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保护野生动物会不会阻碍了生物的进化? 第1页

  

user avatar   MarryMe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保护野生动物不会阻碍生物的进化。而且,人类在过去数十年间保护野生动物的力度非常微弱,根本就没造成什么影响。

  • 2020 年一项研究显示,1993 年《生物多样性公约》至今成功保育 28 到 48 个鸟类或哺乳类物种免于灭绝。
  • 你没看错,二十多年来投入的人力物力一共保育了最多四十八个物种。
  • 这事在西方网络上已经引起大量愤怒和咒骂。

人们对进化论有许多误解,这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时一些从字面上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等概念的人。建议不要在不知道进化是什么的情况下谈论“OO阻碍进化”

人类掀起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在消灭一部分物种的同时,也会推动另一部分物种的种化,产生适应人类改造过的环境的新物种。目前,地球上的物种形成速度可能正在人类造成的气候变化与物种灭绝的影响下加快

  • 按照环保组织比较激进的估计,在人类的影响下,目前每年约有两万到十四万个物种灭绝,主要是雨林特有种,其中绝大部分物种还没有被描述就灭绝了,因此人们列出的灭绝物种名单很短。
  • 关于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速度,不同学者的观点有很大差异,有的认为每年约两三种,有的认为每次大规模灭绝事件都会引起更大规模的种化、增加物种多样性,人类掀起的灭绝速度如果有每年两万到十四万种,地球生物的种化速度将逐渐加快到每年四万到十八万种以上。一百年后,人类可能会被自己创造的数百万个新物种簇拥,这将是地球历史上最快的物种形成速度。
  • 无论如何,学者们已经肉眼观看了北美苹果蝇、意大利麻雀、黄花约克麦草等新物种在他们身边自然诞生,欧洲杜鹃和北美杜鹃的杂种在荒地上蓬勃生长,北美野牛和家牛的杂种、马鹿和梅花鹿的杂种都可以产生可育后代。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鸟类中观察到在仅仅三代内出现生殖隔离的现象。

一些人误以为保护野生动物是“人们强行让已经不适应环境的物种苟延残喘”。事实上,有不少业已灭绝的动物在被人大量击杀、被人的农业·林业·渔业·采矿·城市扩张·交通破坏或分割其栖息地之前表现得很适应现在的地球。

  • 过去曾有多达五十亿只旅鸽生活在北美,可以组成包含十亿个体的集群,宽 1.6 千米、长 500 千米。旅鸽在十九世纪被人类大量射杀、食用,且人类砍伐森林导致其栖息地快速损失,于 1914 年灭绝。
  • 1970 年前后,长江全江段白鲟年捕捞量约二十五吨。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人类修建水利工程造成栖息地破碎,白鲟可能于 1993 年失去再生产能力,可能于 2019 年业已灭绝。

如果你相信“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也算是自然选择的一部分”,那么“人类通过科技去尝试挽救一个物种”同样是自然选择的一部分。如果要严肃地讨论一个问题,应该避免双重标准。

如果你相信“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不属于自然选择”,那么你就不能用“适者生存”去概括人类活动导致的物种灭绝。

“适者生存”不是字面上那么简单,你并不能轻易判定一个东西“不适应”,也不能保证适应的结果是你想要的,更不能确定“一个不适应当前环境的物种会不会适应未来某个时期的环境”。

在人类有能力让物种灭绝或予以挽救的情况下,物种具有的“能够让人类产生挽救的意愿,且能够配合人类的挽救行动”的性状(例如大熊猫让人喜爱的外观)就是带来了生存优势,“争取被人类挽救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与繁殖能力”可以是自然选择的一种形式。


“保护濒临灭绝的生物,违背适者生存”这样的想法,是民众中常见的、对自然选择的误会。

现实是,地球生物圈非常凑合,“弱肉强食”并不是固定的,自然选择也不是“适者生存”,倒是更像“懒者生存”,屡次发生“花里胡哨的物种在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成批灭绝,只剩一些环境耐性高、行动迟缓或身体微小的杂草物种,然后它们花个一千万年重新种化出五花八门的许多物种”这样的事件。“适者”的定义是模糊而不稳定的,会不断根据环境变化而改变

在个体、种群、物种之间都有竞争现象,但没什么证据支持“竞争是大群体进化的驱动力”,在自然界很少发现竞争同一生态位的物种将其竞争者消灭,更常见的是竞争失败的物种改变其习性(例如在昼夜节律上跟胜利者分开)来变成不同生态位。

演化没有长远预见性、没有特定方向,你“物竞天择”了半天,得到的结果可能出乎你的预料——地层里的化石记录似乎显示,地球历史上出现过的多细胞生物至少有 98% 业已灭绝[1],其中屡次出现“物种内部的性选择自行将物种引至死胡同”的现象。

古生物学研究显示,地球历史上的一些剧烈变化似乎使某些物种拥有的、在日常条件下能让该物种“更高、更快、更强”的性状在环境变动时成为负担,致使其灭亡。许多在大灭绝中幸存的物种并未恢复原先的数量与多样性,有时还有“数量继续下降、在延迟了一段时间后灭绝”的表现——追求“强大”或“对现有环境的高度适应”可能导致“积重难返”。

  • 例如在“恐龙灭绝”发生的时候,海洋中的大型足类、大型鱼类、水生冷血爬行动物 [Bardet, 1994]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可以生存一到三年。而Bernard等[2010]发现,能够快速自由游动的上龙和沧龙可能是具有较高代谢率的温血动物,因此更容易饿死。
  • 显然,“温血、高代谢率带来的快速自由游动能力”在日常条件下是可以帮你获取食物和搏斗的“优良性状”,但一个未能直接将你消灭的天体撞击带来的撞击冬天却可能让你被自己的高代谢率给饿死
  • 可以参照:古明地恋:中生代的终末:K-Pg(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综述

“弱肉强食”里的所谓强弱并不能从体型、力量等角度简单地判定,甚至不能凭生物量击杀比来判定——否则东非草原真正的统治者是细粒棘球绦虫,它用一点点生物量杀些狮子、鬣狗都如探囊取物。能量流动方向也不能说明问题,例如在寒温带的夏天里蛇可以吃老鼠,到了冬天则老鼠可以吃蛇。许多生物并不需要靠功率、能量、力去进行捕食·自卫·改造环境。

生物之间有大量的共生情况,有些是互利的,有些是偏利的,有些只是无害。

  • 假如你是人的话,你是一个多细胞生物,而且在你身上就有许多微生物,它们的总数比你的人类细胞还要多,而你的基因组里有一千多个古代逆转录病毒打进去的片段,其中一些支配着你重要的生理过程。你自己就是群体间“互帮互助”的产物。
  • 人类现在拥有的巨大力量很可能来自人类“营造虚构概念、共享这些概念来建立广泛合作”的能力
  • 再看看内共生学说下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显而易见,群体间的互帮互助才是地球生物圈的主流

性选择、生殖选择、人工选择在一些理论中被视为广义自然选择的次分类。

  • 狭义的自然选择指的是生态选择[2],关注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存活率的差异。
  • 性选择是取得交配对象的能力之差异,生殖选择则是能够产生后代的数目的差异。
  • 人工选择将自然选择的概念用在受人类圈养的生物上,例如家禽、家畜、宠物、农作物育种。
  • 在定义上,人工选择不包含“人类导致野生动物灭绝”。

参考

  1. ^ Fichter, George S. Endangered animals. USA: Golden Book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5. ISBN 1-58238-138-0.
  2. ^ 种群中的个体,在跟无机环境(例如温度、水、阳光、空气)和生物因子(例如掠食者、共生物种、同种的其它个体、作为食物的物种、病原体)互动的时候,有概率受伤、失去繁殖能力或死亡;遗传变异和后天经历造成个体间的差异,可体现在保护色、感官灵敏度、奔跑速度、耐力、捕食手法、愈伤能力、生殖细胞活性、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力等各个方面;个体差异在面对无机环境和生物因子时带来不同的优势或劣势,让个体长期存活并保持繁殖能力的概率出现差异,进而有概率让不同个体产生的可育后代的数量出现差异;个体差异如果可以遗传,具有特定优势或劣势的遗传特征便可影响一代代的后代,让这些遗传特征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增加、保持不变、减少乃至消失。



  

相关话题

  大脑对于时间感的机理是什么? 
  目前生物,化学等实验学科的实验自动化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状况? 
  中国的龙真的存在么? 
  如何看待施一公创立制药公司? 
  我国科学家把汉字存入 DNA,DNA 存储前景如何? 
  动物园和宠物的存在对于除了人类以外的东西有什么价值?人类是否改变了动物的天性? 
  如何看待饶毅举报信当事人凌堃回信:数据可靠,请求饶毅配合,愿一起寻找实验失败原因? 
  有没有比较有诗意的昆虫名字? 
  Mao-Bell cell啥意思? 
  为什么不同生物其他器官进化成不同形态,大脑却是大同小异? 

前一个讨论
牙齿正畸的朋友们后悔了吗?
下一个讨论
武汉两名高空作业工人因雷暴大风吊篮撞楼,导致篮内二人死亡,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 2024-05-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