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大城市里的孩子真的和《小舍得》里一样累吗? 第1页

     

user avatar   hei-tao-k-8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不是。以下贴图为纯事实。




user avatar   timexplo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之后我就有一个疑问:

在孩子参加工作前这么高的教育投入,将来能收回成本吗?我说的不是父母收回成本,而是从教育投资的角度,分析投入产出比。或者,我们非常简单粗暴地说,同样的十块钱,是给了培训机构好,还是帮孩子存下来或者做理财然后将来给他好。

以相对保守的投入额度计算,比如从孩子三岁起每年平均投入十万元人民币用于孩子的发展性消费(除开吃喝拉撒等生存消费),就只算到到18岁,也是150万了。其实18岁肯定是不够的,大学四年下来,最起码要纯投入到20+吧,这还不考虑研究生或者出国留学的花费。

好吧,就说这150万。孩子参加工作了挣回这150万要多久,参加工作后的一辈子够吗?

如果不能的话,从投资管理的角度,是不是可以优化一下投资组合?比如直接的教育投入降低一点,匀出来的资金帮孩子做点别的中长期投资?

当然我知道除了教育之外的其他投资也很难,但是不是可以研究一下个人的教育投资和其他投资在未来,哪个的收益率更好?

这个研究很难,个体差异也很大,这我都明白。

我就是很好奇,现在大家这么一头扎进去,到底是不是想清楚了。

别二三十年后,发现高投入没有高回报(这几乎是注定的),甚至可能是高投入低回报,那时候社会舆情会不会彻底丧了,甚至怒了。因为可以想见,那时候的人们会觉得这就是像是一个“骗局”,除了让做教育培训的人发家致富,其他人乃至社会整体似乎都没有多少得利。

转念一想,我纯属杞人忧天,那时候我也退休了,舆情怎么样不关我事······


很感谢评论区和我交流的朋友们,给我了很多新的认知。但请恕我直言,有些共性的现象我想谈一谈。其实还是老话题:路径依赖。

我们都是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涨潮期”过来的人。而且坦率讲,走到今天,我也算是个小小的“卷”得还算过得去的个体,从十八线小城市一路到现在,对如何依靠教育考试体系获得更多机会这件事,也颇有几分心得。

但是,经常让我感到不安的,就是从政府内部各方面专家领导那里听到的一些判断:我们已经开始走进“退潮期”。经济增速一定是放缓的,这已经不存在争议。唯一有争议的是,在放缓的过程中,会出现几次平台期,每个平台期有多长。形象地说,就好比下楼梯,到底是下五步还是十步会有一个转角区让我们走一段平路可以歇一歇,这个转角的平路有多长。乐观者认为,平台期会比较多次,或者每个平台期的时间会比较长。这就意味着,不至于一下子下降太多,有一段“走平路”的时间给大家去适应,然后再接着往下走。而悲观者则认为,平台期会很少,或者平台期会很短,也就是说,状态更接近于一条平滑的下降曲线。这就意味着,大家(包括政策制定者)可能没时间去适应和应对。

18年我听社科院和国研中心的专家分享,在一个全国重点民营企业小范围座谈中,第一次听到了这些内容,之后久久难以平静。

最近几年CS专业大火,评论区也有朋友对华为重金百万聘请优秀毕业生的故事津津乐道。但我是经历过所谓的共享经济泡沫和AI独角兽的,本质上这些都是昙花一现,所谓的高薪不仅不普遍,更不可持续。生化环材天天被人劝退,CS我是觉得也有这一天了。人人都知道医生是不管什么时代都被人需要的职业,但就目前这个财政状况和人口形势,我们的医生恐怕只有被更多的要求奉献。教师其实也跟医生是一个道理。公务员,哎,更是一言难尽。

我真的不觉得未来三十年是可以依靠押注某种专业、职业、行业,就能过得好的。因为在退潮期中,很多经验是会被颠覆的。而所谓的素质、能力,恕我直言,培训机构是给不了孩子的。我自己就是一个全国性竞赛的负责人,我很清楚那些想跟我合作的培训机构都是打的什么算盘。我更清楚的是,在我的比赛中获奖的同学,家庭背景真的是有共性的,那就是原本就有底子。看待世界的思维,和与世界沟通的底气,就是阶层性的文化资源。

退潮期当中,我们熟悉的“考学成才”路径还能成立吗?我也不知道,我也很担心。


user avatar   xuebei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娃,不补课,无兴趣班。

周末除了自己想看会书,不强迫做任何事。

考试成绩只看试卷不看成绩,错的教会。

我们家所有人对娃的未来成长想法一致: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知荣辱、懂对错,能独立思考

其它的,一概不在成长计划中,顺其自然。

因为从教多年,一个可怕的悖论早就明明白白,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雕刻成某种食物!


user avatar   smyk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苦读。

这是前阵子特别火,又特别扎心的话。

但其实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可以「赋能」自己的孩子,让他有更好的起点,更好的生活。


家长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从无产变成了中产。都不希望孩子掉回到社会底层去。

但是这一代再“鸡娃”,最多只是从走中产的路,中产继续上升的途径,早就不在这里了。


楼主这个问题很深层次,我会尽量剥开得简洁一点,让人均常青藤的知乎网友读起来带点爽感。

学奥数、兴趣班、补习,都只是升学的手段和工具,用来破解升学政策中看似公平的随机分配,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

但这仍然是表象。

核心的问题是,大部分的家长和女主一样,以为教育还能改变下一代的命运

1 形式上的升学“公平”

早在20年前,元康小学升初中,就实行了“电脑派位”。

简单来说,就是按地段划区,随机分配,让爱学习和爱打架的随机分配到同一个学校。

从统计结果上看,这种方式可谓相当的公平。


赞同吗?赞同个毛线。

做家长的为什么要买学区房,报兴趣班,学奥数。

为的就是绕开这个看似公平的升学政策。


看过罗翔公开课的网友会知道,法律上的正义和公平,是指过程的正义和公平,而非结果的正义和公平。

哪怕你十恶不赦,也有权辩护,有权上诉。

夺刀反杀和马加爵杀室友,都造成他人死亡,判决结果可以不同。


放到教育上,教育同样是公平的,它体现在每个人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每个人都有资格上学,最终学成什么样,大家各凭本事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只有七十二人。

给了你机会,学不出本事,就不要怪教育不公平。


以前有一句话,叫做「兼顾效率和公平」。

后来这句话改了,叫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什么是效率。就是想办法抛开对手,拉开差距,积累优势。

“我辛辛苦苦成为知识分子,凭什么要孩子回到原点,和市井刁民公平竞争?”


什么是公平。在当代白左的舆论操控下,「公平」被偷换了概念。本应是「过程公平」,但是被偷换成了「结果公平」。

他们打着保护弱势群体的口号,要求实行按地段划区,随机分配,让爱学习和爱打架的随机分配到同一个学校,彰显公平。

「公平」是用来安抚弱势群体的,「效率」才是社会和个人追求的。


买学区房、报培训班……家长陷入「鸡娃」,让孩子「内卷」,本质上就是要拉开差距,争夺教育资源。

通过父母对孩子的“赋能”,让他超越同龄人,获得更优质的资源,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思路是对的,可惜“赋能”的方式,还是围绕着教育,而不是资产。

2 教育解决0到1,资产解决从1到100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知识改变命运。其实这个认识是片面的。

知识改变的,是无产者的命运。

无产成为中产以后,公立教育已经完成历史使命。

父母验证过的成功道路,安排孩子再走一次。其实这是一种路径依赖。


而且知识改变命运,其实包含着历史的偶然性

建国初期,国家的人才培养事业出现了长达10年的断档。

改革开放的历史事件碰上了巨大的人才缺口,再加上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大部分人都是白手起家。

在一个起步晚、文化水平低下的市场环境中,知识分子发挥出了「比较优势」。

放眼全球,任何一个繁荣而稳定的国度,都不会再出现人才断档这种事情。


看到这篇回答的都是文化人,如果你回顾基础教育里的知识。

欧氏几何、经典力学、化合反应……

都是发达国家充分验证的基础学科。都是千锤百炼逻辑缜密的科学。

学校不会给你发一套中世纪神学、炼金术的教材,浪费时间。

在基础教育上,该踩的坑,国外都帮我们踩过了。

这就是我国享受到的后发者优势。


发达国家想要推进科技研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投入大量经费做科研,搞砸了一个,马上再搞一个新的,在各个方向上试错。

而落后国家拿着基础学科,就可以直接从农业和制造业起步,先模仿,再创新,以每年10%的增长速度,追赶低端产业的差距。

就像两个人在骑车,跟在后面的人,能稍微减少一点风阻。


但是,20年以后呢?

如无意外,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我们前面没有发达国家的作业可抄。

我们就成了那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国家。

孩子在学校里学的知识,早就不是文盲社会里的稀缺知识,它是每个人的常识。

孩子在教育的赛道上内卷,从两岁开始学26个字母,一直学到大学的人工智能、万物互联。

等到毕业,GDP增速下降到像今天的美国一样,勉强维持在2%。


子女的就业环境会比现在更恶劣。

工资赶上咱们这一代就不错了,还指望再升一个台阶,从中产变成贵族?


士兵看的是单兵作战能力,排长看的是基层管理和执行力,司令看的是战略部署能力。

每一个阶段,想要继续往上攀升,就需要换一个模式,进入新的赛道,掌握新的能力。

学校教育提供的,只是让无产者摆脱文盲的保底服务。是从0到1的解决方案。

在一穷二白的时候,好好读书,找一份工作,省吃俭用,攒钱买房,就成为有产一族了,这就是过去30年的知识改变命运。


但是从中产开始,向上跃迁的途径变了。

从1到100的解决方案,是要靠家庭积累资产,靠财商驾驭财富。

大部分人毕业后,充当雇员,获得的技能、经验、职称,其实都是依托于行业和公司,没办法传承给下一代。

但是资产不一样,资产是可以跨代传承的。

中产家庭真正需要做的,是积累资产,教会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财务知识。


李超人、包船王,业务做得很大,后续都过渡成了「收租模式」。

只要坐拥资产,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收入。

时代的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后代的智商、胆识、眼光是会均值回归的。

地主家也怕生出傻儿子,不能驾驭复杂的商业,但只要教会下一代收租,生活就不会迅速滑落,可以放心交棒。


而我们这代中产阶级,已经通过教育完成从0到1的积累。

都知道高考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顺利考上大学以后,还会有就业难,买房难。

明知是一条修罗道,自己当年走成什么样,心里还没点逼数吗。

下一代经历20年的教育内卷,就一定找到工作,买得起房?

作为中产阶级,小老百姓,要是真希望下一代过得好,就应该尽早买房,教育他认识资产,驾驭金钱。哪怕他再怎么不羁放纵爱自由,好歹也学会收租。


日本的昭和男儿之后,是平成废宅,现在已经发展到令和伪娘了。

不出意外的话,我们这一代就是发展最快的一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说的就是我们。

真正要打鸡血,要再向上攀升一个阶层,创造美好生活的是我们。

不要把锅甩给下一代。



花0.1秒点个赞,可以使这个回答让更多人看到,把我们连接在一起,使思想和理念能传播得更远。知乎也会发挥它的大数据算法,给你推荐更多优质内容。


关于我:

从游戏客服做到产品经理,靠理财投资,改变996的内卷宿命。

要不直接我关注一下? @司马元康


user avatar   shi-du-qiang-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在上海

自己一套大三室

爹一套老洋房带小花房

妈一套更有格调的老洋房

你跟我说她不好过???

三个房子都卖了汤臣一品都快买下来半套了吧.......


user avatar   yongming-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二线省会,堂妹孩子每周只有周日下午三点到晚上可以休息。

周一到周五,三点放学无缝衔接各种补习班,大约7点半结束,然后回家做作业

周六全天,早上9点到下午6点,周日早上9点到下午3点。

堂妹说都这样

同学孩子,小学一年级起每周补习四次,周末英语,舞蹈,音乐各种补习班,周末无休。

另一同学,收入一般,每周三次补习,周末学舞蹈,小一到小五都这样


user avatar   li-bu-xu-fa-tan-hua-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希腊罗马伪史论,都已经够奇葩了。

还没过百年呢,没想到苏联伪史论的都有了。。。


user avatar   da-tou-44-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你一句话不说,就消失十天。被辞退,是不需要赔偿的。你请了假,公司不批,你强行休假,公司辞退,是需要赔偿的


user avatar   sindax-xi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user avatar   wo-bu-shi-li-tian-x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相关话题

  孩子过年收到的压岁钱,家长都是如何管理的呢?会让孩子自己支配吗? 
  《爱情公寓》为什么会火? 
  《破冰行动》什么东西对蔡永强最重要? 
  “每周陪伴孩子不足12个小时将取消爸爸称号”,《奇葩说》的这个辩题,如果变成一项政策,你觉得合理吗? 
  怎么才能让孩子在不牺牲睡眠和运动时间的前提下,成绩名列前茅? 
  父母素质比较高,也没有接触过会骂人的人,孩子骂人的话是哪学的? 
  因为什么你会被父母打? 
  《庆余年》里,庆帝为什么要杀叶轻眉? 
  网络安全培训哪家机构知名度高? 
  昆明 6 岁男童被困自动贩货机内,家长索赔 100 万,你认为合理吗,如何评价家长的这种行为? 

前一个讨论
想去苏州打工,怕找不到工作。要不要改去上海?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海外中文媒体大多会使用繁体而不是简体?





© 2024-12-3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3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