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冯小刚张艺谋这些专业的导演的票房为什么干不过吴京贾玲这种后起之秀?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05年中国电影银幕数大概是2000多块,单块银幕年均票房在80万元左右。2020年中国电影银幕数是7万多块,单块银幕年均票房在90万元左右。

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可以说中国电影票房在过去20多年来的增长几乎全都是由新增的银幕数贡献的,单块银幕的产出并没有增长。而考虑到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刚刚超过1万元,2020年这个数字是4.3万元,可以说在中国电影票房增长的背后,单块银幕的产出实际上是在下降的。

在我国电影票房增长几乎全部来自于新增银幕的情况下,一个导演所获得的票房上限,是受到银幕总数的限制的。以张艺谋来说,其当年的《英雄》票房是2.5亿,可当年的中国电影银幕数是多少呢?

1843块。

当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是多少呢?

8亿。

做两个简单的算术题。

第一,《英雄》票房2.5亿,银幕数1843块,则《英雄》在每块银幕上的平均票房是14万左右。

第二,《英雄》票房2.5亿,当年总票房8亿,也就是说一部《英雄》的票房,占到了当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的30%。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看看《战狼2》就知道了。

《战狼2》票房56亿,上映的当年中国电影银幕数5.1万块,《战狼2》的银幕平均票房是11万。

《战狼2》票房56亿,同年中国电影总票房559亿元,《战狼2》占当年电影总票房的10%。

我们还可以拿另外的例子做对比。

《让子弹飞》票房6.76亿,上映当年中国电影的银幕数是6000块,《让子弹飞》的银幕平均票房是11万。

《让子弹飞》票房6.76亿,同年中国电影总票房101亿,《让子弹飞》占当年电影总票房的6%。

虽然就票房占比而言,《让子弹飞》低于《战狼2》,但二者的银幕平均票房却是一样的。这说明,即便以纯商业的视角而言,《让子弹飞》的影响力也丝毫不低于《战狼2》。

当然,如今冯小刚、张艺谋等人都已经年过花甲,他们不仅过了最佳的创作年龄,同时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与观察也已经与这个时代贡献电影票房的主力脱节。你让现在的他们再去跟吴京、贾玲这种人拼票房,并不算公平。但如果不看中国电影近乎停滞的银幕单产和过去几十年影院建设的狂飙突进,单看一个数字就觉得冯小刚、张艺谋等人不如吴京、贾玲,那也是一种偏见和误解。

如果就真实的市场影响力而言,张艺谋、冯小刚、姜文等人在他们最为活跃的年份,要比吴京、贾玲等人在今天的影响力大得多。而如果从艺术角度来说,那就真没什么可比的了。你把10个吴京和贾玲绑一块,也搞不出一部《让子弹飞》。

我本人对吴京和贾玲是没什么意见的。更何况当年《战狼2》上映的时候,我也给身边不少人推荐了,作为一部爆米花电影而言,它是国内市场是极为难得的。但在如今,有了世界第一的银幕数打底,稍微有点名气的演员靠一个稍微靠谱的剧本,都能取得过亿的票房。与其说张艺谋、冯小刚、姜文这些人干不过吴京、贾玲,倒不如反问一下为什么在近20年之后,物价已经上涨了五六倍的情况之下,他们的电影银幕票房单产反而下降了?


看到评论区问题有很多,我补充几句。

第一个问题,有人说是不是当年的电影院影厅都大,现在的电影院小厅很多,所以拉低了块均银幕的票房。

从现实情况来看,近年来一部分新建的影厅规模确实不大,特别是一些建在县城的影厅。但也要看到大城市也在建影厅,而我们算的是平均数。譬如,假设国内现有100个影厅,70个影厅有200个座位,30个影厅有100个座位,则每个影厅的平均座位数是170个。未来一年类,我计划再建100个影厅,其中90个是100座影厅、10个200座影厅。虽然新建的影厅中,小影厅更多些,但平均算下来新影厅建好后,市场上每个影厅的平均座位数140个。这个数量有所下降,但也没降太多。

目前来说,我无法找到确切的统计数字去算,但综合业内几个大的院线自己公布的整体数据来看,过去十几年我国影院单个银幕对应的座位数有所下降,但也就是下降了20%~30%左右。可同期我国的通货膨胀却多了不止20%~30%,我上大学的时候9.9、19.9一张的电影票比比皆是,10块钱看个早场电影是我们这种穷学生的好选择,可现在早场电影也得要三四十了。在物价涨了这么多的情况下,银幕块均单产没上升,本身就是能说明问题的。

第二个问题,有人说把张艺谋等人的票房甩锅给时代是耍流氓。

银幕数量决定不了一个电影的票房下限,但却能决定一个电影的票房上限。1800多块银幕的时代,电影院就算是24小时一刻不停地放,也达不到7万块银幕每块银幕放一场的票房。如果说20年前中国就有7万块银幕,张艺谋的电影票房2亿,你说他不如贾玲、吴京我没意见,可当年的银幕数量就那么点,张艺谋一部电影的票房就已经占了当年电影总票房的30%还不能说明问题?

第三个问题,有人说张艺谋也没退休,还在拍片子,怎么现在不行了?

这个我已经说过了,张艺谋已经过了创作巅峰期——实际上自从《十面埋伏》之后,张艺谋的时代就结束了。而那个时候,张艺谋的很大一部分精力也放在了各类实景演出、晚会的执导上。张艺谋今年已经70岁了,你让现在体力、脑力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张艺谋,再去拍一部高票房的电影,这可以说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

第四个问题,人家问的是影片票房,我在说影片质量,有点耍流氓。

我只是在后面才说影片质量的问题。而且,我说质量的目的,并没有说吴京、贾玲不行的意思,任何一个理性点的人都知道成熟的商业片对电影市场的重要性。我只是想强调电影不能唯票房论,因为一部电影的票房是由很多综合因素造成的,认为谁的票房高谁就厉害是不行的。


user avatar   warmw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真正因为中国人民富裕了,国家强大了,经济发达了,带来的结果,

反倒被小粉红说成是因为以前影视圈的人不爱国,也讲不好故事……

===========

如何让让国产电影的票房增加?

低情商:引进外国大片,培养观众观影习惯和观影水平,把电影工业化起来,降低票价,提升品质,让观众用更低的成本看更好的电影,让工作人员赚到更多的钱。

高情商:把那些公知导演换成爱国导演拍爱国主义电影,人民群众用脚投票。


user avatar   gong-zi-zhong-er-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写回答一般不会评价问题本身,但不得不说,这个问题真的是个很差劲的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里面隐藏了很多的偏见和不公允。

首先,用冯和张来指代“专业导演”这个群体,不公允。

这两位加起来已经一百三十几岁了,他们有过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他们对得起中国电影。时至今日,中国电影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的创作旺季也早已过去,“导演”也只不过是他们很多身份中的一个而已。如果现在中国电影还要靠两个老人出来擎旗,那恐怕不是他们的荣誉,而是整个行业的可悲。

其次,把科班出身的专业导演和“演而优则导”的跨界导演简单比较,不公允。

而且这其中还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冯小刚其实也不是专业导演,他是美工出身,从没接受过科班训练,做导演后也是从不循规蹈矩,怪招迭出,一直被视为异类,我们通常说的“第五代导演”其实是没把他包括进去的。

不难看出,这个问题无非是想把讨论引往这个方向:导演是无需“专业”的,可是它为什么就忽略了:《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就是我们电影界着力培养出来的专业导演啊,你能否定他的成绩吗?此外我们还有很多年轻有潜力的专业导演。随着电影工业化进入实质阶段,需要的软硬件和人资协作越来越复杂,我们会越来越需要“硬核”的专业导演,专业导演只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

当然,一个行业的人才背景,肯定是越多元化越好,我相信未来也会不断地有优秀的演职人员“跨界”成为导演,他们会带来很多新想法、新创见,这也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最后,把票房视为衡量电影优劣的唯一标准,不公允。

电影艺术毕竟是被称为“第七艺术”的,而电影的票房收入,和电影的艺术价值,是两个维度上的事情。在决定票房的一系列因素里,电影的类型和题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它的上限,比如按眼下的环境,拿同等制作水平的喜剧题材和悲剧题材比,肯定是喜剧片票房高,拿战争片和情感片比,肯定是战争片的票房高。张译去年被观众封神,但同样是他主演的电影,《金刚川》的票房就比《一秒钟》高出一个数量级——尽管后者更能体现张译的演技。

再说,如果票房是鉴定电影的唯一标准,我们吃撑了每年搞那么多电影节评出那么多个奖?按照票房排名发金银铜牌不就得了吗?所以身为观众就好好看电影,如果你很喜欢一部电影,不妨二刷三刷,尽情享受,但是千万别代入制片商的思维——什么电影来钱更快?为什么?这是他们日夜苦思冥想的事,你跟着高潮啥,赚来的钱又不分给你。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一直觉得票房这个数字只有同期比较的意义,而没有前后比较的意义。

这种问题和曹雪芹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文学奖一样……


在可预期的将来,随着温和的通胀,每年的总票房肯定会比上一年的更多,所以你说这个数字有什么可以比较的

更搞笑的是,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影院票价翻了几番,观影人数还不减反增,这个数字更没啥研究的意义……


我目前的工资比周恩来总理的还高呢,你要不要问问……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打个比方,即使很多老的、著名的院士,发论文也未必比得过现在一些刚入职的小年轻老师。

但你不能抓个小年轻就说他比老院士们厉害。

江上代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

最重要的还是和自己的同辈人、 同龄人比,横向比。


还有一点,以前的导演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国际化,总是要顾及港台人、洋人的观感。

因为我们那个时候国内的电影市场很小,电影、演员能从国内拿到的钱也很少。需要走出去让港台人、洋人赏识,才能获得境外票房,才能获得境外资本的青睐。导演能获奖,演员能得到国际品牌的商业广告。

现在,我们已经是世界数一数二的电影票房市场,我们自己的市场和资金投入足以支撑起演员导演的高收入。拍电影再也不用顾及海外的观感。

少数仍然愿意去讨洋赏的,在国内连点涟漪都激不起来。


user avatar   qing-jiao-wo-bu-yi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简单,因为对于电影他们还有“底线”。

张艺谋这种电影学院毕业、科班出身,以及冯小刚这种半科班出身的导演,他们对应贾玲、吴京等非科班出身的导演的优劣势都很明确。

优势自然是有自己的美学审美、思想表达。

也正是这决定了这些专业导演作品的“下限”,我们细数张艺谋的作品,尤其是前期不被资本掣肘、不刻意扭转自己审美讨好市场的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有话好好说》《菊豆》,可谓每一部都是集摄影、服化道、灯光舞美等全方位的艺术综合体,在这种情况下质量绝对不会差。

当然张艺谋也有《三枪拍案惊奇》这样的烂片,但要知道这种作品并不能说张艺谋不会拍电影,而是他有不擅长、甚至自己不想拍的电影而已,而等到他又回归他想拍的作品,或《影》《一秒钟》,那种艺术审美、大师风范还是在的。


这就是专业导演拍电影的优势,也决定了电影的下限,但可惜,他们的审美、他们的专业性也导致了他们在商业上的“上限”。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美学审美、思想表达,他们的“劣势”也就凸显,那就是过于注意“底线”。

这个怎么理解呢,凡事都有两面性,对专业导演而言,美学追求、思想表达很多时候会保证电影下限,但也会让他们变得刻板、教条、畏缩不前,让吴京跟贾玲新人有“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机会。

当然这种机会是吴京贾玲争取的,但同时也是张艺谋、李安故意让给他们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时候不是他们非要刻板教条,而是对于电影有“洁癖”的他们,不敢去用那些“乱拳”,有些乱拳对他们而言是辱没电影的、同时也是会让自己丢了“贞节牌坊”。

所以创作上对于电影他们是“克制”的,而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在商业票房上的“上限”。

目前为止,我认为的华语大师级导演,杨德昌、侯孝贤、许鞍华、张艺谋、李安等人,他们真的是热爱电影,同样也想做出真正的能反应时代、反映人性、甚至带有哲学思辨的作品,但也正因为他们的这种“好高骛远”、这种创作上的“洁癖”,让他们在电影创作中更克制、更瞻前顾后、更墨守成规。

电影被誉为第八大艺术,它应该有更恒久的追求。

于是在创作上,李安也好、张艺谋也罢,他们很多时候更多的“克制”、而并非滥情,在这方面李安《色戒》就是很好的例子,这部被外人当作情色片的《色戒》,李安倘若为了商业上的追求,本可以有更狗血、更劲爆、更粗粒的剧情呈现,去猎奇观众们的目光、追求票房上的长远。


但是李安不是吴京,《色戒》也不是想尽办法让男观众颅内高潮,李安要做的是通过情色的表皮去探究人内心的缺口,这部电影更是一部艺术品。

当然我说这些的意思并非制造对立,以艺术导演的有底线来讽刺吴京、贾玲的无底线,而是想通过这种对比让大众知道一个事实,就是有些时候专业跟不专业都有各自的追求跟极端。

专业导演的极端很简单,那就是奥斯卡、欧洲三大电影节,然后让佳作名留青史,这是他们的野心。

至于吴京、贾玲这些非专业导演追求也很简单,那就是表达自己最擅长的东西,以商业的角度去审视剧情、追求票房上的利益最大化。这也决定了他们的电影可以更狗血、更猎奇,更让观众感到刺激。


当然这并非不好,毕竟商业片跟文艺片本应该“泾渭分明”,一个为名、一个为利,没有谁高尚、没有谁低级,只是各自追求的方向不同,一个追求百年后的名声、一个追求当下的光芒跟票房。

所以张艺谋干不过吴京,也很正常,毕竟哪怕张艺谋一辈子在票房上都干不过吴京,也不能证明吴京比他伟大、吴京在电影史上更有浓墨一笔。

因为票房也好、名声也罢,都只是一时的,而倘若站在时代长河俯瞰整个中国电影,吴京注定还是干不过张艺谋的,张艺谋注定是要载入中国影史的。






当然哪怕说的再好听。

也阻止不了吴京们活在当下。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电影的消费主体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好莱坞电影的海报一到日本就会变异的亲妈都不认识,

不是人和人脑门贴脑门,就是人和猴脑门贴脑门,反正海报总得大头娃娃贴脑门。

据说是因为日本国内电影的消费主体除了青少年就是主妇,社畜根本没时间去看电影。

而主妇喜欢看的,要么是爱情片,要么是亮眼点的帅哥,什么科幻动作特效打斗根本不重要,

如果一个爱情元素都没有,那也得把主体尽可能突出,海报能讲明白的剧情,电影从来不越俎代庖,

我TM一个中国人,看日本版的海报都感觉电影被讲完了,

8个人都长啥样,带枪,密室,全员,谁活着,夺奖大热门,大导昆丁第六部作品……

为啥到了电影海报,日本就根本不给你整物哀侘寂含蓄隽永那一套了,就差海报上放一电影剧本加上男女主拥吻大头贴了。

因为电影需要卖钱,需要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

在这一点上,老派的导演在营销上明显差劲到不要不要的,他们长期处在第一层,或者顶多处在1.5层,

比如一个年轻导演有了用吴亦凡的机会,不可能让他裹这么严实,

结果我们看到了张涵予价值27万的肌肉,和老果儿阿姨和老炮的三秒钟运动,

这对小年轻观众来说是难以孚众的,

为什么说还有1.5层呢?

因为电影《老炮》的预告片浓墨重彩地剪辑了张涵予亮出双刺,还有冰面上拿着东洋大刀奔跑的架势,

给人感觉就像疾速追杀一类的爽片,结尾有一场大战,

结果年轻人当成动作爽片进电影院,发现既没爽到,还得被迫忍受老壁灯们磨磨唧唧的道德教化和极端自恋,出了门就开始骂街,

狼来了一两次,最后根本就不买账了。

有的导演是知道怎么拍出容易拿票房的片的,冯小刚的“冯氏喜剧”曾经也是好拿票房的片,现在开心麻花系接过了冯小刚的衣钵,把这个生态位打造的水泼不进,我在如何评价《战狼2》里说过,

扯远了,为什么《战狼2》票房井喷至此呢?黑马都不足以形容了,应该叫黑鲸级别的炸街票房。其实通货膨胀的今天,以中国电影市场的体量,有这样的票房是正常事,没有才不正常,而且所谓的票房冠军《美人鱼》《捉妖记》《泰囧》,完全是山中无老虎的产物。其实看明白怎么从这个聚宝盆里拿钱放进兜里的只有一个人,就是成龙。
一点点民族主义,爱国情怀,加一点阖家欢乐老少咸宜的题材,加一个完成度颇高的电影呈现,分分钟就能砍下那么多票房。
你很难想象《铁道飞虎》这样的片子,砍下快7亿的票房。别觉得7亿少,对于成龙团队而言,这种片子简直是量产,下饺子,一年一个都闲得慌,一年俩不算事。
成龙就是靠这三板斧,年年稳坐钓鱼台,任凭其余片商的电影玩得刺激心跳,一会哪部票房扑街了,血本无归,一会哪部票房黑马了,井喷了,对他而言,都不是上下波动的大事。
可成龙为什么又止步于此呢?原因还是他那三板斧出了问题。
首先,成龙说穿了还是香港人,香港人爱国可以是个姿态,你可以从大中华角度,从文化角度来爱,可以拍《十二生肖》满世界找国宝,也可以从华人世界入手,来个《新宿事件》,然而毕竟跟政权,跟人民军队,人民警察,跟中国最核心的武装力量,有着天然的隔阂。成龙不是没做过这种尝试,做出非常大的努力饰演人民警察,剃掉从未露出头皮的长发。很难想象,当年那个《A计划》里的香港水警马如龙,一口一个yes sir!会有一天扮个人民警察。
关于融入内地这件事,成龙尝试过,刘德华也尝试过,但事实证明,观众不习惯。因为他们身上的文化因子太独特,太醒目了,我们骨子里还是接受刘德华就是刘建明,接受一个香港警队里的阿sir,而不是一个内地的某个胡子拉碴的中年男人,这是成龙、刘德华,周润发这样的巨星,几十年来通过无数作品塑造起来的文化符号,很难打破。打破不了,意味着这种爱国激发不了大陆观众最心底的民族主义情结,也就是不打五分不行的这种朴素情感,港星是做不到的。
第二是老少咸宜的题材,成龙是选题大师,无论是《宝贝计划》,还是《新警察故事》,还是《神话》,在一般打星早已黔驴技穷的时候,他那几年依然佳作频出,而且最主要的是,题材故事的新颖,弥补了他体能下降的不足。这些电影里,成龙的性格其实很类似,无非是收紧一点,或者放开一点,但是因为故事叙述的不同,每个都有新意,是非常独立的角色。
然而还是一个问题,选题往往跟资源有关,导演拍什么电影,不是他最想拍什么,而是他手里有什么牌,他能拍什么。冯小刚能拍《我不是潘金莲》,因为他不会被毙掉,如果导演知道自己拍的东西肯定能过审,中国比冯小刚拍的好的导演,不敢说一大把,但是够一只手数的。但没办法,正因为他是冯小刚,换个人拍刘震云,你试试,谁敢投钱,不可能的。所以这个题材,冯小刚是绝对的一哥。成龙不是不想转型,《新宿事件》尔冬升,他有日本的资源,有黑白两道支持他封了整个歌舞伎町给他拍戏,然而,内地过不了审,13亿的市场看不到你的片子,这题材有也和没有一样。
成龙满世界取景容易,画面里出现一辆勇士吉普车,难。

第三是较高的完成度。
电影你可以说它是夕阳产业,因为折腾了百来年了,再五花八门看也看得差不多了,要想来钱快,都投互联网,炒比特币去了。但电影同时也是朝阳产业,因为整个娱乐产业,视听技术,背后的商业运作,这些第三产业最核心的层面和规则的革新,是靠电影这个巨大引擎拉动的。
成家班不是没有辉煌过,鼎盛的时候,全世界没人能完成的镜头,成家班能完成,全世界没有CG能呈现的效果,成家班能搞出来放在大银幕上……总之成家班的班底之前是强到可以,但是慢慢也跟不上节奏了,技术,人力,想法,都渐渐落伍,《十二生肖》里的丛林戏,我真的庆幸自己没有去电影院看,不然会尬到半途退场。换个灯光,同样一个棚都能拍张彻的电影了,也就是成龙的片子,观众能这么宽容,搭个棚就装作在森林,换个人得被骂化了。
成龙确实在考虑和国际接轨,我挺期待和皮尔斯布鲁斯南的新片,希望以全新标准打造,成龙就只做演员就好…
弯弯绕说了上千字成龙,按知乎娱评的说法,成龙是妥妥的S+,唯二的票房巅峰,以上这三条,成龙哪条都没做到完美,但就这样,年年七八亿票房跟玩一样。假如有一个中国大陆的根正苗红的动作明星,用上爱国主义大旗,选择一个成龙选不来的题材,完成度再远高于成龙,结果呢?
就是《战狼2》。


好题材加好的完成度,加上一点宣发上的对症下药,就能创造票房奇迹,

吴京和贾玲都吃足了这个红利,

前者抓住了爱国主义热情高涨期,后者则赶上了年轻人走向社会,开始审视过去,渴望解决代际矛盾的普遍心理,

光有宣发的甜头,不足以支撑自己打败老炮们的高票房,没准还会中途下架,

近些年翻车的导演也不少,新老都有,成名日久被捧上神坛的导演翻车的比比皆是,

跟导演专不专业没什么关系,

想搞文化的,有艺术追求的,老派的导演,需要做的是找到真正的好本子,从现当代文学中汲取足够的养料,从社会变革的浪潮里找到敏锐的视角,

而这批导演目前既丧失了敏锐的视角,在大城市的豪宅里住太久了,都不知道人字两笔咋写咋拍了,也面临着现当代文学式微,好编剧都不伺候电影的尴尬境地,空有一点点导戏运镜的微末伎俩,

而纯商业的导演,往往屁股歪的厉害,一部分人私德有亏,不抄点什么,搞点被迫害妄想就干不了项目,一部分人则是文化二鬼子,缺乏对家国土地最基本的热忱,总想在商业片里发掘点人性阴暗且热衷解构乃至颠覆民族叙事,说白了既看不起成龙,看不起《巴霍巴利王》《战狼》这样的片,又想赚这部分电影的钱,他们觉得自己是在追求站着把钱挣了,自己是艺术上和商业上的双重伟大,其实是骑在老百姓头顶上拉屎撒尿,还盼着赚大钱。

其实好的电影是偶发的,平庸的导演和作品才是永恒的,

赶上了曾经有过好东西的年代,自己知道什么是好的就行了,不要企图修改价值体系来迎合大众,对待不太好的东西大卖平常心对待,不影响你对好的东西仍然保有希冀,

题主也知道把冯小刚张艺谋和吴京贾玲的票房对照聊,

而不会加上李安,

不会问李焕英是不是对父亲三部曲有所超越,这就够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传媒手段较10年前发达100倍,而好的作品在近10年远不如从前的时代,一些作品和人获得空前的关注度,曝光和收益是科技和经济驱动的结果,也就是流量时代,

当人们终于意识到并达成某种共识,即我们当下种种便利的条件,空前的传媒,不应该全放在眼下的产出,而是要对既往的一切来个总结和享受。到那时,艺术将会接续到一个梦幻般的井喷和繁荣,

上一个这样的共识,所诞生的结果叫做文艺复兴。


user avatar   zhe-ye-10-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感觉鬼才大导演诺兰还会不会导演了。我本来作为个电影老粉不敢说,直到看了个00后刚看电影的骂这拍的是嘛玩意儿我才放心了。

大家感觉百年周星驰还会不会拍戏了,美人鱼90后的我就憋着想要说,西游降魔伏妖我更要忍不住了,终于新喜剧之王我能痛快骂了。

大家感觉唯一美猴王六小龄童,算了,大家都懂。

卡梅隆和施瓦辛格发终结者4——

除非像陈佩斯当年那种风光大葬,或者周杰伦那样不问江湖偶尔放一两招。文艺界有时候也和体育界一样,过了巅峰期就得让位与新人了。

作为一个漫画剧本作者,我多少了解。文艺也是体力活,经常熬夜几十瓶魔爪肝一件事能把艺术当生活的人可能存在,但我没见过。

而且这些人成名也靠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最不靠谱的,流行说抛弃你就抛弃你。一个不符合当下流行的作品就算再大师操刀也是小众作品。人和也不靠谱,初期不分家的搭档留到最后的寥寥无几。没了方文山,周杰伦只能算多半个。个人只能靠努力训练自己地利的护城河,而就和我说的一样地利你经营的越好你在作品越会成为小众作品,例如电子越共,过气车万。


user avatar   yu-peng-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他们有名了,所以喜欢“炫”某些自己认为很有意思的东西。

张艺谋的电影特点是画面非常优美,但故事剧情非常的不讨喜,尤其不讨年轻人的喜,甚至可以说,张的电影就是拍给他那一辈的人看的,比如《山楂树之恋》,再对比下《失恋33天》,哪个更合现在观影人群的口味?

2001年的《英雄》我当时没看懂,现在看懂了,但是更不愿意看了,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事,被解读了三次,就成了电影的剧情。也许挺有哲理的,但我没有耐心看几个人说啊说的,尤其精彩的部分还翻来覆去。

冯小刚也是败在过于有“艺术追求”。

2000年前后的贺岁片基本都是大家日常生活里能遇到的事情,有共鸣,加上合适的喜剧表达方式,自然受欢迎。但从《手机》开始,就有点不对头了,有些事情虽然大家都梦想经历,但你这么把它直接搬上屏幕,还给了个大家都不喜欢的结尾,这算什么呢?真以为大家看电影就是为了反思人生的?冯小刚“炫”的高峰,也是我至今没有兴趣去尝试的,《我不是潘金莲》,把我恶心走的不是FBB,不是剧情,不是广告,而是那莫名其妙的孔形画面——眼睛难受!这种画面设计不是故意恶心人嘛?!

吴京和贾玲,胜就胜在他们不是科班出身,不懂这些花里胡哨的所谓画面表达、色彩表达、镜头表达,就是以一种很单纯直白的方式把故事说顺了,所以大家就认可了。

顺便一句,拍《终结者2》和《泰坦尼克》的卡梅隆,用过什么很花哨的表达吗?都没有,甚至某些手法很俗套,比如精神病院里迈出电梯的终结者、泰坦尼克上的爱情故事等,为什么大家都爱看,人家在气氛烘托上下了很大的力气,想想那些场面里的BGM、场景光线~这些细节才是中外导演的差距。

其实中国也不是没有懂烘托气氛的导演,比如《大决战淮海战役》里黄维兵团出场的那个著名长镜头和BGM~

只能说,中国的电影科班教育退化到了只会照本宣科的水平~


user avatar   liu-pei-ran-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拍出《头号玩家》的斯皮尔伯格可是1946年出生的,这两位怎么好意思只提当年勇?

拜托看看时间线行不行,这两位跌出票房第一梯队七八年了。这两位最近可是和票房大热正面交锋然后被干碎的。

冯小刚拍2010年《非诚勿扰2》的时候就被人比下去了,还记得那年的票房冠军吗?没错,就是《让子弹飞》。

然后冯小刚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再也不复当年冯氏喜剧的票房水平。

2017年《芳华》在商业上也不错了,但是还是被干下去了。还记得2017年的票房冠军吗?《战狼2》。

看着时间线,很清楚地看到冯小刚和时代的脱节。近十年来现象级电影屡屡出现,冯小刚的作品却越跑越偏。

其他电影已经日新月异,冯小刚还在骂观众,没办法。

至于张艺谋,《金陵十三钗》是最后的辉煌,《长城》上耻辱柱,《影》还算挽回面子但是商业上也不算成功。老谋子似乎玩不动商业片了,人家去玩艺术片。玩艺术片那更搞不到票房。

不过老谋子玩艺术片也搞不过贾樟柯和王小帅,人家也是拍现实主义艺术片的啊。

——————分割线——————

被时代淘汰了呗。

冯小刚可是老商业片玩家了,看看现在冯小刚的商业片干得过新生代吗?《只有芸知道》感觉像三十年前拍出来的剧情。像《我不是药神》这种略带黑色幽默的正剧本来也是冯小刚的拿手好戏,他现在也拍不出来啊。

张艺谋搞得《英雄》可是开了“中国式大片”的先河,大投资大制作就是老谋子先搞的。现在那一套古装大戏干得过《战狼2》《流浪地球》《红海行动》这种现代工业化大制作吗?干不过啊。

脱离时代,脱离群众,卖不出去不是很正常吗?




           

相关话题

  如果把吴亦凡案件拍成电影,哪个导演来拍最合适?电影叫什么名字好?谁来演合适? 
  为什么要找李仁港拍《攀登者》? 
  张艺谋是什么水平的导演? 
  电影评论是不是比较偏好文艺片,而比较鄙视商业片? 
  如何评价王晶最新电影《追龙》? 
  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张艺谋? 
  明明历史悠久厚重,为何当前我国的文化创作(游戏,影视剧,动漫)不是逮着那几个ip薅羊毛就是搞架空? 
  为什么《南方车站的聚会》剧情有很多漏洞,而大家却都说好? 
  为什么少见丑女做主角的国产青春电影? 
  《长津湖》票房破 50 亿,成为中国影史第 4 部票房 50 亿电影,如何看待这一成绩?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山东拉面哥十几年坚持一碗拉面三块不涨价的行为?
下一个讨论
写了一篇很水的硕士毕业论文,如何在答辩的时候让专家们觉得很牛逼?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