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21 年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6% 以上」,释放了哪些信息?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就是之前提过的,要看穿数据“假象”。


之所以打双引号,是因为确实没人造假,数据是真的。

但还是说“假象”,是因为20年基数太低,因此低起点会掩饰实际增长的总量,造成过于乐观的情绪。

之前万博新研究院拿wind的数据做过测算:

假设有条世界线,20年没有疫情,很常规地实现了6%的增长;

我们再回到现在这条有疫情的世界线,假定21年实现了9%的较高增长。但这个9%,比对的是有疫情的20年;

如果把有疫情的21年9%,去和没有疫情的20年6%做比照,那实际上的增长是4.89%。

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21年的增长预期是8.2%,现在我们定6%,其实是在往下压。

假如21年就是6%,那和无疫情常规年做比对,实际增长应该是3.26%左右。

还是在恢复期。


你重感冒,吃两片感冒药后感觉又正常了,这不意味着你真的正常。

你的精神头是咖啡因给的,你头不痛是因为乙酰氨基酚在压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药不能乱停。所以财政部前几天参加G20财长会议时说的很明白:“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避免过早退出经济支持措施。”

“不急转弯”,是这段时间的明确信号。

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4%,改开以来首次。19年底居民储蓄81.3万亿,20年9月就升到了91.25万亿,同比增长13.9%。

尽管都在强调内需市场,但多数人就是不花钱转存钱,前景信心没有起来。

20年的2.3%增长,是赤字3.5万亿加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加3.75万亿地方专项债给拉起来的,是国家逆周期条件的一针强心剂,不是你真的好了。

你没好。

虽然20年看着赤字率只有3.6%,但按照现行规定,地方债以项目收益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作为还债来源的,不计入赤字。

茅台去年12月23号把4%的股份(当时约925亿)无偿划给贵州国有资本运营公司;20年93家央企划给社保基金1.68万亿。这些紧急手段,都是不计入赤字的。

但这可都是真实成本。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远未完成,改革还在路上。最直接的现实,就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中小微企业,远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五道口金融学院做的测算:19年小微企业存活率是93.35%,20年是81.54%。

持续营收为零的才算不能存活,间歇性有经营的还算活着。

是要继续支持小微企业,可财政压力摆在眼前,只能“稳健”地推行减税降费,把政策细化到对应的企业身上。也就是维持并稍微加大现有的力度,再次大幅度减税降费不可能。

现在在加速落地的,其实是小微企业的破产退出制度。因为大批个体户都是负债经营,你不能让那些夫妻档都上老赖名单。

能实现财政正向收入的省份没几个了,连一贯重投资轻赤字的财新都发布社论:“把有限的财政资金花出质量和效果”。

压力是很大的。


总之,6%没问题。今年赤字率还在3.2%(要知道3%是我国传统的赤字红线),说明政策上不会立刻停药。

但“不急转弯”,最后还是要转弯。要回归真正的常态,最后还是要恢复市场活力,重振中小微企业,把普遍就业拉回来。

21年一定是修炼内功的改革之年,数字KPI,实在不用太上头。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搞不好才是普通人最关心的。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大佬去年就开始预测,十四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在经济增速之上。

地方发展平衡,城乡发展平衡,收入结构平衡,先进产业优化投机产业弱化,都是值得放弃增速来干的。

把经济增速定的较低,就给这些调整流出了充足的空间。


user avatar   cao-hao-peng-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及预期,但性质不好说。

聊这个数据之前,咱可以先看看去年的部分数据:

受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

虽然这个数据看上去还不错,但与之对应的消费数据却有些刺眼。

2020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义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0%。

虽然看起来数据下降不大,但消费数据却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转负了。

象征意义巨大,虽然说不能说居民没钱了(毕竟“人均”还在涨),但消费预期是降低了。

就着这个数据,咱现在先看看今年这百分之6的目标咋实现吧。

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外贸。

外贸先不提,这个要看天,而且货运成本上升以及国际汇率的波动影响蛮大的。

而且去年外贸增长,内消降低也挺魔幻的,有那么点“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味了。

消费这一块很有意思了。

如果最近大家关心新闻的话基本能看到的就是所有东西都在涨,从国际大宗商品开始,家电家具啥的涨价通知也已经下发通知了。

老百姓收入没涨多少,物价倒是跟窜天猴一样上去了,难不成这个消费增长要靠涨价推动嘛?

这倒不是没可能,只是说这种模式的拉动消费有些魔幻。

重点还是在投资,也就是基建。

虽说咱不能绕开上面这俩,但大家都很清楚这俩真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远比不上后者,不管咱再怎么诟病投资的低效,但增长还真就只能看后者。

6%这个数字不大,也意味着咱们今年的基建投入力度没有上次那么大,毕竟09年那波我们可是直接砸出来10%+的增长。

没有那么高的目标就意味着咱不会像当年那么玩了,而这个增长目标本身就是建立在去年这个低基数上的,也有稳中上升的意思吧。

其实另外两则消息也是很有意思:

“5年内城镇常住人口达到65%”。

这是土地财政的基本盘,也意味着城镇化的道路要继续走,最起码这个目标期内是不会变的。

“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

后者已经宣告了涨价,前者怕才是关键,但这个本身也没问题,因为就以往经验来看,能真正带动全产业链发展的,只有“汽车”和“地产”。

经济增长目标一出,各种基建相关的股票应声而落,这可能也是一个市场反应吧。


user avatar   wang-ke-dan-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设置经济增长目标并不是新鲜事,但仅以增长预期来谈释放的信息涉及的面就会非常广,本回答只摘其中一个方向,就经济增长预期与房地产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给读者提供一个思考相关问题的参考。

我们制定的2021年经济增长增速为6%,根据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我国的GDP增长预计为8.1%,当然IMF的预测往往与真实情况相差较大,而根据我们经济体多年的实际情况,规划中的GDP增速目标往往更加准确,读者可以理解为预测准确,也可以说是目标责任制,各地方集合资源来完成预期增长目标。尤其是自分税制改革以后,各地方很难再以注水的方式来虚报GDP,增速越来越依赖实际经济增长情况,同时意味着更加依赖刺激经济的四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以及往往被人忽视的政府购买。先是中央制定全年经济增速,相应的指标很快就会下到达各个地区,各地方再动用宏观资源配置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四驾马车前行,那么就需要回顾一下各地方在诸多因素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如何刺激经济增长。

1. 宏观资源配置刺激经济增长

虽然我们各个地方的经济基础与产业结构差异很大,根据以往的经验,各个地方不约而同且全国性的基本都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他们是如何驾驶刺激经济的四驾马车呢?有一个词叫宏观资源配置能力,这也是我们经济体各地方之间的共通点,另一种叫法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当预期目标责任单一时,仅仅维持GDP增速对于各地方来说并不是非常困难,只要地方有钱,则可以用更多的资源来用于招商引资的补贴增加地方投资、带动就业,你出7,我出3很多投资就可以实现,当然也不排除鱼龙混杂的情况,比如武汉弘芯这样的巨额投资项目濒临烂尾,补贴出口也是我们坚持了几十年出口导向所延续的政策。此外政府购买刺激GDP增长更加直接,各类城市基础建设支出都会对GDP增速贡献力量,即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又刺激了GDP,相当于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也存在少部分城市最喜欢做的就是不间断的翻修仅使用了几年的道路,反而带来居民生活的不便,再比如某地建了又拆的关公像,仅拆迁费就上亿的GDP贡献,造成极大的宏观资源浪费。

回归正题,而这一切用政府主导的刺激经济的前提和难点在于如何集中宏观资源,换句话就是钱从哪里来,本人专栏倡导的一个贯彻始终的思考方法是:看清钱从哪里来,钱又到哪里去,基本就可以理清很多经济问题的思路。那么各地方集中资源的方法就比较显而易见,且各个地方极具共性:土地财政!!!尤其是过去十几年是各个地方在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差异极大的情况下,却有着相同的刺激经济筹码,很多人只看到了表面上房地产是经济增速的支柱,也确实如此,购房刺激投资、信贷刺激货币供应造成通胀预期,间接刺激消费,实际上还有深层次的贡献,房地产是地方向购房者收取巨额的隐形税以集中资源的工具,地方拥有更多的筹码来驾驭经济增长的四架马车。

2. 二手房的尴尬定位

最近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房地产领域的核心问题还是泡沫比较大,并且表示金融化泡沫化倾向比较强,是金融体系最大灰犀牛,很多人买房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投资投机。”相当于对我国房地产投资下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位-投机需求,认为过去十几年房地产金融泡沫的原因是由非自住需求的投资者造成的,从供需关系角度出发,非自住需求的投资者与刚需抢同一批房源的时候,就会推高房地产价格,尤其是那些既不住也不出租的群体,改变了购房和租房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价格,这些投机者确实要为房地产金融泡沫化付一定的责任。但我们往更深入挖,近十几年的金融泡沫化主要来源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从40万亿暴涨到现在的220万亿以上,钱印多了资产自然泡沫化,投机者只是其中一方参与者,金融体系本身并不能完全甩和脱清干系,反过来更像是始作俑者,利息可是房地产经济下重要组成部分,从棚改拆迁的地方政府借款、到土拍的开发商借款、再到购房者的房贷利息,无不是金融体系得利的过程。

承接第一部分我们回头分析为什么要大规模的印钞?还是与经济增速预期与目标有关,房地产只是财富再分配和地方筹集居民储蓄的一个工具,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刺激GDP增速,此前的文章我们已经分析过王克丹:房地产的历史使命与未来的定位,房地产挖掘居民储蓄、加速货币流通以及刺激经济的历史使命超额完成,居民手里的储蓄基本换成了钢筋水泥混土,这些资源的去向更多的是地方财政和金融体系用来再配置以刺激经济增长,且很多家庭是心肝情愿的拿出几十年的储蓄。但同时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居民把储蓄拿出来被地方财政和金融体系拿去刺激经济是政策希望房地产实现的结果,但如果有人想把钢筋水泥混凝土换回到货币的时候就与刺激经济的初衷相悖,简而言之就是:1)二手交易并不能贡献GDP,因为社会总商品量没有增加,即使涨了10倍出手;2)二手房会与地方财政抢夺越来越少的刚需进城税,影响地方政府主导的宏观资源配置与刺激经济的筹码。恰恰这两点又是原则性问题,这就使得二手房的处境及其尴尬。

3. 砍向投机者的铡刀

本次郭主席的发言基本将房地产金融泡沫化的责任推向非自住的投机者,之后大概率要对投机者动手,不管是宏观经济增长需求、还是舆论方面都是对房地产投资者不利的,尤其是加杠杆的投机者很可能被用来祭旗且大概率不会获得舆论太多的同情。房地产作为财富再分配的工具,不管是投资者还是刚需,其储蓄和银行的贷款以及被地方财政、金融机构以及开发商等中间环节所分配走了,逻辑上来说,不管称之为投资者还是投机者,都是期待未来有人负更多的债将自己置换出来,只要现在还没变现,持有的都是房子而不是货币。既然主席说有泡沫,而泡沫投资的特征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过程中不在乎有多高,关键自己绝对不能是最后一棒,而现在很多人在信贷收紧以后就是最后一棒,期待后来者负更多的债来置换自己变得越来越难,种种迹象表明政策正在收紧钢筋水泥混凝土再换成钱的道路!

关门之后又是什么呢?房地产作为挖掘居民储蓄用于资源再投资来刺激经济的工具,表象上是投资者购买的房子赚了,实际上超过自己居住需求的投资都是在给地方财政和金融机构打工,关键是只要处于泡沫的膨胀过程,投机者会义无反顾的负债接盘,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最后一棒了,但只要未来房价永远涨的信心在,就不会觉得亏损。财富再分配中真正得利的是地方财政和金融机构,反而本次发言中,是将近十几年房价暴涨的黑锅丢给投机者,信号已经非常显著了,城市化进程已经在过去十几年极大的加速,农村很早就看不到青壮年了,不能指望七老八十的群体都去城市买房,基本进入了城市化的末期,虽然现在还有进城税可收,也面临地方财政和二手房抢夺这些存量财富,未来连进城税都没有的时候,只要经济体政策主导集中资源再分配的基本发展策略不变,地方财政就需要钱,那么房地产税和空置税等就会进一步加快,现在没收可能是防止逃跑的围栏还不够结实。

上图为资产泡沫在双重杠杆下正向撬动的形成过程图,刚需加杠杆推高成交价,流量部分与存量杠杆撬动整个社会纸上财富增加,让大家心甘情愿的把储蓄换成钢筋水泥混凝土,如果哪一天这个杠杆过程的一些环节失控,空中楼阁便会不稳固,以前人们投机加杠杆的玩法就是期待后来者加更高的杠杆接盘,假设这个环节被抑制,谁现阶段杠杆加的多谁的风险越大。

最后,投机者以为自己能在收进城税过程中和地方财政抢夺资源,本就是对自己定位的极其不准确的,以前城市化早期需要这些人参与推高房价地价,而到了城市化末期,就成了地方财政收入的竞争者。以GDP为核心评价指标,尤其是2021年的经济增速预期目标设置在6%以上,客观上地方主导的刺激经济的四架马车必然需要大量的宏观资源,二手房交易既不能贡献GDP增长,又要与地方财政争相抢夺进城税,限售和银行的房贷红线大概率只是个开始。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个信号是央行今年不放水,

全世界都在放水,美国在“无限量化宽松”,中国不跟!

只要中国愿意顺应世界放水的潮流,10%的增长都不奇怪。但是就是不放水!也意味着现在国家把gdp的质量放在了第一位。产业升级,军事建设,科研投入都会加大加强。

第二个信号,中国正在准备抄底。

经济周期或者说“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自2008年金融危机到今天已经13个年头了,以往都是每10年就出一次经济危机,而这次过了整整13年,世界还风平浪静,美股还一骑绝尘。那么,是美国已经找到了克服经济危机的办法?还是美国大发展抹平了经济危机?略微研究不难发现,现金的美国比08年更加衰落,很多领域都力不从心。同时降息的经济手段已经用完,现在等于是靠印钱度日。所以形象的说,美国既没有大发展也没有找到避免经济危机的方法,它只是铁索连环把经济跟国家信用,美元霸权,科技霸权,完成了绑定,暂时稳住了局势,但危机仍在越来越大。摆在美国面前的路只有两个,第一是解锁让经济崩溃,美联储加息,缩表,刺破泡沫完成浴火重生。第二是继续绑定,继续量化宽松,继续用各种理由发钱,然后延后危机,直到风浪大得能把一切都掀翻,一锅端掉。前者自然是当前的最优解,但是却不是执政党的最优解。后者是最差解,但却是执政党的最优解。所以美国会怎么做不言自明。但是,无论连环多少套,危机的动因并未消除。因此,在某个时刻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集中爆发。

而中国当前的态度是,我不知道你这个火药桶什么时候爆炸,但我知道它一定会爆炸,所以我现在有时间就穿几身铠甲,挖个深沟,戴个头盔。


user avatar   flowfi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按照历年增速判断,2021 年增速正常情况下(假如没有疫情)就应该在 6% 以上。如果考虑疫情原因导致 2020 年增速过低, 2021 年的增速至少应该定在 7% 甚至更高。

现在定在 6%,我认为原因可能包含以下几点。

  1. 政府判断中国经济没有完全从疫情的影响中脱离出来,依旧受到影响。
  2. 政府判断世界范围内的疫情短时间内无法结束,因此会反作用于中国经济导致中国受到影响。
  3. 政府认为经济增速已经不再是首要目标,经济质量(指不同行业对经济增速的贡献比例)和贫富差距更重要。
  4. 政府认为以 “国内生产总值” 作为衡量经济和发展的指标可信度已经下降,后续可能会创造其他指标来度量量化发展程度。

user avatar   li-shao-quan-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各方对2021年的世界经济以及中国经济普遍感到乐观。主要理由还是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各主要经济体会有一个明显的重启。

世界银行1月5日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美国增长3.5%,中国增长7.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经济预计将增长5.5%,美国增长5.1%,中国增长8.1%。

社科院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超过5.5%,中国经济增长将超过5%。两会预测6%,相对是一个不算夸张的数字。

按去年平均汇率折算,2020年中国GDP达到14.7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70.4%(如按当前汇率计算为15.7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75%)这是二战以来,世界上唯一一个GDP达到美国7成的国家,日本最接近时只达到了美国的69.6%。

按照世界银行的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将达到15.89到16.95万亿美元,美国达到21.66万亿,中国达到美国的73%—78%。

按照IMF的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将达到15.92到16.98万亿美元,美国达到21.99万亿,中国达到美国的72%—77%。

中国将进一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1985年,人们告诉戈尔巴乔夫,苏联必须进行改革。为什么要改呢?因为1981年日本和德国的GDP超过了苏联,也就是说,2个在35年前被苏联打败的法西斯国家,已经反超了苏联,这是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严重动摇。于是戈氏进行了新思维改革,最后把苏联改没了。

如今,中国的GDP是日本的3倍,德国的4倍,美国的四分之三。这时,当年警告戈尔巴乔夫GDP很重要的那些人,反过来告诫中国GDP不重要。

他们说GDP不重要这一点很重要。

但我们还是要料敌从宽,预己从严。


user avatar   fan-jian-zhu-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6%肯定是不止的,世界其他机构预测都在8%,所以如果以牺牲两个点的增长率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让社会更有活力,我反而认为是更好的


user avatar   andy-xie-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主要从投资的角度来讲一下两 会政府工作报告。

一、过去一年的成就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过去一年的回顾: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今年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国内疫情防控仍有薄弱环节,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仍受制约,投资增长后劲不足,稳就业压力较大,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强,收支矛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任务依然严峻,生态环境任重道远。

解读:重点是面临的问题。从领导的表述来看,国内外面临的限制因素仍然比较多,这也是政策要发力的解决的点。

二、总量目标

2021年相关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居民消费、收入稳步增长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降3%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2020年相关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未设目标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3.5%左右

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重大金融风险有效防控

解读:

今年GDP目标增速设定为6%,符合市场之前的一致预期,正如我在昨天前瞻中的文章讲到到,设置6%的主要原因,一是保持政策目标的连续性,今年今年的增速可能会达到8%~9%,但是今年高增主要是因为基数的原因,不具备可持续性。

二是参考历史情况,2019年地方两会的GDP在7%左右,当年的设定目标就是6%以上,而今年地方两会已经完毕,GDP目标也是7%,所以今年设定6%也非常合理。

第三,设定一个比较保守的目标,可以为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留足空间。

关于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设置为5.5%是比较符合预期的。2020年因为疫情,政府将调查失业率目标设定为6%。

随着经济的复苏,以及支持就业的政策发力,到12月份,调查失业率已经下行到了5.2%。

所以,今年的失业率目标设定为5.5%是比较合理的。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设定为3%,也是市场的一致预期,符合往年的惯例。从往年的经验来看,一般CPI超过3%,往往意味着政策要开始收紧。

不过对于今年来说,通胀的预期都比较温和,下图是市场对于通胀的一致预期,基本上在5月份达到高点,全年CPI为1.42%,PPI为1.74%,两者均明显低于3%,不会成为触发政策超预期收紧的原因。

三、货币和财政政策

2021年表述

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根据形势变化,实时调整完善,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目标预算赤字率3.2%左右安排。

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债到3.65万亿。

中央本级支持保持负增长,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幅7.8%,增速明显超过去年,各级政府要保持过紧日子。

继续减税降费,延长部分阶段性政策期限,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稳定。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政策。

2020年表述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目标预算赤字率3.6%以上。

抗疫特别国债发行1万亿,财政赤字规模增加1万亿,达到3.76万亿,都转移给地方。

政府真正过紧日子。中央级政府支出负增长,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

解读:

关于货币政策,表述基本符合预期。

货币政策的约束有两个,一个是保持宏观杠杆率的稳定,一个是保持汇率的稳定。

这就决定了目前不太可能会进行加息,因为一方面加息的动力不足,目前国内的通胀预期是温和通胀,不足以触发加息,而去年以来人民币快速升值,加息会带动人民币汇率升值,给出口再来压力。

所以后续政策利率会保持稳定,市场利率在货币边际收紧前期、经济还处于上行时,会持续上行,目前已经处于这一过程中,随后经济回落,市场利率下行,整体围绕政策利率宽幅波动,其中,DR007围绕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波动,十年期国债、AAA级银行同业存单围绕一年期MLF操作利率波动

对于社融增速,我之前进行过测算,今年的增速应该会在11.5%左右,比去年下行约2个百分点。

关于财政政策,也基本符合市场的预期。

2019年的赤字率是2.8%,而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赤字率设定为3.6%,年终全口径的宏观杠杆率上行到了270%。今年要稳定杠杆率,故财政赤字率调降为3.2%,同时新增地方政府债3.65万亿,主要体现了政策转弯,但是不急的取向。

四、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投资要关注的方向,重点为3.4.5点)

1. 保就业

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进行政策支持,拓宽市场的就业渠道,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的就业。

2.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培育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的结合。

3. 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一直是每年两会重点提及的内容,今年也不会例外。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实现关键领域突破。

在大国博弈的大背景下,自主可控和产业链安全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相应的投资标的仍然是以芯片为主。

关于芯片产业链,我之前有文章详细讲述过各个环节的内容以及相关个股,大家感兴趣可以在我的社交GZ号去找一下,标题是《科技股应该买什么?——科技板块解析及各细分龙头股(电子板块上篇)》。

站在目前的时间节点上,汽车芯片的缺芯非常严重,大家可以重点关注功率半导体企业如斯达半导、华润微。

4. 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包含两个方向,一个是消费,一个是投资,我们分开来讲。

关于消费,很多省都提出要在三个层次上面发力,一是传统的线下消费,以大件可选消费为主,比如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二是新型消费,主要以网络直播带货为主,相关网红概念可能会受到追捧。三是扩大公共消费和乡镇消费,主要以养老、医疗等为主。

关于消费,可以关注家电相关个股,如美的集团、格力空调、石头科技,另外就是我之前常讲的高社交属性的板块,如航空、旅游、酒店、餐饮等等,可以重点关注。

关于网络直播带货,可关注如下相关个股:元隆雅图、天下秀、壹网壹创、星期六。

对于投资,也可以分为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由于2021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今年有众多的基建项目上马开工,主要还是涉及到铁路、公路、机场的建设。

新基建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其中5G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今年至少有14个省份提及5G基站建设,另外工业互联网的投资也被重点提及。

5. 碳中和

关于碳中和,这个是很多省两会确定的重点工作内容,所以不出意外全国两会也提及到了这一任务。

碳中和相关概念可以按照这三条主线来进行分析 :1. 使用替代能源减少碳排放。2. 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减少碳排放。3. 通过环保和循环再生来减少碳排放。

第一,是在能源替代方面,首先是涉及到光伏及风能,以及上游原材料,如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背板、光伏玻璃等等。

光伏板块,应避开已经被大幅炒作的股票,重点关注估值比较合理的光伏企业,以及上游原材料企业,如回天新材、合盛硅业

其次,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多煤、缺油、少气,而天然气产生同等热值的碳排放是最低的,所以这里也涉及到天然气的替代。另外,关于能源的传输及储存,也涉及到电网、化学储能能源等板块。

关于天然气板块,可以关注新奥股份、卫星石化,而对于电网,可以关注特高压及能源互联网,可重点关注龙头国电南瑞

第二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减少碳排放,比如水泥、钢铁、玻璃产业,这些产业既是能耗大户,同样也是碳排放大户,这些产业除了要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低端产能的扩张必然也会受到限制,这无疑利好这些行业的头部企业,扩大头部企业的竞争优势。

钢铁企业可以重点关注宝钢股份、华菱钢铁、新钢股份。水泥板块关注华新水泥。

其次是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碳排放,这个非常好理解,这里就不多讲了。

第三是节能环保,循环利用。背后的逻辑是通过废物循环利用、垃圾焚烧等,可以减少碳排放。比如以废钢为例,如果每利用废钢1亿吨,则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560万吨。

关于垃圾焚烧,以2019年为例,垃圾焚烧产能为52.17万吨/日,总计发电505.94亿度,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约4200万吨。

关于环保板块,可以关注:龙马环卫、瀚蓝环境、中再资环、高能环境、盈峰环境、碧水源。

需要注意的是,这其中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我们需要有选择性的关注,要进行取舍。

比如,前期已经有过充分预期,经过一轮大涨的板块,可能参与的价值不高,比如新能源汽车、光伏等。

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估值仍然比较合理,能共同覆盖其他概念的板块。比如,钢铁,这是典型的周期股,目前估值相对合理,周期股处于盈利回升期。

其它相关工作内容:

6. 乡村振兴

农民增收,脱贫攻坚,保持主要政策保持稳定。支持脱贫地区自主发展能力。

7. 对外开放

进出口、跨境电商、欢迎外商扩大投资

8 .污染防止和生态环境

9. 公平和教育

10.房地产,坚持房主不炒

11. 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user avatar   wang-jia-48-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的是:2.6亿老年人,至今没能进入互联网时代,而2021年上半年,我朋友圈子里议论最凶的不是明星八卦,而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何时出炉。到了5月11日,靴子落地了。

千百条数据中,一行字尤为瞩目: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

与中国发展速度一同狂飙猛进的,是人口年龄。60岁及以上人口26402万人,这个群体在网络和纸媒没有太多声量。低调,安稳,是老年人平安度过余生的底色。

信息化和老龄化,长期并存交织。《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3月,网民数量发展至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然而,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却只有6.7%。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甚至不懂得怎么用手机扫码买下一块豆腐。

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脱节,失速,加剧。互联网世界是割裂再缝合的。在虚拟的一侧,我们已经在月球上规划城市天际线;在现实的一端,我们仍需要在流动摊点排队购买煎饼果子。一定程度上说,当今社会早已步入文明和繁华,而在暮色四合之际,回望身后,也有一些人被数字的洪流裹挟着踽踽前行。

生活中并不鲜见这些场景:老人站在公交的投币口,颤巍巍地数着手中的硬币;站在地铁口的自动售票机前,圆瞪双眼辨识密密麻麻的站点信息;向收银员递过去几张边缘磨得发毛的票子,却被一句彬彬有礼而拒人千里的“对不起,不设找零”将现金挡了回来;要去大城市探望儿孙,却不懂得如何用智能地图导航……

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电子设备和软件是专门设计给80后、90后甚至00后的。任何新生事物,只要他们会使,就等于所有人都会使了。

这个“规定”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点像是站在一台倾角在25°以上、时速10公里的跑步机。他们虽然已经在努力前行,然而自己还在不断后退。

有时候,我们也会畅想未来,二十年后,是否就能实现人机交互的大发展?水银泻地一般的VR、AR和脑机接口,哪怕是走在旷野和荒漠里,也像是在小区中散步一般,处处可以歇坐休息,时时都有清凉饮料供应,永远不会担心迷路,一个彻底消除电量焦虑的梦境。

然而,真有那么一天,你我还能跟得上趟吗?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牵头,更需要科技厂商们参与。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显然无法应付科技的迅猛更迭。为了少犯错,少损失,他们宁可一成不变。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公开发布。

工信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方案决定自2021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助老、适老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而想让老年人一同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援手由科技厂商伸出,是解题的关键。

工信部公布的首批“适老化”和“无障碍”名单中,就网罗了115家热力值极高的主流网站和43个高频使用的app,涉及媒体、交通、社交通讯、电商购物、搜索引擎、金融、医疗等领域,堪称网络时代的“引水入户”工程。

互联网出行平台火速响应,上线“一键叫车”、“老年人电话叫车”功能,针对视力障碍人群推出的“无障碍出行”则覆盖主要城市74座,使携带导盲犬的乘客不再有被拒载的苦楚。

到了医院开门的时间节点,也正是早高峰期间,老年人去医院取药,也能靠网约车顺心直达医院药房。

而各大通讯交互平台,也都推出“屏幕共享”和“远程协助”功能,将老年人与子女千里连携。子女只需要抽空和父母连线,就能通过手指轻触直连老人的电脑,消除“病灶”,避免了叫人上门维修的不必要花销。

国产智能手机品牌随之跟进,在手机中搭载“简易模式”、“屏幕共享”和“远程守护”功能,大大降低了老年人掌握新机核心用法的学习成本。

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春蕾初绽,却已满山红遍。

对于老年人来说,行走在互联网时代,也如同在冰窖中前行,处处是黑暗和冰冷。在这黑暗与冰冷中的微弱光辉,是由智能手机照亮的。离开家门后,地铁长廊里、医院药房外、银行柜台门口、郊野公园候车处,它可能是唯一的、指引回家方向的光。

学会用智能手机,就等于学会上网。

除了在产品层面做适老化改造,大公司中,贝壳找房还在公益层面做了许多工作。

贝壳找房从2019年起开始发力“我来教您用手机”公益行动,通过定期开展的培训和实操课程,逐个社区地扫除盲点。培训课堂和到店咨询双管齐下,帮助老年人掌握手机基础用法——尤其是与生活相关的功能。公益教学持续开展,已遍及全国14个城市的352个社区,累计开展手机学习课程超过3500节,参与量多达11万人次。

贝壳教给老年人的操作方法是更为本源的模式与套路,是一种标准制式,而非专门与特例。大量的重复教学,对贝壳员工的耐心提出严苛的挑战。这场教学,既是泛读,也是精讲。

可以想象,在未来,一键报警、亲友代支付、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等更多适老化服务的提供和接入,也将逐步建立。科技绝不仅是算法与机械,它还是进步的思维与心怀弱者的温情。有人说,技术的进步是在黑暗中踩在坚冰上前行。正因如此,才要向黑暗和冰冷回敬以冷冰冰的代码。然而科技的内在应该是温暖的,因为不讲人情的科技是速朽的。

现在,真正通向科技新纪元的道路,也许正在搭建中了。




     

相关话题

  12 月 8 日成都再新增 1 名无症状感染者,为学校食堂工作人员,目前情况如何? 
  阿塔宣布成立新政府,中国表示「是恢复国内秩序和战后重建必要一步」,这透露了什么信号? 
  中国的社会福利有哪些怎么总是有人说没有?原因是什么? 
  官方要求「取消所有涉明星艺人榜单」加强饭圈乱象治理透露出哪些信息?此举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哪一个时刻让你突然感觉到「生活在中国,真好」? 
  基层工作被谁丑化了?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为何要自设食堂? 
  如何看待重庆交警队的辅警离开警车未戴警帽购买水果被群众举报后开除? 
  2021 年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6% 以上」,释放了哪些信息? 
  苏联时期俄联邦有政府首脑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取消英语中小学主科地位」?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白岩松呼吁「多关注非名校学生」:九成大学生毕业于非双一流学校,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却集中于名校?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