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芳华》真的是一部一文不值的公知电影吗? 第1页

           

user avatar   zhi-wu-bu-yan-zhe-s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大家的4500赞,今天发现了一篇不错的文章推荐给大家看看



这部电影和《高山下的花环》相比才能看出味道,因为他讲的是同一个时代,同一只军队里不同职业和阶层的军人的故事。其中各自的人物命运就是这40年的人物命运的预言和结论,到最后最可能成为禁片的就是《花环》。

《高山下的花环》里农民的孩子为国而战牺牲了,家属用抚恤金还债

有的家属连烈属都评不上,

就因为一捆甘蔗

40年后的事更不用说,军队高干子弟和地方干部子弟临阵脱逃不成,被迫参战,回国后面对烈士家属完成了精神的救赎。20年后的发展,下海当官搞地产一样都不会少。然而牺牲者一度因外交局势改变而被遗忘。

直到参战老兵们退休了有大把时间上网了,年轻一代才了解这场被遗忘的战争。

经历过70-80年代的人都知道,那时各种文工团是主流文艺工作者,很多文艺作品都有文工团女演员嫁给高干子女的情节,因此,一个工农家的漂亮女孩一旦进入文工团就意味着进入天上人间,从此吃上国家饭完成阶层跃升,下一步就是嫁的好,那时又没那么多富豪,更没有富二代,只有高干子弟是抢手货,其次是海外关系,文工团成了大院的外围。当年很多流氓案,黑灯舞会,缝裤子一次失败的求爱就这么来的。

这《芳华》就是一部既得利益者用漫不经心的口气回顾他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故事,顺带提一句他某个战友年轻时就不聪明,到老了越过越差。他描述的不是工农兵子弟,一线基层作战部队的普通干部战士的芳华,而是京圈“血色浪漫”大院子弟缝裤子,高知子女严哥令芳芳们的芳华,在哄哄咧咧的那十年,他们政策性躲避了上山下乡的磨难,进入军队这个生活有保障、级别有提升、社会有地位的保险箱,

更进一步脱离作战部队的艰苦进入文工团,一帮青春男女公子小姐才子佳人白天唱red歌晚上玩诡计。然后躲过了战争,

80年代退伍进电视台,90年代玩京圈文化搞投机倒把,下海玩地产上台当高官,21世纪成为精神领袖财富传奇,但是他们仍然保持了在军文工团的雅好“玩女演员”。

如此在各个时代的精致利己成功人生还不够,还要用一部文工团电影狠狠羞辱哪些在战争中付出牺牲的工农子弟,再用一部电影美化一下文工团文艺兵真正向往的生活,和一个小迷妹在一个只有云知道的地方,过着没有烦恼的生活直至浪漫老去。

其实《芳华》这部电影不该批判,他在电影艺术表现手法上是成功的,,他拍的好拍的真,他把人性的阴暗和社会潮流的无情,用不同人物命运的沉浮做了强烈的对比,让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回忆。他是把一只陈旧的舞鞋打上温馨怀旧的光当成艺术展现出来,鞋里的污垢也一览无余,他没有明着夸耀既得利益者的成功,却着力展现为天下兴亡死的匹夫们的悲怆。这引起了我这类匹夫们的共鸣。我们看完心里拔凉拔凉的。


很快一股嘲讽的寓意,在两个贵妇人拿着伤残军人的假肢开庸俗玩笑情节里展现出来,

说实话我看到这里一种愤怒确实被另一种愤怒代替了。对伤残军人的尊重实际上可以用一个变形金刚或者一张纸片衡量。

以一个特定的年份为起点,往后看40年,花环是谁的花环,芳华又是谁的芳华?芳华实际是花环后40年活下来的那些配角们现实故事的延续,这些没有几句台词的配角,在没有战争的40年里,有人发达,有人安稳,有人潦倒,但是几乎人人都体会到命运的不公平,原来有些东西过了40年并没有改变什么,只是整体提高的背后差距you拉大了。无论怎样,他们已经在这个中国留下了自己真实的印记。

这两部电影告诉我们,无论你现在活成什么样,你都要爱这国。既得利益者,你要爱国,因为是这个国这体制让你飞蝗腾达,你的能力发挥离不开这个体制,想富贵长久你就不能让这国落入他人之手。生活安稳者,你要爱这国,因为你虽然没有后台,但是你用自己的忠诚和奋斗获得了回报。生活落魄者,你要爱这国,因为能拉你一把的终究还是她。这就是中国

归根结底,都是他们的。


感谢大家的点赞,这是帮公安亲戚的忙,不是广告。请大家扫二维码下载国家反诈软件,保护你的手机银行不被电信诈骗伤害。还可以举报你接收的诈骗信息

便捷推广流程:

1、扫码关注(奎文反诈)公众号

2、点击下边的 推广反诈APP

3、在推广页面输入手机号、验证码、密码,注册成功!


user avatar   cscs-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芳华》刚出的时候,我看过一些老一辈写的回忆,大体是说《芳华》里面很多事跟他们那个年代的风貌是不相符的。具体有这些:

1、影片描写的是大领导去世的那年前后,当时全国全军上下的风气还是很正的。

部队里只有可能争着学雷锋,不可能出现嘲笑雷锋式的战士,把“雷锋”当烂好人随意欺负的事。

可影片里黄轩演的刘峰是什么遭遇?

2、苗苗第一次到部队,就发生了偷军装事件。

有个细节,当时部队新兵报到,不可能不提前准备军装,但红星和肩领章会晚发。所以改成苗苗因为自己的军装上没有徽章就去“偷”别人的军装会更真实。

但偷军装这个事情本身的性质非常严重,这是假冒军人,是违法犯罪的行为。

如果发生了这种事,部队首长、政工干部会直接介入,但不是搞严酷斗争,而是按照大领导的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可电影里演成了什么?宿舍的撕X大战。

3、电影里一个宿舍的人按父辈的职务分成369等,干部子女合起伙来欺负成分不好的人。

那时候部队是这样吗?如果有谁像影片中某小姐那样以红2G自居,恐怕早就被批判斗争了。更搞笑的是,干部子女躲在后方吹拉弹唱,流血牺牲吃苦受累的活都交给平民子弟。

事实上就在那次战争中,无数军长师长的子女都冲锋在一线,流血牺牲的也不少。

还有一点,文工团的那个政委一肚子坏水,干了一大堆坏事还满口仁义道德。

这部片子播了之后,有些网友沸腾了,他们自我代入,痛骂干部子弟,痛斥社会阶层固化。

不得不说冯大师真的是大师,艺术大师、商业大师、玩弄人心的大师。他把现代社会的种种负面和不公平的现象代入到那个年代,挑动观众情绪,引起社会关注,从而大发横财。

再想想《集结号》,描写我军政委尿裤子,上级欺骗下级,把下级当弃子。别人这么拍就算了,冯是当过兵的人,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知道真相还乱拍,那就是居心叵测了。

不过我不觉得这是公知电影,恰烂饭电影倒是真的。


user avatar   yan-bu-si-de-mu-tou-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60年,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报考哈军工,被拒绝录取,原因居然是政审不合格

陈赓知道之后,气愤地说:“烈士的子女居然政审不合格?这事就让你陈伯伯来办,你放心!”

左权在黄埔军校和陈赓相识,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左权出国深造,1930年回到上海后,担任了红新十二军军长。

左权走过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百团大战时他的女儿在太北区出生,左权便听了彭老总的建议,为女儿取名左太北。

国难当头,左权把国放在第一位,家放在第二位。在行军打仗之余,左权还是会抽空去看望妻子和女儿。

可是世事难料,1942年,左权牺牲了,年仅37岁,牺牲时女儿左太北才两岁。

虽然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但是他的事迹左太北从小就耳濡目染,希望成为和父亲一样的英雄。于是在左太北高中毕业后,选择报考哈军工。

左太北成绩出色、品学兼优,本以为会顺利入学,结果却因政审刷了下去

搞了半天才知道,原来是左太北多填了一个社会关系。左太北有一个二伯,曾和左权一起到了广州参加革命,不过国共分裂后,二伯与左权的阵营不同,解放后也被定为了反革命分子。

事实上左太北和这个二伯从来没有联系过,也没有见过面,但因为这个社会关系,左太北因此政审没有通过。

无奈之下,左太北只得找到当时任哈军工院长的陈赓。陈赓问左太北发生了什么事,左太北实在不想搞特殊,犹豫要不要说。

陈赓就说:“你有什么事放心大胆的和我讲,你父亲在的时候我们就是过命的兄弟,我替他照顾你是应该的!”

左太北就把事情原委告诉了陈赓。左太北说,“我想对组织忠诚老实,不想隐瞒任何东西。”

陈赓听完十分生气,缓了一会说:“小北啊,你放心!这个事我一定好好查,他们不重视烈士的子女,就是对烈士的不尊重!”

陈赓让人重新判定了左太北的资格,左太北被录取到哈军工!


烈士的后人不应该被特殊关照,但是他们也不该受到不公的对待,要不然,如何让逝去的英雄安息?

以上全文来自

内容作者:微博账号 “蓝鲸老湿”

内容来源:微博

内容来源链接:蓝鲸老湿-左太北

………………………分割线…………………………………

原本随意复制粘贴的内容,没想到有人看,那再补一点吧。

2014年我还在西南某省读研究生,实验室和成都某牙科课题组交流比较多,有个漂亮师姐跟我们八卦了他们那边研究生招生的事情。

她们医学院的院长跟研究生复试的同学说“笔试成绩大家都考的很好,但是94、95、96这种高分其实没什么差距,剩下的面试部分我们要重点考察学生的情商,有钢琴舞蹈等等各种证书的可以主动亮出来,医生压力很大,我们希望我们都学生都有丰富的课余活动

我当时心里就很难过,因为我想我除了学习成绩真的没什么可以拿出手的东西了。父母是小商贩,家在农村,早些年也没有父母会花这个钱培养孩子这些技能。

后来想明白了,也更难过了,这些话翻译过来不就是“我们更想要家庭富裕,父母有本事的家庭的孩子”。

我难过因为本身这个机制就是为了剔除我这种人而设定的。那会还没有“小镇做题家”这种说法,但某些上流人的确很早就注意到了。

我经常在实验室熬夜,有个师妹问我,你不怕吗?咱们这栋楼以前是医学院的实验楼。

我想了想,我应该不怕的,我甚至很想早点死。如果某天我遇害了,我反而可以松口气:我没有退缩,我不是懦夫,我只是遇害了…

那天我在电影院看到刘峰和小萍去前线,我懂他们,他们这是想自毁罢了,他们那么努力地想改变命运,却还是被按着脑门在水泥地上摩擦。

如同我,如你,如同成千上万没有背景的小屌丝

然后我眼泪就止不住掉下来了


user avatar   camel-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我的个人态度:芳华是一部好电影,因为它是一部真正的公知电影。

芳华好的地方,在于它揭开了那个年代确实存在的恶,说出那时文工团多半是个小资避难所,说出越战老兵的悲惨境遇。但经常被拿来作比较的花环也做到了这点,对恶的阐述虽然不经意,单看戏里效果其实要更好。

芳华“不好”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看完给人的感觉是毫无信仰,你不知道它到底是怎样的立场。它刻画了文工团的矫揉造作,却又不批判它;刻画了悲惨老兵,却还要嘲讽他,同时也不批判嘲讽他的人。

当然了,更多的人之所以不喜欢这部电影,很大可能只是出于对戏外导演个人和他所处圈子的不满。我也不喜欢他,但我不讨厌芳华,讨厌一部立场迷茫的电影是没有用的。

作为那个年代的既得利益者,导演和编剧很可能是怀着对自己青春的遗憾、得意与怀念而拍摄这部电影的,加入的那点批判更可能只是出于习惯。但他们却无意识地暴露了自己的迷茫。文工团的迷茫、矫揉造作、无信仰,其实是他们自己的映射。

我们也能看到他们对于男主所代表的这一群体的态度:嘲笑他们的愚蠢,但又肯定他们的情操、同情他们的境遇。但肯定与同情不意味着他们就会认同这种情操了。相反的,正因为主角的悲惨境遇、正因为觉得主角愚蠢,这种情操也会被他们视为愚蠢。

他们不在意信仰情操、不认同雷锋式的旧时代老好人,后来旧时代的雷锋也确实过时了,于是他们自鸣得意,以为这是自己的嗅觉敏锐、早有意料,以为正因为自己早早地就发现了旧道德的愚蠢,才能过上比雷锋要好的生活。他们同情雷锋,歌颂雷锋,也嘲笑雷锋,他们谁也不想做雷锋。

综上,我喜欢芳华,恰恰是因为它是一部真正的公知电影。这部电影,好就好在戏里戏外可以相互映照。纯粹的公知文艺作品是不多见的,他们总喜欢为自己扯上一块遮羞布,在批判那个年代时会将自己塑造成受害者,仿佛自己没有从那个年代吃过好处。芳华毫不做掩饰,从文工团这个下乡青年的避难所开始,它就在直白的告诉你:“我是一部公知电影”。

芳华坦率、直诚。在它潜意识里,信仰不坚定不是什么值得遮羞的秘密,他们就在一个普通故事里自然而然地把它说出来了,就好像它是个普遍真理,觉得它跟呼吸喝水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初他们笑雷锋过时,现在大家也在笑他们过时了。他们还以为自己只是普普通通不经意地喝口水,殊不知喝水姿势早换了。说到底,他们从来没有什么敏锐的嗅觉,只是恰好赶上了可以尽情摇摆的年代。


user avatar   zhang-yun-yi-91-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事儿我也不敢提,就只能说,江苏李本勇案没过几年呢,还有记忆吗?

面上怀柔,实际上地方是怎么对待这一群体的呢?

既然那个年代那么好,气节那么高尚,那就只好多管管经历过那个年代,气节不够高尚、还不知好歹集体SF的退役军人了,对吧?

退役军人事务部就是在退役军人集体上访愈演愈烈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而这些退役军人,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某个年代问题的遗留。

所以该机构还专门单列了——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司。

承担退役军人思想政治、舆论宣传、总结表彰、荣誉奖励和信访工作,配合做好指导退役军人党建工作,监督检查退役军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承担退役军人权益维护和有关人员的帮扶援助工作。

2018年退役军人事务部挂牌,从4月17日到7月31日,三个月左右,退役军人事务部就接访2万人。

副部长方永祥当时在接受采访时还特别提到:也希望大家能够理性平和地反映问题,确保更好地解决问题,防止出现过激的言论,坚决制止和防范被别有用心的人裹挟利用,坚决反对任何违法违纪的行为

地方退役军人的事务局还专门制定了应急预案——对群体性XX的。

广东省民政厅主管、民政学会主办《广东民政》2011年论文《浅析退役军人频繁上访的原因特征及应对策略》。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2014年7月24日文章《 桂林市叠彩区法院分析越战老兵 集体上访特点、原因并提出建议

近年来,广西各地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老兵集体上访事件频发,今年7月11日至12日,来自广西、广东、湖南、贵州四省的近300名越战老兵再一次聚集桂林组织集体上访,引起当地党委政府和司法机关的高度重视。
桂林市叠彩区法院分析发现,越战老兵集体上访呈现出七个主要特点:一是具有严密的组织指挥。事前都是通过原部队“战友会”推选上访的“总指挥”或“副总指挥”,全权负责上访行动的组织领导和运作。二是有统一的行动部署。要求统一着当年旧式军装、佩戴领章帽徽,整齐划一。为配合上访活动,各代表队制作队旗,指挥部负责制作上访用的横幅、挂图、准备摄影录像、音响、上访人员安排食宿等事宜。三是有严格的上访纪律。与普通百姓上访明显不同的是“参战”老兵们上访,总指挥事先宣布纪律,保障队伍活动有规有矩。四是有除了案件诉求以外的其他目的。虽然是因案件上访,但从“给立功人员落实政策”、“我们要见市长”等横幅标语中不难看出,其诉求是以案件为幌子,一并要求政府解决转业后的待遇问题。五是有稳定的经济支撑。衣食住行、宣传品等大笔费用基本都由其中有一定收入的战友支付,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者只管参与,后顾无忧,一呼百应。六是兵种相对集中。多数由越战参战主力的陆军第四十一军、四十三军转业退伍老同志组成。七是上访时机有明显的选择性。经常选择在“七一”、“八一”、春节及“两会”前后等敏感时期,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实现诉求目的。
该院分析认为,“参战”老兵上访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失业不满。转业到企业的部分军转干部不满企业辉煌不再或倒闭,有组织地向政府要工作要待遇。二是对国家原有政策规定不满。七九年“越战”后,国家曾出台政策,对战时立功人员退休时给予增加一定比例的工资,但实践操作中地方政府不予承认。单位倒闭后工资无保障,退休增资也随之成为泡影。三是对国家现行优抚政策不满。战后复员、退伍回原籍老战士的补助因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导致落实情况不一,且优抚费过低,根本无法解决老弱病残老兵的实际困难。四是个别老兵过于依赖国家。相当一部分“参战”老兵认为,自己当年为国家守卫边疆,流血牺牲,国家有义务解决他们的一切待遇。
针对近年来“参战”老兵集体上访愈演愈烈的实际情况,该院建议:一是加大宣传,做好引导。越战已过30多年,和平时期媒体上宣传报道这段时期历史的并不多见,让老兵们人心失落。当前应当抓住更多越战老兵中转业复员到地方后仍表现突出的正面典型,加强宣传,弘扬正气,鼓舞斗志,让全社会老兵引以为荣。二是注重关心,体现温暖。目前最年轻的“参战”老兵年龄也有五六十岁以上,基层党组织、党政机关要把关心照顾生活确有困难的老兵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基层政府及时发放抚恤金、救助款,保证老兵不会产生太大的失落感,保证确有困难的老兵及时得到救助。三是增加优抚,切实解决后顾之忧。加大对困难老兵们的优抚力度,让他们老有所依。四是建立切实有效的管理体制。建立长效的制度保障体系,切实保障退役军人,尤其是老弱病残老兵的合法权益。严惩破坏制度、扰乱军心,挤占、挪用退役军人抚恤款项等的机构或个人,确保全民以参军为荣,保家卫国。


user avatar   yike-kai-hua-de-shu-67-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爸就是那段时间参军的,铁道兵,最苦最累的兵种之一,为了出人头地,他在部队非常积极干活,身体都差点累垮,本来要提干的,但是部队派人回老家调查和政审的时候被老家某干部说我爷爷成分不够好,不能提干,其实就是嫉妒,不能提干也就算了,那个年代退伍回来都多数可以分到体制内的,我爸的战友,有当3.4.5.6.年的,回来分配的工作都很好,我爸就以为当兵越久越好,硬是在部队熬了8年,天天钻山打洞的,要多苦有多苦,结果退伍回来赶上那年没得分配,别的早退伍的战友,都在什么公安局交通局物资局教育局粮食局之类的好单位,我爸只能自谋职业去化工厂当临时工,一天一块钱工资,但是工厂吃饭一天三餐也差不多一块钱,压根没有余钱养我,后来没办法,找人帮忙去了乡下的林站当会计,后又辗转调了好几个单位,什么水电站啊拖拉机厂啊乡政府啊,但是编制一直没有转正,虽然他职位都已经是站长啊厂长之类的,也没有用,后来国家改革开放,他就辞职下海了,经过几十年沉浮,他在十几年前通过自己补交3万元社保,领到了退休工资每月1400,一开始是800多,慢慢加到1400,前几年国家出了政策,给铁道兵格外补助一些养老金,结果去社保局问,说我爸没有份享受,别的战友包括农村的,现在每个月都有2000多养老金,我爸当兵最久反而没有份领,真是讽刺,更别说那些分到好单位的战友,现在退休金6.7.8.9千的都有,还有一万多的,不要觉得我爸没能力做那些工作,他的名字很早就因为突出贡献写入县志,也曾经上过省报,电视台也参访过很多次,写的文章也在参考消息之类的全国性读物发表过几次,我们家不缺这点补助,只是意难平,一生中最风华正茂的时光,最艰苦奋斗的岁月,换来一句没有你的份。


user avatar   liu-kai-94-14-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芳华》里的故事有没有真实的原型?

有,而且比这个这些故事还要残酷。

《芳华》是不是一文不名的公知电影?

是,而且非常典型。

一文不名是因为里面的故事没有任何意义,既不能代表那个年代,也不能说明问题。既没有以史为鉴,解决问题的资格,甚至连代表那一代人的青春记忆的资格也不具备。

公知电影是因为整个故事是典型的公知视角,将悲剧的本质归纳于那种隐藏的,阴谋的,猜到什么是什么的,你不猜就是你罪过的,你老实你就吃亏的原因。

所以,我们为什么我们老觉得,这些故事别人也讲过,但是到了这里故事味道不对。

这绝对不是什么诛心之论,而是心坏自然嘴黑,稍有点阅历便一眼看穿。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擦,现在还有“公知电影”这个分类了。现在的小粉红的觉悟比电影局还高呢。

芳华算什么啊?不过是一个老炮儿回忆年轻时的性幻想而已,甚至还因此美化了那个年代。去看看1981年合法上映的《太阳和人》,1980年合法上映的《枫》,不知道你的下巴会不会掉下来。

先把“公共知识分子”这个中性或褒义的词污名成汉奸的意思,再乱扣帽子的类似现象,早在1985年合法上映的《黑炮事件》就已经揭批过了。人家更进一步,直接批判存在这种思想的领导干部。

当然,现在是没有这种电影了,芳华就成公知反动电影了。


user avatar   corbicu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太有意思了,一拨人不满意《芳华》美化了那个年代和那群人,一拨人不满意《芳华》诋毁了那个年代和那群人。还有人不满意《芳华》美化或诋毁了电影里这个或那个年代的那群人。

一部电影像一面镜子,照出来的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矛盾恰好可以告诉今天一些幼稚的人,没有老板的年代里,有大院里和大院外,有出身有成分,有挣扎一生都无法摆脱的不平,有截然不同的残酷的命运分化和最后分道扬镳传递几代人都无法调和的历史评价,有近半个世纪后都无法平静面对一部电影的可怕后遗症。

某种意义上不能算是好电影么?

须知,这还仅是在电影内容过审的情况下。实际上最糟的情况,就是未来的人们对过去是与非的争议和想象都仅限于今天文艺作品的尺度范围内。

我想某些人没能早生50年,大概是我和某些人共同的一大遗憾。


user avatar   yuan-shi-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冯小刚本人1977年至1984年就是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的,《芳华》的作者严歌苓本人也是成都军区文工团跳芭蕾的,而且是1971年至1984年的兵,1979年去过前线采访;然后他们弄出来的描写70年代部队文工团的电影被一个从没经历过那个时代仅仅自称是部队大院长大的答主说是在“意淫的部队生活。就像但丁没有去过地狱和天堂”,这个好比一个只看过NBA中国赛的球迷说姚明口中的NBA是意淫妄想----------这个时代的普信男确实牛X得一B啊。

我父亲是1969年参军,1979年作为某炮兵连指导员去了越南,1982年转业。他看过这片子后只跟我说了“还是拍出了那时的一些东西”。我觉得现在某些正能量其实和当年的公知一个德行,先看立场再说其他,只能歌颂不能有负面,就像美颜相机不能有任何瑕疵--------------他们只不过是当年公知的镜像而已。

时间久了很多人都不知道那个时代的细节了,总以今天来衡量真实性--------------今天的你我万万想不到李谷一《乡恋》会收到暴风骤雨的批评,被扣上“靡靡之音、亡国之音”的帽子(有兴趣可以搜一下这首“亡国之曲”,看看以你所有的人生经验能否琢磨出“亡国之音”“亡”在哪里),还闹了三年!所以到底是谁在“抹黑”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社会我们的D?是唱乡恋的人还是给这首歌扣帽子的人?




           

相关话题

  电影《芳华》里描述的战争场面是历史中的什么战争? 
  如何评价《芳华》中的林丁丁? 
  如何评价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 
  为什么《芳华》中的刘峰那么惨?「奉献性」人格是否更容易被社会淘汰? 
  电影《芳华》中出现的字体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否存在及使用? 
  《芳华》真的是一部一文不值的公知电影吗? 
  如何评价《芳华》中的林丁丁? 
  如何看待陈道明劝阻冯小刚提议让《芳华》女主角苗苗跳舞一事? 
  如何评价冯小刚饭局后让《芳华》女主随陈道明钢琴跳舞助兴的事件? 
  如何评价冯小刚的电影《芳华》? 

前一个讨论
找一本关于道士土匪与宝藏的小说?
下一个讨论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真的只是为了让他学习成绩好,考个好大学吗?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