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特意用【夷】和【戎】字在《资治通鉴》的李世民部分搜了一下,整体搜索没有,不过搜到些有意思的段落分享一下,以下出自《资治通鉴》的具体卷数不标了,反正肯定是唐朝初期的部分。
【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为梁、陈之音多吴、楚,周、齐之音多胡、夷,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声,作《唐雅乐》,凡八十四调、三十一曲、十二和。】这一段将吴楚语言和胡夷相比,二者皆不算中国之音,这种想法延续了南北朝时期就有的认识,例如《洛阳伽蓝记》记载杨元慎所说:【江左假息,僻居一隅,地多湿垫,攒育虫蚁,疆土瘴疠,蛙黾共穴,人鸟同群。短发之君,无杼首之貌;文身之民,禀蕞陋之质。浮於三江,棹於五湖。礼乐所不沾,宪章弗能革。虽复秦馀汉罪,杂以华音,复闽楚难言,不可改变。】
【上皇(李渊)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帝(李世民)奉觞上寿曰:"今四夷入臣,皆陛下教诲,非臣智力所及。昔汉高祖亦从太上皇置酒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上皇大悦。殿上皆呼万岁。】这段将胡越相比,可知未将越视同华夏,有意思的是,越人全程参与了大汉的建立过程,刘邦的军队中特别是早期有相当程度的越人士兵,越王勾践的后裔摇还是大汉开国功臣,获封海阳侯,后封东瓯王。【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後也······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史记·东越列传》
【上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炀帝无道,失人已久,辽东之役,人皆断手足以避征役,玄感以运卒反于黎阳,非戎狄为患也。···”】【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啊!这?李世民说这些话,这还是某些民族主义者想要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吗?再科普一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出自《左传》,非《徙戎论》,原文中鲁国君臣认为楚国是【非我族类】,当然啦,楚国自认蛮夷,不过,如果楚国算蛮夷,这秦汉的蛮夷血统还是挺深的。
【是时,群臣多言:"国家既许其昏,受其聘币,不可失信戎狄,更生边患。"上曰:"卿曹皆知古而不知今。昔汉初匈奴强,中国弱,故饰子女、捐金絮以饵之,得事之宜。今中国强,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薛延陀所以匍匐稽颡,惟我所欲,不敢骄慢者,以新为君长,杂姓非其种族,欲假中国之势以威服之耳。彼同罗、仆骨、回纥等十馀部,兵各数万,并力攻之,立可破灭,所以不敢发者,畏中国所立故也。今以女妻之,彼自恃大国之婿,杂姓谁敢不服!戎狄人面兽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今吾绝其昏,杀其礼,杂姓知我弃之,不日将瓜剖之矣,卿曹第志之。"】终于找到了!虽然不是题主要的那句,但李世民说【戎狄人面兽心】的部分终于找到啦!这段大意是李世民和群臣讨论如何对付薛延陀时,李世民顺口说了句【戎狄人面兽心】,这句话并非是李世民对戎狄的特有评价,而是当时人普遍喜欢这样说,例如【夏州都督窦静以为:"戎狄之性,有如禽兽】魏征:【夫戎狄人面兽心,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固其常性。】大概是《汉书》的选段比较普及吧?【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髮左衽,人面獸心】——《汉书·匈奴列传》是否还有更早出处咱懒得找了,戎狄人面兽心组合起来是当时的习惯性语句。
“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这句话在《资治通鉴》查不到。通过搜索,推测的演化路径:
怪不得作家李敖要破口大骂: 「蒋渭川向陈绥民感慨:“台湾人畏威而不怀德。”
参考:
3. 演变成”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根据Google按时间搜索,这句话可能出现在2015年左右,这是我找到的最早出处https://www.douban.com/note/509693573/ 在此文中虽然出现了李世民,但该句作者标注的是《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
麟之趾
(先秦)佚名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