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文章提了三大点:
一,正确取向;
二,修正不良;
三,主体立场。
想来想去,只有四个字:
全 部 木 大
有些部门我是仰望的,例如全球最强的人事部门,还有全球最强的项目管理部门。在我国这个体量上还能形成如此增长,他们是真正的中国路线代表。
但有些部门嘛,一听到就容易尿急。
虽然这只是一篇发在副刊上的评论文章,但该报级别摆在这。
而且嘛,其实这已经是事实。
圈内人知道,B站属于“重点关注”,是要去开会的。而破乎小管家们如此辛劳工作,实际上到今天都没有开会资格。
年轻人在哪里,传播的势能在哪里,监管就在哪里。B站的各个数据特征都完美符合。
所以B站的尺度实际上比破乎还小。别拿督工们来杠啊,人有金老师和李老板这道防火墙。
文化这块的监管,都熟,“倒逼出精品”。
网络视听许可证要51%国资控股,B站靠的是SMG,A站是靠快手买了赛瑞思动(这公司有证)。其他小的,以后恐怕头上就悬着这柄剑了。
这个证很神。原则上,但凡互联网公司向用户提供音视频内容服务的都得有,否则不得开展业务;但实际上普遍没有。
你能想象当年上百家在线视频互殴时,只有包括乐视在内的寥寥几家有证么?
所以一到监管,这柄剑最好使。
然后就是引导有效的“自我管理”。
咱不说哪些“不主流”,你是个成熟的二次元平台,该有自己的判断。
一般这个就两条腿走路:
你要传达的内容,我帮你传爆。当年十几家视频网站一夜间都有了红色专区;
然后积极学习,主动开会,揣摩方向。对于任何“不主流”内容,要尽可能消灭在萌芽阶段;
我看第一波重创的不是B站上的二次元,而是那票被骂“宅左”的小胖友们。
最后嘛,当然是抓“精品”。
怎样体现“修正不良”的成果呢?出“正能量精品”,点击率高高的那种。这样定期数据拉出来,诶,非常好,KPI达标。
我真心建议B站强化这条路线。有足够多符合“主体立场”的“精品”,就能为那些“不那么符合”的内容提供一个遮罩。
广东人说:招不怕老,好用就行。当年票房不能让好莱坞大片排第一,那就刷,刷些主旋律上去,这样就能正常排好莱坞大片的档期。
反正B站已经收了那么工作室,匀几个出来做攻坚项目,这可是为全平台保驾护航。
至于小平台。
额,谨慎做大。
算法逻辑都是一样的,数据量小则不会被高亮标记。次文化们要小心面对主流平台,出圈不一定是好事,因为整个共识会变。
你们那些社区小App有几个有内容监管团队?还不如继续小而美。
但这样不赚钱。
悲。
监管的路数一直如此:
有需求,暂时不动;
需求大了,观察;
需求大了又能实现基本供给,下场;
需求大了供给能力也大了,逐级铺开。
当下中国二次元需求自然是大,连漫画的互联网用户都逼近1亿人,20年的增长是30%;数据上看,供给能力也很大,19年备案了472部电视动画片,动画电影拿了公映证的有51部。
“19年动画电影票房收入116亿,占总体电影票房约18%,达到美国和日本等成熟电影市场的程度”,by魏玉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
哦,那魏院长,问题有哪些呢?
“一,产值较小,企业竞争力不强”;
“二,近年电视动画贸易逆差急剧扩大”(你们这帮人就知道买进口版权,哼!);
“三,制播生态畸形,影响行业持续发展”,原文:
长期以来,由于电视动画片采购价格低廉,造成经济效益较差的电视动画片产量下降,特别是优秀作品严重缺失,使得电视动画片这种准公共产品的正外部效应(社会收益、社会福利)持续下降;
正外部效应,懂;
“四,精品力作稀少,品牌影响和价值不高”。
哎,问题这么多,这怎么少得了有关部门的指导参与呢~
懂了,以后萌新入圈的必备技能:
QQ群和BT下载。
文艺复兴。
评论第一定律:
你觉得“专业人士”的评论有道理,直到他们评论了你熟悉的领域。
没了二次元,社会问题不是更大吗?
这第一句话就挺离谱的,你也承认二次元是“减压阀”?你也知道二次元是“逃避现实”?
然后呢?不逃避了,走进现实就OK了?
他们买不起房,找不到对象,你让他们怎么面对现实?这个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二次元浓度过高”需要降低降低,“二次元反正都是逃避到虚拟故事里”成年人总是要面对现实的嘛!
问题在于,请问这帮人“可以”真的让他们面对现实,只想现实吗?
没有这些奶头乐,避风港,虚拟世界
你管得住,压得住他们?
知道为什么现在地下教会盛行吗?
是因为人民群众傻,吃饱了撑的,非得信教?
都知道为什么,原子化社会,赚钱难,压力大,亲人缺乏沟通,社会缺乏心理精神保障建设
这时候谁提供了这些service?
地下教会,我亲戚就有信的,他根本不在乎什么上帝,他就是找个精神支柱,找个有人说话的地方,找个有人承认他的团体,
哦,你说关闭教会,好,我支持
那么谁给他提供这些服务?心理关怀,团队活动,甚至免费的吃喝穿,我们并没有替代品。
何况精神需求,也是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最最核心需求之一。
教会给了中老年人service
二次元给了年轻人service
我承认我自己也看不太起教会和二次元
但是问题是你拿什么替代?
你的所谓主流价值观是什么?敢说吗?
我是认识很多二次元小孩的,他们往往很有意思
一边看着动漫,一边怀念着列宁
这种人不在少数,现在你说,把“二次元”给他撤了
OK,我无所谓,但是
难道你让他现在只崇拜列宁了?你敢吗?
这些“可以”是“主流价值观”吗?
恕我直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
所以大家还是莫谈国事,看看奈子吧。
难不成,大家不看奈子,都来谈国事?
这好像也不是很主流很和谐吧?
把文化比作河流,分个主次,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本质上是居高临下的傲慢。
这里提一个新鲜甚至有颠覆性的视角:日本的“保守御宅族”借助亚文化和互联网表现自己的情绪,并不意味着该群体会转化为一股强力的现实政治参与力量,为自民党的一些政策的推行提供了一种社会合法性的形式。
要分析 “御宅族”与 “保守”结合的经纬,以及它所反映的日本当前“民意”的复杂动向,有必要先明确 “保守御宅族”的所指。现代国家政治的稳定往往建立在一种主流的政治文化之上,政治的民意基础同样是主流文化背景下的表达。而所谓亚文化 ( sub culture) ,顾名思义是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而且多为满足青年人———通常在年龄和境况上不足以成为选民———的娱乐需要,因此理论上并不在民意的考量范围内。但 20 世纪 90 年代后,以约瑟夫·奈 ( Joseph Nye) 为代表的部分研究者将零食、电影、流行音乐、动画等流行文化纳为国家政治 “软实力” ( soft power)的资源,与流行文化密切关联并随时可能转化为大众流行文化的青年亚文化形态也就更多地受到观察家和政策行动者的关注。
亚文化群体往往对传统主流文化有着天然的疏离甚至反叛,拥有自身的一套与主流相异的、局部的话语表达体系,因此他们对政治和社会公共议题的参与,理论上就存在破坏现有公共讨论的可能性。不过,实际上在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亚文化群体本身并没有参与公共讨论的意愿和需求,而政治和大众传媒所关注的“民意”也主要来自稳定、成年的 “中流”选民。但这一状况在近年内有比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日本。从整体上看,首先,传统的选民群体政治参与意愿下滑,投票率低下,各政治力量希望在城市青年中开发新的 “票仓”; 其次,民众自身的组织程度下降,个人化、多元化程度提高,这就使得非主流的小众群体相对凸显; 再次,要动员政治参与需要更多吸引眼球的噱头,这使得非主流的亚文化元素有了用武之地。“保守御宅族”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产生的。
“保守御宅族”中的 “御宅族”,特指的是消费动漫产品的御宅族———实际这也是该概念最初的起源,只是后来扩展到其他消费领域 ( 以下 “御宅族”一词皆用这一特指,不再做说明) 。而概念中另一个关键词 “保守”,则指的是许多御宅族年轻人对持新保守主义和鹰派态度的政治家、政党及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在很多重大政策争议上与自民党积极互动,并激烈地攻击批判自民党政策的一些大众传媒和民间团体。典型的表现包括: 在以安倍、麻生为首的自民党政治家进行街头演说时,支持者中有大量的穿格子衬衣、背双肩包、手持平板电脑(如IPAD)等电子产品———这是大众传媒中最典型的御宅族外形———的年轻人; 在自民党政治家官微和社交媒体上,有大量顶着动漫美少女头像的用户热情地留言; 在御宅族聚集的网络社区,众多政治社会问题的讨论帖中,充斥着支持自民党和排外的意见,以及对大众传媒批判自民党的报道的 “炎上”( 日文原意为燃起大火,用在网络用语中,指针对特定对象集中进行过量的破坏性的否定、批判、诽谤和中伤) ; 甚至当动画巨匠宫崎骏对自民党政治家和修宪政策进行批判时,也遭到 “炎上”,并被冠以 “蔑视御宅族”之名。这表明 “保守”已经不只是大众媒体观察到的存在于御宅族中的一种潜在倾向,甚至成了御宅族内部部分人有意识地自我标榜的一种认同。
在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大众价值和规范的堡垒也遭到动摇,大众开始向 “御宅族”低头。为了刺激消费和贸易,日本独特的 “御宅文化”成为重要的增长点,是国家和社会发展 “内容产业”的倚仗。根据野村综合研究所的调查,2004 年的 “御宅市场”涉及 12 个领域、172 万人共 4110 亿日元的消费,与动漫御宅族有直接关系的漫画、动画、游戏 3 个领域就占有62 万人 1240 亿日元,而其他如个人电脑、艺人、相机等领域自然也少不了他们的贡献。这也就难怪 “酷日本” ( Cool Japan) 成为社会流行语,并被提到了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
因此,从一般大众到地方自治体官员,从商人到媒体人,从学者到政治家,在重视御宅族的消费能力的同时也不能不关注起这个群体的政治和社会态度。而在另一方面,21 世纪的消费社会 “经过无数累积下日益改良,尽可能使消费者的需求无须他者的介入,瞬间且机械化的得到满足”,遍布日本的功能齐全的便利商店、互联网的普及可以说就是这一社会状态的浓缩表现,客观上强化了御宅族与大众的现实隔离。总的来说,御宅文化为整体经济提供了一剂短期药方,但副作用则是它对公共价值的破坏潜力———夹带着已经成形的 “新保守”精英认同———进入了政治和公共领域。
进入 21 世纪后,日本的政治生态发生了从 “密室政治”到 “剧场政治”的转折,而由于这个转折过于剧烈,缺乏欧美发达国家 “剧场政治”的社会和文化基础,日本的 “剧场”陷入抢夺公众眼球的价值虚无主义,具有简单性、投机性和悖论性特征。这就推动政治家从以往社会参与程度较低的边缘群体中寻求新的 “票仓”,而一些原本有违公序良俗的价值暗流也借着 “个人主义”和 “革新”的名义泛起。在 “后小泉时代”激烈的自民党总裁竞争中,麻生太郎作为一个 “漫画爱好者”———他热爱的漫画 《骷髅 13》就是充满冷战思维符号的 “捏造大叙事”———比其他的政治家更早地注意到御宅族中的 “保守”暗流。2005 年 7 月,正值众院即将解散重选之时,御宅族聚集的互联网匿名布告栏 “2 频道” ( 2チャンネル) 上突然有人宣称目击麻生在机场候机室阅读漫画 《蔷薇少女》,这个未经证实的传言迅速在网络上成为话题。从御宅族文化本身来看,这个传播平台和阅读文本的选择都值得玩味。一方面,传播平台 “2 频道”的创始人西村博之本身就是希望挑战传统大众舆论空间的 “御宅族精英”( 下一节会具体展现其观点) ,他搭建的平台拥有“较高的匿名性和简单的进入退出机制,为个人从社会制约中的解脱提供了保障,所以在平时被认为不太可能公开进行的交流也可以成立”。由于这种特征,该平台在当时被大众传媒普遍边缘化,常被蔑称为 “某大型电子布告栏”,因此重量级政治家麻生的主动亲近,无疑给它的御宅族用户带来巨大的鼓励。 另一方面,麻生选择阅读的 “文本”,也反映了他及其幕僚对御宅文化精神脉络的把握: 从 2002 年开始连载的 《蔷薇少女》,讲述了一个长期不出家门的中学生与机械人偶签订 “主仆合同”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它的主角是脱离社会、没有现实行动愿望的中学生,故事环境是一个凭空冒出来的魔幻世界,而与男主角互动的是若干面容体型如幼童、没有父母亲属等现实社会关系的人偶少女,这都是当代御宅族认同的典型 “资料库”元素。
在 2008 年,麻生在当选首相后即奔赴秋叶原演说,表示 “提到现在的年轻人,虽然不能说都是随声附和者居多,但能够积极提出 ‘我是这样想的’这种独立看法的人确实很少”,并强调 “如果不能拥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就没办法成为真正的 ‘御宅族’”,这就是在年轻人发表 “自我主张”的单纯愿望与新保守主义无视大众舆论的政策行为之间强行搭建了情感桥梁。
而他在 2010 年参议院选举前的演讲进行的另一段演讲则反映出了,他实际需要“年轻人”表达的所谓 “主张”和 “信念”更为具体和狭隘。他在开篇就轻蔑地说,民主党的 “那个叫菅直人的人”是 “不唱 《君之代》”的,而 “广岛教师工会、北海道教师工会”这些左翼社会组织对 “《君之代》和 ‘太阳旗’……没有敬意”。他进一步指出,如果让 “这样的民主党”继续在参议院获得过半数席位,那 “外国人的参政权在国会就会马上通过哦”。这句话一出,立刻伴随 “会场内 ‘反对’的怒吼”。在煽动起这股情绪并鼓动说 “一定要阻止民主党获得过半数”后,麻生才开始泛泛地陈述一些经济政策口号。
麻生这样一位重量级政治家的一系列强行与 “御宅文化”和 “年轻人文化”结合的公开行动,逐渐转变为自民党层面的战略行为。2012 年众议院选举中,安倍晋三和前首相麻生太郎一起将选举前最后的街头演讲安排在秋叶原。以两位政治家的演讲地为核心,现场构成了一个完全有别于战后公共领域主体价值的独立空间: 在日常消费电子产品、流行音乐偶像和动漫相关商品的店面前,排列着太阳旗乃至旧日本军旗、绘有口称 “期待安倍当选”的“萌”少女形象的横幅、针对东亚一些国家的极端排外主义的标语、写着 “大众传媒都是外国间谍”的展板,演讲过程和其后的选民见面会中不时响起“媒体垃圾,滚蛋”的声音。这个 “异常的高涨情绪”激励了安倍,直接导致他在翌年的参院选举中极力要求 “无论如何也想要在秋叶原 ( 进行最后演讲) ”。即使有党内人员对这种狂欢气氛有所排斥,希望他在其他 “镇定的氛围中”演讲,但无法阻止安倍个人的决心。
这次演讲中,围观者也高呼谩骂媒体,尤其是 “摧毁朝日” “NHK 解体”的口号,以表达对这些媒体批判自民党及其新保守主义政策的态度的不满。也正是在这样的 “民意”激励下,2014 年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的最终街头演说依然落脚到秋叶原,聚集了以安倍和麻生为首的众多自民党议员,反映了这一行为的常态化、惯例化和战略化。
政治家逢选举季在秋叶原构筑出的新保守主义与御宅族———准确说是被选中的御宅族中最可能与新保守主义呼应的成分———的狂欢剧场,已经成为一个常态化的战略行为。但这毕竟仍然是临时性和非持续的,而一个进入大众视野的、塑造 “保守 = 御宅”等式的日常化空间则在———当前能最大限度地符合御宅的 “虚拟”偏好的———互联网上。除了早年就被发现能够使 “平时被认为不太可能公开进行的交流”得以成立的 “2 频道” “电子布告栏”外,近年来更为大众舆论关注甚至和前者并称为 “保守巢穴”的平台是视频网站 “NICONICO”。这也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保守御宅族”日常生态形成的内在动力的例子。
早在 2007 年,不避讳自身政治参与意愿的 NICO 就曾邀请铃木宗男、外山恒一、小泽一郎在 NICO 上传个人视频,与原本被认为远离政治的御宅族们共享虚拟的交流,而这些政治家政策论点各有差异,但共同特点就是在大众传媒中拥有极大争议。这反映了运营者作为精英御宅族的明确诉求,也符合御宅族用户的个人情感。而这种把 “政治精英”和 “普通人”放到对等平台上的NICO 路线 ( 互联网 2. 0 路线) 不出意外地又被 “漫画大臣”麻生太郎捕捉到。2009 年时任自民党总裁的麻生太郎首先邀请民主党代表鸠山由纪夫在 NICO 供 “普通人”表现的 “现场直播”平台上进行了首次党首辩论。而在 2012 年,NICO 进行了更具野心的策划,邀请了除日本维新会和新党改革之外的十党党首进行国政选举前的辩论。这个前所未有的策划,取得了观看者超过 140 万人次、评论 50 万条以上的耀眼结果。
但在这个事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在围绕 NICO 是否是个合适的公共讨论平台的问题上,自、民两党表现出对 “互联网 2. 0”截然对立的态度。民主党代表野田佳彦最初对 NICO 提议予以婉拒,而支持在 “所有媒体上公开”党首讨论,实质仍然倾向于大众传媒支撑的公共舆论环境。但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则立刻在自己的官方社交脸书———而非通过传统媒体平台———上针锋相对地表示 “要在 NICONICO 视频直播中迎战野田首相”,并把否定的矛头指向大众传媒,宣称 “如果要通过电视直播的话,会存在节目调整和公平性的问题”,相反 NICO 才是 “能向 ( 自、民) 双方反映观众意见的最公平的场所”。而面对来自自民党和 NICO 网民两方面的言论攻击,民主党代理干事长安住淳在 11 月 26 日直接批判 NICO 是 “偏向性极强的视频网站”,会 “破坏迄今为止有着优良传统”的党首辩论。
针对这一批判,NICO 迅速制造新闻事件,向民主党本部提出了言辞激烈的正式抗议信,并引发了 14. 6 万名NICO 网民的响应。而安倍的社交脸书立刻跟进,由其秘书发表了 “总之(野田首相) 看上去就是讨厌谁都可以看、谁都可以写下意见、面向全国进行现场直播的国民参加型‘NICONICO 视频’……大家怎么看呢?”的煽动性言正式辩论时 “虚拟共享”的言论情景。作为衣食无忧、趣味生活充实、消费便利,但同时又缺乏思考未来的框架的 “绝望之国的幸福的年轻人”中的一部分,御宅族所能认同的,更多是单纯 “打破壁垒”的情感,如 NICO 经营者所主张的,让 “业余者”来进行政治报道这种向来被 “一流精英”垄断的行动,有着打破记者的 “专业壁垒”,推动 “政治”公开化的积极取向。
但从实际的效果看,NICO的 “政治报道”和御宅族的情感认同,把原本已经流于表面化的 “剧场政治”又往极端推进了一步。观看“党首辩论”的一位新闻主播对观众评论施以尖锐批判: “感觉这就好像是厕所里的涂鸦一样而不值得称为 ‘评论’,难以想象 (登台的)党首们被这种辱骂包围时的不快”; 而对于党首辩论内容则表示, “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限制、现场的骚动、主持人把控场面的能力局限等原因,结果没有达成深刻的讨论。
不过是网络世界所谓的 ‘狂欢’ ( 祭り) 罢了”。他同时还注意到,实时评论里“天诛民主党”、“支持 ( 建立) 国防军”、“有必要发展核电”和 “赞成修改宪法”等具有强烈保守倾向的 “口号”多得显眼,甚至使和他一起观看视频的外国记者受到过度冲击而中途离场。
NICO 的 “民意”需要的究竟是这些新保守主义政策的实际内容,还是政策争议所带来的情感共鸣,在这里能得到答案。因此,抓住 “互联网 2. 0”的心理,并早早设立了专门的互联网应对策略机构的自民党———且不论坊间风传的 “水军”的存在———能在 NICO 的御宅族群体中获得大比例的支持,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文献:
[1]潘妮妮.“保守御宅族”的炼成:亚文化、政治策略与互联网的交互——一个“民意”分析的中观视角[J].日本学刊,2016(05):83-105.
[2]庄娜.当今日本青年“民族主义”及“保守化”的问题所在[J].中国青年研究,2015(12):109-115+55.
[3]陈一.新媒体、媒介镜像与“后亚文化”——美国学界近年来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述评与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04):114-124+128.
[4]高红燕.从日本年轻人用语看日本年轻人的性格特性[J].北极光,2019(10):134-135.
[5]吴限.从“安心社会”走向风险社会的日本——结构主义视角下的解读[J].东北亚学刊,2018(01):59-64.
《倒掉官样文章糟粕,注入新鲜文化活水》
“官样文章”一词源于《青箱杂记·文章官样》,例如“但此辈有运动而无文学,则亦殊令出版者为难,盖官样文章究不能令人自动购读也。”( 《鲁迅书信集·致李小峰》)。
特指旧时官场中有固定格式和套语的例行公文;比喻光注意形式,没有实际内容的空话,或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从古至今,诸多组织、政体、国家都广泛运用官样文章,以评论、公文、新闻采编等加以构成和呈现,在内容上追求主观意志对社会现实的引领,在目的上企图将使用者地位抬高,在文本上产生异化,以用词的敕令意义代替词汇的语言意义,不追求客观公正地映照现实。通过官样文章形成的治理氛围,被称为老大哥世界。据万事屋咨询公司提供数据,2019年中国内地官样文章受众总数达13.8亿人,其中核心使用者9500万人,泛官样文章用户0.88亿人。
官样文章文化看似讨论物质建构的现实世界,实则明确指向人民通过精神世界文化创造向物质世界寻求自我实现的过程。官样文章使用者在传媒中构筑话语传统,编织威压语境,以对现实的总结归纳和教化敕令来显示自我存在,在事物发展的自然进程中充当事先觉悟者或大声疾呼者彰显出他们的意义和价值,让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暂时获得虚伪的道德体现、理智和学识的领先以及维系政治正确,构成对真正有价值有内容的人类精神世界的虚伪超越,从而获得身心的放松,并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报偿。
虽然官样文章能够发挥社会治理工具和收敛大众心理的作用,但它的缺乏对创造力的激励、因其本质是揣测权力机构的广泛共识,将其人格化并代其立言,决定了其只能是中老年群体脱离文化浪潮,丧失引领大众文化力量与手段后仍不肯松掉手中缰绳的代偿措施,而非反应与时俱进了解人类精神生活的真实向往。长期沉湎于官样文章的中老年,会降低对新潮流的感知能力、陷入自我保护,以拔高自身局部道德标准换取对年轻一代教化的正当性,进而跟当下社会产生更大的隔阂。 比如,官样文章的使用者一般都常年处于按部就班三点一线的生活,女性使用者往往缺乏对美的追求与理解,或爱美、热爱异性、热爱健康活力的人体天性长期被压抑。可人性与道德理想毕竟不同,长期在官样文章文化中“孤芳自赏”的中老年,一旦面临身体失能,疾病,缺少亲人陪伴的衰老境地,很可能会由于价值观的异化导致代际关系僵化,与当下生活格格不入,进而产生被背叛感,禁锢现实社会向着既定轨迹前进,成为社会文化进步的绊脚石。
文化就像宇宙,最纤弱的星辰也有其轨迹和闪光的可能,文化的结局会随着物质世界的热寂而走向孤独境地。因此,我们要脱离官样文章,将其与纯粹精神世界分割,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享受精彩物质世界和精神文明的理想中去,以公序良俗的最大公约数,以法律为准绳,发挥青少年的文化创造力并最终以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为武器,送别官样文章的使用者和获益者。
一是将官样文章隔离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要在广大青少年寻找世界观和主流价值观、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关键时期,积极摒除能先天引起青少年厌弃的官本位思想、大笔杆子思想。阻拦官样八股与流行文化相融合的企图,大力支持青少年通过创作和文化生产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提升在第三产业中的话语权,永葆通过创造流行文化和改造精神世界进而改造社会的追求和勇气。让青年在创造中试错与享受创造的快乐,不断汲取同龄人的喜怒哀乐,让青年在获得个人财富同时增加阶级认同与自省。
二是实现官样文化与当下文化的此消彼长。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主流文化与文化创造力、文娱产业相结合,发挥青年擅长的娱乐形式,建设多元创作平台,输出优质内容,吸引中老年共同参与,尽早剔除文化阵地里固步自封,丧失创造力,用企图用价值观推进价值观的王朗们,把流行文化与官样文章主阵地的新旧更迭,作为引导年轻人未来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为年轻一代成长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合理性提供文化共鸣和理论依据。
三是把外来文化糟粕与本土官样文章并列唾弃。要清除公知余毒,把宣扬政治正确、普世价值、昂撒民主等看似美好实则同样空洞乏味,带着白人至上与种族歧视的腐朽内核摒除在外。坚决把外来的与内部的两相关照,以年轻人生来共有的反托拉斯、反法西斯理想为基础,对古今中外的陈腐论调进行彻底的清理,总结过去各个国家的各种文化浪潮失败的经验教训,勇于向一切外来过期精神食粮和糖衣毒药说不,不断为当代中国年轻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注入新鲜动能,切实提升青年的未来主人翁地位。
(作者:荔枝菌,系哔哩哔哩工业大学助理研究员)
我给你们翻译一下:
亚文化=只要我不懂的,都是亚文化。
亚文化汇入主流文化=说些我听得懂的。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笑的笑话,说句不好听的,以国际视角来看,日系二次元和中国的所谓“主流文化”谁是主流谁是支流?在日本动漫面前,好莱坞都不一定敢称自己是主流。这种在国际上毫无存在感的官方钦定文化也敢自称“主流”?
可以,真不懂为什么年轻人要逃避到二次元当中。
我从小就有一个可爱的妹妹,还有一个对我一心一意的青梅竹马每天陪着你欢笑。高中生活各种补习班,不对各种社团活动,让我学习的世界五彩缤纷。
每天忙着旅游和潇洒,坐在咖啡馆内品味人生,静静的看着世界名著,完全没时间看这些无聊的二次元生活。
闲暇时看个《甜蜜暴击》,《上海堡垒》等优秀国产剧和国产电影,每次看的我热血沸腾,激情澎拜。比那些无聊的纸片人不知道好看多少倍。
凭着我的努力工作,老板对我很赏识,从来没遇见给我穿小鞋,也没体验过加班还不给工资的情况。一个周只工作五天,每天只工作八个小时,且中午休息一个小时,月收入两万。用这些工资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我们市中心贷款买了房。
这个世界所有的平等都源于你的不努力,二次元的青年们醒醒吧。现实生活这么美好,你们为什么要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真是搞不清楚,看看我不到二十三岁就有如下的老婆,你们不该汇入到主流文化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吗?
但是泛ACG是“支流”吗?不如说亚文化的存在本身就有对主流文化反叛和驳斥的因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