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诸葛瞻和姜维不应该关系很好吗? 第1页

  

user avatar   su-chen-c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自诸葛亮病逝到蜀汉内部分裂,中间有将近三十年时间,你现在倒退到90年代做对比,政治关系网跟也大不相同。从前不觉得他执政有什么好,现在回忆起来对比,发现从前还不错,我是说诸葛亮呀!

姜维与诸葛瞻关系恶劣是蜀汉政治环境恶化所导致。我认为诸葛瞻初期与姜维有点关系,诸葛瞻出任射声校尉、侍中的时间有大概率与陈祗掌权时间重叠,陈祗是侍中兼尚书令,姜维的政治朋友,亦由费祎所提拔。如果诸葛瞻曾与陈祗同期出任侍中,立场大概是一致,甚至有可能诸葛瞻于257年时就已经是尚书仆射,作为陈祗的副手。他也可能是陈祗死后,被刘禅连同樊建一同提拔进尚书台。

段谷之战前,蜀汉仍以北伐为主要方针,陈祗一向迎合刘禅,说明这时候刘禅、陈祗、诸葛瞻还没有打算“制约”姜维。段谷之战后,蜀地反战舆论高昂,谯周递上《仇国伦》跟陈祗吵架,自此姜维的军事行动才开始受到重重质疑。

257年是矛盾爆发的转折点。

即使一向被认为迫害姜维的费祎,两人也只是政见不和,费祎一方面在军事上约束姜维,一边却把姜维拉进录尚书事,晋升为卫将军。没有这层关系,姜维就真只是武将,跟王平、马忠没啥区别,只是并列三镇大将军,费祎此举让姜维实权凌驾于马忠、王平之上。就是说257年以前,即使费祎与姜维政见不和,对姜维都还相当倚重,可称的上费祎嫡系,与陈祗在一个政治团队,自然是彼此扶持。

可陈祗到258年便去世,蜀汉中枢行政内部破碎,刘禅让樊建、董厥、诸葛瞻重组尚书台,再引入黄皓对国政进行干预。其实黄皓做什么事,多少夹带着刘禅本阿斗的意思,从那时始就酝酿着对姜维夺权,姜维感到不妙上奏要杀黄皓,被刘禅、黄皓糊弄过去,于是姜维跑到沓中避难,示意着姜维退出尚书台。

姜维由成都往东北方向往返,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姜维有可能经常经过成华二仙桥公园.......

可见,诸葛瞻和姜维间不存在什么私人矛盾,完全是政治上因素,自刘禅起到诸葛瞻、董厥、黄皓中枢机构都不希望姜维继续执掌兵权,期望收回姜维实权,对蜀汉全国战略进行调整。连老同志廖化都打算约上宗预去拜见诸葛瞻,探一探新的政治风向,这两位与董厥、樊建一样也都曾是诸葛亮的门生故吏。按说他们应该无条件对诸葛瞻示好才对,可宗预劝廖化平躺就好。

张翼虽是赵子龙的副将,也受到过诸葛亮的夸赞和提拔。张翼此前因反对北伐,当庭跟姜维吵架。这又不难看出问题,诸葛瞻作为少壮崛起,对姜维、廖化、宗预一堆老同志存在威胁,说不好听点,你们这些老同志该退休了。这也是为啥即使张翼与姜维吵架,仍是姜维核心战友的原因。诸葛瞻和黄皓要制约姜维,可诸葛瞻也打算除掉黄皓。正如诸葛亮不满法正作风,为了国事还是与法正合作。杨洪和张裔私交甚好,为了公事频频作对。

政治就是如此复杂,与你政见相同,但不一定是朋友。与你政见相背,仍旧是你战友。

廖同志对此比较消极,他一方面和姜维立场一致,不想被退休。另一方面,他知道形势不妙,让姜维别执着北伐。那时期蜀将老年化严重,诸葛瞻做为新上台的中年人,或可能打算实施一次大整改,从罗宪当时45岁年龄推断,阎宇大概也在40多岁范围,他们一群中年人自认为是中坚力量。

诸葛瞻自上台以后被寄予厚望,蜀汉但有什么善政,人们都说是诸葛瞻所为。诸葛瞻本人大概想再造诸葛亮的辉煌,诸葛亮当年能让蜀汉在夷陵之战后起死回生,他诸葛瞻怎么就不行呢?可惜因为蜀汉灭的太早,现已难知晓诸葛瞻全部意图。

诸葛瞻、董厥等人的做法只是让姜维回蜀出任益州刺史,并交出兵权,这场政斗因魏国入侵而终止。如果情况持续发展下去,也许能和平解决,问题是政治这码子事,不要轻易相信:“投降输一半”的鬼话,上一位叫曹爽的人就是信这话........

所以姜维只能依靠持续战争来维持兵权,《华阳国志》记载姜维在魏军打到成都之际,他的态度是:“素与执政者不平,欲使其知卫敌之难,而后逞志。”姜维甚至期待通过魏军逼近,让刘禅、诸葛瞻、黄皓等执政者知道他的难处。(为什么没有董厥,因为董厥当时在姜维旁边)

以刘禅对姜维的深厚感情,想来也不至于要弄死姜维,只是让诸葛瞻好好劝劝维叔放下兵权,开心快乐做益州刺史就完了,干嘛一定要去跟魏国PK。维叔却认为:“瞻子,你还太年轻你不懂。兵权这玩意水很深,你把握不住,我可是身经百战了”因而双方相持不下。

拿诸葛亮的关系去维持蜀汉众臣和睦不可能,当时的核心成员里几乎找不出不是诸葛亮故吏,董厥、樊建、杨戏、宗预、胡济、马忠可全是丞相府的人,要顾着丞相府关系,姜维为啥还让诸葛亮相当赏识的杨戏丢了官?

要说北伐兴汉是诸葛亮的志向没错,可诸葛亮走的也是汉代霸王之道,不可能只讲霸道而不兴王道,治国安民也是诸葛亮的志向。况且,陈寿给诸葛亮评语有八成是评价治国,关于军事只有一段话。姜维履行的顶多是诸葛亮一部分志向,而董厥、诸葛瞻等人履行的是诸葛亮抚国安民的志向,他们政治产生分裂,恰恰是不能完全履行诸葛亮全部思想的结果。


user avatar   lang-xie-yang-w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诸葛瞻还是诸葛亮的亲儿子,不应该天然支持北伐么?

对于诸葛瞻试图解除姜维兵权的动机,史料记载非常明确:

孙盛异同记曰: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

诸葛亮虽然五次北伐,但第二次、第三次北伐都属于持续时间很短的有限军事行动,真正大规模北伐都需要准备三年左右的时间。姜维掌权后却是连年大规模北出,甚至春季刚回成都,马不停蹄又大举用兵。

无论是姜维的老同事们,东吴的旁观者,抑或是后世史家,都将姜维的穷兵黩武列为蜀汉衰退甚至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须知,延熙十六年乃至十七年姜维开始大规模北伐之时,蜀汉朝廷并未见异议,甚至还有张嶷这样的宿将名臣鼎力支持。但到了十七年冬撤兵,十八年春姜维又要发动大规模远征,反对声音才开始出现。

维议复出军,唯(张)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

一个“唯”字,充分说明张翼形单影只,恐怕诸葛瞻并不在北伐反对派之列。随后洮水大捷,矛盾被胜利所掩盖。

但到了十九年姜维再度大规模北伐,并轻兵冒进大败于段谷,积累的问题开始总爆发,标志就是谯周作《仇国论》,并与主战派廷争。

从客观条件看,姜维时代的蜀汉国力相较于诸葛亮时代已有明显下降,北伐的频率却远有过之,消长之间,姜维无节制的用兵当然会导致国家危机。

到了二十年出骆谷之后,估计姜维也意识到了这点,抑或反对派声浪之大让他不得不有所让步,遂在成都消停了四年。期间,姜维以大将军之尊留在朝廷,同时诸葛瞻的政治地位稳步上升,似乎没有证据证明二人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景耀四年,诸葛瞻与董厥共平尚书事,开始执政。五年,姜维再一次发动北伐,亦未见此时已执掌尚书台的诸葛瞻强力制止。

问题是,此次北伐又败于侯和,这下盖子彻底捂不住了。

从“召还”看,诸葛瞻与姜维矛盾激化是在侯和战后,此时停止北伐已经成了朝野共识。忍无可忍又岂止诸葛瞻一人?台阁执政的董厥、老牌反对派张翼,乃至宿将廖化都持有相同观点:

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诸葛瞻和姜维此前关系再好,位列台阁,于国家大事也必须先公后私,如果面对朝野汹汹物议而无所作为,那才叫奇哉怪也。

虽然姜维的军事才能出类拔萃,但这位掌握兵权就要一条道走到黑,如此下去不折腾死蜀汉也得折腾死自己,咋办?后世人看着都很绝望,估计诸葛瞻也得抓狂。召还为益州刺史的妥协方案已然是上佳的和稀泥方案,须知蜀汉本就是一州之地,益州刺史掌握地方大权,是重中之重。此前出任过此职或类似此职的是谁?刘备、诸葛亮、蒋琬、费祎。这台阶给的也不算离谱,可惜妥协还未达成,强敌已然杀来,诸葛瞻、姜维的关系遂定格在了历史的最低点,奈何奈何。

总结一下,景耀五年之前,看不出诸葛瞻与姜维关系恶劣;景耀五年之后,二人政见对立,关系恶化,也没法不恶化,摊手。

顺带一说,刨去谯周这号嘴炮人士,有实力的姜维反对派如诸葛瞻、董厥、张翼、廖化、阎宇等在史书上的评价都相当不错,蜀汉就在一群忠臣义士的对立中完犊子了,这真是个令人忧伤的故事,而且相当的政治不正确。

所以,大家开心得决定了,死太监,全都是你的锅。

就酱。




  

相关话题

  诸葛亮掌蜀时期曹魏这边具体有什么问题导致诸葛亮能以一州之力数次北伐,曹魏却只能被动防守? 
  魏延是被诸葛亮逼反的吗? 
  诸葛亮明知姜维是大才,怎么到去世时,都没对其重用? 
  如果你穿梭到三国,你发现你变成了刘禅,蜀国可以一统天下吗? 
  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为何会失败?客观评价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是不是有误? 
  假如三国司马懿是为刘禅服务,诸葛亮为曹丕曹叡服务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街亭之战和段谷之战哪个损失更大? 
  诸葛亮的武力是什么水平? 
  夷陵之战蜀吴对峙良久,魏文帝为何不趁机有所作为? 
  如何看待山西临猗县自称诸葛亮故里? 

前一个讨论
20-21 赛季欧冠决赛切尔西 1:0 击败曼城,时隔九年再度夺冠,如何评价这场比赛?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最后毁灭魔戒的是人性的贪婪而不是爱?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