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匿名我可能会被各种穿小鞋。
我曾经一度认为即使是天坑的材料,只要我读到博士毕业,认真做科研,做出些对社会有价值的成果,这个专业依然是好的。
直到我看到周围的同学如何将一篇文章的内容通过灌水,拆成八篇文章,用两年时间发了16篇文章蝉联国家奖学金并骗到了csc出国了。
直到我看着实验室老师每到项目节点检查和最终结题时,各种紧急地胡编乱造,依然顺风顺水的骗到了国家的经费。
直到我看到导师这么多年不看文章,对课题的理解全部来自于参加各种会议,听其他人在那吹水,然后回来将其作为新一届研究生的课题。
直到看到同行们或是被逼无奈为毕业,或刻意而为要骗奖,在导师的授意下,对实验数据弄虚作假。
我突然认识到这个圈子没有救了,已经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了。材料学专业的期刊上一眼望去全是中国人名字,但是每每说到我国被科技封锁,总能找到化工与材料的身影。诚然,无数学子在看到国家的号召后都加入了这个行业,但是等着他们的不是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生化环材的一大特点就是作为实验科学,实验大于一切,但是随着发展实验门槛越来越高,表征成本也越来越高,从而导致复现难度越来越大。一个不能轻易复现的研究,在其中造假是很容易的。也可以看出来近些年爆出的学术造假十有八九是出在生化环材。况且,能被爆出的造假,都是已经很低级的将噪声信号数据复制粘贴,图片简单ps一下这种。但凡“高级”一点的造假手段,旁人根本无法察觉。
比如张三根据前辈王二的思路制备出了一种新材料,两个平行试样A和B,结果在表征过程中张三发现,A试样的甲性能超过了参比的标准,乙性能不如参比标准,而B试样的甲性能不如参比标准,而乙性能确更好了。这时候张三在看到周围同学一个个论文盆满钵满,奖学金拿到手软,而自己已经博三了却还没有文章,便放弃继续研究,直接选择将AB的优点合二为一,在结论处写到“所制备的试样在甲、乙性能均超过了标准”。然后张三写成一篇文章,发了顶刊,也再下一年也拿到了奖学金。后来张三在此基础上发了更多的文章,拿到了留校的资格,并且申到了属于自己基金。张三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知道真相的人,张三也会慢慢忘记他的实验一开始就是假的。这个世界也就没人知道是假的了。多年以后,年轻的李四读到了张三的那篇文章,受此启发开始实验…
这便是所谓生化环材“产学研”脱节的原因。如果不水文章,不造假,除非天赋异禀运气爆棚之人,大多数生化环材的人都会先面临生存的问题。
生化环材的科研圈子早已经没有真正为了解决问题而做研究的年轻人了,科研只是大家谋生的手段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