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有两类:
第一类:
几个蛋白质之间在进化史上形成了稳定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成一个相互作用关系链条、网络,共同完成一个细胞生理功能。
点突变导致其中一个蛋白质结构改变,失去与关系网络上别的蛋白相互募集共聚的结构,导致这个关系网络断裂,且互补的同功能其它蛋白质网络所能代偿的生理功能不足,导致细胞失去相应生理功能。
根据高表达这种蛋白的细胞所承担的功能是什么,比如是承担重要功能的神经细胞、肝细胞,或者是分泌激素、细胞外基质、呈递抗原,进而会破坏多细胞生物体整体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
这类疾病,通常都表现为一些代谢性单基因遗传病。
第二类:
一些蛋白质本身在由膜上锚定蛋白加工为细胞基质或外泌蛋白的过程中,需要剪切掉信号肽,这就容易改变蛋白质构象的最低能级结构,导致这些蛋白质在进入细胞质基质和外泌以后容易趋向于折叠为非生理功能的结构,细胞内氧化还原因素,也可能改变蛋白质构象的最低能级结构,导致蛋白质重新折叠为非生理功能的结构。
这些折叠为非生理功能的结构的蛋白,通常会募集共聚一些无关蛋白,细胞识别这些现象后,泛素标记这些蛋白,然后进入蛋白酶体和溶酶体系统分解这些蛋白。
细胞本身也会利用这种现象,利用一些因为剪切和被氧化的蛋白,作为周期蛋白分子钟,维持细胞的分裂周期和周期性蛋白清除。
少数这样的蛋白聚集体可能反过来通过各种机制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并破坏溶酶体膜结构,募集共聚越来越多的正常蛋白,大规模破坏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细胞死亡破裂,然后进一步感染周围的正常细胞,导致传递链条越来越多细胞死亡。
这类现象主要见于是神经退行性疾病,最常见的是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
一些遗传因素,比如多聚谷氨酰胺重复,可以加强这种现象发生的概率,例如在亨廷顿氏病和脊髓小脑变性之中。
在体外对环境因素具有极强抗性的蛋白质聚集体PrpSc,在器物、环境表面被污染后未经专业灭活的情况下,被污染表面意外直接接触另一个生物个体的神经组织、免疫细胞的情况下,也可以跨个体传染引起传染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见于人类克雅氏病、羊“瘙痒病”、以及人类在牛饲料添加“瘙痒病”羊的脊髓导致的牛“疯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