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不是解构,用历史的眼光,从观念上解构是很容易的,而是解构之后怎么办?
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构建,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发挥其积极作用,而不是把这些社会构建解构了抛弃了完事。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仅仅在观念上解构这些构建是无意义的,因为它们依赖的经济基础依然存在并且很可能将长期(和我们的寿命相比)存在。所以正确的做法不是消极的回避它们,而是考虑如何积极的即在个人生活层面,也在公共层面利用它们。
比如谈恋爱。那种言情小说里的所谓的『浪漫』恋爱当然是很容易解构的,但是我们目前生活的社会里,它还有抵御物质主义、强调精神生活的积极的一面。马克思主义者虽然知道『注定在一起』是骗人的、迷信的,但是如果碰到了一个能让自己身心进步的人,也应该利用谈恋爱这种社会交往的形式来让自己(以及对方)进步,而没有必要刻意回避用谈恋爱的形式和人交往。马克思知道婚姻是私有制的产物,而不是什么基督教所谓“神圣的结合”,但一样和燕妮结了婚。
另一方面,人和社会构建是有相互作用的,人对这些社会构建积极利用的方面多了,这些社会构建本身也会发生变化。要改变这些社会构建的内涵,就不能消极的回避它们。