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沿海企业搬迁到东南亚,为什么不搬迁到中西部呢?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还是有的啦。


首先,企业不是一个孤零零的企业。对于制造业而言,一定要有产业链的概念。

最典型的,产业园区。

你是个耳机组装厂,你在一个电子产业园区内,而这个产业园区一定是“万能”的。

蓝牙模组不是你生产的吧?耳机主板的贴片环节难道是你做的吗?你没必要自己建个射频测试实验室吧?你有钱屯上百个型号的喇叭么?

一个电子产品里有多少个模块,就得有多少个业务分工,而每个业务分工周围至少都得有一个专业的服务节点。

有一批喇叭声音呲了?一个电话,一位秃顶的测试工程师会骑着小电驴半个小时内晃悠悠地杀到你厂,开始干活。

所以当你这个组装厂说要搬时,搬的还有整个配套产业链。你可以不必把人家喇叭厂也搬过去,但你至少要搬过去一个服务支持能力。

富士康搬郑州时,至少还拉动了近千家上下游企业赶赴郑州设点。

你一家企业搬,那就是鱼离水。


别以为只有电子工业的产业链要求高,连传统的服装产业都不容易搬迁。

你周围没有面料产业企业,那谁给你供应布料?谁来染?谁来提供足够丰富的拉链扣子等辅料?

之前搬越南的很多服装厂都出过类似破事:吊挂、缝制等设备出故障停机了,还得去广州中大市场喊个师傅,出国去看一眼。

所以现阶段迁移东南亚的工厂,基本都是大规模手工流水线型,以生产高度单一的标准产品为主。因为品类少标准程度高,所以原材料及流程出问题的几率也低,成本总体可控。

但凡有一定设计调整需求的订单,你不可能派去东南亚。倒不是说东南亚没有好的设计师,而是他们连灵活的改衣工作室都没有。

注意啊,不是说越南人不会改衣服,而是他们没有成熟配套产业链,因此缺乏“随时能改出产线上能批量生产”的柔性能力。

海外大牌现在都是找国内来出款式,出完款式还要给出具体的面辅料和生产信息,还得进行一定的产线导入培训,然后才能启动批量生产。

施法前摇这么长,那就去做单款量大的袜子和T恤卫衣吧。


沿海企业现在不是要离开沿海,而是“被离开”。

要么是像深圳那种,支付不起高涨的地租及整体生活成本(地租乃百租之母);要么是像北京那种,“10亿规模以下麻烦给我滚”。

他们之所以还没法全面迁移至中西部,一是前面提到的产业链原因,二还有外贸与内需权重的原因。

20万件T恤运往西雅图,杭州郑州的运费不是一个概念。轻货,杭州到连云港估计也就是五六十块一个立方;郑州到连云港估计得上百,而且时间至少得延长一天,发货频次还肯定比杭州低,起发量也比杭州高。

而郑州已经是中西部的物流高地了。

这就跟打车拼车一样。

如果内需市场能起来,郑州这种天下之中一定会成为新工业中心。华北、西北、东北的三北市场会加速把沿海产业给“拉”过去。

但现在不是还没起来嘛。(而且南北差距还在拉大...)


沿海产业迁中西部肯定比迁东南亚要好。至少在我们实现数据孪生之前,尽可能不要转移至东南亚。

(也就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生产全流程的数据模拟,并从此将产能知识垄断在自有系统里,这样就可以高度自由地转移生产板块,而不丧失垄断收益。

粗暴地说,就是我们成为大脑,工厂彻底成为无意识的四肢,所有指令依赖系统。)

中西部地方政府其实这两年都在大力引进沿海“低端”产业(过半都是被政策和房价逼成的低端),因为沿海地区的去工业化已经是事实。

现在各行各业磕磕绊绊的工业三化改造(系统化数据化在线化)也能一定程度上加速这个进程。

如果中西部能够顶住沿海的去工业化,维系住中国的全球供应链地位,至少又是十年增长。

但这需要有力的需求侧改革和大规模内陆投资,看国家意志吧。

Made in China已经不够了,咱得Made in Henan。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在各种转移支付的帮助下,中西部已经没有想象的那么穷了,搬去中西部并不能节约太多的成本。

2020人均GDP,按现在的汇率算

陕西 10500美元

河南,宁夏,江西 9000美元

新疆,西藏 8500美元

云南,青海,贵州 8000美元

山西,广西 7500美元

甘肃 5500美元

东南亚:

印尼 4000美元

越南,老挝,菲律宾 3000美元

缅甸,柬埔寨 1500美元

泰国 7000美元

马来西亚 9000美元


现在你需要廉价的劳动力,你是搬去group 1 并承担内陆到港口的运费呢,还是搬去group 2且仍然享受沿海运费呢?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搬是搬了一部分的。我老家现在出省务工的就不多了,都在县城小厂子找个活。

但是,现在制造业形势有一点变化,和以前不同了。

1,现在的生产集中度太高。沿海一个厂子几万人、十几万人!

一个厂子就能作死一个产业。现在你在亚马逊(对应的是国内的制造业出口)上买东西,经常会发现几个牌子的产品外形、部件都一模一样,唯一不能的是商标。都是厂子按经销商贴牌生产。这个厂子可能把这一类产品都包圆了,供经销商贴牌。

这种大厂子还有一系列零部件商、材料商、设备商。要搬迁难度太大。需要当地部门下极大的决心才可能吃进来。也只有像河南这样的大省才有机会引进。南方一些山地、丘陵为主的省份,很难。

所以,现在转移进内地的以一些中小厂为主,还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2,人工问题。

就我们那的人,都不是太愿意进工厂,每天工作时间太长,经常加班,12个小时是常态,一天一个动作,难受,有事不让请假,规章制度也多。

还不如送快递、做小买卖、打摩的、养殖、餐馆工作、保安、保洁、保姆等之类的,相对自由的多。

3,进出口问题。

内地的产品要到沿海清关,原材料要在沿海港口办清关手续。大多数贸易商现在也都在沿海。加上来回运,这部分成本怎么降下来?

重庆据说以前成立了公办的运输部门,帮他们免费覆盖这部分成本,就是为了解决就业。

现在开通了 中欧班列,据说规模已经到了每年100万集装箱,但也只想到于一个小港口,而且是重庆、郑州、西安好几个地方一起产生的这100万出口。所以,陆路现在的劣势还是很明显的。


这些问题如果搬到国外的港口反而可能更容易一些。

总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需要时间。

中欧班列如果能提高10倍的运量,那中西部情况就会改善很多。

但是俄罗斯轨距又和其他国家不一致,换轨又是一项成本。

难哟!

美国好处是三面沿海,中部也是没落的。

估计东西部呈梯度变化趋势,难以避免。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很简单,劳动力趋势。

开厂的选址和投资有时候是一回事,大家看的不是现在的成本,而是未来的成本。

中国的劳动力现在以每年千万量级退出供应市场(2000年中国出生人口1765万,这些人今年20岁,而今年55岁的人口是2700万),这个趋势在20年内都不会改变,而且还在增速。因为已经出生的人口年龄分布是个确定结构。这意味着未来劳动力价格和供应对于企业来说有双重压力。说句现实的,有时候中国经济发展的越快,对某些企业来说越是灭顶之灾。

ps:要注意一点,今天的东南亚每年出生人口其实也在下降,但是未来20年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那批人口是已经出生的。所以在未来20年尺度上东南亚劳动力供应曲线只会越来越好看,直到本世纪前20年这一波人口过去。这里讨论的并不是出生率或者人口增长,是每年新进入市场的劳动力(到达18-20岁)和退出劳动力市场(55-60岁)这批人之间的人数差值。举个例子,今天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越南人是在越战前后出生的,可想而知那个时候的越南出生人口不是太高(而那是正是中国出生人口的峰值)。

ps:劳动力人口趋势是出生率的延后反应。中国出生率峰值是40多年前,但是劳动力峰值是10年前,人口峰值就是最近这2年的事。所以虽然东南亚出生率也在下降,达不到替代率,但是20年内不会对他们的劳动力供应造成什么影响。

有人说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和产业链提升来应对成本上升,说的对,但是做得到这点的企业为啥还要去西部?呆在原地扩张不是更简单?

而做不到的的企业,要么打算挣几年钱不做了,要么去劳动力趋势展望更好的地方试一下。所以如果对沿海本地发展没信心的企业,搬迁去西部做什么,等3年后再关?

昨天我和一个企业家朋友聊天,他在萧山大概雇着500人,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生意非常好,特别还从德国订了新机器来扩大生产。这次疫情他起码比平时的年份多挣了8位数人民币。但是他觉得好日子大概就是剩下未来3-5年了。他说越南现在产业链扩张的势头太猛,主要是资本的力量。特别是以香港为基地的供应链资本。去年利丰在他们的上游直接又砸了几个亿在越南扩大规模,而利丰本身是他这个行业很大的订单管理者。当年香港资本在大陆也是先直接投资,然后再慢慢退出改成扶持本地企业控制供应链。

这些都是明牌,利丰也不掩饰,一般下单的时候都是挑明的,所以他很多的同行也只能跟着去越南投资,否则未来接单会很困难。我这个朋友当然也在准备海外投资办厂,只是在孟加拉。不过去年被疫情耽误了。至于搬迁到西部?他宁可去孟加拉碰碰运气也没有哪怕一秒钟考虑过去中西部。


user avatar   zuting-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到网上搜了一份全国各地平均工资表格。


以陕甘为例,月薪基本不到6000元。

而越南前几年的服装鞋帽等行业的人均工资是1000元左右,所以从工资水平上来看,越南在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中的成本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迁址时,越南较中西部有优势。

不过,这个数字是前几年的。

由于外资投资火爆,导致越南的制造业成本上升较快。

目前在胡志明市等热点区域,房租也是相当高的,基本也快持平深圳上海了。

而劳动力成本也在飞速上升,目前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也得在两三千水平。按照这个速度,留给越南保持成本优势的时间也不多了……

所以,现在的企业再搬迁越南时,就得过过脑子了。

越南如果想继续吸引外资,仅靠劳动力便宜这一优势恐怕持续不了太久。在这个优势消失之前,它要尽快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出来。否则等成本优势消失的时候,越南就会陷入被动。


(2月16日)人均收入这个事确实比较难达成共识。

前面说6亿人1000元大家不也是议论纷纷吗?人家说的你都要质疑,所以你说什么是什么合理统计?

中位数可能更合理些,不过也不影响这里的结论。

不过着实建议某些人心平气和些,真是不理解为啥那么大的气。这个状态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很舒服吗?


(2月18日)上面的工资数据是从网上直接摘下来的。确实没有验证数据源头。

但是我身边有位朋友,他的员工月薪必须在5000以上,否则招不来人,这也是一个让我偷懒的现实因素。

不过在评论区知友的督促下,我决定还是自己来找找数。

国家统计局2020年5月15日全国数据通报如下图所示。

通报显示,中西部年薪分别为43927元和46777元,考虑到制造业高于平均数,那么估计制造业月薪在4000元左右。

这一数据基本跟我那个朋友的工厂情况相符,仍然显著高于越南的工资水平,所以不大影响上面的结论:

1、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成本敏感,而中西部劳动力成本高于越南,所以企业选择迁往越南(富士康从深圳北京转向郑州成都、越南,身体力行得回答了这个问题)。

2、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确实很快,留给越南保持成本优势的时间不多了。

3、人均收入这个事容易带情绪,连宰相说都要议论半天,所以比较难达成共识。所以希望大家求同存异,不要颐指气使——事对不对先放一边,这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好像回答过这个问题。保护费要有一个定额。在东南亚,你给当地老大一份干股,保你从此没事。你去内地开厂,有关XX的有关人士,跑来问你“借”辆车开开。过两天,有关人士又来了,说前面那辆没了,要再“借”一辆。你无法预测你未来在这方面的支出。这是过去答的。

现在你把公司开在一线城市也没用了。过去内资为啥喜欢到一线大城市开公司?万一有人敢来“借”车,找媒体一喊,这位有关人士的老虎皮都得扒下来。现在你往哪里喊?所以现在一线城市的商业环境,很可能向十八线城市靠拢。

人都是坏的,有点威势就上天。但是,只要有固定的规则 and / or 可以喊出来,生意就可以做下去。两条都不成立,创业就是个笑话。


user avatar   yang-zheng-zhu-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


user avatar   wan-jin-you-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途岛战役……


user avatar   chen-sheng-7-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相关话题

  地摊经济好在哪里?现在的地摊经济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以现在俄罗斯的经济体系,在美国的高压下可以支撑多少年? 
  最近南方水灾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是否需要北方人民的援助? 
  发达国家的高福利制度在造就一批懒人的同时,创造出了更大的社会价值吗? 
  你所知有实权的厅局级官员以上家庭子女状态?对时事的看法是怎样的? 
  河南商丘一村民家中发现乾隆年间圣旨,需要上缴国家吗? 
  古驰回应「网传其上海门店采购果蔬等物资,以菜品回馈客户」,称「情况属实」,对此你怎么看? 
  为什么现在中国看着那么强大?实则中低层人民经济那么不景气? 
  国内为什么不严查税收,真的是怕中小企业倒闭吗? 
  天津的潜力在哪里?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近几年感觉生活越来越困难了?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CNN将我国保护圆明园方案,称作是「尖锐的排外政治姿态」?





© 2024-11-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