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榜,就有刷的可能,豆瓣不是第一个,烂番茄啥都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人家粉丝组织化程度,以及灰产发达远不如我们。
豆瓣评分和刷量涉及到好几个有意思的话题:
1.豆瓣的评分凭什么是有公信力的
早期之所以大家会把豆瓣评分作为影视作品和书籍的重要参考之一,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两部分用户高度的重合,另外一方面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来建立权威。相当于,如果一个圈子的人都认为这个电影/书籍好,那么作品就得到圈子里的认可。
2.什么打破了公信力
豆瓣表面上是刷评,破坏了榜单的公平性,但背后实际上是以上提到的两个公信力基础的破裂。饭圈的主要活跃阵地仍然是在微博,豆瓣并不一定是他们都主要阵地(刷榜的时候还需要养号,说明其实不一定是豆瓣的资深用户),一个非圈内人来对作品进行评价,甚至是带有偏见的评价,自然会影响榜单的评分效果。同时,一个人多票更加加剧了这种影响。
3.饭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早期的饭圈或说追星,仍然是表达个人化的喜爱的重要方式,就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虽然看不爽但是互相骂骂咧咧也就算了。饭圈真正开始具备影响力的时候是开始组织化的时候,如果了解饭圈的人应该会发现,饭圈内部是一个组织化程度相当高的群体,甚至可以和一个公司相比较。所以,当一群人整齐划一的行动的时候,影响力就非常大了,无论是控评还是造话题都是很厉害的。
4.刷数据背后是什么
被互联网流量的逻辑裹挟之后,我们一方面期待用一人一票式的互联网民主来建立权威,另一方面又通过作弊的方式来破坏这种权威。
为了自己的idol能够榜上有名,粉丝们都倾尽全力,为了喜欢的人去行动,其实和我们每个人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努力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非理性的狂热往往会摧毁民主制度的基础。
5.刷数据是否有解
很多人都寄希望于提升反刷数据的行为来杜绝刷数据现象的出现,其实技术确实是可以大范围根除刷数据的行为,例如完全的实名制,每次投票/评分都需要验证身份等等,越高的身份门槛,越多的验正程序,越能够降低刷数据的情况出现。
但是这样做一方面维护成本实在太高(参考选举),同时平台还附有活跃率、注册率等多项指标,是需要对刷数据的行为保持一定的“假装不知道”
所以,有解,但是平台没动力去完全杜绝。
虽然大家都没动力去做,但是作为国家监管,灰产还是要严厉打击的。
6.豆瓣榜单还有公信力吗
至于豆瓣榜单公信力的问题就别操心了,如果豆瓣自己维护不好,这就是给其他平台和企业机会,关心是可以,其实倒不如用脚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