《瞄准》? 
  如何看待《山海情》中「种菇故事线」的剧情设计和演员表现? 
  白玉兰最佳女主角奖颁给了《三十而已》的童瑶,而不是《山海情》的热依扎,你怎么看? 
  《山海情》中的人物是回族人吗? 
  从《山海情》到《觉醒年代》,为什么年轻人开始爱看主旋律了?这些作品做对了什么? 
  如何评价由黄轩、王一博、宋茜主演,马伯庸小说改编的古装悬疑剧《风起洛阳》? 
  白玉兰最佳女主角奖颁给了《三十而已》的童瑶,而不是《山海情》的热依扎,你怎么看? 
  为什么山海情里面是陕西口音? 
  看完《山海情》后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呢? 

前一个讨论
下一个讨论
如果13 个殖民地从英国议会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代表权会怎么样?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