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轩是百万裁军和大下岗两场运动套一起的时代弃儿或者说倒霉蛋,要知道这样转业后又安置在商业局工业局文化局下属企业的团级干部都不少,别说黄轩一梆子剧团看大门的。到了社会又生活得不如意的这类人存在终究是存在的,比例很低但绝对数量并不低。
如果以黄轩存在的合理性或者干脆说即使存在这类人也都是军队里没什么能力功劳的人,指责他是公知是不是太牵强了?假如拍摄手法低俗是公知,那当代导演和演员估计都剩不下几个人了。
ps 严歌苓原著对大院子弟那真是叫满满恶意地机关枪扫射,文革里陷害刘峰有他们,改革开放投机倒把有他们,为出国抛弃妻子男友还是有他们,除了林丁丁,大院子弟堪称在不同年代都能找到各种机会干坏事,倒没觉得多少文革伤痕体,因为一直到九十年代他们也没闲着啊,血色浪漫和芳华堪称对大院子弟评价硬币正反面。
我是部队大院长大的一个普通军人家属,这个话题还是很有发言权的,小时候就在类似《芳华》《李焕英》里的这种院子里生活。我的长辈和大院的朋友都对这个电影一边倒的恶评
这个电影一文不值倒不至于,一文不值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至少这个电影摄影和美术方面还是不错的。但是这个电影剧情也没有太大现实意义,你把他当一个架空历史的幻想剧还不错。
描写对越反击战、以及70年代军人,描写的比较真实的电影是谢晋的《高山下的花环》。当然这部电影讲体制好的部分没人记得住,所有神友也就记得个唐国强演的军二代怎么占人便宜,雷军长和他儿子就被他们无视了。
有许多很明显没有任何部队相关生活的人支持《芳华》,都是口号喊的响响的,仔细一看都是先确定了要挺《芳华》,然后围绕这个立场找各种牵强的理由,或者直接扣帽子
就比如有人莫名其妙指责我不知道农村兵多惨,扣我大院子弟帽子“何不食肉糜”,我真奇了怪了,电影里有农村兵角色么?我说电影的角色不真实,你还能拿电影没有的角色反驳人的?你咋不拿几内亚退伍军人反驳我呢?
就像有人拍了个上海市中心大马路上光天化日之下十几个女生被一群男的强奸了的戏,我说这也太扯了,有人蹦出骂我“何不食肉糜”,然后举例印度这种事情经常发生,这叫什么逻辑?
退一万步说,你们什么时候产生了《芳华》讲的是底层人的生活的错觉?这“何不食肉糜”的一巴掌直接360°抽冯小刚脸上去了
这也是左翼爱国青年上网吹牛的通病,讲的话完全就是诡辩耍嘴皮子,完全没有现实意义,这和《芳华》这部电影的毛病是一模一样的。
我认为小刚其实也没想那么多,你说他是公知还真是高看他了,他哪懂什么意识形态输出啊。小刚一直是个不会掩饰自己的人,你让他管好自己的手,公开场合不要揩油女明星他都做不到。他真没想刻意抹黑什么,《芳华》就是他内心深处的青年幻想罢了。
为什么我身边人不喜欢这部片子,因为冯裤子拍这个片子想象味儿太足了,和现实差距实在太大。就像但丁没有去过地狱和天堂,写《神曲》就意淫出自己仇人呆的“地狱”,和全是自己爱豆的“天堂”
泰瑞尔、路西法这些天使如果真的存在,肯定也对但丁无话可说
冯小刚眼里的天使就是部队大院里的各个大美女,于是乎各种拍他们洗澡、拍她们晒内衣、拍她们洗澡,大段的描写她们青春曼妙的身体,来补偿自己年轻时的遗憾。
就像他年轻时候是个小跟班,老是被王朔他们欺负。老了以后为了补偿年轻时候的缺失,演了个自己很社会、很爷们的电影《老炮》
另一方面又觉得体制对他不公,限制了他成为人上人,体制内的那些位高权重的人也不大看得起他,所以他觉得体制是“地狱”,位高权重者都是“恶魔”。一群美丽的天使在地狱里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就是《芳华》这部电影的主线。
现实中部队的生活就是平平淡淡,同事关系也很简单,部队相比当年工厂、国企之类的扯皮事算很少的了。
军人直来直去的性格进了社会肯定会显得格格不入,所以我们这边有人从部队退伍了,领导标准的慰问语就是“地方人际关系复杂,你以后在工作当中要处理好和地方同事的关系”
片中黄轩那个黑成那样的精神状态和窘迫生活,一万个里面可能有一个,这种个例是代表不了中国退伍军人群体的。
大家看到的在阅兵仪式上笑容满面、看见坦克飞机忍不住泪流满面的老战士,比黄轩更能代表中国军人的精神状态。退伍后在平凡的岗位,平平淡淡的度过每一天才是大多数退伍军人的结局。
结局黄轩对照杨采钰、钟楚曦等人的体面,也是恶意满满:有信仰的好人落得个残疾还被城管欺。早日run到美国的人大富大贵。这个结局是对所有坚持自我、不忘初心的军人的侮辱。
当然了,我还是认为小刚其实也没想那么多,这个电影就是他内心深处的青年幻想,只不过不小心透露出了一些他对军人群体的鄙夷罢了。
6.3下午三点五十
评论区的各种引战评论说白了都是针对我上文这段话:
片中黄轩那个黑成那样的精神状态和窘迫生活,一万个里面可能有一个,这种个例是代表不了中国退伍军人群体的。退伍后在平凡的岗位,平平淡淡的度过每一天才是他们绝大多数人的结局。
首先他们似乎没搞懂什么叫“大多数”,他们眼里只有“100%好”和“100%不好”,有过得不好的个例他们就大喊“屋千蟑”,你举正常的例子他们就玩“够干啥”的翻版:“你是特权阶级”
立场上说,他们就是:“谢谢,这不是我想要的退伍军人的故事”
我原本就没想聊建政,只是想谈一下作品,顺带黑一下冯小刚,本来上午 @影驹 说的我就很赞同
后面这堆二极管就开始歪楼带节奏了。他们发现我是在部队长大的,身份问题可以做文章,马上就乌泱泱的冲进评论区了。
有些人呢,一方面真的啥都不懂,张嘴就是“你是大院的,你肯定是个军二代既得利益者”,他们连大院里大部分人都是普通战士、职工家属都不知道。脑子里还是电视剧、电影里看见的“大院是一个人上人才能住”的地方,也就是姜文王朔等北京高干子弟拍的北京的大院的形象。
事实上大多数部队条件都很普通,90年代我们家还在住李焕英里住的那种平房里,房门口就是菜地和养猪场,02年左右我们家才搬进赫鲁晓夫楼。
我就很好奇那几个讽刺我是“既得利益者”的海外博主,你们2000年住的是什么地方?
一方面他们又觉得自己极其懂“部队的真相”,比我们部队呆的人还懂部队。结果一张嘴就是“70、80年代的老兵全都在上访,这是客观事实”这种台媒风格言论。
事实胜于雄辩。有人非要造谣我们退伍军人大多数都像《芳华》里的黄轩这样家破人亡、生活没有着落。只有我这种“大院出来的权二代”、“红色贵族”圈子里的人才能找到安稳工作、好好生活,来满足他们对“底层人”不幸的幻想,以及满足他们廉价的“正义感”。
事实上农村出来的 @龙牙, 抗美援朝老战士@老兵尹吉先 人就在知乎,人家日子过得好好的,这些人的存在就是最有力的打脸证据,你们说我是特权阶级也就算了,说这二位是特权阶级就有点过于搞笑了吧。
后来我反应过来了,这些人有几个是讲道理的呢?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目的就是激怒你然后看你被夹。
看他们一眼,你就已经输了
电影就是电影,没什么公知不公知
一切把电影看成教化的人,非蠢既坏
时间的钟摆赶着人们的思想一会向左一会向右。
现在都没人听说过什么叫伤痕文学。呵呵。
现代年轻人,几个知道伤痕文学的?几个在意伤痕文学的?
严歌苓也好,冯小刚也好,他们的《芳华》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即缺乏共鸣,又显得“矫情”,更显得不合时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不同时代的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总是有些割裂的。
就好比60、70后不能懂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觉得当代年轻人面对生活的困难,态度很矫情一样,当代年轻人对于老一辈人的痛苦同样无法共鸣。
你跟当代年轻人说小时候没饭吃,当代年轻人只会厌烦得想捂耳朵。
更重要的是,当代年轻人对于国家、集体的态度,和严歌苓、冯小刚他们不一样。正如严歌苓、冯小刚他们对国家、集体的态度与30、40后不一样。
当代年轻人,即注重个人自由,但对于集体,对于祖国的态度又更坦然。即不像建国初期的国人那么依赖于集体,又不像经历过文革的一代那样排斥集体。
这种矛盾,就产生了不同人对于《芳华》的不同态度。
比如《芳华》里的这一段。
毛主席逝世了,文工团编舞,结果大家越唱越欢快,于是领导说:不对呀,怎么越长越欢快了,应该是对领袖的深切缅怀。
我们都知道,一部电影,一个动作,一个画面,一句台词,都是在传递电影的信息。
大家说,这一段,冯小刚是什么意思呢?
我觉得,这个片段,冯小刚就是卖了个乖。看上去啥都没说,实际上想怎么解释都行。你说他在讽刺,没有直接证据。你说他在吹捧,又不像。
这其实就是文人传统艺能,骂人不带脏字,好话坏话人家都说尽了。
同理,你说《芳华》排得不真实?人家的故事也都有那个时代的原型。但你说《芳华》没有私货?咱也不好说。
但不管怎么样,上一代的痛苦没有传递到新一代的年轻人身上,而新一代的年轻人又享受着上一代所留下来的遗产。因此,有些事情,对于上一代人可能是痛苦,可能对于下一代人而言便不是痛苦了。而这时候,你再把上一代人的痛苦翻来覆去的讲,还在讲述细节上带着点小九九,对新一代而言,可不就不合时宜了?
现在的题目是什么情况?我记得原问题是:请问《芳华》是不是公知电影?
《芳华》所描述的文革已经是二代滤镜版本了,已经过于粉色泡泡过于岁月静好了,在这种前提下,竟然还有人认为它是公知电影?
那刘慈欣的《三体》(第一部)是啥?严歌苓的《陆犯焉识》是啥?杨绛的《干校六记》是啥?张贤亮的《绿化树》是啥?余华的《活着》是啥?
而以上提到的这些作品,都不过只是有节制地表现了文革的某一个面,还并不是全部。
我只能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某些人对历史既无尊重,也无了解。
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国家还是太宽容了。
要我说,早该管管这些公知导演了,屁股歪坐,就知道含沙射影阴阳怪气。至于冯小刚,早该以反革命论处。
这些年代分明是中国人民的党领导下进行的伟大的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的革命生活。被这个卖国导演搞得男男女女,营营苟苟,爱来爱去。胡编乱造,严重与历史不符,一点昂扬向上的革命热情都没有。什么电影艺术,不过是合法造谣罢了。
冯小刚把男主角刘峰导的那么惨,其阴谋攻击国家的险恶用心不用说了吧。难道历史上的雷锋是这个样子的?
诚然,或许在那个年代走过一些弯。但是没有前三十年对国家毒素的肃清和建设,哪来的后三十年的伟大经济成就。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客气的说去,目前我国的文艺领域早已经跟不上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神州飞天,祝融归位,鸿蒙开辟,疫苗救世。
当今之世,没有国家有资格居高临下和中国说话。
而我们的文艺领域还在搞什么?不是一群流量小时代,就是逐梦演艺圈。不是伤痕文学改编,就是胡编乱造翻历史旧账摸黑中国历史,向西方资产阶级的奖项献媚。
向资本献媚,完全抛弃了无产阶级人民艺术创作原则。
向西方慕洋,完全背离了无产阶级革命人民英雄史观。
像战狼2这种深受广大人民喜爱优秀国产电影更是寥寥无几。
因此重新确立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原则尤为必要。
个人建议确立两个一律原则:不符合国情主旋律的电影一律毙掉,摸黑中国历史的导演一律封杀。
建立八大样板电影。吸收过去历史上的优秀作品,创作出更符合时代精神的爱国作品,释放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想解决困惑,你有两个选择,一是拉黑 二十世纪 以来80%以上的高评价中文文艺作品(包括小兵张嘎你敢信?),一是拉黑90%以上满嘴公知二字的人(当然这个现在比较累人),你选呗。
哦对了,至于 20世纪后半叶以来 外国文艺作品,95%不归傲慢的白人(可替换为其他种族)或反华势力悄悄输出价值观,就是资本家奶头乐麻痹劳动人民,请一并选择。
不赞成您可以举出反例,大家一起来找找有没有“不公知”这种神奇存在(你要是提领导人文集就不合适了吧…)
当然是。《芳华》这部公知电影极大地丑化了那段历史里老百姓真实的生活水平。
我从我朋友曾博的爷爷口中了解到他经历的真实的历史是,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每周去宴宾楼吃黄焖牛肉,7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作为工人干部光荣接受首长接见,80年代国企不景气帮他们厂淘汰了一批竞争对手,90年代下海经商潮虽然没赶上,但刚好拆迁获得了直辖市CBD核心区的四套房子,21世纪退休后直接躺在床上用我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二维码支付在家收房租、点外卖吃。
明明是老百姓生活水平节节高升,难道真有人相信现实中有像《芳华》里抹黑的那样,当文艺兵被陷害、做生意亏钱、所有机遇都没敢上这样倒霉的人物原型?中国最辉煌的这几十年里,谁家不是稍微努努力就一线城市四套房?
为什么我爷爷没失误,只有你爷爷要饭呢?
其实我有点好奇现在还有什么东西是不含公知成分的。
反正就是,赶紧抢救吧,晚了就来不及了,从左到右,全污染了。就像崔健唱的歌,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
公知就是那个假行僧,从南到北,从白到黑,全是公知给污染了,严重的人传人现象。
歪嘴的佛经瞎吉卜念,没谱的小号乱鸡扒吹。
救救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