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前的电影,真是觉得里面的黄轩是自己作死的。
有保送上大学的机会,不去,为了爱情,可以理解,但是你喜欢人家,是不是要打听一下人家的意思,人家的标准。直接抱上了。
有保住胳膊的机会,不保,为了那个荒唐的念头,为了将来有一天能被她记住。结果人家只喜欢有钱人。
有分配的编制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是你可以用请假,留职等手段保住职位再去做点小生意。
最后是个送书的,被城管欺负,其实他在部队认识那么多精英,完全可以去拜访一下人家,或许没有金钱上的帮助,但是那些人肯定比他看的远,看的深,给指条路也是好的。
想起那句话: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距离那个时代也就40多年,这么多人都还在,一帮小屁孩在这瞎评论什么?
有这时间去讨论1930s、1940s不好吗?
女文工团的故事,首先要说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石光荣一进城和文工团的褚琴对上眼了,拉过来当老婆,胡毅团长和文工团的小柳子对上眼了,拉过来当老婆。文工团日常,一群小姑娘在训练,紧身衣前凸后翘的身材,没了。
就这几个东西,要拍成一部电影,肯定不行,文工团本身离战场很远,直接挂勾也对不上,可以发挥的空间极少,不可避免的,矛盾设置为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姑娘进入一个集体产生的压抑排挤,最后必然就是伤痕文学青春版。
至于三观不正,就看你怎样去看待艺术创作了。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还是以《激情燃烧的岁月》为例,石光荣的二舅,带三个儿子来他家白吃白喝引发许多矛盾,看得许多人恨得牙痒痒,要这么说不是抹黑农民形象吗?而且角色创作也太夸张了,直接挑拨石光荣夫妻感情,是人干的事吗?这就是得从创作角度去说,为了增加戏剧性,编剧肯定是得从最狠的角度去黑,现实生活没有,电视里才需要有。
芳华里的胸垫,林丁丁的设置,都是有象征意义的。
当然,冯小刚的电影,向来就屁股坐歪的问题,《集结号》的出发点,是上级陷害下级,让部队去当炮灰,但翻开我党历史,从来没有这种事,断后阻击如果是必死,上级也会说清楚任务的艰巨性,同时只会让党员上,所以这电影的基本逻辑就是黑我党。
芳华的编剧是严歌苓,这老姐,老伤痕文学的代表了,芳华的角色身份设定是很意思的,有农村来的,城市大小姐,部队大院的,有后面从事文学创作的,最后吃苦的是苗苗和刘峰,其它三个个风生水起,部队大院做生意有钱但没有性生活,城市大小姐资产阶级如愿舔白种猪,文学创作者名利双收还叹生活艰辛站在高处还在同情一下两农村的,这要说明什么还不是显而易见。
芳华是一部商业片,商业片考虑的是市场回报,所以它的基本逻辑还是西方视角审视当年的集体生活,林丁丁和大院小姐出场的时候基调就定下来了,这些人是追求个人主义理想的,她们之所以出现在文工团,过上集体生活,完全是时代的限制,所以她们格格不入,发生了许多矛盾发生了许多时代造成的伤。
文工团的积极作用,在政治与宣传层面的内容,被完全摒弃,有的就是小家子洒狗血的男女关系,这就是出于商业需求,观众嘴上不服但观众就是喜欢看。
如果你非要说中国人民军队历史上的文工团,唯一一部电影代表作就是芳华,恐怕许多老艺术家得吐血,但你要说这完全怪冯小刚,好像也不合适,毕竟第五代导演黑我TG那都是正常操作毫不掩盖。
芳华 金刚川这样的电影,之所以让人看的别扭。根本原因就是它们都在刻意的否定革命史观。
否定了革命史观,那么人民群众就是唯利是图 麻木不仁的, 基层官兵也就不知道为何而战,只剩下所谓的兄弟义气。电影看上去写实,实际上只剩下功利主义了。
这是芳华 金刚川和高山下的花环 上甘岭的本质区别。
现在什么毛病都往公知头上扣,芳华是好是坏,和公知有半毛钱关系吗?难不成冯小刚也是公知?有些人被观网金灿荣、张维为、沈逸这些人忽悠傻了,污名化公知,公知简直成了万能的高帽子,想给谁戴就给谁戴!也不看看观网金灿荣、张维为、沈逸这些人什么德行,个个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有什么资格嘲笑别人。
冯小刚拍出了那个时代的虚伪,被青春包裹下的虚伪。
当刘峰的小队遭到埋伏,他中了枪伤躺在卡车旁,而另一边,则是文工团的成员,她们远离战场,高声歌唱着英雄,却不知道真正的英雄在哪里,真正的英雄因为他们的伤害被迫离开。
电影中的每一个人,时刻不忘记将各种革命大道理摆在嘴边,真到用的时候,他们就会将这些道理扔到一边,文工团的每一个人都很现实,都很市侩,用利益衡量自己身边的人。
不过呢,这也是这个电影最震撼的地方,因为故事里的人物都很年轻,本应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做的,却一点都不像是年轻人。
大家想想看,我们现在的青春片怎么拍?大多数都是一些年纪轻轻的傻白甜女主和单纯又有点不负责任的男生。
但冯小刚不是这么拍的,他把青春那种虚伪,那种肮脏暴露在日光下。
芳华的含义,指代已满16岁的豆蔻少女,这个电影描绘的刚好也是16岁的女孩子。
想想看,我们现在的电影是如何描写16岁的少年少女?冯小刚的确不是一般人。
人总说,长大了,就变得市侩了,就变得虚伪了,就变得平庸了。
不尽然,因为人年轻的时候,往往就是这样的人,只是少了青春的滤镜。
郝淑雯一直看不上陈灿,但是当她得知陈灿的父亲是昆明军区副司令,便理所当然的在一起了。
萧穗子一直喜欢着陈灿,但喜欢的并不是真正的陈灿,而是那个会吹号,在平原的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少年。
而那个少年,却最后变成了一个在也饿不会吹号,为了自己的事业可以抛开老婆孩子的人。
所以陈灿会拒绝萧穗子给他项链,但是却会接受另一个自己一直很“讨厌”的人。
我们的生活中,谁没有爱过一个鲜衣怒马的少年?谁没有爱过一个裙摆飘飘的少女?
我们拼尽全力,用最美好的样子去爱一个人,但是转身的瞬间,对方就和另一个人在一起了。
文工团就像一个舞台,既然这个舞台需要人们扮演某种角色,那么大家都“玩”着,愉快的玩着,当舞台落幕的时候,就各自奔回自己的人生。
我在这里,想为林丁丁说几句话。
她并不是坏人,她是这个电影里面为数不多较少受到世俗气沾染的人。
林丁丁的目标从来就不是文工团,而是比文工团更远的地方。
因此,她从不需要为了迎合身边的人左右摇摆,当身边的女孩子都在努力“融入”这个群体的时候,林丁丁却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其实刘峰也一样。
他们两个人有共同点,他们都不是那种将文工团视为人生全部的人,他们都有独立性,都有更大的宏愿。
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刘峰不愿意去政治部?
这就要谈到《芳华》这部电影本身了,《芳华》不是公知电影,这部电影的拍摄时代距离现在太远了,很多人自然会误会这部电影的含义。
这是冯小刚拍过的最好的电影,像一杯酒,喝不够,多少年过去了,我翻了这部电影不下十多遍,每次看都有新的感受。
很多名词,很多人物的动机,只有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才会懂。
比如刘峰拒绝去政治部的做法,很多人觉得傻,不想往上爬,其实是那代人的“扎根”思想,身处基层,扎根基层,比如那一代人号召“扎根农村”,实际上就代表做一辈子农民,号召下乡的知青做这样的事情。
这个电影拍的毕竟是文革末期,很多东西,导演不方便说,但不代表没有发生。
当年那些高喊口号的人,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呢,他们也很现实。
比如有些人高喊上山下乡,实际上是为了自己不用去农村,高喊文攻武卫,实际上是为了争权夺势,比如重庆大武斗。
这里的文工团个个将革命情怀和一腔热血喊得比谁都响亮,满口仁义道德却虚伪自私,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点。
昨天还是紧紧跟随江青路线的人,转眼间又走上街头反对四人帮,紧接着又去争取什么民主自由,90年代又跑去下海经商,或是干脆出国以后一去不复返。
刘峰是不讨他们喜欢的,因为那些人都是普通人,在时代的洪流下他们情愿被裹挟,刘峰无论做的多好都不会被他们所喜爱,因为刘峰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想法,但是那些普通人距离政治远远的,根本不想深入其中,那个时代号召大家学雷锋,但是不学雷锋的人最后反而成功了。
刘峰看不透这一点,他看不透那个时代的本质。
他以为只要自己努力,用世俗定义的方式走下去就是对的,但结果是转业以后,他成了默默无闻的书商。
为什么?因为他忘了自己身边的人并不是像他那样想的。
普通人需要什么政治?普通人不需要政治,除了刘峰这样想要进步的人,普通人也不需要进步,只需要做好时代的浮萍。
所以,他们对刘峰不仅不感冒,而且也不讨厌,刘峰做了好事,大家喜欢,但是谁会喜欢一个只做好事的人呢?
林丁丁也是一样的,林丁丁不会和刘峰在一起,她不会爱上一个只会做沙发的木匠,而是找一个真正能够让她坐在有沙发的房间里的人。
林丁丁不被世俗气所沾染,是因为林丁丁本身看不上文工团的小打小闹,她善于利用自己的美貌,她追求的永远不是当下。
刘峰喜欢的就是这一点,刘峰和林丁丁,在不随波逐流这一点上,其实蛮像的。
所以刘峰没有喜欢上何小萍,何小萍一直想要融入文工团,她谨言慎行,少说话多做事,刘峰不会喜欢这样的女孩,刘峰喜欢的是和她一样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但林丁丁看得到,刘峰不是能够给自己带去幸福的人,她选择了一个海外华侨,在那个年代,能出国不亚于今天考上名校,当林丁丁炫耀手中的戒指时,萧穗子才会惊讶。
90年代当刘峰再次从照片里看到林丁丁的时候,发福的脸上再也没有了昔日的灵气,如同街边的大妈,刘峰也只是淡淡一笑。
他释怀了。
原来林丁丁也不过是一个庸俗的人啊。
当年的林丁丁美貌青春无可匹敌,她的身影如同荷塘里的莲花,只是这朵莲花最后免不了枯萎衰败。
刘峰喜欢的永远是那个在他记忆里唱着歌,眼睛闪闪发光的女孩子,那个人给刘峰带去了幻想,在世俗市侩的文工团,林丁丁成了他心中的一块净土。
直到这块净土有一天染上了尘埃,他的心中才有了何小萍的位置。
所以林丁丁不世俗,是因为她还没有走到她想去的地方,等她找到了,变得比身边的人更加世俗。
谁的一生中没有爱过一个美丽的幻影?若是张爱玲写这个题材,大概会写郝淑雯如何一路拼搏,最后失去了真爱,大概会用心描绘那份至死不渝的,和陈灿的感情。
如果是亦舒写这个题材,林丁丁就是她的主角,身边的人,不过是庸庸碌碌之辈。
她们两人都是敢于描写欲望的女性,但严歌岑不同,她的笔下描绘的是受伤的小人物,她的笔下不是权势,不是欲望,而是那种美好的幻灭,从《天浴》中可见一斑。
这里没有欲望,没有机遇,没有大把大把的钞票和人与人之间的爱恨纠葛,只有空洞的口号和梦醒时分的失落。
人已近中年,夜晚辗转反侧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感觉。
不知道当年那些鲜衣怒马的同学们,现在正过着怎样的生活?
偶尔在朋友圈里看到他们,一样的平凡,一样的普通。
像陈灿和郝淑雯这样市侩的人何止一个文工团呢?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这样。
他们本性不坏,却甘于随波逐流,他们喜欢那些美好的人,但仅仅是叶公好龙。
就像刘峰看到林丁丁发福的那一刻释怀了一样,大多数人了解了真正的刘峰以后,也释怀了,他们并不需要刘峰这样的人。
现实并不像电影演的那样,我身边的同窗,并没有几人过的算成功吧,想当年,十八九岁意气风发的时候,大家都有过不凡的梦想,最后却都奔向了庸常的人生。
刘峰的好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失去了自己的青春。
最后多说一点,刘峰的处境,很大程度上和他自己分不开的,原著里,文工团的人多少有些看不上他,觉得他装,觉得他虚伪,他早就应该认清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不可能和庸碌之人为伍(原著里也是这么描绘红楼里的人的),可是刘峰心甘情愿,他相信那个时代的宣传,觉得只要做好事就一定可以出人头地,但是却没有读书写作锻炼自己,他退伍转业,却没有机会考进大学,那个时代刚好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说红楼里的人庸俗,刘峰就不一样吗?充其量他只是一个庸碌的好人,满足于文工团的赞美,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
他本该去更远大的地方,对于没有什么文化水平的他来说,走进大学,或是努力深造进入政治部,他是一只鸟笼里的夜莺,回到森林中,没有人听他歌唱。
《小时代》是一群人的《芳华》。
《芳华》也是一群人的《小时代》。
就是有人吃着火锅唱着歌,兴致上来了,来,来,来,写首诗,写首诗。
有个古代道学先生穿越过来。我义务帮他介绍当代情况。
谁知道他看着我,满脸不屑:“你是犯罪分子吧?”
我懵了:“我不是犯罪分子。怎么这么说?”
他:“不是犯罪分子怎么头发短短的,像受过髡刑似的?”
我:“现在人不蓄发了。这就是现在的正常发型,向西洋人学的。”
他:“所以你们留了西洋夷狄的发型?”
我:“不错。”
他:“你这身古怪的衣服,也是夷狄的式样?华夏的衣冠发式就这么抛弃了?”
我:“是的,但我的心依然是中国心。”
他:“现在是什么年月?”
我:“现在是公元2021年,公历12月25,星期六。”
他:“什么叫公元?”
我:“公元就是基督纪元。传说中耶稣基督诞生于公元元年。以他的诞生纪元,象征全人类在他统治之下。”
“什么又叫公历?”
“公历就是格里高利历。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颁布。”
“什么又叫星期六?”
“一个星期分为七天,源自圣经,上面说上帝花了六天创造世界,第七天休息。他的信徒就七天一个周期的过,并在第七天休息。犹太教的安息日是星期六。基督教的安息日是星期天。我两天都休息,哈哈。”
“外面什么声音?”
“哦,今天还是基督教的圣诞节。有人在过圣诞,真是一群崇洋媚外的家伙!”
道学先生突然举起拐杖就打:“你也是个崇洋媚外的家伙!”
“我怎么崇洋媚外了?”
“你留夷狄之发,穿夷狄之衣,奉夷狄之历,过夷狄之节,还不崇洋媚外?”
“我没过夷狄之节啊?”
“夷狄的安息日你凭什么休息?”
道学先生打得更起劲了。
我夺过拐杖,将他踢倒:“我还学夷狄之语呢!英语是必修课!但我不算崇洋媚外,过圣诞才是崇洋媚外。”
“凭什么?”他不服。
我双手举起对上一拱:“因为我的标准是上不是外!中华之大义,莫过于忠顺。上是之则是之。上非之则非之。此忠顺之道也。守忠顺之道,即中华之人。”
道学先生恍然大悟:“是我眼光浅了。”
我和道学先生在此向大家发出倡议:
“为了方便生活,和国际接轨,过基督徒的安息日,是完全正当的。
但是,为了图热闹,崇洋媚外,过基督徒的圣诞节,是万万不行的。
用汉字笔画的注音字母ㄅㄆㄇ落后麻烦。
用拉丁字母的拼音字母jqx 先进方便。
汉服是古代少数贵族的服饰,不穿你会死啊。
中医是中国古老宝贵的传统,必须发扬光大。
我出生之前改掉的都是封建落后,我长大之前没改的才是中华正统。
我长大之后,谁改谁洋奴。
谢谢大家!”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