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是不是 再问为什么。
光你举的这些例子,其实大多数(甚至全部)人都根本不算帝王发小,而是成年后才认识的。。。
徐达虽然也是濠人,但从明史来看,他和朱元璋根本不是发小。
明史 125: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
常遇春是于1355年才在和阳投靠朱元璋的。之前这两位也并不认识。
明史 卷125: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初从刘聚为盗,察聚终无成,归太祖于和阳。。。时至正十五年四月也。
李善长同样,朱元璋顶多之前听说过他,但两位不是故交。
明史 卷127: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
刘基就更夸张了,这位根本不是淮西人,而是浙江的(处州青田人)。投靠朱元璋也比较靠后。
明史 卷128: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曾祖濠,仕宋为翰林掌书。。。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
正史明确记载和朱元璋有旧的,除了他亲戚外,就是汪文、刘英、赵璧这几个。
明史 卷1:(至正二十六年夏四月)甲子,如濠州省墓,置守冢二十家,赐故人汪文、刘英粟帛。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卷243: (洪武二十八年十二月)丙午以凤阳中卫指挥佥事赵璧为皇陵卫指挥使司指挥佥事璧凤阳人与 上同里閈龙潜时常幸其家。
这三个可根本不是什么“将相之材”,路人甲水平差不多。
除此之外,只有汤和可能和朱元璋早就认识,因为这两位确实是同乡。但是不是发小非常难说,只能算疑似。
明史 卷126: 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
至于萧何和樊哙,在刘邦起兵前他们确实已经有交情了,都肯定算故旧。
但正史也并没记载他们是发小,倒更可能是刘邦成年后才交好的。
史记 卷53: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史记 卷95: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刘邦唯一确定的发小是卢绾。
史记 卷93: 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
这位其实水平还可以,但在刘邦的功臣里,最多第二档吧。
其他人里,夏侯婴和刘邦关系非常好,但很可能是刘邦做亭长后才相识的。
史记 卷95: 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
曹参和刘邦肯定认识,毕竟同县为官吏。但在起兵前都没有交往的记载,很可能就是单纯的同事关系。
史记 卷54: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从。
光从分析朱元璋和刘邦来看,就可以发现,他们两位草根皇帝放一起,确定是发小的将相之材只有卢绾(这位是不是将相之材都有争议),而疑似是发小的将相之材则也只有汤和。
因此你所谓“很多古代的帝王的发小是将相之材”,这个结论本身就不成立,也就不用讨论为什么了。
很小的时候只知道尼采是个哲学家。
后来发现他还是微观心理学开创者、历史上最强的古修辞学家。
再后来发现他除了经济学之外均有涉猎,而且年仅24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很小的时候只知道马克思是个哲学家。
后来发现他还是第一国际领袖、历史上最强的历史学家。
再后来发现他除了心理学之外均有涉猎,同样年仅24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很小的时候只知道恩格斯是个哲学家。
后来发现他还是女权主义开创者。
再后来发现他在当年属于全球顶级富豪,却为了无产阶级的幸福奋斗终生。
再再后来发现他奉行不婚主义这种顶级女权价值观,并且跟一对双胞胎姐妹同居共度了一生。。。
很小的时候只知道列宁是个革命家。
后来发现他更突出的是理论家,共有著作2600万字。
再后来发现他的革命成功才真正奠定了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并且奠定了我们未来的发展思路。
很小的时候只知道切格瓦拉是个很帅的印在衣服上的性感大叔
后来发现他是个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顶级战士
再后来发现他带着80多个人挤上一条荷载11人的小破船去推翻古巴军政府,登陆后三天就死剩12个人,然后这7个人最后居然真的把古巴军政府推翻了。。。
最后。。。
以前知道毛主席跟我差距大的无法跨越,我真的知道
但这件事让我把这个认识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毛主席24岁的时候。。。靠嘴,就缴械了3000北洋馈军。。。
我活几辈子也没信心能靠嘴把3000士兵缴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